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七年级上12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七年级上12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3页。
1.本试卷共6页,第1至26题为单项选择题,第27至28题为非选择题。
2.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本次考试用时4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6题,每题2分,共52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选择题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以上描述的是秦统一中国的( )
A. 原因B. 过程C. 性质D. 意义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秦统一中国的意义,D项正确;秦统一中国的原因是长期的混战让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这是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秦朝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 小华同学搜集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庄舞剑”等成语,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 )
A. 诸侯争霸B. 战国七雄C. 秦灭六国D. 楚汉之争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关灭秦进驻咸阳,并派兵守函谷关,以拒项羽西进。项羽率大军至,破函谷关,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准备袭击刘邦。刘邦因势力悬殊,采纳张良建议,结交项羽叔父项伯,请予调解,以作缓兵计,并亲至鸿门会见项羽。在鸿门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召壮士项庄,舞剑助兴,意在杀死刘邦。之后项羽与刘邦决战与垓下,刘邦军队唱起楚歌,四面楚歌使项羽军队军心涣散,项羽决定突围,去告别虞姬,而虞姬最后自刎,最终刘邦取得了楚汉之争的胜利,建立了西汉。因此为“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庄舞剑”等成语确定一个学习主题,应该是楚汉之争,所以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D。
3.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高祖建立的王朝称西汉,被称作高祖的是( )
A. 刘邦B. 刘彻C. 刘秀D. 曹操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所以答案选A。
4.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实行了( )
A. 休养生息政策B. 分封与郡县并举C. 中央集权制度D. 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答案】A
【解析】据题干“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百姓流离失所,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分封与郡县并举是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不是针对这种社会经济残破状况的应对政策,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是自秦朝开始建立并在之后不断发展的制度体系,不是汉初针对此状况专门实行的,排除C项;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更多是在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后为加强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时还不具备实行这些措施的条件,排除D项。故选A项。
5. 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由此反映的社会问题是( )
A. 王国数量大大增加B. “推恩”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西汉王朝四分五裂D. 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威胁着中央王朝,D项正确;汉武帝即位后并未增加王国数量,且题目未涉及王国数量的变化,排除A项;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推行了“推恩”的办法,但题目未涉及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面对王国势力强大的威胁,汉武帝采用“推恩”的办法干预,未使西汉王朝四分五裂,排除C项。故选D项。
6. 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上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 开元盛世B. 文景之治C. 光武中兴D. 七国之乱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C项正确;开元盛世出现于唐玄宗统治前期,与刘秀无关,排除A项;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与刘秀无关,排除B项;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与刘秀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 如图反映出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呈现的特点是( )
A. 君主专制逐渐强化B. 分裂割据日益严重
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 皇帝皆弱小无能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皇帝早逝,幼主即位,外戚得宠,把持朝政,皇帝长大后,宦官得宠,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没有体现君主专制逐渐强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没有体现分裂割据日益严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没有体现皇帝皆幼小无能,排除D项。故选C项。
8. 这是七年级历史(上)某一课三个子目的小标题。根据这三个小标题,你认为该课最适合的题目是( )
A. 东汉的建立B. 东汉的兴衰C. 东汉灭亡原因D. 东汉农民起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建立后,光武帝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治的突出特点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末年,政治的腐败引发了黄巾起义,B项正确;只有“光武中兴”符合东汉的建立,排除A项;光武中兴不是东汉灭亡的原因,排除C项;只有黄巾起义是东汉农民起义,排除D项。故选B项。
观察下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回答小题。
9. 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是( )
A. 大秦B. 塞琉西亚C. 长安D. 玉门关、阳关
10. 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樱桃、杏子等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等传入中原,这主要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
A. 丰富了粮食作物的种类B. 促进了各地区人口流动
C. 推动了地区间物种交流D. 扩大了汉朝的统治范围
11. 对于“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的解释,下列最合理的是( )
A. 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使汉朝了解了西域的情况
B. 这条路把西域的物产和特产运到中原
C. 这条路将汉朝的物品和技术传到西域
D. 这条路沟通了欧亚的陆上交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随之日益频繁
【答案】9. C 10. C 11. D
【解析】9.根据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中亚、西亚,再到更远的欧洲,所以东方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C项正确;丝绸之路往西,远达大秦和塞琉西亚,不是东方起点,排除AB项;玉门关、阳关是丝绸之路往西需经过的重要地点,排除D项。故选C项。
10.依据题干材料“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樱桃、杏子等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等传入中原”,说明“丝绸之路”开通后,推动了地区间物种交流,C项正确;题干中涉及樱桃、杏子、葡萄、石榴等都不是粮食作物,不能丰富粮食作物的种类,排除A项;题干中主要涉及物种交流,没有涉及人口流动,排除B项;题干中只是物种交流,没有涉及汉朝的统治范围,排除D项。故选C项。
11.根据所学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它沟通了欧亚的陆上交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随之日益频繁,D项正确;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进行单向解释是片面的,ABC项均是单向的解释,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 如图工艺流程反映的是我国汉代哪一生产活动( )
A. 造纸B. 炼铁C. 纺织D. 制瓷
【答案】A
【解析】从题干图片可知,该生产活动的主要流程是:洗涤原料、浸渍沤制、烧制草木灰、蒸煮舂捣、捞取纸浆、晾晒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造纸的流程,A项正确;炼铁、纺织、制瓷均与题干图片流程中的“切麻”、“洗涤”“浸汇水”“蒸煮”、“舂捣”、“打浆”、“抄纸”、“晒纸”、“揭纸”等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 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得,缣帛昂贵,简牍所占空间很大,都不便于日常书写。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前景。这段话强调了( )
A. 改进造纸术的原因B. 造纸工艺的传承C. 工艺流程的繁琐性D. 洛阳纸贵的缘由
【答案】A
【解析】依据“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得,缣帛昂贵,简牍所占空间很大,都不便于日常书写”可知题干强调了传统的书写材料存在弊端,不利于日常书写,这是推动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原因,A项正确;题干的重点是说明改进造纸术的原因,而不是说明造纸工艺的传承,排除B项;题干并没有体现造纸技术的工艺流程,排除C项;题干反映了造纸术推动纸张取代竹帛,但没有体现洛阳纸贵,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公元前60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归属西汉中央政权。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 )
A. 张骞出使西域B. 西域都护的设置C. 班超出使西域D. 丝绸之路的开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统一西域后,建立了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中央政权在这里开始行使主权,故选B项;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开拓了从我国甘肃、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陆路交通,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班超出使西域巩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和统治,为汉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丝绸之路是张骞开辟的,未涉及到材料中地区归属西汉中央,故排除D项。
15. 张仲景刻苦研读《素问》《灵枢》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并进行大量临床诊断,最终著成《伤寒杂病论》。这反映出张仲景( )
A. 不慕名利、医德高尚B. 艰苦奋斗、医术高超
C. 立足改革、勇于创新D. 博采众长、重视实践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张仲景刻苦研读《素问》《灵枢》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并进行大量临床诊断,最终著成《伤寒杂病论》”可知,张仲景在研读古典医书、广泛借鉴他人治疗方法和大量临床诊断经验的基础上,著成了《伤寒杂病论》。这反映出张仲景博采众长、重视实践的精神品质,D项正确;不慕名利、医德高尚是不在乎名利,为百姓治疗疾病,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艰苦奋斗、医术高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立足改革、勇于创新是强调不断创新,排除C项。故选D项。
16.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的中医学家是( )
A. 张仲景B. 扁鹊C. 华佗D. 李时珍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佗是东汉名医。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这套体操叫做“五禽戏”,用以锻炼身体,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等,C项正确;张仲景是东汉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基础,排除A项;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奠定中医学切脉诊断的基础,排除B项;李时珍是明朝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排除D项。故选C项。
17. 与知识卡片信息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及著作是( )
A. 司马迁《史记》B. 王羲之《兰亭集序》
C. 班固《汉书》D. 司马光《资治通鉴》
【答案】A
【解析】根据知识卡片信息“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结合所学可知,该著作是司马迁《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A项正确;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排除B项;班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排除C项;司马光《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排除D项。故选A项。
18.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作品,作品中描述了唐僧、孙悟空、如来佛祖等一系列角色,其中与“如来佛祖”有关的宗教是( )
A. 伊斯兰教B. 佛教C. 道教D. 基督教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游记》以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法为原型。因此,“如来佛祖”与佛教有关,B项正确;伊斯兰教、 道教、 基督教与“如来佛祖”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的魄力,共同体现了他们( )
A. 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B. 秉笔直书、爱憎分明的品格
C. 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信念D. 开疆拓土、为国捐躯的情怀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司马迁以残缺的身体写成煌煌巨著《史记》,张骞以果敢精神凿空西域,多次失败而归仍不放弃,班超弃文从武,有志报国,为汉朝经营西域三十余年,这些都能体现他们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 A项正确;秉笔直书、爱憎分明的品格指的是司马迁的精神,不能概括三个人的共同精神,排除B项;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信念指的是张骞的精神,不能概括三个人的共同精神,排除C项;开疆拓土、为国捐躯的情怀指的是班超的精神,不能概括三个人的共同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
20. 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今河南许昌东),控制皇帝,借皇帝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这在我国历史上称为( )
A. “挟天子以令诸侯”B. “拿皇帝威慑群臣”C. “号令天下以树威”D. “迎献帝许建号令”.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挟天子以令诸侯”准确地描述了曹操控制汉献帝,并利用皇帝的名义对其他军阀发号施令的行为,也是历史上对这一事件的公认称谓,A项正确;“拿皇帝威慑群臣”这个选项的表述不够准确,因为曹操的行为不仅仅是威慑群臣,更是借皇帝之名对其他军阀进行号令,排除B项;“号令天下以树威”这个选项虽然表达了曹操想要树立权威的目的,但没有明确指出他是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即“挟天子”,排除C项;“迎献帝许建号令”这个选项的表述较为模糊,且“建号令”一词不够准确,未能准确反映曹操借皇帝之名发号施令的行为,排除D项。故选A项。
21. 如表是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在建国之后,各自在治理国家方面做出的主要贡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 加强对外交往B. 推动文化发展C. 巩固局部统一D. 促进商业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在建国之后,从主观上讲,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各自采取措施,在治理国家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但在客观上,巩固局部统一,这有利于将来全国统一,C项正确;只有孙吴加强对外交往,材料主要是经济措施,曹魏只是农业措施 ,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2.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30年,孙权派将军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州,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横线处应填( )
A. 卫温B. 霍去病C. 班固D. 班超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州,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A项正确;霍去病是西汉抗击匈奴的英雄,排除B项;班固是东汉史学家,排除C项;班超是东汉经营西域的著名人物,排除D项。故选A项。
23. 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是关于秦朝和西晋相同之处的比较,表述正确的是( )
A. 都结束了政权并立的局面B. 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C. 都曾经分封同姓的诸侯王D. 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因此两国相同之处都是结束了政权并立的局面,A项正确;秦朝和西晋都不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排除B项;西晋建立初期分封了诸侯,但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未分封诸侯,排除C项;秦朝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西晋则不是,排除D项。故选A项。
24. 小明同学假期中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回来后告诉同学们:我去的城市号称“六朝故都”,三国时它叫建业,而东晋时则叫建康,你知道小明同学去的是哪个城市吗?( )
A. 北京B. 上海C. 南京D. 杭州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三国时称为建业,东晋使则称建康,东晋灭亡后在南方相继出现的四个政权宋、齐、梁、陈都城也都在建康,C项正确。北京在古代也有很多称呼,如元朝时称大都,隋朝时称涿郡等,A项错误;上海没有做过都城,B项错误;杭州古时称余杭,临安等,D项错误。故选C。
25. 古诗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国历史上合称为南朝的四个朝代,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 宋、齐、梁、陈B. 陈、梁、宋、齐
C. 齐、宋、陈、梁D. 梁、陈、宋、齐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是中国历史上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都建都于建康(今南京)。这四个朝代依次更迭,构成了南朝的历史时期,A项正确;根据以上分析,排除BCD项。故选A项。
26.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群雄割据、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北方战乱频繁,民族交融加强,所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项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史前时期,排除A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指隋唐时期,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卷Ⅱ(非选择题,共48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二 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剪 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
秦坑儒谷 西汉长安太学复原图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并指出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在经济、文化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为巩固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共同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一下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答案】(1)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文字。
(2)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的“推恩令”,推行盐铁官营,主动出击匈奴,维护边疆安定;巩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的治理效率。
(3)消极或压制态度,“焚书坑儒”;重视儒学,尊崇儒术,将儒学立为官方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和社会稳定。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诸葛亮《隆中对》
材料三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唐代李白《赤壁歌送别》
材料四 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五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①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和建立者?
(2)材料二与材料三分别与历史上哪场战役有关?材料三中战役的结果和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概括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4)依据材料五,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1)①魏。建立者:曹丕。
②东晋。建立者:司马睿。
(2)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作用: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3)积极影响: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任意两点即可)
(4)原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迁人民给南方带来充足劳动力;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经验。(符合题意即可)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
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
黄巾起义
著作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著作体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国家
内容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
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
(蜀)汉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开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文件包含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pdf、七年级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4-2025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友谊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10月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