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Word版附解析)
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9中国地理(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9中国地理(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新课标卷)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和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如图所示湖泊均为可人工调控水量的天然湖泊,其中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有研究表明,各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差异大;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常滞后于其他湖泊。
(1)【影响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的因素】指出冬、夏季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的高低。
(2)【影响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的因素】说明图示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的气候原因。
(3)【影响有机物降解量的因素】解释图示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
(4)【影响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的因素】分析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不同的原因。
(5)【影响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的因素】根据洪泽湖的特征,解释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时间常滞后的现象。
【答案】(1)冬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高;夏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低。
(2)流域内降水丰富,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壤中的腐殖质并进入河流后汇入湖泊;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大量废水汇入湖泊中引起藻类等的大量繁殖,进而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增强。
(3)秋季藻类物质生长条件弱于夏季,对氧气的消耗较少,水中氧气较多,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秋季降水减少,光照条件优越,光起到催化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
(4)洪水期泄洪会造成大量含有污染物质(点源和面源形成的污染物通过径流汇入)的洪水大量进入湖泊,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增加。
(5)洪泽湖为地上湖,湖水水位较高,汛期时接受到的河流流水补给相对较少,甚至湖水流出补给其它水体,只有当洪泽湖湖水外调后,水位下降时,接受到外界较多的径流汇入,由此造成其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常滞后。
【解析】
(1)一般情况下,内陆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主要来自陆源输入,并且陆源输入会携带大量的大分子有机物质进入水体,丰水期类腐殖质是其溶解性有机物库的主要贡献者,由此可知推知,夏季外源类有机物占比高,由此得出结论:冬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高;夏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低。
(2)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是因为气候有利于内源类有机物和外源类有机物达到峰值。就外源类有机物而言,夏季流域内降水丰富,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壤中的腐殖质并进入河流后汇入湖泊;就内源类有机物而言,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大量废水汇入湖泊中引起藻类等的大量繁殖。
(3)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主要从秋季的气候特征和降解条件来解释。降解条件与水中氧气含量有关,秋季时,藻类物质生长条件弱于夏季,对氧气的消耗较少,水中氧气较多,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从气候角度来说,秋季降水减少,光照条件增强,光照能起到催化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
(4)由前面题目分析可知,夏季该地区属于降水量丰富的时期,大量地面径流汇聚,会将陆地上的点源和面源污染物携带进入流水中,泄洪后,这些含有大量有机物的水流会进入湖泊,从而造成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增加。
(5)由材料“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可知,洪泽湖的特征(相比于其它湖泊)为地上湖,故其接受地表径流补给与其它湖泊不同,汛期时接受到的河流流水补给相对较少,甚至湖水流出补给其它水体,洪泽湖属于南水北调工程的输水渠道的一部分,只有当洪泽湖湖水外调后,水位下降时,接受到外界较多的径流汇入,由此造成其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常滞后。
(2023年6月浙江卷)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绿洲是干旱气候区的特有景观,经过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部分天然绿洲和荒漠演变为人工绿洲。人工绿洲主要由农田、人工水域、村镇和绿洲城市等组成。天山北麓洪积、冲积作用形成山前倾斜平原,其上堆积的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为地下水的储存、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是新疆人工绿洲分布较集中的区域。
材料二图1为天山北麓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洪积一冲积扇示意图。图3为天山北麓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图。
(1)(河流堆积地貌)制约天然绿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说出山前倾斜平原上天然绿洲的分布特点____。
(2)(土壤的结构)指出人工绿洲土壤易受侵蚀的主要自然条件。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简析山前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别开垦农用地的适宜性。
(4)(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分析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的人类活动。
【答案】(1) ①. 水源 ②. 沿河流分布
(2)①干旱,水源稀少,沙土为主;②植被覆盖率很低,固土能力弱;③距离沙漠近,更易受到风沙的侵蚀。
(3)上部:水源充足,且地下水位较浅,引水灌溉便利,且土层最为深厚;中部:地形坡度和缓,土壤间隙适中,透水性较强,气体流通好,且土壤较肥沃,开垦农用地种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下部:土壤最为肥沃,地下水河地表水充足,灌溉便利地形较为平坦。
(4)①农业活动,灌溉农业的发展,将扩大使用的面积,增加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②城镇化的速度,城镇建设用地的快慢,将影响人工绿洲的进程;③灌溉工程的修建,水源是制约该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工灌溉工程的修建也将影响人工绿洲的扩展速度和方向;④防护林的建设也会影响绿洲的扩展和方向。
【解析】
【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四个小题,涉及新疆区域的自然环境、山前洪积扇、土壤侵蚀、农业用地开垦和人类活动对绿洲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天然绿洲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形成,因此主要因素为水源,且其在山前秦谢平原上的分布特点是沿河分布。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工绿洲主要位于绿洲和沙漠的结合区域内,其土质较差,水源稀少,主要以沙土为主,且植被覆盖率很低,导致其固土能力很差,又因为距离沙漠近,更易受到风沙的侵蚀,因此人工绿洲的土壤更易被侵蚀。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前倾斜平原上部距山前最近,倾斜度最大,但是土层较为深厚,由于位于山口出,水源最为充足,开垦农用地适宜;中部区域坡度相对和缓,但是地下水位较深,主要依托河流水灌溉,其土壤主要是砂土,其透水性和透气性适中,肥力较高,因此最适合农业种植;下部区域内主要为黏土和粉砂,土壤较为肥沃,其地形最为平坦,更利于开垦和实施农业耕作。
【小问4详解】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工绿洲的扩展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首先是农田等的灌溉,农用地的不断增加,将会增大人工绿洲的面积,影响扩展的速度和方向;区域内城镇化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以及建设的方向,将影响城镇的方向,从而影响人工绿洲的扩展速度和方向;区域内水源是限制性因素,因此灌溉工程建设的方向和速度,将大大影响人口和农业用地的方向,从而影响绿洲的扩展和方向;人工防护林的建设,也会影响绿洲的扩展和方向。
2023年高考模拟题
一、选择题
(2024·四川成都·成都七中校考模拟预测)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大小反映一个个地区季风环流的的强弱程度。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1880-2000年年的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值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60-1970年期间,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 )
A.东北地区冻土厚度偏薄 B.华北地区植物发芽较晚
C.天山雪线偏高 D.南方冻雨频次偏低
2.下列年份,我国江淮地区伏旱期不明显的是( )
A.1890年B.1920年C.1940年D.1960年
【答案】1.B 2.A
【解析】
1.从材料可知,1960-1970年期间,夏季风指数距平值逐渐小于0,说明夏季风势力较弱,冬季风指数距平值大于0,说明冬季风势力较强。冬季风势力较强,东北冻土厚度会更大,南方冻雨频次增强,AD错误;冬季风势力较强,夏季风势力较弱,北方增温缓慢,华北地区植物发芽时间较晚,B选项正确;冬季风势力较强,天山雪线偏低,排除C选项。故选B。
2.夏季风势力较强,雨带会提前进入北方,江淮地区伏旱现象会较为明显,反之伏旱现象会不明显。1920年、 1940年、 1960年夏季风指数距平值大于0,1890年夏季风指数距平值小于0,1890年夏季风势力较弱,雨带在南方逗留时间更长,江淮地区伏旱现象并不明显,A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选A。
【点睛】西太平洋副高是夏半年影响我国的重要天气系统,按与副高位置关系,大致可分三种情况:副高中心控制区,高温晴朗;北侧阴雨,南侧形成热带气旋甚至台风。
(2023·山东泰安·统考模拟预测)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疏松多孔。东祁连山某区域海拔2800-4000米范围内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当地阳坡、阴坡土壤容重随海拔发生较大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判断与祁连山阴坡和阳坡的土壤容重相似的山脉及主要因素( )
A.太行山、光照强度 B.阴山、土壤温度 C.南岭、成土母质 D.天山、土壤湿度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海拔升高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先降低后升高 B.土壤容重越小土壤孔隙度越小
C.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土壤容重小 D.我国南方的红壤土壤容重小
【答案】3.D 4.C
【解析】
3.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所以土壤水分越多,则土壤容重越小。祁连山位于西北非季风区,山脉呈现西北东南走向,其西南坡(阳坡)降水少于东北坡(阴坡),再加上蒸发的影响,导致其阳坡土壤含水率低于阴坡,阳坡土壤容重高于阴坡。太行山山脉呈现东北西南走向,其东南侧阳坡降水较多,西北侧阴坡降水较少,其阳坡土壤含水率高于阴坡,因此其阳坡土壤容重小于阴坡,A错误;阴山呈现东西走向,南坡(阳坡)降水多于北坡(阴坡),土壤容重和祁连山并不相似,B错误;南岭山脉呈现东西走向,其南坡(阳坡)降水也高于北坡(阴坡),土壤容重和祁连山脉并不相似,C错误;天山山脉北侧由于受到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湿润水汽的影响,北坡降水较多,南坡降水少,土壤含水率低,因此其土壤容重高于阴坡,D正确;故选D。
4.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土壤容重越小,土壤含水率越高,植被生长状况也就越好,因此随海拔升高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先升后降,A错误;土壤空隙越小越不利于土壤储存水分,土壤容重越大,B错误;密西西比河位于美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植被覆盖度高利于水分下渗,减少蒸发损耗,因此土壤含水率较高,土壤容重越小,C正确;我国南方红壤区由于土壤呈现酸性,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植被覆盖度较低,不利于水分下渗,同时由于温度高,蒸发旺盛,因此我国南方的红壤土壤区土壤容重较大,D错误;故选C。
【点睛】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高原中部,呈东西向伸展,成为天然屏障,为内蒙古气候南北差异的重要分界线。在夏季,暖湿季风的来向几乎与阴山山脉相垂直,在山体的迎风坡(南坡)受地形抬升而成云致雨作用较为明显,迎风坡降水大于背风坡的降水量,山体两侧的年降水量相差100—250毫米。
(2023·江苏·校联考模拟预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早期,造林需要有工程措施改善自然条件,提供适生环境。该地某小流域有宽广而平坦的塬面,经过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源面条田连片,沟坡林草茂密,沟底坝库相连。图为“该小流域源面附近综合治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在水土流失治理的早期,工程措施对造林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加水分B.平整土地C.改善热量D.提高肥力
6.该小流域沟头防护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
A.拦截泥沙造田B.增加农业用水C.减少雨水下渗D.防止溯源侵蚀
7.近年来,该地由打坝淤地转为人工削坡填沟增加沟道耕地数量,主要原因是( )
A.劳力成本上升B.泥沙来源减少C.河流径流减小D.人口增长迅速
【答案】5.A 6.D 7.B
【解析】
5.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较少,当地水土流失严重,制约植被生长的限制性因素是水分和肥力,工程措施可拦蓄径流、促进水分下渗,增加当地土壤水分,但不能提高肥力,A正确,D错误;平整土地对于造林的作用不大,B错误;水土流失治理的工程措施不能改善热量,C错误。故选A。
6.沟头处面积较小,拦截泥沙造田和增加农业用水的作用不大,AB错误;沟头防护措施主要通过工程措施防止溯源侵蚀,减轻沟谷进一步向上游发展,减少水土流失,对于雨水下渗的影响小,C错误,D正确。故选D。
7.人工削坡填沟会增加劳动力成本,因此考虑劳力成本上升不应人工削坡,A错误;打坝淤地是将自然流失的土壤淤积成农田,现转为人工削坡填沟说明自然流失的泥沙来源减少,B正确;随着当地植被恢复,植被涵养水源和蒸腾作用加强,流域内降水量有所增加,河流径流流量将增大,C错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国内人口增长较为缓慢,D错误。故选B。
【点睛】水土流失的一般治理措施可分为工程措施、生物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建坝淤地、修小水库、修建水平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使水土流失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提高植被覆盖率的方法进行治理。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和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2023·湖北孝感·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凌汛是冰凌堵塞河道,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近年来,得益于刘家峡水库强大的调蓄能力,黄河上游宁夏段凌汛得到较大缓解,下图为“黄河上游刘家峡水库位置图及多年平均各月蓄水变化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据图判断,刘家峡水库蓄水总量最少和为防凌开闸放水的月份分别是( )
A.5月、11月B.5月、1月C.6月、1月D.6月、11月
9.刘家峡水库对其下游地区防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A.下泄水温降低,推迟封冻时间B.下泄水温降低,延长封冻长度
C.下泄水温升高,提前封冻时间D.下泄水温升高,缩短封冻长度
10.为发挥刘家峡水库的防凌作用,合理的调蓄方案是( )
A.封河前减小泄水量 B.封河期加大泄水量C.开河期减小泄水量D.冬半年加大泄水量
【答案】8.D 9.D 10.C
【解析】
8.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刘家峡水库蓄水总量下降是4-6月期间和10-12月,其中4-6月期间降的幅度大于10-12月期间,且水量减少最多的是5月,而6月作为持续减少的最后一个月,水库总量为最少,AB错误;凌汛一般发生在气温较低的秋末冬初、冬末春初,为减轻秋末凌汛的强度,在结冰前放水维持河道较高水位,使得结冰时冰盖较高,冰盖下面过流空间较大同时还可以延缓结冰时间,因此应该在11月开闸放水,1月河面已经冻结,如果在1月开闸放水,则流动不畅,加剧凌汛,故C错误,D正确。故选择D。
9.冬季,表层水温受冷空气的影响较大,水库底部水温高于表层,在凌汛期间,表层还是冰,下泄的是底部的水,而底部水温较高,AB错误;下泄水温升高有利于缩短下游河流封冻的长度,推迟封冻时间,D正确,C错误。故选D。
10.封河前应该加大泄水量,提高下游河流的水温与流速,减少河流结冰长度及延缓结冰时间,A错误;封河期如果加大泄水量,会增加下游结冰河段冰层的厚度,在初春时增大凌汛的危害,B错误;开河期,上游纬度低,先解冻,下游后解冻,在此期间应减少泄水量,可以减少凌汛的危害,C正确;封冻期间及开河期间要减少水库放水,此时间段主要在冬半年,不应该加大泄水量,D错误。故选C。
【点睛】凌汛发生的条件:河流有结冰期、河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凌汛产生的时间:秋末冬初、冬末春初。
(2023·江苏·校联考模拟预测)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图为“我国某区域2000年和2018年聚落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2000~2018年该区域聚落空间演化的总体趋势是( )
A.集聚扩大B.分散迁移C.趋于均衡D.趋向高地
12.影响该区域聚落空间演化的主要自然驱动力是( )
A.水源B.气候C.地形D.土壤
13.该地的主要特色农产品为( )
A.瓜果B.茶叶C.蔗糖D.青稞
【答案】11.A 12.A 13.A
【解析】
11.由图可知,2000~2018年,该区域聚落空间演化的总体趋势是集聚扩大,A正确,BC错误;由图可知,相比2000年,2018年该区域聚落仍主要分布于海拔120m以下的区域,没有呈现出趋向高地的空间演化趋势,D错误。故选A。
12.由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获得水汽少,降水少,气候干旱,影响工农业和人口分布的限制性因素是水分。只有在山前洪积扇、冰雪融水或地下水较为丰富的地区,工农业和人口较多,形成聚落,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A正确;茶叶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地区,即我国南方地区,B错误;蔗糖是由甘蔗制取而成,甘蔗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C错误;青稞主要分布于我国青藏地区,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和其他因素等。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平原地区人口较为稠密。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人口较密集。此外,土壤肥力、矿产资源的分布等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等。
(2023·黑龙江大庆·三模)2022年12月28日,库布齐沙漠新能源基地(见下图)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开发建设的全球最大规模新能源基地项目,也是我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大基地项目,总投资超800亿元,总装机规模1600万千瓦,是打造融合“规模化新能源开发、风光火储多能互补、电力跨省外送、沙漠生态治理”四大要素的系统性工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作为世界最大新能源基地,该项目在建设运营过程中最可能遇到的困难是( )
A.技术过难无法继续B.投资不足项目搁浅 C.生态挑战大而暂停D.人力资源少而延误
15.该项目的建成能够( )
A.促进银川和鄂尔多斯城市发展 B.实现中国“碳中和碳达峰”目标
C.改善上海和杭州大气环境质量 D.推动川渝高附加值产业转移至此
【答案】14.C 15.A
【解析】
14.该项目是是打造融合“规模化新能源开发、风光火储多能互补、电力跨省外送、沙漠生态治理”四大要素的系统性工程。主要围绕新能源、环境保护等展开,目前我国高新技术相对较为熟练,经济发展也比较好,人力资源人才等较为完善,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所以该项目在建设运营过程中最可能遇到的困难是生态挑战大而暂停,故选C。
15.该项目所在区域位于黄土高原,能够促进银川和鄂尔多斯城市发展,A对;建成能够加快实现中国“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并非一次性实现,B错;上海和杭州距离该区域较远,难以改善上海和杭州大气环境质量,C错;难以推动川渝高附加值产业转移至此,D错;故选A。
【点睛】影响工业区位选址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2)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
综合题
1.(2023·天津·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水市有百年工业建设历史,辛亥革命后,天水“办工厂,兴实业”,现代工业显现雏形。建国后六、七十年代,迫于国外严峻局势,大批东部地区工厂迁入天水,逐渐形成了一个西部重要工业基地。
(1)分析六、七十年代在天水形成了西部重要工业基地的原因。
材料二:芯片在智能产品中大量应用,但其生产有100多个工序,且对材料和生产设备有极高的技术要求,我国芯片需求量很大,但严重依赖进口,目前我国芯片生产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是遭遇“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领域。国内芯片设计,设备、材料生产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近年来,天水市将芯片的封装测试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在该市集聚了30余家电子企业,并计划进一步引进相关企业,朝芯片产业链的纵深方向发展。在2021年全国芯片产量中,作为西部省份的甘肃产量位居第二,而甘肃的芯片主要在天水生产。下图为天水位置及芯片产业链示意图。
(2)试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我国芯片遭遇“卡脖子”的原因。
(3)你是否同意当地芯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方向,请说明理由。
【答案】
(1)天水工业发展较早,有一定的工业发展基础;国际局势严峻,为巩固国防安全,大量工厂迁入;位于陇海线沿线,交通运输条件好;位于河流沿岸,水资源丰富。
(2)芯片生产工序复杂,产业链长,技术难度高,投入巨大,实现自给难度大;芯片产业链高度全球化,发达国家在产业链的上游,主导芯片的设计和制造,我国芯片制造技术水平较低,处在产业链的下游。
(3) 同意:芯片产业市场需求量大,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进一步发展芯片产业,有利于突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等。
不同意:芯片产业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芯片研发所需资金和人才薄弱,适合在研发能力强的东部地区集中芯片研发。
【详解】
(1)根据材料“天水市有百年工业建设历史,辛亥革命后,天水办工厂,兴实业”,现代工业显现雏形”可知,天水工业发展较早,有一定工业基础;根据材料建国后六、七十年代,迫于国外严峻局势,大批东部地区工厂迁入天水”可知,六、七十年代,国际局势严峻,为巩固国防安全,大量工厂迁入天水;根据“天水位置示意简图”可知,陇海线于1945已连接天水,因此工业区形成时已具备较便利的交通条件,此外,天水位于渭河沿岸,可以为工业提供生产性用水。因此,天水成为了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
(2)根据材料“芯片生产有100多个工序,且对材料和生产设备有极高的技术要求”可知,芯片生产工序复杂,产业链长,技术难度高,生产成本高,实现自给难度大;根据芯片产业链示意图,可以看出芯片产业链高度全球化,发达国家在产业链的上游,主导芯片的设计和制造,我国芯片制造技术水平较低,处在产业链的下游,产品附加值低。因此,我国芯片遭遇“卡脖子"。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说明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即可。若同意,可以从芯片产业的市场前景和电子工业对国家和区域发展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芯片产业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进一步发展芯片产业,有利于突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有利于推动天水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等。若不同意,可以从电子工业的区位条件和天水发展电子产业的限制性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和已有知识可知,芯片产业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天水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芯片研发所需资金和人才薄弱,适合在研发能力强、资金雄厚的东部地区集中芯片研发。
2.(2023·江苏常州·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三江平原由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冲积而成,属于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里被称为“北大荒”;经过半个世纪大规模的开垦,“北大荒”被改造为“北大仓”。然而,大量湿地被开发为耕地,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导致湿地迅速减少,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因此,该地面临着这样一个矛盾:既要守住珍贵的湿地资源,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又要承担守住耕地红线,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重担。下图为三江平原湿地分布与变化示意图。
(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三江平原湿地的成因。
(2)三江平原湿地萎缩对其服务功能产生了哪些不利影响。
(3)三江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采取哪些措施能够兼顾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
【答案】
(1)气候湿润,降水丰沛;处于中温带,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少;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2)对径流的调蓄功能降低,应对旱涝灾害的能力下降;不利于保证水资源的稳定供给;鸟类及其他生物栖息地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维持;不利于调节气候和固碳释氧,影响全球碳循环。
(3)全面禁止湿地开垦,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核心区)退耕还湿;发展科技,培育良种,提高单产;加大农业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详解】
(1)本题要求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三江平原湿地的成因,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源等。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降水丰沛;处于中温带,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少,地表留存较多;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地表水流动性较差,地表堆积较多;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难以释放地表水源;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从而形成湿地。
(2)三江平原湿地萎缩会对径流的调蓄功能降低,应对旱涝灾害的能力下降,加重旱涝灾害的破坏;湿地破坏,会破坏原有的涵养水源的功能,不利于保证水资源的稳定供给;破坏生态环境,鸟类及其他生物栖息地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维持;不利于调节气候和固碳释氧,影响全球碳循环,会加重大气碳含量。
(3)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发展粮食生产,生态保护和商品粮基地建设并重;在三江平原保护区的核心地带退耕还湿地,保护生态环境;在粮食生产方面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增加粮食单产;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加大农业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等。
3.(2023·山东德州·统考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共和盆地在北侧青海南山、南侧鄂拉山的地形构造下,呈现出上窄下宽的喇叭型地形。每年从11月开始至次年3月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翻越鄂拉山进入盆地后风速变化显著(下图)。盆地夏秋季盛行偏南风,降水集中在5-9月。有学者选取 2015—2020年共和站生态环境局监测点PM (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全年春季PM质量浓度最高,气象因子是该地PM浓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描述共和盆地轮廓特征。
(2)从地形角度说明冬季大气环流翻越鄂拉山进入盆地后风速的变化。
(3)分析共和盆地春季PM质量浓度较高的原因。
【答案】
(1)西北一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形;西北部较窄且相对闭合,东南部地形相对开阔。
(2)在盆地最北端和鄂拉山背风坡一侧,由于大气翻越山地动能损失较多,风速较小;在下坡过程中不断加速,经过狭窄地形的狭管效应加速后,风速逐渐增大;至喇叭型地形出口后,因为空气膨胀、气压减小,风速逐渐减弱。
(3)春季少雨干旱,降水的冲洗作用弱;春季盛行西北风,在下坡风和狭管效应的影响下风速较大,携沙能力强,PM质量浓度较高;春季冷暖气团交换频繁,大风日数多,土壤解冻,表层土疏散,易引发沙尘天气。
【详解】
(1)本题考查地形特征的描述,结合材料信息“青海共和盆地在北侧青海南山、南侧鄂拉山的地形构造下,呈现出上窄下宽的喇叭型地形”和图示信息,可知盆地入口处风速流入,中部风速加快,底部减缓,说明总体上其地形呈西北一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形,且依据风速变化可知,西北部入口处狭窄,东南部地形平坦开阔。
(2)图示表示分为风速流入、加速、减缓三个区域;在盆地入口处,由于其位于盆地最北端和鄂拉山背风坡一侧,大气环流在翻越山地后风力减弱,导致风速减小;在中部区域,受两侧山脉阻隔,中部形成狭管效应,风速增大;盆地出口处地形平坦,大气在此处气压减小,风速最弱。
(3)结合材料信息“全年春季PM质量浓度最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因素导致的;丛降水角度看,由于共和盆地地处西北内陆,春季少雨干旱,降水少导致冲刷大气颗粒物浓度弱;从风力角度看,西北地区春季风力大,盛行西北风,在下坡风和狭管效应的影响下风速较大,携沙能力强,导致大气颗粒物浓度高;从气压角度看,春季西北地区冷暖气团交换频繁,且地表植被覆盖稀疏,土壤浮土带到空气中后,沙尘天气频发,导致PM质量浓度较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9乡村与城镇(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76,8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0农业(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2交通(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