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0页。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三毛金藻是一种引起鱼类死亡的真核水生植物。研究人员在研究三毛金藻如何产生导致大量鱼类死亡的毒素时,发现了迄今最大的蛋白质,并将其命名为PKZILLA-1。该蛋白质由45212个氨基酸组成,编码基因达到137000个碱基对。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PKZILLA-1是三毛金藻活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B. PKZILLA-1、DNA、RNA都是由单体构成的多聚体
C. 三毛金藻细胞中的PKZILLA-1的结构具有多样性
D. 编码PKZILLA-1的基因位于三毛金藻细胞的拟核区DNA上
【答案】B
【分析】细胞中的化合物有水、无机盐、蛋白质、脂质、糖类和核酸六类。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它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参与物质的运输和生化反应,而结合水则与其他物质结合,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蛋白质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蛋白质具有多样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参与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核酸包括DNA和RNA,DNA主要储存遗传信息,RNA则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详解】A、三毛金藻活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A错误;
B、蛋白质、DNA和RNA都属于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构成的多聚体,B正确;
C、PKZILLA-1是一种特定蛋白质,故其结构只有一种,C错误;
D、三毛金藻属于真核生物,没有拟核,D错误。
故选B。
2. 研究发现,当外来抗原被清除后,细胞毒性T细胞内的氨会迅速增加,导致细胞快速死亡。氨是一种弱碱性分子,在线粒体内由氨基酸代谢产生。生成的氨离开线粒体后会进入溶酶体,使溶酶体内pH升高而功能受损,之后,细胞质基质中的氨不再流向溶酶体,而是返流回线粒体,导致线粒体损伤,最终导致细胞死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氨基酸中含有氨基,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氨
B. 溶酶体膜和线粒体膜都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C. 氨返流回线粒体后,损伤的线粒体会被溶酶体清除
D. 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答案】C
【分析】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
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的。
【详解】A、氨基酸分子的氨基中存在N原子,氨基酸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氨,A正确;
B、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的,故溶酶体膜和线粒体膜都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B正确;
C、由题干可知,氨进入溶酶体后使溶酶体内的pH升高,导致溶酶体功能受损,所以,溶酶体已不能清除受损的线粒体,最终导致细胞死亡,C错误;
D、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C。
3. 安徽省无为市的“无为板鸭”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无为板鸭富含优质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且相比于其他肉类,板鸭肉的脂肪酸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这使得它成为一种较为健康的肉类选择,有助于控制体重和心血管健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板鸭肉中的脂肪大多在室温下呈液态,不易凝固
B. 鸭细胞中的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生物大分子
C. 鸭体内多余的糖类全部转化为脂肪并以脂肪组织的形式储存
D. 鸭肉在加工煮熟后营养价值会大大提升,食用后更有利于人体健康
【答案】A
【分析】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还具有减压、缓冲、保温作用。
【详解】A、板鸭肉中的脂肪酸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在常温下呈液态,不易凝固,A正确;
B、脂肪不是生物大分子,B错误;
C、鸭体内多余的糖类可以转化为脂肪,并以脂肪组织的形式储存,也可以转化为氨基酸等,项错误;
D、鸭肉在加工煮熟过程中,其蛋白质结构改变,更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但维生素等可能被破坏,故营养价值并不会大大提升,D错误。
故选A。
4. 内质网是真核细胞内的一个膜性管道系统,对细胞内相关物质合成、运输及相关细胞器功能的实现有重要作用。下列与内质网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内起运输作用的囊泡可来自细胞膜、内质网或高尔基体
B. 内质网是细胞内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
C. 膜蛋白不属于分泌蛋白,其形成过程与内质网、高尔基体无关
D. 内质网膜可与核膜的外膜直接相连,两者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
【答案】C
【分析】内质网是单层膜的细胞器,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内质网的膜面积较大,向内可连核膜,向外可连细胞膜。
【详解】A、细胞内起运输作用的囊泡,有的来自细胞膜,如胞吞过程中形成的细胞内囊泡,有的来自内质网或高尔基体,A正确;
B、内质网是细胞内某些蛋白质(如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B正确;
C、膜蛋白的形成与分泌蛋白相似,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C错误;
D、核膜和内质网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内质网膜可与核膜的外膜直接相连,二者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D正确。
故选C。
5. 药物外流量增加和药物摄取量减少,是导致肿瘤细胞内药物减少而产生耐药性的两种途径。甲氨蝶呤是一种抗癌药物,它能进入癌细胞发挥作用。但随着药物的使用,癌细胞对该药产生耐药性导致药效降低。已知RFCl和P-糖蛋白(P-gp)是细胞膜上2个转运蛋白,某科研团队分别测定了细胞甲(药物敏感型)和细胞乙(耐药型)细胞膜表面这2种蛋白的含量,结果见下图(Actin代表内参条带),图中条带颜色越深代表此样本中该蛋白的含量越高。下列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甲氨蝶呤可能通过RFC1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癌细胞
B. 癌细胞对甲氨蝶呤的抗性与细胞膜表面的P-gp密切相关
C. 甲氨蝶呤跨膜运输过程中可能消耗癌细胞产生的ATP
D. 抑制RFC1合成或促进P-gp合成,都可提高甲氨蝶呤的药效
【答案】D
【分析】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详解】A、服用甲氨蝶呤后,细胞外该药物浓度高于细胞内,其可顺浓度梯度进入癌细胞发挥作用,据图可知,药物敏感型细胞甲的细胞膜上RFCl含量明显较高,据此推测,该药物可能通过RFCl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癌细胞,A正确;
B、细胞乙为耐药型,细胞膜上的RFC1含量较低,而P-gp明显偏高,推测药物可能是通过RFC1进入癌细胞后,又通过P-gp排出,B正确;
C、由于细胞内的药物浓度低于细胞外,所以,药物通过P-gp排出属于主动运输,消耗癌细胞产生的ATP,C正确;
D、RFCl与药物进入癌细胞有关,P-gp与药物的排出有关,所以,抑制RFC1合成或促进P-gp合成都不能提高甲氨蝶呤的药效,D错误。
故选D。
6. 线粒体疾病是线粒体功能异常导致的一类疾病,患者往往会出现肌无力、呼吸困难等症状。某科研单位对正常组与疾病组相关生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如表所示。FGF21是调节细胞呼吸的关键因子,体外有氧条件下培养正常的成肌细胞,检测FGF21刺激对细胞内ATP的影响,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线粒体疾病患者肌细胞有氧呼吸减弱,无氧呼吸增强
B. 据图可知,FGF21对细胞呼吸的调节是促进无氧呼吸
C. 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都会产生丙酮酸
D. 图中对照组和FGF21组ATP主要来自成肌细胞线粒体内膜
【答案】B
【分析】有氧呼吸是细胞彻底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详解】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功能异常会导致有氧呼吸减弱,再结合表中疾病组乳酸含量高于正常组判断无氧呼吸增强,A合理;
B、据图可知,FGF21组ATP含量高,而ATP主要来自有氧呼吸,说明FGF21可促进有氧呼吸,B不合理;
C、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都会产生丙酮酸,C合理;
D、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的ATP最多,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发生,D合理。
故选B。
7. 在成年哺乳动物大脑中,大多数神经干细胞处于休眠状态。最新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会释放一种名为“Fg”的信号蛋白,这种蛋白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唤醒神经干细胞,使其脱离休眠状态,然后它们开始分裂,产生有助于大脑修复和发育的新神经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星形胶质细胞是已分化细胞,神经干细胞是未分化细胞
B. 脱离休眠的神经干细胞分裂过程中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
C. 神经干细胞能形成修复大脑的新神经元,证明其具有全能性
D. 神经干细胞及其产生的新神经元都会凋亡,这与细胞内的基因有关
【答案】D
【分析】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都是已分化细胞,A错误;
B、脱离休眠的神经干细胞的分裂属于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B错误;
C、神经干细胞能形成修复大脑的新神经元,仅证明其有分化能力,不能证明其具有全能性,C错误;
D、神经干细胞及其产生的新神经元都会凋亡,而细胞凋亡是由细胞内的基因决定的,D正确。
故选D。
8. 过氧化物酶(POD)是一种活性较高、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器官中的氧化还原酶。某科研单位以菠菜、娃娃菜和马铃薯皮为材料,比较了温度对不同来源POD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见下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POD的来源
B. 温度变化对马铃薯皮中POD活性的影响最大
C. 实验中将POD与底物混合前需要在相应温度中保温一定时间
D. 三种材料中POD活性最适温度相同,但POD活性在娃娃菜中最高
【答案】D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大分子,通常是蛋白质或RNA,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特性。酶促反应速率除了与底物浓度有关外,还与酶的量、酶的活性等有关
【详解】A、由题干信息知,温度和POD来源都是该实验的自变量,A正确;
B、据图可知,当温度变化时,马铃薯皮中POD活性的变化最大,B正确;
C、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为避免酶和底物混合后对温度的影响,在混合前需将酶和底物分别在相应温度中保温一定时间,C正确;
D、该实验只选择了25℃、30℃、37℃三个温度,尽管图中37℃时三种来源的酶活性最高,但因为缺少其他温度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故不能确定POD活性的最适温度,D错误。
故选D。
9. 某种鸟(ZW型,2n=78)的羽毛颜色有褐色和黄色,现有基因型为的褐色个体(甲)和的黄色个体(乙)交配产生了下图丙、丁两种基因型个体,相关配子形成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已知丙、丁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成对的同源染色体正常配对、分离,成单的染色体随机进入子细胞,所有配子都具备受精能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参与丙、丁个体形成的卵细胞是甲个体同一次减数分裂产生的
B. 丙、丁个体出现的根本原因均是甲产生配子时减数分裂Ⅰ异常
C. 若丙和乙交配,产生基因型为的褐色个体的概率为1/6
D. 丁体细胞中只含1个正常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不能形成正常四分体
【答案】C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分裂Ⅰ:
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减数分裂Ⅱ:
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参与丙、丁个体形成的卵细胞需要两个,而一次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A错误;
B、根据亲本基因型判断,丙出现的原因是甲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两条性染色体未分离,形成了基因型为ZMW的异常卵细胞,而丁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减数分裂Ⅰ异常从而形成了不含性染色体的卵细胞,也可能是减数分裂Ⅱ异常从而形成了不含性染色体的卵细胞,B错误;
C、丙产生的卵细胞有ZM、Zm、ZMZm、ZMW、ZmW、W6种可能,且各种配子出现的概率均为1/6,乙产生的配子为Zm,故丙和乙交配产生的子代可能的基因型有6种,其中基因型为ZMZm的个体占1/6,C正确;
D、丁体细胞中只含1个正常染色体组,但在减数分裂时,常染色体仍能形成38个正常四分体,D错误。
故选C。
10. 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已知含D基因的花粉不育,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科研工作者用高茎圆粒豌豆(甲)和矮茎圆粒豌豆(乙)进行正反交实验,正交时表型比为3∶3∶1∶1,反交时表型比为3:1。将中某一豌豆(丙)自交以获得。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植株甲的基因型为DDRr或DdRr
B. 正交时乙为母本,反交时乙为父本
C. 确定丙基因型最简单的方法是测交
D. 的表型比例可能为3:3:1:1
【答案】D
【分析】由题干可知,两对等位基因遵从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根据含D基因的花粉不育及表型比判断,乙的基因型应为ddRr,甲的基因型应为DdRr,由于含D基因的花粉不育,所以甲的基因型不可能为DDRr,A错误;
B、若乙为母本,则其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1/2dR、1/2dr,可育精子的基因型为1/2dR、1/2dr,则F₁表型比为3∶1,故正交时乙为父本,反交时乙为母本,B错误;
C、根据题干条件,正交亲本组合为甲(DdRr,♀)×乙(ddRr,♂),故正交的基因型为DdRR、DdRr、Ddrr、ddRR、ddRr、ddrr;反交亲本组合为甲((DdRr,♂)×乙(ddRr,♀),故反交的基因型为ddRR、ddRr、ddrr,因豌豆可自交,根据自交结果即可区分不同的基因型,因此确定丙基因型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C错误;
D、根据题干条件,正交亲本组合为甲(DdRr,♀)×乙(ddRr,♂),故正交的基因型为DdRR、DdRr、Ddrr、ddRR、ddRr、ddrr;正交中基因型为DdRr的豌豆自交所得表型比为3:3:1:1,D正确。
故选D。
11. 下列对遗传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经典实验的结论或分析,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互为对比实验
B. 科学家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半保留复制
C.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能解释DNA作为遗传物质所具备的多种功能
D. 摩尔根通过对果蝇白眼性状与性别的遗传分析,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答案】C
【分析】证明DNA半保留复制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是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两个实验并不能形成对比实验,A错误;
B、科学家证明DNA半保留复制是用15N标记DNA,15N不具有放射性,B错误;
C、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能解释DNA可储存巨大的遗传信息、DNA通过复制准确传递遗传信息等多种功能,C正确;
D、摩尔根通过对果蝇白眼性状与性别的遗传分析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但并没有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错误。
故选C。
12. 水稻雄性不育系在育种中有重要价值,已知基因P、Q是影响水稻花药正常发育的基因。某科研团队获得了一种由M基因突变导致的雄性不育系水稻,对该突变型水稻和野生型水稻花药中基因P、Q对应mRNA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表。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型基因P、Q对应mRNA含量变化是甲基化程度变化导致的。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M基因突变影响P、Q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
B. M基因突变不影响花药中遗传信息的流向
C. M基因的作用是促进P、Q基因甲基化
D. 该水稻的育性受M、P、Q基因的共同影响
【答案】C
【分析】从表中数据可看出,M基因突变后,P、Q基因mRNA相对含量下降,说明M基因突变影响这两个基因的转录。
【详解】A、从表中数据可看出,M基因突变后,P、Q基因mRNA相对含量下降,说明M基因突变影响这两个基因的转录,A正确;
B、M基因发生突变,但花药中遗传信息的流向仍遵循中心法则,不受基因突变的影响,B正确;
C、突变型基因P、Q对应mRNA含量变化是甲基化程度变化导致的,据表可知,突变型的P、Q基因甲基化程度高,故正常M基因的作用是抑制或降低P、Q基因甲基化程度,C错误;
D、由题干信息知,基因M、P、Q都影响该水稻的育性,D正确。
故选C。
13. FOXA1蛋白是人体细胞中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FOXA1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启动靶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发育和分化。但在细胞分裂过程中,FOXA1蛋白磷酸化导致其不能发挥上述作用,从而确保细胞更新的正常进行。FOXAI基因突变会影响FOXAI蛋白磷酸化过程,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FOXA1蛋白磷酸化会导致其结构和活性改变
B. FOXAI基因突变可导致FOXAI蛋白磷酸化不能发生
C. FOXA1基因突变可能影响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的正常表达
D. 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实现更新,通过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答案】B
【分析】原癌基因的作用机制: 原癌基因通常参与调节细胞的正常生长、分裂和分化过程。它们编码的蛋白质可以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分化、调节细胞存活等。 抑癌基因的作用机制: 抑癌基因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胞的过度生长和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维持细胞基因组的稳定性。
【详解】A、细胞中蛋白质磷酸化会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活性也改变,A正确;
B、由题干信息知,若FOXA1蛋白磷酸化不能发生,则会发生细胞分化,若FOXA1蛋白磷酸化正常发生,则细胞通过有丝分裂进行更新,而肿瘤的发生与细胞连续分裂相关,这说明FOXA1基因突变可导致FOXA1蛋白发生磷酸化,导致细胞连续分裂而引发肿瘤,B错误;
C、结合题干“FOXA1基因突变会影响FOXAI蛋白磷酸化过程,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推测FOXA1基因突变可能影响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的正常表达,C正确;
D、有丝分裂可实现细胞更新,细胞分化导致细胞功能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组织,D正确。
故选B。
14. DMD(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体内编码抗肌萎缩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抗肌萎缩蛋白缺失或结构异常,使肌纤维坏死,全身肌肉渐进性损伤而逐渐失去行走的能力。该病患者基本为男性,极少有女性患病。下图为某家庭的遗传系谱图,下列与该病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MD是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单基因遗传病
B. DMD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人体性状
C. 极少有女性患病是因为女性体内该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
D. 图中妻子再怀孕时,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可以确定其是否患该病
【答案】B
【分析】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MD)与染色体上的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MD基因)有关,该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远高于在女性中的发病率,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题意显示该病患者基本为男性,极少有女性患病,说明该病的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又知患者中多为男性,因而判断DMD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
B、题意显示DMD患者体内编码抗肌萎缩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抗肌萎缩蛋白缺失或结构异常,据此可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人体性状,B正确;
C、极少有女性患病是因为该病由隐性基因控制,且位于X染色体上,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只有两条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纯合时才患病,该事实不能说明女性体内该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且基因突变频率较低与性别无关,C错误;
D、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妻子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丈夫正常,因而他们的孩子中只有男孩患病,但也能生出正常的男孩,所以其再次怀孕时,应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才可能确定其是否患该病,D错误。
故选B。
15. 根据化石和遗传研究,科学家认为孔雀的祖先是一种原始的地面鸟类,其尾羽都较短,尾羽长度的遗传特征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孔雀种群中雌性仍保持短尾羽,而由于基因突变,雄性出现了华丽的长尾羽、中尾羽。雄性华丽的长尾羽是吸引雌性的重要特征,而较长的尾羽也极易被天敌发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孔雀尾羽相关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种群的基因库
B. 引入天敌会促进雄性孔雀长尾基因向短尾基因突变
C. 在雄性孔雀尾羽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的是雌性孔雀
D. 雄性华丽的长尾羽对孔雀种群生存及发展既有利又有害
【答案】D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详解】A、孔雀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而不是仅由尾羽相关的基因构成,A错误;
B、天敌不影响长尾基因的突变,且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长尾基因即使突变,也不一定成为短尾基因,B错误;
C、由题干信息知,在雄性孔雀尾羽进化过程中,雌性孔雀和天敌都起选择作用,C错误;
D、从繁殖的角度分析,雄性华丽的长尾羽对种群的生存及发展有利,但从天敌的角度分析,对种群的生存及发展有害,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囊性纤维化患者由于细胞核内的CFTR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导致其控制合成的CFTR蛋白结构发生变化,使CFTR蛋白转运功能异常,进而出现相关病症。下图为囊性纤维化的病因概念图,图中X、Y表示相关物质,甲~戊表示相关细胞器或细胞结构。分析图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_____(填序号),图中CFTR蛋白的空间结构异常,此空间结构是在图中_____(填序号)细胞器内形成的。图中戊能为CFTR蛋白合成提供大部分能量的原因是_____。图示甲~丁表示的过程说明细胞生物膜可通过_____进行转化。
(2)图中X、Y表示的物质依次为_____,图中CFTR蛋白结构异常的根本原因是_____。在CFTR基因表达的过程中,在甲结构上发生的过程称为_____,该过程的实质是_____。依中心法则分析,图中遗传信息的流向为_____(用相关文字及“→”表示)。
【答案】(1)①. 甲、戊 ②. 乙、丙 ③. 戊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④. 囊泡
(2)①. 蛋白质、DNA ②. CFTR基因发生了突变(或“CFTR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③. 翻译 ④. 将RNA(或mRNA)的碱基序列翻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⑤.
【分析】分析可知:图中甲~戊依次表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
【详解】(1)图中甲~戊依次表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其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甲(核糖体)、戊(线粒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在内质网(乙)和高尔基体(丙)中形成的。戊是线粒体,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过程中可释放较多的能量,从而为蛋白质合成过程提供能量。图示甲~丁表示的过程说明细胞生物膜可通过囊泡进行转化。
(2)图中X、Y组成细胞核中的染色质,染色质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根据Y上存在CFTR基因,判断Y为DNA,故X为蛋白质。图中CFTR蛋白结构异常的根本原因是图中CFTR基因发生了突变,或用题干中“CFTR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作答。在CFTR基因表达过程中,核糖体上发生的过程称为翻译,翻译的实质是将RNA(或mRNA)的碱基序列翻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根据中心法则分析,图中遗传信息的流向为
DNA(CFTR基因)−−转录→RNA(或mRNA)−翻译−→蛋白质。
17. 板栗是我国重要的木本粮食作物之一,为提高板栗产量,某科研单位就红色板栗与绿色板栗两个品种的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图1和图2分别为该研究中枝条顶端生长健康、长势一致的成熟叶片每天7:00~19:00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综合两图分析,图2中7∶00~9∶00胞间CO2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7:00~9:00时间段内,_____导致光反应增强,该阶段产生的_____增多,导致在_____中进行的暗反应加快。
(2)高等植物叶片中色素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类黄酮类,以水溶性的花色素苷类为主,花色素苷存在于液泡中,可带来除绿色之外的所有颜色,同时可通过对光能的吸收和耗散保护叶绿体中的光合结构;二是类胡萝卜素类;三是叶绿素类。下表为研究中检测的两种板栗冠层枝条顶端生长健康、长势一致的成熟叶片中的色素含量。
研究发现,红色板栗叶片叶脉及附近细胞呈红色,据表中数据分析,你认为其原因是_____。综合表中数据及图2分析,你认为图1中11:00~15:00时绿色板栗净光合速率低于红色板栗的可能原因是_____。
(3)某同学欲以适量生长健康的红色板栗的红色叶片、酒精、碘液等为材料,通过实验验证此类叶片在适宜光照下也能制造淀粉,请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_____。
【答案】(1)①. 光照强度增加 ②. ATP和NADPH(或还原型辅酶Ⅱ)③. 叶绿体基质
(2)①. 细胞中花色素苷含量高而总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低 ②. 绿色板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高,光能吸收多,但花色素苷含量低,花色素苷对光能的吸收和耗散少,导致强光破坏细胞中叶绿体的光合结构
(3)先将大小一致的红色叶片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然后将叶片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给予适宜光照,一组黑暗处理,一段时间后,先用酒精脱色再用碘液检测两组叶片中是否有淀粉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
【详解】(1)CO2直接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在上午7:00~9:00时间段内,光照强度逐渐增加,这导致光反应增强,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增多,为暗反应提供了还原剂和能量,导致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暗反应加快,使胞间CO2浓度下降。
(2)由题干信息知,花色素苷可带来除绿色之外的所有颜色,所以包括叶片的红色。根据表中数据,红色板栗叶片中花色素苷含量高而总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低,所以叶片呈现红色。据图2分析,11:00~15:00时绿色板栗的胞间CO2浓度高于红色,说明不是胞间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限制,据题可知花色素苷可通过对光能的吸收和耗散保护叶绿体中的光合结构,而绿色板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高,光能吸收多,但花色素苷含量低,花色素苷对光能的吸收和耗散少,导致强光破坏细胞中叶绿体的光合结构而降低了光合速率。
(3)欲验证红色板栗的红色叶片在适宜光照下也能制造淀粉,首先需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掉,以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故要先将先将大小一致的红色叶片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然后将叶片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给予适宜光照,一组黑暗处理,一段时间后,先用酒精脱色再用碘液检测两组叶片中是否有淀粉。
18. 某种农业害虫为二倍体,其雌性染色体组成为22+XX,雄性染色体组成为22+XO(只有一条性染色体X)。研究发现,其体色有黄色和绿色,由A、a和B、b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且只有A、B基因同时出现时呈现黄色体色。已知所有配子均具有正常受精能力,科研人员选择该昆虫甲、乙两纯种绿色品系进行了实验,实验方案及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实验一和实验二互为_____实验,某同学认为,据实验结果能确定基因A、a和B、b有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但不能确定是哪一对。你认为他这样判断的理由是_____。
(2)若已确定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实验一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实验一中的黄色雌性个体中杂合子占_____。实验一中的黄色雌性个体与实验二中的黄色雄性个体杂交,后代出现黄色个体的概率为_____。
(3)现有一只杂合的黄色雄性个体,请从甲、乙品系中选择一雌性个体,使其交配产生的子代通过体色就可以判断性别,请写出实验思路以及预期结果:_____。
【答案】(1)①. 正反交 ②. 实验一和实验二(正反交)的表型不同,但不论基因A/a和B/b哪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实验结果均相同
(2)①. 和 ②. 5/6 ③. 7/9
(3)让该雄性个体与甲品系中雌性个体杂交,子代中黄色个体全为雌性,绿色个体全为雄性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1)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亲本的性别判断,两实验互为正反交实验。由于正反交实验F1的表型不同,且实验二表现为一种性别对应一种性状,即有性别差异,据此可判断基因A/a和B/b有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但无论哪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其实验结果均与表中相同,故不能确定基因A/a和B/b哪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
(2)实验二F1中绿色全为雄性,且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基因B、b位于性染色体上,故实验一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XbO,aaXBXB,F1的基因型是AaXBO、AaXBXb,F2中黄色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占比为1AAXBXb、1AAXBXB、2AaXBXB、2AaXBXb,其中杂合子占5/6。实验二中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AAXbXb、aaXBO,F1的基因型是AaXbO、AaXBXb,F2中的黄色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1AAXBO、2AaXBO,实验一F2中的黄色雌性个体与实验二F2中的黄色雄性个体(A-XBO)杂交,后代出现黄色个体的概率为(8/9)×[1-(1/2)×(1/4)]=7/9。
(3)根据前面分析,该杂合黄色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O,要通过体色来判断子代性别,则要保证子代一种性别对应一种体色,因此,可选择甲品系中的雌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Xb)与其交配,子代黄色个体(A-XBXb)全为雌性,子代绿色个体(A-XbO)全为雄性。
19. 已知普通西瓜为雌雄同株异花的二倍体植物((2n=22),农业生产中将不同品种西瓜间行种植时,既可自交也可杂交。在西瓜果实的发育过程中,母本花的子房壁最终发育成果皮,某种西瓜果皮的深绿条纹与浅绿条纹是一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现有纯种的深绿条纹西瓜幼苗(甲)、浅绿条纹西瓜幼苗(乙),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判断深绿条纹、浅绿条纹的显隐性,科研人员将纯种的甲、乙西瓜幼苗间行种植,发现不能直接由甲、乙所结西瓜的果皮条纹判断显隐性,其原因是_____。若要通过简便方法能判断显隐性,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可继续进行的操作是_____。
(2)若通过上述方法确定深绿条纹对浅绿条纹为显性,相关基因用A、a表示。为培育三倍体西瓜种子,科研人员将上述甲植株上所有西瓜种子种下去获得的幼苗作母本,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母本,秋水仙素的作用是_____。秋水仙素处理后,这些幼苗的基因型有_____,给这些母本授予乙的花粉后,获得的三倍体种子的基因型有_____。
(3)若要利用上述三倍体种子及一些普通二倍体西瓜种子,通过大田种植获得数量较多的三倍体无子西瓜果实,不考虑人工授粉、组织培养等技术,可采用的简单方法是_____。
【答案】(1)①. 西瓜的果皮由母本子房壁发育而来,所以深绿条纹植株甲上的果皮全为深绿条纹,浅绿条纹植株乙上的果皮全为浅绿条纹 ②. 选取一定数量的上述两种西瓜中的种子,单独种植,观察所有植株上所结西瓜果皮的条纹
(2)①. 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②. AAAA、AAaa ③. AAa、Aaa、aaa
(3)将三倍体种子和普通二倍体种子间行种植,则三倍体植株上所结西瓜全为无子西瓜
【分析】无子西瓜的培育原理是利用了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联会紊乱现象。
【详解】(1)由于西瓜的果皮由母本子房壁发育而来,而所种植的深绿条纹、浅绿条纹西瓜均为纯种,所以,间行种植后其上所结西瓜果皮的基因型与各自植株的基因型相同,不能根据果皮性状直接判断显隐性。
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由于间行种植时有自交也有杂交,则显性性状的植株上所结种子的基因型有AA、Aa,隐性性状的植株上所结种子的基因型有aa、Aa。这样,要通过果皮判断显隐性,可将一定数量的两种植株上的种子种下去,观察其上所结西瓜果皮条纹,若所有西瓜为同一种条纹(即上述基因型为AA、Aa的种子),则该条纹为显性性状;若有的植株上为深绿条纹,有的植株上为浅绿条纹,则该种子来源的西瓜对应性状为隐性性状。
(2)深绿条纹对浅绿条纹为显性,相关基因用A、a表示。所以,甲植株的基因型为AA,乙植株的基因型为aa,由于间行种植时有自交也有杂交,所以甲植株上所有西瓜种子的基因型有AA、Aa,这些种子种下去获得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的基因型有AAAA、AAaa,此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当给上述染色体加倍的植株授予乙的花粉后,获得的三倍体种子的基因型有AAa、Aaa、aaa。
(3)根据题干信息,农业生产中将不同品种西瓜间行种植时,既可自交也可杂交。所以,若要利用上述三倍体种子及一些普通二倍体西瓜种子,通过大田种植获得数量较多的三倍体无子西瓜果实,则可将上述三倍体种子和普通二倍体种子间行种植,这样,普通二倍体西瓜的花粉可直接刺激三倍体植株上花的子房,最终发育为无子西瓜。
20. 芋螺是在沿海珊瑚礁、沙滩上生活的螺类。所有芋螺都有毒,毒液是芋螺进化出来的一种非常特别的捕食工具。食性不同的芋螺其毒性强弱也不同,其中毒性最强的是食鱼的地纹芋螺,其可通过毒素抑制猎物神经细胞上的钠通道和钾通道,阻断神经细胞上兴奋的传导,导致猎物休克和麻痹,也可使用“武器化”的胰岛素来诱发猎物的低血糖休克。研究发现,这种胰岛素对芋螺没有作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所有芋螺都进化出了特别的捕食工具即毒液,同时,部分被捕食者也进化出了躲避芋螺的策略,这属于生物进化中的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芋螺食物来源不同,有的以蠕虫、多种鱼类和其他软体动物等多种动物为食,有的只以数种鱼类为食物。从芋螺的捕食范围分析,你认为更有利于通过捕食提高或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是以_____为食的芋螺。其通过捕食提高物种多样性的依据是_____。
(2)神经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神经细胞膜上的钠通道和钾通道属于细胞膜上转运蛋白中的_____蛋白。地纹芋螺毒液中的一些毒素抑制猎物神经细胞上的钠通道和钾通道,阻断神经细胞兴奋的传导,这说明这些毒素直接影响了细胞膜_____的功能。
【答案】(1)①. 协同进化 ②.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③. 多种动物 ④. 捕食者以多种生物为食,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2)①. 蛋白质和脂质(或磷脂)②. 通道 ③.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分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细胞膜的功能:使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详解】(1)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作用过程中,进化出了各自生存的策略,这属于协同进化。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当一种捕食者以多种其他生物为食时,就会避免出现因捕食而导致的某一种或几种生物的数量过多,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这可为更多的生物生存提供空间,有利于提高或促进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2)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神经细胞上的钠通道和钾通道属于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影响通道蛋白进而导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受阻,这说明毒素直接影响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这一功能。
正常组
疾病组
乳酸/()
1.1
1.5
丙酮酸/()
0.09
0.1
FGF21/()
82.5
617.4
水稻类型
基因
mRNA相对含量
野生型
P
0.006
Q
0.450
突变型
P
0.001
Q
0.020
品种
总叶绿素含量/(mg.g-1)
类胡萝卜素含量/(mg.g-1)
花色素苷含量/(mg.g-1)
红色板栗
3.126
0.3751
9.211
绿色板栗
4.258
0.411
0.433
组别
实验一
实验二
P
甲(♂)×乙(♀)
甲(♀)×乙(♂)
黄色(♀、♂)
黄色(♀)、绿色(♂)
(由自由交配产生)
黄色(♂)∶黄色(♀)∶绿色(♂)∶绿色(♀)=3∶6∶5∶2
黄色(♂)∶黄色(♀)∶绿色(♂)∶绿色(♀)=3∶3∶5∶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过氧化物酶,某种鸟,豌豆的高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安徽卓越县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文件包含安徽卓越县中联盟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联考生物试卷docx、安徽卓越县中联盟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联考生物试卷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