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人教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阅读专题2】“对待”与辩证:感受道家之风》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 人教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阅读专题2】“对待”与辩证:感受道家之风》教学设计,共6页。
“对待”与辩证:感受道家之风【专题解释】本专题精读《〈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参读《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庄子·逍遥游》(《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老子智慧》(姚淦铭)、《庄子品读》(刘厚琴),感受《老子》《庄子》中的辩证思想和突破俗见的表达,感受道家文化的审美创造与时代意义。【预习任务】1.熟读《〈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以八个虚词为主)。2.分析两篇课文各自有哪些丰富的意蕴和思想。3.课外阅读《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和《庄子·逍遥游》,探究道家哲学思想的思辨性,探究儒道之间的异同与互补。4.课外阅读《老子智慧》和《庄子品读》,感受老庄的哲学之道对当今社会所起到的积极意义。【学习任务】任务一 以“有”“无”探讨老子的“对待”1.文本研读:学生朗读《〈老子〉四章》后进行翻译。《〈老子〉四章》的内容都包含“对待”,列表分析其内容及异同。学生发言后教师进行归纳(见下表)。《〈老子〉四章》内容比较2.比较梳理:《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提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老子阐述的是大小、高下、远近等对待和转化关系,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3.联系现实: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概括形成以下三个观点:(1)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儒家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2)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老子说“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我们需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3)“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字上。任务二 从寓言理解庄子的“无用”1.文本研读: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五石之瓠》的一大特色,试结合文中人物语言说说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惠子:拘泥,不善变通;庄子:灵活,有大智慧。在惠子和其他所有的人看来,大葫芦是废物,日常生活中于我无益者都可以称之为废物。庄子思想的境界高在他逍遥的、天马行空的思绪,使他看问题超乎寻常,想到了人日常不做的“浮乎江湖”。2.问题探究:对于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你是怎样理解的?这里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问题。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有用必须超然物外,优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最好是无用,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就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认识,自然限于一般的理解和困惑。任务三 用“三言”把握老庄的传承1.比较梳理:联读《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和《庄子·逍遥游》,说说老子和庄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1)他们都是自然规律的代言人,认为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反对无止境地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2)他们都是深刻而通透的哲学家,有着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他们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他们却看到了内涵。(3)他们都是固守本分的政治家,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顺应自然,不主动干预,不刻意追求,不动妄念,谨守自我。2.概括整合:从《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我们看到“道”,从《庄子·逍遥游》中我们看到“逍遥游”,请思考两者内涵之间的联系与传承。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此活动难度较大,下面的观点仅供参考:(1)庄子运用寓言、重言、卮言之奇诡文体,反复喻解什么是老子的道,信仰这个道有什么好处。首篇《逍遥游》即用“三言”以解说何者为“道”,回答道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人证道之后方可逍遥的问题。(2)道是大全,是整体,是一,它为了表现自己的整体性,就不得不通过“分”的形式,先是分为二,二生成三,三生成万物。《逍遥游》通过用鲲鹏、朝菌、蟪蛄、大椿、宋荣子、列子等大小之象、有待之物推导出至大无外、无条件而存在的绝待之物,这个“物”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此物无大无小,但能分化出大大小小。(3)道是齐一,它为了表现自己的齐一,就以不齐的形式展现自己,故庄子以鲲鹏、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宋荣子、列子等大小不齐之人与物以隐喻至道之齐。(4)道是恒久的,它为了表现自己的恒久,就以无恒之物展现自己,故朝菌、蟪蛄固然短寿,长寿者如灵龟、大椿、彭祖亦终究有寿终之日,只有道才是永恒的。(5)道是无待的,世间之物都是需要一定条件才能存在的,需要条件或者说有待就无法绝对自由了,而真正的逍遥只能属于那个绝对的不需要任何条件的道。这个道就是庄子所说的“至人”“神人”“圣人”,只有“他”,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3.梳理整合:教材把《〈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放在同一课中,请分析《老子》和《庄子》写作风格的异同。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总结归纳如下表:《老子》和《庄子》写作风格比较任务四 据异同梳理儒道的互补1.比较梳理:本单元第六课我们已经学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它们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请比较,儒家和道家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点拨归纳:(1)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儒家主张“仁”,尊孔孟之道,主张“礼治”。道家强调“道”,主张“无为而治”,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讲求修身养性。(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儒似山,崇高而又安宁。道如水,悠然而又淡泊。2.活动探究:儒道互补体现在哪里?(怎样才能做到儒道互补?)(1)儒家偏重社会伦理,侧重人道;道家偏重哲学问题,侧重天道。但古代知识分子往往同时具有儒道思想,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的心态。最初总是希望能够“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而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2)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搭配起来,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这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3)儒道互补有着美学上的功能,在“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家美学中有着西方现代派艺术所梦寐以求的写意的风格和自由的境界。【课外练习】1.找出“之”“乎”“者”“也”“而”“以”“其”“于”在本课中的用例,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归纳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联系阅读过的《红楼梦》,谈谈怎样从“儒道互补”看“钗黛合一”。3.在充斥着“996、007”的内卷时代,有一些年轻人崇尚“躺平”“丧文化”“佛系”等,他们说这是老子的“无为”,是庄子的“无用之用”,你赞同吗?答案:1.略。2.宝钗似乎是一个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极进取,近乎“圣人”;而黛玉则更像一个道家人物,自然率真、灵动飘逸,宛若“仙子”。前者是主流、正统,因此为“(蘅芜)君”;后者为辅助,因此为“(潇湘)妃(子)”。3.老庄提出的“无为”“质朴”等观念,是想减少人类占有的冲动;倡导“为而不恃”“不争”,是要人们去创造、去贡献。他们并不反对人们成就功业,只是反对那种光想出风头占便宜、无功而争功、有功而居功的行为。所以“躺平”“丧文化”“佛系”等并不是老庄的思想。异同第十一章: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之以为用”的道理。(1)“专说对待之理”: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相关和相对的因素,而那些对立的因素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2)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3)通常情况下,人们偏执于这种对待关系的一面,比如“有”“知人”“胜人”等,可《老子》却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4)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第二十四章: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第三十三章: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第六十四章: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小”“下”“近”,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篇目异同《老子》(1)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语句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2)善于使用排比、对偶、递进等各种句式,表情达意,形式新颖,变化灵活。(3)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1)设喻说理相似:运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把深奥的哲理形象化。(2)面临的处境相似:老子庄子都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乱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所以在写法上有共同点。《庄子》(1)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2)大胆借鉴神话传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3)文章汪洋恣肆,结构富于跳跃性,行文迭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活泼,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