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中图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气候与人类活动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中图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气候与人类活动练习,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 气候与人类活动,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填图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资料一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资料二 2019年7月12日,世界气象组织表示,由于气温升高和气候干燥,今年六月初以来,欧洲的哥白尼大气监测服务已经记录了100多起发生在北极圈内的山火,其中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情况尤其严重。
案例思考:
(1)写出图中字母A一D所代表的气候类型的名称。A ,B ,C ,D 。
(2)图中E、F两地气候都比较寒冷,但形成的原因却有所不同,E地气候寒冷的原因是 ,F地气候寒冷的原因是 。
(3)G、H两地都位于热带地区,但自然景观却截然不同,G地是 景观,H地是 景观。
(4)结合资料二可知北极圈内山火多发的原因是 、 ;为了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我们可以采取的解决措施有 、 。
【答案】(1)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纬度高,气温低 地势高(或海拔高),气温低
热带荒漠景观 热带雨林景观
气温升高 气候干燥 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植树造林(或人工造林)
【解析】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别?简单地说,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等,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1)由图可知,A是位于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B是世界分布最广的温带大陆性气候;C是位于亚欧大陆东部的温带季风气候;D是非洲分布最广的热带草原气候。
(2)E、F两地气候都很冷,E地是由于纬度高导致气温低;F是由于海拔高导致气温低。
(3)G与H均位于热带地区,但G是热带沙漠气候,H是热带雨林气候,由于两地降水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不同。
(4)结合材料二可知,北极圈内山火多发的原因是由于全年气候变暖、气候干燥,要采取减少二氧化碳 的排放、植树造林等措施解决。
一、单选题
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承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截至2022年,我国已有山东海阳和浙江海盐两个城市实现核能供暖,成为“二氧化碳零排放(零碳)”供暖城市。核能供暖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全球变暖B.森林减少C.能源短缺D.臭氧层破坏
2.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们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的是( )
A.外出就餐只使用一次性筷子B.私家车接送上下学
C.在公园里进行露天烧烤D.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答案】1.A 2.D
【解析】1.由题目可知,我国已有山东海阳和浙江海盐两个城市实现核能供暖,成为“二氧化碳零排放(零碳)”供暖城市,核能供暖应对的是全球变暖问题,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A正确;核能供暖与森林减少、能源短缺和臭氧层破坏关系不大,排除BCD。故选A。
2.联系实际分析,外出就餐只使用一次性筷子、坐私家车上下学和公园里露天烧烤等做法都会污染空气、浪费资源,不利于实现“碳中和”,ABC错误;随手关灯,节约用电是实现碳中和的正确做法,做到了节能减排,D正确。故选D。
我们所学习的气候类型是以“柯本气候分类法”为基础划分的。下图代表四种气候类型,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柯本提出的气温指标:热带—最冷月均温≥18℃;温暖带—最热月均温>10℃,最冷月均温0-18℃。根据柯本提出的气温指标,甲乙丙丁所表示的气候类型中,属于温暖带气候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4.柯本在划分气候类型时,也会参照当地的自然景观。下列景观图中,与上图气候搭配合理的是的是( )
A.甲→①B.乙→④C.丙→③D.丁→②
5.气候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寒冷的冬季,农民利用塑料大棚种植了许多在夏季才能吃到的菜,塑料大棚改善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 )
A.气温条件B.肥力条件C.降水条件D.地形条件
【答案】3.D 4.B 5.A
【解析】3.由图可知,甲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最冷月均温≥18℃,属于热带气候类型,A错误;乙属于极地气候,全年气温在0℃以下,B错误;丙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最冷月均温≥18℃,属于热带气候类型,C错误;丁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最热月均温>10℃,最冷月均温0℃—18℃,因此属于温暖带气候,D正确。故选D。
4.由上题可知,甲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因此与③热带雨林景观相对应,A错误;乙属于极地气候,因此与④极地景观相对应,B正确;丙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因此与②热带草原景观相对应,C错误;丁属于地中海气候,因此与①地中海沿岸景观相对应,D错误。故选B。
5.结合所学知识,植物的生长需要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在寒冷季节往往这两方面不足。塑料大棚能充分利用太阳能,改善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气温,也起到保湿作用,并通过卷膜能在一定范围调节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寒冷的冬季,农民伯伯利用塑料大棚种植了许多在夏季才能吃到的蔬菜。因此,塑料大棚改善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气温条件,A正确;塑料大棚对土壤肥力、降水和地形的改变意义不大,B、C、D错误。故选A。
下图示意东北某城市植被浅沟,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据此完成下题。
6.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会减轻洪涝灾害,主要原因是水循环的环节( )
A.a减弱B.b增强C.c增强D.d减弱
7.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对城市热岛效应及城市风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热岛效应增强②热岛效应减弱③城市风增强④城市风减弱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6.C 7.D
【解析】6.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是就是通过低沟收集雨水,通过植被增加下渗,最终减少雨涝现象,图中c表示下渗环节,C正确;a是蒸腾作用,会变强,A错误;b指的是地表径流,会减弱,B错误;d指的是地下径流,会增强,D错误。故选C。
7.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中心城区的气温下降,上升气流减弱,所以城市热岛效应减弱;城市风主要依靠市区和郊区的热力差异形成,当城市与郊区的温差变小,城市风会减弱。所以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D。
优化能源结构是我国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抵消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清洁能源,不包括( )
A.水能B.风能C.煤、石油D.太阳能
9.我国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实现碳中和,主要是为了( )
A.减少全球贫困人口B.提高全球煤炭产量
C.推动全球防疫合作D.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10.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应该( )
A.植树种草,绿化环境B.禁止污染大气企业开设
C.加强治理,减少水污染D.限制交通运输业和工业发展
【答案】8.C 9.D 10.A
【解析】8.清洁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ABD不符合题意;煤炭和石油不属于清洁能源,C符合题意。故选C。
9. 我国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实现碳中和,主要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D正确;实现碳中和,跟减少全球贫困人口、推动全球防疫合作无关,AC错误;由材料可知,实现碳中和,要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煤炭产量,B错误。故选D。
10.由材料“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抵消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可知,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需要植树种草,绿化环境,节能减排,A正确;禁止污染大气企业开设与实际不符,B错误;加强治理,减少水污染与"碳中和"无关,C错误;限制交通运输业和工业发展不利于经济的发展,D错误。故选A。
2023年9月21日,生态环境部向媒体通报了2023年8月和1~8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11.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占天数比例最高的是( )
A.优B.轻度污染C.良D.重度污染
12.为实现“空气清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 )
A.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B.将垃圾带回家中处理
C.禁止使用汽车D.焚烧秸秆
【答案】11.C 12.A
【解析】11.由图分析可知,这期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占天数比例最高的是良,约占50%,优良一共占83.2%。轻度污染和重度污染占比不到25%,故选C。
12.为实现“空气清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将垃圾带回家中处理、禁止使用汽车并不现实,焚烧秸秆会加重空气污染。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心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读“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城市热岛效应主要表现为城市中心区气流( )
A.上升B.下沉C.静止D.平移
14.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因素B.海陆分布C.地形地势D.人类活动
15.目前、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最优的措施是( )
A.禁止车辆出行B.增加人口数量
C.植树种草D.增加煤炭使用量
【答案】13.A 14.D 15.C
【解析】13.读图可知,城市中心区气流上升,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中心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气温高有利于空气上升,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城市燃烧煤、石油等能源,排出大量废热,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市区温度高,郊区温度低,形成热岛效应。因此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D正确,跟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地势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15.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最优的措施是减少热源,限制车辆出行,推广植树种草也可以减缓热岛效应对城市带来的不利影响,C正确。禁止车辆出行不现实,A错误。增加人口数量会进一步加剧城市热岛效应,B错误。增加煤炭使用量会增加释放温室气体,导致气温上升,D错误。故选C。
二、解答题
16.2023年3月23日是第63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天气、气候、水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人类的未来发展。下图为世界气候分布图。
(1)识气候
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亚洲气候特征有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甲地和乙地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气候类型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 因素。
(2)析影响
(3)悟关系:
2022年7月,格陵兰岛冰川每日流失60吨冰,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造成北极地区冰川大面积融化的原因是 (填“臭氧层被破坏”或“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有效抑制气候异常变化。2030年我国将实现“碳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将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达到相对“零排放”),这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4)践行动:
为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你的低碳生活方式有 。
【答案】16.(1)海陆
(2)全年低温,日较差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3)全球气候变暖
(4)绿色出行 节约用电等
【解析】16.本题以世界气候分布图及各地景观图为材料,涉及世界气候分布,气候特点、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认知。
(1) 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中西部深居亚欧大陆腹地。亚洲气候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的综合影响,其有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甲地和乙地纬度位置大致相当,但气候类型不同,主要是受海陆因素影响,甲位于亚洲的大陆东岸,距海近降水多,乙位于亚洲的大陆内部,降水少。
(2)青藏地区气候高寒,冬季漫长,夏季短暂,日较差大,因而他们一年四季都穿着藏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广,全年温和多雨,适宜牧草生长,畜牧业发达。亚马孙河流域,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人们用浮木作基底建房子,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格陵兰岛纬度高,气候严寒,冰雪广布,狗拉雪橇是传统的交通出行方式。
(3) 格陵兰岛冰川大量融化主要是因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北极地区冰川大面积融化造成的。
(4)为践行“碳达峰”和“碳中和”,其低碳生活方式有:少用塑料袋,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提倡步行、公交等绿色出行方式,实施垃圾分类,节约用电、用纸等。
17.海冰是极地研究的重要内容,海冰密集度指海冰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比例。读近30年北冰洋部分海域5月、6月平均海冰密集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近30年北冰洋大部分地区5月海冰密集度为95%以上,其中白令海峡附近海域的海冰密集度 (较大或较小),反映出此处海冰融化量 (较大或较小)。
(2)与5月相比,整体来看,6月北冰洋部分海域的海冰融化量 ;勒拿河河口附近海域的海冰密集度 (增大或减小);白令海峡附近海域的海冰融化量 (增大或减小)。由此推断,与图示地区海冰融化有关的是 (单项选择)。
①纬度位置②海拔③河流④季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暖季期间的海冰范围将继续 ,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在悄然改变。北极海冰的融化可能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北极熊需要到纬度更 的地区生活。
【答案】17.(1)较小 较大
(2)增大 减小 增大 C
(3)融化 高
【解析】17.本大题以北极地区近30年北冰洋部分海域5月、6月平均海冰密集度分布图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北极地区的环境问题、原因和影响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1)读近30年来5月份的北冰洋海冰密集度可知,北冰洋大部分地区5月海冰密集度为95%以上。其中,白令海峡附近海域的海冰密集度较小,大约为55%-75%,反映出此处海冰融化量较大。
(2)读5月份和6月份海冰密集度比较可知,整体上看,6月北冰洋部分海域的海冰融化量增大;勒拿河河口附近海域的海冰密集度减小;白令海峡附近海域的海冰融化量增大。因为6月份气温比5月份气温高,海冰融化量大,所以海冰面减少,气温的变化与纬度有关,与海拔有关,与季节有关,与河流无关,①③④正确。故选C。
(3)读图可知,北极地区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的地区,这里纬度高,气温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的暖机期间海冰受气温影响,融化速度快,会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北极熊需要到纬度更高的地区生活。
一、单选题
(2023·广东深圳·中考真题)大气本底站是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温室气体和臭氧等大气要素的长期变化进行观测的站点。目前,我国已有7个国家大气本底站(下图)。“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继续新建多个站点,进一步实现全国观测站点的均衡覆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为实现全国观测站点的均衡覆盖,新建站点应优先选址于( )
①西藏自治区②甘肃省③天津市④广东省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建设国家级大气本底站的主要目的是( )
A.积极应对气候变化B.减轻火山地震危害
C.精准开展天气预报D.监测河流水文特征
【答案】1.C 2.A
【解析】1.读图可知,我国已有的7个国家大气本底站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北京市、黑龙江省、湖北省和浙江省,为实现全国观测站点的均衡覆盖,新建站点应优先选址于①西藏自治区和④广东省,甘肃省离青海省较近,不符合题意;天津市离北京市较近,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项的①④正确,A、B、D错误,故选C。
2.大气本底站是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温室气体和臭氧等大气要素的长期变化进行观测的站点。所以建设国家级大气本底站的主要目的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3·广西·中考真题)2023年5月26日,法国交通部发布公告:对本国境内铁路运输2.5小时内能抵达的短途行程,将不再提供航空服务。公告实施后,法国国内航班将减少12%。图为法国主要客运交通方式下旅客每公里人均二氧化碳综合排放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公告实施前,法国仍有众多旅客乘坐短途航班出行,主要是因为航空运输( )
A.灵活性强B.速度更快C.价格低廉D.运输量大
4.法国将不再提供相关国内短途航空服务的最主要目的是( )
A.节省经费B.限制出行C.节能减排D.发展旅游
【答案】3.B 4.C
【解析】3.公告实施前,法国仍有众多旅客乘坐短途航班出行,主要是因为航空运输速度更快,B正确。灵活性强是公路运输,航空运输价格昂贵,运输量较小,ACD错误。故选B。
4.读图可知,短途航空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法国将不再提供相关国内短途航空服务的最主要目的是节能减排,C正确。跟节省经费、 限制出行、 发展旅游无关,ABD错误。故选C。
【点睛】铁路运输速度较快,运载量较大,运价较低,是一种适宜于长距离运送客、货的现代化运输方式。公路运输机动灵活,速度较快,适应性强,可以满足“门对门”的服务要求,因而是短途运输的主要方式。水路运输的优点是运载量大、投资省、运价低,缺点是速度慢,因而适合运输量大、距离长、时效性不很强的大宗货物的运输。航空运输具有速度快、舒适、安全等优点。管道是适宜于运输液体和气体等物资的一种现代化运输方式。
(2023·广东·中考真题)【地球地图+极地地区主题】近20年来,科学家对北极海冰、植被和格陵兰冰川进行了监测,发现全球增温使北极地区的冰雪与植被分布发生了快速变化,夏季尤为明显。黄河站是我国在北极地区的首个科考站。图为北极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5.黄河站的经纬度是( )
A.(11°56′E,78°55′N)B.(78°55E,11°56′S)
C.(11°56′W,78°55′N)D.(78°55′W,11°56′S)
6.导致近20年北极冰雪与植被分布发生快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展极地旅游B.开发极地资源C.全球气候变暖D.开展极地科考
7.一般情况下,北极地区冰川融化速度最快的时段是( )
A.1—2月B.3-4月C.8—9月D.11—12月
【答案】5.A 6.C 7.C
【解析】5.E代表东,W代表西,N代表北,S代表南。结合图中黄河站的位置可判断,黄河站的经纬度为11°56′E,78°55′N。故选A。
6.由材料“发现全球增温使北极地区的冰雪与植被分布发生了快速变化”可知,导致近20年北极冰雪与植被分布发生快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故选C。
7.气温越高,冰川融化的速度越快。四选项所涉及时间段相比,北极地区8—9月气温最高。故选C。
(2021·甘肃兰州·中考真题)2021年3月14日,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区出现明显的沙尘天气,部分地区有尘暴。这是近10年中国遭遇强度最大范围最广的沙尘天气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内蒙古呼和浩特当天的天气预报中,会出现的天气符号是( )
A.B.C.D.
9.沙尘过境时,呼和浩特空气污染指数明显升高,为减少空气污染,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大力发展高污染的重工业
B.出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C.大量焚烧生产、生活垃圾
D.砍伐树木,拓展城市用地
【答案】8.D 9.B
【解析】8.在天气预报图上,我们常看到一些符号,这些符号都有特定的含义,表示某种天气状况。根据题目提示,这是近10年中国遭遇强度最大、范围最广的沙尘天气过程,选项A为台风,B为多云,C为晴,D是沙尘暴的符号。故选D。
9.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有:积极推广步行、骑自行车等方式出行;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火力发电厂进行脱硫、控尘处理、田间禁止焚烧秸秆,净化环境等。大力发展高污染的重工业,大量焚烧生产、生活垃圾,砍伐树木,拓展城市用地都会加重空气污染,出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对减少空气污染有利。故选B。
(2022·湖南岳阳·中考真题)优化能源结构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结合漫画,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清洁能源,不包括( )
A.水能B.风能C.太阳能D.煤、石油
11.针对该漫画,某同学创作了几条警示语,其中最贴切的是( )
A.保护耕地,人人有责B.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C.清洁能源,低碳转型D.因地制宜,科技兴农
【答案】10.D 11.C
【解析】10.清洁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煤炭和石油不属于清洁能源。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读图可知,图中漫画说明的是“碳达峰”。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针对该漫画,某同学创作的警示语其中最贴切的是清洁能源,低碳转型,故C正确。保护耕地、垃圾分类和科技兴农对减少二氧化碳的作用不大,故ABD错误。故选C。
(2022·湖南株洲·中考真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气候大会上在20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我间广生的二氧化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目前主要是与使用煤、石油、天然气有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表为部分国家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2.表中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分别是( )
A.中国美国B.俄罗斯印度C.美国日本D.俄罗斯德国
13.下列有利于达到碳中和的行为包括( )
①出门随手关灯 ②积极参与大课间活动
③多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④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2.A 13.D
【解析】12.读图表可知,碳排放总量各国家排序依次为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德国,人均碳排放量各国家排序依次为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中国、印度,故表中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和美国。故选A。
13.碳中和的实现离不开我们在生活中时刻践行“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指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出门随手关灯减少了用电,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实现了低碳生活的要求,故①④正确;人在运动时会增加二氧化碳的释放,故不利于碳中和,故②错误;多使用一次性的餐具不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产生更多的垃圾,不利于碳中和,故③错误。故选D。
(2020·贵州铜仁·中考真题)世界经济论坛于2020年1月15日在伦敦发布《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本次报告将气候变化的威胁列为主要长期风险。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将导致严重的生命财产、经济、社会、环境和地缘政治后果,气候变化的短期影响叠加最终将造成全球性重大紧急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2019年,世界多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灾害。下列事件中不属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是( )
A.日本九州岛北部遭暴雨袭击,数十年一遇的暴雨成灾
B.印度尼西亚洪灾致8人死亡
C.欧洲多国强暴风雪导致至少7人丧生
D.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损失惨重
15.当灾害发生时,我们要懂得如何自救。下列避灾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条件允许,应迅速撤到空旷地带
B.当火灾发生时,应先用湿毛巾掩盖口鼻
C.当水灾发生时,应尽量站在高处明显位置以便救援人员施救
D.当暴雨来袭时,应到树下躲避
【答案】14.D 15.D
【解析】14.日本九州岛北部遭暴雨袭击,数十年一遇的暴雨成灾、印度尼西亚洪灾致8人死亡、欧洲多国强暴风雪导致至少7人丧生,都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不是因气候变化产生的问题。故选D。
15.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条件允许,应迅速撤到空旷地带,故A不符合题意;当火灾发生时应先用湿毛巾掩盖口鼻,预防吸进烟雾,影响呼吸,故B不符合题意;当水灾发生时应尽量站在高处明显位置,以便救援人员施救,故C不符合题意;当暴雨来袭时不能在树下躲避,预防雷击,故D符合题意。故选D。
二、解答题
16.(2023·山西晋中·中考真题)【项目化学习】
项目主题:我的校园 我的家
项目背景:某中学校园内在连续较长时间降水或遇暴雨天气后,部分区域路面常会出现积水,给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地理小组以“我的校园我的家”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
任务一:实地调查
小组成员测量并绘制了校园平面图。某次较强降水后,同学们我到积水位置,并把积水明显的区域标记在图中相应位置。
(1)调查发现有植被覆盖的区域积水现象不明显,试简要分析原因。
任务二:分析探究
同学们收集了所在城市的气候资料,如下表。
(2)根据资料,在图中补充绘制该市年降水量柱状图。
(3)说出校园最可能出现积水的时段,并从气候角度简要说明原因。
任务三:成果展示
(4)调查结论:校园积水主要与地面状况和 有关。
(5)为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请给学校有关部门提出改进方案。
【答案】16.(1)与水泥路面相比,植被覆盖区域下渗速度快;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等。
(2)
(3)时段:7~8月份;夏季;夏秋季节等。原因: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降水强度大,多暴雨;降水频率高等。
(4)降水强度;降水量的多少;降水持续的时间等。
(5)改进方案:增加绿化面积;铺设透水砖;建设海绵校园;增设下水井;雨季到来之前,清理下水井等。
【解析】16.本大题以校园平面图和气候资料图为材料,共设置五道小题,涉及气候类型的判读、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水泥路面相比,植被覆盖区域的地表是泥土,雨水的下渗速度快;并且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因此植被覆盖的区域积水现象不明显。
(2)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出月份;(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出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如图所示:
(3)根据气候资料中的降水量数据可知,校园最可能出现积水的时段是7~8月份(夏季);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频率高,且多暴雨,排水不畅,当降水量大于排水量时校园容易出现积水。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校园积水主要与地面状况和降水强度、降水量的多少、降水持续的时间等有关,校园水泥地表面积越大,且降水强度越大、降水量越多、降水持续时间越长,校园越容易出现积水。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减少校园积水,可以增加绿化面积,有利于雨水下渗;铺设透水砖;建设海绵校园;增设下水井;雨季到来之前,清理下水井,防止下水井堵塞。
17.(2022·广西百色·中考真题)【气候与人类】
气候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生活,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气候。据图及所学知识,探究完成问题。
探究一: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与饮食:与②地相比,①地 较少,气温较 ,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
(2)气候与民居:③地传统民居“阿以旺”为平顶设计,与该地 (气候特征)有关。
(3)气候与农业:④地种植业多分布在河谷地带的主要原因是 。
探究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暖。2020年1月份,南极地区最高气温首次突破20℃。全球气候变暖正改变着地球的模样,影响着人类生存环境。
(4)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有 。
(5)我国预计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请为我国顺利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献计献策: 。
【答案】17.(1)降水 低
(2)干旱
(3)河谷地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热量较为充足。
(4)极地冰川融化;沿海低地被淹没;部分地区极端灾害性天气增加。
(5)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强政府监管,控制工厂二氧化碳的排放;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
【解析】17.本题以一期“气候与人类”知识专题黑板报为材料,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在把握气候要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实现“碳中和”的措施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解答即可。
(1)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与②南方地区相比,①北方地区的降水较少,气温较低,适合耐寒小麦生长,所以当地的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南方则以喜湿热的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
(2)③西北地区传统民居“阿以旺”为平顶设计,与当地全年降水稀少的气候特征有关,该地区位于西北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
(3)④青藏地区种植业多分布在河谷地带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海拔高、气温低,河谷地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适合种植农作物。
(4)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部分地区极端灾害性天气增加。
(5)为顺利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国家可采取的措施是:植树造林、增加吸收二氧化碳;大力发展新能源,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完善公共交通体系,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推广使用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衣
在青藏地区,人们习惯身穿藏袍,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特点是① 。
食
在欧洲西部,人们喜食牛羊肉,因为当地② (气候)广布,畜牧业发达。
住
在亚马孙河流域,受当地③ 这一气候特点影响,人们用浮木作基底建房子,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
行
在格陵兰岛,由于气候严寒,狗拉雪橇是传统的交通出行方式
国家
碳排放总量单位:吨
人均碳排放量单位:吨
国家
碳排放总量单位:吨
人均碳排放量单位:吨
中国
10084576
6.7
日本
1168286
8.9
印度
2507558
1.6
美国
5282248
14.9
俄罗斯
1666526
10.6
德国
771772
8.2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3.4
0.6
8.3
12.1
19.9
23.5
23.1
22.5
18.0
10.2
4.3
-1.9
降水量(米)
3.0
5.6
11.2
22.0
34.1
52.2
109.3
99.4
62.0
28.1
12.9
2.9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气候与人类活动同步测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精品课时练习,文件包含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基础练习解析版docx、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提高训练解析版docx、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基础练习原卷版docx、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提高训练原卷版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河流同步练习题,文件包含培优分级练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河流》同步分级练解析版docx、培优分级练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河流》同步分级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