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许平汝名校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许平汝名校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4日14时35分,习近平主席抵达美国旧金山((37°N,122°W),之后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了中美元首会晤,并出席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当地时间11月17日下午,习近平主席离开旧金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习近平主席抵达美国旧金山时,北京( )
A. 即将日出B. 烈日当空
C. 日落西山D. 夜深人静
2. 习近平主席从美国旧金山离开当天,当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接近( )
A. ①B. ②
C. ③D. ④
3. 习近平主席出访旧金山期间,地球公转速度( )
A. 逐渐减慢B. 逐渐加快
C. 先减慢后加快D. 先加快后减慢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习近平主席于当地时间14日14时35分抵达美国旧金山,旧金山位于西八区,比北京时间晚16个小时,则习近平主席抵达美国旧金山时,北京时间为11月14日14时35分+16=11月15日6时35分,北京即将日出,A正确,BCD错。故选A。
【2题详解】
习近平主席从美国旧金山离开当天为11月17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当地昼短夜长,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且旧金山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D项图符合题意。故排除ABC,选D。
【3题详解】
每年的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每年的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11月14日至17日,地球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逐渐加快,B正确,ACD错。故选B。
甲为世界某城市,乙为我国某城市。下图示意某日甲、乙两城市太阳高度的日变化,一周后乙城市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06:43。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该日可能是( )
A. 3月 12 日B. 6月20日
C. 9月15 日D. 10月1日
5. 甲城市可能位于( )
A. 东非高原东部B. 中欧地区
C. 日本群岛D. 智利沿岸
6. 该日过后的一周内( )
A. 甲、乙两城市昼长差异缩小B. 地球自转线速度加快
C. 甲城市正午日影逐渐变长D. 乙城市春暖花开
【答案】4. D 5. A 6. C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日我国乙城市昼短夜长,且一周后日出时间较该日有所推迟,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故结合选项可判断该日为10月1日。故选D。
【5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日甲城市正午太阳高度接近90°,昼长为12小时,说明甲城市位于赤道;甲城市地方时12:00时,北京时间为17:20,则其位于40°E附近,可能位于东非高原东部。故选A。
【6题详解】
该日过后的一周内,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甲城市终年昼夜平分,乙城市昼长缩短,乙城市昼长差异增大,A错误;地球自转线速度不随时间而改变,B错误;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甲城市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值变大,甲城市的正午日影逐渐变长,C正确;该日过后的一周内乙城市为秋季,D错误。故选C。
热点是指地壳中局部热流上涌的地区,火山喷发是热点在地表的重要表现。下图示意某区域热点位置变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热点位置变动速度最快的时段为( )
A. 40Ma—30MaB. 30Ma—20Ma
C. 20Ma—10MaD. 10Ma至今
8. 图示热点( )
A. 形成物质来源于上地幔底部B. 自古至今强度逐渐增大
C. 导致冰岛海拔升高D. 所在区域峰林分布广泛
【答案】7. A 8. C
【解析】
【7题详解】
由图可知,相邻两热点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而40Ma—30Ma两热点间的距离最大,故该时段热点位置变动速度最快。故选A。
【8题详解】
形成热点的物质为岩浆,其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A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热点活动强度的变化情况,B错误;岩浆喷发形成火山,导致冰岛海拔升高,C正确;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发育而成,图示地区纬度高,气候冷湿,难以发育峰林,D错误。故选C。
2010年,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中国人后裔易立亚组织了一个团队,他们不带任何现代工具,就靠一只小独木船,途经库克群岛、汤加、斐济、瓦努阿图、圣克鲁斯群岛、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如下图),历时4个月,成功到达了中国福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易立亚团队此次航程大部分航段所借助的洋流,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信风和地转偏向力B. 东南季风
C. 西风和陆地阻力D. 补偿作用
10. 易立亚团队此次航程大部分航段所借助的洋流对其流经海域的影响是( )
A. 降低海水盐度B. 增大气温日较差
C. 使降水减少D. 增大海水垂直温差
11. 易立亚团队此次航程沿途的海洋热量收支变化是( )
A. 一直亏损B. 亏损→盈余→亏损
C. 一直盈余D. 盈余→亏损→盈余
【答案】9. A 10. D 11. C
【解析】
【9题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易立亚团队“不带任何现代工具,就靠一只小独木船,途经库克群岛、汤加、斐济、瓦努阿图、圣克鲁斯群岛、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此次航程大部分航段在赤道以南海区,所借助的洋流主要是南赤道暖流,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信风和地转偏向力,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易立亚团队此次航程沿途经过了南赤道暖流、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暖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增温增湿;使流经海区水温增加,蒸发加剧,海水盐度提高;提高流经海区气温,尤其使晚上温度,导致气温日较差减小;使海水表层温度提高,增大了海水的垂直温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易立亚团队此次航程沿途经过了南赤道暖流、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暖流使流经海区海水热量收支变化一直是盈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是指生态系统损耗单位质量水分所固定的有机碳质量,即总初级生产力与蒸散发的比值,其受到土地利用类型、气温、降水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2000—2020年伊犁河—巴尔喀什湖流域WUE年内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夏季该流域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较其他季节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夏季( )
A. 降水较多,气温较高B. 白昼较长,昼夜温差小
C. 土壤含水量大,土质黏重D. 光照充足,蒸发旺盛
13. 该流域为提高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①植树造林②种植耐旱作物③加大农业技术投入④扩大湖泊面积
A. ①②B. ②③
C. ②④D. ③④
【答案】12. A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有机碳是有机物质中所含的碳元素的总量,包括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有机肥料和有机废弃物等。夏季该流域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较其他季节高,说明夏季生物生产量大,伊犁河—巴尔喀什湖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气温较高,降水较多,为生物的主要生长期,所以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较其他季节高,A正确;夏季白昼长,昼夜温差大,B错误;土质黏重不利于生物体生长,该区域土质较疏松,且土质不随季节变化,C错误;光照充足利于生物体生长,但是强烈的蒸发不利于生物体的生长,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西北地区干旱,植树造林地需水量巨大,不合理,①错误;种植耐旱作物、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因地制宜,有利于增加生物生产量,提高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②③对;扩大湖泊面积会使得蒸发更为强烈,造成水资源损耗增大,不利于提高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④错误。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土壤呼吸是指土壤中的植物根系、食碎屑动物、真菌和细菌等进行新陈代谢活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我国毛乌素沙地鄂尔多斯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起实施杨柴(防风固沙先锋树种)规模化防沙治沙造林工程。下图示意该地不同地块(未造林流动沙地、林龄9年的杨柴林地、林龄18年的杨柴林地、林龄30年的杨柴林地)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中表示未造林流动沙地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曲线是( )
A. 甲B. 乙
C. 丙D. 丁
15. 仅考虑土壤呼吸作用,土壤二氧化碳浓度最大的地块是( )
A. 甲B. 乙
C. 丙D. 丁
16. 影响该地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B. 气温
C. 风速D. 积雪
【答案】14. A 15. D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未造林流动沙地植物根系较少,食碎屑动物、真菌和细菌也相对较少,因此其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小。从图中可以看出,乙、丙、丁土壤呼吸速率均有明显的波动,而甲相对变化不大,因此可以判断甲表示未造林流动沙地,故排除BCD,选A。
【15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丁地块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块,说明其土壤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最多,因此其土壤二氧化碳浓度最大,D正确,ABC错。故选D。
【16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林地内土壤呼吸速率大致是5—7月逐渐增大,7—10月逐渐减小,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B正确。跟地形、风沙和积雪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省雅安市草科乡大热水温泉沿基岩裂隙出露,水温、水量多年未变,夏季出水量大。下图为大热水温泉及其周边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1)说明大热水温泉夏季出水量大的原因。
(2)从地质构造角度,描述大热水温泉的形成过程。
(3)指出田湾河对大热水温泉的影响。
【答案】(1)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补给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夏季雨水补给量大,温泉出水量大。
(2)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早期,该区域在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作用下,形成大理岩层和花岗岩层;而后,该区域受地壳运动影响,产生断裂,形成落差大、斜穿大理岩层和花岗岩层的裂隙带,为地下水的赋存和运移提供了较好的空间;最后,在地壳运动作用下,生成草科断裂,切割裂隙带,使得温泉水出露。
(3)温泉水在接近地表出露阶段,混合了田湾河下渗的水后,水温降低,水质下降。
【解析】
【小问1详解】
该地区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该地区补给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夏季雨水补给量较大,因此,夏季大热水温泉出水量大。
【小问2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从上二叠纪到白垩纪早期,该地区在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作用影响下,形成大理岩层和花岗岩层,然后该地区受地球运动影响产生断裂,导致本地区形成落差较大的裂隙带,为地下水的运动提供了较好的空间;最后,在地壳运动作用影响下形成草科断裂,切断了裂隙带,使得地下水出露,温泉水出露。
【小问3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田湾河距离温泉较近,因此,温泉水在接近地表出露阶段,由于田湾河水下渗,导致温泉水温下降,水质下降。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洋锋是指特性明显不同的两种或几种水体之间的狭窄过渡带。下图示意某海域洋流分布。
(1)判断甲处是否形成了典型的海洋锋,并说明判断理由。
(2)说出乙海域自东向西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变化。
(3)甲处洋流进入北冰洋后势力持续减弱,说出其势力减弱的原因。
【答案】(1)没有形成。
理由:甲处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分流形成的两股性质相似的洋流,这两股洋流的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等大致相当。
(2)表层海水温度下降;盐度减小。
(3)该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进入北冰洋后远离西风带,动力减弱;北冰洋海水温度低,消耗暖流所携带的热量;北冰洋冰山,冰块众多,阻挡洋流。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如果水体密度相差较大,就会在接触面形成一个狭窄的过渡带,称其为“海洋锋”。甲处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分流形成的两股性质相似的洋流,这两股洋流的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大致相当,因此无法形成典型的海洋锋。
【小问2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乙处海域由东向西,是暖流向寒流变化,表层海水温度下降,海水盐度减小。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甲处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势力减弱,在进入北冰洋后,西风势力减弱,开始后受极地东风的影响,动力持续减弱;进入北冰洋后,暖流受北冰洋冷海水的影响,水温降低,热量减少,势力减弱;北冰洋有大量冰山,冰块众多,也会阻挡洋流,甲处的暖流在北冰洋的势力也会减弱。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积雪是冰冻圈中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因子,对气候变化、能量平衡、水循环有着巨大影响。青藏高原是中低纬度典型的高海拔积雪分布区,积雪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南部地区雪深较深。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地区雪深整体呈下降趋势。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雪深极值空间分布。
(1)简析青藏高原南部地区雪深较深的原因。
(2)分析青藏高原地区雪深整体呈下降趋势对气候的影响。
【答案】(1)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处于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区域,水汽受地形阻挡抬升作用显著,降水量较大,雪深较深。
(2)积雪深度变小,伴随着积雪面积和积雪日数减少,地表反射减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温度升高,导致积雪进一步消融,如此往复,加速气候变暖的进程。
【解析】
【小问1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和图文信息可知,青藏高原南部地区雪深较深的原因是:高海拔导致气温低,气温低利于形成积雪;青藏高原南部面临印度洋,西南季风从海洋带来暖湿气流,水汽受地形阻挡抬升作用显著,降水量较大,雪深较深。
【小问2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和图文信息可知,青藏高原地区雪深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积雪深度变小了,积雪面积和积雪日数减少导致积雪深度变小,积雪面积和积雪日数减少会影响地表反射率,地表反射减弱,所以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温度升高,导致积雪进一步消融,如此往复,加速气候变暖的进程。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陕西关中平原平均海拔约500 米,居关中盆地的中部、晋陕盆地带的南部,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盆地和秦巴山脉。该区域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严重大气污染现象多发。图1示意关中盆地大气污染发生时的近地面环流形势,图2示意关中平原某次污染从开始到结束的大气垂直运动剖面。
(1)从大气垂直运动的角度,描述109°E 处本次污染的生消过程。
(2)推测该地最易发生大气污染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3)研究表明,关中平原的大气污染与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试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1)第一阶段主要盛行下沉气流,出现逆温现象,污染开始;第二阶段下沉气流减弱,近地面逆温层消失,污染物开始扩散;第三阶段主要盛行上升气流,逆温层消失,污染结束。
(2)冬季。
原因:冬季气温低,大气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燃煤取暖排放大量大气污染物;植被覆盖率低,吸烟滞尘能力弱,加剧了大气污染的程度。
(3)地形封闭,形成天然屏障,污染物不易扩散;盆地地形,易形成地形逆温,污染物难以扩散;北部为黄土高原,有充足的污染源。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有利于近地面污染物扩散,下沉则不利于污染扩散。读左图沿109°E等值线数值为正值,说明主要盛行下沉气流,出现逆温现象,污染开始;中图沿109E°等值线近地面数值为负,中上部数值为正值,说明下沉气流减弱,近地面逆温层消失,污染物开始扩散;右图沿109°E等值线以负值为主,说明主要盛行上升运动,逆温层消失,污染结束。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区,冬季气温低,燃煤取暖排放大量的大气染污物;大气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冬季草木枯黄,植被覆盖率低,吸烟滞尘能力差,加剧了大气污染的程度。故该地最易发生大气污染的季节是冬季。
【小问3详解】
由图1及所学知识可知,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有充足的污染源;污染物沿山坡下沉在盆地底部堆积,地形封闭,污染物不易扩散;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现象,污染物难以扩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许平汝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河南省许平汝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许平汝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地理答案pdf、扫描件_地理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许平汝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