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680747/0-173871218190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680747/0-173871218197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680747/0-17387121820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2024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课件+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优质课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优质课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播放《哪吒》的图片或视频片段。
“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是哪吒对命运的抗争,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理解这一句话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我命由我不由天”意思是为我的命运来掌握,不要让上天来决定,多形容人不向命运低头屈服,有反抗命运的精神,生命的主动权操纵在自己的手中。
因此,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
作者简介
鲍照(412–470年),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属江苏)人,家世贫贱,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临海王刘子顼镇守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赞美李白的诗和鲍照的诗同样具有俊逸之美。
其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风格俊逸,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内容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鲍照出身贫寒,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乐府诗歌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 《汉书·艺文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由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汉代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解读题目
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卢照邻的《行路难》“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如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鲍照的《拟行路难》是按乐府旧题而作,共十八首,其中的”难“字,在于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比兴手法
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
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比” 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 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关雎》首章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以河洲上和鸣的鸟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并借此作“比” ,喻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任务一:感知诗歌
1.听读诗歌:
请学生们听诗歌,划分诗歌的节奏。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2.诵读诗歌: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从诗歌的节奏快慢、音调的变化方面分享自己读诗的感受。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点拨:“泻水”读的要铿锵有力,读出气势;“各自东西南北流”则需要读的舒缓一些,读出水向四处流散的情景。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点拨:这两句需读出抑扬之感,第一句“抑”,声音低沉;第二句“扬”,声音高亢,突出反问语气,读出诗人的抗争之情。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点拨:“自宽”“难”读的重一些,读的时候声调需要低沉一些,并体会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景,读出其悲其愁的沉郁。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点拨:突出“非”“岂”“不敢”等字,注意诗人情感的变化,由悲愤到无奈。
任务二:理解诗歌
1.把握诗意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一边诵读诗歌,一边翻译。
思考1:请你从诗歌中找出两个最能代表诗人情感的字。
思考2:说一说诗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①泻:倾、倒。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感叹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 ——抗争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②自宽:自我宽慰。③断绝:停止。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 悲愁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④吞声:声将发又止。
⑤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悲愤 无奈
明确:愁、叹
情感变化为:感叹——抗争—— 悲愁——悲愤、无奈
2.理解诗歌
问句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
请你找出诗歌中的问句,结合作者、时代背景谈一谈其表达的情感及效果。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链接
鲍照的诗歌在作品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贫寒,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从“人生亦有命”这一句来看,诗人似乎接受了认命的说法。但从“安能行叹复坐愁”来看,作者是不认命的。“安能” 是一个反问句,诗人用反问的手法提出了对“人生亦有命”的质疑,因此“人生亦有命”其实是反讽的笔法,表现了诗人对士族门阀的压迫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 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句运用了设问。“岂无感”,是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宣泄了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的内心愤懑;“不敢言”则表达了诗人面对社会现实对寒微士人的压抑,只能忍气吞声。“岂无感”和“不敢言”可以看出诗人已经到了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
任务三:品读诗歌
赏析品评
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赏析:清代沈德潜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请你说说起笔两句中的哪些字词用得好?并结合此谈谈起笔两句的特点。
明确:“泻”“流”字用的好,一个“泻”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水从上往下倾泻的汪洋恣肆;一个“流”字则描绘写出了水向四面八方流淌、气势磅礴的动态。这种起笔陡然的写法,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因此,可谓“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
品评:请你说说诗人是以什么起笔的?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诗人以水起笔的,运用了比兴手法。以泻水置于平地之上,就会依着地势的高低而流,来说明人的命运。将人比喻成水,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比喻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而"水"的流向,正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2.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赏析:如何理解诗人“酌酒” “举杯断绝”?
明确:诗人用“酌酒”来“自宽”,即借酒来慰藉自己,派遣内心的愁苦。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品评:这两句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明确:这两句塑造了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品评:这两句在结构上和情感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两句作为诗歌的结尾,是对前文中“人生亦有命”话题的答复。在结构上,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在情感上,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艺术特色
本诗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托物寓意,比兴遥深,既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又是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明白晓畅。艺术境界启人思索、耐人品味。
1. 借物起兴,迂曲婉转
本诗构思迂曲婉转,以“泻水”起兴,不同凡响,“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清沈德潜《古诗源》),但诗作表现的情绪却不像泻水自流那样顺畅。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当时人的境遇则取决于门第。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不甘认命,却又无法反抗;他不愿唉声叹气,只好举酒自宽,却又断绝了遗怀的歌吟。寥寥数语就把这种曲曲折折的微妙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既然不能学“太上忘情”,又无从排遣忧怀,也就只能吞声不言,徘徊不前,在愁闷中自我煎熬了。全诗抒写这种难以飞表、如鲠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回、自具神韵,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的忧愁愤懑,旨意深远。
2.反诘有力,诗情跌宕
诗歌运用了两个问句,“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语气强烈,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愤懑之情。诗歌的情感从一开始的不言愁到借酒消愁,再到“踌躇不敢言”,整首诗歌情感跌宕起伏,将诗人酌酒自宽、击节高歌《行路难》,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错落灵活,声情并茂
本诗采用乐府诗歌旧题,因而在诗歌的句式上则表现出长短相间的杂言体,开头六句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而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全诗声情并茂,这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
归纳总结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异同:
1.题材相同,情感有同;
2.境遇不同,情感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有异。
要领:
(1)找寻诗眼——找出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
(2)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背景、时代特点,分析诗人的情感旨意。
对接高考,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拟行路难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思考1:同为乐府旧题,《行路难》与《拟行路难》在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
明确:同:都表达了诗人的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不同:①李诗自信、乐观、豪迈;
②鲍诗敢怒不敢言的愤懑。
思考2:请你结合他们所处的时代,谈谈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造成这种不同情感的原因是:李白所处的时代是盛唐时期,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而鲍照所处的时代是南北朝时期,当时的门阀制度严苛,社会黑暗,寒门子弟无用武之地。
思考3:莎士比亚曾说: ”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请 你谈一谈:生逢盛世,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该如何把握时代与个人命运?
示例1: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时代不同,人生境遇不同,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幸生于盛世,长于盛世,当树立时代主人翁意识,挺膺担当,不负人民,不负青春,不负时代,踔厉奋进,积极有为!
示例2:对中国青年来说,今天,以生逢这个伟大时代为荣;明天,应该通过奋斗让时代以自己为荣。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中国青年将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理解性默写
1.(2022•山东江苏高考)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当中以“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起兴,从日常平凡的生活现象引发自身的感慨。
2.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自己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两句诗是“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3.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以“安能行叹复坐愁”一句表达渴望从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4.古人常常借酒浇愁,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以“酌 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断绝歌路难”,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布置作业
张海迪曾说:“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在生活或文学作品中,总有一些人敢于抗争,他是敢于与病魔抗争“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贝多芬;他是敢于与命运抗争,具有“硬汉精神”的桑迪亚哥;他是敢于与封建社会抗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贾宝玉……
请你以“抗争•命运”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微写作。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其四)》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代表诗作,诗人是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之作。本诗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鲍照及其作品,了解乐府诗歌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旨及情感,品味托物寓意,抒发心怀的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学习比兴手法的运用及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作者不认命的悲愤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时代主人翁意识,积极有为。
教学重点
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体味作者不认命的悲愤之情。
教学难点
探究诗歌的主旨及诗人情感,学习比兴手法的运用;品味托物寓意、抒发心怀的手法。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与诗人相遇,读,与诗人相通,品,与诗人同行,比,与诗人同思,悟,与诗人同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拟行路难(其四)教案及反思,共8页。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