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如图所示实线为质点做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的示意图,已知质点运动到D点时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恰好互相垂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质点经过C点的速率一定比经过D点的速率大
B.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变化
C. 质点经过D点时的加速度比B点的加速度大
D. 质点从B沿轨迹运动到E,则此过程中合外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答案】A
【解析】【分析】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合力与速度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速度的方向与该点曲线的切线方向相同。
本题关键是对质点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考查,掌握了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本题基本上就可以解决了。
【解答】
A.由题意,质点运动到D点时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恰好互相垂直,速度沿D点轨迹的切线方向,则知加速度方向向上,合外力也向上,质点做匀变速曲线运动,合外力恒定不变,质点由C到D过程中,合外力做负功,由动能定理可得,C点的速率一定比经过D点的速率大,故A正确;
B.质点做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不变,合外力也不变,故B错误;
C.质点做匀变速曲线运动,则有加速度不变,所以质点经过D点时的加速度与B点相同,故C错误;
D.质点由B到E过程中,合外力与速度夹角先大于90°,后小于90°,合外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故D错误。
故选A。
2.宏观现象是由微观机制所决定的。对同一个物理问题,常常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角度研究,找出其内在联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其物理本质。经典电磁理论认为:当金属导体两端电压稳定后,导体中产生恒定电场,这种恒定电场的性质与静电场相同。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开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如图所示为一块均匀的长方体金属导体,长为a,宽为b,厚为c。
在导体EF两侧加上电压U,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开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应相同。设电子的带电量为e,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子数为n,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为v,则在时间Δt内,通过长方体金属导体样品的自由电子数目N为( )
A. N=nvab△tB. N=nvbc△tC. N=nvabΔtD. N=nvbcΔt
【答案】D
【解析】解:由电流的定义式I=q△t可得:I=Ne△t;
由I=nveS可得:
N=nvbcΔt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电阻及电流的微观意义,从而根据电流定义式可解得自由电子数目。
3.轻质丝绸放置在光滑斜面上,若固定丝绸,将物块B放置在丝绸上,恰能静止。现将物块A、B放置在丝绸上,用沿斜面向上的力F拉物块A,丝绸不固定,系统保持静止,如图所示;已知物块A、B的质量分别为mA、mB,与丝绸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A、μB,则( )
A. 若μA=μB,mB不可能大于mAB. 若μA0)的甲、乙两粒子以相同的初动能Ek从O点先后进入匀强电场,此后甲经过A点时的动能为4Ek,乙经过B点时的动能为2Ek,若粒子仅受匀强电场的电场力作用,则该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为( )
A. EkqlB. 3Ek3qlC. 2 3Ek3qlD. 3Ekql
【答案】C
【解析】【分析】
根据匀强电场中沿任意方向相同距离电势差相等。甲经过A点时的动能为4Ek,乙经过B点时的动能为2Ek,得到AB两点的电势差;由公式U=Ed,求解场强大小。
【解答】
甲粒子从O到A,根据动能定理得qUOA=3Ek
乙粒子从O到B,根据动能定理得qUOB=Ek
则 UOA=3Ekq,UOB=Ekq
所以UOA=3UOB
则根据匀强电场的特点可找到与B点电势相等的点,设为D点,从而做出等势面如图:
其中BD为等势面,所以有UOB=Ed
d=sin60°·l;
联立解得E=2 3Ek3ql;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如图所示,在方向水平向右、电场强度大小为E的匀强电场中,O点固定一电荷量为Q的正电荷,a、b、c、d是以O为圆心、r为半径的同一圆周上的四个点,b、d连线与电场线平行,a、c连线与电场线垂直,静电力常量为k,则( )
A. a点的电场强度为 E2+kQr22B. b点的电场强度为E-kQr2
C. d点的电场强度不可能为0D. a、c两点的电场强度相同
【答案】A
【解析】【分析】
根据点电荷形成的电场及电场强度的矢量叠加求解。
本题考查点电荷形成的电场及矢量叠加,本题易错点为D选项,电场强度相同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解答】
A、电场强度为矢量,正点电荷在a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kQr2,方向向上,匀强电场方向向右,a点的电场强度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则a点电场强度大小为 E2+kQr22,方向斜向右上,故A正确;
B、正点电荷在b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kQr2,方向向右,匀强电场方向向右,则b点电场强度大小为E+kQr2,故B错误;
C、正点电荷在d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kQr2,方向向左,匀强电场方向向右,则d点电场强度大小为E-kQr2,当E=kQr2时,d点电场强度大小为零,当E≠kQr2时,d点电场强度大小不为零,故C错误;
D、正点电荷在c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kQr2,方向向下,匀强电场方向向右,则c点电场强度大小为 E2+kQr22,方向斜向右下,a、c两点电场强度大小相同,方向不同,故D错误。
6.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A放在质量为M的斜面B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水平力F1、F2分别作用在A和B上,已知B静止不动,A沿斜面匀速上滑,则
A. A与B之间一定存在摩擦力
B. B与地面之间可能存在摩擦力
C. B对A的支持力不一定大于mg
D. 地面对B的支持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M+m)g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关键是对两个木块整体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得到地面对整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然后再对物块A受力分析,再次根据平衡条件列式求解出各个力的情况。
【解答】
A.A沿斜面匀速上滑,而B对A一定有支持力,故A与B之间一定存在摩擦力,且摩擦力沿斜面向下,故A正确;
C.对A受力分析,A受重力mg、支持力N、摩擦力f、喝水平力F1,根据共点力平衡的条件,运用正交分解法,可以得到:Ncsθ=mg+fsinθ,所以B对A的支持力一定大于mg,故C错误;
BD.对两个木块整体受力分析,受到重力(M+m)g、支持力N和已知的两个推力,
对于整体,由于两个推力的合力刚好为零,故整体与地面间没有摩擦力;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有:N=(M+m)g,故B、D错误
故选A
7.一机车以额定功率行驶一段距离后关闭发动机,测出机车动能Ek与位移x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已知机车的质量为1000 kg,机车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不变,就图像所对应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机车的最大速度为80 m/sB. 机车所受阻力为4000 N
C. 机车的额定功率为320 kWD. 机车加速阶段时间为16.25 s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机车的额定功率起动问题。牵引力的功为Pt;根据动能定理求解阻力和加速运动的时间;机车匀速运动时,牵引力与阻力平衡。
【解答】
B.机车关闭发动机后,根据动能定理得:-fx=0-Ek.故有f=Ekx=8×105(11-7)×102N=2000N,故B错误;
AC.由图像知机车的最大动能Ekm=8×105J,由Ekm=12mvm2得vm= 2Ekmm=40m/s,机车的额定功率为:P=Fvm=fvm=2×103×40 W=80 kW.故A错误,C错误;
D.对于加速运动过程,根据动能定理得:Pt-fs=Ek2-Ek1,代入数据解得到 t=16.25 s,故D正确.
故选D.
8.目前,我国已经发射了7艘“神舟号”载人飞船,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宇宙飞船天地往返技术的国家。如图所示,若某飞船离地面的高度等于地球的半径R,绕地球赤道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自转周期为T0,太阳光可看做平行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飞船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4π RgB. 一天内有T08π 2gR次太阳光照射不到飞船
C. 飞船的线速度大小为 2gRD. 飞船的角速度大小为 g2R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天体运动中的周期、“遮挡”、角速度等问题,意在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和理解能力。
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结合黄金代换计算飞船周期,进而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
【解答】
A.根据GMm(2R)2=m4π2T2(2R),GMmR2=mg可得T=4π 2Rg,选项A错误;
B.飞船每绕地球运行一周,中间就会有一次太阳光照不到飞船,由此可知一天内太阳光照射不到飞船的次数为n=T0T=T08π 2gR,选项B正确;
C.飞船的线速度大小为v=2π(2R)T= gR2,选项C错误;
D.飞船的角速度大小为ω=2πT= g8R,选项D错误。
故选B。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9.如图所示,固定的光滑绝缘斜面上方存在沿斜面向上的匀强电场,将一带正电小球(视为质点)从斜面顶端A点由静止释放,一段时间后小球与下方轻质绝缘弹簧在B点开始接触并压缩弹簧。若在小球从释放至小球到达最低点C的过程中小球克服电场力做的功为W,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球反弹后可到达A点
B. 小球通过B点时的动能最大
C. 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 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小球与弹簧的机械能的减少量为W
【答案】ACD
【解析】【分析】
根据系统能量守恒判断小球的反弹情况,根据小球受力和运动分析判断小球的运动情况,根据机械能守恒条件推断电势能和机械能的转化。
【解答】
A.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系统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及电势能发生相互转化,因此小球反弹后可到达A点,故A正确;
BC.经分析可知,小球在B、C两点间的某处(设为D点)所受合力为零,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过程中,小球所受合力沿斜面向下,小球从D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小球所受合力沿斜面向上,因此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速度先增大后减小,且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最大,动能最大,故B错误、C正确;
D.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小球电势能的增加量为W,根据功能关系可知,该过程中小球与弹簧的机械能减少,减少量为W,故D正确。
10.如图所示,地面上固定一倾角为θ=37°,高为h的光滑绝缘斜面,斜面置于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大小为E= 3mgq,现将一个带正电的的物块(可视为质点)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已知物块质量为m,电荷量为q,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块从静止释放到落地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为4 33mgh
B. 物块从静止释放到落地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为3mgh
C. 物块落地的速度大小为(2+8 33)gh
D. 物块落地的速度大小为2 2gh
【答案】BD
【解析】【分析】
分析物块的受力情况,明确物块的运动轨迹,再分析各力的做功情况,再根据动能定理即可求得物块落地时的速度大小。
本题要注意明确物体的运动是由所受到的力和初状态决定的。这个题目容易认为物块沿着斜面下滑,从而出现错解。
【解答】
物块受到的电场力F=qE= 3mg,则合力的大小为2mg,合力的方向和水平夹角为30∘,则小物块沿合力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不会沿着斜面下滑。从静止释放到落地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为W=qE⋅ 3h=3mgh,设落地速度为v,根据动能定理可得mgh+qE⋅ 3h=12mv2,解得v=2 2gh,故AC错误,BD正确。
故选BD。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1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向心力与质量、半径的关系。水平杆光滑,竖直杆与水平杆铰合在一起,相互垂直,绕过定滑轮的细线两端分别与物块和力传感器连接。(忽略细线与定滑轮间的摩擦)
(1)探究向心力与质量关系时,让物块1、2的质量不同,测出物块1、2的质量分别为m1、m2,使物块到竖直轴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转动竖直杆,测出不同角速度下两个力传感器的示数F1、F2。反复实验测出多组F1、F2,作出F1-F2图像,如果作出的图像是过原点的斜线,且图像的斜率等于 ,则表明在此实验过程中向心力与质量成正比。
(2)该实验过程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答案】相同
m1m2
C
【解析】【分析】
(1)由控制变量法判断得解;由向心力表达式解得F1-F2的关系,由此得解;
(2)由该实验的思想方法得解。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向心力与质量、半径的关系的实验,熟悉实验原理及操作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一般。
【解答】
(1)由实验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目的可知,该实验应采用控制变量法,故探究向心力与质量关系时,应使物块到竖直轴距离相同;
由向心力表达式可得:F1=m1rω2,F2=m2rω2,由于二者角速度、半径均相同,故可得:F1F2=m1rω2m2rω2=m1m2,即:F1-F2图像的斜率为:m1m2,则表明在此实验过程中向心力与质量成正比;
(2)由实验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目的可知,该实验应采用控制变量法,故C正确。
12.力敏电阻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医疗设备以及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为了研究现有一可视为纯电阻的力敏电阻(型号FSR408)的电阻值随着表面所受压力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新华中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的实验电路如图所示,已知该力敏电阻的电阻值在100 Ω~3000 Ω之间变化。除了型号为FSR408的力敏电阻外,兴趣小组现有的器材还有:
直流电源E(电动势约为6 V,内阻约为1 Ω);
电压表(量程为6 V,内阻约为3 kΩ);
电压表(量程为15 V,内阻约为5 kΩ);
电流计(量程为3 mA,内阻为11 Ω);
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为10 Ω,额定电流为3 A);
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为1 kΩ,额定电流为0.5 A);
开关及导线若干。
(1)实验中要求尽量减小误差,应保证电表在测量时其最大示数超过量程的一半,则滑动变阻器应选择________(填“R1”或“R2”),电压表应选择________(填“”或“”)。
(2)为了在实验中使电流计符合实验要求,需要给电流计________(填“串”或“并”)联一个阻值为________Ω的定值电阻,就可以将该电流计改装为量程36 mA的电流表。
(3)使用该电路测量时,由于电压表不是理想电表,因此测量值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真实值。
(4)已知力敏电阻(型号FSR408)的电阻值随着表面所受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实验中先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至左端,再闭合开关S1,在给该力敏电阻施加较大的压力时,开关S2需要处于________(填“断开”或“闭合”)状态。移动滑片P至合适位置,若此时电压表示数为量程的三分之二,电流表示数为量程的四分之三,则此时力敏电阻对应的阻值为________Ω(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1)R1;;
(2)并,1;
(3)小于;
(4)闭合;148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力敏电阻的测量;理解实验原理、分析清楚电路结构是解题的前提与关键,要掌握实验器材的选择原则;分析清楚电路结构,应用串并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即可解题。
(1)根据图示电路图与所给实验器材进行选择;
(2)电流计增大量程需并联一个分流电阻,根据欧姆定律求解并联电阻的阻值;
(3)根据误差的来源分析;
(4)根据题意判断电路最大电流大小,然后判断开关S2是否闭合;
根据电表指针位置,结合电表量程得出电压、电流;由欧姆定律求出力敏电阻对应的阻值。
【解答】
(1)由电路图可知,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接法,为方便实验操作,滑动变阻器应选择应选R1;
因直流电源的电动势约为6V,则电压表应选;
(2)电流计量程为3mA,内阻为11Ω,为了将该电流计改装为量程36mA的电流表,需要并联电阻R0;
由并联电路的特点可知:Igrg=(I-Ig)R0,解得:R0=IgrgI-Ig=3×1136-3Ω=1Ω;
(3)由于电压表不是理想电表,测量的电流偏大,根据欧姆定律可知,测量值偏小,即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4)实验中先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至左端,再闭合开关S1,在给该力敏电阻施加较大的压力时,力敏电阻(型号FSR408)的电阻值随着表面所受压力的增大而减小,通过的电流增大,需要扩大电流表量程,则开关S2闭合;移动滑片P至合适位置,若此时电压表示数为量程的三分之二,则U=4V;
电流表示数为量程的四分之三,则I=27mA;
根据欧姆定律可知,此时力敏电阻对应的阻值:R=UI=427×10-3Ω≈148Ω。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2分。
13.如图所示,内壁光滑、内径很小的14圆弧管固定在竖直平面内,圆弧的半径r为0.2m,在圆心O处固定一个电荷量为-1.0×10-9C的点电荷。质量为0.06kg、略小于圆管截面的带电小球,从与O点等高的A点沿圆管内由静止运动到最低点B,到达B点小球刚好与圆弧没有作用力,然后从B点进入板距d=0.08m的两平行板电容器后刚好能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且此时电路中的电动机刚好能正常工作。已知电源的电动势为12V,内阻为1Ω,定值电阻R的阻值为6Ω,电动机的内阻为0.5Ω。求(取g=10m/s2,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
(1)小球到达B点时的速度;
(2)小球所带的电荷量;
(3)电动机的电功率。
【答案】解:(1)由机械能守恒得mgr=12mvB2,解得vB=2m/s;
(2)到达B点恰好作用力为0,由牛顿第二定律得kQqr2-mg=mvB2r,解得q=8×10-3C;
(3)设电容器两端电压为U,由二力平衡得qUd=mg,
由欧姆定律得I=UR,所以电动机两端电压UM=E-U-Ir,
电动机的电功率P=IUM,解得P=5W。
【解析】(1)小球从A运动到B过程,受重力、电场力和弹力,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根据守恒定律列式求解B点速度;
(2)小球到达B点时刚好与圆弧没有作用力,受重力和静电引力,合力提供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
(3)球在电场中做匀速直线运动,重力和电场力平衡,根据平衡条件求解出电压,然后根据欧姆定律求解电流,最后结合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解电动机的输入电压及电功率。
14.如图所示,一根细绳绕过光滑的定滑轮,两端分别系住A、B两物体,其质量M和m分别为0.6kg和0.4kg,开始时用手托住A,使A、B处于同一高度,离地高度h为1m,重力加速度g取10m/s2,设绳足够长,绳与滑轮的质量不计,求:
(1)当A物体由静止释放到落地时的速度大小;
(2)A物体落地后B物体还能上升的高度。
【答案】解:(1)对AB,由系统机械能守恒:Mgh-mgh=12Mv2+12mv2
解得:v=2m/s
(2)对B,由机械能守恒定律:12mv2=mgh'
解得:h'=0.2m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直接应用,注意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明确物理规律的应用即可求解。
(1)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只有重力做功,系统机械能守恒,由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式即可求解;
(2)A落地时,B的速度大小等于A的速度大小,对B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即可求解。
15.如图甲所示,质量m1=1 kg的小物块A静止在一质量m2=0.5 kg的足够长的木板B的左端。当小物块A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外力F作用时,测得A与B间摩擦力f随外力F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现对小物块A施加水平向右的拉力F=15 N,作用2 s后撤去。重力加速度取g=10 m/s2,各接触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
(1)物块A与木板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和木板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2)从拉力F开始作用到物块A和木板B均停止的时间t;
(3)物块A与木板B之间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Q和物块A对木板B做的功。
【答案】解:(1)根据A与B间摩擦力f随外力F的变化关系可得A与B间滑动摩擦力为f1=6N,
B与地面的滑动摩擦力为f2=3N,
则有:μ1m1g=f1,μ2(m1+m2)g=f2,
解得:μ1=0.6,μ2=0.2。
(2)拉力F=15N开始作用在物块A时,对物块A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f1=m1a1,
对木板B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1-f2=m2a2,
解得:a1=9m/s2,a2=6m/s2,
拉力F作用2s时物块A和木板B的速度分别为v1=a1t1,v2=a2t1,
解得:v1=18m/s,v2=12m/s,
撤去拉力F直到物块A和木板B共速的过程中,物块A的加速度大小满足m1a3=μ1m1g,
物块A和木板B的共速时满足v=v1-a3t2=v2+a2t2,
解得:a3=6m/s2,v=15m/s,t2=0.5s,
物块A和木板B共速后直到停止的过程中,整体的加速度大小满足(m1+m2)a=μ2(m1+m2)g,
解得:a=2m/s2,
减速的时间t3=va=7.5s,
所以从拉力F开始作用到物块A和木板B均停止的时间t=t1+t2+t3=10s。
(3)从拉力F开始作用到物块A和木板B共速的过程中,物块A和木板B的相对位移
Δx=v1-v22t1+v1-v22t2,
因此物块A与木板B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Q=f1Δx,
解得:Q=45J,
物块A与木板B发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木板B的位移x=v2(t1+t2),
所以物块A与木板B间滑动摩擦力对木板B做的功Wf=f1x,
解得:Wf=112.5J。
【解析】根据乙图,当F≤4N时,AB均静止,当4N12N时,AB之间发生相对滑动,读懂乙图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求出μ1、μ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根据Q=fΔx求摩擦热,根据恒力做功公式求A对B做的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北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高一(上)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