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重点题型专练(上海专用)
重点题12 文学作品阅读——景物描写赏析-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重点题型专练(上海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重点题12 文学作品阅读——景物描写赏析-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重点题型专练(上海专用),文件包含重点题12文学作品阅读景物描写赏析-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重点题型专练上海专用原卷版docx、重点题12文学作品阅读景物描写赏析-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重点题型专练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1.(2024·上海春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月潭
阿来
①去年十月,一访米仓山。半年后,五月春深,再访苍莽米仓。
②上午,在秦岭以南的群山中横向移动,自西向东,从古利州青川县往古巴州南江县。中午到达,饭后即往更深的山中,访去秋未到的十八月潭。
③山路盘旋,四野静谧。鸟叫声是多的。但古人说过:“鸟鸣山更幽。”中国人的心性有这样的审美文化浸染,加上山野中越来越浓重的绿,主观上就有了强烈的静谧之感。
④胡核楸、盐肤木在低处,树树舒枝展叶,在山脚,在溪前。绿光照眼,使得行于山阴道上的人眼睛与心境一并通透。杜甫诗形容这情状只有三个字:“俱眼明”。
⑤路盘旋着上升,到山的半坡,洁白花树出现。斜擎着四片花瓣,子房高耸的是山茱萸科的四照花;细碎繁密的小花开得如云如雾的是木犀科的流苏树;还有丛生,与人齐身高的两种英莲,和悬钩子属的茂密灌丛。
⑥再翻一道梁,再越一条谷,更多的树,更清的水。
⑦如是循环往复,然后,十八月潭到了。
⑧拍完两株花树,才顺栈道步入林中,步入站满高大乔木的一片平坦凹地。依这地势的启发,我预设了将要遭逢潭水的情状。就像阿斯塔菲耶夫的小说《鱼王》中所写的那样:茂密的森林突然消失,在宽阔的谷地中央,树林环绕丰茂草地。草地上有冰川时代遗留下的巨石蒙满苔藓。然后,一口潭,深而静,倒映着树与花,倒映着云影与天光。绕潭而行,再穿过一片深广的杉与松与桦与枫,又一片林中草地,又一口静静的水泊出现。一只白颊水鸟停在岸边。“境绝人不行,潭深鸟空立。”
⑨是“潭”这个字,让人发生清绝幽静的联想。
⑩而十八月潭真正的面貌并不是这样。
⑪林木深处溪水流淌声响起时,脚下的栈道突然转折,改变方向的同时,还由平缓变得陡峭。坚硬的花岗岩层露出,猛然断裂沉陷,面前突然出现一道深渊。天空出现,太阳光涌入,隔着并不宽阔的虚空,隔着深谷看见了对面耸峙参差的峰,和万树丛生的错落山壁。
⑫不想说面临的是一道峡谷,而想说是一个生云起风的绿色深渊。
⑬悄无声息的溪流从幽暗的树林中出来,在光滑的花岗岩壁上陡然明亮,突然加速,随着岩壁更深的陷落腾身变成了一匹白练,一道飞瀑,飞降百余米,跌入一口碧绿的深潭。水往下飞奔,凉风徐徐上来,挟着水汽,拂面而过,让人感到清新舒爽,从皮肤到皮肤里面很深的地方。
⑭凉风起于飞瀑,起于深潭,但不大,习习拂面;悬垂飞溅的水声也不大,没有大声喧哗。这全是因为森林的缘故。俯瞰深渊,石壁,飞泉,碧潭,视线时时被树拦断,那是林海的深渊。
⑮就着悬泉旁开出的石阶,循级而下。陡峭处,木梯勾连成栈道,身边密布着扎根石缝姿态倾斜的树,枝干通直的树,枝干虬曲的树,枝上飘忽着松萝的树,干上寄生着蕨类的树,枝干斜出在身边可供攀扶的树,还有树冠展开,枝叶交错,将视线中的花岗岩壁、壁上飞泉、壁脚深潭不断遮断,而生出种种动态构图的树。使人如行于古人绘制的山水长卷之中。
⑯又一回地理的剧烈跌宕,再随急转陡峭的山势,傍着飞瀑悬泉循级向下。太阳再次钻出云隙,使云水树石再次闪闪发光。地势稍缓处,我停在一块其大如屋,脱离了岩体横卧溪上的花岗岩巨石前。岩石中夹杂的细碎石英颗粒和云母片闪闪发光,那是明净透澈如钻石般的光芒。
⑰巨石旁的树很老,岩石的岁数更老,记得山下的地质博物馆说这些岩石来自震旦纪。那么,它的年纪,这些俯冲而下的岩壁的年纪最少也有五亿年了。在更久远的地质时代,地球深处的岩浆上涌,却未突破地壳成为火山,熔化的岩浆在地下熔合不同成分的物质,渐渐冷凝,就形成了地球岩石圈最坚硬的部分——花岗岩。这些闪烁的石英和云母就是在那个熔铸过程中包藏其中的。然后,它们在多少亿年多少千万年的某次某几次强烈的地质运动中拱出地表,造成了眼前这些高山深谷。又在时间深处,被冰川,被水,被风打磨光滑,成砂成粉,风化为土,养育了草与树,养育了浩莽林海。
⑱所以,我要凝视它,抚摸它。
⑲花岗岩在地球上分布广泛,歌德在另外的时空中凝望过它们,并注意到其“异乎寻常的材质,那富于变化的神奇颗粒”。聂鲁达在南美安第斯山上注视过同样的岩石,观察到同样现象时说,那是“时间之盐”。延伸一下,我想,那也是我们骨骼与精神中的钙,也是四周所有高大树木最基本的养料。现在,我尝到了它的味道。
⑳风和阳光在这块巨岩的上半部,它的底部浸在溪水里。水清无色,颜色来自岩石上生出的幽滑绿苔。
㉑歌德说:“每一条通向未知路径的山脉,都在证实一个古老的经验:最高处和最深处都是花岗岩,然后才是其余各种形形色色的岩石。在地球最深的脏腑里,花岗岩不可撼动地安歇着。”“它早于一切生命,超越一切生命。就在这一瞬间……”
㉒从此开始,我的关注点似乎都在岩石形态的变化上面,至于水如何在石壁上飞扑,如何在岩脚下积聚;树如何在石缝中扎根,如何迎风造型,倒有些忽略了。因为这一切,种种奇异景象,根本还是因为岩石基座的形态变化。岩奔而泉飞,岩停而潭深。石有缝而孤树斜出,石化土而杂花生树。
㉓数公里长的山道,岩壁时陡时缓地跌落着,一折,又一折,更像一章又一章循序递进的雄壮交响乐。不是贝多芬们制定了程式的四个乐章,而是连绵不绝的十八个乐章。
㉔陡直时,就张挂了水的白练成为飞瀑与悬泉。这些水流本该发出巨大的喧哗,却被众多幽深如海的树林吸掉了其高音部和中音部,猛厉的奔湍变成了温柔的潺溪。奔涌的岩歇脚,在一株枫下,在傍着老松的一丛杜鹃下聚为绿潭时,就变成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了。潭水漫溢,无风而有波。古代诗歌写到这样的静潭与飞瀑时,总是要写到猿,写到猿鸣的。“蜀道重来老,巴猿此去闻。”现在,猿是没有了,时不时有一迭声的鸟鸣响起,倒比水声更尖锐响亮。
㉕如此这般,时行时停, ,十八层飞水飘扬,十八口深潭凝碧,两个多小时,就走过了静在米仓深处的十八月潭。
㉖离开时,在最后一个潭前停留得久些,更多的时间花在了仰望那些悬垂而下的花岗石壁。安谧而雄伟的岩石,风起时,扬起了岩石表面的水。水飞动,却依然改变不了岩石沉着的雄伟。于是,又想起歌德的话:“你们是一座座最古老最可敬的时间之纪念碑。”
㉗这简直就是最贴切的花岗岩石的颂辞。
㉘从山道再下行数十里,宿在一个叫大坝的地方。入席小饮时,见窗外晚霞弥天。山中陡岩不见,悬泉深潭不见,只是满目林海,随着暮色渐深,正在化雾化烟。
11.第(23)段以“交响乐”总收十八月潭的景色,描写精妙,请加以赏析。
【答案】以通感的手法把十八月潭岩壁比作交响乐,化视觉为听觉,生动形象地写出十八月潭跌宕起伏的总体形貌;以音部的变化比喻飞瀑、悬泉汇入绿潭,声音由低沉到寂静的过程;形声兼备,虚实相生,让人再次回味十八月潭整体的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陡峭的岩壁为视觉,交响乐为听觉,以听觉写视觉,这是通感的手法。交响乐由不同声音协和地同时发声,节奏感强,篇幅长大,气势磅礴。以通感的手法把十八月潭岩壁比作交响乐,生动形象地写出十八月潭跌宕起伏的总体形貌;
“一折,又一折”“连绵不绝的十八个乐章”,这是以音部的变化比喻飞瀑、悬泉汇入绿潭,乐章结束,声音也由低沉到寂静;
文句呈现陡峭的岩壁,飞流的泉瀑,兼有音乐,形声兼备,虚实相生,意蕴丰富,启人联想想象,让人再次回味十八月潭整体的美景。
2.(2023·上海高考)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蔑匠阿爷
虞燕
①一根茶口杯粗细的竹子,竹头抵住墙脚,阿爷左手握住竹尾,右手挥刀,往竹尾中间部位一扎,“嚓”一声轻响,裂了个口子,顺势推篾刀,“噼噼啪啪”,像燃放鞭炮,竹子被一节节剖开,破开后的竹子对剖,再对剖……阿爷手持篾刀,左劈右劈,上下翻飞,变出了无数根细长柔韧的篾条,一甩,“沙啦啦”,恰似清风穿过竹林。
②阿爷年少时羸弱,坐个渡轮都要晕船,父母怕他经不起风里浪里颠簸,海员和渔民就别想了,学门手艺吧,小岛上,手艺人是吃香的。在木匠、漆匠、蔑匠里,他选了篾匠,觉得自己跟竹子更亲近些。
③阿爷劈蔑的功力甚是了得,青篾、头黄篾、二黄篾、三黄篾……一层又一层,劈得利索。其中有个动作,他将篾刀刀柄往腋下一夹,嘴巴向前伸,咬住劈开的竹篾里层,刀子轻轻推进,他的厚嘴唇似乎抖了一下,三条额头纹跟着一颤一颤……两层分开后,再如此反复,一层,又一层,劈出的篾条轻薄似纸片,且每一层都均匀、齐整。我们眯起一只眼,透过篾条朝外看,可见朦胧的光,恍若晨曦映进了玻璃窗,遂朝阿爷嚷:“就像蒙描纸,都能印画啦。”阿爷两瓣厚唇使劲往旁边咧,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神色。
④篾匠的工具相对简单,最重要的工具要算篾匠的手指。阿爷系上围裙,往小马扎上一坐,扁而薄的竹篾在他指间舞动,犹如起网时小鱼群弹来跳去,他的十根手指似有磁性,各款篾条被吸得牢牢的,任怎么拨、拉、挑、压、穿,依然服服帖帖不离不弃。“哗哗”声中,篾条来回穿梭,纵横交错,偶尔用篾刀敲打经纬交叉处,让蔑条交织得更密实。一个不注意,竹器的底部就编好了。光一个底部,编法花样百出,米字形、斜纹、平编、三角孔等,什么器物配什么花纹的底,从手指与篾条相触时便定下了。
⑤阿爷常在自家院子里做活。院子铺了石板,石板与石板的缝隙总会钻出一丛绿,与墙边码着的几根翠竹相映。篾条一部分堆在地上,还有些挂于院角的楝树枝上,微风拂过,翩跹而舞,旋起一股竹香。成品与半成品散落四周,鱼篓、筐子、提篮、簸箕、摇篮……方的、圆的、扁的、长的,形状大小各异。
⑥不知道阿爷是天生不爱说话,还是因长年在小岛上做篾匠活而变得沉默,他坐在那儿,长长的手指忙着与篾条纠缠,三条额头纹如捉摸不定的海浪,忽而聚集,忽而舒展,眼不斜视面无表情是他的常态,可以数小时不挪动,不讲一句话。若有邻人相问,他头不抬,手上也不停,简洁回一句便不再吭声,两片厚嘴唇跟两层石磨似的,牢牢叠在一起。
⑦我们玩了一圈转回来,阿爷还是那个表情、那个姿势,小收音机也依然在他脚下开着,只不过已从评书转到了戏曲,或从广播剧换成了天气预报。阿爷背后,楝树枝叶繁茂,一大团的绿浮在半空,晚霞放肆地将天边涂成了橙红色,一束红光从檐角闪进来,落在即将完成的箩苑上。
⑧我们都喜欢阿爷给他小女儿编的小玩意儿,小花篮啊小箩筐啊。阿爷做活时,我们帮他扶竹子,给他递篾条,殷勤献得太明显,被他看穿了心思,他眉毛一扬,额头纹迅速向发际靠拢,说干脆做一个大家都能玩的东西。可直到阿爷扎结收边,我们也没瞧出那状若簸箕的东西是个啥。等到阿爷拿跟粗麻绳往楝树上一甩,麻绳像两条结实的手臂,从大树垂下,稳稳抱住“簸箕”,我们齐声大叫:“秋千啊!”于是,一个个轮流坐上去,轻轻地欣悦地荡过来荡过去,风也来凑热闹,鼓起我们的衣衫,树叶在头顶飒飒作响。
⑨那年,阿爷大女儿出嫁,阿爷早就编织好了一套嫁妆,针线笸箩、礼篮、蒸笼、竹箱、竹席……漆成红色的篾条穿插其间,有的收边时编了一圈漂亮的红色花纹,有的在提把或盖子上嵌入了红色“囍”字,看起来那么喜气、祥和。
⑩等小女儿出嫁时,人家说已经不时兴这样的竹编东西了,阿爷不吭声,从早到晚地劈篾,编结,打造了一套同样的嫁妆。有一次,一向寡言的阿爷从厚嘴唇说出一句话:“纯手工的东西金贵。”他的大手在空中一划一点,像为自己的话加了个感叹号。
⑪如今,阿爷已年逾七十,仍在做活,多数是些小竹器,编起来轻松些,比如花器、水果盘,造型多样,基本都是顾客订制的,他说,还是要动动脑动动手指,可以防止老年痴呆。阿爷的皱纹真是多啊,横的、竖的、斜的、并行的、交叉的,仿佛把篾条的编织图纹都印在了脸上。
(有删改)
9.赏析第⑦段划线部分景物描写的妙处。
【答案】①写楝树的浮绿、晚霞的涂染、夕照的洒漏,描绘出一幅静穆之景,画面色彩绚烂,宁静祥和。②烘托阿爷沉浸在自己的劳作中,与周围世界融为一体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阿爷的匠人精神的礼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描写特点和作用的能力。
①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分析,第七段中画线部分描写的景物是楝树、晚霞、夕照,“一大团的绿”“橙红色”“红光”重在描写景物的色彩,楝树的“绿”,晚霞的“橙红”等,使所描绘的画面色彩绚烂,且这些景物都为静景,组合在一起更凸显了画面的静穆祥和。
②从人物形象塑造和主旨表达的角度分析,主人公阿爷正是在这样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埋首劳作的,浑然不觉时间悄然流逝,仿佛已与周围世界融为一体,和谐美好的环境烘托了阿爷专注于劳作的美好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阿爷的匠人精神的礼赞。
【备考提示】
(一)描写手法
(1)感官角度: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描写景物,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受景物的特点。
(2)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能够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3)动静结合:动景可以使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静景则能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动静相互映衬,使景物描写更加富有变化。
(4)虚实相生:实写是对眼前真实景物的描写,虚写则是通过想象、联想等手法对不在眼前或并非真实存在的景物进行描写。虚实相生可以拓展作品的意境,丰富景物描写的内涵。
(二)景物特点
(1)把握景物的形、色、声、味等方面的特点:不同的景物具有不同的形态、颜色、声音和味道,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描写,可以展现出景物的独特魅力。
(2)体会景物所蕴含的情感或氛围:景物描写往往不仅仅是为了描绘景物本身,更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营造一种特定的氛围。
(三)表达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景物描写在文章的不同位置,可能会起到不同的结构作用。在开头,可能起到引出下文、奠定基调的作用;在中间,可能起到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在结尾,可能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的作用。
(2)内容上的作用:景物描写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景物描写也可以与人物、事件等相互映衬,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四)作者情感
(1)体会作者对景物的喜爱或厌恶之情: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往往会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态度。
(2)理解作者借景物所表达的深层情感或人生哲理:有些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对景物的喜爱或厌恶之情,还蕴含着作者更深层次的情感或人生哲理。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作者在描写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时,也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模拟试题】
(一)(24-25高一上·上海·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①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②“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③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④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⑤“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⑥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⑦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⑧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⑨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一匹马修理蹄子。
⑩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⑪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⑫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⑬“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⑭“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⑮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⒃“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⑰“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⑱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一九四一年九月二十三日,有删改)
8.请分析第⑦段划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案】(1)内容上:①从视听结合角度,写所闻流水声、洗衣人杵击声,所见红崖、岩石、瀑布等景物;
②从动静结合角度,写动态的流水和洗衣人杵击衣物、瀑布水飞溅,和静态的山、崖、石的纹理方正、金灿绚丽;
③多用比喻,生动形象写出崖面被阳光照后如金灿屏风、瀑布飞溅如银线等特点,体现城外山林景色的神奇美丽、祥和平静,抒发作者沉浸期间的放松愉悦、物我两忘的状态。
(2)结构上:①景中夹杂“洗衣人的杵击声”暗示劳动形象,与上文“挑夫”和下文“赶大车的人”构成普通劳动者的风景;
②以大人对外物的观察与感受,映衬下文孩子的单纯执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1)内容上:
①“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这里从听觉角度描写了流水声和洗衣人的杵击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城外的宁静氛围。同时,“而那一片山,那红崖……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从视觉角度展现了山、红崖、岩石纹理、瀑布等景物,丰富了画面内容。
②动静结合方面,流动的水、洗衣人的动作以及飞溅的瀑布是动态描写,而山、崖、石的纹理则是静态描写,动静相得益彰,使景物更加生动鲜活。
③“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崖面比作金碧辉煌的屏风,将瀑布比作银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崖面在阳光照耀下的绚丽色彩和瀑布的纤细灵动。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这样的景色描写也体现了作者沉浸其中的放松愉悦和物我两忘的状态。在这样宁静美丽的自然环境中,作者暂时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与自然融为一体,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宁静与美好。
(2)结构上:
①上文提到了“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以及下文出现的“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一匹马修理蹄子”这些人物都是普通劳动者。洗衣人、挑夫和赶大车的人共同构成了普通劳动者的风景,使文本中的画面更加丰富多样。
②这段景物描写是从大人的视角出发,展现了大人对外物的观察和感受。大人在欣赏自然景色的同时,也会被周围的劳动场景所吸引,思考生活的意义。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孩子小岫心里一直只想着到橘子林去,对周围的景物并不关心。通过这种映衬,突出了孩子的单纯执着。小岫的目标明确,不受外界干扰,一心只想去橘子林。这种单纯执着与大人在欣赏景物时的复杂心态形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二)(2024·上海奉贤·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白鹳
陶沙岸
三爹跟白鹳说,我们是两只老鸟。白鹳照例慢条斯理走几步,在地上啄两下,点头回应。
三爹给白鹳起了名字,叫小牛。小牛七年前来到这里,再没有离开,由候鸟变为了留鸟。起先,小牛的一只翅膀被布设在洞庭湖里捕鱼的迷魂阵缠住,坚韧而锋利的尼龙绳线勒进翎翅,它的半个翅膀耷拉下来,再无法远距离飞行。三爹在湖边拢住它,它是抗争过的,拖着半只翅膀在湖滩上奔跑了好远,才被三爹追上。三年前,小牛又能飞了,可它还是留了下来。
你是老天派来的吧,看我这老头子孤零零的,留下来跟我作伴儿啊?三爹摸着小牛的背,小牛伸缩长颈,脑袋在三爹的裤管上摩摩擦擦。
老屋旁有间杂物房,三爹在里面为小牛做了一个窝。窝很大,几乎占满缺失了一条面板的八仙桌,由枯树枝和芦花绒编结而成,里面宽松柔软。儿子因病走得早,孙儿铁牛去广州打工十年了,杂物房也空了七八年。曾经百来人的村子只剩十几个三爹这样的老人,每天听蛙鸣鸟叫,自己都懒得言语。如今有鸟客为邻,三爹打心眼儿里是高兴的。为了小牛,三爹忍痛将喂了三年多的狸花猫蒙住双眼,送去几十里外的一户人家,换回一只刚出生不久的猫崽。三爹想也不想,直接叫猫崽细牛。细牛在小牛身边长大,不像狸花猫一样逮住机会便想猎杀小牛,反倒像保镖一般游走在小牛周围。三爹很欣慰。
出门,小牛总跟在三爹身后,一起慢悠悠行进在岸上和水里,偶尔展翅在空中飞几圈,又回到三爹身旁。三爹从后山砍了竹子弯成弓箭状,安上渔网,眨眼成了一件趁手的捕捞工具。每当三爹从墙上取下网具,小牛和细牛都会兴奋起来,拍翅膀,喵喵叫。它们知道三爹要到池塘和沟里去捞鱼虾螺蛳。
小牛重新飞上天的那一年,三爹看到小牛衔了枯枝茅草在杂物房顶作窝,心抖了几抖,还是搬来楼梯,帮小牛在屋顶做好窝,还在窝上一米多高的位置搭了个晴雨棚,上面盖满棕榈叶。
转眼又一年。立春后一个清早,三爹听到杂物房顶小牛扑棱翅膀的声音与平常不一样,动静大,像是带着重重的回声。走到地坪中央手搭凉棚望过去,三爹看到小牛的身边多了一只白鹳,它们拍打着翅膀,长颈交织一处。三爹赶紧进屋从水桶里舀出大碗鱼虾,边撒向地坪中的一小块水泥地,边呼唤小牛。小牛却没有如以往那样立马飞来啄食,大约是担心另外一只白鹳怕生。三爹嘟嘟囔囔进了屋,一会儿工夫,小牛打头,另一只白鹳紧跟小牛飞下来。
三月下旬,小牛生下两个蛋,两只白鹳轮着蹲窝。一个月过去,两只幼崽破壳而出。三爹想着给小牛的伴侣起个名字,一直未想好。那天看到小牛单脚立在屋脊上,等着孩子的父亲捕食归来,三爹突然觉得应该叫这只新来的白鹳大牛,虽然它也许比小牛更年轻。
时令已届六月,来洞庭湖越冬的候鸟早已北归,可大牛一家还与三爹朝夕相处着。三爹前几天接到孙子电话,说是端午节要去贵州看望未来的岳父岳母,不能回来了。已经有四年未见孙子,三爹是有些心伤的,不过见到四只白鹳从早到晚在自己眼前晃悠,心里竟松快许多。
这天中午太阳很烈,小牛走到躺在堂屋凉床上的三爹身旁。三爹诧异,小牛可从不在他休息的时候来打扰。小牛伸长颈脖,长长的喙在三爹手背上轻轻点点。三爹坐起,触摸小牛较之冬天羽毛渐薄的脊背。三爹一直未曾去碰小牛的长颈,那么细长,担心伤到它。三爹疑惑地盯着小牛变得红中泛黄的尖喙,不知道这个老朋友今天是怎么了。
小牛缓缓朝外走,三爹忽地就有种不好的预感。他跟出来。大牛和它们的孩子都在地坪里,扇着翅膀,吹起的灰尘与热浪迷住了三爹的眼。终于,一段助跑,四只白鹳鱼贯飞上了艳阳灼灼的天宇。无疑,这是七年来,三爹最为孤独寂寞的夏天。老鸟终究还是走了。
三爹成天徘徊在空空的老村周围,有时坐在屋门口,望着满树硕大的黄梨抽烟,细牛蹲在脚旁。几只鸟在啄食早已熟透的黄梨。多年前,三爹家的这树黄梨总是早早被村里的孩童扫荡干净,很少能长成熟。本来短短的夜变得漫长。
中秋,孙儿未回。
秋渐凉,有鸥鹭从遥远的北方飞来。三爹整理好屋顶的鸟窝,为晴雨棚换上新棕榈树叶,扎紧。霜降过去,气温日低。湖滩山边,聚居着越冬的大雁、银鸥、白鹭。三爹隔三差五去池塘捞螺蛳,家里积了两大桶了。眼瞅着冬天逼近,仍不见小牛的影踪。三爹螺蛳照捞,出门不时朝杂物房顶瞟瞟。
三爹七十多岁的年纪,睡不踏实,少有做梦,但这一晚清醒与迷糊交织一团,朦胧恍惚中他似乎听闻屋顶有响动,头侧过去,看到小牛大牛齐齐栖息在屋脊上。听到三爹呼唤的声音,小牛顺势滑下来,落在三爹的怀里。
9.小说第①段描写很有画面感,请就此赏析。
【答案】开篇先用人对鸟的倾述,勾勒出画面的主体,极具日常生活气息,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接着用白鹳的几个动作,让画面变得生动,体现出悠然平静的生活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开篇“三爹跟白鹳说”,用人对鸟的倾述,简单勾勒出画面的主体一人一鸟,极具日常生活气息,倾诉的内容也较为简短,“我们是两只老鸟”,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疑问:人怎么变成了鸟?
接着写来白鹳的几个连贯的动作,“走几步”“啄两下”“点头”,让画面变得真实和生动,体现出悠然平静的生活氛围。
(三)(2024·上海松江·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远路上的新疆饭
刘亮程
①有一年,我们开车去阿勒泰,从天山脚下的乌鲁木齐出发,穿过茫茫准噶尔盆地,往天边隐约的阿尔泰山行进。到了黄昏,车里人饥肠辘辘,大漠落日,就像挂在天边永远吃不到嘴的圆馕。这时,荒无人烟的路边突然冒出一间矮土房子,土墙上歪歪扭扭写着“沙湾大盘鸡”。赶紧刹车拐进去,土屋前一小片修整平坦的戈壁,和屋旁辽阔起伏的戈壁滩连在一起。店里只一张桌子,七八个板凳。女店主的表情也跟戈壁滩一样漠然,不冷不热地说一句“你来了”,那语气像似认得你。你似乎也觉得认识她,只是记不起来。她提着大茶壶,给每人倒一碗茶,那茶仿佛泡了一天,跟外面的黄昏一般浓酽。
②喝几碗茶工夫,大盘鸡端上来了,那盘子占了大半个桌子,鸡块、土豆块、辣子满满堆了一大盘。四双筷子齐刷刷伸过去,没人说一句话,嘴全忙着啃鸡,忙着吃里面的皮带面,太阳落山都不知道。小店里渐渐暗下来时,我们才抬起头来,彼此看看,谁学着女店主的腔,说了句“你来了”,大家都笑起来。
③我全忘了坐在一桌的人是谁,我们因什么事踏上了去阿勒泰的这趟旅行,只记得吃着大盘鸡的瞬间,我侧脸看着窗外荒天野地里的彤红晚霞,地平线清晰地勾勒出大地的边沿。那一刻,一顿荒远的晚饭就这样长久地留在了回味里。多年后再走那条路,有意把时间磨到黄昏,想再坐在那小店的窗口,吃着大盘鸡看荒野落日。想再听那恍惚的一句“你来了”,沿路经过一个又一个路边饭店,一直把天走黑,那土房子再找不见。
④在新疆,最方便在野外吃的还有手抓羊肉,做起来比大盘鸡还简单。一次我们中午约在山谷里一户哈萨克牧民毡房吃煮羊肉。牧民说羊去后山吃草了,主人骑马去驮羊,结果一去半天。到太阳西斜,羊驮来了。我们看着主人宰羊,松树枝在炉膛慢慢烧着,我们耐心地等。羊肉煮熟端上来时天已经黑了,堆成小山的一盘肉里,仿佛已经煮入了牧民上山驮羊的时间、羊在山上吃草的时间、鹰在天空盘旋的时间,以及我们饥饿等待的时间。那一餐,我们一直吃到半夜,仿佛我们等了大半天的饥饿,要用大半夜才能吃喝回来。
⑤我的朋友刘湘晨说过他最难忘的一顿饭。那年他在塔什库尔干拍纪录片,要下山买摄像机电池,站在村口等车,等到快中午,路上连个车影子都没有。就在这时,山坡上说说笑笑来了五个姑娘,在路边的平地上支起帐篷,用石头垒起一个炉灶,放上铁锅,便开始架火烧饭。我的朋友不知道姑娘们给谁做饭,也不便过去问,就老老实实坐在路边等。等得快睡着了,过来一个姑娘喊他,让过去吃饭。姑娘说,我们在村里看见你在这里等车,今天不一定会过来车,明天后天也不一定有车过来,我们给你搭了帐篷,做了饭,你住下慢慢等。
⑥我的朋友感激地吃完姑娘们做的清炖羊肉,正打算在帐篷里住下,远远看见一辆运货的卡车开来。他多么不希望这辆车过来,最好明天后天也不要有车来,他就一直住在路边的帐篷里,每天看着五个姑娘在石头垒的炉灶上给他做饭,晚上躺在帐篷里,望着高原上的星星和月亮,做着美梦,等一辆永远不希望它过来的车。
⑦他可能是塔什库尔干最幸福的路人了。
⑧同样的幸福经历我也遇到过。
⑨那次我们驾车去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牛石头草原探路,那是一处远离县城的高山湿地夏牧场,羊群踩出的道大坑小坑,要把车颠散架似的。大中午时,一行人进到一户牧民毡房,男人放羊去了。我们给女主人说,能否给做点吃的,我们付钱。
⑩女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上炕坐下,很麻利地铺上一块白色单子,把烤馕和小油饼放在上面,沏上烧好的奶茶,让我们品尝。然后,女主人架着外面的炉子,开始煮风干牛肉。那顿肉我们吃得很仔细,肉被风吹干,再煮熟,还是干硬的,只有小块地咀嚼,肉里有风的悠长干燥,有草从青长到黄的香,有石头的咸,有松枝烧柴的火气。一大盘子牛肉,细嚼慢咽地全吃光了。
⑪临走时同行的朋友掏出五百元钱硬塞给阿妈。阿妈扭不过,就收下了。然后,她俏皮地笑着,一人一张把五百元钱塞给了我们一行五人。像是塞给她的五个孩子。
⑫新疆路边饭馆的常客多是跑长途的司机,进到大小饭馆里面,主人先倒一碗烫茶,再问你吃啥。茶水是免费的。一个不产茶的地方,竟然免费给客人喝茶。
⑬那几年我常坐在路边饭馆喝茶,道路坑坑洼洼,汽车远去后,扬起的尘土缓缓落下来,像岁月一样,落在身上头上,我不管不顾地坐着。那时我年轻迷茫,看着远去的汽车会莫名伤感,仿佛什么被带走了,让我变得空空荡荡,又满眼惆怅。
⑭多少年后我还喜欢在路边的小饭店吃饭,望着往来车辆,想找到年轻时的那份忧伤。我二十多岁时,在尘土飞扬的路边,想望见四十岁、五十岁的自己,到底走到了哪里。如今我年近六十岁,知道已走在人生的远路上,此时回头,看见二十岁的自己还在那里,我在他远远的注视里,没有迷路,没有走失。
(有删改)
10.第④段和第⑩段画线句对于食物的描写具有共同特点,请加以赏析。
【答案】①综合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对食物进行描写;
②并且不局囿于所写食物,而是通过对其他的事物的描摹(如通过时间感受,通过想象等)来丰富对食物的感觉,充满诗意,写出了作者对远路主人真诚款待的由衷感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
(1)综合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对食物进行描写,如第④段中“堆成小山的一盘肉”和第⑩段“肉被风吹干”运用视觉描写,“草从青长到黄的香”运用嗅觉描写,“有石头的咸”运用味觉描写,“还是干硬的”运用触觉描写。
(2)由第④段中“牧民上山驮羊的时间、羊在山上吃草的时间、鹰在天空盘旋的时间,以及我们饥饿等待的时间”,和第⑩段“肉里有风的悠长干燥,有草从青长到黄的香,有石头的咸,有松枝烧柴的火气”分析,画线句不局囿于所写食物,通过时间感受,通过想象等对其他的事物的描摹来丰富对食物的感觉,作者吃出如此感觉和诗意的大盘鸡,写出了作者对远路主人真诚款待的由衷感动。
(四)(2024·上海黄浦·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保俶塔的灯亮了
沈轶伦
①只要把距离拉到足够远,遥看我们都是历史长河中的沙粒,微不足道,又彼此雷同。唯有少数事件和人物的存在突出水面,犹如礁石,成为标记物,让余者得以参照自己生活过的痕迹。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人类才如此热衷于建立高物、高楼、高塔,想用某种挑战地心引力的努力,去树立一种信心,好证明自己能超脱时间的水位。或许也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那晚说,不如去看保俶塔。
②而夜晚隐藏了一切。
③白天西湖边的游人、小贩、自拍者,都隐去了。降温和夜幕一起删繁就简,让通向保俶塔的小路变得简洁、清爽、异常幽静,像安睡的小孩。月光遥遥,路灯清冷,所有的光线加在一起,不过能照亮脚下两三步距离内的石阶,再往前和再往后瞧时,周围的环境全都被夜晚吞没了。
④那便只能看清此刻的立足处。就好像我们只能拥有此时此处此地,其余的我们一概不知。那不知道的,就如同也不存在。现实世界如舞台布景,聚光灯只此一束,只照亮我身处的一个刹那。
⑤我想起读大学时有一次来杭州,住在当地同学家。清晨,她的母亲要去买菜,把我捎到黄龙洞景区门口,嘱咐我自己玩会儿。那天可真早啊,游客都还没进来,我沿着山路走啊走啊,一路上一直没有碰见旁人,直走到自己都有些害怕的时候,忽闻前头有人在用美声唱法唱歌。
⑥山路笔直时我能看见他,遥遥一个背影,山路转弯时,我又看不见他,可那歌声不断,穿林而来。从他的视角,他只是一个人在放声,不是为了叫别人听着好听、享受,因为他自己要唱歌,所以他唱歌。
⑦我也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周末,和两位出版社的编辑一起去杭州开会。那天我们早上从上海出发,傍晚就要回沪,时间争分夺秒。一路上三个人互相勉励, ,这样还能挤出半个钟头在会议开始前看一会儿西湖。到了湖边,我们赶紧上了一艘小船,掐着点让船夫快点划一下。起初我们每隔三四分钟看一下手机,唯恐错过开会时间,但船至湖中心,微风吹来,湖四周的画面开始变得遥远,岸上生活显露一种不真实。我记得我对面的编辑老师放下手机,双肘撑着座位靠背,仰脸感受阳光。她闭着眼睛说,真好。说了三遍。我记得船夫笑着说,你们一看就是从上海来的人。
⑧西湖如钟面,小船就是指针,在时间的序列里不疾不徐地移动。泰山压顶,不能让这指针快一秒,宇宙毁灭,这指针可会倒转一分?
⑨若是能倒转,我会想到自己刚工作时出差来湖滨,那夜灯光璀璨,鲜衣怒马的人群里,见过好多名流,那时年纪小,也会觉得站在光环下的人似巅峰传奇。直到后来听说后续沉浮,有人身陷囹圄,有人再无消息。
⑩再往前想,我还能记得曾随母亲单位工会组织的旅游在暑假时来杭州。大巴停在楼外楼饭店门口,众人正要下车去用餐,却见天瞬间变了颜色,一阵暴雨轰然落下,雨珠砸在车顶,像千万个密集的鼓槌。我们一时被困车内,众人急切盼着雨停。我坐在座位上,靠着窗,母亲怕我无聊,把方才路边买的一只莲蓬递给我让我剥着玩。我记得莲子入口清淡的味道——它的小巧和它的青色,还有雨水的气息和雨点的暴烈,都在表述着江南的脾性。窗外场景,全然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的西湖,和那一天的西湖隔着起码九百年,但也什么都不隔着。
西湖从未动,动的是每天来看湖的人。又或者是这人世间从来没动,是西湖来看过我。在不同的年份和季节,在我人生不同的阶段,它看着我绕着湖坐过车、走过路、骑过车,它仰面看我上山,也低眉慈目看我泛舟其怀。它看我结伴来过,也看我独自经过。
但也真奇怪,明明来这里那么多次,却是第一次想到来看看保俶塔。“湖上两浮屠,宝石如美人,雷峰如老衲”。雷峰塔居湖南,塔下总是人头攒动,保俶塔在湖的北端,在这个夜里显得多么安静,安静得如居于世界的尽头。导航显示它就在不远处,就在几百米外,但山路随着山势起伏,在一处平台,有台阶往上,有台阶向下。黑暗中,我不能确认去塔的方向,一时走到山下,直到看到停车场和游人,然后走到街上,看到热闹穿梭的车流扑面而来,我才知自己走错了。
还要回来重新上山吗?我们还要找保俶塔吗?
我们站在北山街上四望,宝石山在夜色中,是朦胧一片黑色的混沌,什么都看不清。而断桥名胜就在东边一点,那里灯光清晰,似一种更触手可及的诱惑。
要不算了,以后找机会再来,今天先去别处走走?
可是,就在那一瞬,在那一个我们就要放弃的刹那,忽然西湖一圈的名建筑都亮灯。原来保俶塔那么清清楚楚矗立在山上。它被映照得通体发亮,那逐层向上收拢的造型,像一枚小小的针,显得异常纤丽。
让我们重新拾级而上吧。
8.赏析第③段的景物描写。
【答案】西湖景色,视觉上从白天写到黑夜,从整体写到局部;从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全方面描绘西湖夜景的变化;选用简洁、清爽、幽静、清冷等形容词突出西湖夜景的特点;“像安睡的小孩”“吞没了”分别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展现了西湖夜晚的祥和与宁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这段文字描绘的是西湖的夜景,从视觉角度上,它从白天的繁华写到黑夜的静谧,从整体的湖面写到局部的石阶;从空中洒下的月光写到地面闪烁的路灯,立体全方面地展现了西湖夜景的变化。
文字中,作者选用了简洁、清爽、幽静、清冷等形容词,这些词语不仅突出了西湖夜景的特点,还营造了一种宁静、深远的氛围。
同时,“像安睡的小孩”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湖夜晚的宁静与安详;“吞没了”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得周围的环境更加生动、富有生命力。整段文字既有细腻的描绘,又有生动的比喻和拟人,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西湖夜晚的祥和与宁静。
(五)(2015·上海长宁·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为废墟留影
胡廷楣
①一大早,我去了废墟。又见到了那只花猫。白天不见它的踪影,清晨,天微微亮的时候,它卧在门楣上睡觉,门早就拆了,它就像是悬在空中。
②每一次,它都是被我惊醒的。醒来了,便呆呆地看着我。这是一只傻猫啊,你以为谁都是你的旧主人吗?这里成为废墟那么多日子,还呆在那里,等着什么呢?
③说是废墟,其实是工地。住户搬走了,拆了好几条弄堂,只留下沿马路的那几间,保留水电’临时给农村来的工人住着。似乎还是乡野的习惯,有人不免在瓦所堆里面,用铁锹开出小片的地来点豆种瓜,南瓜的藤已经蔓延到了篮球场那样大,开出了黄花。星星点点的紫色,是為豆的花,和无主的牵牛开在一起。
④一个妇人从地里走回来,手中是一把鲜嫩的山芋秧子,这就是时鲜菜了。
⑤彼此寒暄。“做饭了?”“拍照吗?”
⑥我来这里已经十多次了,拍照拍得流连忘返。
⑦一架上阁楼用的梯子,脚步挡已经凹下去了,那是赤着脚无数次上下的痕迹,就这样扔在草丛中了。用自来水管焊接成的晒衣架,依旧像雷达的天线那样矗在晒台上。脚桶和马桶,被称为“子孙桶”,是哪位“家主婆”当年的陪嫁?现在遗留在断砖烂瓦之间,无人问津。有一扇磨,纹理已经不太清楚了,想来以往过年的时候磨糯米粉的,现在倚在墙角下,和两只甏和一份购粮证的封套扔在一起……在废墟中找到的东西,大多数是未来的新房中没有位置的。即使风吹雨打,依旧可以看出那些东西用得非常小心,大约主人丢弃时还恋恋不舍。
⑧一开始我颇为悠闲,总是先拍几张样子,回家放大了,细细地看,然后再去重新拍过。意识到需要只争朝夕,是因为四五天后,我找到的每一件东西,大多数第二天就不见了。一个曙光熹微的早晨,终于发现一个拾荒老太,浑浊而敏锐的双眼一寸寸搜索着废墟,拖着巨大沉重编织袋蹒跚而行。
⑨酒瓶是废墟中最多的,是临时借住的农民工的弃物。我取了几只,放置于一截破墙上,透明的,还有乳白、浅棕、墨绿的。让我诧异的是,每一次从各处找到酒瓶,排好,拍照,第二天总是被石子击破,飞溅的碎玻璃落在乱草丛中。茫然四顾,只见边上有一条是农民工上下班的小道,便知原来他们虽然长大,依旧有着几分玩心。残留在墙上的半个瓶子,玻璃的裂纹被阳光一照,非常艺术,便再拍。拾荒老太没有这等心情,她翻检碎玻璃,没有找到完整的酒瓶,扭过头来恨恨地喃喃地骂着缺德之类。
⑩有一天,我在一堆草丛中发现了六辆玩具汽车。都是只有指头长的小车,很旧了,轮子还能动。小孩都是喜新厌旧的,或许小主人已经长大,有了新的玩物,便弃之不顾。我小心捡入塑料袋,在废墟中到处摆,总是摆不成一张照片。让六辆车鱼贯于一双孩子的弃鞋之间,如小人国一样,又太做作了。最后找到一处断墙,排起来好像是“悬崖勒车”,这才有点意思。有人在背后牵动着我的衣襟,原来是妇人的孙子,他想要那些汽车。在厨房炒山芋秧的妇人,急忙将菜盛入碗中,从里屋拿出一个畚箕,装了小汽车,准备用水去冲干净。那些小汽车在蓝色的塑料畚箕中,很有陌生感。我便说别忙,让我再拍一张。
⑪废墟中的遗物,凡是年轻人留下的,都有一些几乎全新的。年轻的女郎和她们的老公,都是太愿意扔掉东西的人。在一间积着厚厚灰尘的小屋里,找到一双新鞋,再找,小孩的鞋,男鞋和女鞋,共有七八双。有几双女鞋,装在鞋盒之中,简直可以重上柜台。面对这一堆弃鞋,我拍了几十张照片,都不满意。摇着头想,没有走动的美足,鞋也不可能活泛。
⑫在桌上见到一顶湖蓝色的夏帽,宽边,浪漫而张扬,也必是那女郎的。她曾经非常喜欢吧?忽然又见到了一个装着结婚照的镜框,随便把在屋角……拿来拍照,便可惊喜,那是最亮眼的静物。但作为守旧的老头,便又有一些愤懑,难道结婚照也可以随便丢在废墟里的吗?
⑬细细看着那张照片,女郎很美,稍稍丰满了一点,新郎非常英俊。他们的幸福生活,由男鞋、女鞋和他们孩子的鞋,以及那顶帽子记载着。
⑭远处一个男孩走来,是一个身高约一米九、约二十岁的美国孩子。他背着沉重的摄影包,显然有备而来。男孩是那种快手快脚拍照的人,三两下摆弄一番,便是一张照片。两个小时,就走完了这一片不小的废墟。美国男孩很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想法,他将破旧的衣箱打开,里面竖上三个啤酒瓶。甚至挖出瓦砾中一个玩偶,放在窗台上,作朱丽叶式的脉脉含情状。
⑮他也发现了那张结婚照,便将它靠在一把破椅子上。在瓦砾中跳来跳去,拍了几张。他走后,我走到椅子前,光线黯淡幽秘,男孩营造的氛围,是对一场婚姻的祭奠?
⑯“你见过一张结婚照吗?”行走于废墟之中的时候,一个女孩,外国的女孩问我。我不禁惊讶来自异乡的男女青年,为什么都会对废墟里的结婚照这样感兴趣,便拿出镜框递给她,她立刻把镜框放在一堆瓦砾之上,转着圈连着拍。拍完,她叹了口气,说:“我会为这张照片配上诗句……”
⑰下了几天雨,出了大太阳,我又去废墟.花猫终于绝望地走了。南瓜地旁,妇人叉着手,看看那些拳头大的小瓜,说:“等不到吃山芋和南瓜了。”废墟的一角,一排简易房已经搭起来了。所有人都将搬出老房子,三两天之后,这里将夷为平地……
(《文汇报》2014年10月31曰)
8.自选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
【答案】这段景物描写,通过写一片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乡野气息,来反衬城市中这片废墟的荒凉,而且已经荒凉了很长时间。 22.这一段中作者实写在废墟的草丛断砖烂瓦中所看到的物件,荒凉残破,但作者由实及虚,推想到“陪嫁”、“过年”以及丢弃时的“恋恋不舍”等很温暖的事情,物是人非,冷暖移转,令人唏嘘。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客观的环境内容,二是其中寄寓的情感倾向,三是对上下文的作用。此处一来写了充满生机的乡土气息,二来与周围废墟体现出的荒凉破坏形成对比,突出后者的特点,反衬城市中这片废墟的荒凉。
(六)(20-21高二上·上海闵行·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村边的野地
张蛰
①我喜欢泡在村东的野地里,有时一群人,有时就我一个。野地很大,杂草、灌木丛生,那些粗细高矮歪直不同的杂树聚在一起,气象万千。在它的西南方向,废黄河一股水流蜿蜒而来,又在它东边很远的地方轻轻滑过朝东北方向平缓流去,河面时宽时窄,水量丰沛,水草丰满。那里有视野更为开阔的田地,村庄都被零星甩在某个角落里,我们叫它漫河滩。
②野地里,小路纵横交错,说明很多人来过且又走路的习惯不同,但真正泡在这里,一天到晚又见不到一个人影。除了人,村里的狗也来,我在野地里碰到狗的时候比人多,狗来这里东嗅西嗅,有时会对一只野鸡狂追,但从来不会成功,对一闪而过的野兔子,狗却只当没看见。狗跑野地里来干什么?
③其实人来似乎也没什么目的性,我们一群孩子泡在野地里,除了玩爬树捉迷藏,有时会了结一些江湖恩怨,有时会商量到哪块大田地偷生产队的东西,有时会满地里寻找兔子窝和老鼠洞。这些事,在其他地方一样可做,但我们却莫名其妙地跑到野地里来了。了结江湖恩怨,被揍得鼻青脸肿的倒霉蛋,出了野地会自觉说成是自己爬树掉下来磕的,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半点同情,还会被他们咬牙切齿地痛骂:咋不摔死你哩,你就野吧!上野地来,就是为了给挨揍找个好借口吗?在野地里商量偷生产队的东西,偷来再跑到野地里分赃,在哪里不能商量不能分呢?我们习惯性地选择了野地。还有秋天,我们在野地里从老鼠洞中挖出的黄豆,每个人脱下裤子装都装不完,但在大田里同样如此,我们为何喜欢来到野地里找?为什么?
④更多时候,我们在野地里无事可干,像狗一样到处闻闻嗅嗅,无目的地到处走动,或是忽然卧倒在杂草丛里看一尘不染的蓝天。不知是谁最先想起来的爬树,先是爬到树上捉迷藏,后来我们爬到树上去发呆,每个人都茫然地抱着树干坐在树杈上,猴子一样东张西望或什么也不望。有一回田鸭子兴奋地发现远处走来的是自己的爹,立时扯起肚皮拼命嚎叫,但很快发现努力没有意义,嚎叫声刚出嘴就被风收拾了。后来我们越爬越高,但能爬到树梢的只有宁五,他能爬到十几米高的地方,把自己挂在树枝上被风摆来荡去地像个驴屎蛋。
⑤感觉自己长大后,我更喜欢一个人呆在野地里,一个人呆着,能听到树上的鸟叫,再多的鸟同时叫也能听得出不同。我能听出哪只鸟的叫充满饥渴,哪只鸟的叫充满快乐。我还能听得出鸟对话与鸟自言自语的不同,清晨鸟叫得清脆,黄昏鸟叫得兴奋。有时候,一朵云都从视野里消失了,一只鸟的叫声却没停息。我一个人爬到树上眺望的时候,总觉得东边的漫河滩虽然看起来阔大,但实际上很小。漫河滩的尽头是什么呢?我会问自己。我爬树,爬得越高,觉得天空越远。一个人既远离了地面又远离着天空时是惶急的,有无法自信的恐惧。
⑥受了委屈,不高兴,觉得无聊,不知道到哪儿去,我溜溜达达就到了野地里。我喜欢一个人跑到野地里听动静,露水的叭嗒声,野鸡踩在草丛和落叶上的脚步声,兔子啃啮青草的窸窸窣窣声,鸟起飞时拍打翅膀的呼喇声,都能让我平复不安。许多少年才有的烦恼,都是野地里的风抹平的。我用一根青草去抽打另一丛青草时,痛苦就消失了。我夸张地躺在草丛里,正莫名苦恼地睁大眼睛,一群人字形的大雁忽然此起彼伏地叫着从野地上方飞过,立马一身轻松。
⑦我们的少年时代就像被大人遗忘了一样,除了一口吃喝和衣不遮体的穿戴,其他的一切交给了我们自己。我们满世界游荡,见风而长。宁五学会了生吞鸟蛋,拴柱学会了剥刺猬,我学会了抓兔子……我们大呼小叫地在野地里跑过,在树上闲荡或是发呆,时光从琐碎的落叶、干草尖慢慢流走后,我们的小胳膊小腿也在鸟鸣与露水里悄然拔节。这个过程里所有来自内心的悸动,最终帮助我们解决的,都是村边的野地。野地收容了我们所有的秘密,安抚了我们最初对世界的恐惧,它用自己的有声世界和无声言语悄悄地照亮了一群少年幽暗的心门。不然,何以解释我们在那个年代的天真烂漫,何以解释我们对人世葆有的这份善良?
⑧野地是伟大的。
⑨野地的伟大我在多年后认识的更仔细,它天然具有的安抚和疗伤功能,它天生就有的启迪和疗伤功能,对我的少年时代是多么重要。我在自己的少年时代虽然缺吃少穿,却有幸拥有一片荒芜的野地,在无意间接受了它最完美的自然启蒙教育,这是今天生活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孩子再也难以享受到的自然待遇。今天,还有多少少年能在自家门外拥有一片自在的野地呢?
⑩因为工作关的关系,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远离自然的少年是多么脆弱,这些缺失了身处自然中成长机会的儿童,体格与性格中普遍缺乏一种东西,例如很少父母意识到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症结与孩子难以接触真正的自然有关。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很少关注这个问题对未来意味着什么。
(11)在这个冬日,在灯下,我似乎又听到冬天的风从野地里呼啸而过的声音。雪厚厚地覆盖了整个漫河滩,河水停止流动,野地一片寂静,那些巨大的无叶树冠在风里晃动,正有雪被风雾一样地扬起,鸟都躲在了村庄里,兔子都在了雪下的干草窝里。我驻足而立,小手冻得老高,脸蛋赤红发黑,正看一群同伴在风里向野地里跑过去。野地更野。
8.赏析第①段的景物描写。
【答案】作者描述了野地里杂草灌木丛生的气象万千的状态以及远处废黄河形成的视野开阔的背景,由近及远,由点及面地逐步呈现野地原生态的特征,体现了作者对野地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具体描述野地中的生活与思考做铺垫。 28.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把时光比作流水,缓缓流淌,生动地写出我们生长过程的悄无声息和自由自在。同时,运用比拟手法把我们的小胳膊小腿的生长比作植物的拔节生长,似乎我们就是野地里自然生长的植物,表达了作者认为我们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语段中的景物描写的能力。
赏析景物描写的语段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着手。内容上要指出景物本身的特点、写景手法以及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结构上要分析与上下文的关系。本题要求赏析的景物描写在第一段,所以结构上的作用要关注该段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
第一段中“野地很大,杂草、灌木丛生,那些粗细高矮歪直不同的杂树聚在一起,气象万千”句,述了野地里杂草灌木丛生的气象万千的状态。“在它的西南方向,废黄河一股水流蜿蜒而来,又在它东边很远的地方轻轻滑过朝东北方向平缓流去,河面时宽时窄,水量丰沛,水草丰满”句,作者描述了村庄位于远处废黄河形成的视野开阔的背景。作者先写野地里的杂草、丛生的灌木,粗细高矮歪直不同的杂树,再写到远处的黄河作为野地的背景,采用的是由近及远,由点及面的写景层次,逐步呈现出野地原生态的特征。“我喜欢泡在村东的野地里”中的“喜欢”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野地的喜爱之情。
文章第一段总写野地的酱色和它所在的背景,以下段落作者具体描述野地中的生活与思考,这就在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同时,这篇散文的标题是“村边的野地”,第一段的中的“村东的野地”也起到点题的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点题16 文学作品阅读——标题赏析-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重点题型专练(上海专用),文件包含重点题16文学作品阅读标题赏析-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重点题型专练上海专用原卷版docx、重点题16文学作品阅读标题赏析-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重点题型专练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点题15 文学作品阅读——评析题-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重点题型专练(上海专用),文件包含重点题15文学作品阅读评析题-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重点题型专练上海专用原卷版docx、重点题15文学作品阅读评析题-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重点题型专练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点题14 文学作品阅读——细节描写赏析-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重点题型专练(上海专用),文件包含重点题14文学作品阅读细节描写赏析-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重点题型专练上海专用原卷版docx、重点题14文学作品阅读细节描写赏析-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重点题型专练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