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6686641/0-173893836143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6686641/0-173893836147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6686641/0-173893836148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请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 史料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1.本卷共4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请将装订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答案请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是石器。下图为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锛,下面对它解读正确的是( )
A. 以打制方法制作的石器B. 以磨制方法制作的石器
C. 距今约9000年D. 出土于长江流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锛”和所学可知,陕西半坡远古居民处于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他们制作的石质工具磨制细腻、锋刃锐利、种类繁多、功能齐备,故石锛是以磨制方法制作的石器,B项正确;石锛是以磨制方法制作的石器,不是以打制方法制作的石器,排除A项;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排除C项;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2. 当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良渚文化,在它们的区域内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华文明( )
A. 起源最早B. 具有连续性C. 具有多源和共融的特征D. 差异化明显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当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良渚文化,在它们的区域内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可知,早期中华文明同时期出现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玉器、祭坛和神庙等文明表现,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源和共融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源性和共融性特征,没有强调其起源的早晚,排除A项;材料内容强调龙山文化、红色文化及良渚文化之间的连续性,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源性和共融性特征,没有强调其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3.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进一步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特征是( )
A. 经济发展迅速B. 中华传统文化奠基时期
C.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D. 以分封巩固疆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进一步形成与发展时期”和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夏朝最后一个王桀,统治残暴,被汤灭亡,汤建立商朝;商的最后一个王是纣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周军乘胜占领商都朝歌,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所以这一时期的政治特征是奴隶制王朝的更替,C项正确;“经济发展迅速”属于经济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以分封巩固疆域的时期是西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4. 西汉学者刘向编辑的《战国策》中说“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诸侯国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争夺霸主之位B. 诸侯国杀伐征战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C. 铁器的出现使得战争更加残酷D. 战国七雄凭借强大的军力以期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战国策》”“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希望通过强大的军力取得战争的胜利,D项正确;争夺霸主之位发生在春秋时期,与题干反映的战国不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未涉及华夏认同观念,排除B项;题干信息未说明铁器对战争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5.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曾说,“铁一旦成为生产中最重要的原料,这意味着人类进化史上发生了最重大的事件。”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这说明当时( )
A. 生产力有所发展B. 兼并战争频繁C. 小农经济出现D. 社会氛围宽松
【答案】A
【解析】据材料“铁一旦成为生产中最重要的原料,这意味着人类进化史上发生了最重大的事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铁器的出现迅速改变了社会从生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而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这说明当时生产力有所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铁器的使用”,没有涉及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排除B项;春秋时期我国小农经济出现,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工具“铁器”,而社会氛围是指一个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文化氛围、社会交往等方面,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6. 史料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马厩失火!”,以下做法中最符合孔子主张的是( )
A. 严厉处罚看护人B. 细心调查原因C. 关心是否伤到人D. 不管不闻不问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因此,最符合孔子主张的是关心是否伤到人,故选C项;细心调查原因,根据情况处罚当事人,符合法家“以法治国”的主张,排除AB项;不管不闻不问,符合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主张,排除D项。
7.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推进感,取代传统的阿拉伯数字倒数方式,在开幕式一开篇就向世界展现本届开幕式的中国风格、中国气质。我国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是( )
A. 夏朝B. 商朝C. 战国D. 秦朝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C项正确;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没有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排除A项;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 12 个月,大月 30 天,小月 29 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排除B项;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测定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下列表格为《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使用目的对比》,据此可知青铜器( )
A. 制作技术高超B. 主要功能发生变化
C. 是身份地位和国家权力的象征D. 主要用于祭祀和军事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使用目的在商代以祭祀为主,西周青铜器以礼器为主,春秋战国转向日常生活用器方面”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商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随着礼崩乐坏,青铜器以礼器为主转向日常生活用器方面,B项正确;青铜器的制作技术高超是青铜器的制作方面,排除A项,青铜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它们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具,更是身份地位和国家权力的象征,但材料重点突出随着朝代的变化青铜器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排除C项;青铜器虽然有了祭祀和军事作用但是材料主要为了说明青铜器功能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9. 参与编写《甲骨文合集》一书的学者们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出41956片,对其进行分类、编排,共分成奴隶、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刑罚、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20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 )
A. 甲骨文没有任何研究价值B. 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
C. 甲骨文内容记载单一乏味D. 甲骨文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答案】B
【解析】据“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出41956片,对其进行分类、编排,共分成奴隶、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刑罚、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20多个类别”可知,甲骨文数量多,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内容,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B项正确;“甲骨文没有任何研究价值”表述错误,甲骨文是了解商朝历史的重要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排除A项;据“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出41956片,对其进行分类、编排,共分成奴隶、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刑罚、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20多个类别”可知,甲骨文数量多,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内容,排除C项;导致商朝灭亡的原因是暴政,与甲骨文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下图为《秦灭六国形势图》,从该图中不能提取的有效信息是( )
A. 秦国军事实力强大B. 秦灭六国用了近十年时间
C. 秦国最先灭掉的是韩国D. 秦统一中国
【答案】D
【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材料“《秦灭六国形势图》”及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秦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秦国的军队势如破竹,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秦灭六国的过程,不能得出“统一中国”的结论,D项符号题意,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秦灭六国的过程,说明这时期秦国具有灭六国的实力,即秦国军事实力强大,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图片中涉及的时间可知,秦灭六国用了近十年时间,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图片信息可知,秦国最先灭掉的是韩国,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1. 秦朝向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秦朝的法律非常严苛,刑罚极其残酷,单是死刑就有10多种。秦二世继续营建庞大的工程,向郡县加征粮饷,赋税愈加沉重。材料体现的主题是( )
A.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B. 秦朝治理边疆的措施
C. 秦朝灭亡的影响D. 秦朝的暴政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征收沉重的赋税”“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法律非常严苛”“赋税愈加沉重”可知,材料的主题是秦朝的暴政,D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戍守渔阳,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排除A项;秦朝治理边疆的措施有派兵统一了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国家统一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他还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回被匈奴占领的地区。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排除B项;题干讲秦朝暴政的表现,并没讲到秦朝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历史漫画通过幽默的形式来表述历史事件或人物,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下列对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对秦始皇的残暴统治B. 起义地点在大泽乡
C. 推翻了秦朝的统治D. 建立了统一全国的政权
【答案】B
【解析】据题干“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地点是大泽乡,起义爆发后起义军在陈建立了政权,这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B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反对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排除A项;刘邦推翻了秦朝统治,排除C项;陈胜吴广起义并没有建立统一全国的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3题9分,14题12分,15题15分,共36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根据材料中图一、图二,概括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国能够使这一趋势变为现实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秦朝统一中得出的认识。
【答案】(1)走向统一(从割据走向统一)。
(2)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秦国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方针;秦王嬴政重视人才(或雄才大略);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秦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等。
(3)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国家实力强大才能实现国家统一;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等。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平定六国后)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他废除了所有的诸侯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皇帝”推行的制度及其影响。
(2)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材料二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它们分别对应秦王朝巩固统一的哪两项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上述措施的共同作用。
【答案】(1)制度:郡县制。
影响:有利于皇帝和朝廷控制全国各地,巩固统一;开创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史料:实物史料。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等。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摘自2022年版《历史课程标准》
材料二 诸子百家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部分)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学派争论的焦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假如你是意在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君主,最终会采纳哪一派的主张呢?请说明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百家争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答案】(1)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各诸侯国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
(2)焦点:如何治理国家(或解决社会问题)。法家。
理由: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符合当时的统一发展的历史趋势。)
(3)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高峰;百家争鸣的学术文化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等。朝代
使用目的
商代
青铜器以祭祀用器为主,具有宗教性质的意义
西周
青铜器成为“国家”与“君权”的符号,以礼器为主
春秋战国
青铜器已失去祭祀和礼器的性质,而转向日常生活用器方面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思想
荀子
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选贤能,节俭
道家
庄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
法家
韩非
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检测试题(含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有史学家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