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9乡村与城镇(Word版附解析)

    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9乡村与城镇(Word版附解析)第1页
    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9乡村与城镇(Word版附解析)第2页
    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9乡村与城镇(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9乡村与城镇(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9乡村与城镇(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76,8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湖北卷)“产村景”一体化融合是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图示意该模式中“产、村、景”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完成下面小题。
    1. (乡村发展)该模式发展的基础是( )
    A. 人口规模B. 基础设施C. 生产水平D. 资源禀赋
    2. (乡村产业发展的途径)“产、村、景”各要素融合的主要途径是( )
    A. 乡村旅游开发B. 生态环境建设C. 农副产品加工D. 电子商务推广
    3. (乡村发展模式的特色)该模式的特色在于( )
    A. 推动城镇服务业逐渐向周边传统村落转移 B. 促进传统村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C. 体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度融合 D. 协调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衡发展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据材料,“产村景”一体化融合是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依托乡村的资源禀赋,以乡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实现乡村振兴。由此可知,该模式发展的基础是资源禀赋,D正确,人口规模、基础设施、生产水平不是其发展的基础,ABC错误。故选D。
    2.读图可知,“产、村、景”各要素融合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乡村营造乡土景观、提供空间资源,协调乡村产业结构,提供特色景观资源,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故“产、村、景”各要素融合的主要途径是乡村旅游开发,实现“产、村、景”各要素融合,从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A正确;生态环境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只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BC错误;电子商务推广仅仅是一种宣传手段及农产品等销售模式的增加,D错误。故选A。
    3.该模式的特色在于体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度融合,C正确;推动城镇服务业逐渐向周边传统村落转移、促进传统村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属于传统的发展模式特征,AB错误;该发展模式强调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不完全是均衡发展,D错误。故选C。
    【点睛】“产—景—村”融合是以农业、农村及农民为基本依托,通过新技术、新平台及新模式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强调由乡村产业、乡村景观等若干乡村空间基本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作用的生产生活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乡村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
    (2023年1月浙江卷)近年来,我国多地积极实施“小田变大田”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将“一户多块地”改造为“一户一块地”,并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完成下面小题。
    22. (土地整治)“小田变大田”土地整治的主要原因是( )
    A. 耕地流转费用上涨B. 劳动力成本上升C. 饮食消费结构升级D. 耕地分布不平衡
    23. (土地整治的作用)该项土地整治可以( )
    A. 增加农业经营主体数量B. 提高农业生产多样化水平
    C. 缓解耕地非粮化的倾向D. 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出数量
    【答案】22. B 23. C
    【解析】
    22.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我国耕地撂荒和弃耕现象严重,劳动力成本上升,机械化推广实施的需要,因此实施小田变大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故B正确;为了提高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政府都积极对流转土地种粮食的大户给予资金补贴,因此耕地流转费用有所降低,故A排除;该举措主要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与饮食消费结构升级关系不大,故C排除;该举措主要由于我国耕地破碎,机械化耕作不方便,主要在耕地集中分布地区实施,故D排除;因此排除A、C、D,选择B。
    23.土地整治可以减少我国耕地撂荒和弃耕现象,因此能够缓解耕地非粮化的倾向,故C正确;小田变大田,能够减少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故A排除;该举措主要是为了缓解劳动力流出造成的土地撂荒现象,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不能提高农业生产多样化水平和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出数量,故B、D排除;因此排除A、B、D,选择C。
    【点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对农田保护的投入成为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小田”变“大田”探索注入动力的时代因素。
    (2023年6月浙江卷)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地貌B. 环境保护C. 开发成本D. 防灾安全
    8. (城市和乡村区位因素)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
    A. 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B. 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
    C. 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D. 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
    【答案】7. A 8. C
    【解析】
    【7题详解】
    由四幅图明显可以看出该县级城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主要沿河流地带的河谷延伸,所以说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貌,A正确;图中没有信息支持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受环境保护、开发成本、防灾安全的影响,BCD错误。故答案A。
    【8题详解】
    由图可知2015年以后,城市用地规模没有明显的扩展,A错误;特大城市周边才会出现卫星城市,该城市为县级城市,所以周边不可能发展卫星城镇,B错误;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由图可知2015年以后,城市用地规模没有明显的扩展,所以说城市可能以更新改造利用为主,C正确;工业用地一般分布在城区周边地区,D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城市三大功能区一般是指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或次中心,形态呈集中团块和沿街道线形分布,特点是标志性商业街大商场,交通便利,高密度,高人流量;居住区位于商业区外围或工业区周边,是城市的主体区域形态,呈现组团状分布,特点是背景性,中等密度,配套齐全,住宅成片,高低分化;工业区位于城市外围,形态呈片区,园区式分布,特征是低密度,高物流量。
    (2023年山东卷)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小题。
    11.(影响城市和乡村外部形态的因素) 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风向B. 地形C. 资源D. 河流
    12.(城市和乡村区位因素的变化) 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
    A 南岸生态环境优美B. 城区煤炭资源枯竭
    C. 北岸发展空间狭小D. 经济依赖重化工业
    13.(城市规划的一般原则) 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
    A. 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B. 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
    C. 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D. 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答案】11. D 12. D 13. D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抚顺市早期城市沿河流呈带状分布,因此影响其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是河流,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南岸煤炭开采时间长,环境污染更严重,A错误;城区煤炭资源枯竭不利于南岸城市发展,B错误;北岸发展空间比南岸大,C错误;抚顺市煤矿和钢铁工业等主要分布在南岸,由于经济依赖重化工业,所以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重新转回浑河南岸,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抚顺市城市形态总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因此为优化功能布局,城区应向南或向北扩展,AC错误;抚顺南部为重化工业集中分布区,环境污染较严重,不适合建设宜居宜业新区,B错误;抚顺北部发展空间大,且环境质量较好,城区宜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D正确。故选D。
    【点睛】早期,抚顺市的城市建设主要沿浑河分布,因此早期影响抚顺市城市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河流。
    (2023年海南卷)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左图)。右图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 )
    A.AB.BC.CD.D
    4.(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右图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
    A.抵御外敌B.蓄水发电C.防洪排涝D.美化环境
    【答案】3.D 4.C
    【解析】3.该村落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A、B图中聚居地比较集中,不具备散村聚落结构特点,A错误;C图中有较多水稻田,该村落以桑基鱼塘为主,并未大面积种植水稻,C错误;D图聚居地较分散,且符合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D正确。故选D。
    4.该村落地处滨水低地,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因此水闸的主要功能是防洪排涝,而不是抵御外敌、蓄水发电、美化环境,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岭南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地势过低的区域排水不畅,多洪涝灾害。
    (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古村落的研究与保护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图为“我国中部山区某传统村寨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城市和乡村区位因素)早期铁索桥位置选择在两河交汇处的上游,主要考虑的是( )
    A.村寨布局B.洪水威胁C.地形坡度D.方便劳作
    15.(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早期风雨桥成为村寨重要公共建筑空间的原因是( )
    A.日常使用频率高 B.远离村民的住宅 C.便于接待外村人 D.建筑成本比较低
    16.(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该村寨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恢复村寨传统特色的最大挑战是( )
    A.街巷景观还原 B.传统住宅修缮 C.精神家园重塑D.基础设施完善
    【答案】14.B 15.A 16.C
    【解析】14.根据图示和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山区,两河交汇处的上游地区河流水量较小,受洪水威胁较小,利于保障铁索桥的安全,B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两河交汇处的上游与下游距离村寨差异较小,A错误;两河交汇处的上游与下游地形坡度差异较小,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农田和果园主要分布在村寨周围,铁索桥位置对劳作的影响较小,D错误。所以选B。
    1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农耕小路依靠风雨桥跨越河流,说明风雨桥在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成为早期村寨重要的公共建设空间,A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风雨桥距离村民住宅较近,B错误;风雨桥不是接待场所,C错误;风雨桥建设成本较高,D错误。所以选A。
    16.街巷景观还原、传统住宅修缮、基础设施完善都属于基建工程,相对实施难度较低,ABD不符合题意;精神家园建设为意识层面的,相对难度较大,需要的时间较长,C符合题意。所以选C。
    【点睛】风雨桥又称花桥、福桥,流行于南方部分地区,整体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因为行人过往能躲避风雨,故名风雨桥。
    (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城镇化概念及意义)由阶段I发展到阶段II,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
    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
    16.(城镇化问题的形成、表现、措施)与阶段I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
    A.产业分布均衡B.产城融合加强
    C.空间结构单一D.居住功能弱化
    【答案】15.D 16.B
    【解析】15.由图可知,阶段I向阶段II发展主要表现为远郊区产业园、工业区数量变多,规模变大,新建了开发区、高新区,生产要素、居住要素、消费要素流动更趋于远郊,流动更为频繁。综上分析可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主要得益于政府的规划引导和企业的参与。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读图可知,阶段Ⅲ相较于阶段I,远郊区形成了更多产业园、工业区,并逐步形成了新城、新区各要素也流向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加强,B正确;产业分布并不均衡,A错误;空间结构更加复杂,C错误;居住功能并未弱化,D错误。故选B。
    【点睛】“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产业升级换代和城市服务配套,达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匹配,实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互融发展。
    (2023·福建·高考真题)人们去一个一个地方越频繁那么活动地点出现数量越多频率越高活力就越高。可以用活力指数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活力度,其中活动类型是否多样,活动场所是否丰富,及出入场所频繁程度,三者都能影响活力指数。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城市中各功能区的分布和特征)判断甲工作日限定的是哪类功能区( )
    A.文化创意B.娱乐购物C.办公教育D.高端住房
    13.(城市中各功能区的分布和特征)乙是青少年,判断青少年活力度较稳定的原因( )
    A.停留时间短B.通勤频率高
    C.活动类型多样D.活动地点和目的较单一
    14.(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地铁修建会带动沿线区域发展,某处活力程度较高,但受地铁影响较低,其可能原因是沿线地区( )
    A.流通频繁B.人口增长缓慢C.人口容量大D.人口密度小
    【答案】12.B 13.D 14.D
    【解析】12.由图可知,甲在18:00--20:00活力最高,18:00为下班以后,故该区可能为娱乐购物场所,B正确;文化创意、办公教育应在上班时间活力较高,AC错误;高端住房属于少数消费群体,数量少,人员出入频繁低,活力指数不高,D错误。故选B。
    13.青少年在社交方面较少,主要场所为学校,在学校停留时间长,常住学校,通勤率低,生活活动单一活力较稳定,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流通频繁,对交通运输需求较大,地铁对其影响大,A错误;人口容量大、人口增长速度与地铁影响高低关系不大,BC错误;人口密度小,说明人口流量小,人口数量少,地铁对其影响较低,D正确。故选D。
    【点睛】活力是一个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表现形态,是诸多要素的叠加、融合、集成,其中最为关键的指标包括产业、人口、消费、生态、人文、创新等方面的活力。
    (2023年北京卷)20. 小微绿地是斑块状散布在城市内部的开放空间。图示意我国不同区域小微绿地的探索和实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及城乡一体化的意义)结合实例,论述不同区域尺度合理利用小微绿地对拓展城市空间的意义。
    【答案】充分利用了空间,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扩大了城市绿地面积,改善了城市小气候和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改善了生活条件;有利于打造城市名片,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从而利于带动旅游业发展。
    【解析】
    【分析】本题以小微绿地为材料,涉及合理利用小微绿地对拓展城市空间的意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根据表格中信息可知,小微绿地主要多位于商业街区入口或主要商店的门前空地、社区闲置、零散空地、工业园区干道两侧或企业入口街角等,充分利用了空间,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材料“延河两岸通过街头建绿、立体增绿等方式,扩大了城市绿色生态空间”以及“在城市中心区建设多种类型的小徵绿地,改善城市局地小气候”可知,小微绿地扩大了城市绿地面积,改善了城市小气候和生态环境;通过材料“通过见缝插绿、留白增绿等途径,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游憩场所,传承历史文脉,创造优关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绿色发展”可知,小微绿地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改善了生活条件;通过材料“以体育文化为主题建设社区绿色开效空间,形成15分钟休闲生活圈,打造城市徵名片”可知,小微绿地有利于打造城市名片,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从而利于带动旅游业发展。
    (2023年山东卷)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M乡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其集镇区由上下两片区组成(图左)。上片区主要为居住区,居民多从事农业活动;下片区为乡政府所在地,居民主要从事联系松散的非农业活动,图右示意下片区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从下片区内的河流一级阶地经过。
    (2)(影响乡镇经济发展的因素)M乡集镇区对全乡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较弱,分析其原因。
    (3)(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有人建议将现有汽修厂升级为公路驿站。从服务业发展的角度、对升级的方向进行概括,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
    【答案】
    (2)该乡地处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非农业活动联系松散;采砂、采石等活动附加值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小。
    (3)升级方向:服务群众出行、宣传公路文化、展示地方特色。具体措施:完善停车、休憩、餐饮、购物、加油加气(充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公路文化建设,通过挂图、宣传栏、液晶显示屏等弘扬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特产,加大宣传,提高区域知名度。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西南山区某乡镇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城市辐射功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2详解】
    该乡地处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制约了集镇区的辐射范围;非农业活动主要有采石、采砂、商贸、汽修、外出务工等,各种活动联系松散;采砂、采石等采掘业没有进一步延长产业链进行神经,附加值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小。
    【小问3详解】
    公路驿站实际上就是简化版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近年来,各地交通公路部门利用养护道班、工区、治超站等场所,有的利用路边一些空闲场地,建起了一批具备停车、如厕等功能的服务设施,有的还具备加油、充电、购物等功能。公路驿站属于服务业,从其发展角度考虑,升级方向为服务群众出行、宣传公路文化、展示地方特色。具体措施:完善停车、休憩、餐饮、购物、加油加气(充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公路文化建设,通过挂图、宣传栏、液晶显示屏等弘扬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特产,加大宣传,提高区域知名度。
    (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希腊萨索斯岛位于爱琴海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萨索斯岛历史悠久,早期居民多从事农矿业;20世纪60年代后旅游业发展,居民逐断移居新镇,形成古镇—新镇的“双子镇”模式。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新镇多为现代建筑。
    材料二左图为“萨索斯岛古镇与新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景观图”。

    (1)(城市和乡村区位因素)简述萨索斯岛古镇和新镇的空间分布特征。
    (2)(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分析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评价“双子镇”模式对萨索斯岛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1)古镇:多位于内部山区,沿河谷分布;新镇:多位于沿海。
    (2)建筑坐北朝南,利于采光;依山而建,利用山地地形;建筑排列紧密,节省土地;坡面屋顶,利于排水;石木建筑,就地取材。
    (3)新镇与古镇并存,增加旅游资源多样性,吸引更多游客;新镇的生活设施相对完善,提高旅游舒适度;新镇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提高旅游环境质量;古镇保留传统建筑风貌,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独特性;古镇人口流失,不利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承。
    【分析】本题以萨索斯岛为材料,涉及聚落以及旅游开发条件评价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古镇多位于岛屿内部,多沿河流分布;新镇位于岛屿沿海地区。
    (2)根据材料信息“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可知,古镇传统建筑多坐北朝南,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坐北朝南利于采光;古镇传统建筑多依山而建,可以很好的利用山地地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筑物排列紧密,可以节省建筑空间;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古镇传统建筑屋顶坡面较大,当地降水较多,利于排水;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当地为山区,便于就地取材。
    (3)有利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岛屿古镇与新镇并存,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镇多为现代建筑,生活设施完善,能够提高旅游体验和舒适度,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新镇的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完善,能够提高旅游资源环境质量,提高游览价值;古镇为传统建筑,能够提供独特的旅游资源,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不利影响:古镇配套设施和生活设施不完善,人口大量流失,不利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古镇人口流失,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2023·福建·高考真题)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通过对各种要素的集聚来促进郊区发展,1978以来上海郊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并通过建设大型购物中心来吸引入驻商家,促进新城发展
    材料二:临港新城(L城)是产城结合的典范。其秉承绿色发展理念,通过铺设由废弃陶片制成的再生地砖,和覆盖蓝色透水沥青路面实行,道路两旁草木林立,海风婆娑。其森林覆盖率已达50%以上。森林与滴水湖相得益彰,围绕滴水湖,形成各种各样的功能区。

    (1)(城市中各功能区的分布和特征)据图归纳从阶段I到阶段III郊区的功能区变化特点。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说明阶段III各个要素流动对中心城区人口拉力作用。
    (3)(工业集聚的意义)从集聚效应角度出发,评价大型购物中心对入驻商户的影响。
    (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明临港产城发展模式中体现的自然环境协调功能
    【答案】(1)①数量增多(或密度增大) ②种类增加(或类型增加) ③规模扩大(或占地面积扩大)
    ④有些工业区、开发区与卫星城融合(或产城不断融合、有些功能区不断融合、多功能区融合度提高)
    ①生产要素向郊区流动,就业岗位增加。或者促进经济发展或者收入增加或者产业转入郊区;
    ②居住要素向郊区流动,改善居住条件。或者增加居住地或者基础设施完善;
    ③消费要素向郊区流动,生活更加便利。或者消费条件改善,布局大型购物中心。
    (3)利:商家集聚,共用公共设施,降低成本。扩大知名度(或影响力,市场)或消费群体(人流或客源),提高利润(增加收益)。
    弊:加剧内部竞争,减少收益。
    (4)[大气圈部分]:利用海滨(森林、湖泊),调节气候(缓解热岛效应、减小昼夜温差)或者写净化空气(减少空气污染、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
    [环境污染部分]:循环利用再生地砖,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环境压力)
    [水圈部分]:铺设透水路面,增加下渗(减少城市内涝可能)
    [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保留生态空间(减少生态破坏)
    【分析】本题以上海城市化进程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变化特点、工业集聚的意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由图可知个工业区、卫星城数量增多,各功能区数量增多,密度增大;后期又形成新的开发区,功能区的种类增加,类型增加;各功能区占地面积增大,规模扩大;由图可知第三阶段,有些工业区、开发区与卫星城之间不断融合,多功能区融合度不断提高。
    (2)郊区的功能区不断增多,使得生产要素向郊区流动,郊区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居民者收入,提高生活水平;随着产业要素的流动,居住要素也向郊区流动,增加居住地基础设施,郊区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随着居住区流向郊区,消费要素也向郊区流动,布局大型购物中心,生活更加便利。
    (3)利:大量的商家集聚,共用当地公共设施,降低成本投入。大量的商家集聚,产生集聚效应,扩大知名度,增强影响力,扩大了消费群体,扩大市场,提高利润。弊:商家增多,加剧内部竞争,减少经济收益。
    (4)大气部分:利用沿海海滨、森林、湖泊,调节城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小昼夜温差;或者利用海滨、森林、湖泊,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减轻空气污染。环境污染部分:由材料可知,通过铺设由废弃陶片制成的再生地砖,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环境压力。水圈方面:铺设透水路面,增加地面下渗,可以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城市内涝可能。城市空间结构方面: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森林与滴水湖相得益彰,围绕滴水湖,形成各种各样的功能区,保留生态空间,减少生态破坏。
    2023年高考模拟题
    一、选择题
    (2023·广西南宁·南宁三中校考二模)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居住标准,但仍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下表示意2020年上海、安徽、云南、西藏四个省级行政区城区和镇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代表西藏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2.甲、乙、丙各自城区和镇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两者的( )
    A.土地价格差异B.气候环境差异C.历史文化差异D.基础设施差异
    3.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建议( )
    ①加大城区豪宅建设比重 ②完善城区租赁住房保障体系 ③改善镇区住房配套设施 ④严格限制镇区人均建筑面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1.D 2.A 3.C
    【解析】
    1.西藏地域面积广阔,人口数量少,因此人居住房建筑面积较大,比较甲乙丙丁四处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丁最符合西藏的情况,D选项正确。上海地域面积狭小,且由于其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因此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最小,丙符合上海的情况。安徽人口数量多于云南,地域面积小于云南,因此甲更符合安徽的情况,乙更符合云南的情况。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由表格信息所知,甲乙丙三地的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均小于其镇区,对比城区和镇区,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城区经济发达,地价较高;镇区地价较低,因此地价是影响城区和镇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差异的主要原因,A正确。气候是一个相对宏观(大尺度)的范畴,对于一个省份而言,通常城区和镇区的气候环境并无明显差异,B错误。历史文化不是城区和镇区的主要区别,C错误。基础设施差异不会导致城区和镇区人均建筑面积差异,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
    3.由材料可知“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居住标准,但仍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为了改善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应该限制城区豪宅建设比重,以提高城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率,①错误。由表格信息可知,因地价等因素,城区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较小,因此城区应该完善不同群体的住房保障工作,②正确。由表格信息可知,镇区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相对较大,可能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因此完善镇区住房配套设施十分合理,③正确。镇区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相对较大,因此不需要严格限制镇区的人均建筑面积,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
    【点睛】城镇化是指乡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过程。区域的城镇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联,城镇化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物质与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伴随着城镇化过程,也会产生一些城市问题:如住房紧张、房价高、租房费用高等住房问题,导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小,居住空间相对拥挤;交通拥堵、停车困难、交通事故多发等交通问题,导致城区大气污染较严重,人居环境受影响等。
    (2023·山东日照·统考三模)周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是农业社会后期兴起的手工业商业重镇。明清时联通济南-青岛的官马大道经过,周村成为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清朝初期,刑部尚书李化熙上书山东巡抚免除了荒地税,并为周村商民代缴市税,周村城一时“天下之货聚焉,熙熙然贸易有经如游化日”。清朝末年,胶济铁路建成通车,周村被设为对外开放的商埠,至此周村不仅商业范围覆盖了全国,并且成为中外交流、商品进出口的前沿。周村古商城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5万余平方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明末清初,周村被称为旱码头,主要是因为该地( )
    A.联通青岛港口,造船技术先进 B.市场辐射广,货物集散量大
    C.地形平坦开阔,利于货物仓储 D.胶济铁路通车,集聚效应强
    5.周村古商城建筑特色可能是( )
    A.粉墙黛瓦,山水园林 B.气势恢宏,长幼有序
    C.中西合璧,风格迥异 D.土楼围屋,聚族而居
    【答案】4.B 5.C
    【解析】
    4.结合材料可知,明末清初周村出现了“天下之货聚焉,熙熙然贸易有经如游化日”的情况,故可推测其成为旱码头的原因是市场辐射广,货物集聚效应强,B正确;材料未提及该地的造船技术先进,A排除;地形平坦开阔,利于货物仓储不是该地的突出特征,不足以让周村被称为“旱码头”,C排除;结合材料可知,胶济铁路通车,集聚效应强发生在清朝末年,D错误。故选B。
    5.结合所学可知,山水园林一般是南方的建筑景观特色,周村位于北方地区,A排除;气势恢宏,长幼有序一般是皇家建筑具有的特征,B排除;结合材料“至此周村不仅商业范围覆盖了全国,并且成为中外交流、商品进出口的前沿”可知,周村对外交流频繁,建筑特色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故最可能为中西合璧,风格迥异,C正确;土楼围屋,聚族而居一般是出于安全考虑而形成的建筑特色,与周村的特征不符,D错误。故选C。
    【点睛】陆港(旱码头)是设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铁路、公路交汇处,便于货物装卸、暂存的车站,是依照有关国际运输法规、条约和惯例设立对外开放的国际商港。陆港也是沿海港口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支线港口和现代物流的操作平台,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国际港口服务。
    (2023·江苏苏州·校考三模)传统乡村聚落多呈现从分散到密集的演化过程。下表示意某年重庆市H区和江西省T县的传统乡村聚落分布特征。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造成两地传统乡村聚落密度与规模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气候 ②地形 ③河流 ④植被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7.下图示意两地传统乡村聚落的不同演化阶段,其中表示江西省T县密集化阶段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6.D 7.B
    【解析】
    6.据材料可知,重庆市H区聚落密度大,平均间距小,平均规模小,住户少;而江西省T县聚落密度小,平均间距大,平均规模大,住户多;可知重庆市H区地形起伏大,平地少,河流多,水源充足,故聚落密度大,规模小;江西省T县地形平坦,水源较少,聚落规模大,密度小,故影响两地传统乡村聚落密度与规模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河流,②③正确;两地气候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差别不大,①错误;植被对聚落分布影响小,④错误。综合上述分析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据表可知江西省T县聚落密度较小,聚落规模大,平均间距大,平均规模大,住户数较多,相较④图,②图更能反映江西省T县传统乡村聚落的密集化阶段,B正确,D错误;①③聚落规模较小,不能表示江西省T县密集化阶段,AC错误。故选B。
    【点睛】自然环境因素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基础,气候、地形、水源、土壤都会影响乡村聚落的分布。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区。人文环境因素同样影响乡村聚落的分布,聚落多沿交通线分布,交通便利;历史、政治经济因素使得聚落向大城市周围集中。
    (2023·广东佛山·校联考模拟预测)S村是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传统水乡,依托“三溪两山一海”山水格局,运用水利、生物、建筑等措施,不断完善村落空间的水循环系统,并在“引-蓄-净-排水”等功能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文化景观,打造现代宜居的特色水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S村最初在龙潭设置堰坝的主要目的是( )
    A.文化造景B.分区布局C.控制流速D.分洪调水
    9.关于S村不断改善街巷农田水环境、打造特色水乡的措施,可行的是( )
    ①溪畔:恢复植物群落,还原水岸生态 ②水街:设置亲水台阶,传承龙舟文化
    ③农田:种植生态作物,净化美化环境 ④巷道:铺设空心地砖,便于村民出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8.D 9.A
    【解析】
    8.本题着眼早期村落水利建设之初的山水格局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图例“拦水坝、分水堰”显示堰、坝主要功能,从地形特征来看,村落水源从山上水库(西南角)流经两山间,注入龙潭,山上拦水坝降低流速,防洪,龙潭下游有2处堰坝,起到进一步汇水形成“潭”,并往下游分水为东、北两条溪流,调控水量,起到防洪与分水灌溉下游水田的作用,排除ABC,故选D。
    9.在上题基础上,随着时间推移,村落水循环需要结合现代生产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运用水利、生物、建筑等措施,不断完善村落空间的水循环系统”,①②从生态、文化方向提升村落的宜居性,一方面了改善街巷农田水环境,同时也突出了水乡特色文化,①②可行;③水田种植生态作物,与当下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相冲突,④巷道建设承袭古代建设,明、暗渠,已相对完善,没有必要铺设空心地砖,排除③④;故选A。
    【点睛】堰坝作为一种雍水建筑物,通过对水位和水量的调节,可以发挥灌溉、调整溪流坡降、固沙防冲等作用。同时,能够改善和治理周边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023·山东青岛·统考三模)我国某乡村聚落建成历史较短,内部结构松散,户均宅基地面积多为数亩。每个院落由居住空间和养殖空间构成,养殖空间数倍于居住空间,院落离自家耕地通常在3—5千米以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聚落的位置,接近的地理界线最可能是( )
    A.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 B.第一、二阶梯分界线
    C.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D.“秦岭—淮河”一线
    11.推测该乡村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规划,保障农民收入B.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
    C.经济落后,人口大量外迁D.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小
    12.为适应气候和农事活动,当地居住建筑形成了特有风格。下列图示中最符合该聚落居住建筑营造特征的是( )
    A. B. C. D.
    【答案】10.C 11.A 12.B
    【解析】
    10.由材料可知,乡村农户拥有数倍于居住空间的养殖空间和耕地,养殖空间主要用于发展畜牧业,耕地主要用于种植业,因此该地应该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其位置大致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吻合,C正确。干旱区与半干旱区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较少,A错误;一二级阶梯无法与具体的农业类型匹配,B错误;秦岭淮河一线主要区分水田种植业和旱地种植业,D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ABD错误。
    11.由材料可知,该乡村聚落建城历史短,院落离自家耕地通常在3—5千米以内,人口不会大量外迁,C错误。当地畜牧业和种植业均有发展,且畜牧业规模庞大,因此当地环境承载力较大,D错误。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是形成该乡村聚落景观(内部结构松散,养殖空间数倍于居住空间,院落离自家耕地通常在3—5千米以内)的基本条件,并非主要原因,B错误。该村村民的养殖空间、居住空间、耕地三者间的面积比例、位置分布具有相似性,并且乡村建城历史短,由此说明该乡村景观主要受政府规划建设,主要为了保障农民的收入,A正确。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错误。
    12.结合第一题结论可知,该地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冬季(西北风)风力强劲,较为寒冷,因此门的开口应该避开西北方,由此排除D。北方建筑注重采光,坐北朝南采光条件最优,选项A的结构中起居空间南部有用于生产的建筑遮挡,采光不好,A错误。C选项中北部的起居空间受到南部的起居空间遮挡,不是最优布局,C错误。从防风保温和采光角度考虑,B选项最理想。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ACD错误。
    【点睛】聚落的布局受地形、河流、交通等因素影响。地形平坦处,聚落多呈现团块状,如成都;沿河流布局,聚落呈现条带状,如兰州;随着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聚落多沿主要交通线路延伸,形态多样。
    (2023·海南海口·三模)水足迹是指某区域人口在一定时期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图是2005—2019年黄河流域不同省区水足迹的影响因素占比分解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规模效应是水足迹的主要拉动效应。下列能够显著减小黄河流域各省区水足迹的是( )
    A.人口效应B.结构效应C.城镇化效应D.技术效应
    14.不同省区禀赋效应对水足迹的影响程度差别较大,主要是由于其( )
    A.产业结构差别大,水资源配置状况不同B.经济水平差别大,水资源限制程度不同
    C.距海远近差别大,防洪风险差异明显D.人口压力差别大,节约用水力度差异大
    15.城镇化对水足迹还可起到减小作用,其主要表现为( )
    A.大力吸引人口迁入,加快城镇化进程B.完善城镇水利设施,加强精细化管理
    C.吸引产业集聚,扩大非农产业的规模D.建设美丽乡村,吸引农民工回流
    【答案】13.B 14.D 15.B
    【解析】
    13.水足迹是指某区域人口在一定时期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结构效应表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的规模结构会影响到水的消费个盛产行为,B对;人口效应强调人口的规模变动性问题,A错;城镇化效应强调城镇人口和总人口的比值问题,C错;技术效应强调水资源的利用率问题,D错;故选B。
    14.水足迹是指某区域人口在一定时期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影响到人口的压力问题,人口压力差别大,节约用水力度差异大,AB错D对;防洪风险对水足迹的影响较小,C错;故选D。
    15.城镇化对水足迹还可起到减小作用表现在对水资源的使用率提高减少浪费方面。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城镇化的同时,城镇水利设施也在得到完善,加强精细化管理,对水足迹可起到减小作用,B对;大力吸引人口迁入,加快城镇化进程、吸引产业集聚,扩大非农产业的规模会加重水足迹,AC错;建设美丽乡村,吸引农民工回流的人口流动方向与城镇化吸引人口聚集相反,D错;故选B。
    【点睛】水足迹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形象地说,就是水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踏过的脚印。
    二、综合题
    1.(2023·河南许昌·鄢陵一中校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西南部的赣州古城,地势南高北低,三面环水,其古城墙始建于汉代,高大雄伟,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宋代以前,赣州城墙系用黄土夯土构筑;北宋中期后为缓解章、贡两江之水“岁岁坏城”等窘况,开始使用青砖构筑城墙。赣州古城是中国最早的海绵城市,宋朝修建的堪比古代罗马技术的排水系统,虽历经千年,依旧没有洪涝灾害在此城市发生。下面为赣州古城遥感图和古城墙局部图。
    (1)说出赣州古城依河而建对当时居民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
    (2)说明宋代将赣州古城墙由黄土夯土改用青砖的原因。
    (3)现代科技证明斜坡城墙更有利于古代战争的军事防御。推测汉代采用近垂直面设计赣州城墙的原因。
    (4)分析宋朝以来赣州古城内没有出现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取水方便;利于军事防御,保障城市安全;利于水运交通。
    (2)赣州古城墙为汉代修建,黄土夯土风化严重,军事防御能力下降;赣州地处亚热带地区,降水多,古城墙依河而建,黄土夯土受降水和河流冲刷影响,抗洪涝能力弱;宋代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提升,青砖制造成本下降,为城墙由黄土夯土改用青砖提供了物质条件。
    (3)近垂直面设计的城墙易守难攻,且可减少野兽侵害,增加战乱时期城内居民的安全性;近垂直面设计的城墙能有效降低建设工程量,节约建设成本;赣州城墙依河而建,建城空间有限,近垂直面设计城墙比斜坡城墙更节约用地。
    (4)赣州古城地势南高北低,三面环水,利用地势修建排水系统,可将城市内的雨水排入河流;高大雄伟的城墙当堤坝,可阻挡河流洪水威胁。
    【详解】
    (1)河流可以作为水源和交通方式,赣州古城三面环水,古城依河而建,取水方便;河流作为天然阻隔,利于军事防御,保障城市安全;利于水运交通。
    (2)宋代将赣州古城墙由黄土夯土改用青砖受风化、流水侵蚀、科技等因素的影响;由材料可知,宋代以前,赣州城墙系用黄土夯土构筑,修建历史久,黄土夯土风化严重,军事防御能力下降;北宋中期后为缓解章、贡两江之水“岁岁坏城”等窘况,开始使用青砖构筑城墙,赣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古城墙依河而建,黄土夯土受降水和河流冲刷影响,抗洪涝能力弱;宋代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提升,青砖制造成本下降,为城墙由黄土夯土改用青砖提供了物质条件。
    (3)近垂直面设计的城墙主要从安全性、工程量、空间限制等角度考虑;虽然现代科技证明斜坡城墙更有利于古代战争的军事防御,但近垂直面设计的城墙不只是防御敌人,其易守难攻,且可减少野兽侵害,增加战乱时期城内居民的安全性;近垂直面设计的城墙相比斜坡城墙能有效降低建设工程量,节约建设成本;赣州城墙依河而建,建城空间有限,近垂直面设计城墙比斜坡城墙更节约用地。
    (4)洪涝灾害的形成主要是因排水不畅,由材料可知,赣州古城地势南高北低,三面环水,利用地势修建排水系统,可将城市内的雨水排入河流;再加上高大雄伟的城墙当堤坝,可阻挡河流洪水威胁。
    2.(2023·江苏泰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武汉都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其范围包括武汉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9市。下图为“武汉都市圈位置示意”。
    材料二:左图为2021年武汉市产业结构(单位:%),右图为“武汉市支柱产业各领域重点企业数量分布情况(单位:家)”。
    (1)简述武汉市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分析武汉市在都市圈内辐射功能强的主要原因。
    (3)为武汉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案】
    (1)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占比最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2)地理位置优越,城市等级高;经济发展水平高,综合服务能力强;技术先进,人才汇集;交通线路密集,方式多样,海陆交通便利;通信、物流网络发达,联通效率高。
    (3)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促进都市圈协同创新;促进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促进更高水平开放合作;加快建设统一市场;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
    【详解】
    (1)结合材料图文和所学知识,图中2021年武汉市产业结构图中反映出第一产业比重大概为2%,第二产业比重大概为35%,第三产业比重大概为63%,所以武汉市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为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占比最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2)结合材料图文和所学知识,材料一中武汉都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其范围包括武汉周边100公里,说明武汉地理位置优越,城市等级高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武汉经济发展水平高,综合服务能力强,材料一图中可以看出武汉交通线路密集,方式多样,海陆交通便利,通信、物流网络发达,联通效率高,所以这里技术先进,人才汇集使得武汉市在都市圈内辐射功能强大。
    (3)结合材料图文和所学知识,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明武汉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促进都市圈协同创新,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同时各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开放合作,进而建立统一的市场,再者必须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武汉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
    3.(2023·山东枣庄·枣庄八中统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从1949年到1978年,合肥市工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20世纪90年代开始规划建设多个工业园,2000年以来,随着合肥市制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建设皖江城市带,加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并成为长江三角洲副中心城市,工业用地迅速增长。以市中心为原点,以1千米为递推半径,划分利用20个同心圆圈层,其中合肥市一环区域主要包括1、2圈层全部及3圈层局部;一环与二环之间区域主要为4、5圈层全部及3、6、7圈层局部;其余圈层对应二环以外地区。下图示意不同年份合肥市各圈层工业用地面积变化。
    (1)据图说明合肥市工业用地时空变化趋势。
    (2)指出合肥市工业用地变化的原因。
    【答案】
    (1)工业用地面积逐年增加;工业用地重心由单峰向双峰变化;工业用地逐步向城区二环外迁移,一环内工业用地趋向于零。
    (2)工业经济发展快;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城市规划和用地政策调整;城镇化进程加快。
    【详解】
    (1)阅读不同年份合肥市各圈层工业用地面积变化图可知,从总的工业用地面积来看,合肥市工业用地面积逐年增加;结合图例可知,1978年、1994年工业面积最大值出现在圈层6,2000年、2006年、2011年最大值出现在圈层9、圈层17左右,工业用地重心由单峰向双峰变化;从工业面积增值变化,工业用地逐步向城区二环外迁移,一环内工业用地趋向于零。
    (2)合肥市工业用地变化的原因主要从经济发展、政策、规划角度分析。合肥市工业经济发展快,工业用地面积逐年增加;受地租、政策影响,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工业用地逐步向城区二环外迁移;城市规划和用地政策调整,使得工业用地分布圈层产生变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区多为商业区,一环内工业用地趋向于零。
    城市功能区
    小微绿地行点
    商业区
    多位于商业街区入口或主要商店的门前空地,透视性好,花卉类植物造景与小雕塑结合,设置休息座椅、移动货亭等服务设施。
    居住区
    利用社区闲置、零散空地,因地制宜、种植便于养护的乡土植物建有游乐、健身、社区文化展示等设施,可作为社区议事场所。
    工业区
    在工业园区干道两侧或企业入口街角,选择除尘降噪效果好的乔、灌、草等植物多元增绿,并利用数字媒体墙等进行工业文化展示。
    省级行政区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m2
    城区
    镇区

    37.70
    42.27

    41.08
    43.85

    30.58
    35.76

    51.33
    44.83
    聚落位置
    聚落密度
    平均间距
    平均规模
    住户数
    重庆市H区
    32个/km2
    约95m
    0.24hm2
    1~57户
    江西省T县
    5个/km2
    约175m
    0.89hm2
    6~508户

    相关试卷

    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0农业(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0农业(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2交通(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2交通(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9中国地理(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9中国地理(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