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荆州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及答案(九科)
2025荆州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荆州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湖北省荆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湖北省荆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4.①强调社区之间的不同 ②小城镇 ③用于区分不同特色的“小城镇”
④强调某个地区、某个历史条件下的特色经济发展。(4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学生们通过阅读《边城》获得了对湘西世界的认知,这与费孝通阐释的通过书本与经典认知社会的观点相符;
②学生们带着预设和问题开展社会调查的做法,符合费孝通提出的认识中国应该以社会调查作为根本途径的主张;
③学生们立志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人领略湘西之美,体现出他们像费孝通那样拥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的情怀。(4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满分。)
6.B “又借屈原的不幸命运,暗示小说的悲剧结局”错误。文中写两千年前被逐而经过此地的屈原,是突出故乡底蕴古老深厚、民风淳朴,体现出对故乡民风民俗的记忆和风土人情的依恋。并未暗示小说的悲剧结局。
7.A “差序格局社会中,人们对待熟人和陌生人有差别”错误。根据原文“萝卜溪人以种瓜种菜种橘子为业,尤其是橘子出名。村中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片不大不小的橘园,就中橘园既广大,家道又殷实,在当地首屈一指的,应分得数滕长顺”“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可知,村子里的人对过路人是友好的,允许他们免费摘橘子吃,而镇上则有商业交易的行为。这里是说人情风俗不相同,并非对待熟人和陌生人有差别。
8.①“常”指的是这片土地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恒常不变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乃至传统文化。如过路人口渴吃橘子不必花钱的淳朴民风,年轻时吃水上饭、年老时落叶归根的人生道路,如一年到头虔诚奉行的生活日常。
②“变”指的是时代巨变、军阀混战给这个地方的人们带来的变化,如运送罐头洋货的码头暗示了外来文明的冲击,卖狗矢柑的老妇人说明了人心的变化,如多次爆发的内战、繁多的捐税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6分。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可酌情给分)
9.①淡化情节,结构松散。文中并无激烈的矛盾冲突,也不着意设置悬念、高潮,叙述随性自由,不依循线性结构。
②虚化人物,重在写意。小说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对“长顺”“老水手”的刻画以简笔勾勒为主,较少细致的描写。
③关注小事,取材于平常生活。小说写的是萝卜溪这个小乡村里普通人家长顺家的日常生活。
④强化环境,营造意境。小说用诗意化抒情化的笔调,描绘了风光秀丽、人情淳朴的湘西乡土社会,营造了一种浪漫意境。(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10.BEG 11.D(“竟然”错)
12.B(“到晚年即使加紧学习,也难以有所成”错)
13.(1)老来学习的人,就像拿着蜡烛走夜路,这也比闭着眼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要好。(4分。“秉”“贤乎”“瞑目”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4分。“造物者”“藏”“适”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端正求学目的,弥补自己的不足,造福社会。②坚持终身学习,不论年龄大小都应抓紧学习。③博览群书,拓展视野。(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别人,只求能向他人炫耀。古人学习是为了别人,实践真理,为社会谋利;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学问修养,为了谋取官禄爵位。学习就像种树,春天可以观赏花朵,秋天可以收获果实;讲演谈论文章,如同观赏春花;修身养性为社会谋利,如同收获秋天的果实。
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分散,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教育不能错过良机。我在七岁的时候,读《灵光殿赋》,直到现在,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过的经书,如果过一个月不温习,就忘得差不多了。然而有人困顿不得志,要是在年轻时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到了晚年也应该加紧学习,不能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开始学《易经》,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魏武帝、袁遗,老而弥笃这些都是年轻时学习到老不疲倦啊。曾子七十岁才学习,仍闻名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学习,还为大儒;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并因此当上了形相:朱云也是四十岁,开始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开始学习《孝经》《论语》,最后都成了大儒,这些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啊。社会有一些人刚结婚或刚满二十岁还未开始学习便自称年纪已大了,因循守旧,不愿继续接受教育,这也是愚蠢的表现。小时候学习,就像旭日东升放出的光芒;老来学习的人,就像拿着蜡烛走夜路,但这也比闭着眼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要好。
世俗的儒生,不博览群书,除了研读经书、纬书以外,只看注解儒家经术的著作而已。我刚到邺下的时候,和博陵的崔文彦交往,曾对他讲起王粲的文集里有驳难郑玄所注《尚书》的地方,崔文彦向儒生们转述这个事。才开口,便被凭空排斥,说什么:“文集里只有诗、赋、铭、诔,难道会有讲论经书的内容吗?何况在先儒之中,没听说有个王粲。”崔文彦会笑而退,最终也没把王粲的集子给他们看。魏收在议曹的时候,和几位博士议论宗庙的事,他引用《汉书》作论据,博士们笑道:“没有听说《汉书》可以用来论证经学。”魏收很生气,不再说什么,拿出《与玄成传》丢在他们面前站起来就离开了。博士们一通宵把《韦玄成传》一起翻阅寻找,到了天亮,才前来向魏收致歉道:“原来不知道韦玄成还有这样的学问啊!”
15.(3分)C(此处重点不是表现“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而是表现乡村生活有着赏闲花、品浊酒的自在惬意。另外,“厌”不能理解为厌倦或讨厌,而应理解为“满足”。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是,花虽开尽,但花香犹在;酒虽未清,但令人满足)
16.(6分)①苏轼的感慨表明他厌弃官场,并对乡间生活心动,有归隐之心。
②苏辙在诗中描写的乡间人情和谐、风景清幽、生活自在等美好情景,与苏轼感慨的“人间多岐路”形成对比,以坚定苏轼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
③尾联直接追问苏轼何日归耕,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
(6分。①1分,②3分,③2分。)
17.(1)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2)水光接天 绛皓驳色
(3)示例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
示例二: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苏轼《赤壁赋》)
示例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示例四: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示例五: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18.D“绝”,横渡。
19.C 都是介词,向。A.用在句中表示停顿/用在句末表判断。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D.代词,他/大概,表推测。
20.A都是名词作动词,下,攻占;/东,向东进军。B.“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东”,名词作状语,向东。C.“泣”,动词使动用法,使……哭泣;/“南”,名词作状语,向南。D.“白”,形容词作动词,变白;/“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1.D都指凌乱,杂乱。A.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B.古义:所思慕的人;今义:美女。C.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22.A B.“薄”:助词,无实义/冒着。C.“适”:享有/白色。D.“相”:互相/弥漫
23.B 例句与B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
24.B 再A.弥漫/模糊C.实在/随手D.对着/在
25.C(解析:每月第一天称“朔”、“既望”指农历的每月十六日,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26.C 第一空,“耳濡目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
第二空,“心有灵犀”指双方心意相通,对于彼此的意蕴都心领神会。“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第三空,“秉烛夜谈”指手持点燃的蜡烛深夜交谈;比喻谈话很投合,很深入。“秉烛夜游”比喻及时行乐。
第四空,“生生不息”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不断地生长、繁殖。“绵绵不绝”形容多,连续不断。
27.A文中的句子“如涓涓溪流逐渐汇成奔腾江海”运用的是比喻手法。A.诗句把“逝去的日子”比作“朝露”,运用了比喻手法。B.“丝竹”运用了借代手法,代指音乐。C.“四万八千丈”运用了夸张手法。D.“弄巧”“传恨”运用了拟人手法。
四、写作
【审题立意分析】
材料围绕数字化时代海量阅读对学习者的影响展开讨论,呈现出两种对立观点。一种观点指出数字化时代的海量阅读会带来认知负荷并阻碍深度学习,这是基于信息过载可能导致学习者精力分散、难以深入理解和系统整合知识等问题提出的。另一种观点则持相反态度,意味着可能认为海量阅读虽有挑战但也能带来更多学习资源、拓展视野、激发思考等机遇,有利于深度学习。
立意可从以下方面考虑:若认同前者,可深入探讨数字化海量阅读中信息碎片化、质量参差不齐等因素如何干扰学习者注意力、削弱其深度思考与知识构建能力,强调需对阅读内容和方式进行筛选与优化以避免认知负荷过重。若倾向后者,可阐述海量阅读提供丰富多元知识、不同视角和创新灵感,促使学习者在广泛涉猎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升综合素养,实现深度学习的进阶,关键在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与信息处理能力。还可以综合两者观点,提出在数字化海量阅读背景下,要辩证看待其利弊,合理利用数字化资源,平衡阅读量与质的关系,通过引导和自我训练,让海量阅读助力而非阻碍深度学习,以适应时代阅读新趋势并提升学习效果。
【参考立意】
数字化阅读之思:量与质的权衡
海量阅读于数字化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辩证视之:数字化海量阅读与深度学习
信息洪流中,探寻阅读与深度认知之道
数字化浪潮下,阅读量对深度学习的影响及应对
【示范作文】
善用数字阅读,助力深度研学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数字化时代海量阅读对学习者影响的论争甚嚣尘上。有人忧心其会增加认知负荷,阻碍深度学习;而我坚信,只要善加引导、巧用方法,数字化阅读便能成为深度学习的得力臂助,而非羁绊。
数字化阅读仿若一座蕴含无穷宝藏的知识富矿,其信息浩如烟海、获取方便快捷,堪称史无前例。诚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数字化阅读为我们开启了通往海量书籍世界的大门,然而,若毫无规划与筛选地一头扎进信息的汪洋,认知负荷必将如沉重的枷锁,桎梏学习者前行的脚步。正如那在繁花似锦中迷失方向的飞鸟,虽身处知识的茂密丛林,却因缺乏明确目标与路径,难以采撷智慧的硕果。当下,网络上碎片化信息如汹涌潮水,若学习者一味跟风、不求甚解,思维就只能在信息浅表徘徊,难以深入知识的内核,深度学习自然沦为泡影。据统计,网络每日产生的信息数以亿计,若不加以甄别筛选,极易陷入信息泥沼。
倘若我们能如沉稳睿智的舵手,为数字化阅读之舟高悬规划与筛选的明灯,必能扬帆远航,直抵深度学习的港湾。确立明晰的阅读目标与计划,就像为求知之旅绘制精确的路线图。以研习文学为例,若妄图深入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与精髓,便可在浩繁的数字阅读资源里,精准锁定《唐诗三百首详析》等经典著作,并结合诗词名家的赏析解读进行精读。从意象运用、格律音韵、情感表达、历史背景等层面细致剖析整合,将繁杂的诗词知识梳理成清晰的脉络体系,进而深刻体悟中国古典诗词于文学长河中的独特价值与深远影响,为深度学习夯筑坚实根基。
批判性思维恰似阅读征途的明亮灯塔,引领我们在信息的浩渺沧海中找准方向。面对错综复杂的数字化阅读素材,切不可盲目全盘接纳,而应审慎思索、剖析比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之言如洪钟大吕,发人深省。譬如阅读网络上众说纷纭的文化现象解读时,运用批判性思维,考量作者的出发点、论据的可信度、论证逻辑的严谨性,去粗取精,提炼出独到的观点与深刻的见解,从而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完成从信息吸纳者到知识创造者的华丽转身。
数字化阅读还为互动交流与多元融合构筑了广阔的天地,仿若搭建起一座知识的交流殿堂。学习者可凭借在线论坛、学习社区等,与志趣相投者交流阅读感悟、碰撞思维火花。以研读经典文学作品而论,参与线上文学研讨群组的探讨,倾听多元视角的剖析与感悟,能够拓宽思维边界,挖掘出作品中被个人视野局限而忽略的深邃内涵,宛如多面宝镜折射出知识的绚烂华光,使阅读体验更为丰富多元,助推深度学习向深度广度进军。例如,在知乎的文学交流板块,众多读者对《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艺术展开热烈研讨,从不同历史观与文学审美出发,让这部名著绽放出全新的魅力与价值。
数字化时代的海量阅读,绝非深度学习的绊脚石。只要我们以智慧为笔,以规划、批判、交流为墨,定能在数字化阅读的宏伟蓝图上绘就深度学习的壮美画卷。让我们于数字洪流中破浪前行,以阅读为舟,以智慧为帆,冲破认知负荷的重重迷障,驶向知识与智慧的光辉彼岸。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湖北省荆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答案荆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十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