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山东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试题及答案(九科)
2025山东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试题语文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山东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试题语文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评分参考,亲密度下降【解析】第一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种由程序推动的、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发展,能够自主学习和产出的算法程序。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深度学习一切现有的文学文本,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不同作家的用词喜好、句式句法、行文风格,以此派生出风格相近的作品。可以说,经过算法的持续迭代和优化,人工智能技术处理语言本质、叙事规律的效能将逼近甚至超越人类作家。
但这种写作技术层面的臻于至美,绝不是文学的终极旨归,也远未探及文学性之根本。一流的文学作品,绝不是靠一套悬浮的语词和绝对的理性逻辑就能简单完成的文字游戏。那些伏脉于历史褶皱深处沉甸甸的细节,那些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才是其要义所在。近年来,互联网上不断掀起的对鲁迅笔下诸多人物形象的讨论,便足以显现出文学经典所具有的跨时代、跨媒介、破图层的能量。作家正是有着对社会关系的深刻洞见、对他者的热忱关切,才能以如此这般简洁克制的文字直击人心,塑造出孔乙已、闰土、阿Q等人物形象,揭示其生活状态。这些人物形象历经百年岁月淘洗,依然在新的时代语境中不断迸发回响,乃至成为当下互联网世界中勾连自我与他人、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文化中介。这就是文学性的力量: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们始终可以在充满灵韵的文学中观古今、观天下、观自身。
反观人工智能写作,人工智能技术在诞生之时,就是工具导向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人机交互模式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是制定算法法则、下达指令、具有主体性的一方。人工智能只需要扮演执行指令的助手角色,服从并完成指令任务。因此,人工智能的动机并不在于自我表达,而只是在预训练素材的基础上,对操纵者作出符合程序化的回应。同样,它也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生产的语言。这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在创建文学现场时,极为依赖人类的数据训练与模型调试。再者,人工智能生成文本时更无法依凭自身的情感体验、历史经验驾驭文学数据库。这直接导致人工智能写作的内容高度机械化、同质化,难以产生鲜活的现实关切,也无法在实际意义上促成一种具有真实情感、辩证思想、伦理意义的“新文学”的迭变。未来,人工智能想要与人类作家比肩,一个核心前提是跳出算法写作的窠臼,击破人物与故事的表象,理解人类情感经验的逻辑,体察生命经验的细节,并将其转化为文学性的表达。
(摘编自马晓炎《写作技术的臻于至美不是文学的终极旨归》)
材料二:
人工智能创作神器布局的艺术风口正在呼唤一个艺术新时代的到来,而当一种智能工具从“技术手段”发展到“创作伴侣”再升级为“艺术主人”时,我们一方面为新锐技术的创作潜能而欣喜,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隐忧保持清醒的认知。
譬如,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艺术创作的“拟主体”摆脱不了“硅基生命”的先天短板:缺失意识和自我意识,没有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生命体验。前者使它无从获得对世界的知识性认知和理性判断,没有目标追求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道德自律感,无法以自主的价值立场去理解和吸纳人类积淀的历史经验,不能自主地在自身与社会、与他人、与特定语境中,形成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只能按算法概率、算力速度的训练模型连词成句、连句成段,或基于某种指令以比特像素实现图形(图像)信息的排列组合,却并不理解这些组合的意义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提供这样的答案。
“硅基生命”则让AI创作“本体失根”,拟主体没有源自生命体实践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没有王夫之所说的“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铁门限”,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历史镜像、时代精神、生活阅历均无从谈起。用于AI大模型的数据不过是“二手生活”而非“肉身经验”,其表达的“知情意”来自“他者投喂”而不是自己的“生命历险”,这就颠覆了文艺创作“躬身成文”“艺以明志”的创作原则,斩断了作品和艺术家之间有关社会的、历史的、生命的有机联系,势必会抽空艺术存在的意义。因而,没有生命体验,缺少肉身感知,是AI创作的致命缺陷,其所带来的“情感虚置”和“意义缺席”将对AI创作确证自身艺术性形成巨大挑战。
上述两个问题还导致AI创作存在另一个更重要的局限——缺少艺术原创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是从已有的语料资源中依据算法逻辑匹配而来的,是“借”用前人的知识产权资源而巧置选择的结果。换句话说,它所得一切均非原创,既受限于“已有”,又缺失于“未知”。尽管在许多单项技能上人工智能比人“聪明”,但没有人的感情和自主意识的计算程序最终无法形成原创能力,它可以通过人的信息“投喂”和大数据预训练,完成从“1”到“99”的拓展,却难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这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仅靠技术智能,想要产生AI莎士比亚、AI卡夫卡,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
(摘编自欧阳友权《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隐忧和伦理边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经典具有跨时代、跨媒介、破圈层的能量,经典中的某些人物形象在当下互联网世界中仍能发挥文化中介的作用。
B.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生产的语言,所以它只是服从、执行操纵者下达的指令,按照程序完成指令任务。
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存在诸多缺陷,无法以自主的价值立场去吸纳人类的历史经验就是其中之一。
D.生成式人工智能受现有语料资源的限制,且它所提供的答案是人的信息“投喂”和大数据预训练的结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伴随神经网络技术等的发展,人工智能写作未来还有着产生巨大进步的可能。
B.如果没有设计者加以引导,人工智能可能会一味提供同质化的热门题材和内容。
C.AI创作的致命缺陷是没有生命体验、缺少肉身感知,其作品也不具备文学性。
D.现在的人工智能还只是一种人类创造力的扩容工具,而不是内容创作的主体。
3.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二中所说“艺术隐忧”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机忆之地》所有内容,包括书名、正文、配图乃至作者名字全部由AI完成。
B.文学写作的“非人化”现象引发了“人工智能是否会终结网络文学”等问题。
C.人工智能写作其实是人机协作,整体结构由人决定,细节描写则由人工智能完成。
D.“写什么”“如何写”都可解决,但人工智能写作难解决“为何写”这一哲学命题。
如何理解材料二最后划线句子所说的AI创作可以“完成从‘1’到‘99’的拓展,却难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 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分)
有观点认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将昔日高度专业化的文学创作变成大众皆可参与的轻松游戏。”你怎样看待该观点所说的这一变化?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张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天山南坡和北坡完全不同,北坡降水丰沛,风景如画,而南坡干旱少雨,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盖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只有满山的砾石。这南坡是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曾是一个大学教授,后来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却美得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大人们挖树的时候,同学们就到胜利渠边喝水。大家成群结队地趴在渠边,就像一群羊,而牧羊人是胡老师。当我们在渠边喝饱了肚子,装满了随身的水壶,胡老师就吹响了哨子把整个班集合起来。上课的内容就是跑步。同学们围绕着正在挖树的大人跑步,踏着胡老师的哨子,一二一,一二三四……胡老师还带领我们唱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那棵胡杨树实在太高大了,拖拉机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
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描写矿区荒凉的自然环境,口语化的表达蕴含着抱怨之情,与小说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在语意上形成了互补关系。
B.孩子们提出移植胡杨树时,胡老师下课后独自走了,不是因为孩子们给他出难题,而是出于感动,他想满足学生们的愿望。
C.胡杨树被移栽时,这一天成为矿上所有人的节日。这表明不管孩子还是成年人都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求。
D.本文叙说孩子们与“树”故事因事见情:写《树》的作文,忐忑不安;听父母记忆中的树,有触动;树移栽后,满心期待。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二段以拟人手法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渲染了氛围,为下文移植胡杨树做铺垫。
B.本文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506矿,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
C.本文写胡老师带领孩子们唱的歌,看似随意,却更好地呈现了胡老师坚强、乐观的形象。
D.本文以全知视角娓娓道来,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多处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8.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时,房顶上响起咚咚声,大伙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小说中这一情节合理且有意义。请简要分析。(4分)
9.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小说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窦固使假司马班超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行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又曰:“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以故也。”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曰:“到已三日,去此三十里。”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生死从司马!”超曰:“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众曰:“善!”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告以汉威德,“自今以后,勿复与北虏通。”广叩头,“愿属汉,无二心。”遂纳子为质。还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班超之于西域,戏焉耳矣。以三十六人横行诸国,取其君,欲杀则杀,欲禽则禽,古今未有奇智神勇而能此者。盖此诸国者,地狭而兵弱,主愚而民散,不必智且勇而制之有余也。万里之外,孱弱之夷,苟且自王,实不能逾中国一亭长。其叛也,不足以益匈奴之势,其服也,不足以立中夏之威;而欺弱凌寡挠乱其喙息以诧奇功超不复有人之心,而今古艳称之,不益动妄人以为妄乎?发穴而攻蝼蛄,入沼而捕鳅鲦,曰:“智之奇勇之神也。”有识者笑之久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七)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而欺弱A凌寡B挠乱C其喙D息E以诧F奇功G超不复有H人之心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假,代理,与《苏武传》中“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的“假”意思不相同。
B.因,趁着,与《过秦论》中“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的“因”意思相同。
C.然,同“燃”,燃烧,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若火之始然”的“然”字意思相同。
D.遂,成就、完成,与成语“天遂人愿”“称心遂意”中“遂”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超出使西域时,感觉到鄯善王对汉朝使者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班超意识到这一定是因为有北方匈奴的使者到来。
B.班超召集他的官吏士兵,先喝酒,待喝到酒酣处,班超施展激将法,与被酒壮胆气的官属们约定当夜突袭匈奴营地。
C.班超第二天才告诉郭恂头天晚上的行动,郭恂大惊,随即变了脸色,班超解释了没有提前告知的原因,他这才高兴了。
D.班超完成出使后,窦固上书详细报告班超功劳,皇帝赞赏班超,拒绝窦固另选使者出使西域的要求,任命班超为军司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鄯善王广奉超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
(2)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超何心独擅之乎!”
14.关于班超“智勇”的评价,王夫之却认为会让“有识者笑之久矣”,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概括王夫之如此评价的理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作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的别名。④斗:通“陡”。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春日远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B.颔联“竞”字写出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闲”字写出了花儿清闲自得的意态,为上联点缀鲜艳、明快的色彩。
C.本诗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诗人被贬之地的景色;后四句叙事抒情,表达的是诗人复杂的心情,整首诗婉转蕴藉。
D. 尾联明白晓畅,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愁,并点明忧愁的原因,是读了张十一的来诗后,愁的鬓发顿时白了一半。
16.本诗的颈联是我们理解诗歌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复杂甚至矛盾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指出,左丘明因失去视力,“ ”;而《诗三百》的问世,则“ ”。
(2)走上工作岗位的小刚将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作为座右铭,警醒自己在物质诱惑面前保持廉洁之心,拒绝贪腐之念。
(3)古代诗人对“烟”字情有独钟,比如常用“烟”字表现柳树的生机或朦胧之美,如“______________”或用“烟”字形容水雾弥漫,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社恐”正在成为当下年轻人中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提起“社恐”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北欧,比如芬兰人在寒冷的公交车站排队,每人精准相隔两米。北欧人的“社恐”本质上是自我独立意识,是一种主动选择。与北欧不同,日本社会中的“社恐”则更多源于社会压力。老一辈人上班谨小慎微,下班后还要跟各种人打交道:①健谈的邻居、话痨的司机、热情的商场店员……②各种社交场合,每个人要花大力气“读空气”③,努力维护和谐的气氛。这些场景直接触发日本年轻人的疲惫和恐惧。他们主动为自己贴上“社恐”标签,从大量社交生活中抽身, A 。中国“社恐”流行的原因则具有综合性,一方面是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变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亲密度下降。与父母一辈拼命赚钱、 B 相比,年轻人更注重个人幸福。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同时也更加具有竞争性——④工作中的压力和激烈的攀比竞争,不少年轻人感到疲惫,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社交场合抽身。虽然“社恐”是一种个体的自由选择,但在各种社交网络和媒体都鼓励“关注自我”的同时,年轻人也应该主动地融入社会,把自己从心灵“内卷”当中拯救出来,体验真实而丰富的人生。
下列有关文中标点符号用法和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处冒号表解释说明,对前文“打交道”的对象进行具体的阐述。
②处省略号表列举的省略,表明社交的对象很多,突出了社交活动之多。
③处引号表特殊含义,“读空气”指根据现场的气氛和状况来采取合适言行。
④处破折号表语意的转折,从中国充满活力的正面论述转向不利一面。
19.请在文中横线处按要求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3分)
A.(1分)补写一个成语: B.(2分)补写语句: (不超过15 字)
2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病因并予以修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看。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儿,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儿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花瓣儿,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来的正好,你把这些花瓣儿都扫起来,撂在那水里去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儿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埋在那里,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21.下列句子中的“不过”与文中加点的“不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网络玄幻想象力丰富,不过其负载的社会价值有待提升。
B.只要我们愿意去努力,人生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C.追求荣誉固然重要,但再高的荣誉也高不过祖国的需要。
D.经过一段治疗,病人的精神有所改观,不过胃口不大好。
22.上面语段出自某版本《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将画线句子修改为“有人的地方儿什么没有?”,修改后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级高三语文12月月考答案
1.B 强加因果
2.C “不具备文学性”无中生有
3.D
4.①意思:AI创作根据信息生成文本的能力很强,但是它缺少原创能力,无法进行独立自主的创作。②好处:通俗、形象、简洁地说明了AI创作的优势和缺点,更容易使读者理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人工智能技术让文学创作变得容易参与和轻松,说明人工智能迭变速度惊人,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②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在写作技术层面降低了文学创作的门槛,但这种创作只是一种算法写作,难以产生现实关切,其作品缺乏经典作品的文学性的力量。③这种“文学创作”存在“情感虚置”和“意义缺席”等问题,会抽空艺术存在的意义,我们应对其蕴含的艺术隐忧保持清醒的认识。④这种“文学创作”缺少艺术原创力,只能依附于已有的语料资源,很难创作出独创性的优秀文学作品。(第一点2分,其他点任答2条满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 D D.“写《树》的命题作文时,忐忑不安”错误。原文中“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可见学生是心有抗拒。
7. D D.“以全知视角娓娓道来”错误。文中是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们)”是故事的见证者、讲述者和参与者。
8.合理:
①胡老师在咚咚声中给学生们讲《曹刿论战》,看似巧合,实际上符合文本中特殊的生活环境的真实。②师生对炮声隆隆的特定环境习以为常,大家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师生的这种反应符合情理。
意义:
①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学习,师生们能笑着面对,表现了他们苦中作乐积极乐观的心态。
②表现了“兵二代”生活、学习环境的恶劣,赞扬了兵团人牺牲个人利益、克服困难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
9.①在荒山野岭寸草不生的地方,应该有一棵树能给人们带来绿荫,带来生机和希望。②在远离故乡的父辈眼中,树是故乡的代表,是家乡的记忆,应该有一棵树去寄托乡愁。③在成长的孩子及所有人的眼中,树包含了美好生活的梦想,应该有一棵树作为精神力量的源泉。
10. BEG
11. C A与《苏武传》中“假”的意思一样B《过秦论》中“因”是沿袭D天遂人愿、称心遂意中“遂”的意思是顺着、顺从。
12. C “班超解释了没有提前告知的原因,郭恂这才高兴”错误,郭恂高兴的原因是班超没有打算独占功劳。
13. (1)鄯善王广接待班超非常周到,后来忽然变得疏远懈怠。班超对他的下属官员说:“难道没觉察出广(对我们)的礼节和敬意淡薄了吗?”(备,更,疏懈,“宁觉广礼意薄乎”句意)(2)班超知道他的心思,抬手说:“您虽然没有一同前往,我班超怎有心独自占有功劳呢!”
(掾,不行,擅各1分,句意1分)
14. ①西域诸国地狭兵弱主愚民散,不必用智谋和勇武就能制服。
②班超欺凌弱小的行为难以真正提升国家威望。
③班超只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奇功,这种行为不值得称赞。(1点1分,2点3分,3点5分)
15.D(尾联写得曲折迂回,并且来诗不是诗人愁的原因)。
16. ①既有不能报答君主恩泽的遗憾,又有对君主的怨恨。
②既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
③既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每点2分)
17.(1)厥有《国语》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3) 烟柳画桥(绝胜烟柳满皇都/绿杨烟外晓寒轻/杨柳堆烟) 烟涛微茫信难求(但寒烟衰草凝绿/烟波江上使人愁/多少楼台烟雨中/日照香炉生紫烟)
18.(3分)D【解析】破折号此处表示解释说明。
19.(3分)A独来独往/离群索居(指向“与社交圈拉开距离”之意即可)B为了家庭牺牲自己(指向“重视家庭”即可)评分参考:答对成语给1分,答对句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4分)一方面是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强(提高),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变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或“人际”)亲密度下降【解析】第一处:“独立意识”与“增加”搭配不当。第二处:“人与人之间的”与“人际”语意重复。评分参考:答对一处给2分,答对两处给4分。
B(原文和选项B,指明范围,含有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味,仅仅;A项与D项,连词,用在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C项,用在形容词性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
22.(4分)①改句委婉含蓄,符合林黛玉语言的清雅风格;原文“脏的臭的”语言粗俗直接,与林黛玉的语言特点不符。②改句使用反问,态度更加鲜明;且有提示宝玉的意思,更符合对话的情境。③改句内涵更丰富。原文“脏的臭的”具体明确,改后:“什么没有”语义更丰富。(1点1分,2点2分,3点5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窦固派遣代理司马班超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班超行进到鄯善国(时),鄯善王广接待班超非常周到,后来忽然变得疏远懈怠。班超对他的下属官员说:“难道没觉察出广(对我们)的礼节和敬意淡薄了吗?” 又说:“这一定是有北方匈奴的使者到来,(鄯善王)犹豫不知(该倾向哪一方)的缘故啊。” 于是招来侍奉的胡人,欺骗他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了,如今在哪里呢?” 侍奉的胡人惊慌害怕地说:“已经到了三天,距离此地三十里。” 班超于是把侍奉的胡人关起来,全部召集他的官吏士兵三十六人,和(他们)一起喝酒,(喝到)酒兴正浓的时候,就激励激怒他们说:“你们和我都身处极远之地,现在匈奴使者到来才几天,而鄯善王广的礼遇尊敬就废弃了。如果让鄯善王逮捕我们送给匈奴,尸骨将长久地被豺狼吞食了,对此怎么办呢?”下属官员们都说:“如今处在危险即将灭亡的境地,是生是死都听从司马(班超)的!” 班超说:“现在的计策,只有趁夜晚用火攻击匈奴人,使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他们必定会非常震惊害怕,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这些匈奴人,那么鄯善国就会吓破胆,(我们的)功业就可成就、大事就可成功了。” 众人说:“应当和从事商议这件事。” 班超生气地说:“吉凶(命运)就决定在今天,从事是个平庸的文官,听到这个计划必定害怕而使计谋泄露。” 众人说:“好!”夜晚,班超就率领官兵前往奔袭匈奴营地。恰逢天刮大风,班超命令十个人拿着鼓隐藏在匈奴人的房舍后面,约定说:“看到火起,都应当击鼓大声呼喊。” 其余的人都拿着兵器弓弩,在门两边埋伏。班超于是顺着风向放火;(众人)前后击鼓呐喊,匈奴众人惊慌混乱,班超亲手击杀三人,官兵斩杀匈奴使者及其随从士兵三十多人首级,其余一百左右的人全部被烧死。第二天才回来,告知郭恂,郭恂大为吃惊;不久脸色改变,班超知道他的心思,抬手说:“您虽然没有一同前往,我班超怎有心独自占有(功劳)呢!” 郭恂于是高兴起来。班超于是召见鄯善王广,把匈奴使者的首级给他看,整个鄯善国都震惊害怕。班超把汉朝的威严和恩德告知(鄯善王),“从今以后,不要再和北方匈奴往来。” 鄯善王广叩头说:“愿意归属汉朝,没有二心。” 于是送儿子作为人质。班超回去禀报窦固,窦固非常高兴。详细上报班超的功劳成效,并且请求重新选派使者出使西域。皇帝说:“官吏如果像班超这样,为什么不派遣(他),却要重新选派呢!现在任命班超为军司马,让(他)继续完成以前的功业。”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班超在西域(的所作所为),就像儿戏罢了;凭借三十六个人就在各个国家横行无忌,捉拿那些国君,想杀就杀,想擒就擒,从古至今没有凭借奇异的智慧和神勇就能做到这样事情的人。大概这些西域各国,地域狭小并且兵力薄弱,君主愚昧而且民众离散,不必用智谋和勇武就能制服它们还绰绰有余。在万里之外,衰弱的外族,暂且自己称王,实际上(实力)不能超过中原的一个亭长。它们反叛也不足以增加匈奴的势力,它们归服也不足以树立中原的威望;然而(班超)欺侮弱小,扰乱他们的生活,来获取奇功,班超不再有做人的良心,可是古今都艳羡称赞他,这不是更加促使狂妄的人更加狂妄吗?挖开洞穴去攻打蝼蛄,进入泥沼去捕捉泥鳅,(却)说:“智慧奇绝,神勇无比啊。” 有见识的人嘲笑这种说法很久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评分参考,亲密度下降【解析】第一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长沙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五)语文PDF版含答案,共13页。
这是一份2025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语文答案docx、语文试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