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人音版(2024)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乐海泛舟演奏 摇篮曲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人音版(2024)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乐海泛舟演奏 摇篮曲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用轻柔、舒缓的声音准确演唱《摇篮曲》,熟练掌握歌曲的节奏、音准,体会其细腻的音乐变化,感受摇篮曲独特的音乐风格。
了解摇篮曲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同地区摇篮曲的特点,能辨别歌曲中钢琴伴奏所营造的宁静、温馨氛围。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哼唱、分析、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审美判断与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摇篮曲的艺术魅力。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合唱排练、音乐创作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锻炼团队合作与沟通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所蕴含的母爱深情,体会母亲对孩子温柔的呵护,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充分彰显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节奏与情感体验,营造温馨、宁静、包容的学习氛围,助力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情演绎《摇篮曲》,精准把握歌曲的弱起节奏、装饰音的轻柔处理,以细腻的歌声展现母爱的柔情,让学生沉浸于宁静祥和的音乐意境。
深入体会歌曲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完美融合,感受其如何通过音乐传递温暖与安心。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摇篮曲背后深厚的人文情感,将对母爱的感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表达,并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演唱展现出来。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唱或创意展示中,实现声部间的和谐统一、情感的同步共鸣,提升团队艺术表现力,共同营造出如母亲怀抱般温暖的氛围。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实践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钢琴、《摇篮曲》的歌谱、与母爱相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轻柔的纱巾(模拟襁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身着柔和、温馨色调的服装,步伐轻盈、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轻轻关上教室门,营造安静的氛围,温柔地向同学们打招呼:“同学们,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最温暖的港湾,那就是妈妈的怀抱。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小时候,妈妈抱着你、哄你入睡的温馨场景,你能感受到怎样的心情呢?” 引导学生沉浸在回忆中,分享内心那份柔软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播放一段温馨的亲子互动视频,画面中展现妈妈们轻柔地哼唱摇篮曲,抚摸着孩子入睡,孩子脸上洋溢着安心与幸福,背景音乐选用一首经典的《摇篮曲》纯音乐片段,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播放结束后,教师轻声提问:“同学们,刚才的画面是不是让你们心里暖暖的?你们知道这首陪伴无数宝宝进入甜美梦乡的歌曲是什么吗?” 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摇篮曲》。
(二)歌曲及背景介绍
教师用轻柔、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讲述:“同学们,《摇篮曲》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音乐体裁,它源远流长,跨越了时空与地域的界限。这首我们即将学习的《摇篮曲》,以其舒缓的旋律、质朴的歌词,像一阵轻柔的晚风,抚慰着人们的心灵。它承载着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与祝福,从过去到现在,不知陪伴了多少个孩子安然入睡,成为了人们心中母爱永恒的象征。”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摇篮曲的起源,如古代劳动妇女在劳作之余哼唱哄孩子入睡的场景,介绍不同国家、民族摇篮曲的风格特点,像德国摇篮曲的庄重、中国东北摇篮曲的质朴等,以及本节课所学《摇篮曲》的创作背景、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等资料,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歌曲诞生的土壤,为后续学习筑牢根基。同时,播放歌曲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速度、旋律走向,为深入学习做铺垫。
(三)初听歌曲
教师播放《摇篮曲》的完整音频,同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幅动态的、以温馨的婴儿房为背景,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摇篮上,妈妈坐在旁边轻轻摇着摇篮,孩子甜甜入睡的画面,画面色调柔和,充满静谧感,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静心聆听,感受歌曲的宁静氛围、情感基调以及所描绘的慈爱场景。
听完歌曲后,教师轻轻走到学生中间,蹲下身子,轻声询问:“同学们,听完这首歌曲,你们是不是感觉仿佛回到了小时候,躺在妈妈的怀里,特别安心?有没有被那种温柔的母爱所包围?谁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初听感受?”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感受,教师认真倾听,用赞许的眼神、点头等方式给予肯定与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视。
(四)分段聆听与学习
再次播放歌曲,分段聆听,重点讲解第一段。教师范唱第一段,同时用轻柔的手势,如微微摆动的双手模拟摇篮的晃动,辅助展示旋律的起伏,引导学生关注旋律走向,像 “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 这句,手势缓缓下落,体现旋律的下行,让学生直观感受音高变化带来的宁静感。
逐句教唱第一段歌词,对于歌曲中的弱起节奏、装饰音,如 “睡吧” 的弱起、“宝” 字后的波音,教师进行细致示范,让学生对比没有处理和精心处理的演唱效果,体会其对增添歌曲细腻情感的作用。例如,唱到 “宝贝” 时,教师示范加上波音,让学生感受那种母亲对孩子亲昵呼唤的温柔。
在教唱过程中,留意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吃力的学生,教师轻轻走到身边,给予一对一指导,或用鼓励的眼神、微笑的表情让学生感受到支持,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教师可以轻声说:“别着急,你做得很不错了,这个音再试试这样唱……”
分组学习第二段和第三段,每组安排一名基础较好、耐心细致的学生担任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进行学习。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技术支持与人文关怀,解决小组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如节奏把握不准、歌词记忆困难等。对于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分歧,教师引导他们相互倾听、协商,培养合作精神。
(五)整体演唱与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将三段歌词连贯起来演唱,钢琴伴奏。在演唱过程中,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及时纠正音色、音准、节奏等方面的问题,提醒学生用轻柔、圆润、充满爱意的声音演唱,展现母爱的柔情。如果发现学生声音过于生硬,教师可以说:“同学们,想象一下你就是那位温柔的妈妈,正对着自己心爱的宝宝轻声哼唱,咱们的声音能不能再轻柔一些,就像微风拂过脸颊一样……”
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分为男女声部,引导学生倾听对方声部,配合默契。对于声部配合不默契的小组,教师不急于批评,而是耐心分析原因,引导他们相互倾听、调整,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大家别灰心,声部配合需要一点时间磨合,咱们再来一次,注意听旁边同学的声音……”
开展 “最美歌声” 评选活动,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演唱,其他学生当评委,教师从旁引导评委从声音、情感、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每一位上台学生充分的肯定与鼓励,让他们在展示中获得成就感。教师可以在学生演唱后说:“你看,这位同学在演唱时表情特别投入,声音也很动听,把妈妈的温柔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家给他掌声鼓励……”
(六)拓展与文化体验
教师邀请几位同学上台,用轻柔的纱巾模拟襁褓,配合《摇篮曲》的演唱进行简单的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与情境的融合,拓展艺术表现力。其他学生认真聆听,感受有表演与无表演演唱的不同魅力。
组织学生分组,以 “母爱” 为主题,创作简单的小诗或绘画,结合歌曲意境,展现对母爱的理解。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融入自己的想法。之后,每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欣赏评价,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体验母爱的伟大。
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母爱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回报母亲的爱?”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与担当精神。
(七)课堂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歌曲演唱技巧、创作背景、母爱内涵等,强化学生的学习记忆。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表扬学生的积极参与、团队协作以及对母爱主题探索的热情,同时也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方向。例如:“同学们,今天大家在学习《摇篮曲》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积极,小组合作也很默契,尤其是在创意展示环节,让老师眼前一亮。不过,在演唱的细节处理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比如装饰音的运用可以更精准……”
最后,教师用充满温情的话语鼓励学生:“同学们,《摇篮曲》这首歌曲承载着无尽的母爱,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时刻铭记母亲的付出,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亲人,让这份爱永远在我们心中流淌,也让我们用行动去传递温暖,成为爱的使者。”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将教师的人文关怀贯穿其中。从导入环节的温馨互动,到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位学生学习困难的关注与帮助,再到拓展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母爱的魅力,以及课堂总结时的暖心鼓励,都旨在让学生不仅学到音乐知识与技能,更能在情感上得到滋养,激发他们对亲人的感恩之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人文关怀融入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音乐课堂中绽放光彩。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魅力歌剧演唱☆猎人合唱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人音版八年级下册☆摇篮曲教案,共3页。
这是一份人音版八年级下册☆摇篮曲教案设计,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