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很多是在观察到现象后提出假说(或归纳)从而得到发展的。在下列科学探索过程中,结论属于事实而非假说(或归纳)的是( )
A. 通过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结构实验,指出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组成
B. 科学家通过提取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膜实验,指出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
C. 科学家发现水分子通过细胞膜速率高于人工膜,指出细胞膜上存在运输水分子的通道
D. 施莱登和施旺通过观察指出,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依据题意,判断属于假说还是事实,就细胞膜的结构和成分而言,若科学家是通过推测得出结论应该属于假说,若是具体检测得出的结论或直接观察看到的实物(如直接观察到暗-亮-暗,但不能明确知道暗属于蛋白质,所以属于假说),属于事实。
【详解】A、罗伯特森根据电镜下看到的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静态结构模型,属于假说,A错误;
B、科学家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制备出纯净的细胞膜,通过对其化学分析,得知组成细胞膜的脂质除磷脂外还有胆固醇,属于事实,B正确;
C、科学家发现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速率高于人工膜,指出细胞膜上存在运输水分子的通道,属于假说,C错误;
D、施莱登和施旺通过观察指出,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是不完全归纳法归纳的,D错误。
故选B。
2. 德国科学家奥托·瓦博格研究发现,癌细胞即使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也倾向于通过无氧糖酵解来获取能量,这一现象被称为“瓦博格效应”(Warburg effect)。癌细胞通过糖酵解满足其快速增殖的需求,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乳酸会导致细胞外环境酸化,这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癌细胞快速增殖会消耗大量的葡萄糖为其提供能量
B. 癌细胞易转移可能与其细胞膜的成分变化和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
C. 研发抑制糖酵解的关键酶活性的药物治疗癌症没有副作用
D. “瓦博格效应”使葡萄糖中的能量主要不是以热能形式散失
【答案】C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
2、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均为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有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乳酸。
【详解】A、与有氧线粒体呼吸相比,获得相同数量的ATP,无氧糖酵解会消耗更多的葡萄糖,因此癌细胞快速增殖会消耗大量的葡萄糖为其提供能量,A正确;
B、癌细胞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细胞的黏着性降低,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同时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乳酸会导致细胞外环境酸化,这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因此癌细胞易转移可能与其细胞膜的成分变化和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B正确;
C、糖酵解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研发抑制糖酵解的关键酶活性的药物治疗癌症也会影响正常细胞的呼吸,C错误;
D、“瓦博格效应”主要通过无氧糖酵解来获取能量,无氧呼吸中葡萄糖是不彻底的氧化分解,葡萄糖中大部分的能量主要储存在酒精中,D正确。
故选C。
3. 科学家将2个四细胞时期的安哥拉兔胚胎移植到一只受精的比利时兔体内,该受体兔产下了4只比利时兔和2只安哥拉兔,这是第一例成功移植的哺乳动物胚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内受精时精子不需达到获能状态也能完成受精
B. 上述胚胎移植时受体兔需要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C. 上述安哥拉兔胚胎直接在受体兔子宫中着床并发育
D. 胚胎移植技术可充分发挥供体雌性优良的繁殖潜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胚胎移植是指将雌性动物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的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
【详解】A、体内受精时,精子需要在雌性动物生殖道内获能后才能完成受精,A错误;
B、由题意可知,该受体兔已经受精,因此胚胎移植时受体兔不需进行同期发情处理,B错误;
C、安哥拉兔胚胎需要先胚胎培养到桑葚胚或囊胚期,经过移植到受体兔体内后,才能在受体兔子宫中着
床并发育,不是直接在受体兔子宫中着床并发育,C错误;
D、胚胎移植实际上是生产胚胎的供体和孕育胚胎的受体共同繁殖后代的过程,其优势是可以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大大缩短供体本身的繁育周期,D正确。
故选D。
4. 植物生长发育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物根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为生长素合成信号
B. 受到光刺激后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C. 年轮、春化作用均能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D.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的化学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分布于植物各个部位,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较为丰富,可感知光信号,其结构发生变化,再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影响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
【详解】A、植物根中具有感受重力的平衡石细胞等,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为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从而调节生命活动,A错误;
B、受到光刺激后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信号经过转导,传递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B正确;
C、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形成颜色浅的带,秋冬季温度低,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小,树干形成颜色深的带,从而形成年轮。一些植物在生长期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低温诱导之后才能开花的现象叫作春化作用,因此年轮、春化作用均能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C正确;
D、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的化学物质,D正确。
故选A。
5. 研究发现,玉米基因KRN2和水稻基因OsKRN2通过相似的途径调控玉米和水稻的产量,从而揭示了玉米和水稻同源基因的趋同进化(指不同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相似的环境而呈现出表现型上的相似性),为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同源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
B. 玉米和水稻发生同源基因的趋同进化,但是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生殖隔离
C. 趋同进化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行,是不同生物接受相似选择的结果
D. 基因OsKRN2为育种提供遗传资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意“玉米基因KRN2和水稻基因OsKRN2通过相似的途径调控玉米和水稻的产量”可知,基因KRN2、基因OsKRN2通过控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调控玉米、水稻的产量,可为育种提供遗传资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详解】A、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不同基因;由题意“玉米基因KRN2和水稻基因OsKRN2通过相似的途径调控玉米和水稻的产量,从而揭示了玉米和水稻同源基因的趋同进化”可知,同源基因位于不同物种—玉米和水稻细胞中,而不同物种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
B、玉米和水稻属于不同物种,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趋同进化是指不同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相似的环境而呈现出表现型上的相似性,故趋同进化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行,是不同物种接受相似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基因OsKRN2通过控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调控水稻的产量,可为育种提供遗传资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A。
6. 光合产物以蔗糖的形式有两种方式从叶肉细胞移动到筛管伴胞复合体(SE-CC)。甲方式:叶肉细胞中的蔗糖通过不同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即可进入SE-CC。乙方式:蔗糖自叶肉细胞至SE-CC的运输(图1)可以分为3个阶段:①叶肉细胞中的蔗糖通过胞间连丝运输到韧皮薄壁细胞;②韧皮薄壁细胞中的蔗糖由膜上的单向载体W顺浓度梯度转运到SE-CC附近的细胞外空间(包括细胞壁)中;③蔗糖从细胞外空间进入SE-CC中,如图2所示。SE-CC的质膜上有“蔗糖-H+共运输载体”(SU载体),SU载体与H+泵相伴存在。胞内H+通过H+泵运输到细胞外空间, SU载体将H+和蔗糖同向转运进SE-CC中。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光合产物蔗糖从叶肉细胞到达SE-CC跨膜层数为0或2
B. 蔗糖由细胞外空间运输至SE-CC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C. 与野生型相比,H+泵功能缺失突变体的叶肉细胞中将积累更多的蔗糖
D. 蔗糖浓度能调节膜上SU载体的含量,体现了蔗糖的信息传递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1、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2、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详解】A、光合产物蔗糖从叶肉细胞到达SE-CC可通过胞间连丝运输,则不跨膜,也可通过转运载体运输,则需要出叶肉细胞,然后进入SE-CC中,则跨膜层数为2,A正确;
B、如图2,蔗糖从细胞外空间进入SE-CC中需要理由H+浓度梯度进行运输,属于主动运输,消耗能量,B错误;
C、与野生型相比,H+泵功能缺失,则不能形成H+浓度梯度,则不能将蔗糖运输到SE-CC中,所以突变体的叶肉细胞中将积累更多的蔗糖,C正确;
D、蔗糖浓度能调节膜上SU载体的含量,说明蔗糖是信息分子,体现了蔗糖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D正确。
故选B。
7. 将群体感应基因与裂解基因导入益生菌中,益生菌裂解时释放的抗肿瘤药物可使肿瘤消融。群体感应基因用于感知细菌群体的数量,细菌数量较少时进行繁殖,当细菌数量达到感应阈值时会启动裂解基因表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获得具有肿瘤治疗作用益生菌的关键步骤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B. 益生菌释放的抗肿瘤药物能够识别肿瘤,达到治病的作用
C. 患者体内的益生菌数量呈现规律性变化是因为群体感应基因和裂解基因的存在
D. 利用益生菌消除肿瘤的过程中,肿瘤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
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A、获得具有肿瘤治疗作用益生菌的关键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该步骤是基因工程的核心,A正确;
B、益生菌裂解时会释放抗肿瘤药物,使肿瘤消融,因此能识别肿瘤,达到治病的作用,B正确;
C、题意显示,群体感应基因可使患者体内带有肿瘤药物基因的益生菌在数量较少时进行繁殖,当益生菌数量达到一定数量后裂解,会使益生菌数量呈现规律性变化,即患者体内的益生菌数量呈现规律性变化是因为群体感应基因和裂解基因的存在,C正确;
D、将群体感应基因与裂解基因导入益生菌中,益生菌裂解时释放的抗肿瘤药物可使肿瘤消融,利用益生菌消除肿瘤的过程中,肿瘤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D错误。
故选D。
8. 精氨酸依赖型谷氨酸棒状杆菌缺乏将鸟氨酸转化为精氨酸的酶,不能在缺少精氨酸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但可作为鸟氨酸发酵的优良菌种。如图为野生型谷氨酸棒状杆菌经诱变获得精氨酸依赖型菌并进行筛选的过程示意图,过程①将紫外线照射处理过的菌液接种在培养基甲上,培养至菌落不再增加时,平板上的菌落如图所示。过程②向培养基甲中添加某种物质,继续培养。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培养基采用湿热灭菌法、培养皿采用干热灭菌法灭菌
B. 从培养基乙中挑选菌落,用平板划线法接种在培养基上可分离出单菌落
C. 培养基甲是一种选择培养基,过程②向培养基甲中添加精氨酸
D. 菌落A是诱变产生的精氨酸依赖型菌种,可作为鸟氨酸发酵的优良菌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培养基和培养皿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金属材料多用干热灭菌法。纯化微生物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详解】A、 实验过程中,培养基通常都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培养皿采用干热灭菌法灭,A正确;
B、 从培养基乙中挑选菌落,平板划线法可以通过接种针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使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并繁殖形成单菌落,从而达到分离单菌落的目的,B正确;
C、野生型谷氨酸棒状杆菌可以在培养基甲中生长,而精氨酸依赖型菌不能在培养基甲中生存,因为甲是缺少精氨酸的培养基,所以培养基甲是一种选择培养基。过程②中向培养基甲中添加精氨酸,精氨酸依赖型菌不能在缺少精氨酸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所以添加精氨酸后可以将精氨酸依赖型菌筛选出来,C正确;
D、 菌落A是野生型菌种,菌落B为精氨酸依赖型菌株,可作为鸟氨酸发酵的优良菌种,D错误。
故选D。
9. 为高效分离高质量的椪柑原生质体,科研人员采用组合酶液l(2%纤维素酶R+2%离析酶) 与组合酶液Ⅱ(2%纤维素酶W+2%离析酶)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甘露醇(作用类似于蔗糖),结果如图。其中活性氧会影响原生质体的再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实验中温度、pH、酶解时间必须相同
B. 使用组合酶液Ⅱ获取原生质体的效果较好
C. 加入甘露醇的目的是维持培养液中的渗透压
D. 可以用显微镜计数法测得原生质体的数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的特性: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温和。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0°C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会升高。
【详解】A、两实验中酶的种类不同,为保证单一变量,应控制好无关变量,故应在各自酶的最适温度和pH下进行实验,酶的用量和时间必须相同,A错误;
B、实验结果表明使用组合酶液Ⅱ获取原生质体的产量高,而活性氧含量差别不大,故使用组合酶液Ⅱ获取原生质体的效果较好,B正确;
C、甘露醇是一种渗透压调节剂,加入甘露醇的目的是维持培养液中的渗透压,C正确;
D、原生质体是细胞结构,可以用显微镜计数法测得原生质体的数量,D正确。
故选A。
10. 人类除正常摄食行为外,还存在挑食行为。研究发现,与过敏有关的挑食是大脑对身体的保护,下图表示挑食行为的部分调控过程,其中IgE是一种抗体,白三烯是一种细胞因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分泌的抗体会附着在肥大细胞表面
B. 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过敏原会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受体结合
C. 组胺会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引发组织水肿
D. 临床上使用白三烯抑制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避免食物过敏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是过敏原再次侵入有过敏体质的机体时,初次接触过敏原使机体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细胞表面这时与过敏原结合,进而使靶细胞释放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引发过敏反应。
【详解】A、浆细胞不能识别过敏原,A错误;
B、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过敏原会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结合,B错误;
C、组织胺能增强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引发组织水肿,C正确;
D、由图可知,白三烯作用于脑能回避过敏原,因此临床上使用白三烯促进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避免食物过敏现象,D错误。
故选C。
11. 根据S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的差异,将其分为SⅠ、SⅡ、SⅢ……等类型,不同类型的S型发生基因突变后失去荚膜,成为相应类型的R型(RⅠ、RⅡ、RⅢ……)。S型的荚膜能阻止外源DNA进入细胞,R型只可回复突变为相应类型的S型。为探究S型菌的形成机制,科研人员将加热杀死的甲菌破碎后获得提取
物,将冷却后的提取物加入至乙菌培养液中混合均匀,再接种到平板上,经培养后检测子代细菌的类型。图1是用DNA测序仪测出的R型细菌的一个DNA分子片段上被标记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5'-TGCGTATTGG-3')。图2为S型细菌的一个DNA分子片段上被标记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1中DNA片段复制3次,需要35个腺嘌呤脱氧核苷三磷酸
B. S型细菌的此DNA分子片段碱基排列顺序为5'-CCAGTGCGCC-3'
C. R型细菌的拟核DNA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图2的DNA片段更耐高温
D. 若甲菌为SⅢ,乙菌为RⅡ,子代细菌为SⅢ和RⅡ,则能说明S型菌是转化而来
【答案】C
【解析】
【分析】1、碱基对C-G之间有3个氢键,碱基对A-T之间有2个氢键,DNA分子中氢键越多结构越稳定,所以C-G比例越高,DNA耐高温能力越强。
2、分析题图:为DNA测序仪显示的某生物DNA片段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图片。图1的碱基排列顺序已经解读,其顺序是:TGCGTATTGG,所以图中碱基序列应从上向下读,且由左至右的顺序依次是ACGT,所以图2碱基序列为:CCAGTGCGCC。
【详解】A、图1所示DNA片段中有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其复制 3次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为5× (23 -1) =35个,A正确;
B、根据图1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可知,图中碱基序列应从上向下读,且由左至右的顺序依次是ACGT,所以图2所示单链为5'-CCAGTGCGCC-3',B正确;
C、图1所示DNA片段中碱基对C-G有5个,图2所示DNA片 段中碱基对C-G有8个,所以图2所示的DNA片段耐高温能力更强,肺炎链球菌的拟核DNA为环状,有0个游离的磷酸基团,C错误;
D、若甲菌为SⅢ,乙菌为RⅡ,RII接受加热杀死的SⅢ的 DNA,经转化得到SⅢ,繁殖所得子代细菌为SⅢ和RⅡ, RII经回复突变得到SⅡ,繁殖所得子代细菌为SⅡ 和RⅡ。所以若甲菌为SIII,乙菌为RⅡ,子代细菌为SⅢ和RⅡ,则能说明S型菌是转化而来,D正确。
故选C。
12. 蚕豆病是红细胞 G6PD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进食蚕豆或接触蚕豆花粉后发生的急性溶血性疾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中男性约占 90%。研究表明,GA、GB、g互为等位基因,只有 GA、GB 能控制合成 G6PD。图1 为某家族蚕豆病遗传系谱图,图2为该家族部分成员相关基因的电泳图谱。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控制此相对性状基因型有6种,患者的基因型有2种
B. 该病与镰状细胞贫血症都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 II-7 患病,可能是GB基因发生了甲基化修饰,修饰后遗传信息未发生改变
D. II-7 和II-8婚配,假如他们有足够多的后代,那么后代中g的基因频率为1/2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途径,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详解】A、蚕豆病患者中男性约占90%,可知该病与性别相联系,且患病表现为男多女少,则推测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结合图1和图2可以进一步判断蚕豆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控制此相对性状的基因型有9种:XGAXGA、XGBXGB、XgXg、XGAXGB、XGBXg、XGAXg、XGAY、XGBY、XgY,患者的基因型有2种,A错误;
B、由题干信息可知,蚕豆病是红细胞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进食蚕豆或接触蚕豆花粉后发生的急性溶血性疾病,可知该病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错误;
C、根据图1和图2可知Ⅰ-2既含GA基因又含g基因,因此其基因型为XGAXg,Ⅱ-7的基因型为XGBXg,Ⅱ-7患病的原因是XGB基因表达受到影响,导致其无法合成G6PD,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被甲基化的GB基因遗传信息不变,C正确;
D、Ⅱ-7和Ⅱ-8婚配,Ⅱ-7的基因型为XGBXg,Ⅱ-8的基因型为XgY,假如他们有足够多的后代,基因型为XGBXg、XGBY、XgXg、XgY那么后代中g的基因频率为2/3,D错误。
故选C。
13. 雌激素分泌的双重细胞学说认为,卵巢的内泡膜细胞在垂体分泌的促黄体生成素(LH)作用下,使胆固醇转变为雄激素;颗粒细胞在促卵泡激素(FSH)的刺激下产生芳香化酶,可将从内泡膜细胞弥散而来的雄激素转变为雌激素。内泡膜细胞与颗粒细胞紧密配合共同产生雌激素,其机制如图所示。分泌型多囊卵巢综合症主要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频率不协调,导致促卵泡激素(FSH)分泌量减少,促黄体生成素(LH)增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FSH和LH都是由垂体分泌定向运输给卵巢而发挥作用
B. 睾酮和雄烯二酮均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出内泡膜细胞和颗粒细胞
C. 多囊卵巢综合症由于雌激素含量过多,卵巢内有很多小囊,导致异常排卵
D. 内泡膜细胞中出现甲、乙两种途径的根本原因是控制相应酶合成的基因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高等动物的性激素有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两大类,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和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雌性激素还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
【详解】A、激素的运输是不定向的,A错误;
B、雄烯二酮和睾酮都属于雄激素,二者均为固醇类物质,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B错误;
C、多囊卵巢综合症由于雄激素含量过多,卵巢内有很多小囊,导致异常排卵,C错误;
D、内泡膜细胞中甲、乙两种途径区别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出现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控制相应酶合成的基因不同,D正确。
故选D。
14. 血钙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0~4时期的影响如图所示。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机理与神经细胞相似,此外还涉及Ca2+通道开放,Ca2+顺浓度跨膜运输进入细胞。河豚毒素可以阻断心肌细胞膜上的Na+通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河豚毒素可导致动作电位0~1时期Na+通道关闭,Na+无法外流
B. 高血钙会使心肌细胞膜外负电位从产生到恢复所需的时间变短
C. Ca2+进入心肌细胞主要发生在动作电位3时期
D.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完成后膜内的K+浓度低于膜外
【答案】B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河豚毒素阻断心肌细胞膜上的Na+通道,Na+通道关闭,可导致动作电位0~1时期Na+无法内流,A错误;
B、分析图示可知,高血钙完成电位变化花费的时间最短,即高血钙会使心肌细胞膜外负电位从产生到恢复所需的时间变短,B正确;
C、Ca2+顺浓度跨膜运输进入细胞,主要发生在动作电位2时期,C错误;
D、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完成后膜内的K+浓度高于膜外,D错误。
故选B。
15. 研究发现,细胞中染色体的正确排列、分离与粘连蛋白有关,粘连蛋白的水解是着丝粒分裂的原因。图1、图2表示某果蝇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某物质数量变化曲线的一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a=8,c=4,BC时粘连蛋白水解酶活性最高
B. 若图1纵坐标表示同源染色体对数,则该曲线不可能表示减数分裂
C. 图2中,若b=8,c=4,则②表示的细胞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D. 水解粘连蛋白的酶在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中均能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1:BC段发生某物质数量加倍,可表示着丝粒分裂后细胞染色体数加倍;分析图2:粘连蛋白水解,着丝粒断裂,该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果蝇有8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为16条,则a=16,c=8,若图1纵坐标表示染色体数量,曲线BC段发生着丝粒分裂,之后染色体数量加倍,A错误;
B、减数分裂Ⅰ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故对于二倍体生物而言,减数分裂Ⅰ结束后子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则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只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但同源染色体对数不变,还是零对,因此若图1纵坐标表示同源染色体对数,则该曲线不可能表示减数分裂,B正确;
C、图2中,若b=8,c=4,则表示减数分裂,②表示的细胞发生了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
D、水解粘连蛋白的酶发挥作用的结果是着丝粒分裂,该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Ⅱ后期,可发生在次级卵母细胞中,不能发生在初级卵母细胞中,D错误。
故选B。
16. 下图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只在男性中表现,其中I1和I2为纯合子。已知自然人群中患该病个体的频率为1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II1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2个致病基因
C. II2与无亲缘关系的正常男性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为50%
D. II1与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女性婚配,后代正常的概率为70%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该系谱图为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只在男性中表现,说明该遗传病为限性遗传,I1和I2为纯合子,II1患病,是杂合子。
【详解】AB、根据题干分析,该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且只在男性中发病,假设用A/a字母表示,则I1的基因型为aa,I2的基因型为AA,II1的基因型为Aa,即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II1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已经复制,则含2个致病基因,AB正确;
C、II2的基因型为Aa,与亲缘关系的正常男性(aa)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为1/2×1/2=1/4,即25%,C错误;
D、自然人群中患该病个体的频率为18%,则在男性群体中患病的概率为36%,男性正常的概率即aa的概率为64%,a=8/10,a基因频率在男性和女性以及群体中都是一样的,因此女性群体中A:a=1:4,则II1(Aa)与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女性婚配,后代生女孩的概率为50%,都正常,生男孩正常的概率为1/2×4/5×1/2=20%,则后代正常的概率为50%+20%=70%,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52分)
17. 科研人员获得了水稻叶绿体中酶X缺陷型的突变植株,给予不同CO2浓度后检测植株的生长情况与部分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如表所示。照光时,叶肉细胞中的O2与CO2竞争性结合C5。O2和CO2与Rubisc酶的亲和力与各自的相对浓度有关,相对浓度高则与酶的亲和力高。O2与C5结合后经一系列的反应,最终释放CO2的过程称为光呼吸,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条件
0.5%CO2
0.03%CO2
指标
平均株高/cm
平均株高/cm
乙醇酸含量/(μg·g-1叶重)
乙醛酸含量/(μg·g-1叶重)
突变植株
42.45
24.47
825.54
1.26
野生植株
43.26
42.21
1.54
1.78
(1)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在光呼吸的过程中酶X的功能是_____。Rubisc酶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它催化CO2与C5反应生成C3的过程称为_____,C3转化为(CH2O)和C5需要光反应提供的物质有_____。
(2)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水稻催化光呼吸的多种酶基因转移到叶绿体内并成功表达,在叶绿体内构建了光呼吸支路(虚线所示),大大提高水稻产量,其原理是_____。
(3)研究发现,叶肉细胞光合能力及叶绿体中的Mg2+浓度均呈昼夜节律波动。科研人员研究还发现,Mg2+是Rubisc酶(催化C5与CO2反应)的激活剂,Rubisc酶活性随叶绿体内Mg2+浓度增大而增强,据此推测光合能力的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是_____。推测植物在缺Mg2+的条件下,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有_____(写出2点)。
【答案】(1) ①. 催化乙醇酸生成乙醛酸 ②. CO2的固定##二氧化碳的固定 ③. NADPH和ATP
(2)乙醇酸可在叶绿体内分解为CO2,提高了叶绿体中CO2的浓度:一方面使CO2在与O2竞争Rubisc酶中有优势,使光呼吸减弱 ;另一方面光合作用原料增多,促进光合作用
(3) ①. Mg2+含量的昼夜节律波动导致其激活的酶的活性(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昼夜节律波动 ②. 缺Mg2+导致光合色素含量降低、酶Rubisc活性下降
【解析】
【分析】植物的Rubisc酶具有两方面的作用:当C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CO2反应,生成C3,C3在ATP和[H]的作用下完成光合作用;当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O2反应,产物经一系列变化后到线粒体中会产生CO2,这种植物在光下吸收O2产生CO2的现象称为光呼吸。
【小问1详解】
科研人员获得了水稻叶绿体中酶X缺陷型的突变植株,实验结果如表,突变体中乙醇酸的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植株,说明在光呼吸的过程中酶X能催化乙醇酸生成乙醛酸。Rubisc酶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它催化CO2与C5反应生成C3的过程是二氧化碳的固定。C3转化为(CH2O)和C5需要光反应提供NADPH和
ATP,从而为C3的还原提供还原物质和能量。
【小问2详解】
乙醇酸可在叶绿体内分解为CO2,提高了叶绿体中CO2的浓度:一方面使CO2在与O2竞争Rubisc酶中有优势,使光呼吸减弱 ;另一方面光合作用原料增多,促进光合作用,所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水稻催化光呼吸的多种酶基因转移到叶绿体内并成功表达,在叶绿体内构建了光呼吸支路(虚线所示),大大提高水稻产量。
【小问3详解】
叶肉细胞光合能力及叶绿体中的Mg2+浓度均呈昼夜节律波动。科研人员研究还发现,Mg2+是Rubisc酶(催化C5与CO2反应)的激活剂,Rubisc酶活性随叶绿体内Mg2+浓度增大而增强,说明Mg2+含量的昼夜节律波动导致其激活的酶的活性(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昼夜节律波动,导致光合能力的周期性波动。缺Mg2+导致光合色素含量降低、酶Rubisc活性下降,从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18. 雄性不育(简称不育)甘蓝型油菜LY31AB为高茎(dd),具有高产、抗菌核病的优点。为研究LY31AB的育性(由基因A/a、B/b控制)和茎高的遗传,研究人员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图中甲为LY31AB,乙、丙、丁均为高秆可育。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实验1和杂交实验2的结果分析,不育为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判断的依据是_____。
(2)植物育性有的受母本(卵细胞)细胞质基因控制,其特点为子代表型总是和亲代母本一致。杂交实验1中,可排除甘蓝型油菜的育性由细胞质基因控制,证据是_____。
(3)请写出甲的基因型:_____。将B基因和b基因扩增测序,证实b基因是由B基因突变而来的,两种基因的非模板链部分测序如下:
据图可知B基因发生_____,造成蛋白质翻译在第_____位氨基酸后提前终止。(终止密码子:UAA、UAG、UGA,起始密码子:AUG)。
【答案】(1) ①. 隐性 ②. 杂交实验1和杂交实验2中,F1可育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不育植株
(2)杂交实验1中,甲(母本)为不育,F1既有不育植株又有可育植株(或者是实验1中F1可育植株自交后代既有不育植株又有可育植株)
(3) ①. aabb ②. 碱基对的缺失和替换 ③. 443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杂交实验1和杂交实验2中,F1可育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不育植株,说明不育为隐性性状,可育为显性性状。
【小问2详解】
若甘蓝型油菜的育性由细胞质基因控制,则子代表型总是和亲代母本一致,而杂交实验1中,甲(母本)为不育,F1既有不育植株又有可育植株,F2中出现固定分离比,故可排除甘蓝型油菜的育性由细胞质基因控制。
【小问3详解】
根据杂交实验2中F2可育:不育=15:1可知,杂交实验2中F1可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不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其它基因型的植株则为可育,因此甲的基因型为aabb。据图可知B突变成b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和替换,起始密码AUG前有6个碱基,终止密码UAG出现在1336-1338,(1335-6) ÷3=443。
19. 甲型流感病毒(IAV)为冬季流感的主要病原体。机体感染后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症状。下图是人体对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I~Ⅶ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细胞(辅助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a~g代表不同的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IAV侵入人体后,一部分能被吞噬细胞吞噬,另一部分病毒被I_____(填细胞名称)摄取处理后,
将抗原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Th细胞,Th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Ⅴ结合,这是激活Ⅴ细胞的一个信号;激活Ⅴ细胞的另一个信号是_____。再次感染甲型流感病毒时细胞Ⅶ的来源有_____(填细胞名称)。
(2)IAV感染人体时会发烧,发烧是一种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反应。体温高于38.5℃时,应适当服用退烧药,退烧过程中,机体散热量增加的主要方式有_____。(答出2点)
(3)为寻找防控IAV的新思路,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了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科研人员用不同的饲料饲喂小鼠,7d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染小鼠,统计小鼠的生存率以及细胞毒性T细胞和γT细胞(一种新型T细胞)的相对数量,结果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①实验组小鼠应用高脂肪低糖类饲料饲喂。
②分析图1结果显示IAV感染3天后,实验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饮食方案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
③科研人员推测,KD(高脂肪低糖类)饮食条件下,_____(填“γT细胞”或者“细胞毒性T细胞”)在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依据是_____。
(4)研究发现,A基因是决定γT细胞分化成功的关键基因。为了验证上述推测,科研人员构建了A基因敲除小鼠继续进行实验,发现(3)中实验组小鼠肺部粘液生成细胞数目高于对照组,而KD饮食的A基因敲除小鼠的检测结果与(3)的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肺部粘液能捕获病毒,抵御感染,由此可以推测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机理是_____。
【答案】(1) ① 抗原呈递细胞(或APC) ②. 甲流病毒与B细胞接触 ③. 记忆B细胞和B细胞
(2)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汗液增多等
(3) ①. γT细胞 ②. 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而γT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
(4)KD通过促进A基因的表达,促使γT细胞数量增多,从而诱导肺部粘液生成细胞的增殖,产生更多
的粘液捕获病毒,以此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小问1详解】
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可摄取病原体,而后对抗原进行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因此IAV侵入人体后,一部分能被吞噬细胞吞噬,另一部分病毒被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Th细胞(辅助性T细胞),Th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Ⅴ(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Ⅴ细胞(B细胞)的一个信号;激活Ⅴ细胞(B细胞)的另一个信号是病原体即甲型流感病毒(IAV)与B细胞接触。再次感染甲型流感病毒时,生物体内可发生二次免疫,Ⅶ可分泌抗体,为浆细胞,二次免疫中,浆细胞的来源有B细胞核记忆B细胞。
【小问2详解】
烧过程中,机体散热量增加的主要方式有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汗液增多等。
【小问3详解】
由图2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而γT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据此推测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小问4详解】
(3)中实验组小鼠肺部粘液生成细胞数目高于对照组,而KD饮食的A基因敲除小鼠的检测结果与(3)的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说明是A基因促使γT细胞数量增多,使小鼠肺部粘液增多,存活率增大。故可推测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机理是:KD通过促进A基因的表达,促使γT细胞数量增多,从而诱导肺部粘液生成细胞的增殖,产生更多的粘液捕获病毒,以此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
20. 黑麦1R短臂上带有抗条锈病(M基因)等多种抗性基因,能易位到小麦1B染色体长臂。科研人员以二倍体黑麦自交系K(2n=14,染色体组成为RR)作父本,以六倍体普通小麦品种11(6n=42,染色体组成为AABBDD,B染色体长臂中的Y基因控制矮秆)作母本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杂交实验和筛选,其中用特定的荧光探针对F₃进行检测,选出含有1条1BL/1RS易位染色体的植株进行自交,最终培育出1BL/1RS
易位系新品种(6n=42)。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F3染色体组成应为____________,F3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______个四分体。
(2)若F3某一含有1条1BL/1RS易位染色体植株中的一条1R(以是否抗条锈病为观察指标)插入到了一条1B中,可能插入Y基因内部,导致该基因功能缺失;也可能插入Y基因外部。抗条锈病和矮秆为显性性状,请设计最简便的实验,确定该植株1R的插入位置(各种基因型的实验材料均可选择)。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和结论: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则1R插入到Y内部;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则1R插入到Y外部。
(3)若F4中某植株的基因型如图2所示,其中N、n分别控制花瓣的大小。该植株自交后代中纯合子占______,大花瓣矮秆抗条锈病的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AABBDDR ②. 21
(2) ①. 将该植株自交,观察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 ②. 抗条锈病高杆:不抗条锈病矮杆:抗条锈病矮杆=1:1:2(矮杆:高杆=3:1) ③. 不抗条锈病矮杆: 抗条锈病矮杯=1:3(子代中没有出现高杆植株)
(3) ①. 1/4 ##25% ②. 3/8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分析题意,F2中八倍体小黑麦染色体组为AABBDDRR,普通小麦染色体组为 AABBDD,因此二者杂交的F3染 色体组为 AABBDDR; AABBDDR中的R无同源染色体,不能形成四分体,故AABBDD(42条染色体)能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21个四分体。
【小问2详解】
若F3某一含有1条1BL/1RS易位染色体植株中的一条1R(以是否抗条锈病为观察指标)插入到了一条1B中,若插入Y基因内部,则基因型可表示为 MY;若插入Y基因外部,则基因型可表示为 MYmY。确定该植株 1R 的插入位置,最 简便的实验方案是使该植株自交,观察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MY(插入Y基因内部)自交结果为抗条锈病高杆:不抗条锈 病矮杆:抗条锈病矮杆=1:1:2;MYmY(插入Y基因外部)自交结果为不抗条锈病矮杆:抗条锈病矮杆=1:3。
【小问3详解】
若F4中某植株的基因型如图2所示,(图中M、Y可以看作一对等位基因),该植株自交后代中纯合 子=1/2(nn+NN)×1/2(MM+YY)=1/4;大花瓣矮杆抗条锈病的植株的基因型为 NYM,所占比例为 3/4×1/2=3/8。
21. 中科院的研究团队利用细胞工程和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首例只有双母亲来源的孤雌小鼠和双父亲来源的孤雄小鼠,实现了哺乳动物的同性繁殖,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卵母细胞和精子时,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目的是_____。
(2)卵母细胞去核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去核的卵母细胞与ahESC融合的方法通常是_____。不考虑致死情况,得到的孤雄小鼠性染色体组成为_____。利用胚胎分割的方法对乙进行处理得到了多只孤雄小鼠,这些孤雄小鼠作实验材料进行医学研究的优点是_____。
(3)CRISPR/CAS系统是应用最广泛的基因组编辑技术。由具有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功能的CAS蛋白和一条人为重组的一段目的基因的单链向导RNA(sgRNA)组成,sgRNA 可以指导CAS蛋白对靶基因进行敲除、插入和突变修饰。sgRNA 可识别特异性结合目标DNA序列,二者结合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
(4)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可通过改变_____的碱基序列,从而可以任意编辑基因组上的各种靶序列。常用的sgRNA长度为20bp左右,某SgRNA因细胞内其他DNA序列也含有与其相对应的序列,造成该SgRNA错误结合而脱靶,解决的具体措施是_____。
【答案】(1)清除代谢物,防止代谢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2) ①. 显微操作法 ②. 电融合法(或PEG、或灭活的病毒) ③. XX、XY 和YY ④. 遗传物质相同,可以排除由于基因不同导致的个体差异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 ①. SgRNA的引导序列 ②. 适当增加SgRNA的长度,提高其与靶基因识别的特异性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小问1详解】
培养卵母细胞和精子时,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以便清除代谢物,防止代谢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小问2详解】
常采用显微操作法去除卵母细胞的细胞核,然后用电融合法融合去核的卵母细胞与ahESC。雄小鼠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为X和Y,两个精细胞两两融合,则可产生的基因型为XX、XY 和YY;由胚胎分割得到的孤雌小鼠遗传物质相同,作实验材料进行医学研究时可以排除由于基因不同导致的个体差异。
【小问3详解】
SgRNA可识别并特异性结合目标DNA序列,其结合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as9蛋白相当于限制酶,因而可在相应的部位实现切割,可催化磷酸二酯键断裂,可在受体细胞中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导致基因突变,进而实现基因结构的改变。
【小问4详解】
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可通过改变SgRNA的引导序列的碱基序列,从而可以任意编辑基因组上的各种靶序列。可适当增加SgRNA的长度,提高其与靶基因识别的特异性,从而减少SgRNA的脱靶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