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训练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题型强化练训练9论证类非选择题
展开
这是一份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题型强化练训练9论证类非选择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4广东茂名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20世纪上半叶,英国妇女运动主要围绕三个关键问题:(一)妇女应享有公民权,争取选举权成为妇女一种关键的诉求,被认为是改善妇女地位最重要的权利。(二)女性就业问题,男女两性机会应当均等。(三)女性应不应该避孕,应不应该以抚育子女为主要事业——仅以家庭为一生的舞台。
——摘编自裔昭印等著《西方妇女史》
材料二 1901—1911年涌现出的女子结社与团体多达四十余个,多数团体既热衷于妇女解放也热衷于政治斗争。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后,国共两党分别确立了妇女运动方针,妇女运动被纳入了国民革命的轨道。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妇女联合会、妇女抗日救国会等妇女团体,这些团体担当了在广大农村组织妇女参加抗战的重任,也是推动妇女运动发展的巨大动力。
——摘编自杜芳琴、王政主编《中国历史中的
妇女与性别》
有学者提出,妇女运动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概括20世纪上半叶中英两国妇女运动诉求的不同之处,并论证该学者的观点。(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
不同之处:
英国:强调争取妇女自身的权益。
中国:始终与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紧密相连。
论证:英国已经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两次世界大战后,大量妇女参加工作,妇女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社会教育的发展,妇女受教育程度提高,自我意识觉醒;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有利于妇女争取自身权益;因而英国的妇女运动关注的是女性争取选举权等围绕自身权益的问题。
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反帝反封建是社会的主要任务。同时,20世纪上半叶,受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等的影响,妇女的救国意识不断高涨;新文化运动等促进妇女思想解放;因而,中国的妇女运动始终与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紧密相连。
综上,时代背景和国情的不同导致了中英两国妇女运动的不同。
2.(2024广东佛山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历史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当前的历史研究中一些常用的词汇,如起源、发展、演进、进步、延续、变迁等,都包含着时间因素。历史研究者不管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在研究过程中一定会牢牢地把握其研究对象的时间定位。历史学者也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弄清楚,善于把历史过程编入一个井井有条的时间序列。
——摘编自俞金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
观点:历史研究离不开对时间变迁的深刻把握。
评析:①材料认为历史研究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对研究对象的历史定位,构建事件的因果关系。
②在探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进程中,离不开对时间因素的准确把握。
在经济层面,15世纪到18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及早期殖民扩张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而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期的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在政治层面,从17、18世纪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到19世纪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南北战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全球范围建立并扩展,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建立。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在分析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历史事件中的时间因素有助于更好理解历史事件的历史逻辑,发扬唯物史观的精神内核。
因此,该学者的观点是对历史研究的正确认识,历史学的研究同时间因素的分析密不可分。
3.(2024广西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哥伦布(1451—1506)是意大利航海家,他在15世纪晚期一心一意想找到东方去的新航路,并为此制定了一个海上探险计划。他计划从西欧出发一直向西航行,目的地是东方的中国、日本及印度。哥伦布的这个计划是建立在对于地球距离的错误估计上面的。他所依据的估计有二:第一是马可·波罗对于亚洲东西两端之间的距离及对于日本与亚洲大陆之间的距离的估计(他估计为1500英里),而这两个估计都是错误的,因为估计得过多;第二是托勒密对于地球周围长度的估计,而这个估计又过小。他由此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西欧经过大西洋到日本去的距离不足3000英里,向西航行是西欧到亚洲去的捷径。
这里出现一个既饶有兴味又耐人深思的历史“假若”的问题:幸亏哥伦布作了错误的估计,假若他估计正确的话,他一定不会向西航行,从而也就发现不了美洲新大陆。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是超越身当其事的历史人物的估计。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是超越身当其事的历史人物的估计”这一观点。(要求: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
论证:哥伦布西航的最初目的是寻找一条通往东方印度和中国的海上新航路,试图通过向西航行到达亚洲。然而,他的航行最终意外地发现了美洲。新航路的开辟使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哥伦布的航海不仅发现了美洲大陆,也引发了欧洲对美洲的探索和殖民,最终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洋务派认为开办洋务新政,运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可以摆脱困境,实现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但洋务运动没有实现富强,反而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综上所述,哥伦布航海和洋务运动都是历史客观后果超越历史人物估计的明显例证。
4.(2024湖南邵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法国在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一直是法国人的骄傲。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沦陷,戴高乐的“自由法国”甚至一度得不到盟国的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根本不把法国作为战胜国来对待,对战后重大问题的处理,法国不是被排斥在外,就是没有多少发言权。戴高乐1958年上台后,法国经济不断得到恢复,其发展速度还超过了美国,至1970年,法国国民收入达1283亿美元,居西方世界第3位。
1958年9月17日,戴高乐向艾森豪威尔递交了一份私人备忘录,要求在北约内成立由美英法组成的大西洋理事会,以决定北约的世界战略和政治问题,否则法国将不参加任何发展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工作。戴高乐主张“把靠近莱茵河、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的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联合起来,在必要时,使它成为苏联和盎格鲁—撒克逊两大阵营之间的仲裁者”。1966年,戴高乐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进行政治会谈后表示要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双方同意欧洲问题应该在欧洲范围内进行讨论,称欧洲大陆的国家应该努力为在东西方国家之间建立缓和气氛准备必要条件。戴高乐还从现实主义立场出发,认识到继续维持法国与殖民地的传统关系,已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改弦更张,使自己转变为非殖民化的倡导者和坚定不移的实施者。
“戴高乐主义”成为激发法国人维护民族尊严的情愫,使得法国人恢复了自19世纪以来多年没有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得法国得以重新走向世界。戴高乐想象中的大国地位,是要与美国平起平坐,作为戴高乐主义的一种理想,是可以的,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现实政治目标,那又是脱离实际的。戴高乐主义在反对美国霸权的同时,明显地暴露出了要使法国取代美国在欧洲的地位的意图。
——摘编自张猛《试论戴高乐主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戴高乐主义进行简要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法国丧失了大国地位;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戴高乐为维护法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法国大国地位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形成了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主义主要表现为:反对美国的控制(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高法国国际地位;加强西欧国家的联合,推动欧洲一体化;缓和东西方国家的关系(改善中法、苏法关系);倡导非殖民化等。
戴高乐主义有利于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法兰西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了西欧一体化进程,冲击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多极化);有利于改善东西方关系;客观上有利于第三世界兴起等。但戴高乐主义过于理想化,与法国国力不相符;存在霸权主义一面。
总之,戴高乐主义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民族主义典型表现,它曾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题型强化练训练3因果目的类选择题,共4页。
这是一份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题型强化练训练4程度限制类选择题,共5页。
这是一份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题型强化练训练5推理判断类选择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学者评价某一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