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4.2《扬州慢》精品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4.2《扬州慢》精品教案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4.2《扬州慢》精品教案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4.2《扬州慢》精品教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2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2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语,作者简介,诗文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扬州慢》
    课型
    新授课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围绕“诗意的探寻”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不同风格的诗词名作。学习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探寻诗歌之美,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




    《扬州慢》作为奠定姜夔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作品,以城市为表现对象,但呈现的却是扬州城的浩劫,抒写的是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这秉承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彰显了词作的时代精神。词作也展示了姜夔深厚的创作功底,他将自己眼前的扬州与杜牧笔下的扬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意象的选取、意境的营造上独具匠心,在传情达意上手法多样,于别样构思中传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作为高二学段的学生,已在义务教育阶段和必修阶段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宋词,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过洞庭》《桂枝香金陵怀古》等。在宋词学习、长短分类(小令、中调、长调)和派别(婉约派、豪放派),具备一定的宋词基础知识和阅读鉴赏诗词的能力。但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接触的宋词大多为小令,对于慢词较为陌生,对姜夔也较为陌生,同时他们缺少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鉴赏能力较为薄弱。




    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诵词作,通过揣摩语言理解词人表达的悲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词作中所表现出的深沉的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
    理解诗歌中的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难点
    从扬州的今昔变化中,深刻体会黍离之悲。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视频播放《如果你要写扬州,就不能只写扬州》
    二、导入语: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扬州富庶甲天下。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但是晚唐诗人杜牧眼中的扬州和宋代词人姜夔眼中的扬州却完全不一样,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让我一起走进姜夔的《扬州慢》去寻找答案。
    视频导入,扬州简介,激发学生对扬州的好奇之心,向往之情。
    新课教学
    一、作者简介
    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他的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解题: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姜夔精通音律,“扬州慢”是他自创词调和乐曲之一。扬州慢是词牌,也是题目。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朗诵技巧:语速慢而舒缓。
    解读小序:
    1.小序部分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交代了《扬州慢》的写作时间和地点。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描绘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交代写作的缘由。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这是对《扬州慢》的评价。
    补充:1176年,虽然战争已过十五年,但此时的扬州还是劫后的扬州,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荠麦青青”的萧条景象,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何谓“黍离之悲”?
    补充:《黍离》全文(见课件)
    《黍离》出自《诗经·王风》。《毛诗序》称:“《黍离》,闵(通‘悯’)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黍离之悲”用以指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成为古典诗词的重要典故。由此可知,《扬州慢》也是抒写悲情之作。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背景。
    典故讲解,进一步明晰“黍离之悲”的具体内涵。
    四、诗文赏析:
    情景设置:
    学校要开展“图画城市变迁”绘画主题展,班级决定以姜夔《扬州慢》为蓝本绘制一组组画,体现扬州城从唐朝到南宋的变化。作为班级一员,需要你仔细阅读诗文,确定色调选择、画作内容、画作名字并谈谈画后感受等。(注:此情境可以作为预习作业提前安排学生画好组画,课堂上进行展评。)
    任务一:初读感知,明情感色彩(确定画作色调选择)
    组画由几副画构成?这几幅画的色调选择是否一样?为什么?
    明确:组画构成:组画之一:唐朝的扬州城,色调彩色,原因:名都,繁荣
    组画之二:南宋的扬州城,色调灰白,原因:空城,衰败
    任务二:精读品味,析意象手法(选择画作内容)
    1.分组思考讨论,南宋时期的扬州城画作应该画什么内容(找出意象)?
    明确:内容: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桥边红药。
    如果要用一个字给这幅画定个名字,你会命名为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细品诗句,抓住词句,分析意境和手法。)
    明确:画作名:空
    ①尽荠麦青青。“尽”字能看出来野生的荠菜与麦子长满了扬州城,,遍地都是,“青青”一般形容泛着绿意、繁茂的样子,可是这里用来形容荠麦长得越来越茂盛,荠菜和麦子越茂盛就越能反衬出扬州此时的荒凉。
    ②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指的是被毁坏的城池,“乔木”是说高大的树木,“犹”仍旧,“厌”即憎恶、讨厌。“言兵”指谈论兵事。“犹”表现出了厌恶程度很深,时间己经过去很久了,但是仍旧没有办法忘掉这场战争,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补充: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犹厌言兵”的“厌”字,写得极其传神,意谓扬州遭兵火后,荒废的池沼、尚存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论战事。“犹厌言兵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清角”是指凄清的号角。“吹寒”指在寒冷的天气中吹奏着。如果是以前繁华的扬州会不会有号角的声音呢?当然不会,有的也该是十里长街对的人声鼎沸,有的也是二十四桥的管弦歌吹,这里“寒”字用的极好,不仅指出了天气的寒冷,吹奏的清角的声音让人觉得冰冷,也能让人感到内心涌起的阵阵寒意。可以说一个“寒”字领起了三层悲意,天寒、声寒、心寒,关乎自然、关乎耳目、关乎人心,层层推进。
    ④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是瘦西湖上的一处盛景,传说唐代有二十四位歌女,体态轻盈,花容月貌,在桥上弄笛吹箫,笑语益盈,游人极盛。而此时桥上则是如此孤单冷清,徒留一轮清冷的圆月倒映湖心。“仍”表现出了物是人非之感。(此处学生若不明白,可引导学生与“还”“虽”作比较)。“冷”不仅指月亮的清冷,而重在表达词人看到冷月清辉以后内心的悲凉,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⑤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年年”强调的是芍药花每一年都会开放,可是昔日繁华的扬州,百花齐放之时惹得众人驻足欣赏,然而现在的扬州芍药花开也只是徒劳的开,早已无人欣赏,反而增添了几分寂寥和感伤。“年年”二字同时还体现了芍药花见证了扬州城的百姓世世代代的兴衰变化,战争的残酷给子孙们造成的伤害是具有永恒性的,伤口久久无法愈合。
    补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苏东坡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指出“作诗要健字撑拄,活字斡旋。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
    从中我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一个字在文中的精妙所在。
    小结:从南宋时期的扬州画作上,我们看到了青青的荠麦、破败的城池、残存的古树,还有清冷的月亮、寂寞开无主的芍药花……耳边仿佛传来了凄清的号角声 ,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扬州城是破败荒凉、萧条凄清的空城。
    唐朝时期的扬州城要画什么内容?请用一个字给这幅画命名,并解释这样命名的原因。
    明确:画作内容:风景如画,人潮如织,繁华热闹
    画作名字:盈(盛)(与上一幅画《空》相对)
    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唐朝的扬州城是繁盛热闹的?
    明确: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二十四桥
    资料补充:
    竹西佳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
    纵豆蔻词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
    青楼梦好: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遣怀》
    二十四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小结:唐朝时的扬州,是“名都”,有通往歌舞升平之地的竹西佳处,还有春风十里的繁华长街,更有风月无边的二十四桥……这些意象极写了扬州的繁华热闹。诗人化用杜牧的诗句,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另一方面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
    5.通过两幅组画的对比,你看到了扬州城怎样的变化?词中作者用什么手法体现出了这种变化?
    明确;词人采用今昔对比、虚实结合、移情、反衬、用典等手法,将扬州城昔盛今衰的状况生动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任务三:研读探究,体悟“黍离之悲”
    1.研读诗歌,思考:是什么造成了扬州城如此巨大的变化?
    明确:战乱(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背景补充:
    1127年,“靖康之变”后,在北宋的半边废墟上重建的南宋,是一个更加虚弱的王朝,金兵频繁发动的大规模南侵,使它长期面临着覆亡的严重危机。
    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曾攻破扬州,烧杀掳掠。
    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方廷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渗重。
    2.你想通过这组组画中两幅图的对比,向参观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明确:“黍离之悲”:
    对昔日繁华的怀念
    对战争的厌恶
    对山河残破的哀痛
    对战乱中百姓的不幸的同情
    总结:《扬州慢》正是通过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任务四:美读体悟,升华思想
    1.为了营造氛围,组员们计划在画展的时候朗诵《扬州慢》以增强感染效果,请尝试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朗读指导: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 “算而今/重到须惊”。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播放朗读示范视频)
    2.画展之后,会有学生记者采访环节,请你做好准备,结合当今盛世,谈谈从本组组画中的城市变迁,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明确:如今,我们国家国泰民安,扬州早已恢复往日的繁华热闹,但是世界并非一片和平,战乱时有发生,比如与我们邻近的缅甸等,而今我们有如此盛世,国家强大,民族自信,离不开先辈们的牺牲和奉献。为了不再出现如《扬州慢》中城市由盛而衰的情景,为了样盛世延续,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牢记使命,努力学习,以吾辈之青春, 护卫盛世之中华。
    情境设置,任务驱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自主鉴赏,通过“炼字”、“赏句”,体悟诗歌的情感美和艺术技巧。
    资料补充,拓展学生认识,增强学生语言建构能力。
    资料补充,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以及化用诗句的妙处。
    写作背景介绍,进一步理解词中蕴涵的情感。
    通过美读,有感情的朗诵本词,进一步加深对本词蕴涵的情感的理解,培养审美意识。
    德育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当下,培养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感。
    拓展阅读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miǎ】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⑵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参考答案:
    (1)答: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答案的核心是思乡与厌倦了漂泊)
    (2)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诗中描写了暮色苍茫之时的“残雪” “断雁” “新月”“潮生”这些景致〔假设考生能把颔联的景致描述成一幅画面也可以〕,营造了一种凄迷悲伤的意境(或渲染了一种凄迷悲伤的气氛),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备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寂(只答乡愁也可以)。
    知识迁移运用,加深对本课鉴赏诗歌知识的把握。
    作业布置
    比较鉴赏《声声慢》和《扬州慢》。王国维评价姜夔《扬州慢》:“虽格韵高远,然如雾里观花,终隔一层。”试从主题、情感、手法、形式、语言等方面和《声声慢》进行比较鉴赏。
    明确:①主题的异同:都突出了国土沦丧的泰离之悲。异:李清照《声声慢》还有自己的家破人亡,晚年无依,漂油不定的沉痛,姜夔的《扬州慢》家庭没有大的变故。
    ②情感浓烈异同:二词的情感都很痛苦,但伤痛的程度不同。李清照当时53岁,经历了年轻时甜美章福,也经历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大苦大悲大痛,人世沧桑感厚重更强些。姜夔当时21岁,途经扬州,旁观了战后城池惨败的景象,毕竟不同于切肤之痛。而且他年轻羡慕杜牧的风流不羁,用昔日繁华风月反衬今日破败萧条,情感多少还是不合时宜的。确实“如雾里观花,中隔一层”。
    ③手法的异同:二词都用了铺叙、反衬手法。但姜夔《扬州慢》还用了虚实、拟人、通感等,尤其是反衬的细密,多嫌雕琢。就艺术手法来看,似乎姜词更精工些,但是沉痛之语,肺腑真情,都是朴实无华的,也是富于感人力量的。真正痛苦之时也是无取过多注重精工雕琢的。这也体现了“隔”。
    ④形式的异同:都是慢词,二人都精通音律。《扬州慢》有小序,但与词的内容重复,反而不如《声声慢》精蛛。李清照《声声慢》97个字,有57个舌音和齿音,尤其首尾,舌音和齿音交错在一起,顶着舌头,咬着牙齿,撕心裂肺啊!真的愁绝!相比之下,就觉得《扬州慢》是“如雾里观花,终隔一层”。
    ⑤语言的异同:都浅俗易懂,接近口语。李清照《声声慢》全用白描,清断自然,浑然天成。尤其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出,让人叹为观止。非大手笔不能为也。姜夔《扬州慢》稍有用典。也体现了王国维说的“终不与一流作者也”。
    比较鉴赏,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角度和方法,培养审美意识。

    相关教案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2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2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朗读指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4.2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4.2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性恶论与性善论,霍布斯与卢梭,创作背景,资料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4.2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4.2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学过程,参考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