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57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57页)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57页)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57页)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57页)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57页)第5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57页)第6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57页)第7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57页)第8页
    还剩4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57页)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57页),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单元概览,时空坐标,课程标准,教材融合,考情考向,三国与西晋,实力较强略占上风,五胡内迁,八王之乱,内部宗室争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是封建国家分裂、民族交融时期,也是中华文明曲折发展和孕育统一的时期。
    隋唐(581—907年)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6讲: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8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7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领域的新成就。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客观题和主观题都有涉及。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较多,题目形式灵活多样,有图表、图片等,且以考查主干知识为主。
    1.注意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的特点、影响及出现的原因等;2.民族融合内容是重点,改革内容是促进民族融合的催化剂。
    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总体特征:国家大分裂、民族大交融、江南经济大发展,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和孕育大一统时期。
    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中央集权遭到破坏;分裂中孕育着统一;门阀政治极大的削弱的皇权。三省制逐步形成,选官上出现九品中正制。
    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庄园经济恶性膨胀,隐匿大量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佛道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玄学兴起;文学自觉,强调作品个性,体裁丰富;艺术的多样化与多元化,书法、绘画、石窟、乐舞等发展;科技领先世界。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民族融合新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一)三国鼎立(220年—280年)
    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治理
    探究: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意义?
    ①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实现了局部统一。②有利于三个区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符合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1、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 B.士族势力受到削弱C.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迟滞
    知识补充:屯田制(土地国有制)
    1、含义:2、目的:3、内容:4、特点:
    源于西汉,主要实行于曹魏,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的田租。
    ①寓兵于农,兵农合一;②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①军屯指士兵屯田,一边戍守,一边屯田;②民屯指在国有土地和无主土地上,由国家直接派官员管理而不受郡县官员的管理,按照军事组织的方式,强征佃农开垦耕种,收成按照四六或者对半分给国家。
    解决军粮供应的困难和安置流民。
    ①缓和了社会矛盾;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③屯田制剥削较为严重,后期引起了屯田的军民的反抗与逃亡。
    2、曹操创立屯田制,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到了曹丕时期,“屯田区和郡县并置,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而是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这种变化说明( )A.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 B.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张C.中央集权得到有效维系 D.军事职能范围逐渐缩小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表明典农由专管屯田的农官变为地方行政官员,屯田区和郡县一样成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3、(2023·江苏高考·3)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A. 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 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C. 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 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4、(2021·福建新高考·3)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二)西晋的统治(266年—316年)
    3、280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1、263 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266 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
    (二)西晋的统一(266年—316年)
    材料1: 竺可桢: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 材料2: 《三国志》:曹操斩杀三郡乌桓蹋顿单于,并把其部众万多落迁至关内,并编入军队。
    思考:东汉以来,西北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有哪些原因?有什么影响?
    ①中原王朝实力衰落,无法保持秦汉时传统政策;②北方割据势力大量招引周边民族补充劳力和兵源;③气候变冷及西域地区的生存环境破坏日益严重.④中原地区的人口南迁,大片肥沃的土地荒无。
    ①汉族官员压迫剥削少数民族,激化了民族矛盾;②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交融;③加速中原人口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探究: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分类(迁移方向)
    ①从北方到南方:主体是黄河流域的汉人。东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辽宋夏金等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黄河流域的农民南迁。②从边疆到内地:主体是少数民族,如西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陆续内迁。③从内地到边疆:大多由政府组织内地军民迁徙,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始皇迁徙内地“几万家于河套”以发展生产,加强边防。④从国内到国外:如唐朝时,我国已有很多人到南洋,即东南亚各地生活。
    材料:西北诸郡,皆为戎...而因其衰敝,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江统《徙戎论》
    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又称占田课田制,农民、士族等向官府登记自有田亩,占田数是国家允许占有的土地限额。
    知识补充:占田制(土地私有制)
    1、含义:2、目的:3、影响:
    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士族特权
    ①占田制规定的占田数量高于课田数量,可以鼓励农民进行垦荒,但农民承担的田租户调剥削较重;②确认和保护士族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巩固了士族特权和地位,为土地兼并留下漏洞,没有具体规定超过限制占田数量的惩罚,没有在法律上严禁土地买卖,从而为士地兼并留下漏洞。
    5、(2021·湖南卷·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由于占田制与占山护泽令的规定,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这就减少了自耕农的数量;而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通过将土地分配给小农耕种增加了自耕农数量,所以西晋至唐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故A项正确。
    (一)东晋建立(317年—420年)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衣冠南渡:一般初指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分别是第一次:西晋末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第二次: 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依然定都江宁府(今南京),建立南唐。第三次: 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
    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特权,把持朝政,成为魏晋政权的主要支柱,皇帝依赖士族支持。
    (二)士族专权(门阀政治)
    ①历史根源:②政治原因:③经济基础:④制度保障: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魏晋政权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九品中正制沦为士族维护其特权的工具。
    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职位;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③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④文化上:崇尚清谈(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①积极: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②消极: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造成大量的冗员。
    6、(2023·广东卷·3) 表1 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7、南朝时期“寒门掌机要”现象较为普遍皇帝以原中枢机构三省的下级官吏参政,下级官吏出身寒人,他们入呈奏事,出宣诏命,参预机密,总国内机要。这一现象说明( )A.宗法分封制度的恢复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九品中正制遭到废除 D.士族门阀势力的衰落
    ①士族自身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使之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②皇权逐渐加强和庶族寒人进入政治中枢;③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寒门掌机要,以寒门抑门阀
    吴、东晋、宋、齐、梁、陈
    材料1:《宋书》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2: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炎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安定;④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⑤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①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②手工业明显进步,商业活跃,③番禺(广州)为主要的外贸港口。
    ①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经济重心: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重要的是看该地区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全国领先,其次是看该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达。
    ①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②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心东移、南移;③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④促进了民族交融。
    五胡学习中原制度、文化,战乱打破民族布局,各民族差异逐渐缩小,但民族隔阂仍广泛存在。
    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各政权,随后大举进攻南方的东晋。
    ②前秦政权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①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有效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
    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族政权。
    ①前提:北魏建立与统一北方,北方民族融合加强;②必要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③可能性:冯太后奠定基础和孝文帝学习先进文化的坚定态度。
    ①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实现政权的封建化。
    ②缓和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根本)
    封建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
    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吏治改善;中央集权加强;北方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加强国家对基层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保证政府税收和徭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
    ——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战乱,使国家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未触及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一般土地不得买卖)
    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给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农民需交纳粮食和布帛(租调制)。
    恢复生产,保证赋税、兵役来源,稳定社会秩序。
    积极: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的控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消极:封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加强,无法根本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融合。
    思考: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有哪些?
    ①位置: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②经济:地处黄河之南,农业发达;
    ③政治:远离平城(保守贵族集中),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争取汉族地主支持;
    ④文化:政治文化中心,有利于推行汉化政策;
    ⑤军事:利于控制中原。
    (2)移风易俗的汉化政策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①移风易俗的汉化政策丢掉的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而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②孝文帝推行的全盘汉化,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使北魏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拓展:从改革内容看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②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③改革从实际出发,内容全面,措施得当,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④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改革决心。
    探究:思考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②改革者的策略和措施是否合理;③改革者的个人品质;④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
    1、北魏孝文帝在设立三长制的诏令中提到:“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这说明三长制推行的目的是(  )A.打击豪强势力 B.促进人口增加 C.缩小贫富差距 D.加速汉化进程
    2、(2014海南高考)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总结提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1、政治:2、经济:3、文化:
    ①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一定程度缓和了民族矛盾;②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改变了各民族的生产与生活方式;②促进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①缩小民族差异,强化华夏认同;②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北朝结束,隋朝统一
    东魏(534年―550年)
    西魏(535年―556年)
    北齐(550年—577年)
    北周(557年—581年)
    581年,杨坚代北周,改国号隋,北周灭亡。589年,杨广率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
    经历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分裂动荡后,中国终于又重新归于统一。
    知识补充1:魏晋时期的经济
    1、耕作技术:2、灌溉工具:3、经济格局:4、经济形态:
    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耕耙技术;
    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耕是指耕地;耙是指把土块弄碎;耱是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通过耙耱,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的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
    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庄园经济盛行:寺院经济、坞堡经济。
    指在战乱时期,贵族在自有田地上建立起防御极高的坞堡,在内部实现自我供给,形成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具有军事防御性和豪族色彩的管理体系,是耕战结合的组织。
    佛教庄园里耕种的农户称为“佛图户”
    ①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②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把陶瓷坯件放在匣钵中烧制;③冶金业: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①北方长期战乱和分裂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下;
    ②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江南草市形成。
    重点突破: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1、江南经济发展较快,中原发展相对缓慢。这一时期,战乱多发生在黄河流域,相对安定的江南开发较快。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地主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在江南开发过程中,士族庄园和寺院经济发展起来。3、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战乱、分裂和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都是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各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8、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人们生活中开始常用“佃客”、“典计”、“衣食客”等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农业生产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战乱使大量人口失去土地C.租佃关系在农村普及 D.自耕农经济开始逐步走向解体
    9、汉末以来许多世族聚族而居,形成“坞堡”。南北朝时北方农民为维持生计大量依附于“坞堡”中,仅关中就有“坞堡”三千多个,这种耕战兼备的生产模式被史家称作“坞壁经济”。南北朝“坞壁经济”的出现 A.导致了农耕经济的衰落 B.遏制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 C.不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 D.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1、渊源:2、职责:3、影响:
    知识补充2:魏晋时期的政治
    尚书令(西汉)→尚书台(东汉)→尚书省(魏晋南北朝)另设中书省和门下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和行使权力
    ①加强了君主集权;②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③尚处于初创和试行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体制
    起源于汉武帝所建立的州刺史制度,不过魏晋时期的州不再只是作为监察区而存在,成为了地方的军事行政长官。
    10、(2021.广东卷)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11、(2021.河北卷)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①律令儒家化,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②重视家训。
    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
    ②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保障赋役征发,打击门阀士族
    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①西晋以“黄籍”登记户籍。
    ③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 承担赋役。
    12、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13、488年,北魏孝文帝特制令格,曲法伸情,对于身犯死罪,父母、祖父母陷入绝嗣和无人赡养者,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这一规定体现了(  )A.延缓了社会矛盾的爆发 B.消除了民族交融的障碍C.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 D.恢复了儒家的合法地位
    知识补充3:魏晋时期的文化
    三教合流;玄学兴起;佛教盛行,渐趋本土化、道教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书法: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诸体兼精,世称“书圣”;绘画:东晋顾恺之(专职画家)《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
    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2、体现民族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玄学一度盛行,儒、道、佛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5、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
    总结: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
    政治:九品中正制,承接汉代察举制,考试制度的雏形又为隋唐科举制准备条件,北方士族的嬗变和南方士族的衰落又为唐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做准备;三省体制形成承接汉代内外朝制,又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打下了基础;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又为统一自信开放的隋唐奠定基础。经济: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逐渐让东汉末期战乱以来的北方经济恢复,同时又为隋唐大规模推广均田制积累了经验。庄园经济的嬗变和南方经济开发让本已在东汉末得到一定开发的南方,发展更为迅猛,为唐末和宋代的经济重心南移做好准备。 社会文化:魏晋玄学和三教并流,既让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遭受危机,又为后代唐宋儒家思想新发展提供机遇。
    1、传说东晋名僧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道士陆修景和文人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 ) A.儒学丧失了主流意识地位 B.佛教吸收了道家避世理念 C.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而融合 D.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增强
    2、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少数民族统治者此举意在(  )A.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 B.改变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C.强调自身政权的正统地位 D.实现与汉族间的平等地位

    相关课件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筑基拓维备考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这是一份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筑基拓维备考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5讲,十六国,高考实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时空坐标,回顾亚欧民族大迁徙,司马睿,建康今南京,②政权更迭频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3讲 课题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这是一份部编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3讲 课题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策略,主干梳理,重难突破,考向研析,课时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