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0考点一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578747/0-17356903460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0考点一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578747/0-173569034607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0考点一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578747/0-173569034616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0考点一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第4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578747/0-1735690346203/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0考点一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第5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578747/0-1735690346265/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0考点一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第6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578747/0-1735690346288/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0考点一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第7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578747/0-1735690346315/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0考点一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第8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578747/0-1735690346345/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0考点一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0考点一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共42页。
考点一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方法一 准确判断实词实词是广东学业水平测试的必考题,考题一般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题干往往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义的能力。A项“声”有“声音、声响”“名声、声望、声誉”等意,这里解释为“声誉”,正确。C项“简”在古文中经常理解为“选拔、选择”,正确。D项“起”本义为“起来、站起”,这里使用的引申义,正确。B项“忧”是“丁忧”,此处为“遭逢母亲去世”。句意:接着又遇上母亲的丧事,也如此守丧。故选B。答案:B
(2022年第一次·广东学考·T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吴鼎,字鼎臣,燕人。至元十七年,见裕宗于东宫,命入宿卫。二十五年,授织染杂造局总管府副总管,后积官至礼部尚书、宣徽副使。太德十一年,山东诸郡饥,诏鼎往赈之。朝廷议发米四万石,钞折米一万石,鼎谓同使者曰:“民得钞,将何从易米?”同使者曰:“朝议已定,恐不可复得。”鼎曰:“人命岂不重于米耶!”言于朝,卒从所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译为“使臣”错误,应译为“让”。句意:派遣使者去找吴鼎,让他勘察地形。故选B。答案:B
掌握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1.字形分析,看形推义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推断词的基本意义。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归园田居》)“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如“罗(网)、罟(网)、罩”等。
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
3.构词分析,联想迁移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1)联系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穷达”。同义词并用,如“辅相”“臣虏”“货赂”。例如:①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报任安书》)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例中由“货”推知“赂”是指财物。“无”与“鲜”相对,故可理解为“无”“少”。
(2)联系成语。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查古词古义。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解题时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例如: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②正襟危坐。(《赤壁赋》)③亡去不义。(《鸿门宴》)例中,“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语有“爽约”。“危”为“正”义,成语有“危言危行”。“亡”有“逃跑”义,成语有“追亡逐北”“亡命天涯”,词语有“逃亡”“流亡”等。④韩轨遂投城遁走。(《七史·王罴列传》)例④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据④句上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
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实词与其前后的词常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分析。例如:①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②愿陛下矜悯愚诚。(李密《陈情表》)③其一犬坐于前。(《狼》)“愚”:例①中作主语,我;例②中作定语,我的。例①是否可看成作状语呢?不行。因为它前面不能再补出主语。由此可知,“愚”符合名词特点(作主语、定语),词性应为表谦敬的名词。
例③,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可译为“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前后文,何来“一条狗”?其实,这里句子的主语是“其一”,即“其中的一只狼”,谓语的中心词是“坐”,“犬”是用来修饰谓语的,而非主语。正确的译文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又例如:“为之”这一结构中的“为”,是介词,还是动词?①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②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例①“为之”后是动词“泣”,“为”为介词。例②“为之”后是名词“所”,“为”为动词。因此,其区分格式应为:“为之”+动词→为:介词;“为之”+名词→为:动词。
5.常规不通,通假代入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例如: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宋史·董槐传》)②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后汉书·邓寇列传》)这两句的翻译要注意,实词“振”通“赈”,应译为“救济”;“罢”是通假字,通“疲”,应译为“疲乏、疲惫”。根据前后文,“振”后带有宾语,译为“振作”说不通,就要考虑通假。“民罢于征发”,如果按常规理解,“罢”有“停止、完结、罢官”的意思。老百姓不可能停止“征发”,那是当官的权力。因此要考虑通假。
1.(2021年1月·广东学考·T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王彦,上党人。性豪纵,喜读韬略。父奇之,使诣京师,从种师道两入夏国,有战功。金人攻汴京,彦慨然弃家赴阙,求自试讨贼。时张所为河北招抚使,异其才,擢为都统制。部七千人渡河,与金人战,败之,复卫州新乡县,传檄诸郡。
方法二 灵活判定古今异义学习文言文最大的困难是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相同的词,这类词的词义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词义弱化,(5)词义强化,(6)感情色彩变化,(7)名称说法改变。
解析:A项,古义:那个人;C项,古义:泛指一切金属;D项,古义:饱足的样子。答案:B
解析:A项,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出行者所携带的旅行中需用的物品。B项,古义:上前递上。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C项,古义:报告申诉。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D项,古今意义都是“由衰微而复兴”的意思。答案:D
教材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数量不少,在平时学习中可采用古今比照法、联想迁移法、博文强识法、文句推敲法增强识记。
方法三 根据句意推断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或基本功能的语法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相关句式和重点词语用法的辨识。A项“客”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客居、旅居”。B项根据前文允正分给兄弟的孩子很多的财产,可知宗族等人对允正的品德给予肯定,主观上认为允正是一位有德行之人。所以“贤”应该译为“认为……很贤德”,是意动用法。C项“衣”后面是名词单衣,可知其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译为“穿”。D项根据后文“余是以书之”(我因此写了这篇传记),可推知前文“为之传”是允正的儿子请“我”为允正写传,“传”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在文中是“立传、写传”的意思。所以应选D项。答案:D
解析:C项,“舞”,使动用法,使……起舞。其余三项都是意动用法。答案:C
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词汇角度来谈的。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因此,对于词类活用的推断主要依据句子的意思。词类活用在教材中的数量有限,因此只要努力识记住就可以了。
①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②能愿动词+名词,该名词作动词,游水③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④朝、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在夜里;歌、弦,名词活用作动词,唱歌,弹琴⑤哀,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叹;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0考点五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课件,共15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0考点四断句课件,共13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0考点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课件,共9页。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