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我国广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区(22.5°N附近),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峰丛洼地内为雨林,其顶层多被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占据。2023年3月,调查人员在该地一个峰丛洼地内发现了高达 72.4米的望天树(下图),打破了我国喀斯特地区“最高树”的纪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我国同纬度多数地区相比,该地区峰丛洼地内发育雨林主要得益于( )
A. 冬季气温较高B. 夏季气温较高
C. 冬季降水较多D. 夏季降水较多
2. 该地区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主要原因是( )
A. 气温低B. 土层薄
C. 降水少D. 土壤黏重
3. 图中所示“最高树”出现的必备条件是该峰丛洼地( )
①生物多样性高 ②地形相对封闭 ③太阳辐射强 ④相对高差大
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该地区发育有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好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而该地区位于22.5°N附近,发育了热带雨林,说明水热条件较好,夏季时该地区与我国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水热条件都充足,能够满足雨林生长,故该地区发育热带雨林主要不是得益于夏季气温较高和夏季降水较多,BD错误;该地区与我国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降水量差异并不大,C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峰丛洼地内为雨林,其顶层多被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占据”可知,雨林发育于洼地,从图中也可看出该洼地很深,因此冬季时不易受到冬季风影响,且洼地地形,不易散热,使得该峰丛洼地冬季气温较高,加之洼地水分条件较好,故发育了雨林,A正确。故选A。
【2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该地区为喀斯特地区,地表易受侵蚀导致土层贫瘠、浅薄,土壤保水性能弱,植被扎根较浅,抗倒伏能力弱,故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B正确;旱生型矮林的形成与气温关系不大,且该地区纬度低,气温并不低,A错误;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丰富,C错误;土壤黏重主要是红壤的特点,石灰岩广布地区不易形成红壤,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从图中可看出该洼地很深,因此冬季时不易受到冬季风影响,且洼地地形,不易散热,使得该峰丛洼地冬季气温较高,发育了雨林,因此需要满足地形相对封闭才能较好地阻挡冬季的冷空气。②正确;只有洼地相对高差大,使得洼地内,只有太阳高度较高时,才能接受到太阳辐射,洼地内太阳辐射较弱,而植被为了获得更多光照,不断向上生长,才能够出现“最高树”,③错误,④正确;生物多样性高一般需要满足跨纬度较大及垂直差异明显等条件,从图中可看出,洼地崖壁上植被稀少,说明生物多样性并不丰富,①错误。综上所述,D选项中的②④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且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还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对于人类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来说至关重要。
博罗科努山脉位于天山中段、伊犁河谷北侧。从伊犁河谷北眺博罗科努山,植被变化显著,草原和森林交替出现,山顶冰雪覆盖,南北坡差异明显。图左示意博罗科努山脉位置,图右示意博罗科努山脉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及南坡植被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4. 博罗科努山脉雪线高低及原因( )
A. 南高北低南坡是向阳坡B. 南低北高南坡是迎风坡
C. 南高北低南坡是背风坡D. 南低北高北坡是迎风坡
5. 根据材料分析,博罗科努山脉南坡1200m~1600m范围内甲植被类型为( )
A. 山地草甸B. 针叶林C. 常绿阔叶林D. 落叶阔叶林
【答案】4. A 5. D
【解析】
【4题详解】
由图2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可知,南坡冰川面积远小于北坡,所以南坡雪线高度高于北坡,BD错误;南坡是阳坡,且伊犁河谷开口向西,汇聚大西洋的水汽,所以南坡为西风的迎风坡,A正确,C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南坡1200m-1600m处于山地草原和荒漠草原之间,且南坡是迎风坡,所以甲坡降水条件优于荒漠草原,但其位于荒漠草原和山地草原之间,故这两个自然带之间应不会出现山地草甸,并且山地草甸一般分布在海拔更高,气候较为冷湿的位置,A错误;由表格可知,针叶林在海拔2100m以上,该地海拔更低,热量条件更好,不是针叶林,B错误;该地基带区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所以不可能出现常绿林,C错误;该地属于温带气候,受地形影响形成地形雨,水资源相对基带丰富,形成落叶阔叶林,D正确。故选D。
【点睛】山地草甸的海拔相对于山地草原要高一些, 山地草甸通常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这些地方的气候相对较为湿润,有利于草甸植被的生长。而山地草原则一般分布在海拔稍低的地方,气候相对干燥,适合草原植被的生长。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及云杉林亚带的植被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图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存在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决定的,其推断依据是( )
A. 山地坡度B. 上部林带C. 山体海拔D. 基带类型
7. 该山地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原因是山体顶部( )
A. 面积小B. 降水多C. 风力大D. 气温低
8. 该山地III2、III3、III4中的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其主要影响因子是( )
A. 水分B. 土壤C. 温度D. 光照
【答案】6. B 7. A 8. D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山地草原带上方出现了山地疏林草原带,说明在山地下部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水分条件改善,影响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为其上部林带的分布下限,推断水分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依据是上部林带分布下限,B正确;山地坡度、山体海拔对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影响不大,不能直接体现水分因素,AC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基带类型没有差异,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山体顶部面积较小,导致不同坡向之间相互干扰,导致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A正确;山顶海拔较高,降水较少,B错误;风力大和气温低影响的是植被生长状况,但对具体的不同坡向高山灌丛草甸带差异不明显没有影响,C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Ⅲ2、Ⅲ3、Ⅲ4均为云杉林亚带,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主要原因是乔木层密度不同导致的林下光照条件不同,光照条件越好的Ⅲ4垂直分层结构越明显,光照条件最差的Ⅲ3垂直分层结构最差,影响其垂直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正确;水分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A错误;Ⅲ2、Ⅲ3、Ⅲ4土壤差异较小,B错误;温度条件是影响林线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C错误。故选D。
【点睛】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山麓到山顶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山麓到山顶水热的变化与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类似,但并不完全一致。分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影响因素有三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下图为非洲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9. 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
A. 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B. 边界有实有虚
C. 属于不同层次的区域D. 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10. 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B. 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
C. 丙区域河流长而径流量季节变化小D. 丁区域植被生长旺盛且种类多
【答案】9. D 10. D
【解析】
【9题详解】
结合图例可读出,该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的植被分布图,图中四区域是按单一的植被指标划分的,A错误;自然区之间一般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没有明确的边界,B错误;四区域代表不同的自然带,属于同一层次,C错误;四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区域间差异较大,D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结合图例可知甲区域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和热量都非常充足,A错误;乙为荒漠,是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且季节变化不大,B错误;丙为热带草原区,是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河流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C错误;丁为雨林,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植被生长旺盛,养分都集中在植物体内,由于水热条件好,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种类多,D正确。故选D。
【点睛】区域的划分标准有多种多样,有单一性指标也有综合性指标;区域之间有一定的界线,一般行政区划分有明确的界线,自然区间没有明确界线;区域内部还可划分下一级区域,具有层次性;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区域内部有相似的地理环境特征。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 增加耕地面积B. 防治水土流失C. 改善人居环境D. 提高作物产量
12. 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改善主要体现在( )
A 优化农业结构B. 方便田间耕作C. 健全公共服务D. 提高耕地肥力
13. 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11. C 12. B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说明治沟造地除了关注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和作物产量,还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C正确;两种模式均关注耕地面积的增加、水土流失的防止、作物产量的提高,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丘陵沟壑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田间耕作条件差,如多坡、地形起伏大、灌溉条件差、机械化条件差等。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不属于改善当地的生产条件,方便田间耕作是改善生产条件的主要体现,B正确,AC错误;提高耕地肥力不是生产条件改善的主要体现,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复垦空废宅基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迁,①错误、②正确;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说明坡耕地比例大,③正确;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图中没有体现出来,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治沟造地是延安市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殊地貌 ,集坝系建设、旧坝修复、盐碱地改造、荒沟闲置土地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为一体的一种沟道治理新模式,通过闸沟造地、打坝修渠、垫沟覆土等主要措施,实现小流域坝系工程提前利用受益,是增良田、保生态、惠民生的系统工程。
我国滨海盐碱地面积广,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是缓解我国耕地资源锐减,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台田——浅池”(挖土成池,筑土为台)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新型的滨海盐碱地综合改良模式,其创新性地将新型水资源——海冰水应用在滨海盐碱地的改良利用中。下图为“台田一浅池”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修筑台田,提高地表高度,可以相对( )
A. 减少水分蒸发B. 提高土壤肥力C. 加速盐分下移D. 降低地下水位
15. 该地海冰覆盖台田并产生明显脱盐效果的季节应是( )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答案】14. D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台田的修筑通过挖土成池、筑土为台的方式,提高了地表的高度,这样可以减少地表水的积聚,从而相对降低了地下水位,有利于抑制盐碱化过程,D正确;修筑台田时提高地表高度并不能减少水分蒸发,A错误;土壤肥力主要取决于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地表高度不能提高土壤肥力,B错误;盐分主要靠地表水下渗过程中淋洗,提高地表高度无法加速盐分下移,C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冬季海水结冰,将海冰覆盖在台田上,有利于降低土壤表面的温度,减缓水分的蒸发速度,从而减少了盐分随水分蒸发而向土壤表层的积累;海冰含盐量低,春季气温升高,海冰融化时,融化的水可以渗透到土壤中,起到淋洗作用,有助于降低土壤表层的盐分浓度。因此该地海冰覆盖台田并产生明显脱盐效果的季节应是春季,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海冰覆盖台田在春季通过减少水分蒸发、隔离盐分上升、促进盐分淋洗、保持土壤湿润以及改善土壤结构等方式,对台田盐渍土壤的脱盐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一些资源型城市开始探索转型。河南省焦作市20世纪末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成功实现转型。下图左为焦作市位置示意图,下图右为2013年焦作市工业比重构成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若焦作市保持2013年的工业比重构成,最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 土地荒漠化B. 土壤次生盐碱化C. 环境污染严重D. 土壤肥力下降
17.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借鉴的“焦作经验”主要是( )
A. 依据优势资源,培植新型替代产业B. 利用人力优势,发展出口加工工业
C. 引进资金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D. 依托山水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答案】16. C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读右图可知,2013年焦作市工业构成以煤炭开采、冶金、焦炭等重工业为主,污染物排放量大,若保持这种工业比重构成,最可能出现问题是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C正确;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破坏植被、过度垦殖或不合理用水导致的,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土壤次生盐碱化主要是由人类的不合理灌溉引起的,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土壤肥力下降主要是人类不合理耕作导致的,D错误。故选C。
【17题详解】
由图可知,焦作有诸多优势资源,依据优势资源,培植新型替代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成功实现转型,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借鉴焦作经验,A正确;利用人力优势,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与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关系不大,B错误;我国大多数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引进资金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该城市来说较为困难,C错误;我国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不一定像焦作市一样山水资源丰富,不一定能发展旅游业,D错误。故选A。
【点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措施一般有: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关闭或整合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企业,同时加大中小企业的兼并重组;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对废矿区复垦,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比重等。
山东省枣庄市曾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该市经济增长出现困境。2003年,枣庄市开始布局锂电产业,主要生产电解液、电芯等低端产品。2021年以来,枣庄逐渐形成完整的锂电全产业链,蓄力打造我国北方锂电之都。图示意枣庄市锂电产业发展历程,完成下面小题。
18. 转型初期,枣庄市锂电产业主要集中在低端产品的原因是( )
A. 资源枯竭B. 产业链较短C. 技术薄弱D. 工业基础弱
19. 枣庄市锂电产业实现全产业链的主要目的是( )
A. 减轻环境污染B. 降低劳动力成本C. 生产电动汽车D. 提高市场竞争力
【答案】18. C 19. D
【解析】
【18题详解】
转型初期,枣庄市锂电产业由于技术薄弱,主要生产电解液、电芯等低端产品,C正确;枣庄市的煤炭资源枯竭,与转型后锂电产业生产低端产业无关,A错误;产业链短属于转型初期的表现,不是原因,B错误;枣庄市曾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工业基础并不薄弱,D错误。故选C。
【19题详解】
2021年以来,枣庄逐渐形成完整的锂电全产业链,蓄力打造我国北方锂电之都,主要目的是提高市场竞争力,D正确;锂电产业的污染较轻,减轻环境污染,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锂电产业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降低劳动力成本,不是主要目的,B错误;锂电产业主要生产锂电池,生产电动汽车不是主要目的,C错误。故选D。
【点睛】传统工业区整治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搬迁污染企业,减少局地污染物排放;③发展清洁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④发展新技术(清洁生产、清洁燃烧等技术);⑤回收利用废弃物,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
“十二五”期间,深圳淘汰或转型的低端企业超过万家,家具、钟表、珠宝、眼镜等优势产业升级换代,实现了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的华丽转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促使深圳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的主要原因是( )
A. 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B. 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C. 土地供应量不断减少D. 失业率升高、人口减少
21. 深圳经济转型主要表现在( )
A. 迁入、改造大量传统产业B. 建立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C. 转向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D. 降低服务业人口比重
【答案】20. A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深圳淘汰或转型的低端企业超过万家,主要是随着工资、土地等上涨,生产成本上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区域转型和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促使深圳统优势产业升级,A正确;经济增长并没有停滞,B错误;土地供应量也不会不断减少,C错误;材料中无法得出失业率升高,且深圳经济发达,对人口吸引力强,人口不会减少,D错误。故选A。
【21题详解】
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深圳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制造业发展从依靠成本优势转向坚持创新,注重创意和培育品牌的优势,随着政策驱动,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成为“鼓励发展类”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深圳产业链和产业群的提升具有先导作用,对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深圳经济转型主要表现在建立绿色低碳产业体系,B正确;大量传统产业迁出,A错误;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D错误;深圳成功地实现了从过去的出口导向型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的转行,实现了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的华丽转身,C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劳动力因素:由于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具有数量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3、市场因素;4、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土地规模和价格、环境污染。
区域中心城市既可以通过竞争优势来“虹吸”周边城市的资源要素,又可以通过知识、技术和资金的“溢出”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广州迅速崛起。到2023年广州GDP突破3万亿元、从开放型城市一跃成为开放型综合性国际大都市。下图示意中心城市的虹吸与溢出效应。完成下面小题。
22. 改革开放之初,广州与周边城市之间主要流动的地理要素是( )
A. 资金B. 土地C. 技术D. 劳动力
23. 现阶段,广州对周边城市的主要影响和原因是( )
A. 虹吸——中心城市有更低的生产成本
B. 虹吸——中心城市有更低的土地价格
C. 溢出——周边城市有更大的市场潜力
D. 溢出——周边城市有更优的基础设施
【答案】22. D 23. C
【解析】
【22题详解】
改革开放之初,广州通过发展外资企业,吸引周边大量劳动力的迁入,广州与周边城市之间主要流动的地理要素是劳动力,D正确;资金、技术均处于起步阶段,不是主要流动的地理要素,AC错误;土地的空间位置较为固定,也不是主要流动的地理要素,B错误。故选D。
【23题详解】
现阶段,广州已成为开放型综合性国际大都市,广州对周边城市的主要影响主要表现为溢出(城市快速发展的前中期主要表现为虹吸),其原因在于周边城市有更大的市场潜力,而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没有广州完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大都市的辐射带动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大都市以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商务以及高科技为主,将原有的部分工业转移到周边地区,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从而形成梯度分工合理、各展所长、紧密合作的区域经济格局。
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可反映都市圈内“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在外围城市集聚”的城市分工特点,指数值越大,表明分工程度越高。表为2008年、2015年和2019年我国三个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从区域空间组织视角考虑,与2008年相比,2019年上海都市圈内( )
A. 各城市间的信息流大幅降低B. 城市间功能互补性明显减弱
C. 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显著提升D. 中心城市制造业多样化增强
25. 根据合肥和兰州两个都市圈的功能分工指数值变化,可以判断( )
A. 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产值降低B. 兰州都市圈的地域范围扩大
C. 合肥市受上海都市圈影响较大D. 合肥都市圈的城市数量增多
【答案】24. C 25. C
【解析】
【24题详解】
读表可知,从数据看,与2008年相比,2019年上海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不断增大,说明分工程度提高,城市间功能互补性应是增强而不是减弱,且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发展,各城市间的信息流通常是增加而不是大幅降低,AB错误;指数值增大,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更明显,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显著提升,C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功能分工情况,不能直接得出中心城市制造业多样化增强,D错误。故选C。
【25题详解】
功能分工指数值变化不能直接得出生产性服务业产值降低,A错误;指数值变化与都市圈地域范围扩大没有直接关联,B错误;合肥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变化较大且降低,可能是受上海都市圈等其他因素影响,导致其自身分工特点发生变化,C正确;指数值变化不能直接说明城市数量增多,D错误。故选C。
【点睛】总体上都市圈功能分工形成的积极效应大于消极效应,进而提高了都市圈的经济发展效率;由于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存在显著优势,因而都市圈功能分工对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寒温带针叶林生长在冷湿环境条件下,树叶有蜡质层、呈针状常绿状态,树木多群聚、树冠呈尖塔状。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永久冻土层上生长着大片寒温带针叶林,因其树高不足两米、形态也不挺拔,被称为“老头儿林”。下图示意大兴安岭北部针叶林的分布。
(1)指出大兴安岭东西两侧针叶林南界的纬度差异,并分析原因。
(2)说明针叶林树木形态特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案】(1)大兴安岭西侧针叶林南界纬度较东侧低;大兴安岭西侧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地势高,且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冷空气集聚,气温低。
(2)树叶有蜡质层、呈针状,可以减少水分散失,适应寒冷天气;树叶呈常绿状态,利于进行光合作用;树冠呈尖塔状,利于积雪下滑,减少树冠积雪量。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大兴安岭北部针叶林的分布为材料设施试题,涉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植被形态、分布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小问1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大兴安岭东西两侧大气环流不同,东侧位于第三级阶梯,海拔低,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温度高,而大兴安岭西侧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地势高,且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冷空气集聚,气温低,故大兴安岭西侧针叶林南界纬度较东侧低。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寒温带针叶林生长在冷湿环境条件下,树叶有蜡质层、呈针状常绿状态,树木多群聚、树冠呈尖塔状,树叶有蜡质层、呈针状,叶面积小,可以减少水分散失,适应寒冷天气;树叶呈常绿状态,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树冠呈尖塔状,利于积雪下滑,减少树冠积雪量,以免折断。
2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乌干达共和国,有“高原水乡”之称,被人们称为“非洲的明珠”。首都坎帕拉建在山头上。
材料二:坎帕拉的气候资料。
(1)结合材料,说明坎帕拉气温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读坎帕拉的气候资料图,分析坎帕拉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答案】(1)特点:年平均气温高,季节变化小(年较差小)。原因:地处赤道附近,纬度低,年平均气温高,季节变化小;湖泊多、面积大(受湖泊调节作用明显),季节变化小;高原地形,地势较高,年较差小。
(2)气候湿润,因此河流的径流量较大;热带草原气候,一年中有两次干湿季,导致河流也有明显的径流变化,一年内有两次汛期和两次枯水期;气温较高,河流无结冰期。
【解析】
【分析】本题以乌干达共和国地理位置图以及气候资料统计表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气温变化及其原因、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气温特点可从气温高低、温差大小方面分析。读图可知,坎帕拉全年气温都在15℃以上,全年高温;最热月气温小于30℃,最冷月气温大于15℃,气温年变化小。原因是该地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得到的太阳辐射多,全年气温较高;地处高原,地势较高,夏季因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冬季高原地势高,寒冷气流不易进入,冬季气温较高,所以气温年变化小;周围河湖众多,且面积大,河湖水域比热容大于陆地,受河湖调节作用明显,气温年变化小。
【小问2详解】
水文特征包括流量、流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区位于赤道附近,但位于高原之上,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气温较高,一年中有两次明显的干湿季,导致河流径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年中也有两次汛期和两次枯水期;全年降水量较多,气候较为湿润,因此河流径流量较大;同时,地处低纬气温高,导致河流无结冰期。
2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榆林,因秦代名将蒙恬率30万大军“树榆为塞”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初期,榆林沙区面积约占其土地面积的48%,林木覆盖率只有1.8%,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漫天黄沙,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土地退化现象严重。为了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榆林探索出“南治土,北治沙”的差异性防治体系,走上“向荒漠要绿色”的发展之路。2018年,榆林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年降水量提高至500~600mm,成为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下图是榆林地理位置示意图。
(1)分析榆林地区易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2)说明榆林采取“南治土,北治沙”差异性防治体系的原因。
(3)简述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给榆林带来的主要生态环境效益。
【答案】(1)榆林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地处过渡带,生态环境脆弱;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且降水变率大;冬春季节多大风,植被覆盖率低,易遭受大风侵蚀。
(2)榆林北部是毛乌素沙地,南部是黄土高原,南北地理环境不同;北部地区土地沙化严重,应采取治沙措施;南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应采取治土措施,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3)当地气候得到改善,空气湿度增加,温差减小;扬尘,沙尘暴等天气减少;水土保持能力增强,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现象减少;地表植被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
【分析】本题以榆林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土地退化原因、沙漠化防治措施及其生态效益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榆林位于黄土高原的北部,毛乌素沙地南缘,地处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带,自然环境各要素具有过渡性特点,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少,在300mm以下,且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冬春季节受冬季风影响大,多大风天气,地表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易遭受大风侵蚀,造成土地退化。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榆林北部是毛乌素沙地,土地沙化严重,以治沙为主;南部地区靠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采取保持水土的治土措施;由于南北地区地理环境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小问3详解】
据材料可知,随着榆林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年降水量提高至500~600mm,当地气候得到改善,空气湿度增加,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减小;植被增多,地表疏松沉积物减少,扬尘,沙尘暴等天气减少;植被涵养水源、水土保持能力增强,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现象减少;地表植被增多,生物的栖息地范围扩大,生物多样性增加等。
2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不同的区域因发展条件不同,工业化的道路也会不同。
珠江三角洲主要是利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政策而迅速推进了工业化,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又充分利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迅速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基地。左图示意珠江三角洲产业发展。
山西大同在20世纪90年代,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过发展国有大型煤炭和钢铁企业,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和重化工业基地。进入21世纪,随着发展条件的变化,两地都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困境。右图示意山西大同主导产业发展。
(1)与珠江三角洲相比,说出21世纪前山西大同工业结构的突出特点。
(2)从工业结构特点角度,分析21世纪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困难的主要原因。
(3)从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角度,说明珠江三角洲和山西大同产业未来发展的差异。
【答案】(1)以钢铁、煤炭等重化工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和轻纺工业比重低。
(2)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产业基础薄弱,资金不足;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轻纺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环节)为主,由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资金技术积累少。
(3)珠江三角洲:发展石化、钢铁、汽车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设计和营销环节的开发和研究,提高其附加值。山西:传统工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解析】
【分析】
该题以珠三角和山西的产业结构发展差异为背景,探究区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详解】(1)由材料可知,山西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过发展国有大型煤炭和钢铁企业,而珠三角地区借助改革开放,大力引进轻工业,后期进行产业升级,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而山西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轻纺工业比重低。
(2)产业升级需要结资金及技术的积累,同时还与产业类型有关。珠三角的产业结构以轻纺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环节为主,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资金技术积累少;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产业基础薄弱。
(3)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从目前自身的困境分析。珠江三角洲轻工业比重过大,应该适当发展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如石化、汽车、钢铁等;高新技术产业不能只停留在加工环节,要加大对研发、设计和营销环节的开发和研究,提高附加值。山西依托煤炭资源,在产业结构上可以向纵深方向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点睛】产业结构升级包括几个方面:(1)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要经济结构上升到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2)由以原材料为重心的经济结构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的经济结构;(3)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此外,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看,产业结构升级还包括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的升级。
海拔(m
植被类型
>2100
针叶林
1600-2100
山地草原
1200-1600
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A4,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博罗科努山脉雪线高低及原因, 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共10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地理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