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情导入,品读《大学之道》,品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
3.理解儒家有关“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观点。
4.学习先秦儒家经典篇章论述道理时譬喻、对比的论述方法的运用。
5.思考先秦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思考这些经典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
2理解儒家有关“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观点。
3.学习先秦儒家经典篇章论述道理时譬喻、对比的论述方法的运用。
难点
联系现实,领会先秦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对自己的启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大学”的教育宗旨。
2.理解孟子的“四端”学说及其文化内涵。
3.学习孟子运用对比和比喻的说理方法。
重点难点
理解孟子的“四端”学说及其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并身体力行地宣扬他的学说,《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为反映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儒家思想博大精深,除了《论语》之外,《礼记》《孟子》也是反映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两部经典,感受儒家思想的魅力。
(设计意图:导语中点明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标。)
二、品读《大学之道》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探究讨论,师生共同归纳。
(1)《大学之道》的首句提出了“三纲”,那么“三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大学之道》这三条纲领不是并列的,而是一个逐渐推进的关系。“明明德”就是彰显美好的品德。儒家认为人天生就有美好的道德,但是这些美德被欲望遮蔽了,所以要去掉那些蒙蔽在我们心灵上的东西,让美好的品德彰显出来。“亲民”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亲民”就是“新民”,意思是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另一种解释认为“亲民”就是推己及人,亲近爱护民众。现在很多学者认为这两种解释并不矛盾,因为要想让人民接受自己的道德感召,除垢自新,就必须推己及人、亲近人民。“止于至善”是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这三者之间,做好自己是基础。做好自己才能有真正的担当,才能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除旧自新,而且能做到完善的地步,并坚持不变。所以说“三纲”之间的关系是逐步推进的关系。
(2)在治国、平天下和修身的关系中,哪个是前提?
明确:通过文章论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儒家强调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所以最后总结概括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拾皆以修身为本”。
(设计意图: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三纲”“八目”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明白儒家强调的“修身为本”。)
三、品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定学生讲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重点讲解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4.学生探究讨论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四端”各指什么?
(2)“四端”的内涵是什么?联系实际,列举实例理解“四端”的内涵。
(3)孟子认为作为人,每个人都具备“仁义礼智”四端,那这是否意味着人同时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如何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4)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是否矛盾?
5.师生共同归纳。
明确:(1)“四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①端:萌芽、发端。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由于身患渐冻症,双腿已经开始萎缩,走路有些不听使唤,但他仍旧拖着病体坚守在抗疫一线。甚至当得知在同一家医院工作的妻子不幸感染时,他也顾不上去看她一眼。他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生命的守护,必须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挺身而出。他们组成志愿车队接送医护人员和病人,组成小分队为街坊邻居买菜送药,他们在寒风中为居民测量体温,在深夜里接听热线电话抚慰人心……哪里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这是人间的大爱,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②羞恶:就是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见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如:廉颇负荆请罪,周处除三害,这些是正面例子;而《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齐人,就是反面的例子。
③辞让:就是谦逊推让。如:孔融让梨;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
④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如:布鲁诺坚持和发展“日心说”而被烧死;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进行首次环球航海,证明了地圆说。
(3)不是。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四种美德,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扩而充之”。
(4)不矛盾。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的发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者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的私欲膨胀,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展示三个故事
故事一:(这是发生在广州街头的暖人一幕)一个穿校服的男中学生由于打着伞骑车重心不稳,不小心剐蹭了停在路边一柄价值百万的豪丰。男生停下主动与车主商量赔钱事宜,车主一直关切地询问男孩的学习情况,后来车主自己说:“赔10块钱吧。”问学生有没有10块钱,男孩说有。后来学生从书包掏出两个红包,每个里面拆出5元钱,见此情景,男子心有不忍,直说算了算了,并叮嘱男孩以后注意,记得要好好学习,然后让男孩离去。后来车主告诉记者,当初也是本着教育的目的才说让男孩赔10块钱的。
故事二:公引招聘了一位卒业于北京名牌大学的研究生,部门经理对这位新人感觉很不错,姑娘形象好气质佳,工作能力强,肯吃苦又谦虚好学,短短几个月,就给公司了好几个大单。美中不足的是,这位年轻的姑娘总喜欢说到自己的丈夫,而“我丈夫”这三个字说多了,总让人有那么一点点不舒服。终于有一次签完一个大单子,经理请姑娘吃饭,姑娘又开口了,经理脱口而出,“以后能不能别再说——我丈夫——这三个宇”。姑娘愣住了,而她终于没再说什么,第二天,经理收到了姑娘的辞职信,出于礼貌,经理去飞机场给她送行,姑娘真诚地看着经理说:“对不起,请您相信,我真的,我真的不知道我经常说的——我丈夫——三个字会让大家很不舒履。我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全家人太高兴了,一起坐车陪我去北京。在甘肃到北京的路上出了车祸,而我,是那次车祸中唯一受重伤却活下来的人,我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七年后,我结了婚,丈夫成为我生活中唯一的亲人……”
那一刻,经理意识到,是他的想当然犯错了。
故事三:著名的小品《扶不扶》台词节选。
路人甲:媳妇儿,我马上到家了,别着急哦。等等,我看见有个老太太摔倒在大马路上也没个人来扶一把,你说现在的社会风气怎么就成这样了。别人不管,我管!大妈,您别动啊。(照相)我马上发条朋友圈好好谴责一下这种行为,让爸妈都转都评论,媳妇,记得给我点赞。哎呀这老太太摔得老惨了……(路人甲潇洒飘过,郝健出场)
……
(路人乙骑自行车出场)
郝健:哎,大哥。
路人乙:怎么了,小伙子?
郝健:这儿有个老太太。(路人乙把车骑到一边,叫过郝健)
路人乙:(小声)哎哎!你撞的啊?
郝健:真不是啊。
路人乙:快跑!我扶过仨。
郝健:结果呢?
路人乙:这么跟你说吧,哥以前,(抽泣)开的是大奔!(路人乙洒泪离去,郝建鞠躬目送)
……
警察:哦,明白了。大妈呀,他这个白行车车圈是刚才追尾撞成这样的,事故就是我处理的。
……
警察:大妈呀,警察的话您还不相信吗?再说了您都这么大岁数了,他要撞您撞成那样了,那您还能站在这儿说话吗?
……
警察:大妈,您看啊,刚才那位司机啊,特意回来道了个歉,说当时脑子没转过这个弯来,让我把这个钱,务必还给这个小伙子,说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心凉。来,拿着。
……
郝健:大妈,这人倒了咱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走大妈,咱上医院。(掏钱)
一般的人认为:不忍人之心指的是对别人的痛苦、不幸等觉得不忍,简单地说就是同情心,所以得出的结论就是:“不忍人之心”相当于“恻隐之心”,“侧隐之心”相当于“仁”,“仁”相当于“同情心”。
阅读上面三个故事谈谈你对“仁”的理解
2.学生同桌、前后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可适当地提示学生,在这三则故事中,“仁”的具体体现是什么?是不是就是我们简单理解的同情心?这三则故事中的“仁”还有什么内涵?
3.学生展示讨论交流成果,教师总结。
这些故事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恻隐之心不只是简单的怜惜和同情。更应是一种理解和体谅,使应做出力所能及的帮助。“仁”应该是源于本性,发自内心,对别人真正的、完全的同情理解和体谅,要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理解别人。
五、比较鉴赏孔子与孟予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也有一些区别。请结合学过的课文和积累的知识,谈谈你的想法。
明确:(1)相同点①都是追求仁义道德而淡漠物质利益,“仁”是儒家学者终身追求的目标,通过人的爱心和善心肯定了人的自身价值。②对“仁”的解释都是仁爱、爱人,用爱处理人际关系,强调了人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③都主张推行仁政,反对霸权,通过礼乐制度约束人民的行为,提高人民的自身修养。
(2)不同点:①孔子论述的“仁”的思想,强调的是个人的修养,孟子在孔子“仁”的思想的前提下提出了“仁政”,将“仁”扩充到了政治上。②孔子注重个人如何做到“仁”,而孟子则注重在个人做到“仁”之后,如何将“仁”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君王通过“仁政”的实施,可以达到社会“大同”。③孟子完善了孔子“仁”的思想,将“仁”的思想发辰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孟子的学说在整个儒学史上可以说是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后世将孔子与孟子的学说结合之后,最终形成了中国儒学思想发展的基础。
六、布置作业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千百年来,人们敬仰他的智慧与人格,学习他的思想与精神。请你就孟子某一句名言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书札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系统地理解孟子学说,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了解作者,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细读课文,探究文意,再读文本,品读论证方法,比较鉴赏,拓展思维,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4.1《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晓孔子,识背景,诵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细读课文,品读文意,厚积而薄发,选择品德高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