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1. 叶绿素a(C55H72MgN4O5)是由谷氨酸经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合成的,其头部和尾部分别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镁元素在细胞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B. 叶绿素a的尾部可能嵌在类囊体薄膜中
C. 可用无水乙醇作层析液分离出绿叶中的叶绿素a
D. 叶绿素a呈黄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2、绿叶中的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详解】A、镁元素在细胞中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A错误;
B、叶绿素a的尾部具有亲脂性特点,而生物膜的基本支架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故叶绿素a的尾部可能嵌在类囊体薄膜中,B正确;
C、叶绿素a易溶于有机溶剂,所以可用无水乙醇提取,而不是用无水乙醇作为层析液,C错误;
D、叶绿素a呈蓝绿色,D错误。
故选B。
2. 研究发现,分泌蛋白合成的初始序列为信号序列,当它露出核糖体后,在信号识别颗粒的引导下与内质网膜上的受体接触,信号序列穿过内质网的膜后,蛋白质合成继续,并在内质网腔中将信号序列切除。合成结束后,核糖体与内质网脱离,重新进入细胞质。基于以上事实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用3H标记亮氨酸的羧基可追踪上述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
B. 控制信号序列合成的基因片段发生突变可能不会影响该蛋白的继续合成
C. 核糖体与内质网的结合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D. 分泌蛋白在内质网作用下切除信号肽序列后,即可运输到细胞外起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1、核糖体是一种颗粒状的结构,没有被膜包裹,在真核细胞中很多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的膜表面,成为附着核糖体,在原核细胞的细胞膜内侧也常有附着核糖体,还有些核糖体不附着在膜上,而呈游离状态,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内,称为游离核糖体。
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如果用3H标记羧基,在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会脱掉羧基上的H生成水,则无法追踪,A错误;
B、根据题干的信息信号序列是引导该蛋白进入内质网腔中,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所以如果控制信号序列合成的基因片段发生突变可能不会影响该蛋白的继续合成,B正确;
C、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NA组成,没有膜结构,所以其和内质网的结合没有依赖膜的流动性,C错误;
D、分泌蛋白在内质网作用下切除信号肽序列后,重新进入细胞质,还需要进入高尔基体中加工,并未运输到细胞外,D错误。
故选B。
3. 液泡膜ATP酶(V-ATPase)和液泡膜焦磷酸酶(V-PPase)是液泡膜上两种含量丰富的蛋白质。研究表明,在逆境胁迫下,提高液泡膜上V-ATPase和V-PPase的活性,能够增加H+电化学势梯度,有利于提高植物抵御干旱、盐胁迫的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V-PPase体现了蛋白质具有运输、催化功能
B. V-ATPase活性增强会使液泡的吸水能力增强
C. H+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液泡
D. 转运蛋白运输Cl-、NO3-时不需改变自身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逆境胁迫下,提高植物液泡膜上V-ATPase和V-PPase的活性,能够增加H+电化学势梯度,有利于提高植物抵御干旱、盐胁迫的能力。
【详解】A、V-PPase将PPi水解的同时,将H+运入液泡,体现了其具有运输和催化的功能,A正确;
B、V-ATPase活性增强,可以将H+运入液泡,导致液泡浓度升高,从而液泡的吸水能力增强,B正确;
C、从图中看出,H+运入液泡,需要消耗ATP、PPi的能量,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所以膜外是低浓度,膜内是高浓度,C正确;
D、转运蛋白运输Cl-、NO3-时要改变自身结构,D错误。
故选D。
4. 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通气条件下的酵母菌培养液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可能会发生颜色反应
B. 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黄变绿再变蓝
C. 实验中的所用澄清石灰水的浓度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无影响
D. 将盛有酵母菌培养液的锥形瓶装满能更快地观察到实验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
【详解】A、由于葡萄糖能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发生颜色变化,通气条件下若酵母菌培养液中的葡萄糖没有耗尽也可能会发生颜色反应,A正确;
B、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B错误;
C、实验中的所用澄清石灰水的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到对实验结果的观察,C错误;
D、将盛有酵母菌培养液的锥形瓶装满不能更快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因为这样会导致酵母菌的生长受到限制,影响实验结果,D错误。
故选A。
5. RuBP羧化/加氧酶缩写为Rubisc,CO2和O2竞争性与Rubisc结合,当CO2浓度高时,Rubisc催化C5与CO2反应;当O2浓度高时,Rubisc催化C5与O2反应生成磷酸乙醇酸和C3,磷酸乙醇酸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消耗ATP和NADPH,生成CO2和C3,这一过程称为光呼吸。植物细胞产生的ATP和NADPH过多时会破坏细胞。如图为小麦叶肉细胞中的部分生理活动过程,大写字母代表相应的物质。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 植物叶肉细胞中,Rubisc能催化两种反应,不具有酶的专一性
B. A表示NADPH,C表示ATP,A与C共同为C3的还原提供活跃的化学能
C. 光呼吸能消耗ATP、NADPH,与光合作用相反,对农业是非常不利的
D. 夏季晴朗的中午出现“午休现象”时,植物光呼吸的强度较通常会有所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其中光反应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生成,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等。
【详解】A、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植物叶肉细胞中,Rubisc能催化两种反应,这两种反应属于同一类,仍可说明酶具有专一性,A错误;
B、由图可知,H++B→A,故A表示NADPH,B表示NADP+,光反应过程由C形成D,则C表示ADP+Pi,D表示ATP,NADPH和ATP共同为C3的还原提供活跃的化学能,B错误;
C、植物细胞产生的ATP和NADPH过多时会破坏细胞,光呼吸能消耗过多的ATP和NADPH,故光呼吸有利于保护农作物,C错误;
D、夏季晴朗的中午出现“午休现象”时,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不能正常进入叶肉细胞,但光反应正常进行,导致叶肉细胞内氧气浓度较高,氧气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几率增加,因此植物光呼吸的强度较通常会有所增大,D正确。
故选D。
6. 对基因型为AaBb的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和a、B和b分别被标记为红色和黄色、蓝色和绿色。不考虑突变和互换,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若某四分体中4种颜色荧光点各2个,则这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每一极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
C. 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每一极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2个
D. 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中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基因(DNA)数目加倍,即含有2个A、2个a、2个B和2个b。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1个四分体中会出现2个红色和2个黄色荧光点或2个蓝色和2个绿色荧光点;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1个四分体中会出现2个红色、2个黄色、2个蓝色和2个绿色荧光点。
【详解】A、四分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形成,此时每条染色体有2条染色单体,若等位基因A和a、B和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四分体中4种颜色荧光点各2个,这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由于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不同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每一极只会有两种颜色的荧光点,B错误;
C、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所以,在细胞中每一极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 个,C错误;
D、减数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半,精细胞中只含有两个荧光点,D错误。
故选A。
7. 如图①所示,一条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D和d),当染色体的端粒断裂(②)后,姐妹染色单体会在断裂处发生融合(③)。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可在两个着丝粒之间的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端“粒酶是细胞中负责延长端粒的一种酶,由RNA 和蛋白质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示过程只能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
B. 图⑤后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Dd
C. 图⑤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不同
D. 端粒酶的两种成分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相结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在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可知,若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基因的左侧或d基因的右侧,则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同一个子细胞中;若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和d基因之间,则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2个不同的子细胞中。
【详解】A、在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均有可能发生染色体的端粒断裂(②)后,姐妹染色单体会在断裂处发生融合的现象,因此该变异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也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错误;
B、据题意“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在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可知,若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基因的左侧或d基因的右侧,则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同一个子细胞中;若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和d基因之间,则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2个不同的子细胞中,故图⑤后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Dd,B正确;
C、据题意“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在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可知,发生断裂后,两条染色体被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细胞核中染色体数目相同,C错误;
D、端粒酶是细胞中负责延长端粒的一种酶,由RNA 和蛋白质组成,蛋白质中不含碱基,可见端粒酶的两种成分不会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相结合,D错误。
故选B。
8. 下列关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F₁形成的不同类型雌雄配子的生活力相同是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满足的条件
B. F₁自交F₂出现性状分离,是控制相关性状的遗传因子遵循分离定律遗传的结果
C. “测交后代共166株,其中85株高茎81株矮茎”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演绎推理
D. 要鉴别和保留F₂中纯合高茎豌豆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
【答案】C
【解析】
【分析】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推出预测的结果,再通过实验来检验。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就可以认为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可以认为假说是错误的。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详解】A、F1形成的不同类型雌雄配子的生活力相同是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此外,还需要满足F1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F2数量足够多且活力相同等条件,A正确;
B、F1自交得F2,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这是控制相关性状的遗传因子遵循分离定律遗传的结果,B正确;
C、“测交后代共166株,其中85株高茎81株矮茎”是测交实验的实验结果,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实验验证,C错误;
D、要鉴别和保留F2中纯合高茎豌豆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若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为纯合子,否则为杂合子,D正确。
故选C。
9. 研究发现基因家族存在一种“自私基因”,该基因可通过杀死不含该基因的配子来扭曲分离比例。若E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自身体内1/2不含该基因的雄配子。某基因型为Ee的亲本植株自交获得F1,F1个体随机受粉获得F2。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亲本存活的雄配子中,E∶e=2∶1
B. 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为EE∶Ee∶ee=2∶3∶1
C. F1存活的雌配子中,E∶e=2∶1
D. F1存活的雄配子中,E∶e=2∶1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E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体内1/2不含该基因的雄配子,因此,基因型为Ee的植株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2/3E和1/3e。
【详解】A、E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体内1/2不含该基因的雄配子,因此,亲本产生的雄配子中,E∶e=2∶1,A正确;
B、基因型为Ee的植株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2/3E和1/3e,雌配子比例为1/2E和1/2e,根据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可求出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为EE∶Ee∶ee=(2/3×1/2)∶(2/3×1/2+1/3×1/2)∶(1/3×1/2)=2∶3∶1,B正确;
C、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EE∶Ee∶ee的比例为2∶3∶1,据此可求出F1产生的雌配子为E=2/6+3/6×1/2=7/12,e=3/6×1/2+1/6=5/12,F1存活的雌配子中,E∶e=7∶5,C错误;
D、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EE∶Ee∶ee的比例为2∶3∶1,据此可求出F1产生的雄配子为E=2/6+3/6×1/2=7/12,e=3/6×1/2×1/2+1/6=7/24,F1存活的雄配子中,E∶e=2∶1,D正确。
故选C。
10. 番茄开两性花,可自花受粉也可异花受粉。M、m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mm的植株只产生可育雌配子,表现为小花、雄性不育。基因型为MM、Mm的植株表现为大花、可育。细菌中的H基因控制某种酶的合成,导入H基因的转基因番茄植株中,H基因只在雄配子中表达,喷施萘乙酰胺(NAM)后含H基因的雄配子死亡。将一个H基因导入基因型为Mm的植株中,培育出基因型为HMm的个体。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交换,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为Mm的植株连续自交两代,中雄性不育:雄性可育=1:5
B. 将基因型为的种子混合均匀后种植,后代中雄性不育:雄性可育=3:5
C. 正常情况下,将基因型为HMm与mm的个体杂交,在mm植株中收获的子代可能有4或2种基因型
D. 在喷施萘乙酰胺情况下,让HMm的个体自交,正常情况下后代中小花、雄性不育植株所占比例为1/4,则导入的基因H位于2号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是:在同一对基因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Mm的植株自交子一代中,MM:Mm:mm=1:2:1,由于mm的植株只产生可育雌配子,不能自交,则只有Mm植株能自交产生基因型为mm(雄性不育)的个体,其概率=2/3×1/4=1/6,A正确;
B、基因型为mm的植株只产生可育雌配子,将基因型为mm:Mm=1:1的两种种子混合均匀种植时,群体中产生的雌配子M:m=1:3,雄配子M:m=1:1,子代中mm所占比例=3/4×1/2=3/8,B正确;
C、mm植株只能作雌株,当H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时,基因型为HMm,能产生2种花粉,在mm植株中收获的子代有2种基因型,当H基因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时,基因型为HMm,能产生4种花粉,在mm植株中收获的子代有4种基因型,C正确;
D、喷施萘乙酰胺(NAM)后含H基因的雄配子死亡,若基因H位于2号染色体,在喷施萘乙酰胺情况下,HMm的个体产生雌配子HM:m=1:1(或Hm:M=1:1),雄配子m(或M),让其自交,正常情况下后代中小花、雄性不育植株所占比例为1/2或0,D错误。
故选D。
11. 果蝇的灰身和黑身、长翅和残翅分别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D/d控制。基因型为BbDd的灰身长翅雌果蝇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的种类及比例是Bd∶BD∶bd∶bD=5∶1∶1∶5,基因型为BbDd的雄果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的种类及比例是Bd∶bD=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雌雄果蝇配子种类和比例不同的原因是初级卵母细胞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片段交换
B. 基因型为BbDd的雌雄果蝇杂交,后代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2∶1∶1
C. 基因型为Bb的雌雄果蝇杂交,之后每代的灰身个体随机交配,F3中Bb个体占1/8
D. 若雌果蝇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中BD和bd类型共占n%,则初级卵母细胞中发生互换的比例为2n%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相应的片段,导致产生的配子类型改变。基因型为BbDd的灰身长翅雌果蝇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的种类及比例是Bd∶BD∶bd∶bD=5∶1∶1∶5,由于互换只是少数的,故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bD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出现配子BD、bd,是因为初级卵母细胞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片段交换。基因型为BbDd的雄果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的种类及比例是Bd∶bD=1∶1,是因为初级精母细胞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未发生了片段交换,且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bD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
【详解】A、基因型为BbDd的灰身长翅雌果蝇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的种类及比例是Bd∶BD∶bd∶bD=5∶1∶1∶5,基因型为BbDd的雄果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的种类及比例是Bd∶bD=1∶1,雌雄果蝇配子种类和比例不同的原因是初级卵母细胞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片段交换,A正确;
B、基因型为BbDd的雌雄果蝇杂交,基因型为BbDd的灰身长翅雌果蝇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的种类及比例是Bd∶BD∶bd∶bD=5∶1∶1∶5,基因型为BbDd的雄果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的种类及比例是Bd∶bD=1∶1,由棋盘法可知
后代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1+5+5+1):(5+1):(5+1)=2∶1∶1,B正确;
C、基因型为Bb的雌雄果蝇杂交,F1中灰身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1∶2,F1中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B:b=2∶1,故F1中灰身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1∶1,F2中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B:b=3∶1,F3中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9:6:1,故F3中Bb个体占3/8,C错误;
D、交换值=F1重组型配子数/ F1总配子数× 100%=1/2发生交换的卵母细胞的百分比,故雌果蝇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中BD和bd类型共占n%,则初级卵母细胞中发生互换的比例为2n%,D正确。
故选C。
12. 下列关于遗传学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等人通过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 单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会使烟草叶片出现病斑
D. “DNA以半保留方式复制”的研究过程中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答案】C
【解析】
【分析】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进而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详解】A、摩尔根果蝇眼色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
B、格里菲思的实验说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错误;
C、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单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会使烟草叶片出现病斑,C正确;
D、“DNA以半保留方式复制”的研究过程中运用了的15N是稳定性同位素,D错误。
故选C。
13. 某种鸟的羽毛有覆羽和单羽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为 A、a);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可使部分应表现为单羽的个体表现为覆羽,其余基因型无此影响。从群体中随机选取三对组合进行杂交实验,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控制羽毛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覆羽由Z染色体上的A基因控制
B. 组合一亲本基因型可能是bbZaZa、BBZAW
C. 组合二子代覆羽雄鸟基因型是ZAZa或ZAZA
D. 组合三子代单羽雄鸟基因型可能为bbZaZa
【答案】C
【解析】
【分析】鸟的性别决定是ZW型,雄禽和雌禽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是ZZ和ZW。组合二中覆羽雄鸟×单羽雌鸟,子代全为覆羽,说明覆羽为显性。
【详解】A、组合二中覆羽雄鸟×单羽雌鸟,子代全为覆羽,说明覆羽为显性,且结合题意可知,覆羽和单羽与性别相关联,则该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故覆羽由Z染色体上的A基因控制,A正确;
B、若组合一亲本基因型为bbZaZa、BBZAW,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ZAZa:BbZaW=1:1,符合覆羽雄鸟:单羽雌鸟=1:1,故组合一亲本基因型可能是bbZaZa、BBZAW,B正确;
C、组合二中,覆羽雄鸟×单羽雌鸟的子代全为覆羽,仅考虑性染色体基因,覆羽雄鸟(ZAZA)×单羽雌鸟(ZaW)→覆羽雄鸟(ZAZa):覆羽雌鸟(ZAW),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bb可使部分应表现为单羽的个体表现为覆羽”可知,子代中出现单羽雄鸟_ _ZaZa,这样可以推出亲本雌禽的基因型为bbZaW,雄禽的基因型可能为_ _ZAZa或bbZaZa,子代中单羽雄鸟的基因型可能为 BbZaZa或bbZaZa,D正确。
故选C。
14. 下图表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获得标记的噬菌体
B. 如果保温时间过长,则上清液中检测的放射性会偏高
C. 如果混合后未经过搅拌,则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下降
D. 新合成的子代噬菌体含有的蛋白质均不能检测到35S
【答案】D
【解析】
【分析】1、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2、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中,搅拌不充分,少量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
【详解】A、T2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中独立生活、增殖,实验使用的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是利用侵染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获得的,A错误;
B、只要在充分搅拌的情况下,且使用35S标记,不管保温时间有多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不会出现大的变化,B错误;
C、如果混合后未经过搅拌,则会导致噬菌体不能与大肠杆菌分离,则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上升,C错误;
D、新合成的子代噬菌体含有的蛋白质利用的是大肠杆菌内的原料合成的,大肠杆菌内的原料未经35S标记,所以新合成的子代噬菌体含有的蛋白质不能检测到35S,D正确。
故选D。
15. 已知某病毒的链状DNA 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腺嘌呤有m个,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的35.8%。该DNA 分子一条已知链上的T与C 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9%和17.1%,其中部分碱基序列是5'-TGCATCAAG-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DNA 分子中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1.5a-m) 个氢键
B. 该DNA分子复制4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7.5(a-2m)个
C. 已知链的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1.3%和18.7%
D. 已知链对应的互补链的部分碱基序列是5'-ACGTAGTTC 3'
【答案】D
【解析】
【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为1;
(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5)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A、该DNA 分子为链状,因此,其结构中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其中碱基总数为a,腺嘌呤为m个,则鸟嘌呤为a/2-m,又A和T之间有2个氢键,G和C之间有3个氢键,则该DNA分子中含有的氢键数目为2m+3(a/2-m)= (1.5a-m) 个氢键,A正确;
B、结合A项分析可知,该DNA分子中含有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a/2-m),该DNA分子复制4次,相当于新合成(24-1)=15个DNA分子,则该过程中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15(a/2-m)=7.5(a-2m)个,B正确;
C、已知该DNA 分子一条已知链上的T与C 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9%和17.1%,且该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的35.8%,A和T碱基之和为64.2%,则其互补链中T的含量为64.2%-32.9%=31.3%、C占该链碱基总数的比例为35.8%-17.1%=18.7%,C正确;
D、DNA两条链的关系表现为反向平行关系,已知链部分碱基序列是5'-TGCATCAAG-3',则对应的互补链的部分碱基序列是5'-CTTGATGCA- 3',D错误。
故选D。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某小鼠的基因型为 AaXBY(等位基因A、a位于8号染色体上),其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没有性染色体的基因型为AA 的配子。不考虑突变及染色体互换,只发生下列染色体行为不会导致该配子形成的是( )
A. 8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未分离,性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未分离
B. 8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未分离,性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未分离
C. 8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未分离,性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未分离
D. 8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未分离,性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未分离
【答案】AB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已知小鼠的基因型为 AaXBY(等位基因A、a位于8号染色体上),其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没有性染色体的基因型为AA 的配子,则小鼠8号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正常分离,且8号染色体的姐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未正常分离,接下来分析性染色体,第一种情况:性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未正常分离,且两条性染色体和AA所在的染色体分到了不同的细胞,第二种情况:性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正常分离,AA所在染色体和其中一条性染色体分在了同一个细胞,但在减数分裂Ⅱ后期两条性染色体未正常分离,且和AA所在的染色体分到了不同的细胞,CD不符合题意,AB符合题意。
故选AB。
17. 某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如下,相关叙述正确是( )
A. 朱红眼色和暗栗眼色是相对性状,基因cn与基因cl为等位基因
B. 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C. 辰砂眼基因(v)和白眼基因(w)只会出现在雌配子中
D.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cn、cl、v、w 会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所示常染色体上有朱红眼基因(cn)和暗栗色眼基因(cl)两种基因; X染色体上有辰砂眼基因(v)和白眼基因(w)两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的基因,此题中的朱红眼基因和暗栗色眼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不属于等位基因,同理辰砂眼基因和白眼基因也不是等位基因。
【详解】A、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的基因,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位于一条常染色体上,属于非等位基因,A错误;
B、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基因经过复制后平均分配给两个子细胞,因此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每一极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即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B正确;
C、辰砂眼基因(v)和白眼基因(w)存在于X染色体上,X染色体可出现在雌配子中,也可出现在雄配子中,C错误;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所以基因cn、cl不能自由组合、基因v、w 也不能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B。
18. 为研究某种植物高茎与矮茎、紫花与白花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下列预期结果正确的是( )
A. 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高茎与矮茎性状由两对基因控制
C. F2中矮茎白花个体有5种基因型
D. F1测交结果的表型比为3:1:9:3
【答案】A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F2中高茎:矮茎=(27+21):(9+7)=3:1,则株高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高茎为显性,矮茎为隐性;紫花:白花=(27+9):(21+7)=9:7,说明控制花色的基因是两对等位基因,且紫花为双显,白花为单显和双隐。假设紫花和白花由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紫花基因型为A_B_,其余均为白花(A_bb+aaB_+aabb);高茎和矮茎由基因D/d控制,则亲本为AAbb×aaBB,DD×dd,可有两种组合方式,即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详解】A、由F2中高茎:矮茎=(27+21):(9+7)=3:1,可推知高茎与矮茎性状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D/d)且高茎为显性,矮茎为隐性;紫花:白花=(27+9):(21+7)=9:7,紫花与白花性状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A/a、B/b),且紫花为双显,白花为双隐和单显,则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F2中高茎:矮茎=(27+21):(9+7)=3:1,由一对基因控制,B错误;
C、由A项分析结果,可推出F1基因型为AaBbDd,利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思路,即将两对相对性状拆成一对相对性状考虑,F1中Dd自交后代F2为DD(高茎):Dd(高茎):dd(矮茎)=1:2:1,F1中AaBb自交后代F2为A_B_(紫花):(A_bb+aaB_+aabb)(白花)=9:7,F2中矮茎基因型为dd,白花基因型有5种:AAbb、Aabb、aaBB、aaBb、aabb。故矮茎白花基因型有1×5=5(种),C正确;
D、F1(AaBbDd)与aabbdd测交,子代中高茎Dd:矮茎dd=1:1,紫花(AaBb):白花(Aabb+aaBb+aabb)=1:3,故测交后代表型比为高茎紫花:矮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白花=3:3:1:1,D错误。
故选AC。
19. 下图表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和各家庭成员基因检测的结果。检测过程中用限制酶处理相关基因得到大小不同的片段后进行电泳,电泳结果中的条带表示检出的特定长度的酶切片段,数字表示碱基对的数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Ⅱ4不携带致病基因、Ⅱ8携带致病基因,两者均不患待测遗传病
C. 甲病可能由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导致,替换后的序列可被MstII识别
D. 乙病可能由正常基因上的两个BamHI识别序列之间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导致
【答案】B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分析甲病家系图谱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析乙病家系图谱,结合DNA电泳图可判断,乙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为致病基因位于XY同源染色体上的伴性遗传。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由Ⅱ-3患病而Ⅰ-1和Ⅰ-2均正常可知,甲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隐性遗传病;乙病基因可能位于XY同源区段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乙病为隐性遗传病,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Ⅱ-4电泳结果只有1150和200两个条带,为显性纯合子,不携带致病基因;Ⅱ-8电泳结果有两条带,为携带者,二者都不患待测遗传病,B正确;
C、根据电泳结果,Ⅱ-3只有1350一个条带,而Ⅰ-1和Ⅰ-2除1350的条带外还有1150和200两个条带,可推知甲病可能由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导致,替换前的序列能被MstⅡ识别,替换后的序列则不能被MstⅡ识别,C错误;
D、Ⅰ-6为隐性纯合子,故1.0×104为隐性基因的条带,1.4×104为显性基因的条带,所以乙病可能由正常基因上的两个BamHⅠ识别序列之间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导致,D正确。
故选BD。
20. 若将某雄性生物(2n=8)的一个细胞复制后的DNA双链全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之后转入不含放射性的培养基中培养。下列关于该细胞分裂过程中及其子细胞放射性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数分裂Ⅰ后期8条染色体带有放射性
B.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数分裂Ⅱ后期8条染色体带有放射性
C.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期16条染色体带有放射性,子细胞中8条染色体带有放射性
D.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8条染色体带有放射性,子细胞中4条染色体带有放射性
【答案】ABC
【解析】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若进行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细胞中进行DNA复制,由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减数分裂Ⅰ后期8条染色体均带有放射性,且每条染色体中含有的两个DNA分子均为一条链有放射性,一条链没有放射性,A正确;
B、若进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是成对同源染色体分离,由于每条染色体上的2条单体都有放射性,故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染色单体分离,此时细胞中8条染色体都含32P,B正确;
C、若进行有丝分裂,第一次分裂形间期染色体复制(DNA复制),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复制后成为1条含2条染色单体,即每条染色单体含1个DNA,该DNA分子的2条链中均为1条带有放射性标记,1条没有,结果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期16条染色体均带有放射性,因而子细胞中8条染色体均带有放射性,C正确;
D、若进行有丝分裂,第一次形成的2个子细胞都含放射性标记,且每条染色体中含有的DNA分子表现为DNA一条链带有放射性标记,另一条链不带有放射性标记;第二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每条染色体成为1条含2条染色单体状态,该染色体带有放射性,且其中含有的两个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带有放射性标记,由于后期染色单体分离是随机的,有可能刚好各一半3带有放射性的染色体分别进入2个子细胞,也可能全部放射性标记的染色体进入1个子细胞,还可能多种不确定情况,D错误。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图一为某家族性疾病甲病(由基因A、a控制)和乙病(由基因B,b控制)的遗传系谱图,图二表示该家族第Ⅱ代某个体中一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化,图三表示该细胞增殖过程中的部分图像(图中只显示了细胞中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变化)。请据图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甲病为______(填“显性”或“隐性”)遗传病。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若甲病为伴性遗传(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①Ⅱ3的基因型是______,等位基因A/a、B/b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Ⅱ3正常情况下可产生______种配子,Ⅱ3体内一个精原细胞(不考虑互换和基因突变)可产生______种配子。
③Ⅱ2的基因型是______,所生后代M为正常男孩的概率是______。
(3)图三表示的是第Ⅱ代______(填“2”或“3”)号个体细胞增殖情况。图三B细胞中含有a基因______个。图二曲线中F点与图三的______细胞相对应,G点所示细胞名称为______。在增殖过程中,图三中细胞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用字母、箭头表示)。
【答案】(1) ①. 隐性 ②. 常染色体隐性 ③. 遗传根据Ⅰ1、Ⅰ2不患乙病,生出Ⅱ1患乙病,说明其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Ⅰ4患乙病,但Ⅱ3不患乙病,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 ①. BbXaY ②. 遵循 ③. 4##四 ④. 2##二 ⑤. BbXAXa或BBXAXa ⑥. 5/24
(3) ①. 3 ②. 2##二 ③. A ④. 精细胞 ⑤. B→C→A
【解析】
【分析】分析图一:根据Ⅰ3、Ⅰ4不患甲病,生出的Ⅱ3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再根据Ⅰ1、Ⅰ2不患乙病,生出的Ⅱ1患乙病,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Ⅰ4患乙病,但Ⅱ3不患乙病,进一步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隐性看女病,父子正常非伴性)。
分析图二:该图为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
分析图三:A细胞中着丝点分裂,且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B细胞中着丝点分裂,且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根据其细胞质均分,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
【小问1详解】
根据Ⅰ3、Ⅰ4不患甲病,生出的Ⅱ3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甲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Ⅰ1、Ⅰ2不患乙病,生出Ⅱ1患乙病,说明其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Ⅰ4患乙病,但Ⅱ3不患乙病,说明乙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2详解】
若甲病为伴性遗传(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①母亲Ⅰ4患乙病(bb),Ⅱ3不患乙病,基因型为Bb;Ⅱ3患甲病(XaY),可知其基因型为BbXaY。两对基因中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对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Ⅱ3基因型为BbXaY,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其可产生4种配子;一个精原细胞在不考虑互换和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可以产生4个配子,两两相同,即2种。
③就乙病而言,Ⅱ1患乙病(bb),父母(Ⅰ1、Ⅰ2)不患乙病,可知其基因型为Bb,Ⅱ2正常,基因型为2/3Bb、1/3BB;就甲病而言,父亲Ⅰ1患甲病(XaY),Ⅱ2正常,基因型为XAXa。故Ⅱ2的基因型是BbXAXa或BBXAXa。Ⅱ3的基因型为BbXaY,就乙病而言,与Ⅱ2(基因型为2/3Bb、1/3BB)结婚,子女患乙病的概率为2/3×1/4=1/6,正常的概率为1-1/6=5/6;与Ⅱ2(基因型为XAXa)结婚,子女为正常男孩(XAY)的概率为1/4。故所生后代M为正常男孩的概率是5/6×1/4=5/24。
【小问3详解】
图三C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根据其均等分裂可知,此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因此该个体是男性,图三表示的是第Ⅱ代3号个体细胞的增殖情况;据前面分析可知,Ⅱ3基因型为BbXaY,图三B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中a基因复制后还没有分离到两个细胞,故含a基因2个;图二曲线中F点表示减数分裂Ⅱ后期,对应图三的A细胞;G点表示减数分裂Ⅱ完成,形成精细胞。在增殖过程中,图三中细胞的先后顺序为B→C→A。
22. 某农作物光合作用主要终产物是淀粉和蔗糖。产生的蔗糖从叶片运向其他营养器官,其机制如图甲。光照和温度是影响绿色植物有机物积累的重要因素。科研人员在一定浓度CO2和30°C条件下(呼吸最适温度为30°C,光合最适温度为25°C),测定马铃薯和红薯植株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图乙。分析回答:
(1)图甲中I、II是植物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其中I是___,物质A、B是细胞中重要的中间产物,物质B____。
(2)CO2是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反应物,当光照强度为b时,马铃薯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CO2来源是___,突然降低外界CO2浓度,马铃薯叶绿体中C3含量在短时间内的变化是___。
(3)图乙是在30°C条件下,测得马铃薯和红薯植株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当光照强度为7klx时,红薯吸收CO2的速率达到饱和,此刻影响红薯光合作用的因素是___。两曲线相交于c点,此时两种植株固定CO2速率的差值是___mg/100cm2·h。
(4)植物体光合产物以磷酸丙糖的形式转运出叶绿体,同时将Pi基团转运进叶绿体参与光反应,磷酸丙糖脱磷酸转化生成蔗糖,蔗糖运达营养器官后要水解为___才能被吸收。研究发现,当蔗糖运输障碍抑制蔗糖合成时,光合速率会减慢。据图分析,原因可能是___。
【答案】(1) ①. 叶绿体 ②. 丙酮酸
(2) ①. 线粒体呼吸作用产生的CO2 ②. 减少
(3) ①. 温度、二氧化碳浓度、色素含量、酶含量 ②. 9.5
(4) ①. 葡萄糖和果糖 ②. 进入叶绿体的Pi减少,使磷酸丙糖积累于叶绿体(基质)中,抑制光合作用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图中①为CO2的固定,②为C3的还原。
分析乙:马铃薯光补偿点为 3klx,红薯为1klx,红薯光饱和时CO2吸收量为 11mg/100cm2.h,表示净光合作用,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表示呼吸作用。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小问1详解】
I、II是植物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其中I是叶绿体,II是线粒体。物质B进入线粒体内,由此可以推测物质B为丙酮酸。
【小问2详解】
b是马铃薯的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O2来源是线粒体呼吸作用产生的CO2。突然降低外界CO2浓度,直接CO2固定,马铃薯叶绿体中C3含量在短时间内的变化是减少。
【小问3详解】
图乙是在一定浓度CO2和30°C条件下测定的,呼吸最适温度为30°C,光合最适温度为25°C,光饱和点时,影响红薯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是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内部因素包括色素含量、酶的含量等,c点时,马铃薯固定的CO2为11+15=26mg/100cm2·h,而红薯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为11+5.5=16.5mg/100cm² ·h,所以二者相差9.5mg/100cm² ·h。
小问4详解】
蔗糖为二糖,不能直接吸收,运达营养器官后要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才能被吸收。当蔗糖运输障碍抑制蔗糖合成时,光合速率会减慢。据图分析,原因是进入叶绿体的Pi减少,使磷酸丙糖积累于叶绿体(基质)中,抑制光合作用。
23. 图甲是果蝇核DNA复制的电镜照片,图中的泡状结构叫作DNA复制泡,是DNA上正在复制的部分。图乙是图甲中所圈部分模型图,图丙是图乙所圈部分的放大。
(1)DNA复制泡的形成与______酶有关,由图甲可知,不同DNA复制泡______(是/不是)同时开始复制,形成多个DNA复制泡的意义_______,图甲所示过程发生在______时期。
(2)DNA聚合酶只能将脱氧核苷酸加到延伸中的DNA链的3'端,因此,DNA复制时子链的延伸方向是______(5'→3'或3'→5'),图乙中b链和c链延伸方向相反的原因是_______。
(3)图丙所圈位置的C转化为羟化胞嘧啶后与A配对,则该DNA复制______次,可得到该位点C-G替换为T-A的新DNA.
【答案】(1) ①. 解旋酶、DNA聚合酶 ②. 不是 ③. 提高了DNA复制的效率 ④. 有丝分裂前的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2) ①. 5'→3' ②. 模板链a和d是反向平行的,且DNA聚合酶只能将脱氧核苷酸加到延伸中的DNA链的3’端
(3)2##两
【解析】
【分析】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 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③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
【小问1详解】
DNA复制首先需要解旋,再用DNA聚合酶形成子链,因此DNA复制泡的形成与解旋酶和DNA聚合酶有关,由图甲可知,不同DNA复制泡大小不同,显然不同起点的复制不是同时开始的,形成多个DNA复制泡可以在多个起点同时复制,提高了DNA复制的效率,图甲所示过程为DNA复制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小问2详解】
DNA聚合酶只能将脱氧核苷酸加到延伸中的DNA 链的3'端,因此,DNA复制时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3',子链的延伸方向是从5’-3’端延伸,且与模板链的关系是反向平行,而图乙中b链和c链是互补的,因此延伸方向相反。
【小问3详解】
图丙所圈位置的C转化为羟化胞嘧啶后与A配对,由于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复制一次出现羟化胞嘧啶与A配对,复制两次后出现A-T碱基对,即该DNA至少复制2次,可得到该位点 C-G替换为 T-A的新 DNA,
24. DNA标记是DNA(或基因)中一些稳定特征性碱基序列。通过选择相应的DNA标记进行PCR扩增产物的电泳图谱,可进行遗传病的基因定位。下图1为1号家庭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相关基因(包含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定位电泳图,图2为2号家庭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家族遗传系谱图,已知甲乙两病中只有一种为显性遗传病。甲种遗传病的相关基因为A、a,乙种遗传病的相关基因为B、b,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乙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
(2)1号家庭和2号家庭中,儿子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号家庭中儿子的精原细胞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_。若1号家庭中父亲患有乙种遗传病则其儿子__________(填“患”或“不患”)该种遗传病。
(4)若要判断1号家庭中父亲是否患有甲种遗传病,根据题中信息设计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如下表,请完善有关内容。
【答案】(1) 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 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
(2) ①. AaXBY或AaXbY ②. aaXbY
(3) ①. 100% ②. 不患
(4) ①. 2号家庭中儿子 ②. 相同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 D 佝偻病)。
【小问1详解】
分析图1:父亲关于甲病的电泳条带只有150bp一种类型,说明其为纯合子,母亲关于甲病的电泳条带只有300bp一种条带,说明其是与父亲基因型不同的纯合子。儿子关于甲病的电泳条带包含150bp和300bp两种类型,说明其基因来自父亲和母亲,则甲病为常染色体遗传。又根据2号家庭中双亲都不含甲病,儿子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已知甲乙两病中只有一种为显性遗传病,故乙病为显性遗传病,父亲关于乙病的电泳条带只有250bp一种类型,母亲关于乙病的电泳条带有250bp和100bp两种类型,儿子只含有100bp的一种类型,因此为伴 X 显性遗传病。
【小问2详解】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儿子含有两条关于甲病的电泳条带,为杂合子,乙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100bp可表示 B 或b基因,因此1号家庭儿子的基因型为AaXBY 或AaXbY。2号家庭的儿子患甲病,基因型为 aa ,不患乙病,由于乙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因此2号家庭的儿子基因型为 aaXbY 。
【小问3详解】
1号家庭的儿子含有两条关于甲病的电泳条带,为杂合子,一定含有甲病的致病基因,1号家庭中儿子的精原细胞(体细胞)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00%。若1号家庭中父亲患有乙种遗传病,则250bp表示乙病致病基因,其儿子不含250bp条带,一定不患该种遗传病。
【小问4详解】
根据2号家庭可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即2号家庭的儿子只含甲病的隐性致病基因,若要判断1号家庭中父亲是否患有甲种遗传病,可选择2号家庭中儿子,对其甲种遗传病有关的 DNA 标记 PCR 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将其电图与1号家庭父亲的电泳图进行比较;若两者相同,则说明1号家庭父亲患有甲种遗传病,若两者不同,则说明1号家庭父亲不患有甲种遗传病。
25. 单个精子的DNA提取技术可解决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因家系规模小而难以收集足够数据的问题。为研究4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关系,以某志愿者的若干精子为材料,用以上4对等位基因的引物,以单个精子的DNA为模板进行PCR后,检测产物中的相关基因,检测结果如表所示。已知表中该志愿者12个精子的基因组成种类和比例与该志愿者理论上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种类和比例相同;本研究中不存在致死现象,所有个体的染色体均正常,各种配子活力相同。
注“+”表示有;空白表示无
(1)表中等位基因A、a和B、b的遗传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依据是_____。据表分析,________(填“能”或“不能”)排除等位基因A、a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
(2)已知人类个体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互换而形成的重组型配子的比例小于非重组型配子的比例。某遗传病受等位基因B、b和D、d控制,且只要有1个显性基因就不患该病。该志愿者与某女性婚配,预期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7/18,据此画出该女性的这2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关系图:_________。(注:用“”形式表示,其中横线表示染色体,圆点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3)本研究中,另有一个精子的检测结果是:基因A、a,B、b和D、d都能检测到。已知在该精子形成过程中,未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从配子形成过程分析,导致该精子中同时含有上述6个基因的原因是__________。
(4)据表推断,该志愿者的基因e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现有男、女志愿者的精子和卵细胞各一个可供选用,请用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及基因E和e的引物,设计实验探究你的推断。
①应选用的配子为:___________;②实验过程:略;③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
【答案】(1) ①. 不遵循 ②. 结合表中信息可以看出,基因型为aB∶Ab=1∶1,因而可推测,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③. 能
(2) (3)形成该精子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这三对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而是进入到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此后该次级精母细胞进行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导致的
(4) ①. X或Y ②. 卵细胞 ③. 若检测的卵细胞中有E或e基因,则可得出基因Ee位于X染色体上;若检测的卵细胞中无E或e基因,则可得出基因Ee位于Y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题中显示,表中该志愿者12个精子的基因组成种类和比例与该志愿者理论上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种类和比例相同,结合表中信息可以看出,基因型为aB∶Ab=1∶1,因而可推测,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而其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表中显示含有e的配子和不含e的配子的比例表现为1∶1,因而可推测e基因位于X或Y染色体上,根据表中精子类型和比例可以看出,A、a与E、e这两对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因而能排除等位基因A、a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
【小问2详解】
统计结果显示,该志愿者关于B、b和D、d的配子比例为Bd∶bD∶BD∶bd=2∶2∶1∶1,某遗传病受等位基因B、b和D、d控制,且只要有1个显性基因就不患该病。该志愿者与某女性婚配,预期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7/18,即生出患病孩子bbdd的概率为1/18=1/6×1/3,说明该女性产生bd的卵细胞的比例为1/3,则BD配子比例也为1/3,二者共占2/3,均属于非重组型配子,说明该女性体内的相关基因处于连锁关系,即应该为B和D连锁,b和d连锁,据此画出该女性的这2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关系图如下:
【小问3详解】
根据表中的精子种类和比例可知,等位基因型A/a,B/b和D/d为连锁关系,而异常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未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则从配子形成过程分析,导致该精子中同时含有上述6个基因的原因是形成该精子的减数分裂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这三对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而是进入到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此后该次级精母细胞进行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导致的。
【小问4详解】
根据题(1)分析,该志愿者的基因e位于X或Y染色体上。现有男、女志愿者的精子和卵细胞各一个可供选用,由于要用本研究的实验方法,且选用男性的精子无法确定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因此应该选择女志愿者的卵细胞进行实验。用E和e的引物,以卵细胞的DNA为模板进行PCR后,检测产物中的相关基因。③若检测的卵细胞中有E或e基因,则可得出基因E/e位于X染色体上;若检测的卵细胞中无E或e基因,则可得出基因E/e位于Y染色体上。5Bd
1BD
1bd
5bD
1Bd
5BBdd
1BBDd
1Bbdd
5BbDd
1bD
5BbDd
1BbDD
1bbDd
5bbDD
杂交组合
子代
组合一:单羽雄鸟×覆羽雌鸟
覆羽雄鸟:单羽雌鸟=1:1
组合二:覆羽雄鸟×单羽雌鸟
全为覆羽
组合三:覆羽雄鸟×覆羽雌鸟
出现单羽雄鸟
实验步骤
I.选择____________,对其甲种遗传病有关的DNA标记PCR扩增产物进行电泳
II.将其电泳图与1号家庭父亲的电泳图进行比较
结果分析
若二者___________(相同/不同),则说明1号家庭父亲患有甲种遗传病,反之则其不患该病
等位基因
A
a
B
b
D
d
E
e
单
个
精
子
编
号
1
+
+
+
2
+
+
+
+
3
+
+
+
4
+
+
+
+
5
+
+
+
6
+
+
+
+
7
+
+
+
8
+
+
+
+
9
+
+
+
10
+
+
+
+
11
+
+
+
12
+
+
+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pdf、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