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15外力作用与地貌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15外力作用与地貌,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风化作用与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天生桥,石钟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 ~ 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地貌指的是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外营力的不同,地貌可以分为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等,要求一不仅要求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认识这些地貌类型,还要学会用地理术语对其特点进行描述。要求二是要求一的深化,重点要求掌握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里的要求有两个:①从变化的观点考察地貌;②从综合思维的角度考察地貌,一定要明确任何地貌都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复习时不要拘泥于地貌类型,而要学会由表及里地自我推断。
0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全球尺度的大地构造地貌
内力作用造就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则对其进行再塑造,我们见到的地貌是二者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必备知识1:地貌部分学习的一般思路
如何复习外力作用部分的内容?
如何用准确的术语描述出这一地貌景观的特点?
这一景观属于侵蚀地貌还是堆积地貌?这一景观的主导外营力作用是什么?
世界范围什么样的区域可能出现这样的景观?为什么这一区域会出现以此种外营力为主导的地貌?这和当地的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什么关联?
如何准确地叙述出这一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要求最高)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还有地球的重力能
作用方式:风化:岩石原地崩解破碎或被分解侵蚀:外营力(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对地表的破坏搬运:风化或侵蚀的产物被外营力搬离原来的位置沉积:外营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压实、固结成岩:沉积物形成新的岩石
作用结果: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作用范围:一般在地球表层几米至几千米的深度范围内
作用要素: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
风化作用:暴露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结果:使地表岩石逐渐崩裂、破碎、分解,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由于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导致岩石表层出现裂隙和节理,如此反复,岩石容易崩解破碎。
分布:昼夜温差大(气温日较差)或季节温差大(气温年较差)的地区都容易发生温差风化,比如我国的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白天水流入岩石内部的裂隙当中,夜晚气温降低,水凝固成冰,体积膨胀,将裂隙撑大,如此反复,裂隙不断扩大,最终导致岩石破碎
分布:气温变化大且有一定地表水的区域容易发生冻融风化,比如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高纬度的高寒地区等
深埋地下的岩石当地壳抬升之后,上覆岩石遭到侵蚀,压力减小,因而产生卸荷裂隙,从而层层脱落
岩石矿物的化学组分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矿物
某些矿物与水反应形成新矿物,比如石膏,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引发机械破碎。
矿物中的元素化合价变高,许多岩石的风化面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颜色。
有生命体参与的风化过程,也可分为生物物理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
必备知识2: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风化壳:地壳表层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一层残积物的薄壳,不连续地覆盖在基岩上。
风化壳的表层经生物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可形成土壤风化壳形成后,被后来的沉积物覆盖或被抬高到某一高度,避免了强烈的侵蚀而保留下来的风化壳称古风化壳
影响风化作用强度的因素
高寒和干旱地区物理风化强烈湿润和高温地区化学生物风化强烈
风化强烈,剥蚀较弱的地区风化壳厚度较厚,剥蚀情况又受植被覆盖的影响
必备知识2:与风化作用有关的常见地貌
崩塌: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的现象称为崩塌,崩塌产物在坡脚堆积,形成倒石堆
下图为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图中风化壳最厚的地区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2.③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海水侵蚀B.流水作用C.风力作用D.重力崩塌
必备知识1:风的地质作用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变率大且集中;蒸发强烈,地表径流贫乏,流水作用微弱;植被覆盖率低;地面的松散风化物很容易被风吹走,形成各类风力地貌
可分为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风沙流风速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沙粒脱离发生堆积
必备知识2:常见风蚀地貌
风蚀谷与风蚀残丘(风蚀城堡)
近地面气流中含沙量大,磨蚀作用强,高度越高含沙量越小,磨蚀作用减弱,形成差异侵蚀地貌。
干旱地区偶降暴雨,产生洪水冲刷基岩地面形成的冲沟经风蚀作用不断加深形成风蚀谷,风蚀谷扩展后,抗侵蚀能力较强的部分残存下来形成风蚀残丘。
雅丹地貌的成因与风蚀谷(残丘)类似,但雅丹地貌发育在河湖相的沉积物上,因此雅丹地貌中颗粒物多为粉砂和黏土。
地表的松散物质遭受风蚀而形成洼地,或在断陷盆地、流水侵蚀盆地等的基础上遭受风蚀而形成。若风蚀深度低于地下水位,那有可能形成风蚀湖。
风积地貌的一般分析方法
风积地貌是被风搬运的沙在一定条件下堆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是各类沙丘和荒漠
为什么风沙会在这里堆积?
为什么沙丘是这个形态?
沙粒堆积说明风速减弱或遇到障碍物(通常是植被或地形)
需要考虑当地的盛行风向。是全年单一风向,还是季节性风向,还是四面八方都有?可能会结合风玫瑰图等大气部分内容考察。
平面如新月的沙丘,迎风坡微凸而平缓,延伸较长,背风坡微凹而陡,高度一般很少超过15米。
沙丘还呈盾状,但顶部风速较大,坡脚风速较小
出现两个方向上的涡流,背风坡出现洼地,沙粒向两翼堆积
水平的涡旋,形成较陡的背风坡
沙丘翼角拉长,背风坡变陡,形成较稳定的新月形沙丘
【易错点】沙丘并非只存在于干旱地区
只要存在沙源地,且有风的搬运和沉积条件就有可能形成沙丘,比如雅鲁藏布江河谷一侧的丹娘沙丘。
河流搬运来的泥沙在河岸堆积逐渐出露,然后接受风力作用,形成河滨沙丘。
沙漠是指地表覆盖有大量流沙的地区,是荒漠中分布最广的一种类型。半干旱的草原地区因荒漠化也常常呈现出沙漠的特征,我们将其称为沙地
戈壁是蒙古语中“砾石荒漠”的意思,其特征为地势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戈壁多分布于内陆山前冲积平原上,冲积扇上的细粒物质被风力带走,而较大的砾石残留下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戈壁滩世界戈壁主要分布于蒙古高原以及我国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山前地带
黄土:指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纪期间,风力搬运、沉积形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
以粉砂状沉积物为主,质地比较均一结构松散,颗粒间空隙较大垂直节理发育,易崩塌富含碳酸钙等易溶物质,遇水易流失,导致黄土容易发生沉陷和变形
常考题点练清: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雅丹是指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经风化、流水、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的土墩和沟槽。下图为甘肃敦煌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雅丹地貌的岩石从成因上属于( )A.喷出岩 B.变质岩C.侵入岩 D.沉积岩
雅丹地貌是发育在河湖相沉积物上的风蚀地貌
2.据材料推测,雅丹地貌发育的先后顺序是( )①纵向沟槽切割,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②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开始抬升③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④流水和风力侵蚀,沟槽加宽加深A.④①③② 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在高山或高纬地区,年均温保持在0℃以下,积雪不断增厚、压实,形成蔚蓝色透明的冰川冰。冰川冰在自身重力或冰层压力的作用下沿斜坡缓慢运动,就形成了冰川
按气候条件分:海洋型冰川和大陆型冰川按地形条件分: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冰盖)、平顶冰川、山麓冰川
必备知识1:什么是冰川
目前世界上冰川覆盖面积约为1623万km²,占陆地总面积的11%。现代冰川的水量约占全球淡水的85%
第四纪冰期时,冰川覆盖面积可达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为什么这些地方没有现代冰川分布,却有典型的冰川地貌?
冰川的宏观地质作用:随着气候变化,冰川可能会向低纬度、低海拔扩张(冰进),或向高纬度、高海拔退缩(冰退),这伴随着海平面的升降,从而影响大规模的海陆轮廓
海平面上涨20米后中国的海岸线
必备知识2: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微观地质作用:冰川运动能强烈塑造地表形态,其作用强度仅次于河流作用
反复冻融使基岩破碎松动,然后被带走
冻结在冰川表面的碎石刨刻岩床
岩屑与冰川为一体,一起向下坡方向移动,冰川不仅可以将岩石搬运得很远,还有可能抬至很高
冰川消融后,冰川搬运物质就堆积下来
几个冰斗后壁所交会的山峰,呈金字塔形,山脊内凹,峰高顶尖
冰斗不断向后侵蚀,几个冰斗后壁交会形成
相邻冰斗之间呈刀刃状的尖锐山脊
两个相邻的冰斗壁因为后退使得中间的山脊变薄、变尖
剧场状的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冰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冰川从此缓缓流出,形成冰舌
横剖面呈U字形,有明显的谷肩,谷肩以下是平直而陡立的谷壁,谷底相对宽平
河流上游往往形成V形谷
冰川具有强烈的下蚀和侧蚀作用
冰川消融后,U形谷在流水的作用下也有可能下演变成V形谷
两侧平直、崖壁陡峭、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陡峻幽深
冰川消融后,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冰川谷,形成峡湾地貌
冰川作用,使冰川谷下切、展宽
冰川消融,形成U形的冰川谷
海水入侵,U形谷被海水淹没,形成峡湾
冰碛物:由冰川搬运、沉积的岩石碎屑物质
粒度悬殊,大小混杂,分选差棱角分明,多有擦痕、磨痕粒度较大的碎石可能沿冰川流动的方向排列冰川上覆压力巨大,因此冰碛物比一般的沉积物更紧实
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内碛等冰碛物沉落到冰川谷底,称为“基碛”,受下伏地形影响,形成高低不平的丘陵
东欧平原上分布着许多冰碛丘陵,这是在第四纪冰川消退时形成的
常考题点练清:冰川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冰川发育受气温、降水、海拔和地形的综合影响。冰川进退塑造了冰斗、U形谷等侵蚀地貌和侧碛垄等堆积地貌。侧碛垄是冰川退缩后在U形谷两侧堆积成的垄状地形。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末次冰期冰川地貌图,5条U形谷以山顶为中心向周围延伸。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①②③三组侧碛垄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C.③①② D.③②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的总体变化趋势是消融,因此向高海拔地区退却,冰川宽度减小,侧碛垄向中心收缩。
7.该地区冰川堆积地貌南坡比北坡保存完整的主要原因是( )A.南坡降水多于北坡 B.南坡气温高于北坡C.南坡海拔高于北坡 D.南坡坡度小于北坡
必备知识1:海水的地貌作用
海水的运动形式主要包括波浪、潮汐和洋流。不同的外力作用于海水,使其产生巨大的动能,不仅能够侵蚀海岸,还能大规模地搬运泥沙,形成丰富多彩的海岸地貌
海蚀地貌主要是在海浪作用下形成的,在基岩海岸带最明显。因为这里水深大,海浪可以直接形成破坏力极强的拍岸浪,反复冲刷岩壁,形成冲蚀。与此同时,海水中挟带的碎石对沿岸也有磨蚀作用,海水还具有溶蚀作用。在三种力量作用之下形成了海蚀地貌
波浪作用主要集中在海平面附近,使海岸形成凹槽,凹槽以上的岩石被悬空,然后崩落,使海岸逐渐后退,形成海蚀崖
海蚀崖前的一个不断展宽、微向海倾斜的平台,表面有大量岩块和砂砾
在海蚀崖底部形成的洞穴,常沿着岩石节理发育
若遇到较为突出的海岸岩石,两侧的海蚀穴被蚀穿而相互贯通,剩下的岩石变成了一座“桥”
若海蚀拱桥发生坍塌,留下一块与大陆分离的岩柱,孤零零地立在海中
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平缓地面。
外海波浪传入近岸浅水区,受到海底的摩擦作用,导致底部泥沙净向岸搬运堆积形成。
海流沿着海岸流动形成沿岸漂流泥沙在沿岸漂流的作用下在河口附近的海岸堆积。
在海岸转折处水流流速减慢,泥沙快速沉降,形成向海洋延伸的长条状泥沙堆积体,称为沙嘴。
沙嘴与陆地相连,内部海水逐渐淡化形成潟湖。沙嘴向近岸岛屿发育可能形成陆连岛。
(2016·全国卷1)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贝壳堤由生物在海岸带附近堆积而成,说明形成贝壳堤时海岸线位置变化很小,海水每次上涌都将贝类冲到相同的位置,然后固结成贝壳堤。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常考题点练清:海岸线的变迁
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8~9题。
8.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
9.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4世纪~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B.12世纪~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C.15世纪~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D.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
流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产生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总称为流水作用
产生的地貌分为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瀑布、峡谷、沟谷、丹霞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都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
沟间地是黄土面遭到流水侵蚀之后的残留部分,有塬、墚、峁三种类型。
塬是面积广阔且顶面平坦的黄土高地,受沟谷长期切割,面积会逐渐缩小
墚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它可能是塬遭受切割后形成,也可能是黄土覆盖在古山岭上形成的
峁是孤立的黄土丘,呈圆穹形,又称黄土丘陵,多是由黄土墚进一步切割形成的
流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产生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总称为流水作用。
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为典型的流水沉积地貌
河流是塑造地表形态能力最强的外力,其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总称为河流的地质作用
上游河谷狭窄,多瀑布、峡谷中游河谷较宽,发育河漫滩和阶地下游河谷坡度小,河谷宽浅,多曲流河
流水的地质作用可以分为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通常所说的河流地貌是前者作用的结果,后者又称岩溶作用,形成的是喀斯特地貌
河水流速/cm·s-1
河流的机械作用取决于河水的动能,而河水的动能又取决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
将任何粒径的泥沙从河床上剥蚀下来的动能都比维持其在河流中前进的动能要大,细粒物质由于分子间作用力大,因此将其剥蚀下来所需的流速很大,但只要遭到侵蚀,就会被河流一直搬运
河流冲刷河床底部岩石,使河床降低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简称下蚀
河流的流速;河床的岩性;侵蚀基准面
河流下蚀的极限就是侵蚀基准面,入海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一般是海平面
河流侵蚀河床的两侧或谷坡,使河谷谷坡不断后退的作用,简称侧蚀。
使河谷展宽,河道左右摇摆
河流下蚀作用微弱的地区,侧蚀作用明显
河流的中下游河段,如平原和丘陵地区
1:河道发生微小的弯曲
平直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在一岸堆积,使得河道发生弯曲。滑坡、支流汇入等也有可能引起河道弯曲。
两岸河水离心力不同,表层河水向凹岸汇集,形成环流
凹岸侧蚀明显,泥沙被底流搬运至凸岸堆积
凹岸遭到侵蚀往后退凸岸接受堆积往前伸
洪水冲破曲流颈,裁弯取直
在河流或沟谷底部地形变陡之处,因流水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
因河床岩性差异而形成阶梯状的河床
流水不断冲刷岩壁使得岩壁不断向后退却,河床向上游移动
必备知识3: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主要指的是河谷,河谷在河流发育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形态,起主导作用的侵蚀形式不同
【思考】河流是怎么形成的?
内力作用产生的地表裂隙是河流发育的理想场所,比如断层线附近、背斜被侵蚀的顶部、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等一旦产生大气降水,地表径流便会汇入这些裂隙当中,然后在流水的下蚀、侧蚀和溯源侵蚀的作用下,让河流加宽变长,形成现代河谷
溯源侵蚀与长江三峡的形成
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不断加深、延长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形成V形谷
河流落差减小,下蚀减弱,侧蚀加强河流开始变得弯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展宽,变得更加开阔
河流基本停止下蚀河床蜿蜒曲折,形成曲流带河谷呈宽浅的槽形
河流发育到末期后就一定趋于稳定吗?左图所示的河谷是如何形成的?
河流下切到极限后,河流以侧蚀为主,逐渐形成曲流。若此时地壳抬升,则河流可以继续下切侵蚀,叫做深切河谷
这样形成的曲流带峡谷叫做先成河河谷
流水搬运的分选和磨圆作用
分选作用:河流搬运物的颗粒大小取决于河流的流速,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搬运物就按粒径大小依次从大到小、从重到轻沉积下来。
磨圆作用:碎屑物质在被河流搬运的过程中,颗粒之间或颗粒与河床之间发生摩擦、碰撞,使得碎屑物质棱角消失,呈现球形。
一般来说,搬运距离越长,磨圆越好
当河流流速减慢时,搬运的物质便会沉积下来,形成流水沉积地貌。
河谷突然展宽,河流流速减慢,发生沉积
侧蚀作用明显,在环流的作用下可能发生沉积
河水受相对宁静的水体的顶托作用,流速降低,发生沉积
冲(洪)积扇、冲(洪)积平原
来自山区的河流携带着大量搬运物在出山口处堆积,形成的扇形沉积体叫冲积扇,若是因季节性流水形成的,则叫洪积扇。
沉积物自扇顶向扇缘变细,分选良好,扇顶是粗大的砾石,向扇缘逐渐过渡至黏土;扇面上分流河道众多,称为辫状河;洪积扇的底部主要是细粒物质,比如黏土,透水性差,因此地表水在扇顶附近容易下渗,到了底层却转向水平运动,有可能在扇缘形成泉水;干旱区发育的洪积扇的面积比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发育的洪积扇面积要大得多。
几条河流的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联合,形成广阔的山前冲积平原。华北平原便是一个巨大的冲积平原,其沉积物厚度达5000m以上
河南省东部地区的广阔平原即属于黄河的冲积平原
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河谷底部部分叫做河漫滩
顺直的河道河谷呈V字形
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河流凹岸侵蚀,谷坡后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甚至在枯水期出露水面
河曲进一步发育,凸岸的河床在枯水期有大片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曲流和河漫滩进一步发育,能冲刷到河漫滩上的物质越来越细
洪水冲破曲流颈裁弯取直,原河道形成牛轭湖
河漫滩平原(河流中部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常沿着河流呈带状分布,农业发达
河流入海口前方形成的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叫三角洲
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含沙量高)河口附近海水侵蚀作用弱河口水下坡度和缓,水深较浅
河口处河道突然展宽,河水又受海水顶托,流速变慢,在水下发生沉积,形成水下沙坝,沙坝不断增高形成沙岛,出露水面的沙岛互相连接,形成三角洲平原
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支流汇入干流处也可能产生类似三角洲的堆积体
(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岩石裸露只能说明该地洪积扇物质来源丰富;贺兰山上的河流不是一朝暴雨形成的,降水集中确实能形成洪峰,冲积出大面积的洪积扇,但前提是拥有众多河道。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弱,即流速慢,说明河道落差小,且河流流程较长,同样的降水,甲以上的河流无法形成特别强大的洪峰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南部的洪积扇大多是山沟洪水冲积形成,堆积物以粗大砾石为主,只有扇缘部分分布有细粒物质,可能发育较厚土壤
蛇曲是被河流冲刷形成的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主要分布在开阔平坦且基底松软的河段,但黄河中游河段却在高山陡崖之间斗折蛇行,回环往复,发育出了密集的蛇曲地貌。下图示意山西省永和县黄河蛇曲群的位置与景观。该区域内有多条东西向裂隙,两岸高出河面数十米的崖壁上,有明显的流水水平侵蚀痕迹。读图完成1~2 题。
1.与开阔平坦之地的“蛇曲”相比,此处形成“蛇曲”河道的关键是( )A.黄河中游的岩层松软B.中游水量丰沛冲刷能力强C.多条东西向裂隙发育D.继承了古河道的原始形态
2.黄河中游永和县蛇曲群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①地壳运动抬升 ②流水沿裂隙流动侵蚀 ③地壳运动岩层多处断裂 ④河水侵蚀下切A.①③④② 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过程(溶解和沉积)和物理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的共同作用下所发生的地貌作用叫做喀斯特作用,由喀斯特作用形成各类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石灰岩是最具代表性的可溶性岩石
石灰岩中的主要可溶性成分是CaCO3,在CO2的参与下, CaCO3可以大量溶解于水形成Ca2+和HCO3-离子这个反应是可逆的,当水体流动时,生成的Ca(HCO3)2被大量带走,反应就不断向右进行,越来越多的石灰岩遭到溶蚀;若气温升高, CO2大量从水体中逸出,那么反应就向左进行,碳酸钙沉积,形成钙华。
四川九寨沟黄龙景区著名的钙华梯池,又称灰华田,便是碳酸钙大量结晶析出形成的。
可溶性岩石在世界上分布很广,占全球面积的10%,因此喀斯特地貌是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类地貌类型。我国裸露的碳酸盐岩分布区域共有约125万km2,集中分布于我国南方数省,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西、湖南、湖北等省份,广西桂林山水和云南路南石林都是著名的喀斯特地貌。
数亿年前,西南地区还是一片汪洋,海洋生物的钙质骨骼大量沉积,形成极厚的海底石灰岩层,后经地壳抬升出露地表。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降水丰富,流水作用活跃,喀斯特地貌发育
喀斯特地貌又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二者在构造运动中有可能相互转化
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峰丛、峰林、孤峰喀斯特洼地坝子……
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暗河天坑喀斯特泉……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作用包括流水溶蚀作用和流水淀积作用
石灰岩地面节理发育,水流沿节理溶蚀、侵蚀形成格状的溶沟,溶沟不断向下发育形成石芽、石林
地面存在裂隙或节理,雨水沿裂隙下渗、溶蚀,导致上方地面塌陷或沉降形成漏洞
基座相连而峰顶分离的石山群
基座分离或稍有相连的石山群
孤峰是孤立的石山,喀斯特洼地则是四周峰林所包围的洼地,又称坝子,是重要的农耕区
南方充沛的降水通过各种缝隙、孔洞进入地下,制造出的巨大的洞穴与地下河系统
地表水流入地下河或溶洞的通道称为落水洞,若溶洞顶部塌陷,就会形成巨大的天坑。若塌陷的是两侧,则会形成天生桥。
溶洞中的化学堆积地貌(淀积作用)
溶洞顶部的水滴不断沉积向下伸展悬挂,形成石钟乳,其横剖面具有同心圆的层次。
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洞底,碳酸钙逐渐沉积形成的,自下而上增长,横剖面具有叠层状的特点。
石钟乳和石笋相连而成。
从溶洞墙壁裂隙中渗出的水呈片状沉积,形成帐幕一样的结构。
必备知识3:喀斯特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
交通建设:喀斯特地区地表形态支离破碎,石灰岩不利于交通线地基建设,且容易出现地下涌水、地面坍塌等问题,道路修建困难,维护成本高昂,对外交流不便,经济发展落后农业发展:喀斯特地区降水丰富,但地表基岩裸露,溶蚀严重,土层浅薄,石漠化现象严峻;再加上地表崎岖不平,可供开发成耕地的平坦地区少,农业发展落后
宜万铁路(湖北宜昌至重庆万州)的修筑难度甚至超过了青藏铁路
20世纪末,我国构想建设世界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提升我国天文观测水平;按照设计,需要挖出半径304米的半球状大坑,且坑底排水通畅。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25.6°N, 106.8°E) 隐藏在贵州群山深处,形如“巨碗”,半径超过300米,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2016年7月,号称“中国天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在这里建成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14内力作用与地貌,共5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板块构造理论,地质构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1板块构造理论,海底扩张学说,非洲板块,生长边界,2大地构造地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16内外力综合作用与地貌,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固结成岩,地质作用,阶地的命名,阶地的新老关系,熟悉的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4节 其他外力作用地貌-【专题复习】2025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可溶性,教材素材变式,知识点风沙地貌,知识点海岸地貌,知识点冰川地貌,金字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