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民为贵图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民为贵图文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二文意疏通,整体感知,重点揣摩,五探究创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明确目标:学习本章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此外结合前几章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一、给加红字注音社稷( ) 粢盛( )放桀( ) 伐纣( ) 弑君( ) 走圹( ) 獭 ( ) 驱爵( ) 鹯 ( ) 三年之艾( ) 胥 ( ) 溺( ) 谆谆( ) 暴之于民( ) 朝觐( ) 讼狱( ) 讴歌( ) 篡( )
第一部分:1、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2、 是故:因此。3、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粢盛: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4、 祭祀以时:介宾结构后置句,“以时”,按时,译为“按时祭祀”。
参考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第二部分1、汤放桀:放,流放2、有诸:诸,兼词,相当于“之乎”,有这回事吗。3、于传有之:传,指传记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参考译文: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有这件事吗?”孟子回答:“在记载中有这些事。”齐宣王说:“臣子杀害君王,可以吗?”孟子说:“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的人叫做独夫。我听说武王诛灭了纣(商汤诛灭了独夫桀),没有听说他们以臣杀君。”
第三部分: 1、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这是个判断句,判断句可以表示某某的原因是什么,也可以表示某某是什么。此句译为“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后面句子与此相同。“之”,取消句子独立性。2、得天下有道:道,古文中常出现这个词,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思,此处译为“方法”。3、斯得天下矣:斯,那么,就。4、所欲与之聚之:第二个“之,代词,代“所欲”。全句 “(百姓)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
5、 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就,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两个“之”字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6、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为,介词,替、给。“爵”通雀,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用来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7、 虽欲无王:“虽”,常译为“虽然”和“即使”,全句假设时译为“即使”,已成为事实译为“虽然”。“王”,名作动,称王。全句译为“即使不想称王”。
参考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人民归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 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即使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第四部分:1、尧以天下与舜:与,给。2、谆谆然命之乎:谆谆然,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然,形容词尾,……的样子3、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暴,显露,公开。4、而事治:治,处理的好(21)夫然后之中国:中国,这里指帝都、国都。5、而居尧之宫:而,如果。6、天与之:与,亲附。
第五部分:1、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声,声望。2、善政,民畏之:善,好的。畏,畏服。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3、《孟子·离娄上》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式。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1、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举例说明这一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
第一,平民性。孟子的学说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 第二,批判性。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进步性。孟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证明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并且以德抗位,尚道蔑势;提出制约君权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以利民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 他的“以民为本”思想显示了其匡时济世、救民水火的抱负胸襟和孜孜不倦、为民请命的使命感。
对后世的影响: 例1,太宗李世民采用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均田制,还农民以一定的土地;采取科举制,选贤与能。从而出现了初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例2,唐代柳宗元“反苛政”。 例3,宋代范仲淹“忧民之忧”。 例4,明代张居正“为民请命”。
2、孟子“民贵君轻”和“诛一夫”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行得通吗?为什么?
提示:不行。尽管唐太宗由此衍生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后世朱元璋对孟子及其思想的态度更具代表性。朱元璋特命翰林学士刘三吾主持阉割《孟子》,其中许多精华部分被删除。古时兴办教育,并以儒学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其根本目的乃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尽管尊崇儒学,但对其中不利于达到此目的的思想内容是十分反感,严加摒弃的。
2、你还能从中国历史中找出“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子吗?
3、《孟子·万章上》选章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首先指出天下不是君王个人的,天子不能拿天下给别人,否定了专权; 其次是以舜为例说明舜做君王是天和百姓接受了他。说明君权是天和百姓同授。
例如:周幽王、吴王夫差、秦始皇、隋炀帝、南陈后主陈叔宝(为张丽华作艳词《玉树后庭花》)等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请结合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 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今天的“以德治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对古人进步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2孟子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始终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没有真正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没有在政治统治中得到体现。其理想目标是使统治者成为“民父母”,把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学说客观上对百姓有利,但其出发点仍是为了巩固君王的政权。对他的一些学说应一分为二的看,比如孟子认为,百姓与士人不同,士人没有恒产也能有恒常之心;而一般百姓则是无恒产便无恒心。这其中虽有唯物的一面,但歧视百姓的一面也是很明显的。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民为贵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材料二,蒋介石,材料三,《孟子·尽心下》,提出观点民贵君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民为贵备课ppt课件,共53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民为贵背景图ppt课件,共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