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公开课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公开课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诗歌,文本探究,艺术特色,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野老。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生于今河南巩县瑶湾村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十三世祖杜预为西晋名将,在统一战争中立下大功,且是一位重要的经学家,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祖父杜审言为武则天时著名诗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尤善律诗,对杜甫的诗歌创作喜好产生一定影响;父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奉天令。杜甫自幼好学,“熟精《文选》理”,“读书破万卷”。六岁时曾在郾城(今河南许州)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后来亦在东都歧王宅听李龟年唱歌,观赏过“草圣”张旭的书法,以及盛唐“四绝”之一裴旻的舞剑。多方面的艺术熏陶提高了杜甫的艺术修养。他《壮游》一诗曾说自己“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
《蜀相》是作者避乱成都拜谒诸葛 亮庙时所作。“安史之乱”尚未平息, 唐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杜甫流落蜀地,生活贫困,无论国事、家事都使他陷入苦闷之中。到 成都之后,他追慕诸葛亮,并且创作 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这首诗 便是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诗歌
听名家朗诵,反复吟诵,感知杜甫诗歌的韵律美
三、文本探究
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题目是“蜀相”,为何首句用“丞相”?
亲切,表达了杜甫的崇敬仰慕之情
(2)“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体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和缅怀。
(3)对郁郁葱葱的翠柏(柏森森)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环境上: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②时间上: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
③情感上:用松柏的万古长青衬托诸葛亮的伟大和不朽。
2.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两句诗里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①“自”是独自的意思,“空”是白白的意思
②映带在台阶两边的碧草并非不悦目,那藏身在森森的柏 叶之中的黄鹂的歌唱,也并非不悦耳,但诗人都无心赏玩, 心中只有对诸葛亮深深的崇敬与追怀。
③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诸葛亮的崇敬、怀念、 惋惜之情。
写景角度: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由低到高 抒情角度: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三顾频烦”写的是刘备,而本诗题目是“蜀相”,为 何杜甫会不惜笔墨写刘备呢?
①写刘备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
②写杜甫对诸葛亮和刘备君臣际会,共创大业,一生才学得 以施展的羡慕。
理解诗句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 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3)诗人在这一联中用了短短14个字的叙事,为我们塑造了一 位鲜活的诸葛亮的形象,是怎样的?
①受到君主的信任与重用, 拥有济世雄才并得以施展。
②感念君恩,忠心报国,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
(4)作者塑造诸葛亮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学习咏史怀古诗歌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中的英雄究竟是指那些人呢?
应指千古以下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尤其 如杜甫这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
结合全诗,小结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
2.借古抒怀。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视听结合、由低及高。
4.用典。
5.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结构严谨。
6.语言特点:①凝练性②跳跃性③含蓄性④音韵性
五、课后作业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 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 有多少人去欣赏。
“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 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参考答案:C(“两朝”指蜀汉的刘备、刘禅两朝)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 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
“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
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参考答案 : B应是近到远
3.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请说说杜甫借昭君事迹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寓了对王昭君的深 厚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漂 泊外地的怨恨之情。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下第一单元
《蜀相》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蜀相》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第一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一篇课文。《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此时的杜甫,刚刚来到成都不久,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逃脱后做过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之类的小官,之后又弃官而去。这五年里,他目赌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百姓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哀江头》《美村三首》《北征》以及“三史”“三别”都作于这一时期;加之唐肃宗宠信宾官,排兵功臣,而杜甫本人亦因上书救宰相房馆而遭疏远、贬斤,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排回在心头。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会使仕途坎柯、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研读诗作,涵咏字句,品味诗情。
2.体悟艺术特色:情景交融,借古抒怀。
3.感悟人文精神:歌颂丰功伟绩,惋惜壮志未酬。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探究作品主旨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5.2 *边城(节选)一等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梳理小说情节,赏析人物形象,探究人情之美,品读边城环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氓 离骚(节选))1.2 离骚(节选)公开课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句式灵活多变,参差不齐,多用双声,讲求押韵,且是隔句押韵,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3.2 *蜀相精品教案设计,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