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美版(北京)】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
小学人美版(北京)(2024)14. 中国画——树的画法公开课表格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人美版(北京)(2024)14. 中国画——树的画法公开课表格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本教学设计的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以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以基于问题学习与接受学习为理论依据。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使学生感受中国山水画的形式美感,了解中国画——树的基本表现方法,学习尝试用“夹叶法”表现一棵树。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大自然的情感。
地位、作用及关系:横向看,本课在本册教材中第六课《画家徐悲鸿》构成了一个中国画学习单元。纵向来看,在整套的美术教材中与水墨游戏、画家齐白石、学画荷花、青蛙、猫头鹰、大熊猫、蔬果白描、京剧人物画、水仙花画法、梅花画法、建筑画法、山水画法组成了中国画学习体系。
学情分析:
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及能力:本校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的中国画绘画技巧,可以使用中国画用具毛笔、墨、宣纸等工具,曾学习过表现荷花、青蛙、猫头鹰、等写意动物、植物。但是用中国画技法表现树还是第一次。
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对树型的把握、对树干出枝的合理性及树叶组合成的树冠的形态美。
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手段: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小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与接受学习相结合而进行艺术实践;学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创作,体会创作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技术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种类树木图片、范画、国画工具及国画颜料。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画家作品图片与教师范画的欣赏,使学生感受中国山水画的形式美感,了解中国画——树的基本表现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分析树的外形特点,通过教师示范讲解与引导学习尝试用“夹叶法”表现树。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用“夹叶法”表现树的过程,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树的外形特点,尝试用“夹叶法”表现一棵树。
(2)难点:树形的美感,树干出枝的合理性及树叶组成的树冠的形态美感。
四、教学流程图:
1、欣赏导入。
2、探究学习。
(1)小组分析画家是怎样表现树木的。
(2)小组观察分析树的外形特点。
3、讲解示范,
艺术实践。
(1)课件出示范画。
(2)示范树干与树枝画法并讲解。
(3)示范用“夹叶法”勾画树叶并讲解。
(4)示范上色、题字完成作品并讲解。
(5)学生艺术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价,
借鉴提高。
5、课后延伸,
德育渗透。
五、教学过程: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活动方面。
学生在教学环节的深入,教师的引导下,很有兴趣的进行学习,在课件与教师示范的讲解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了学习了中国画“夹叶法”表现树的方法。
2、教师自身教学方面。
教学中,教师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上学期已学过蔬果白描有一定用墨线造型的能力,学习“夹叶法”表现树比较容易接受学习,重点放在树形的美感与树冠的形式美感。
3、 评价学生作业方面。
本着“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的原则,尤其对能力中等偏下的学生,教师要引导评价方向,及时鼓励以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兴趣,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作业情况。采取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七、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1、本节课通过欣赏导入、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基于问题学习方法与直观教学相结合,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
2、审美愉悦、贴近生活:课件画面优美,展现出了中国画的迷人魅力,加深了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与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欣赏导入。
课件出示《京江送别图》局部。
欣赏、感受中国画中树的美感。
小结: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树木,只不过经过了画家们的艺术加工才这样漂亮,你想不想也亲自画一棵漂亮的树?
板书课题:《中国画——树的画法》。
学生交流,小组汇报。
真好看,色彩清雅,树形优美。
想。
欣赏名家作品,感受中国山水画及山水画中树木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究学习。
(1)、小组分析画家是怎样表现树木的。
我们要画树首先了解一下画家是怎样的方法表现树的。
教师大屏幕展示作品提出问题:画家是怎样表现树木的树干和树叶的?
小组内交流一下,代表发言。
小结:
中国画中通常用色或墨直接点出树叶的形状这种方法称为“点叶法”;
而先勾勒出树叶的形状再用色彩填充的方法称为“夹叶法”。
这两种都是中国画中表现树木的基本技法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特点不同,“夹叶法”装饰性较浓,“点叶法”写意性较强。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夹叶法”。
板书两种树的表现方法。
学生观察画家作品,小组研究、交流最后小组代表发言:
有的树的树干画家是用墨直接画出,有的树干是用墨线勾勒而成。有的树叶画家用墨色直接点出;则有的树叶画家先勾出再染上颜色。
学生了解什么是“点叶法”,什么是“夹叶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合作探究能力,初步了解中国画表现树木的基本技法。
(2)小组观察分析树的外形特点。
同学们要想画好树,我们了解了树的表现方法还不够,我们还要了解树的生长规律与外形特点。
出示树图片:
提出问题:各小组管观察图片分析、总结树木的外形特点有哪些?
教师提示:重点从树干的形态、树枝的生长方向、树叶的位置及形状来分析。
板书:树的外形特点。
小组通过观察老师出示的椿树、国槐、杨树、泡桐树图片,分析树的外形特点。小组交流后发言。
树干:上面细下面粗。
树枝:从主干长出,比主干细,一般向上生长。
树叶:长在树枝上,各种树的树叶形状不同。
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总结的能力,初步认识树的外部形态。为表现树打好基础。
讲解示范
艺术实践
出示范画。
这是一幅用“夹叶法”表现的树木作品,我们也了解了树的一些外形特点。下面同学们就跟着老师一起用“夹叶法”表现这棵树。
学习用“夹叶法”表现树的方法。
课件出示树干与树枝画法并讲解。
讲解:用笔中锋、自上而下用笔也可自下而上用笔,笔中水分不要太多,注意树干上细下粗的特点,树枝要交错出枝,还要注意整体树形的姿态美。
教师示范树干及树枝画法。
课件出示“夹叶法”勾画树叶的方法并讲解。
讲解:我们选用不规则圆形作为树叶的基本型。中锋用笔、笔中水分不要太多。圆形大小要基本一致。一笔或两笔完成。注意有树枝的地方多画、没有树枝的地方少画,树叶组合要紧密,要紧贴住树干和树枝来画树叶,组成的树冠外轮廓要参差不齐产生美感。
教师示范用不规则圆形勾画树叶。
课件出示完成上色、落款后作品并讲解。
讲解:淡赭石染树干、树枝,绿色(三绿加藤黄)染树叶。颜色要润不要压住墨线。题字不要太大,如果有印章可盖上一枚印章。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所产生的形式美感。
教师演示上色方法、落款完成作品。
教师提出艺术实践要求。
3、学生艺术实践,教师巡视辅导。
。
学生通过欣赏范画并倾听老师讲解。
学生观看示范并听教师讲解。
学习用“夹叶法”表现树的步骤。
学生了解艺术实践内容。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艺术实践
直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体验中国写意画的创作过程与乐趣。
展示评价
借鉴提高
1、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
2、对学生学习活动表现的评价。
集中展示、欣赏作品,小组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学习别人的优点,借鉴提高。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课后延伸
德育渗透
1、课件出示“夹叶法”与“点叶法”其它树叶的形状。
古人根据不同树木的树叶形态经过长期绘画经验、总结、概括成了不同形态的几何形与点画技法。
2、课件出示画家用“点叶法”表现的作品。
画家用“点叶法”同样可以表现出姿态优美的树木与我国的壮美山河。有兴趣的同学课下试试用“点叶法”表现一棵树。
古人总结、概括的树叶形态还
有很多,中国画博大精深注重以形写神,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什么树不重要,重要的要把树的美感精神表现出来,表达个人的感情。树木是祖国壮丽山河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不但要表现它、赞美它还要保护它,爱护它,为绿色环保献出我们的力量。
学生通过大屏幕观看。
学生欣赏。
学生倾听。
拓展学生知识、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感受中国山水画博大精深与形式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与大自然的情感。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美术人美版(北京)六年级上册14. 中国画——建筑画法教学设计,共7页。
这是一份人美版(北京)五年级下册14. 中国画——树的画法教案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人美版(北京)五年级下册14. 中国画——树的画法教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