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多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6657262/0-173760642092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多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6657262/0-17376064209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多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6657262/0-173760642098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多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多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4年巴黎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国运动员潘展乐打破世界纪录,领先亚军1.08秒的成绩夺得金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观众观看比赛时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B. 终点裁判用“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C. 潘展乐游泳全过程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D. 潘展乐第一个到达终点,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最快的
2.敲鼓时,在鼓面上撒小纸屑,通过观察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比较鼓面振幅的大小,下列实例中也使用该研究方法的是( )
A. 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B. 将声波与水波进行比较学习
C. 探究琴弦的音调与弦的材料关系时,保持弦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松紧程度相同
D. 通过比较听不到声音时人到声源的距离来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3.如表是人和几种动物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从表中可以看出,能发出次声波的是( )
A. 人B. 大象C. 蝙蝠D. 狗
4.下列现象中与“海市蜃楼”原理相同的是( )
A. 日晷上针的影子
B. 皮影戏中的皮影
C. 鸟巢在水中的倒影
D. 筷子水面处弯折
5.下列的单位换算,书写错误的是( )
A. 2.8m=2.8×100cm=280cmB. 2h=2×60min=120min
C. 4.2km=4.2×100m=420mD. 25min=25×60s=1500s
6.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差异很大。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铁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三次敲击声,请判断传来的三次响声的介质按照先后依次是( )
A. 水、空气、铁B. 铁管、水、空气C. 水、铁管、空气D. 空气、水、铁管
7.小明绕长为400m的操场跑道跑了2圈,所用的时间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小明跑过的路程为800m
B. 小明用时为170s
C. 小明全程做的都是直线运动
D. 小明的平均速度约为4.7m/s
8.关于测量时的误差和错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测量时在分度值后多估读几位可以减小误差
B.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 产生误差是由于未遵守操作规则
D. 用非常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避免测量错误
9.小红用材质和粗细相同,但长短不同的金属管制作了一个排钟,如图所示,敲打不同的金属管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敲打的力度不同,金属管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B. 用相同力度敲打不同的金属管,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C. 不同金属管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D. 不同金属管发出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10.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全程30m,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2m/s,通过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3m/s,则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 2m/sB. 2.4m/sC. 2.5m/sD. 3m/s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4分。
1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当它们接触时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如图所示,这说明了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产生的。
12.测量是生活和学习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如图甲中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一次测量可能误差较大,为了减小误差,应当______。如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规律制成。
13.英仙座流星雨每年夏天都会准时光临地球,是最活跃、最常被观测到的流星雨。流星划过天空,______(选填“属于”或“不属于”)机械运动。
14.宋朝诗人俞茂实曾写下诗句“琴瑟听泉奏,珠玑看瀑流”,琴和瑟是我国的传统乐器,人们能辨别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______不同;一把琴有七根弦,不同的弦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5.2024年7月3日,神舟十八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圆满完成了舱外巡检任务。在太空中航天员需要依靠无线电才能面对面交流,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太空属于真空,声音无法传播。
16.2024年3月24日,全国马拉松锦标赛在无锡举行,全程42.195km,何杰以2小时06分57秒获得男子组冠军并创造了新的全国记录。在比赛过程中,观众是通过______(选填“相同路程比时间”或“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
17.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小明看到落在路旁绿植下的白纸上出现了许多光斑,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间隙在地面上形成的______(选填“实像”、“虚像”),该现象体现的光学原理是______。
18.古诗“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如图所示,我们看到蝴蝶翅膀在振动时,却听不到因翅膀振动而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______(选填“低于”或“高于”)20Hz,我们将这种声波称为______声波;人们是根据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或“音色”)来辨别黄莺啼声的。
19.如图所示的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它们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声音,主要是他们的______不同(前两空选填“音调”或“音色”)。生活中,可以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等,这说明超声波能传递______。
20.如图所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可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3s。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______m。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21.小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______。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小,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______,响度______,此实验______(选“能”或“不能”)直接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该实验不把手机直接放在瓶里却把手机悬挂在广口瓶中,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22.(1)实验小组利用图甲的实验装置进行光现象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①光屏表面比较______(选填“光滑”或“粗糙”),可让光在其表面发生______反射以显示光的路径;
②由表可知,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______入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______入射角;
(2)如图乙,利用斜面、秒表等器材测量小车从斜面滑下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A点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①实验中应该控制斜面的坡度较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
②在测量AB段的平均速度时,如果在小车经过了B点之后才停止计时,这样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______。
23.如图1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挡光板的狭缝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用光屏接收从三棱镜的另一侧出射的光线。
(1)当发现光屏上的白色光带边缘出现彩色时,微微转一转______(选填“三棱镜”或“光屏”)即可看到彩色光带;如果彩色光带较亮,而你又分辨不清光屏上彩色光带的色彩,那么你应适当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
(2)通过该实验,你看到的现象是: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的色光都向三棱镜的______(选填“顶部”或“底部”)方向偏折,彩色光带的颜色从上到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表明太阳光是由______而成的;
(3)一个长方形水槽中装有一定量的水,小明将一块平面镜斜插入水槽中,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色墙壁或白纸上,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此时平面镜上方的水类似于______(填写光学元件名称),轻轻敲击水槽,使水面迅速地做微小振动,墙面上的彩色条纹将______(选填“消失”“不变”或“振动”)。
(4)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问题、②解释、③证据、④交流等。你认为要完成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是______。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24.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进入全长为43.2km的区间测速路段,匀速行驶了一段距离后又以10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了0.2h直至离开该区间测速路段。求:
(1)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
(2)汽车以72km/h的速度行驶的时间;
(3)车辆在该区间测速路段的平均速度。
25.汽车以15m/s的速度向对面高山驶去,在司机鸣笛后4s听到了回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1)汽车开始鸣笛到听到回声走了多远?
(2)鸣笛声4s内传播的距离?
(3)求听到回声时,汽车距高山多远?
26.如图为我国汉代科学家、发明家张衡研制出的一种会自动记载行程的车辆:记里鼓车。因为车行一里路(古制“一里”等于现代的长度600m)就自动打一次鼓的装置,故名“记里鼓车”。某次张衡乘鼓车从A城去B城,途经C地时他恰好听到了第48次鼓声(即48里路),历时一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1)若鼓车行驶一里,所用时间为200s,求鼓车的行驶速度v;
(2)求鼓车从A城到C地的速度v1;
(3)到达C地后,鼓车以v2=6m/s的速度又匀速行驶了一个时辰后恰好到达了B城,求A、B两城的距离s。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B、观众观看比赛时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终点裁判用“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故AB正确;
CD、潘展乐游泳全过程做的是变速运动,故C错误;
潘展乐第一个到达终点,所用时间最少,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最快的,故D正确。
故选:C。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有三种:
(1)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得快;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运动得快。
(2)潘展乐游泳全过程做的是变速运动;潘展乐第一个到达终点,所用时间最少,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
本题考查速度的有关知识,是一道综合题。
2.【答案】D
【解析】敲鼓时,鼓面的振幅不容易测量,通过在鼓面上撒小纸屑,通过纸屑挑起的高度来反映鼓面振幅的大小,用的是转换法
A.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是理想模型法,故不符合题意;
B.将声波与水波进行比较学习,是采用的类比法,故不符合题意;
C.探究琴弦的音调与弦的材料关系时,保持弦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松紧程度都相同,只改变材料,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不符合题意;
D.通过比较听不到的声音时人到声音的距离来反映材料的隔声性能采用的是转换法,符合题意;
故选:D。
敲鼓时,鼓面的振幅不容易测量,通过在鼓面上撒小纸屑,通过纸屑挑起的高度来反映鼓面振幅的大小,采用的是转换法。
A.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是理想模型法;
B.将声波与水波进行比较学习,是采用的类比法;
C.探究琴弦的音调与弦的材料关系时,保持弦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松紧程度都相同,只改变材料,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D.通过比较听不到的声音时人到声音的距离来反映材料的隔声性能采用的是转换法;
本题考查了物理学上常用到的几种探究方法,要求分清熟练掌握。
3.【答案】B
【解析】解:通过分析表格中发声的频率可知:人、蝙蝠和狗的发声频率都高于20Hz,只有大象的发声频率低于20Hz,所以大象可以发出次声波,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次声波的频率是20Hz,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
本题考查的是次声波的特点及应用,属于基础题目。
4.【答案】D
【解析】解: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发生的折射现象。
A.日晷上针的影子利用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皮影戏中的皮影利用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
C.鸟巢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C不符合题意;
D.筷子水面处弯折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与光有关的现象,平时要注意多观察,多思考,并用所学光学知识去解释观察到的光学现象,这能提高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解:ABD选项单位换算过程均书写正确,选项C书写错误,正确的写法应是4.2km=4.2×1000m=4200m,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物理量不同单位的换算正确与否包括两方面:进率和过程。据此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长度和时间单位换算过程,属于基础题。
6.【答案】B
【解析】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故传来的三次响声的介质按照先后依次是铁管、水、空气。
故选:B。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
本题考查了声音传播的特点,属于基础题。
7.【答案】C
【解析】解:A.由于小明绕400m的操场跑道跑了2圈,所以路程为800m,故A正确;
B.图中为秒表,有大小两个表盘。其中小表盘表示分钟,指针指向2和3之间,外面大表盘表示秒,指针指向50,所以秒表读数为(2分)50秒,即2×60s+50s=170s,故B正确;
C.由于小明绕操场跑道跑了2圈,所以不可能全程一直做直线运动,故C错误;
D.小明的平均速度为:v=st=800m170s=4.7m/s,故D正确。
故选:C。
根据题中信息以及秒表的读数方法,利用v=st进行分析和计算。
本题考查了对秒表的读数以及速度公式的应用和理解。
8.【答案】B
【解析】解:A、测量时,最多只能有一位估读值,多估读几位没有意义,也不能减小误差,故A错误;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故B正确;
C、未遵守操作规则,产生的是错误,不是误差,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误差不能避免,故C错误;
D、测量是否错误,取决于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与仪器的精密程度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9.【答案】D
【解析】解:A、敲打不同的金属管时,敲打的力度不同,金属管的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A正确;
B、不同金属管的长度不同,所以用相同力度敲打不同的金属管时的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正确;
C、由于不同金属管的材质、结构相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故C正确;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发声物体无关,不同金属管发出的声音在相同介质内传播速度相同,故D错误。
故选:D。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不同物质的特征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会不同;
(2)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发声物体无关。
解决此题要结合声音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牢记影响声音三特性的因素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0.【答案】B
【解析】解:全程一共30m,所以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都是15m,
由v=st知,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t1=s1v1=15m2m/s=7.5s
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t2=s2v2=15m3m/s=5s,
物体全程时间:t=t1+t2=7.5s+5s=12.5s,
物体全程时间的平均速度为:
v=st=30m12.5s=2.4m/s。
故选:B。
求出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1,后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2,则总时间为t=t1+t2,用公式v=st计算出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是指一段时间内的路程和这段时间的比值,用公式v=st去计算,不能用v=v1+v22去计算。
11.【答案】振动
【解析】解: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当它们接触时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如图所示,这说明了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本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的条件,属于基础性题目。
12.【答案】3.00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56.7 热胀冷缩
【解析】解: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端与3.50cm对齐,右端的示数为6.50cm,物体的长度为L=6.50cm−3.50cm=3.00cm,为了减小误差,应当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液面在0℃以上,温度计的示数为56.7℃,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
故答案为:3.00;多次测量求平均值;56.7;热胀冷缩。
(1)刻度尺使用之前,需要首先观察其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刻度尺如果发生零刻度线磨损的情况,可以从某一个完整的刻度开始测量,同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改进实验方法和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等。
(2)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量程和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
本题考查长度和温度的测量,属于基础题。
13.【答案】属于
【解析】解:流星划过天空,属于机械运动。
故答案为:属于。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机械运动的掌握和了解,比较简单。
14.【答案】音色 音调
【解析】解: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能辨别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一把琴有七根弦,改变声音的频率,从面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音色;音调。
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区别声音就是靠音色。
此题考查了音调和音色的认识,属于基础知识。
15.【答案】介质
【解析】解:在太空中航天员需要依靠无线电才能面对面交流,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属于真空,声音无法传播。
故答案为:介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本题考查的是声音传播的条件,属于基础题目。
16.【答案】相同时间比路程
【解析】解:比赛过程中观众通过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判断运动员运动的快慢。
故答案为:相同时间比路程。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运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二是运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此题考查运动快慢的比较,难度不大。
17.【答案】实像 光的直线传播
【解析】解:树荫下圆形的小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间隙在地面上形成的实像,这一现象称为“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答案为:实像;光的直线传播。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
本题考查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属于基础知识。
18.【答案】低于 次 音色
【解析】解:(1)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到20000Hz之间。蝴蝶翅膀在振动,但却听不到翅膀振动而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太低了,低于了人耳能够听到的最低频率20Hz,这种声音是次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
(2)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它们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是根据音色辨别黄莺的啼声。
故答案为:低于;次;音色。
(1)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低于20Hz是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次声波和超声波人耳都听不到。
(2)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本题考查了对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和次声波的认识,对音色的辨别,属基础题,难度不大。
19.【答案】音调 音色 能量
【解析】解:(1)敲击大小不同的钟,编钟的质量不同,振动的难易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2)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听声能辨人,我们便可分辨是谁在讲话,主要是依据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3)用超声波清洗仪器、眼镜等,这说明超声波可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音调;音色;能量。
(1)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乐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和音色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知识。
20.【答案】1.65
【解析】解:已知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3s,超声波从感应器到人的头部的传播时间为t=12×5×10−3s=2.5×10−3s,
由v=st可得,感应器到人头部的距离:
s=vt=340m/s×2.5×10−3s=0.85m,
人的身高:h=2.5m−0.85m=1.65m。
故答案为:1.65。
根据速度公式求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传播的路程,感应器与同学头顶的距离等于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传播的路程的一半,该同学的身高等于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与感应器与同学头顶的距离之差。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回声测距,难易程度适中。
21.【答案】C 不变 变小 不能 避免手机与瓶子接触导致瓶子振动发声
【解析】解:(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听到手机的声音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广口瓶中的气体没有减少,因此导致这种情况的现象为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故选C。
(2)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而手机发出的声音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小明听到手机声音的音调不变,响度变小。因为不能将广口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干净,此实验不能直接得出:声音不能再真空中传播。
(3)该实验不把手机直接放在瓶里却把手机悬挂在广口瓶中,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手机与瓶子接触导致瓶子振动发声。
故答案为:(1)C;(2)不变;变小;不能;(3)避免手机与瓶子接触导致瓶子振动发声。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3)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本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真空不能传声。
22.【答案】粗糙 漫 等于 小于 小 小
【解析】解:
(1)①光屏上清晰地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说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漫反射,是投射在粗糙表面上的光向各个方向反射的现象。所以光屏表面应粗糙;
②根据表格数据可得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①实验中应该控制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
②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开始计时,计时长,所计时间偏大,用公式v=st算出的速度偏小。
故答案为:(1)①粗糙;漫;②等于;小于;(2)①小;②小。
(1)①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而进入我们的眼里;
②根据表格数据可得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在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2)①若要计时方便,应让小车下滑速度慢些,运动的时间长些;
②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长,使所计时间偏大。
本题考查反射和折射现象以及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是一道综合题。
23.【答案】三棱镜 增大 底部 多种色光混合 三棱镜 消失 ①③②④
【解析】解:(1)当发现光屏上的白色光带边缘出现彩色时,应微微转一转三棱镜即可看到彩色光带,因为光的色散现象是通过三棱镜实现的;
分辨不清光屏上彩色光带的色彩,那是因为不同色光都“挤”在了一些,此时应适当增大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
(2)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是: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的色光都向三棱镜的底部方向偏折;
彩色光带的颜色从上到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表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3)长方形水槽中装有一定量的水,将一块平面镜斜插入水槽中,此时平面镜上方的水类似于三棱镜,用该装置可以进行太阳光的色散实验;
轻轻敲击水槽,使水面迅速地做微小振动,水面不再是平面,光在不平的水面上会发生漫反射,使得各种颜色的光复合成白光,则墙面上的彩色条纹将消失;
(4)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研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评估与交流,依次可判断本题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步骤的合理顺序是①问题、③证据、②解释、④交流。
故答案为:(1)三棱镜;增大;(2)底部;多种色光混合;(3)三棱镜;消失;(4)①③②④。
(1)当发现光屏上的白色光带边缘出现彩色时,应微微转一转三棱镜即可看到彩色光带,如果转动光屏,看到的仍与刚才相同;
分辨不清光屏上彩色光带的色彩,那是因为不同色光都“挤”在了一些,此时应适当增大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
(2)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的色光都向三棱镜的底部方向偏折;
彩色光带的颜色从上到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表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这个现象最早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通过实验发现的,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3)将一块平面镜斜插入水槽中,此时平面镜上方的水类似于三棱镜;
轻轻敲击水槽,使水面迅速地做微小振动,水面不再是平面,使得各种颜色的光复合成白光,则墙面上的彩色条纹将消失;
(4)实验探究的步骤为: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研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根据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排序。
本题考查关于光的色散实验的综合知识,难度适中。
24.【答案】解:(1)由v=st可知,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s1=v1t1=100km/h×0.2h=20km;
(2)汽车以72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s2=s−s1=43.2km−20km=23.2km,
由v=st可知,汽车以72km/h的速度行驶的时间:t2=s2t2=23.2km72km/h≈0.32h;
(3)车辆在该区间测速路段所用的总时间t=t1+t2=0.2h+0.32h=0.52h,
车辆在该区间测速路段的:v=st=≈83km/h。
答:(1)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为20km;
(2)汽车以72km/h的速度行驶的时间为0.32h;
(3)车辆在该区间测速路段的平均速度为83km/h。
【解析】(1)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
(2)根据题意求出汽车以72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以72km/h的速度行驶的时间;
(3)车辆在该区间测速路段的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平均速度的计算,难度不大。
25.【答案】解:(1)在t=4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1=v1t=15m/s×4s=60m;
(2)声音传播的距离:s2=v2t=340m/s×4s=1360m;
(3)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则:2s=s1+s2,所以s=s1+s22=60m+1360m2=710m;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s′=s−s1=710m−60m=650m。
答:(1)汽车开始鸣笛到听到回声走了60m;
(2)鸣笛声4s内传播的距离为1360m;
(3)听到回声时,汽车距高山650m。
【解析】(1)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15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4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
(2)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声音传播的距离;
(3)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等于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距离减去汽车行驶的距离。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
26.【答案】解:(1)鼓车的行驶速度v=st=600m200s=3m/s;
(2)鼓车从A城到C地听到了第48次鼓声,路程s1=600m×48=28800m,
历时一个时辰t1=2×3600s=7200s,
鼓车从A城到C地的速度v1=s1t1=28800m7200s=4m/s;
(3)C地到B城的距离:sBC=v2tBC=6m/s×2×3600s=43200m,
A、B两城的距离:s=sAC+sBC=28800m+43200m=72000m;
答:(1)鼓车的行驶速度v为3m/s;
(2)鼓车从A城到C地的速度v1为4m/s;
(3)A、B两城的距离s为72000m。
【解析】(1)根据速度公式得出鼓车的行驶速度;
(2)鼓车从A城到C地听到了第48次鼓声,得出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得出鼓车从A城到C地的速度;
(3)根据sBC=v2tBC得出C地到B城的距离,根据s=sAC+sBC得出A、B两城的距离。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平均速度的计算,计算过程中注意路程和时间的一一对应,难度不大。人
大象
蝙蝠
狗
发声
11085−1100Hz
14−24Hz
10000~120000Hz
452−1800Hz
听觉
20−20000Hz
1−20000Hz
1000−120000Hz
15−50000Hz
入射角α
40°
50°
60°
反射角γ
40°
50°
60°
折射角β
29°
35°
4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多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多校2024-2025学年上学期11月八年级联考物理试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