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共7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丝绸在古代传说是黄帝正妻嫘祖发明,传说中的嫘祖就是古代蜀地人。《华阳国志》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后,在涂山举行祭天大典,“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1986年在广汉三星堆发掘中,出土的青铜立人像服饰上的花纹非常华丽。2021年三星堆考古出土了纺织品残留物。这表明
A. 考古发现能够佐证历史文献记述B. 中国在上古时期发明了丝绸
C. 文献记述必须进行多方面的考证D. 考古结果还需进一步考证
【答案】D
2. 包山楚简记载了战国时期楚国居民的身份,其中多将居民称为某地人。简书中所记载的地名尚、字陆、巢、罗等,这些地名大致是楚国的县、邑、里。这反映出战国时期楚国( )
A. 最早确立了郡县制B. 等级观念的弱化
C. 贵族政治彻底崩溃D. 社会转型的趋势
【答案】D
3.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B.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答案】D
4. “盐”在汉代被称为“国之大宝”,所谓“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下令实行盐业官营制度,由政府统一专卖并管理。汉武帝的做法( )
A. 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B.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为国家统一集聚了物质力量D. 确保了封建国家的稳定发展
【答案】B
5. 南北朝时期,钱币流通在江南地区变得较为普遍,只有边远的岭南地区,直到陈朝末年,仍然“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但在北朝,实物经济的色彩却远比南朝浓厚,谷帛在流通领域十分盛行。这反映出当时()
A. 南北方商品经济程度不同B. 重义轻利思想影响较深
C.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过北方D. 北方政府货币发行减少
【答案】A
6. 唐宋时期,为了鼓励他人合法耕种大量存在的私有逃田,政府制定了专门的《盗耕种法》和《逃田法》。这两部经济法规从保护公私土地产权的角度,以是否交纳赋税作为判决是否盗耕逃田的关键依据。这体现了()
A. 两税法在推行过程中的灵活B. 政府重视对私有田产的保护
C. 国家财政利益处于优先地位D. 抑制兼并与发展生产的并重
【答案】C
7. 唐代科举取士,进士科考诗赋,注重考生的文采,明经科考查考生对经义的理解,偏好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旧学。自唐高宗以来,朝廷和民间舆论都重视进士科而轻视明经科。这一现象说明( )
A. 儒学正统地位动摇B. 选官制度逐渐改革
C. 门阀阶层逐渐衰落D. 市民文化影响政治
【答案】C
8. 隋唐以来,僧侣们创立了不同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有不同的教义、教规和修持方法,但其思想体系中都大量吸收融合了儒、道等传统思想的内容和方法。这表明( )
A. 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B. 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尊崇
C. 儒家学说失去正统地位D. 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
【答案】A
9. 宋制规定,“执政官委御史台弹奏,尚书以下听长官纠劾以闻”,“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当”,谏官“皆得谏正”这反映出宋代( )
A. 以文制武策略得到贯彻B. 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
C. 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 中枢制衡机制日渐成型
【答案】C
10.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采取这种措施旨在
A.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 促进边疆地区发展
C. 便利地方之间联系D. 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答案】D
11. 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确所经营的商栈、邸舍(即旅店)酒肆,曾占据歙州城一半以上,人称“祝半城”。朱熹一生的著作都由祝家书坊印销,出版收入相当于七八十万两银子。这说明南宋时期
A. 文化事业与商业相互促进B. 大商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 理学思想主导了商业经营D. 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答案】A
12. 《大明律·户律》规定:“凡泛海客商舶船到岸,即将物货尽实报官抽分,若停塌沿港土商牙侩之家不报者,杖一百。虽供报而不尽者,罪亦如之,物货并人官。”此规定旨在( )
A. 维护关税主权B. 促进对外贸易交流C. 推行海禁政策D. 防止白银大量外流
【答案】C
13. 1757年,乾隆帝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这一做法( )
A. 规范了中外贸易B. 阻滞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C. 强化了闭关锁国政策D. 保护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C
14. 有学者认为: “1500年至1800年,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世界中心。在欧洲工业革命前,世界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在中国。”下列选项可以佐证此观点的有( )
①明朝后期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②中国在与欧洲的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
③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压倒优势 ④明清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答案】A
15. 何怀宏在《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中指出,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下列选项中,体现“并非没有变化”的是( )
①罢除宰相 ②白银货币化 ③“工商皆本”④西方科技知识的传播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③④D. ①②③④
【答案】D
16. 《明史》中记载: “万历(1573-1620年)时,其国人利玛窦至京师,为《万国全图》,言天下有五大洲。..谛嘉其远来,给赐优厚。公卿以下重其人,成与晋接。”利玛窦来华()
A. 可能给万历帝进贡了钟表B. 受到朝野上下群臣百姓的重视
C. 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D. 翻译了柏拉图的《几何原本》
【答案】A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弥补兵源地士兵的不足,统治者往往会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到了魏晋时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另外,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首领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内迁的事也是常有的,其目的是侵夺牧场和掠夺人口。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晋武帝时,塞外匈奴居住地发洪水,两万多匈奴人在河西宜阳城一带落户。“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各族民
众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亲如一家。这个时期中原的服饰受胡服的影响大,头上戴冠的旧习渐改为使用头巾,文人用以表示风流,军事将领则以为儒雅。周瑜“羽扇纶巾”流传千载,即为当时风习,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刻《竹林七贤图》就是明证。
——摘编自张德文、陈雪良《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影响。
【答案】(1)原因:统治者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政策的影响;少数民族频繁内迁;自然灾害引起人口迁移;中原战乱,人口锐减,游牧民族逐渐接受定居生活。
(2)影响:推动了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趋于规范和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唐之前,中央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较依赖掌管特定行政权力的个体,而在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省、门下省都是实务部门,而非个人职位;第二,中央层面出现了“三权分立”,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体制;第三,后设机构政事堂,永担起中央行政决策中心的职能与角色,有助于提升决策效率;第四,有效地理顺了三省各部间的关联及其实现职能的范畴.以确保中央政令的畅通。
——摘编自黄璐《隋唐时期“大部制”的特点与启示》
材料二 北宋时,中央行政体制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政务层次与决策流程方面。就政务层次而言,事关
“军国之体安危之机”之事,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二府宰执决策。“三司”则负责日常财税政策、蠲免等庶务;就决策流程而言,二府多具裁决权,三司则具体执行二府指令。但在承受君主诏令时,尽管二府系与君主共同谋议决策的中枢机构,敕、宣由其制定下发,但仍有机当数量的君主诏旨,不经宰相直接发往三司。
——摘编自张亦冰《北宋三司与宰相职权关系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唐朝三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非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北宋二府三司的职能及皇帝、二府、三司在中央决策流程中的定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在削弱相权措施方面的不同,并说明宋代措施的消极影响。
【答案】(1)内容: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作用: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封建官僚体系日趋严密;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2)职能: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
定位:皇帝掌握决策权;中书门下、枢密院参与决策;三司既接受二府决策亦直接对皇帝负责。
(3)不同:唐朝通过明确三省分工并相互制约来削弱相权,北宋通过设置新的机构分割相权。
消极影响:职权过于分散;降低了行政效率;易造成冗官问题。
19.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年),明成祖米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嗜书,智识杰
出”,深受成祖喜爱。宣德元年(1426年),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并擒拿赵王朱高燧。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完善内阁,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蹇义、夏原吉等;设“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后设立司礼监秉笔太监、掌印太监参政。在经济民生上,续仁宗之德治,体恤民情,实行休养生息,为民解困的政策。对内,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对外停罢郑和下西洋;停止用兵并放弃交趾。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去世,癸年三十八岁:后世赞誉宣宗:“即住以后,史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完美,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仁宣之治”。
——据《明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宣宗时期“治世”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评述明宣宗的历史功过。
【答案】(1)明初国家稳定、经济发展;延续了前代的良好政策;宣宗任用贤臣、施行合理政策。
(2)功绩:解决藩王问题,稳定了明朝政局,维护了国家统一;完善治理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
过失:任用宦官参政,为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放弃交趾降低了国威,导致了西南边疆的动荡和土司叛乱。
20. “治国必治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内在发展的极致。同时,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俄国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定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上与法理上进行自我确认。
——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为巩固统一对边疆各族采取的策略,并阐述这些方式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清朝“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疆界”。
【答案】(1)策略:设立军政机构;册封;和亲;会盟;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影响:①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促进民族交融;②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③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拓展。
(2)概述: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高一第一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西安市育才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清史稿·土司传》记载,“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