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569101/0-173538475133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开头四句是这样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在赞美李白才思敏捷、卓尔不群时,他提到了一个人:鲍参军,即鲍照。李白的才情固然跟他的天赋、游历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前辈诗人的滋养。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鲍照正是李白的“巨人的肩膀”,他对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影响非常之大。李白对鲍照也推崇备至,他认为和鲍照相交是“结交凤与麟”。在他的眼中,鲍照就是马中赤兔,人中翘楚,诗人中的诗人,千载罕见!鲍照者,何许人也!竟然能同时得到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组诗《拟行路难》第四首。
二、解题
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旧题,本为汉代歌谣,主旨是抒发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他作的《行路难》,“因酣醉纵歌之,听者莫不流涕”。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三、知人论世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四、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 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4、你认为本诗最重要的两个字是什么?为什么?
“命”、 “愁”。 “命”乃“愁”之因 ,“愁”因“命”而起。
5、这首诗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基调?
本诗的感情基调:因怀才不遇而愤懑沉郁难舒之情。
五、合作探究
1、诗的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就是“命”,纵使你有出众的才华,又如何能越过这“地势”的沟堑,又如何能冲破这门阀呢!
的藩篱呢!
2、结合写作背景,说说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3、“愁”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自斟自酌,借酒浇愁,趁着酒意歌唱《行路难》。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4、第七八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有一种抗争的意味。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延伸拓展:
1、说说此诗和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 从意象、诗中的诗人、现实中的诗人、时代四个角度进行比较阅读)
2、已学过的古诗文中关于人生之路的感慨还有哪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拟行路难(其四)教案及反思,共8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人论世,整体感知,深入研读,课堂小结与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巩固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