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历史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历史试卷,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
A. 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 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2.夏商周三代宗法制度的最重要特点是将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宗法制度 ( )
A. 家国一体化的特征 B. 原始宗教的内隐性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3.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从西周的“政自天子出”变为了“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这表明 ( )
A. 周王室统治广布四方 B. 争霸战争日益频繁
C. 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 D.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4.据史料记载,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的征兵征粮经常达不到定额,民众对官府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秦国新法实施之后,秦国百姓踊跃参军入伍,登记入伍的场所常常挤满了人。这一变化主要缘于“新法”中的 ( )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厉行法治D.焚烧诗书
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6. 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D. 独断性和随意性
7.司马迁《陈涉世家》:“……然后以六合为家,肴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材料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兼并六国矛盾激化 B.陈胜起义 C.秦的暴政D.焚书坑儒
8.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 )
A.利于加强控制地方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C.有利于加强皇权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9.下图中的著作是我国古代第一部 ( )
A.纪传体通史 B.断代史史书C.民间诗歌总集 D.药物学专著
10. 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推行休养生息。武帝即位后,对匈奴用兵,采取盐铁官营、告缗等一系列政策汲取大量社会财富解决财政危机,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变化说明 ( )
A. 和亲政策符合发展趋势B. 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
C. 对外用兵加重人民负担D. 国力变化影响内外政策
11.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监察制度。汉武帝时期为监察地方官员和豪强势力所采取的措施是 ( )
A. 颁布“推恩令” B. 尊崇儒术 C. 设置刺史 D. 盐铁官营
12. “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臣(董仲舒)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二者的主张 ( )
A. 都使传统文化遭遇灭顶之灾 B. 实质都是思想文化专制
C. 都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D. 实质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13.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一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
A.外戚势力膨胀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D.官僚机构脆肿
1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发展呈现的主要特征是 ( )
A.国家统一与吏治清明B.科技落后与经济停滞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社会繁荣与文化开放
15.东晋时期,高门士族琅琊王氏掌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该现象反映了 ( )
A.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重要支柱B.地方出现众多割据政权
C.门阀政治取代了皇权政治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
16.秦、隋是历史上两个短命的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 )
A.修筑了规模宏大的军事工程B.开通了沟通南北的水上运输通道
C.开创了影响后世的政治制度D.注重强化思想控制巩固政治统一
17.《孝文帝出行图》(如下图)取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帝王礼佛浮雕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一队朝佛者,以孝文帝为中心,前拥后簇,神情泰然。画面中所有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这幅图 ( )
A.历史久远难以考辨B.艺术加工不可采信
C.全面展现社会风貌D.反映北魏改革趋势
18.《隋书》认为,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高丽战争运输兵马物资;后世学者认为,其主要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巡幸江南的娱乐需求;当代史学家认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根本原因。据此可知,关于隋朝大运河开凿原因的认识 (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多面性
C.说明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D.后世学者研究比古代观点可信
19.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的权力愈发扩大,他们自行任免下属文武官员,地方官吏几乎成了节度使的家臣,士兵几乎成了节度使的私家武装。节度使一旦死去,或由子嗣继任,或由部下接班。朝廷委派的继承人选往往无法立足,朝廷也无可奈何。史学界对以上现象称之为 ( )
A. 安史之乱B. 藩镇割据C. 朋党之争D. 五代十国
20. 唐代的三省体制相当成熟,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表明 ( )
A. 唐朝时三省掌握了实际统治权B. 唐朝皇帝被剥夺了最高决策权
C. 唐朝时君权与相权矛盾尖锐化D. 唐朝皇帝的决策权受到了限制
21.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国家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唐朝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22.唐朝时,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正评定,没有出身门第的限制,可以自行报名投考,由此可知,科举制 ( )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C.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D.淡化了等级观念
23.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所有庄宅口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买,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材料反映唐朝 ( )
A.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B.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C.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D.手工业发展较快
24.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唐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有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
A.对科举制的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
B.科举制不可能令人神经麻木,因而观点有误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帖子的主要问题是八股取士的时间有错误
25.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一中书省→工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周人的统治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则是各族混居,这就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
——摘编自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
材料二 “大一统”是汉武帝国家观的核心,其继位之初就提出要效法尧舜,实现“教通四海”“海外肃慎”。汉武帝在位54年,最终实现了“四个统一”,即军事统一、政治统一、思想统一、经济统一,推动西汉王朝开始进入了全盛时期,对后世也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摘编自徐平华《汉武帝“大一统”的国家观及其当代价值》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并概括这些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10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四个统一”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并概括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10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西晋末年,政治黑暗,汉族大量流向边远地区,从而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边疆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向中原地区展开更大规模的迁徙。晋室东渡,汉族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在政治上逐渐由割据走向统一的同时,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为后来隋唐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唐朝对待不同的民族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设立军事行政机构针对的是解决北方突厥、回纥民族问题,以及东北靺鞨民族问题,册封制度针对的是回纥、靺鞨、南诏民族;和亲政策针对的是缓和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唐朝统治阶级能够从各个民族问题产生原因出发去解决或缓和矛盾,实行开明的政策,在总体原则上依然牢牢把握着“以和为主”这一政策尺度。
——摘编自马晓琳《浅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并分析民族交融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至于元嘉末……地广野丰,民勤本业……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孔季恭等传》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南方地区的经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4 分)
简述南方经济的发展对历史发展的影响。(5 分)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26.【答案】(20分)
(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2分)
影响:打破了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基础;“天下一体”观念的产生;促进华夏族的形成。(任答四点给8分)
(2)主要措施:军事统一:出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政治统一:颁布推恩令,设刺史监察地方;思想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尊崇儒术)经济统一: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6分)
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西汉大一统强盛局面的出现;巩固加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4分)
27.【答案】(18分)
(1)方式:人口迁徙(少数民族内迁/汉人南迁);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征伐战争。(4分)
影响:促进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扩大汉文化的影响;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任答四点给8分)
(2)特点:政策灵活;因地制宜;政策开明;以和为主。(任答三点给6分)
28.【答案】(12分)
(1)变化: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由“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千金之家”到“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3分)
(2)主因:一是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二是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4分)
(3)影响:在南方发展的过程中,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同时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隋唐统一创造条件。(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C
B
C
C
C
C
A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A
C
A
C
D
B
B
D
21
22
23
24
25
B
C
C
C
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