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分。
1.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描述的情景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
A. 莲叶B. 鱼C. 池塘D. 河岸
2.小孔成像现象最早被《墨经》记载。下列现象与小孔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A. 水中倒影B. 雨后彩虹C. 立竿见影D. 海市蜃楼
3.下列情况中,铜棒质量发生改变的是( )
A. 将铜棒压成铜片B. 将铜棒熔化成铜水
C. 将铜棒从北京带到上海D. 将铜棒用砂纸打磨
4.我国出土的文物“水晶饼”为中部鼓起的透明圆饼,古籍记载“正午向日,以艾承之,即火燃”。关于“水晶饼”利用太阳光生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是光的反射现象B. 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C. “水晶饼”对光有会聚作用D. “水晶饼”对光有发散作用
5.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 红色物体是因为只吸收红光才呈现红色
C. 光和声音一样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 色光的三原色分别是红光、黄光、蓝光
6.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粽子、鸡蛋等是节日的美食,下列估测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粽叶的长度约为36cmB. 一个粽子的质量约为2kg
C. 举起一个鸡蛋的力约为50ND. 粽子煮熟大约需要30s
7.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路程之比为4:3,运动的时间之比为3:2,则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 )
A. 1:2B. 2:1C. 9:8D. 8:9
8.以下选项中关于声的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 剧场装修坑坑洼洼是为了增加回声
B. 可以利用声呐来测量海水深度,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 打雷时,我们用手堵上耳朵,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超声和次声是人听不见的声音,所以对人类生活没有作用
9.我国首款国际水准的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首飞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事业的重大突破。它的机身和机翼采用极轻的碳纤维材料,主要是利用了这种材料的一种特性,即具有较小的( )
A. 质量B. 弹性C. 密度D. 体积
10.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使看到的字更大、更清晰,应使( )
A. 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B. 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C.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D.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11.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紫外线B. 海市蜃楼现象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C. 阳光下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折射现象D. “潭清疑水浅”,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12.最多能装2kg汽油的瓶子,如果用来装满水,则瓶子内水的质量(ρ汽油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
②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和幻灯机;
③uv乙,
所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故答案为:4;向西;时间。
(1)由图像读出甲15s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计算甲骑行的速度;
(2)比较相同时间内甲、乙通过的路程,得出甲、乙的速度大小关系,然后根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以甲为参照物,乙的运动方向;
(3)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参照物的选取,掌握物体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判断物体的运动是解答本题的易错点。
21.【答案】振动 音调 音色
【解析】箫发出的声音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演奏者用手指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则发声的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因此主要是改变声音的音调。听众能辨别出萧与笛子,是根据乐器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音色。
(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①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②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③不同物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应用,要注意对概念的理解,属于一道基础题。
22.【答案】a 直线传播 反射 虚
【解析】
(1)因为照片拍摄的是岸边的山坡倒影,水面所成虚像的清晰度、亮度比物体本身清晰度、亮度都差,a图的上面清晰度、亮度好,故a是正放的;
(2)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小鸟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故答案为:a;直线传播;反射;虚。
(1)由于平面镜所成的是正立、等大,且左右相反的虚像;所以倒影中物体排列的左右位置正好和拍照时的真实位置相反;因此和拍照时的真实位置相同的是实物,和拍照时的真实位置相反的是虚像;
(2)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水中的倒影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看到水中物体,其实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反射以及光的折射现象,是一道综合题。
23.【答案】凸透 倒立 远视 小于
【解析】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来自物体的光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缩小、倒立的实像;由图可知,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所以该眼睛是远视眼,需要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因为凸透镜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如果他配戴的眼镜镜片中心的厚度为2.7mm,则该镜片边缘的厚度应小于2.7mm。
故答案为:凸透;倒立;远视;小于。
人的眼睛相当于照相机,利用的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远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远视矫正方法,需配戴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远视眼成像原因及其矫正方法的掌握情况,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
24.【答案】3:2 3:2 右偏
【解析】图中天平平衡,说明2m甲=3m乙;则m甲:m乙=3:2;
根据ρ=mV知,甲、乙两种实心球的体积相同,密度之比等于质量之比,为3:2;
由于一个甲球质量大于一个乙球质量,当两边各拿走一个球后,左边减小的质量大,故剩余的质量小,则天平指针将向右偏。
故答案为:3:2;3:2;右偏。
根据天平平衡质量相等即可得出两种球的质量关系,已知两种实心球的体积相等,由密度公式变形可求得密度之比。根据各拿走一个球后,质量大小关系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属于中档题。
25.【答案】运动状态 形状 作用点
【解析】一辆汽车陷入雪中,交警和路人一起用力将车推了出去,车的速度大小发生变化,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路上留下几人深深的脚印,雪的形状发生变化,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的三要素分别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因此力的作用效果除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故答案为:运动状态;形状;作用点。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2)力的三要素分别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本题考查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比较简单。
26.【答案】由图知,入射光线过光心,则它的传播方向不变;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则入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凹透镜另一侧的焦点,先用虚线连接入射点和右侧焦点F,然后用实线延长作出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解析】凹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入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凹透镜另一侧的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射出,据此作图。
关于凹透镜,有三条特殊的入射光线:①平行于主光轴;②入射光线的延长线射过另一侧的焦点;③过光心的,每条特殊的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都有自己的特点,根据两者的对应关系可以利用入射光线作出折射光线;也可以利用折射光线作出对应的入射光线。
27.【答案】先过折射点O垂直水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的空气中画出入射光线OA,方向指向入射点,然后再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水中法线的右侧画出折射光线OC,如图所示:
【解析】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既要发生反射,又要发生折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作图能力,在作光的折射的光路图时要注意:不管光从哪种介质斜射向哪种介质,在光疏质(密度比较小的物质)里面的角(入射角或折射角)较大;在光密质(密度比较大的物质)里面的角(入射角或折射角)较小,即“疏大密小”。角度越小,光线越靠近法线。
28.【答案】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从小球的重心画一条带箭头的竖直向下的有向线段,用G表示,即为其所受重力示意图,如图所示:
【解析】根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从球的重心作竖直向下的力,并标上字母G。
本题考查了重力的示意图的作法。不管物体怎样运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9.【答案】确定像的位置 相等 B c A 不变
【解析】(1)玻璃有透光性,玻璃既能成像,又能看清玻璃板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竖直地立在玻璃板前,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看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像和物大小相等;
(3)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验时,为确定平面镜成实像还是虚像时,需在B位置竖直放一个光屏,并在如乙图中的c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4)厚玻璃板两个表面反射面两个相距较选的像;在实验中,小军看到蜡烛A有两个不重合的像,为了减小这个影响,可行的是换用较薄的玻璃板,故选:A;
(5)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当蜡烛A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会不变。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相等;(3)B;c;(4)A;(5)不变。
(1)玻璃有透光性,玻璃既能成像,又能看清玻璃板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所成像和物大小相等;
(3)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4)厚玻璃板两个表面反射面两个相距较选的像,据此分析;
(5)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
本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考查对器材的要求、操作过程的理解和成像规律的运用。
30.【答案】高度 f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娄底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共13页。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1(含解析),共11页。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