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
重难点专题09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差异性-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重难点专题09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差异性-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专题09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差异性-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专题09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差异性-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目 录
TOC \ "1-2" \n \h \u \l "_Tc29752" 命题趋势解读
\l "_Tc18928" 核心知识脉络
\l "_Tc2859" 命题点技巧点拨
\l "_Tc29571" 重难点0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l "_Tc7382" 重难点0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l "_Tc25878" 易混易错总结
\l "_Tc4714" 限时检测(建议用时:60分钟)
按住 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
重难点0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2.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3.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4.生物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1) 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三.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的案例分析
典型例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泥炭藓沼泽主要分布在北方针叶林带,在我国亚热带地区鲜有分布,适宜多水、寒冷和贫营养的生态环境。地处湖北省的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大面积的亚高山泥炭蔊沼泽,4~9月是泥炭藓主要生长季,地下水位的变化是影响该地植被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同时,蕨类草本植物的生长也会在短期内促进泥炭藓的生长。下图示意泥炭藓沼泽植被正向演替过程,形成藓丘后地形凸起,丘上树木等植被逐渐缺失。
(1)分析七姊妹山形成大面积泥炭藓沼泽的自然条件。
(2)从整体性角度说明短期内蕨类草本植物生长会对泥炭藓生长起促进作用的原因。
(3)推测图示d阶段藓丘上树木等植被缺失的原因。
【答案】(1)气候较为湿润,降水丰富;海拔相对较高,环境冷湿,利于泥炭藓沼泽形成;营养物质缺乏。
(2)蕨类草本植被会对泥炭藓形成遮阴效果,减少蒸发,保障泥炭藓生长时水分的稳定;蕨类草本植被为泥炭藓生长增加养分供给;蕨类根茎对泥炭藓生长起到支撑作用。
(3)藓丘形成后地形凸起,海拔较周围高,水流由汇入变为流出;水分减少,土壤湿度下降;随着水分进一步减少,沼泽中树木植被的数量减少,营养成分补给减少,不利于树木等植被生长。
【解析】(1)泥炭藓沼泽适宜多水、寒冷和贫营养的生态环境,武陵山脉的七姊妹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较为湿润,降水丰富;武陵山脉的七姊妹山海拔相对较高,导致环境冷湿,营养物质缺乏,利于泥炭藓沼泽形成。
(2)蕨类草本植被植株较高,会对泥炭藓形成遮阴效果,进而减少蒸发,可以形成多水环境,保障泥炭藓生长时水分的稳定;蕨类草本植被死亡后,进入土壤,可以为泥炭藓生长增加养分供给;蕨类根茎发达,扎根于泥炭藓之下,对泥炭藓生长起到支撑作用。
(3) 图示d阶段藓丘形成后地形开始凸起,导致水流由汇入变为流出,藓丘水分减少,进而藓丘土壤湿度下降;随着藓丘水分进一步减少,沼泽中树木植被的数量减少,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减少,有机质等营养成分补给减少,导致该地由富营养沼泽向贫营养沼泽转变,不利于植被生长。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南部,地处热带北部边缘,具有高温多雨、干湿季分明而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地势周围高、中部低,分布着许多宽谷盆地、低山丘陵。在西双版纳地区以100m为间隔将其划分为20个垂直高度带,统计每个高度带内野生种子植物的物种个数,记作物种丰富度,可为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下图示意西双版纳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情况。
(1)描述西双版纳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分析西双版纳种子植物物种在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多样性低的原因。
【答案】(1)随海拔增加呈先增后减;在海拔800-900m范围内达到最高。(或答海拔900米以下随高度增加递增;900米以上随海拔增加递减)
(2)低海拔为河谷盆地地区,人类活动集中,物种多样性受人类活动干扰大: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水热条件差;土壤养分不足,生物多样性低。
【解析】(1)根据西双版纳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格局示意图可知,西双版纳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单峰格局,海拔低于900m的范围内物种丰富度增加,在海拔800—900m范围内接近2000,达到最高,之后不断减小。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西双版纳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单峰格局,在海拔800—900m范围内达到最高。在海拔较地处的河谷盆地,人类活动集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强烈,物种多样性受人类活动干扰大,物种丰富度较低;随海拔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减弱,且受地形影响,降水先增后减,海拔800—900m是水热组合最佳的区域,为更多物种的生存提供较好的生存环境,是物种最丰富的区域;高海拔地区虽然人类活动影响最小,但气温较低,水热条件差,土壤养分不足,不利于生物生存,生物多样性低。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自古以来,婺源当地有着在村庄选址之初种植水口林和划定后山风水林的传统。这些村落风水林主要由樟树、苦槠、银杏等常绿阔叶树组成,千百年来在村落周边形成了天然的古树林。它们也在不经意间为众多野生鸟类提供了藏身之所,成为白腿小隼和靛冠噪鹛等罕见鸟类在国内最稳定的分布点,其中蓝冠噪鹛喜欢把巢筑在高大的古树上。婺源县政府从1993年起陆续将龙山林、风水林等村落风水林划建为自然保护小区。下面两图分别为村落龙山林、风水林、水口林景观图和靛冠噪鹛图。
(1)婺源的众多乡村在最初选址的时候注重营造风水林所蕴涵的地理意义。
(2)白腿小隼和靛冠噪鹛等罕见鸟类都属于典型的小种群鸟种。分析它们能健康稳定地生活栖息在婺源乡村风水林的原因。
(3)简要说明婺源县首创“从风水林到自然保护小区”的创新保护模式的积极意义。
【答案】(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局地气候;营造宜居环境。
(2)婺源乡村拥有丰富的植被类型,生态系统完善,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婺源乡村生态保护意识较强,过度开发和破坏小;风水林存在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婺源地区划建自然保护小区,对罕见动物起到保护作用。
(3)建立自然保护小区,维护和增强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政府参与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生态保护;调动当地居民参与,提升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度。
【解析】(1)婺源的众多乡村在最初选址的时候注重营造风水林所蕴涵的地理意义主要从森林的作用分析。营造风水林有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局地气候,营造宜居的居住环境。
(2)罕见鸟类能健康稳定地生活栖息在婺源乡村风水林的原因主要从生态系统、人类活动、自然保护区等角度分析。婺源乡村的风水林保持了较高的生态多样性,拥有丰富的植被类型和层次结构,为不同生活习性的鸟类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婺源乡村的居民与自然和谐共处,对风水林的保护意识较强,过度开发和破坏小。风水林附近通常有稳定的水源,如溪流、湖泊,以及丰富的昆虫、果实和种子,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婺源地区划建自然保护小区,对罕见动物起到保护作用。
(3)婺源县首创“从风水林到自然保护小区”的创新保护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从生态保护、政府社会参与等角度分析。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小区,可以有效地实施长期禁伐,维护和增强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保护;政府陆续划建自然保护小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生态保护;婺源当地存在建设保护风水林传统,划建自然保护小区,有助于调动当地居民参与,提升社会参与度。
\l "_Tc5337" 重难点0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一.自然环境地域差异性最显著的表现——自然带
二.自然环境地带性分异规律
【点拨】自然环境纬度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区别与联系
(一)二者区别
1.概念不同:垂直地带性是地理要素按照自山麓向山顶出现递变的现象;纬度地带性是地理要素按照南北方向上出现递变的现象。
2.产生原因不同:垂直地带性是由于相邻区域内地势高差所造成的气候不同;纬度地带性是太阳辐射造成的气候不同。
(二)二者联系
1. 二者都体现气候差异:垂直地带性是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降水随之发生变化。纬度地带性是纬度越高、气温越低,降水随之发生变化。
2.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3.赤道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大致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类似,如下图。
4.山体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生物多样性越显著)。
三.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与典型区域
【点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三看”分析法
1.时间差异——看“变化”
在同一地区,随着时间的差异地理环境特点发生明显的变化。地理环境的变化,往往是由“某一要素”的变化引起的,因此要分析出该要素是哪种要素。
2.水平空间差异——看“区位”
在不同的区域,要分析两个对比区域的区位差异。首先是地理位置的差异,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大的地形单元的区位、重要的地理环境的区位、所处的坡向地形差异等;其次要分析地理环境突出特征差异,如青藏高原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突出的地理环境差异就是“高寒”和“干旱”的差异。如下图分析:
3.垂直空间差异——看“海拔”
在垂直方向的差异主要结合不同海拔的水热组合特点的变化。在垂直方向上,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而降水随着海拔的升高由少到多再到少变化。
①分析山地自然带倾斜方向,确定山地位于南、北半球。
②分析山地基带名称,确定山地纬度位置。
③根据山地所在地理位置和自然带类型,确定各地自然带分布差异的成因。
【归纳】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归纳】影响林线高度的因素
1.热量因素
2.水分因素
【点拨】运用地域差异性原理分析地理事物的差异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各地理环境要素及其组合和影响的地域差异,分析时应主要遵循下图所示地理逻辑:
典型例题
1.位于滇藏交界处的碧罗雪山分布着大量高山冰碛湖(左图),湖区周边土壤富集,每年10月至次年5、6月为雪期。绿绒蒿是当地典型植被(右图),分布于海拔3400至4500米的草坡或岩石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绿绒蒿在碧罗雪山湖区分布符合( )
A.由低纬到高纬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D.垂直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2)结合材料,推测绿绒蒿的生长习性( )
①生命周期短②抗寒性好③生长缓慢④耐盐碱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3)碧罗雪山湖区土壤湿度最大的月份为( )
A.3月B.5月C.7月D.10月
【答案】(1)C (2)A (3)C
【解析】(1)该地位于高山上,不可能是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排除A、B;绿绒蒿位于冰雪带,不符合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排除C;绿绒蒿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特殊的水热条件和生长习性,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C正确,故选C。
(2)据材料可知,每年10月至次年6月为雪期,说明满足绿绒蒿生长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它应该属于生命周期比较短的植物,①正确;位于高海拔地区,气温低,抗寒性好,②正确;留给绿绒蒿萌芽、生长、开花的时间比较短,它必须迅速生长,才能完成生命周期,③错误;山地地区排水良好,土壤盐碱度不高,④错误。①②正确,故选A。
(3)由材料可知,碧罗雪山湖区的雪期时间从10月到次年6月,雪期时气温较低,冰雪不融化,土壤相对干燥;6月后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成水渗透到土壤,所以土壤湿度最大应该在7月份,C正确,ABD错。故选C。
2.海南岛的山地热带雨林与土壤。
海南岛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降水集中于夏季。区内分布有我国分布面积最广、保存较为完好的山地热带雨林(如下图),该山地热带雨林包含有高山云雾林、山地雨林、低地雨林等众多植被类型。2021年10月国家正式建立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调查发现在低地雨林的低海拔沟谷中植被密度较小。尖峰岭发育了土层深达10米以上且质地黏重的砖黄壤,其腐殖质含量为5.7%,含水率较高,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
(1)海南岛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该类植被在 (选填:干季/湿季)时外观更加葱绿。
(2)(选择填空)海南岛出现山地热带雨林,属于 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热带雨林内三大类植被类型的分布,属于 地域分异规律。
A.纬度地带性B.从沿海到内陆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3)简析海南岛发育有山地热带雨林的气候条件。
(4)下列关于低海拔沟谷中植被密度较小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单选)
A.年降水量较大,沟谷中溪流众多,植物生存空间较小
B.沟谷中流水沉积作用强,地表破碎
C.沟谷内光照较弱,抑制部分植物生长
D.土壤中有机质流失多,肥力较低
E.土壤中水分太多,透气性差
(5)说明尖峰岭土壤特性的形成原因。
【答案】(1)热带季雨林 湿季
(2)D C
(3)纬度较低,热量充足;海洋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充沛;地形高差较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4)B
(5)气候湿热,岩石风化强烈,土层较厚;森林茂密,枯枝落叶多,易被分解形成腐殖质;土质黏重,透水性较差,使土壤含水率较高;从土壤表层向下,植物根系逐渐减少,有机碳含量向下减少。
【解析】(1)图示海南岛大约位于18°N-20°N,属于热带;文字信息“海南岛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降水集中于夏季”,为热带季风气候,在其影响下,发育的地带性植被是热带季雨林。该类植被有较明显的季相变化,湿季时因水分条件好,植被显得更加葱绿。
(2)结合第1题分析,该地出现热带雨林,属于因地形因素导致的非地带性现象,故选D;山地雨林包括“高山云雾林、山地雨林、低地雨林”三类,是根据海拔高度差异命名的,显示垂直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故选C。
(3)结合已学知识“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环境下,发育有热带雨林”,故在海南岛出现热带雨林的区域,气候具备“全年高温多雨”的特征。海南岛位于低纬度地区,为热带,在海拔较低区域,依然全年高温;图示海南岛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四周环海,海洋水汽丰富,地形对来自海洋气流的抬升,多地形雨,图示热带雨林区域年降水量达到1400mm以上,水分充足,适合发育热带雨林;海南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地表高差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形成了山地热带雨林内部丰富的植被类型。
(4)植被密度较小成因,从植被生长所需的“地气水土”条件角度分析。海南岛年降水量大,沟谷作为水流汇聚的低洼地带,易形成众多溪流。这些溪流不仅占据了大量的地表空间,减少了植物可直接利用的土地面积,还导致土壤湿度过高,透气性差,不利于植物的生长,A、E分析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地表破碎,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沟谷中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而不是沉积作用强,B分析不正确,符合题意。在低海拔沟谷中,由于两侧山体的遮挡,光照条件相对较弱。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光照不足会抑制部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C分析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长期的流水冲刷使得土壤中的养分随水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D分析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
(5)图示尖峰岭位于山地热带雨林区,当地湿热的气候,加速了岩石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过程,使得岩石易于破碎并释放出矿物质和养分,长时间的风化作用形成了深厚的成土母质,为土壤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森林生长过程中,大量的枯枝落叶等有机物质不断积累在土壤表面。由于气候湿热,微生物活动旺盛,这些有机物质易于被分解和转化,形成丰富的腐殖质;尖峰岭的土壤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这些矿物颗粒细小、比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保水能力。同时,由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高,也增加了土壤的黏性和持水性,因此,尖峰岭的土壤透水性相对较差,相应的含水率较高;在尖峰岭的土壤中,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植物根系的分布密度逐渐降低。由于植物根系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含量也逐渐减少。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江并流地区(如下图)由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涵盖范围约170万公顷。该地区包括了九个自然保护区和十个风景名胜区,有100多座海拔5000米以上造型迥异的雪山,与雪山相伴的是静谧的原始森林和星罗棋布的数百个冰蚀湖泊。然而许多峡谷谷底却有荒漠分布,河畔荒凉一片。三江并流地区占中国国土面积不到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数,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
(1)分析三江并流自然奇观的形成原因。
(2)简述三江并流地区虽地处湿润的亚热带,但“许多峡谷谷底却有荒漠分布,河畔荒凉一片”的原因。
(3)分析三江并流地区动植物种类丰富的原因。
【答案】(1)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导致地壳隆升,形成南北纵列的横断山脉;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流水的侵蚀和切割作用强,形成峡谷;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降水丰富,流量大。
(2)三江并流地区山高谷深,山脉对气流阻挡作用强;山脉走向大致与季风风向垂直,背风坡降水少;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效应显著;峡谷谷底地形封闭,暖空气容易集聚。
(3)地处亚热带季风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动植物的生长繁衍;纬度低,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垂直带谱复杂;地处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受人类活动破坏少;建立了众多的自然保护区,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解析】(1)由图知三江并流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区,两大板块的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本区为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地形起伏大使河流流速快,流水的侵蚀和切割作用强,形成河谷;高山与大江交替分布,形成世界上独有的三江并行奔流的自然奇观。
(2)“许多峡谷谷底却有荒漠分布,河畔荒凉一片”主要原因是因为谷地地区气候干热。“三江并流”地区山高谷深、山脉走向大体上垂直于西南季风或者东南季风,山体对盛行风的阻挡作用明显,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使得河谷地区气候较为干旱,背风坡的气流在下沉过程中还具有增温效应,致使河谷干旱;山高谷深,峡谷谷底地形封闭,暖空气不易扩散,加剧河谷底部干热环境的形成。
(3)据图可知“三江并流”地区纬度低,热量充足,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良好的水热资源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繁衍。根据文字材料,该地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水热条件组合类型多样,山地垂直带谱复杂,动植物种类众多;据材料“该地区包括了九个自然保护区和十个风景名胜区”可知该地建立了众多的自然保护区,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生物的生存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1.区分“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与“地理环境特征”
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整体性”,即:是否强调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若只是要求描述某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罗列各个地理要素的特征即可。具体区别,见下面2道例题。
例1:简述亚马孙平原地理环境特征
地形以平原为主,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热带雨林广布,世界径流量最大的亚马孙河,贫瘠的砖红壤。
例2:简述亚马孙平原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整体性特征。亚马孙平原地处赤道附近,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在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发育了热带雨林植被和贫瘠的砖红壤,在广阔的平原和高温多雨气候共同作用下,形成世界上径流量最大的亚马孙河。
2. 将“气候类型、自然带类型、植被类型”概念和关系混淆的易错点
(1)容易答非所问。气候类型、自然带类型、植被类型是不同的地理现象,不是一回事,注意审题,题设问什么地理现象,就回答是什么现象
例如:亚马孙平原的气候是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若题目设问自然带是什么,就不能答成“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
(2)部分气候类型、自然带是用典型植被来命令名的,但也不全是。例如: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热带荒漠带,沙漠是地貌类名词,荒漠是植被类名词。
(3)同一种气候类型,不一定只形成一个自然带(植被)
例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因为水分(年降水量)的区域差异,可以形成三类自然带(植被),具体是:
①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带(温带草原);
②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带(温带荒漠);
③半湿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位于温带北美东部)
(4)不同气候类型,也会形成同一个自然带(植被)
例1: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北美东部半湿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温带落叶阔叶林)。
例2: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3.沿海到内陆的海陆位置及景观变化≠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不能仅仅根据植被“森林→草原→荒漠”沿着某个方向的更替,就判断属于“从沿海到内陆地带性分异规律”,该地带性规律,需要同时具备“同纬度+沿海到内陆”位置特征。
以非洲自然带分布(下图)为例:
(1)图中AB、AC沿线自然带的典型植被都是“森林→草原→荒漠”更替,但这些自然带东西方向延伸、纬度变化(南北)方向更替(即“不具备相同纬度位置”的位置特征),属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基础是热量差异。具体地理逻辑是:纬度位置差异→热量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差异→降水(水分)差异→植被差异→自然带差异。
(2)图中EF沿线自然带的典型植是“森林→草原”更替,虽然也是东西方向更替,纬度位置也相同,但都位于沿海,缺乏“沿海到内陆”的位置特征,故不属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分异规律。与邻近非洲大陆自然带相比较,F与海峡西岸的热带稀树草原带相同,属于地带性规律;E的自然带和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带相同,属于非地带性规律。
4.关于“南半球60°-70°地区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原因分析” 语言表达的易错点
不是南半球没有陆地(全部是海洋),因为南半球中低纬、南极圈内有陆地的,应该是强调南半球“相应纬度”地区几乎全为海洋(或:没有陆地)。
5.区分山地各类坡向
“南坡、北坡”,都不一定是“阳坡、阴坡”,也不一定是“迎风坡、背风坡”,具体区分方法如下:
(1)根据实际方向来区分“南坡、北坡、东坡、西坡、东北坡……”。山坡朝南(南极)的,就是南坡;朝北(北极)的,就是北坡;……
(2)根据太阳方位来区分“阳坡、阴坡”,面朝太阳的是阳坡,背向太阳的是阴坡。
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故:
①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
②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北坡为阳坡,南坡为阴坡;
③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南坡、北坡一年中某段时间是阳坡,另一段时间是阴坡。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不大,故南坡、北坡气温(热量)差异忽略不计。
(3)根据风向与山地走向来区分“迎风坡、背风坡”,面向风的山坡为迎风坡,背向风的是背风坡。也可以从植被类型、山地降水坡向分布差异推理出“迎风坡、背风坡”,具体逻辑线是:迎风坡→降水多→森林。
以我国天山自然带(下图)为例,区分各类坡向的逻辑线是:
① 纬度位置信息“42°N 44°N”→ A为“北坡、阴坡”、B为“南坡、阳坡”。
② A坡比B坡多“云杉林”→A坡降水比B坡多→A坡为“迎风坡”(北风),B为“背风坡”。
6.雪线高度≠冰川高度范围≠高山积雪区范围
(1)雪线高度是高山永久积雪冰川带基线的海拔高度,而不是高山冰川的海拔高度范围,如天山自然带中北坡的雪线比比南坡低,是指出现冰川的海拔高度低。
(2)永久积雪和冰川在雪线以上,在夏季融化。例如塔里木河流量夏季达到最高。
(3)季节性积雪在雪线以下,在春季融化。例如塔里木河流量,冬季断流,春季开始有水流。
(建议用时:60分钟)
1.某高中研学团队对南岭部分区域进行考察,发现该区域各山峰彼此分离,四壁陡立,形成一个个“孤岛”状山体。山体顶部从中心到边缘植被分异明显;山体两侧同类植被阳坡稀疏、阴坡稠密。读“某山体顶部附近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山体顶部从中心到边缘植被分异明显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B.光照C.土壤D.降水
(2)山体两侧同类植被阳坡稀疏、阴坡稠密的主要原因是( )
A.阳坡降水多,雨水淋溶作用强B.阳坡光照强,有机质分解迅速
C.阴坡湿度大,微生物活性较高D.阴坡蒸发弱,土壤水分条件好
【答案】(1)C (2)D
【解析】(1)由图可知,山顶中心较平缓,流水侵蚀作用较弱,土层较厚,土壤水分适中,养分充足,常发育常绿阔叶和针叶林;边缘地带坡度迅速增大,流水侵蚀作用增强,土层变薄,保水性差,养分缺乏,演变为耐旱、耐贫瘠的硬叶灌丛和草本,C正确;该地山顶附近热量、光照、降水差异不大,ABD错误。故选C。
(2)阳坡光照强,蒸发强,加剧了土壤的干旱,植被稀疏;阴坡光照弱,蒸发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植被稠密,D正确;南岭东西走向,阴坡和阳坡的降水差异不大,A错误;山顶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速度慢,与阴坡阳坡关系不大,BC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阅读图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9年9月到2020年1月,澳大利亚发生了严重的森林火灾。高温天气和干旱是导致各地林火肆虐数月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树袋熊,又称考拉,习性温驯慵懒,以按树叶为食,几乎一生都在桉树上度过,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北部、东部沿海岛屿和内陆低地的桉树林中。2019年的大火烧毁了考拉近80%的自然栖息地,考拉的数量骤减(下图)。专家认为,澳大利亚考拉正面临功能性灭绝(一旦考拉的种群数量减少到某个临界值以下,它就不能再繁殖下一代,进而导致灭绝)。
材料三:除了对澳大利亚本国有重大破坏,科学家通过卫星监测发现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产生的烟尘飘到了新西兰,导致新西兰的积雪和冰川变色。烟尘还一路向东,远渡重洋,到了智利等南美国家上空,甚至抵达“地球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澳洲山火的发生还大约向大气中释放了超过3吨的二氧化碳,虽然还无法直接对全球气候造成明显的影响,但也在助长温室效应的严重性。
(1)分析澳大利亚此次山火易发且经久不息的自然原因。
(2)试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此次澳大利亚山火对自然环境的危害。
(3)专家认为,澳大利亚考拉正面临功能性灭绝,你是否赞同,试说明理由。
(4)从碳循环和碳平衡角度,分析此次高强度森林火灾短期内导致当地土壤有机碳(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的合称)储量减少的原因。
【答案】(1)澳大利亚纬度较低,此时正值南半球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气温高;气候异常,高温干早,且持续时间长;多桉树分布,桉树体内富含油缩,助燃火势;多大风天气.风助火势。
(2)山火使大屈动植物被烧死,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山火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固体顾粒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气体,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山火加剧了澳大利亚东南部的高温、干旱天气,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山火焚毁植披,水土流失加剧;山火烟尘飘到邻国新西兰。甚至抵达南美、南极上空;若冰雪被尘土等涵盖,冰川则可能加快融化,地理环境将产生连锁反应。
(3)赞同。理由:考拉行动缓慢,面对火灾难以自救。
(4)高强度的燃烧,导致植被的碳含量迅速流失,也使当地的残枝落叶和昆虫等腐殖质减少,故土壤有机碳减少。
【解析】(1)澳大利亚纬度较低,主要位于热带地区,2019年9月到2020年1月正值南半球夏半年,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气温高;气候异常,出现高温天气和干旱叠加现象,且持续时间长,导致植被异常干燥;澳大利亚多桉树分布,桉树体内富含油脂,油脂助燃火势,加剧了火灾;当时多大风天气,风助火势,扩大了火灾范围。
(2)整体性原理分析主要把握:“牵一发而动全身”“区域间相互影响”把握好区域和整体的关系、污染扩散的层次性;山火发生后的不同时间尺度的结果;主要做好切入点分析:以山火排放的热量和污染物与山火造成的森林焚毁切入分析即可。山火发生后对大气的影响包括:山火大量排放出热量、CO2、固体颗粒污染物,造成澳大利亚东南地区干旱、高温加剧了澳大利亚2019年夏半年的高温、干旱态势;南半球区域大气污染,山火烟尘飘到邻国新西兰,甚至抵达南美、南极上空;全球气温升高态势加剧;火灾导致大量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丧生,大量动物流离失所,山火对生物的影响巨大,大量森林被焚毁、动物死亡,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破坏、短期内森林被毁地区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动物被迫迁徙甚至区域性灭绝;若冰雪被尘土等涵盖,冰川则可能加快融化,地理环境将产生连锁反应。
(3)考拉习性温驯慵懒,以按树叶为食,几乎一生都在桉树上度过,行动缓慢,面对火灾难以自救,因此澳大利亚考拉正面临功能性灭绝。
(4)高强度森林火灾出现高强度的燃烧,导致植被的碳含量迅速大量流失,高温也使当地的残枝落叶和昆虫等腐殖质减少,故土壤有机碳减少。
3.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泰加林起初用来表示西伯利亚的处女林,属寒温带针叶林,以云杉和冷杉一类的针叶林为主,横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等高纬度地区,其北界标志着森林生长的极限,约覆盖地球表面积的11%,是地球上最为广阔的森林带。在我国境内,泰加林仅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和新疆阿尔泰山。泰加林树身高大,侧根发达,河流两岸多呈倒伏状。下图示意我国泰加林分布区。
(1)根据材料信息,推断我国泰加林主要生长区域的气候特征。
(2)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泰加林发生哪些变化。
(3)简述图中从A到B到C植被变化的原因。
【答案】(1)秦加林生长纬度高,且多处于内陆地区;所以秦加林生长区域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较少。
(2)秦加林喜寒;气候变暖使其分布纬度和海拔变高(整体向北和向高山移动);秦加林生长在冻土之上,树身高大,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加上受西北风影响)树木易倒伏。
(3)距海越来越远,加上受地形阻挡,受来自海洋的水汽影响越来越小;向西降水越来越少,气候越来越干旱。
【解析】(1)读图可知,泰加林主要位于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和阿尔泰山北部,生长纬度高,且多处于内陆地区;由于纬度较高,距太阳直射点较远,获得太阳辐射少,所以秦加林生长区域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靠近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较少,全年降水较少。
(2)泰加林主要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泰加林喜寒;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原来地区气温升高,使其分布纬度和海拔变高,整体向北和向高山移动;纬度高,冻土分布,秦加林生长在冻土之上,树身高大,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面易塌陷,土质松软;加上受西北风影响,北部地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树木易倒伏。
(3)读图可知,图中从A到B到C植被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到温带草原到暖温带荒漠,主要原因是受到水分的影响。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从A到B到C距海越来越遥远,加上受地形阻挡,受来自海洋的水汽影响越来越小;因此自东向西随着距海越来越远,到达水汽越来越少,降水越来越少,气候越来越干旱,越往西,分布的多为耐旱植被。
4.森林作为自然环境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受到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而且森林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环境要素的变化,对气候、水文等地理环境要素产生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加拿大是发生森林火灾最多的国家之一,山火通常从每年5月开始。截至2023年8月21日,加拿大已经发生5813次山火,总过火面积超1355万公顷,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影响。
材料二:加拿大广泛分布的地下泥炭层阴燃形成“僵尸火”,助长了加拿大的超级山火。泥炭层是指河流沉积平原或山间谷地等容易积水的低湿地段,由大量因缺氧分解不充分的水生植物有机残体积累而形成的物质层。
(1)加拿大森林资源丰富,其植被类型主要是 。该植被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其主导因素是 。(单选)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2)加拿大泥炭层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有 (单选)
①湿地多,水生、湿生植被丰富②地势低平,河湖水域分布多
③气候湿冷,植物残体分解慢,数量多④纬度较高,冻土广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加拿大山火次数最多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导致这一现象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受 板块和 板块运动影响,加拿大西部形成高大山脉,森林覆盖率较 ;5月开始,气温逐渐 (单选:A升高 B降低),来自海洋的 (单选:A西南风 B东北风)越过高大山脉后,形成 (单选:A上升 B下沉)气流,导致空气中的水汽含量 (单选:A增加 B减少),地面变得干燥,引发森林大火。
(4)加拿大森林火灾发生后对水循环的影响可能表现为 (单选)
①地下水的补给增加,水位明显提高②短期内地表径流增加,洪水风险上升
③植被覆盖减少,土壤蒸发量增加④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影响下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简要分析2023年加拿大破纪录的森林火灾为什么造成了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6)研究表明低强度的森林火灾可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分析其原因。
【答案】(1)亚寒带针叶林 B
(2)B
(3)太平洋 美洲 高 A A B B
(4)D
(5)大量的山火,释放了巨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 PM2.5 等空气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随着大气环流扩散到其他区域。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跨境空气污染,还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6)森林植物燃烧后的草木灰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钙等无机成分,这些物质返回到土壤中,大大增强了土壤肥力;促进森林物种自然更新;抑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促进土壤升温,加速有机物分解,促进物质循环。
【解析】(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拿大纬度较高,植被主要类型为亚寒带针叶林;由于纬度高,气温低,热量条件差,适合生存和发展的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因而成为“绿色荒漠”,B正确。虽然其纬度高,太阳高度低,但夏季日照时间长,弥补了植物生长过程中光照的不足,所以光照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限制较小,A错误;亚寒带针叶林带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气候较湿润,水分充足,利于生物生存和发展,C错误:当地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利于生物生存和发展,D错误。故选B。
(2)泥炭是沼泽发育过程中的产物,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无氧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说明泥炭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沼泽植物及丰富的水分,气候湿冷。加拿大泥炭层分布广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湿冷, 微生物分解缓慢,植物丰富,有机残体数量多,①③正确,②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由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相互挤压,加拿大的西部形成高大的山脉,山地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故山火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加拿大位于北半球,5月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受盛行西风影响,西南风越过高大的山脉后,在背风坡形成下沉气流,气温上升,导致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减少,受下沉气流影响,多晴天,气候干燥,易引发森林大火。
(4)加拿大森林火灾发生后,植被覆盖率降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降低,短期内地表径流增加,洪水风险上升,②正确;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地下水的补给减少,水位下降,①错误;植被覆盖减少,土壤蒸发量增加,③正确;由于山火影响,高温的环境下使得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影响下渗,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大量的山火,使得森林大面积的遭受燃烧,在燃烧的过程会释放了巨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以及 PM2.5 等空气污染物,这些污染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被大气环流扩散到其他区域。不仅会污染其他地区,造成了严重的跨境空气污染,还会使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6)低强度的森林火灾的特点是范围小、强度低。可控的森林燃烧可以把枯枝叶烧成灰,减少林地可燃物,降低森林大火的发生概率,同时使有机物变成无机物,森林植物燃烧后的草木灰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钙等,形成无机肥料,大大增强了土壤肥力,促进新一轮生命周期的开始;大火能够烧死虫卵,控制病虫害;火清除地面的杂物之后,有利于根伸入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养分,促进植物生长;森林火灾之后能促进土壤升温,使有机物分解速度加快,促进物质循环。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安第斯山脉(如甲图)属于科迪勒拉山系,位于南美洲的西岸,范围从巴拿马一直到智利。从北到南全长8900余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纵贯南美大陆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山脉有许多海拔6000米以上、山顶终年积雪的高峰。
(1)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垂直地带性分异明显,乙图为安第斯山脉某段垂直带谱分布图,据图简析该地垂直自然带类型丰富的原因。
(2)指出乙图所示山脉中雪线东、西两坡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位于南美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东临大西洋,但气候却十分干燥,这属于哪种分异现象?并请分析其成因。
(4)若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变为低平的平原,会给南美洲的自然带分布带来哪些影响?
【答案】(1)山麓所处纬度低,山体海拔高,相对高度大。
(2)差异:东坡雪线比西坡低。原因:东坡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西坡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3)非地带性分异现象。成因:地处西风带,西南紧靠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丰富水汽(部分越过安第斯山脉的气流,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水)。
(4)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横贯大陆东西;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及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将向东扩大;该处的垂直地带性将消失。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山体自然带数量的因素:纬度、海拔高度、相对高度。结合安第斯山脉的具体情况,该地垂直自然带类型丰富的原因:“范围从巴拿马一直到智利”,该山底部有热带雨林带,可知山麓所处纬度低,“有许多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可知山体海拔高,相对高度大。
(2)本题主要考查雪线的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本题中山脉分东、西两坡,气温差别不大,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差异:东坡雪线比西坡低。原因:东坡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西坡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3)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的非地带性。位于南美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东临大西洋,但气候却十分干燥,这属于非地带性分异。成因是: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处西风带,西南紧靠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西风带来的丰富水汽(部分越过安第斯山脉的气流,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水),因此降水少,气候十分干燥。
(4)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分布。大陆西岸的自然带会向东延伸,垂直自然带会消失。具体来说,没有安第斯山脉的阻挡,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横贯大陆东西;副热带高压、西风带的影响范围扩大,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及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将向东扩大;安第斯山脉变为低平的平原,垂直高差减小,该处的垂直地带性将消失。
三年考情分析
2025考向预测
2024上海卷T1、T31:纬度地带性,整体性
2023上海卷T10:非地带性
2022上海卷T27:整体性
考点预测:上海卷在地球运动地理意义,需继续关注某区域太阳周日视运动的变化规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需继续关注时间换算;需关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中涉及到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的知识运用;需关注结合流水地貌、风向,考查地转偏向力知识的运用。
考法预测:2025年题目仍然要求学生阅读区域地理情境的图文信息,作出地理分析。如根据区域地理位置,分析某一区域,或区域之间的自然环境特征;根据动植物现象、水文等地理要素状况,从成因、影响角度,分析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地域分异规律,并针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应对措施;从流域、地形区等自然区划角度,分析区域间的地理联系与地域分异。试题数量1-2题,分数占比2-8%。
水
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
大气
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
土壤
坡度陡,易发生水土流失;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
生物
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
大气
气候的干湿冷暖条件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
生物
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地形
土质疏松,易发生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
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
因素
关系表现
生存
空间
① 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生空间大;
② 环境空间差别大,生存空间小;
③ 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气候
① 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
② 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
③ 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环境
① 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
② 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
③ 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
天敌
① 缺少××,天敌少;
② 受到××天敌威胁
人类
活动
① 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
② 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
因素
关系表现
生存
空间
① 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
② 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
③ 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
气候
① 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
② 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
③ 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水文
① 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
② 纬度(海拔)高,盐度低、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
③ 结冰期长,存活率低;
④ 水质好
食物
① 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② 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
天敌
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
人类
活动
① 人类活动使水质下降,污染加重;
② 过度捕捞
表现
案例
意义
自然环境具有自动调节和平衡功能,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从系统出发,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
加强区域合作,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典型动物
典型土壤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猩猩、河马
砖红壤、红壤
热带季雨林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大象、孔雀
红壤
热带稀树草原带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热带稀树草原
长颈鹿、羚羊
燥红土
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袋鼠、单峰驼
荒漠土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
猕猴、大熊猫
黄壤、红壤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
阿尔卑斯山羊、扁角鹿
褐土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半湿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鹿、熊、野猪
褐土、黄壤、
棕壤
温带草原带
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黄羊、旱獭
荒漠土
温带荒漠带
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双峰驼、
子午沙鼠
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棕熊、紫貂、松鼠、麋
灰化土
极地苔原带
极地苔原气候
极地苔原
驯鹿
冰沼土
极地冰原带
极地冰原气候
冰雪裸地
企鹅、北极熊、海豹、海象
未发育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主要表现
示意简图
显著地区
低纬地区,北半球高纬地区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典型地区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
赤道地区的高山:
形成原因
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盛行风从沿海吹向内陆,导致降水量(水分)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海拔越高,热量越低,水分、土壤、植被等随海拔高度有规律地变化
基础因素
热量
水分
热量
社会经济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
①农业生产:农作物分布、生长期、熟制的南北差异。
以我国东部季风区为例:
A.熟制自南向北依次为:一年三熟、一年二熟、两年三熟、一年一熟。
B.南方水稻、北方小麦
C.南方甘蔗、北方甜菜(南蔗北菜)
②文化:我国饮食南米北面、南甜北咸,艺术南柔北刚,传统民居南敞北封。
③世界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热带和寒带人口、城市少。
①农业生产:温带地区从沿海的山地林业、平原种植业,向内陆依次过渡为畜牧业、绿洲农业。
②世界人口、城市、产业主要分布在中低纬沿海地区,内陆地区较少。
①农业生产:山地农业类型随高度发生变化,发展立体农业。如横断山区自山麓平地到山顶农业依次是种植业、林业、畜牧业。
②人口、城市、产业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平地区,高海拔地区较少。
典型地区
地带性自然带
实际自然带
形成原因
影响因素
南美大陆南部安第斯山脉以东地区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全年少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发育温带荒漠。
地形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稀树草原带
海拔高,气温较低,对流较弱,降水少,为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发育热带稀树草原。
地形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地峡东部(10°-20°大陆东岸)
热带稀树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位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发育热带雨林。
地形
洋流
秘鲁(南美洲5°-20°附近大陆西岸)
热带雨林带
热带稀树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位于来自陆地的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全年高温少雨,为热带沙漠气候,发育热带荒漠。
洋流
地形
美洲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东岸
自然带狭长分布在沿海地区
高大山脉直逼海岸,阻碍海洋气流深入内陆。
地形
南半球60°-70°地区
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缺失
南半球相应纬度几乎全为海洋(或:没有陆地)
海陆分布
沙漠里的绿洲
温带荒漠带
绿洲
沙漠的地下水出露地表
地下水
云贵高原
流水地貌
喀斯特地貌
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
地壳物质
因素
影响
温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地貌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
人类活动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
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难点专题08 生物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专题08生物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专题08生物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难点专题07 土壤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专题07土壤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专题07土壤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难点专题06 水体运动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专题06水体运动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专题06水体运动与环境人类-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