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资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尝试通过诵读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
2.能结合文中典型画面,举例解说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表达的关系。
3.能结合具体句子,说出使用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选择一个角度,搜集相关资料,尝试概括文中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学习活动
1.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是说细微处的景致也能“迎意”“引心”,感人至深。请结合《故都的秋》中的五幅画面,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说说作者是如何做到“一叶迎意”“虫声引心”的。
提示
①可从取景的角度思考,比较五幅画面,看看作者是从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取材的。
②可从写景的角度思考,比较五幅画面,想想它们是否都使用了感官描写。
③可从主观感受的角度思考,比较五幅画面,想想作者是怎样由浅入深地写出主观感受的层次性的。
④可从描写对象的角度思考,比较五幅画面,看看描写的物象在形体上分别有什么特征。
2.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引用歌德的观点,将色彩分为主动的(积极的)和被动的(消极的)。主动的色彩适合表现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和努力进取的态度,如黄、橙、黄红、朱红等;被动的色彩适合表现不安的、温柔的和向往的情绪,如蓝、红蓝、蓝红等。根据这个观点,你认为老师选择什么颜色的粉笔板书《故都的秋》课文标题比较合适?请说明理由。
提示
①我们经验中描绘秋天的黄色属于主动的色彩,对应丰收的画面,并不适合用来表现郁达夫笔下私人化的北国之秋。
②根据“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等句子,建议从被动的色彩中选择合适的颜色,借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之情。
3.关于文学鉴赏,孟子提出“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前者强调作者的个人遭际和时代特征对解读文本的影响,后者强调读者文本研究的主体性作用和个性化解读。你认为《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分别适合选用哪种鉴赏方法?请认真研读课文,结合【参考资料】说明理由。
【参考资料】
(1)郁达夫生平(摘自中国现当代文学馆《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家》)
1896年,出生于浙江富阳。1899年,父亲去世。1903-1911年,国内求学。1912年,因参与学潮被开除。1913-1922年,日本求学。1923年,北京大学任教。1924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任教。1926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年底,辞职回上海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与创立“左联”,不久退出。安徽大学任教,仅四个月。1933年,移居杭州。1934年,任浙江省政府参议。
(2)郁达夫《北平的四季》(节选)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一九三六年五月廿七日
(3)1928-1934年间日本侵华史料
1928年5月,日军制造“济南惨案”,占领济南。6月,日本在沈阳皇姑屯车站炸死张作霖,阴谋夺取东北。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三省。
1932年3月,日本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
1933年1-5月,日军先后占领了热河、察哈尔两省及河北省北部大部分土地,进逼北平、天津。
1934年5月,日军在天津南开八里台和吉林伊兰县强占民地修建机场,并动用飞机轰炸伊兰县,炸死我国民众2万余人。
(4)朱自清《哪里走》(1928年)(节选)我们的阶级,如我所预想的,是在向着灭亡走:但我为什么必得跟着?为什么不革自己的命,而甘于作时代的落伍者?我为这件事想过不止一次。我解剖自己,看清我是一个不配革命的人!这小半由于我的性格,大半由于我的素养;总之,可以说是运命规定的吧。自然,运命这个名词,革命者是不肯说的。
……
况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活,也不忍丢下了走自己的路。……一个连妻子、儿女都无心照料的人,哪能有闲情、余力去顾到别的在他觉着不相干的人呢?
(5)朱自清《背影》(1925年)(节选)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注:据说,朱自清工作以来,工资多半寄回家:在扬州八中任教时,他的工资甚至直接由父亲代领,因入不敷出、庶母挑拨等家庭琐事,朱自清与父亲一直不和。)
提示
答案不唯一。建议《故都的秋》使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荷塘月色》使用“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结合背景材料,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故都的秋》中北平秋天“清”“静”“悲凉”的特征;细细研读文本,我们能够从字里行间品味出《荷塘月色》中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
4.朗诵是基于个人理解的声音表达。朗诵时,可以通过控制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停连等来表达自己对文字的独特感受。请你反复揣摩《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情感特征,任选一段文字进行朗诵。
(1)请录一段朗诵音频或视频文件上传至抖音、腾讯微视或为你读诗APP等平台,展示你学习这两篇课文后的朗诵成果。一段时间后统计网友评论,了解自己的朗诵效果。
(2)以这两篇课文为脚本,为班级或学校的文艺活动提供一个配乐朗诵节目。
提示
①建议从课文中选择一段有画面感的或情感充沛的文字进行朗诵,比如《故都的秋》的写景片段、结尾等,《荷塘月色》的第3、4、5三段等。
②朗诵前,先理解作者的情感基调,然后再通过声音表现情感。两篇文章都不适合以高亢激昂的声音呈现。
③上传音(视)频至任一平台前,请先注册账号。拍摄时,请保持镜头平稳。
④建议使用轻柔而略有起伏的旋律做背景音乐。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答案,共3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学案,共3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字之源,句之美,诗之韵,理基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导学案及答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