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宣威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宣威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宣威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宣威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宣威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宣威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流行语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其中既有个人表达,也有宏大叙事。从更大层面看,正如“区块链”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文明互鉴”向世界宣示交流对话的中国主张,流行语的变化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相伴随。
    在生活的场景中,有顺境也有挑战。流行语中,也自然存在一些带有情绪的真实表达。今年评选出的“我太难了”,是一些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真实感受。但从当年的“蓝瘦香菇”,到“扎心了,老铁”“我太难了”,不少流行语本身带有幽默调侃、自我解压的色彩,也有通过网络社交抱团取暖的含义。进一步说,“996”对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融梗”与抄袭界限不清倒逼法律进一步细化,正视流行语中折射出的问题与挑战,个人才能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社会才能在解决问题中进步,进而激发出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换上历史的广角镜头,流行语的变迁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例,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拓展着生产生活的疆域。从“两弹一星”“陈氏定理”,到“神舟飞船”“港珠澳大桥”,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铁人精神”还是“蛮拼的”态度,无论是“个体户”首吃螃蟹还是“创客”掀起创业热潮,拼搏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这些都将汇聚起推动中国向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1日)
    材料二:
    媒体、网络新兴词语是文学语言最新发展动态的风向标,它不仅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精神生活状态,也为文学语言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抛却传统上对文学语言特定的认识,仅仅从当下流行语的角度,文学语言又兼具了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自身突出性。所谓的自身突出性是指文学语言在运用过程中倾向于表露自身语言的独特。体现在具体作品中,便是文学语言往往有意逾越常规体式,通过陌生化的手法,对作品形式加工、变形甚至歪曲,使文学作品极力凸显其与众不同,以达到一种文学性的效果。文学语言这种强烈的“运用自我指涉的强化作用来增强它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使它更容易打动和感染读者,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审美知觉和审美情感,也就是从意象、意蕴、意味三个方面给予读者以强烈的审美感受”。
    含混性。科学语言追求精确无误,日常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文学语言含混的背后往往能给人留下巨大的思考空间。失去了意义的含混,僵硬的词语本身并不能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具有无限的所指,文学语言才能保持自身独特的语言魅力。我们无法想象“打酱油”缺少了“不谈政治,与自己无关”的含义后,还能在网络上热炒,也无法想象如果“rz”没有表现出来的一副“天啊,你为何这样对我”的姿态,这孤零零的三个字母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正是通过含混,文学语言才那么耐人寻味,符合大众的审美期望。
    图像性。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原来枯燥无味的阅读变得光彩动人。读者快餐化的阅读习惯使得文学语言越来越多的与图像相伴而生,而有些语言干脆本身就具有十分强烈的象形色彩,例如:“囧”像是一个人的表情,眉毛低垂,沮丧无奈。而“rz”更是以一副双手伏地下跪的姿态,省去了语言的过多描述。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市场上的畅销书籍总爱以大篇幅的插图穿插于文字当中。图像如此大规模的出现在文学语言中,以其鲜活生动的面貌成为当代文学语言发展的新趋势。
    (摘编自《从网络流行语看文学语言的特点》)
    材料三:
    “梗”产生于各具特色的文化内容之中,以网络社交流量为土壤,并影响着网民思想,作用于网络社交环境的发展。理解与掌握“梗”的发展模式,有助于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正确引导“梗”的使用与传播有利于更好地改善网络社交环境,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如2015年连载至今的优秀国创动画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轻松幽默地讲述了我国光荣的革命历史与精神,形成了自己的相关文化与“种花家”系列的梗,弹幕上连片赤红的“此生无悔入华夏,此生无悔种花家”让人热血澎湃。弹幕热词中的“多谢款待”,也体现着“梗”对于网络社交礼仪的引导。
    由中国社科院专家组成的年度弹幕委员会对年度弹幕词TOP1“真实”的推荐语是:“真实具有三层意思,与现实相符、与认知相符、与心意相符。真实是有参照物的,后者的变化过程即真实意思的变化过程。从现实到认知再到心意,可以说,对心对意即真实。许多作品即使内容有夸张成分,只要符合想象,对上心意,我们就会在弹幕里使用‘真实’来表达自己的认同和赞许。这种真实是一种‘艺术真实’,与观上的真假无关。年度弹幕词,留下了年轻人‘真实’的足迹,时代的烙印。”
    想要更好地了解网络社会的环境与热点问题,了解青年在现实中不便说出的心路历程,不妨从了解他们口中奇怪的语言、了解千姿百态的“梗”开始。
    (摘编自《“梗”:青年网民的发声新方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流行语是一个语言现象,只有正视它折射出的问题与挑战,个人才能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社会才能在解决问题中进步。
    B.流行语的变化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所以时代的变化和国家的发展一定离不开流行语的更新换代。
    C.材料二站在当下流行语的角度,对文学语言具备的特点展开介绍,说明文学语言已经抛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特征。
    D.材料三认为理解和掌握“梗”可以了解青年网民的发声方式、心路历程以及更好地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流行语可以展现生活的本真,可以是人们面对生活压力时的真实感受,也可以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法。
    B.从“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说明流行语已经成为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必不可少的注脚。
    C.受网络流行语影响的文学语言具备一种耐人寻味的、鲜活生动的特点,但传统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烈的审美感受。
    D.“图像性”这个概念应该与读者快餐化的阅读习惯有关,它可以使枯燥无味的阅读变得光彩动人。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澳门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对“一国两制”坚信而笃行,“一国两制”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就会充分显现出来。
    B.2018年11月王思聪进行的“冠军之月”抽奖活动,便是借助“IG”夺冠话题与“热狗”梗的火爆,转发量在1小时内便突破300万。
    C.北京话表示“好”的流行语由“棒”到“帅”到“盖”再到“顶级”,上海话表示“乡下人”的“阿乡”为“巴子”所替代。
    D.“土味”视频配了一曲忧伤的音乐,主播一边眉头紧锁、眼神空洞,说着“我太难了,老铁,最近压力很大”,一边用双手紧紧扶住额头。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在当下社会了解网络流行语有何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哨兵北舞
    曾剑
    绿皮列车终于摆脱京城的喧嚣与繁华,钻出夜色,钻进晨雾,在莽莽丛林间穿行。
    韩泽中以为,这趟驶向军营的列车,是他灿烂人生的开始,两年后,他将回到“北舞”,开启他辉煌的人生。
    列车把他们带到一个小县城,换乘面包车,辗转到一个像屯子一样的小镇,在一处营地住下。一个月后,韩泽中和另一位新兵被一辆“勇士”接走。山路漫长,车行颠簸,“勇士”钻出大山,进入一片江湾。远远地,一抹红色飘扬在边界哨所塔楼上。
    第二天清晨,韩泽中到哨所的第一班岗。真枪实弹,双人双岗。
    哨所兵少,白天一班岗,晚上一班岗,还穿插着不定时的巡逻任务。夜班岗如期而至,战友们的舞声,衬托出哨所夜的寂静。寂寞伴随着单调和重复袭来,尤其在站岗的时候。他觉得边防的夜不是黑的,是深蓝色。而白天,秋日的阳光直射下来,晒得他脖颈生疼。他站得没有刚开始那么笔直,腰有些松懈。哨长发现了这个问题。那天午饭后,哨长带着他俩上了山,那边有“夫妻哨所”旧址。
    他们走在荆棘丛生的山路上,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终于到达山顶。
    “夫妻哨所”上着锁。山高风大,门窗紧闭,屋里的桌椅布满灰尘。哨长给他们讲沈海洋的故事,他与另一个老兵被连队分配到山顶这个瞭望哨。有一天,老兵被抽调到边防团,这里只剩下沈海洋一人。沈海洋就向哨长申请,让妻子余香过来,义务当“哨兵”,这里就成了有名的“夫妻哨所”。余香支持沈海洋,奉献了五年。
    “夫妻哨所”往下,半山腰,有一个烈士墓。墓碑上写着烈士的名字:夏士连。一次巡逻,发现他国两个军人越界,去抓捕,夏士连冲在前面。坝下巨石林立水中,水深处还有暗礁。当时夜幕降临,细雨如丝,江边有雾,路滑。行到深水区,江水阻隔,夏士连在露出水面的巨石上跳跃,滑倒落水。
    仔细擦拭过墓碑后,他们往山下走。回望烈士墓,韩泽中觉得这个老兵的名字特别年轻,富有朝气。他仿佛看见一位年轻的战士,立在墓旁向他微笑。
    回哨所的路上,哨长讲了自己的故事。哨长是物理系的大学生,部队去招大学生干部,他报了名,没想到成了一名边防军官,每天检查岗哨,带兵巡逻。“五年前,我与你们的嫂子扯了结婚证,没有结婚照,没有办婚宴,几次定好的时间,都因部队临时有任务,改了日期。父母年龄大了,原本该休息,养老,却还要给我们带孩子……”
    哨长说着,声音有些哽咽。他们走下山,来到江边。韩泽中凝望江水,他觉得这界江的水,就像他们边防战士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酸楚,无声地在他们心底流过。
    回望来时的路,他说不清是哪一步促使他走进军营,像是偶然,像是一时冲动,更像是冥冥之中,偶然里隐藏着必然。
    第一学年专业课考核,同学说他秀气,建议他男扮女装,跳一段“贵妃醉酒”。他成功了,然而同学们随后喊他“韩媚娘”“韩贵妃”。虽无恶意,但听着刺耳。第二天去食堂吃饭,看见征兵宣传标语:“想成为男子汉吗?到军营去!”这则征兵标语吸引了他。
    现在想来,已走进军营,那段女装古典舞好像不是最初始的缘由。七岁那年,一位亲戚说他过于柔弱,背有些塌,挺不起来。爷爷指着一张报纸上国旗护卫队的照片说,将来你得长成这样。
    那次从“夫妻哨所”和烈士陵园回来后,韩泽中开始按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在雕刻自己。
    每次来到界碑前,韩泽中心中总会升腾起去触摸界碑的愿望。界碑在雪的映照下,散发出庄严与神圣的光辉,阻止了他的触摸。他举起手,向界碑敬礼。突然有一天,韩泽中发现他那双细嫩的手粗粝了,骨节变大,他并没有失落,他觉得用这样的手,向国旗和界碑敬礼,更有意义,更神圣。
    一切都在改变。就像哨所的四季:晚春的花朵,盛夏的绿荫,仲秋的山林,冬日的白雪。不变的是哨所的橄榄绿,那是老百姓眼里永恒的风景。
    每一天都特别漫长,两年时光连缀起来,却又顿觉转瞬即逝。退伍的时间越来越近,韩泽中眼看就可以回北舞了,可他怎么走得了啊。有些心事压在他心头。
    他决心申请转士官。哪怕只干一期,也得三年,这意味着,他放弃了他的“北舞”,那是无数舞者梦寐以求的学府。“你真的确定要留下?”哨长问。
    “是的,我确定!”他说。
    “同你爸妈商量一下吧。”哨长说。
    “不用,我二十岁了,我的青春我做主。”
    他写了留队申请,在申请书最后,他踢正步一样一笔一画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天黑下来了,他来到哨位,持枪上岗。
    星星灯火,在他眼里静静地亮着。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服兵役的经历让韩泽中有了真正的成长,他对军人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他因此抹掉了“韩贵妃”的人生印记。
    B.文中哨长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内心是有些酸楚的,他的这段经历以及蕴含其中的淡淡悔意,为韩泽中的决定增添了分量。
    C.文中画线句主要是用景物的变化来反衬哨所橄榄绿不变,也暗示主人公此刻的内心既有军人的自豪,更有军人的自觉担当。
    D.服役期快满的时候,韩泽中没跟父母商量,也没多加考虑,就作出了决定,这种决定带有年轻人的冲动,但仍然值得肯定。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触动和成长,从而使得小说结尾主人公的选择不显突兀。
    B.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又不乏诗意,有一种纯净之美,这与作者意欲着力表现的军人纯净的心灵世界是和谐一致的。
    C.小说以韩泽中的故事展开情节,又用其他军人的故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以此展现新时代军人的群体形象。
    D.小说主要以时间顺序讲述韩泽中服兵役的故事,其中又穿插其他故事,增添了行文波澜,丰富了小说内容。
    8.韩泽中最终决定不回“北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9.请分析文末“星星灯火,在他眼里静静地亮着”这句话的意蕴。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莫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B.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C.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D.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即后文所说的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当时中国最大的都市之一,在今河南开封西北。
    B.威王,即齐国国君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修明法制,赏罚分明,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C.师,指军师,与前文“遂以为师”同义,是统帅的助手,承担为统帅出谋划策之责任。
    D.竖子,原指童仆、小孩儿,后来演化为骂人的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小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膑谦逊自守。齐威王让孙膑为将领兵出征,孙膑辞谢。辅佐田忌,出谋划策。
    B.孙膑深有计谋。料知魏国精锐在前线,老弱病残镇守都城,定下围魏救赵之计。
    C.孙膑知己知彼。孙膑知道敌方素来悍勇而轻敌,布下疑阵迷惑对手,大破敌军。
    D.孙膑名显天下。谋划桂陵和马陵两战均大获全胜,所著《孙子兵法》流传后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进孙子于威王。
    (2)期曰:“莫见火举而俱发。”
    14.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时,孙膑战胜庞涓的原因有哪些?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友人至
    严嵩[注]
    下马柴门日已曛,灯前悲喜话同群。
    空江岁晚无来客,远道情深独见君。
    瓦瓮细倾山郭酒,藜床闲卧石堂云。
    莫言古调秪自爱,且诵新篇慰我闻。
    [注]:严嵩:字惟中,明朝权臣。他在飞黄腾达之前,曾在故乡的钤山隐居读书七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友人到来已是黄昏时分,“悲喜”揭示出与友人久别重逢后的复杂心情。
    B.时已岁暮,江中来往船只稀少,而友人不辞路途遥远前来看望,足见友情之深。
    C.颈联描写见面后情形:把酒话旧,卧床闲聊。“细倾”表明饮酒之多,时间之长。
    D.尾联改用对话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在为友人朗读新作诗篇的情景,情趣盎然。
    16.有人说,本诗带有“山林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刘裕北伐中原收复河山的雄壮气势。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中国百姓来说,除夕的团圆饭堪称一年中最豪华的一顿饭,也是母亲一年中最为辛苦的一顿饭。进入腊月,母亲就着手准备。随着旧历新年愈来愈近,母亲就如同一个“临战”的士兵。腌制鸡鸭鱼肉、制作蒸炊年糕,这些比较复杂的菜品做完,年关也近了。
    团圆饭的丰俭随家境而定,但一般总是力求丰盛以图个好兆头。除夕宴是郑重、喜乐的:各家各户华灯红烛,香烟缭绕,觥筹交错,达于夜阑。守岁算是余兴,鞭炮声①__________,花灯影影绰绰,孩子们四处游荡。
    新正的午宴是开春第一宴,其重要性仅次于除夕宴。不同的是,除夕是大鱼大肉的盛宴,而这一顿饭却是全素的、清雅的。食材品种繁多,蔬菜、豆制品、干货,这些原料经过母亲的构思和巧手,幻化成一盘盘搭配和谐、极富美感的菜肴,如木耳茭白、胡萝卜面筋、胶东白菜粉丝,或煎,或炒,或烩,真是②__________。饮食之道,也是讲究张弛的,人们的肠胃被连续的酒肉大宴弄得③__________,一旦面对这桌全素席,当然是惊喜的——这是来自春天田野的味道,夹杂着炊烟和露珠的气息。
    18.请在文中横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文中画框线的句子可改成“这种夹杂着炊烟和露珠气息的味道来自春天的田野”,二者语义相近,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请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已是居民摄入食盐量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食用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具有消炎杀菌、清理胃火、帮助体液代谢、补充身体盐分等作用,氯离子和钠离子都是人体正常活动必不可少的电解质,因此,食用盐是人体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一般情况下,人体一天摄入6克左右的食用盐可以满足身体的基本需求。①___________可能会出现皮肤老化、局部水肿、血压升高、损伤胃黏膜等情况。
    2022年第五届进博会上亮相了一套“电子减盐餐具”,②___________,其中的智能电子减盐勺自带咸味,可减少30%盐分摄入。市面上的勺子有很多种,比如有的自带电子秤,可以精确测量克数,来控制盐分等厨房调料的重量。而智能电子减盐勺不同,它通过向舌头发送电信号刺激舌头,让舌头产生味觉的“幻觉”。
    据了解,智能电子减盐勺可以提升1.5倍的咸味感知效果,长期用的话,身体③___________,以此来减少食用盐的食用量,减少高血压等发病风险。预计2023年初将在日本实现量产,国内消费者不久后也可使用到该产品。
    21.下面各项句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加粗的“幻觉”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等别人“送来”,或者自己去拿(当时没有其他选择)。
    B.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C.“芦柴棒”手脚着地,打杂的跟上去就是一脚,踢在她的腿上,照例又是第二、三脚。
    D.海伦用自己的手去触摸别人说话时的嘴唇,这样用了8年才慢慢学会用手指“说话”。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作《劝学》,劝导人们要不断学习,养善去恶;韩愈痛恨士子们刚愎自用,日渐愚蠢,所以作《师说》,告诫读书人要谦虚自知,从师学习;黑塞提倡阅读世界文学以提升修养;王佐良细数图书馆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古往今来,尽管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不尽相同,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也不会一成不变,但“学习”却是永恒的主题。
    生逢新时代,你对“学习”这一话题有怎样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只有正视它折射出的问题与挑战,个人才能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社会才能在解决问题中进步”说法绝对。原文的表述是“正视流行语中折射出的问题与挑战,个人才能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社会才能在解决问题中进步,进而激发出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选项的“只有”强加条件。
    B.“所以时代的的变化和国家的发展一定离不开流行语的更新换代”错误,应该是“流行语持续更新离不开时代的变化和国家的发展”,选项关系倒置。
    C.曲解文意,原文为“抛却传统上对文学语言特定的认识,仅仅从当下流行语的角度,文学语言又兼具了以下几个新的特点”,并不是说文学语言“已经抛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特征”。
    故选D。
    2.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法”错误,根据“正视流行语中折射出的问题与挑战”可知,流行语可以反映当下的社会问题,但并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B.“说明流行语已经成为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必不可少的注脚”错误,结合原文“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例,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拓展着生产生活的疆域”,可见此情况只能说明“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拓展着生产生活的疆域”。
    C.“传统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烈的审美感受”错误,材料二指出,与传统文学语言相比,受流行语影响的文学语言更容易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审美感受。比如材料二第二段说流行语“运用自我指涉的强化作用来增强它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使它更容易打动和感染读者,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审美知觉和审美情感,也就是从意象、意蕴、意味三个方面给予读者以强烈的审美感受”。
    故选D。
    3.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论述的重点是:从当下流行语的角度阐述文学语言具备的新特点。
    A.这是新闻性语段,且没有体现文学语言的新特点,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B.“热狗”原本只是一个僵硬的词语,经历“lG”夺冠事件后,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和其他所指,可以支撑文学语言“含混性”的特点。
    C.属于流行语言的发展阶段案例,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D.说的是网络流行语,与文学语言无关。故选B。
    4.答案: ①道理论证。第二段引用文献资料论证文学语言的自身突出性及对读者的审美影响,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②举例论证。如:举“打酱油”“rz”“囧”等例子论述文学语言存在含混性和图像性的特点,使论证更加真实。
    ③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分别从自身突出性、含混性和图像性三个方面介绍了当下文学语言的新特点,使论证结构清晰严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论证特点包括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①道理论证。道理论证指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和大众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材料二中“运用自我指涉的强化作用来增强它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使它更容易打动和感染读者,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审美知觉和审美情感,也就是从意象、意蕴、意味三个方面给予读者以强烈的审美感受”便属于道理论证,引用文献资料等论证文学语言的自身突出性及对读者的审美影响,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②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具体事例,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真实可信。材料二中举“打酱油”“rz”“囧”等例子就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rz”论证的是含混性“正是通过含混,文学语言才那么耐人寻味,符合大众的审美期望”;“囧”和“rz”论证的是图像性。
    ③论证结构。材料二先提出观点“抛却传统上对文学语言特定的认识,仅仅从当下流行语的角度,文学语言又兼具了以下几个新的特点”,然后从自身突出性、含混性、图像性三方面论述文学语言的新特点。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论据为并列式。
    5.答案: ①更好地进行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了解社会的时代变迁和国家的不断发展。
    ②为文学语言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③有利于了解网络社会环境和热点问题,了解青年网民的心路历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主要信息,分析现实意义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流行语中,也自然存在一些带有情绪的真实表达”可知,更好地进行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可知,了解社会的时代变迁和国家的不断发展。
    ②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媒体、网络新兴词语是文学语言最新发展动态的风向标,它不仅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精神生活状态,也为文学语言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可知,为文学语言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③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想要更好地了解网络社会的环境与热点问题,了解青年在现实中不便说出的心路历程,不妨从了解他们口中奇怪的语言、了解千姿百态的梗开始”可知,有利于了解网络社会环境和热点问题,了解青年网民的心路历程。
    6.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A.“更重要的是他因此抹掉了韩贵妃的人生印记”错。更重要的是“他对军人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B.“蕴合其中的淡淡悔意”错,哨长说的话“五年前,我与你们的嫂子扯了结婚证,没有结婚照,没有办婚宴,几次定好的时间,都因部队临时有任务,改了日期,父母年龄大了,原本该休息,养老,却还要给我们带孩子……”主要是对家人的愧疚。
    D.“没多加考虑”“这种决定带有年轻人的冲动”错。报名当兵有点冲动,但决定不回“北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体现他的成长和性格中的果断。
    故选C。
    7.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形成鲜明对比”猎,“夫妻哨所”的故事,烈士夏士连的故事,是促使韩泽中思考军人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他思想转变的关键,但并未与之形成对比。
    故选C。
    8.答案: ①爷爷的期望,爷爷在他心底种下了一颗当兵的种子。
    ②入伍后受到的精神激励。
    ③雕刻自己,内心成长,渴望成为一名军人、一个男子汉。
    解析:
    9.答案: ①“星星灯火”是军营的灯火,也象征着韩泽中的信念和对未来军旅生活的希望,这灯火如灯塔一般,是对他未来生活的指引。
    ②“在他眼里静静地亮着”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坚定和执着,表现出主人公内心对于未来选择的自我肯定。
    解析:
    10.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庞滑恐其贤于己”中,“其贤于己”是“恐”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则”一般用于句首,其前应断开,排除C项。
    “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是庞涓对孙膑做的事,中间不必断开,排除D项。
    故选B项。
    11.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与前文‘遂以为师’同义”错,“遂以为师”指的是把孙膑当作老师;“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中的“师”是军师的意思。
    12.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所著《孙子兵法》”错,根据原文孙膑引用《孙子兵法》可以看出,《孙子兵法》并非孙膑所著,《孙子兵法》为孙武所著。《孙膑兵法》是孙膑所著,又称《齐孙子》。
    13.答案: (1)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并且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并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
    (2)孙膑事先和那些弩手约好说:“晚上看见这里燃起火把就一齐射箭。”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14.答案: 孙膑战胜庞涓的原因有:一是孙膑善于分析敌情,了解魏军的轻敌心理,利用敌人的弱点进行战略部署;二是他巧妙运用“减灶计”,制造齐军士气低落的假象,诱使庞涓轻敌冒进;三是他选择在地形复杂的马陵设伏,利用地利优势,成功伏击魏军。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能不及孙膑”可知,庞涓才能不及孙膑。根据“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可知,在这场战争中,孙膑知己知彼,了解敌人的特点,并且能够利用敌人轻视齐国的心态因势利导,反用兵法,让庞涓上当;他心思缜密,从埋伏的地点到设计庞滑点火照明作为攻击信号的细节都精心布局。
    参考译文:
    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虽然已经为魏国服务,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里派人请孙膑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有才干,很妒忌他,就捏造罪名,根据法律用刑挖去了他两足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上字,想使孙膑这辈子再也不能在人前露面。齐国的使者到魏国都城大梁来,孙膑以一个受过刑的罪犯的身份暗中会见了齐使,向他游说。齐使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地载着孙膑回到了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并且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并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把孙膑当作老师。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威王想任命孙膑为将,孙膑婉言推辞说:“一个受过刑的人不能为将。”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任命孙膑做军师,让他在有帷幕的车上坐着出谋策划。田忌想要带领军队到赵国去解围,孙膑说:“现在魏国和赵国打仗,魏国轻装精锐的士兵必定全部集中在国外,老弱疲敝的士兵留在国内。您不如率领部队迅速奔赴魏国都城大梁,占领它的要道,攻击它正当空虚之处,他们一定会放弃围赵而回兵解救自己,这样我们一举既可解除赵国被围的局面,又可收到使魏国疲惫的效果。”田忌听从了孙膑这一建议。魏国的军队果然丢下赵国的都城邯郸,撤兵回国,和齐军在桂陵交战,魏军被打得大败。十三年之后,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围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带兵去援救韩国,直奔大梁。魏国大将庞涓听到这一消息,立即撤兵离开韩国回魏国。这时齐军已经越过了魏国国境而向西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国的军队向来强悍勇猛,轻视齐国,齐军被称为是胆小的军队。善于用兵的人就可以根据这一情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孙子兵法》说:每天行军百里去争利,一定会使大将受挫折;每天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军队只有一半能到达,现在命令齐军在进入魏地的第一天造十万灶,第二天减为五万灶,第三天减为三万灶。”庞涓在齐军后面追了三天,非常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弱,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士兵逃亡的就超过半数了。”就丢下他的步兵,率领轻兵锐卒,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估计魏军的行程,晚上应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而且两边的地形险要,可以埋伏军队。就砍下大树的外皮露出白木质并且在上面写着“庞涓死在这棵树下!”接着命令齐军一万名擅长射箭的弓弩手,在马陵道两边埋伏,事先和那些弩手约好说:“晚上看见这里燃起火把就一起射箭。”庞涓果然夜晚到了被砍的大树下,见到树干白木上有字,就取火把来照看。他还没有把上面的字读完,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军非常混乱,彼此失去了联系,庞涓自知智谋穷尽,军队已败,便用剑自刎,临死前说:“这样一来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了魏国的军队,俘虏魏太子申带回了齐国。孙膑因为这一仗在天下出了名,世代相传他的兵法。
    15.答案: D
    解析:
    16.答案: 从遣词用语看 ,诗中写住处用“柴门”,写饮酒用“瓦瓮”和“山郭酒”,写闲卧则有“藜床”和“石堂云”,突出了山林生活的环境气氛;从情感表达看,诗人以简陋的生活条件衬托出朋友间淳厚朴素的情谊,渲染出山林隐居生活特有的情趣。
    解析:
    17.答案: (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解析:
    18.答案: ①此起彼落
    ②琳琅满目
    ③疲惫不堪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结合上文的“余兴”,下文的“影影绰绰”“四处游荡”,此处应为连接不断的意思,但不能理解为鞭炮声很喧闹的意思,故可填写“此起彼落”。此起彼落:形容接连不断。
    ②,结合上文的“一盘盘搭配和谐、极富美感的菜肴”此处应为菜品很多很美好的意思,故可填写“琳琅满目”。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美玉,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③,结合语境,应为肠胃的负担很重之意,故可填写“疲惫不堪”。疲惫不堪:指疲惫,形容极度疲乏或过度劳累。
    19.答案: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比作“临战的士兵”,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准备除夕团圆饭时的忙碌和辛苦。通过这种比喻,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母亲为家庭付出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生动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随着旧历新年愈来愈近,母亲就如同一个‘临战’的士兵”,这里把母亲比作“士兵”,运用的是比喻修辞。
    “临战的士兵”会很紧张,很忙碌,母亲与之有相似点,因为“旧历新年愈来愈近”,母亲需要准备团圆饭,这顿饭是“一年中最豪华的一顿”“也是母亲一年中最为辛苦的一顿饭”,可见母亲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因为临近新年,还需要赶快准备好,因而母亲忙碌、紧张、辛苦,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这一点。
    准备年夜饭表现了母亲为家庭的付出和无私奉献,
    而运用比喻表达,更加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20.答案: ①原文中的“这”指上文中的全素菜肴,而改句的“这”指味道,原句的表达与上文的语意衔接更加紧密。
    ②原文用判断句,强调“田野的味道”,改句用陈述句,意在强调味道的来源。
    ③原文“夹杂着炊烟和露珠的气息”单独成句,更突出了这桌全素席清雅的特点,是更符合语境的表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从代词指代的内容看,原句“这是”紧密承接上文的“全素席”,改句的“这”指“味道”,原句的表达与上文的语意(一旦面对这桌全素席)衔接更加紧密。
    ②两句句式不同,强调的内容也不同,原句是“这是来自春天田野的味道”,是判断句,强调的重点是“田野的味道”;而修改后的句子是“……味道来自春天的田野”则变成了陈述句,强调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变成“味道的来源”。
    ③从结构上看,原句是两个分句,改后是一个句子。“夹杂着炊烟和露珠的气息”在原句中是单独成句,而改后变成了“味道”的定语嵌入句子当中,比较这两种表达效果,单独成句比嵌入语句当中更能起到强调作用,更突出了这桌全素席清雅的特点,符合语境。
    21.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幻觉”是特殊含义。
    A.“送来”是代表强调。
    B.“伟绩”“武功”是反语。
    C.“芦柴棒”是特定称谓。
    D.“说话”是特殊含义。
    故选D。
    22.答案: ①如果人体摄入盐分过多。
    ②打破传统的减盐方式。
    ③会逐渐适应低盐食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前文“一般情况下,人体一天摄入6克左右的食用盐可以满足身体的基本需求”和后文“可能会出现皮肤老化、局部水肿、血压升高、损伤胃黏膜等情况”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假设人体摄入盐分过量而带来的危害,故此处应填“如果人体摄入盐分过多”。
    第②处,结合本段下文内容主要讲述“电子减盐餐具”与传统的减盐方式不同,是自动减少盐分的摄入量,故此处应填“打破传统的减盐方式”。
    第③处,结合前文“智能电子减盐勺可以提升1.5倍的咸味感知效果,长期用的话”可知,此处强调的是长期用智能电子减盐勺的话对身体的影响;再结合后文“以此来减少食用盐的食用量”可知,此处应填“会逐渐适应低盐食物”。
    23.答案: 例文:
    学贵有道
    “学不可以已。”人的一生都在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世间种种,皆有法门,小小凡夫,穷其一生,也只窥得一二。话虽如此,但我们依旧努力学习,学着怎样做学问,也学习怎样做人,在不断向前奔跑的路上,悟出自己的学习之道。
    学习之道在于思考。
    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博览群书,满腹经纶,这样的人令人敬佩。若以前人为目标,只知道死读书又有何用?文字是沉默的,需要智慧的头脑将它们精彩的故事唤醒。鲁迅先生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便是要你思考。从书中读到什么,你又悟到什么,这点尤为重要。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获得的启示也不同。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思,站在巨人的铁肩上,将前人的智慧变为自己的学问,读书的意义方才显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思考中悟道,成就更好的自己。善于思考的人总是有一颗玲珑的心,而心亦是镜,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从思考中获得启发。例如读史。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王霸逐春秋,顷刻兴亡过手。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心为镜则可容世间百味。反思历史,展望未来,不也是一件有趣亦有意义的事吗?
    学习之道在于态度。
    每一个踏实做学问的人,都是谦逊,质朴的。学者从不骄傲自大,他们怀着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在各自的领域中研究。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沉稳又坦荡。名誉于学者,就像过眼云烟。学生也要谦逊,如此方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与同学的建议。切忌浮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大胆提问,兴致来了便与人激烈讨论,天长日久地积累下来,定有成效。勤勤恳恳地积极进取,踏踏实实地学习思考,莫要怕吃苦,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学习中修得一颗坚毅的心,也是一件美事。
    学习之道在于广泛。
    学习不仅学知识,也学做人;不仅从书本上学,亦从世间学。平凡的世界,在你不曾驻足的地方,亦有小小的精彩。向大海学习海纳百川的宽容,向深山古藤学习生生不息的坚韧,向苍鹰学习搏击长空的勇气与力量……也向人民学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方是大智慧。
    学习之道,岂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让我们紧握当下,努力学习,以身实践,勇敢地去打开求学的大门吧!
    解析: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云南省宣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宣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六句寓情于景,选取长船,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云南省宣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宣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云南省宣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宣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