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雷锋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雷锋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雷锋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答案docx、湖南省长沙市雷锋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1.D 2.C
【难度】0.65
【知识点】天体系统、天体
【解析】1.天体(Astrnmical bject),又称星体,指太空中的物体,更广泛的解释就是宇宙中的所有个体,A正确;一个天体系统可以包含很多天体,一个天体可以从属于不同层级的天体系统,比如银河系中包含太阳系这样的无数个天体系统以及无数个天体,地球从属于太阳系,又从属于银河系等,B正确;天体系统有层级之分,天体有质量大小之分,C正确;牛郎星与织女星在同一天体系统中,D错误。本题要求选择错误选项,故选D。
2.考查天体的判断,一看它是不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际物质尽管用肉眼看不见,但它是天体。二看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天体的某一部分不是天体。三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中,位于外层空间的是天体,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不是天体。据此分析,天空中的大型客机没有超出地球的大气层,不能成为天体,A错。月球环形山上的石头、陨石分别是月球和地球的一部分,也不能成为天体,B、D错。因此流星体位于宇宙中,且有自己独立运行的轨道,故判断为天体,C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天体以及天体系统,考查学生对天体内涵的了解以及天体系统的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C 4.D
【难度】0.85
【知识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主要特征、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相互关系
【分析】3.根据图中各圈层的位置判断,图中A、B、C分别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大气圈下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水圈,地球外部圈层由这三部分组成,但C为水圈,选项A错误;地球内部圈层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即图中的D、F、G三部分组成,图中E只是地幔(F)的一部分,B错误;读图可知,图中E(上地幔上部)和D(地壳)位于软流层之上,合为岩石圈,C正确;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在软流层,图中G为地核,离地表很远,成为岩浆发源地的可能性小,D错误。故选C。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D
A
C
C
B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C
B
D
B
C
B
C
4.读中国地震台网显示的地震信息可知,该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根据所知识可知,地壳厚度不均,平均厚度约17千米 ,陆地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该地震发生地在广西玉林地区,属于陆地地区,因此该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之上,由此推测该地震最可能发生于地壳,D符合题意,内核、外核、地幔的深度均大于该地震震源深度,因此该地震不可能发生于内核、外核、地幔,排除ABC。故选D。
【点睛】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厚度不均,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平均厚度约2900千米,由固态物质构成,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外核为液态,地震横波传播至此会消失,内核一般认为是固态,可能由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镍组成。
5.A 6.C 7.C
【难度】0.4
【知识点】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影响植被的因素
【解析】5.苔原带随着海拔升高植被覆盖度下降,基岩裸露多,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强,暖季随着海拔升高土壤温度上升,A正确;暖季苔原带没有积雪覆盖,B错误;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弱,会导致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C错误;高海拔地区风力较大,D错误。所以选A。
6.解题的关键在于“陡坡”"二字,陡坡因水土流失导致土层薄,不利于灌木的生长,灌木为直根系,草本为须根系,草本植物因根系浅,更能适应土层浅薄的环境,C正确;海拔相同的地方,坡度陡缓对热量几乎没有影响,A错误;坡度大的区域保持水土力差,水分差,B错误;苔原带陡坡光照充足,D错误。所以选C。
7.小叶章为草本植物,植株生长所需空间不会太大,树木在倾倒前后不会对小叶章的生存空间造成太大影响,草本生物入侵,数量多,密度大,土壤肥力可能会降低,A项错误;树木倒伏后,阳光直达地表,地表增温,蒸发加强,水分条件反而会变差,B项错误;植物群落中优势群种主要取决于对阳光资源的争夺,桦林高大,与小叶章在争夺阳光资源的过程中取得优势,小叶章成为劣势种群,树木大量倒伏地区,小叶章接受到的阳光增多,对其生长最有利,C项正确;树木倒伏后,小叶章草本植物生长条件改善,种内植物均快速生长扩张,种内竞争不会减弱,D项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土壤肥力的几个因素:一、土壤水分:自然界中的水分通过降水、灌溉、地下水上升等途径进入并保持在土壤中,便成为农作物吸收水分的主要来源。土壤水分可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三种;其中吸附水为无效水,毛管水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
分,重力水界于前两者之间,易流失,应用率底。二、土壤养分: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元素,除来自空气和水的碳、氢、氧外,其他均来自于土壤。三、土壤空气:土壤空气存在于未被液态水占据的土壤孔隙中,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旱地作物要求耕作层的空气容量在10%—15%。四、土壤热量:作物在各个生育阶段都需要一定的土壤温度,土壤温度也影响土壤水分的汽化,凝结以及空气的对流和养分的转化。
8.B 9.D 10.D
【难度】0.65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地球环境演化与矿产形成、生物演化规律、null
【解析】8.在太古代,海水中逐渐形成一种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为最原始的生命体;元古代,除了单细胞之外,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级的多细胞生物;古生代早期,出现了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珊瑚等,到了中后期,出现了鱼类、两栖类、蕨类植物;中生代,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恐龙、较高级的裸子植物;新生代,出现了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故由老到新的排序正确的是B,ACD错。故选B。
9.煤是地质历史上的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的,由此推断,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温暖湿润,森林植被茂密,属于中生代。D对,ABC错。故选D。
10.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因此地球上人类出现于新生代,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11.C 12.B 13.D
【难度】0.85
【知识点】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解析】11.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内蒙古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能资源更丰富,因此更适宜发展光伏屋顶,C正确;结合材料可知,光伏屋顶是在住房屋顶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而非在沙漠戈璧等未利用的土地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A错误;内蒙古经济欠发达,技术条件差,人烟稀少,住宅数量少,可利用闲置屋顶更少,BD错误,该题选C。
1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发电量减上网电量等于居民用电量,即二者的差值越大,居民用电量越大。结合图可判断出第二季度(4、5、6月)居民用电量较其他季度更大。故B选项正
确,排除ACD。故选B。
13.6、8月的相邻月份为7月和9月。与9月相比,8月太阳高度更大,白昼时间更长,AC错误;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8月出现的可能性较低,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8月明显低于7月和9月,最可能是因为此时降水较多,阴雨天较多,云量较大,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故D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①纬度: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②地势:地势越高,空气越稀薄,固体杂质、水汽少,透明度高,晴天多,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③天气:大气越干燥,晴天日数越多,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④坡向:阳坡强于阴坡、背风坡强于迎风坡。
14.B 15.C
【难度】0.65
【知识点】热力环流的应用、热力环流的原理、热力环流
【分析】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14.由图可知,由于热水和冰块使得该地受热不均。冰块的近地面,烟受冷下沉,而热水处,烟受热上升;高空中,烟从热水上空流向冰块上空,近地面由冰块流向热水,故本题选B。
15.本实验演示的是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的空气运动,属于热力环流,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热力环流原理。
16.B 17.C
【难度】0.85
【知识点】生物演化规律、地球环境演化与矿产形成
【解析】16.依据题意可知,煤层中出现的银杏等裸子植物,表明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而中生代最繁盛的动物是恐龙。因此,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故选B。
17.煤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该煤层中出现银杏,银杏为高大的树木,生长在温暖湿润的陆地,所以该煤层形成时地理环境是温暖湿
润的森林地区,C正确;草原地区没有高大的树木,A错误;浅海不利于树木的生长,B错误;干旱的环境不利于树木生长,D错误。故选C。
【点睛】煤层的形成过程:在地质历史的某个时期,地球上的植物(如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等)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太阳能,并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质中,当这些植物死亡后,它们的遗体被沉积在湖泊、沼泽或海洋底部,逐渐积累形成厚厚的植物遗骸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覆地层的沉积物不断增多,对植物遗骸层施加压力,使其逐渐压实,在这个过程中,植物遗骸中的有机物质发生分解和转化,形成了富含碳、氢等元素的有机质。在压实过程中,植物遗骸与周围环境发生化学反应,交代成矿物质。同时,地层中的水分和矿物质也会渗入植物遗骸中,使其逐渐转变为具有矿石性质的物质。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植物遗骸最终转化为具有黑色、光泽、可燃等特征的煤层。根据煤层中有机物质的成熟度和矿物质的含量,可以将其分为无烟煤、烟煤、褐煤等不同类型。
18.(1)广阔的洋面;洋面温度较高;较强的地转偏向力。
(2)台风登陆后北上,在华北地区受太行山(地形)及副热带高压脊的夹挤,大 量水汽抬升形成了强降水现象;本次降水过程具有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的特点;海河水系呈扇形,支流众多、源短流急,强降水使海河流域内各支流水位同时迅速上涨而引发了流域性特大洪水。
(3)台风表现之一为狂风,其强大的破坏力易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能量,如风力发电;台风表现之二为暴雨,易引发洪涝灾害,同时也会促进水热流动,缓解夏季暑热及伏旱影响;台风表现之三为风暴潮,其登陆后除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外,还易污染环境,如陆地水质变差等,但因其引发海水扰动,深层海水上泛给鱼类提供饵料,利于渔业生产。(从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方面评价)
【难度】0.65
【知识点】寒潮、台风、洪灾
【分析】本题以台风“杜苏芮”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台风的成因、洪水的成因、台风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台风生成的条件主要从广阔的洋面、洋面温度较高和较强的地转偏向力三方面进行。广阔的洋面:台风的生成需要大量的热量和湿度,只有在广阔的海洋表面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通常台风生成的海域水深需要超过50米;洋面温度较高:台风生成需要大量的热能,因此台风通常在夏季和初秋期间生成,因为这个时候海洋表面温
度较高,一般需要达到26.5℃以上;较强的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力,对于气旋性风暴(如台风)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会使气旋向右旋转,而在南半球则会向左旋转,在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较弱,因此台风很少在此区域生成。
(2)从图问材料的叙述可知,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的形成过程主要受到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与地形抬升等因素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台风自太平洋海域产生,原本已携带大量水汽,实力较强。紧接着登陆后由南向北移动过程中,西南季风带来的印度洋水汽,进一步补充水汽到台风中去,又一次增大了台风的势力,当运动到华北地区受太行山(地形)阻挡作用,再加上副热带高压脊的夹挤作用下,大量水汽被抬升,形成了强降水现象。由于携带的水汽多,所以这次降水过程具有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的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河水系呈扇形,支流众多、河流源头短、速度快,流经的区域地形多变,落差大,而此次强降水使海河流域内各支流水位同时迅速上涨,导致其河水难以外排,从而引发了流域性特大洪水。
(3)从材料中“京津冀地区出现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海河流域发生1963年以来首次流域性特大洪水”及图中的信息可以推断,此次台风的影响主要可以从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方面进行评价。①狂风: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四周为其大风区,虽然其强大的破坏力易造成社会大量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人员伤亡,但是台风也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能量,例如风力发电,利用台风的狂风可以推动风力发电机转动,从而产生电能,为人类提供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②暴雨:台风常常伴随着暴雨,虽然暴雨易引发洪涝灾害,但也有一定的正面效应,如暴雨可以促进水热流动,缓解夏季暑热及伏旱影响,特别在一些干旱地区,台风带来的暴雨有时也会缓解当地的水资源短缺问题;③风暴潮:风暴潮是指由于台风登陆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它会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外,还易引发环境污染,例如,风暴潮可能导致沿海地区的海水倒灌,使得陆地水质变差,但是也有一定的正面效应,它能引发海水扰动,使深层海水上泛,给鱼类提供饵料,有利于渔业生产。总的来说,台风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带来灾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环境和人类生活,因此,应对台风的关键是做好防范措施,减少损失,并充分利用其带来的资源。
19.(1)(东南或偏东风)
理由:12时,(古城校区)陆地升温快于洱海(湖泊),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洱海表面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水平方向上近地面气流从洱海向古城校区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南风(偏东风)。向古城校区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南风(偏东风)。
(2)
理由:大理古城地处周围山地环绕的山谷之中,位于点苍山与洱海之间,受山谷风和湖陆风影响;夜间盛行山风和陆风。
【难度】0.65
【知识点】热力环流的原理
【分析】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及实例应用。考查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
【详解】(1)12时,陆地增温快,气温高,地面形成低压,相反,湖面气温低,形成高压,气流由湖面吹向岸边,形成湖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南风。如图:
(2)大理古城地处周围山地环绕的山谷之中,位于点苍山与洱海之间,晚上,山谷气温高,
坡上气温低,气温由山坡吹向山谷,形成山风,晚上,湖面气温高,岸边气温低,湖面气压高,岸边气压低,风从陆吹向湖,形成陆风。如图:
【点睛】
20.(1) 西北 干旱 低
(2) 热带雨林 高 丰富/多
(3) 多 复杂 水分
【难度】0.85
【知识点】植被类型、影响植被的因素
【分析】本题以不同植被景观图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植被类型、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左图所示植被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的很深,生长范围广,有利于吸收地下深层水分,说明当地地表水缺乏,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主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若该植被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可能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以获得更多的地下水。
(2)结合植被茎花、板根的现象,可知右图所示的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其分布区终年气温高,降水丰富,植被受环境影响,多茎花、茎果、板状根现象,植物全年生长旺盛。
(3)热带雨林中,气候条件适宜植物生长,右图所示植被的植物种类更多样,垂直结构更复杂,多藤本、附生植物,造成两种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的差异,左图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矮小,根系发达,右图降水丰沛,水热条件适宜,植被生长旺盛。
21.(1)与另两海湾比较,辽东湾初冰日最早,终冰日最晚,冰期最长;受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影响,辽东湾纬度最高,受到冬季风影响最强,水温最先降至冰点。
(2)瘫痪港口,封锁航道;摧毁岸边建筑物;撞到海上采油平台;影响正常的海洋养殖和捕捞。
【难度】0.65
【知识点】海洋资源及利用、海水的温度
【分析】本题以渤海三大海湾多年平均海冰冰期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海洋环境特征及成因,海冰的主要危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根据图中数据,与另两海湾比较,辽东湾初冰日最早(11月14日),终冰日最晚(3月23日),冰期最长。形成原因主要受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影响,辽东湾位于北纬40度以北地区,纬度最高,受到冬季风影响最强,水温最先降至冰点,所以初冰日早,气温回升时间最晚,所以终冰期最晚。因此冰期最长。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渤海海冰严重时,海港被海冰覆盖,使船舶没办法靠岸,可能瘫痪港口,封锁航道。海冰融化时,会造成海冰随海水的涌动,摧毁岸边建筑物,撞到海上采油平台;同时海冰覆盖可以影响正常的海洋养殖和捕捞。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四)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四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四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第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第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湖南省长沙市第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涟源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选科考试暨12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选科考试地理试题docx、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选科考试地理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