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6690809/0-173900266444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6690809/0-173900266451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6690809/0-173900266456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33页。
1. 生命系统存在着从细胞到生物圈多个结构层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变形虫可以看作基本的生命系统
B. 动植物共有的结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C. 生物圈中存在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
D. 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属于生命系统
【答案】D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物圈是最大的结构层次。
【详解】A、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所以可以看作是基本的生命系统,A正确;
B、植物体和动物体共有的生命系统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B正确;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正确;
D、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本身也可算作“系统”,但它们本身没有生命现象,所以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D错误。
故选D。
2. 下列关于细胞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大肠杆菌不能
B. 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
C. 原核细胞没有细胞器而真核细胞有多种
D. 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具有中心体
【答案】C
【分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相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遗传物质都是DNA。蓝细菌、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动物、植物是真核生物。
【详解】A、蓝细菌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大肠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B正确;
C、原核细胞有细胞器核糖体,C错误;
D、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具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没有,D正确。
故选C。
3. 支原体是一类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原核生物。下列对支原体叙述错误的是( )
A. 遗传物质是DNAB. 有核糖体
C. 有生物膜系统D. 没有核膜
【答案】C
【分析】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支原体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A正确;
B、原核生物细胞内有核糖体这一细胞器,用于合成蛋白质,B正确;
C、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构成的,支原体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只有细胞膜,不具备生物膜系统,C错误;
D、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即没有核膜,D正确。
故选C。
4. 下列关于糖类和脂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B. 脂质只储存在动物细胞内
C. 长期低碳水饮食不利于身体健康
D. 脂肪一般只在糖类供应不足时,才会分解供能
【答案】B
【详解】A、糖类是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例如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A正确;
B、脂质不仅存在于动物细胞内,植物细胞中也有脂质,例如植物细胞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植物细胞也能合成脂肪储存能量,B错误;
C、长期低碳水饮食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因为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身体很多器官和组织的正常运转都依赖糖类提供能量,所以长期低碳水饮食不利于身体健康,C正确;
D、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一般在糖类供应不足时,才会分解供能,D正确。
故选B。
5. 泛素是一种由76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只含有一条多肽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形成泛素过程需要脱去76个水分子
B. 泛素中一定含有C、H、O、N四种元素
C. 泛素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D. 氨基酸序列改变可能会导致泛素空间结构的改变
【答案】A
【分析】蛋白质的形成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脱去水分子数×18。
【详解】A、在形成多肽链时,脱去的水分子数等于氨基酸数减去肽链数,泛素由76个氨基酸构成,只含一条多肽链,那么脱去的水分子数应该是76-1=75个,而不是76个,A错误;
B、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泛素是一种蛋白质,所以一定含有C、H、O、N四种元素,B正确;
C、一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泛素只含有一条多肽链,所以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C正确;
D、氨基酸序列决定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氨基酸序列改变可能会导致泛素空间结构的改变,D正确。
故选A。
6. 下列关于DNA和RNA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和RNA含有的元素种类不同
B. 病毒的遗传信息一定储存于DNA中
C. DNA和RNA除五碳糖外,其他成分均相同
D. 核酸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答案】D
【分析】核酸包括DNA和RNA,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DNA由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构成,RNA由4种核糖核苷酸构成。构成核糖核苷酸的五碳糖是核糖,碱基是A、C、G、U;构成脱氧核苷酸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碱基是A、C、G、T。
【详解】A、DNA和RNA都含有C、H、O、N、P五种元素,A错误;
B、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RNA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于RNA中,B错误;
C、DNA和RNA除五碳糖分别为脱氧核糖和核糖外,含氮碱基也不完全相同,DNA特有T,RNA特有U,C错误;
D、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7.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以下不支持这一结论的描述是( )
A. 脱氧核糖核酸主要存在于细胞核
B. 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中心
C.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D.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答案】B
【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ACD、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脱氧核糖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主要存在于细胞核,ACD正确;
B、细胞核不一定位于细胞的正中央,如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占据细胞绝大部分体积,B错误;
故选B。
8. 核膜和内质网膜可能由细胞膜的内陷演化而来,这一假设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连同DNA发生内陷最终形成细胞核
B. 膜结合的核糖体连同细胞膜内陷形成了粗面内质网
C. 该假设能解释核膜有两层,内质网膜有一层的现象
D. 这种演化不利于细胞内生化反应高效有序进行
【答案】D
【分析】细胞核主要结构有:核膜、核仁、染色质。核膜由双层膜构成,膜上有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而DNA是遗传物质,因此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据图分析,古原核细胞无细胞核,细胞膜连同DNA发生内陷最终形成细胞核,A正确;
B、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了内质网,其上附着着一些核糖体,B正确;
C、内外核膜之间的空腔与连续的内质网腔相连通现象可以用该假设解释,C 正确;
D、这种演化增大了细胞内的膜面积,为酶的附着提供了位点,利于细胞内生化反应高效有序进行,D错误。
故选D。
9. 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分子借助通道蛋白转运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B. 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通道蛋白不具有特异性
C. 大分子有机物要通过转运蛋白的作用才能进入细胞
D. 果脯在腌制时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运输吸收糖分的结果
【答案】A
【分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转运蛋白和能量;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转运蛋白,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等。
【详解】A、水分子借助通道蛋白转运属于协助扩散,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通道蛋白也具有特异性,只能允许特定的物质通过,B错误;
C、大分子有机物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不需要转运蛋白的作用,C错误;
D、果脯在腌制时慢慢变甜,是因为细胞失水过多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糖分进入细胞,而不是主动运输的结果,D错误。
故选A。
10. 加酶洗衣粉含有脂肪酶、蛋白酶等多种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纯羊毛衣物不宜用加酶洗衣粉洗涤
B. 用加酶洗衣粉洗衣后应尽快冲洗双手
C. 用沸水溶解加酶洗衣粉利于提高酶活
D. 适当延长浸泡时间可以增强去污效果
【答案】C
【分析】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种: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肽,使污迹容易从衣物上脱落。
【详解】A、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加酶洗衣粉中的蛋白酶会分解羊毛中的蛋白质,所以纯羊毛衣物不宜用加酶洗衣粉洗涤,A正确;
B、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可能会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所以用加酶洗衣粉洗衣后应尽快冲洗双手,B正确;
C、 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沸水会使酶失活,不能用沸水溶解加酶洗衣粉,C错误;
D、适当延长浸泡时间,可以让酶充分作用于污渍,从而增强去污效果,D正确。
故选C。
11. 骨骼肌细胞收缩时,肌球蛋白粗丝会沿着肌动蛋白细丝滑动,此过程与ATP的水解相联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ATP中的“A”代表腺嘌呤
B. 细胞呼吸是骨骼肌中ATP合成的途径
C. ATP是骨骼肌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D. 骨骼肌细胞收缩时ATP分解释放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
【答案】A
【分析】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容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
【详解】A、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是腺苷,由1分子核糖和1分子腺嘌呤碱基组成,A错误;
B、产生ATP的过程,对植物来说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动物来说是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是骨骼肌中ATP合成的途径,B正确;
C、ATP水解时,形成ADP和Pi,同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ATP是骨骼肌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C正确;
D、ATP是直接能源物质,骨骼肌细胞收缩时ATP分解释放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D正确。
故选A。
12. 下列关于高等植物细胞内色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植物细胞中都含有四种色素
B. 植物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是色素吸收了绿光
C. 光合色素主要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大类
D. 叶绿体中的色素在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含量稳定不变
【答案】C
【分析】叶绿体中的色素有4种,即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吸收蓝紫光,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可以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详解】A、高等植物细胞中的色素种类因细胞功能和所处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并非所有植物细胞都含有四种色素,A错误;
B、植物叶片呈现绿色是因为色素对绿光的吸收最少,绿光被反射出来,B错误;
C、光合色素主要包括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C正确;
D、叶绿体中的色素在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含量会发生变化,例如在叶片衰老时叶绿素含量会下降,D错误。
故选C。
13. 钙离子胁迫会改变线粒体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在线粒体中被分解
B. 线粒体是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C. 对照组线粒体中可见丰富的嵴
D. 钙离子胁迫导致细胞有氧呼吸受阻
【答案】A
【分析】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嵴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内膜的表面积,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含有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详解】A、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葡萄糖的分解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的,A错误;
B、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中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可产生大量ATP,是产生ATP的主要场所,B正确;
C、钙离子胁迫会改变线粒体结构,而对照组没有改变,据图可知,对照组线粒体中可见丰富的嵴,C正确;
D、钙离子处理组的线粒体结构改变,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故钙离子胁迫导致细胞有氧呼吸受阻,D正确。
故选A。
14. 以下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前期,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B.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板上
C. 后期,染色体与DNA数目之比为2:1
D. 末期,细胞膜向内凹陷将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答案】D
【分析】有丝分裂:
(1)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2)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3)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4)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而植物细胞才是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A错误;
B、中期时,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细胞板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细胞壁的结构,B错误;
C、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此时染色体数加倍,DNA数不变,所以染色体与DNA数目之比为1:1,C错误;
D、末期,动物细胞通过细胞膜向内凹陷将细胞缢裂成两部分,D正确。
故选D。
15. 我国科学家研制的干细胞药物——“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衰注射液”,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入人体后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
B.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心肌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相同
C.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心肌细胞的形态结构相同
D.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比心肌细胞的分化程度高
【答案】A
【分析】细胞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A、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干细胞的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潜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它们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这对于治疗心衰等心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A正确;
B、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即不同类型的细胞会选择性地表达其基因组中的不同基因,从而形成特定的细胞类型和功能。由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心肌细胞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它们的基因表达情况必然存在差异,B错误;
C、细胞分化不仅涉及基因表达的差异,还伴随着细胞形态和结构的改变。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心肌细胞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它们的形态和结构通常也会有所不同,C错误;
D、细胞分化的程度通常与其功能特化和形态结构的复杂性成正比。心肌细胞作为高度特化的细胞类型,其分化程度通常要高于未分化的干细胞,D错误。
故选A。
16. 同样是血细胞,白细胞凋亡的速率比红细胞快得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凋亡存在于个体发育的各个时期
B. 细胞凋亡速率不同与其承担的功能密切相关
C. 细胞凋亡是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死亡
D. 细胞凋亡不利于维持机体内部稳定
【答案】D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个体发育的各个时期均存在细胞凋亡,A正确;
B、细胞凋亡速率不同与其承担的功能密切相关,例如白细胞的凋亡速率比红细胞快的多,B正确;
C、细胞凋亡是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死亡,对机体是有利的,C正确;
D、细胞凋亡有利于维持机体内部稳定,D错误。
故选D。
17. 显微镜下观察黑藻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转换为高倍镜时需调大光圈或换凹面镜对光
B. 将视野左侧的细胞移到中央需向左移动装片
C. 在低倍镜下观察的物像模糊时应改用高倍镜
D. 持续观察可见叶绿体随细胞质的流动而运动
【答案】C
【分析】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低倍物镜下找到清晰的物像→移动装片,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详解】A、转换为高倍镜时,视野会变暗,此时需调大光圈或换凹面镜对光,A正确;
B、显微镜下成的是倒像,物像在视野左侧,实际细胞在右侧,要将其移到中央需向左移动装片,B正确;
C、在低倍镜下观察的物像模糊时,应调节细准焦螺旋,而不是改用高倍镜,C错误;
D、活细胞中的细胞质是流动的,持续观察可见叶绿体随细胞质的流动而运动,D正确。
故选C。
18. 现有三种浅色液体:豆浆、椰汁和土豆浸出液。某兴趣小组为判定三种液体的成分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注:“+”代表有明显颜色反应,“-”代表无明显颜色反应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斐林试剂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水浴加热
B. 1至3号依次为土豆浸出液、椰汁和豆浆
C. 3号加入双缩脲试剂后可观察到紫色
D. 实验说明三种液体均只含有一种成分
【答案】D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能生成砖红色沉淀,鉴定还原糖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A正确;
B、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1至3号的液体成分。1号液体与碘液有明显颜色反应,说明含有淀粉,而与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均无明显反应,说明不含还原糖和蛋白质,因此1号为土豆浸出液(土豆富含淀粉);2号液体与斐林试剂有明显颜色反应,说明含有还原糖,而与碘液和双缩脲试剂均无明显反应,说明不含淀粉和蛋白质,因此2号为椰汁(椰汁中含有一定量的还原糖);3号液体与双缩脲试剂有明显颜色反应,说明含有蛋白质,而与斐林试剂和碘液均无明显反应,说明不含还原糖和淀粉,因此3号为豆浆(豆浆富含蛋白质),B正确;
C、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蛋白质,其与蛋白质反应会产生紫色络合物。因此,3号(豆浆)加入双缩脲试剂后确实可观察到紫色,C正确;
D、虽然实验结果显示每种液体只与一种试剂产生明显颜色反应,但这并不能说明三种液体均只含有一种成分。例如,豆浆中除了蛋白质外,还可能含有其他非蛋白质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脂肪等),只是这些成分不与斐林试剂和碘液反应而已。同样,土豆浸出液和椰汁也可能含有除淀粉和还原糖以外的其他成分,D错误。
故选D。
19. 将紫色洋葱内表皮放在含红墨水的蔗糖溶液中,观察到原生质层为无色,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为红色,根据该结果无法判断的是( )
A. 该洋葱内表皮细胞是活细胞
B. 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
C. 洋葱细胞液浓度低于蔗糖溶液浓度
D. 此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
【答案】D
【分析】原生质层指的是细胞膜、液泡膜以及它们之间的细胞质。质壁分离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外因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
【详解】A、如果细胞是死细胞,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红墨水会进入原生质层使其变红,而现在原生质层为无色,说明细胞是活细胞,A正确;
B、因为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为红色,说明原生质层收缩与细胞壁分离,从而可以推断出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B正确;
C、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说明细胞失水,根据渗透作用原理,可判断洋葱细胞液浓度低于蔗糖溶液浓度,C正确;
D、仅根据原生质层为无色,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为红色这一结果,无法判断此细胞是否会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D错误。
故选D。
20. 关于探究酶的特性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使用H2O2作底物
B.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应在最适温度下进行
C. 用蔗糖和淀粉探究酶的专一性,可用碘液检测
D. 可以用煮熟的猪肝匀浆、FeCl3溶液探究酶的高效性
【答案】B
【分析】酶的特性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
【详解】A、H2O2在加热的条件下会自行分解,所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能使用H2O2作底物,A错误;
B、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温度是无关变量,应保持在最适温度下进行,以排除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干扰,B正确;
C、用蔗糖和淀粉探究酶的专一性时,由于蔗糖无论是否被分解都不能使碘液变色,所以不能用碘液检测,C错误;
D、煮熟的猪肝匀浆中的酶已经失活,不能再用来探究酶的高效性,D错误。
故选B。
21. 观察大蒜根尖的有丝分裂,结果如图所示。
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用碱性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
B. 图中细胞分裂排序为B→E→A→C→D
C. A所处时期是统计染色体数的最佳时期
D. 细胞D随后会由中间向两侧形成细胞板
【答案】D
【分析】有丝分裂可以分为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五个时期。前期:染色质浓缩为染色体,两个姐妹染色单体靠着丝粒相连,核仁消失,核膜破裂,形成有丝分裂器;前中期:纺锤体与染色体结合,动力微管形成,染色体向赤道面集中;中期:染色体整齐排列在赤道面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各移向一极;末期:染色体到达两极,核膜重建,核仁重现,染色体松散成染色质;核分裂末期,细胞分离也开始,细胞从中间溢断,由一个母细胞变成两个子细胞。
【详解】A、细胞中的染色体能用碱性染料染色,碱性染料有醋酸洋红液、甲紫溶液等,A正确;
B、有丝分裂可以分为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五个时期,图中细胞分裂排序为B→E→A→C→D,B正确;
C、A所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是染色体形态观察、数目统计的最佳时期,C正确;
D、观察大蒜根尖的有丝分裂时观察到的细胞是死细胞,因此无法看到细胞D随后会由中间向两侧形成细胞板,D错误。
故选D。
22. 下列有关细胞中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
B. 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C. 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不能进行转化
D. 冬季结合水比例升高有利于抵御严寒
【答案】C
【分析】细胞中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和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溶剂,可参与许多化学反应,可运输物质;结合水是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物质。
【详解】A、水分子为极性分子,许多物质易溶于水,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A正确;
B、结合水通过氢键与蛋白质等分子结合,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B正确;
C、结合水与蛋白质等分子间的氢键容易断裂与形成,所以自由水与结合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C错误;
D、冬季结合水比例升高,自由水比例降低,细胞内液体浓度升高,不易结冰,有利于抵御严寒,D正确。
故选C。
23. 为验证锌是植物的必需元素,研究者将正常黄瓜幼苗随机分为两组,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分别用等量的完全培养液(甲组)和缺锌的完全培养液(乙组)培养。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组是本实验中的对照组
B. 乙组也可以用只含锌的溶液代替
C. 一段时间后乙组将出现锌元素缺乏症
D. 通过补充锌元素可缓解锌缺乏的症状
【答案】B
【分析】细胞中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有些无机盐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如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Fe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某些无机盐缺乏会患相应的疾病,有的无机盐对于维持食品级和渗透压具有重要作用。
【详解】AB、本实验目的是验证锌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实验的自变量是锌的有无,甲组是完全培养液,属于对照组,乙组应是只缺锌的完全培养液,而不能用只含锌的溶液代替,否则会违反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A正确,B错误;
CD、本实验是验证实验,乙组是只缺锌的完全培养液,一段时间后乙组将出现锌元素缺乏症,通过补充锌元素可缓解锌缺乏的症状,CD正确。
故选B。
24. 以下是纤维素和几丁质的结构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纤维素和几丁质均属于多糖
B. 组成纤维素和几丁质的单体相同
C.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
D. 几丁质主要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组成纤维素的单体是葡萄糖,组成几丁质的单体是N-乙酰氨基葡萄糖。
【详解】A、纤维素和几丁质均属于多糖,多糖还包括淀粉、糖原,A正确;
B、组成纤维素的单体是葡萄糖,组成几丁质的单体是N-乙酰氨基葡萄糖,组成的单体不相同,B错误;
C、纤维素和果胶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C正确;
D、几丁质主要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可用于制作人造皮肤和骨骼等,D正确。
故选B。
25. 双硫死亡是细胞内相关蛋白异常二硫键交联,导致细胞快速死亡的方式。用葡萄糖转运蛋白抑制剂能有效促进双硫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二硫键能稳定蛋白质空间结构
B. 葡萄糖不足会加速双硫死亡过程
C. 二硫键与肽键都是在内质网中形成的
D. 双硫死亡可能在治疗癌症方面有潜在价值
【答案】C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二硫键是肽链间形成的键,能稳定蛋白质空间结构,A正确;
B、葡萄糖转运蛋白抑制剂能有效促进双硫死亡,因此葡萄糖不足会加速双硫死亡过程,B正确;
C、肽键在核糖体中形成,C错误;
D、双硫死亡是细胞快速死亡的方式,可能在治疗癌症方面有潜在价值,D正确。
故选C。
26. 微体是一种分布在所有动物细胞及许多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器,结构与溶酶体相似,但所含的酶不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微体是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 微体蛋白的合成在核糖体上进行
C. 微体的生命活动受细胞核控制
D. 微体与溶酶体一样是细胞的“消化车间”
【答案】D
【分析】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
【详解】A、细胞器中具有单层膜结构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和液泡等,根据题干中微体结构与溶酶体相似,溶酶体是单层膜结构,所以微体是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A正确;
B、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微体蛋白也不例外,其合成在核糖体上进行,B正确;
C、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微体作为一种细胞器,其生命活动受细胞核控制,C正确;
D、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是细胞的“消化车间”,而题干明确指出微体所含的酶与溶酶体不同,所以微体不是细胞的“消化车间”,D错误。
故选D。
27. 用放射性的物质标记亲核蛋白的不同部位,获得了带放射性的头部、尾部和完整亲核蛋白,分别注入细胞质,一段时间后检测细胞核的放射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探究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是由哪个部位决定的
B. 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C.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检测细胞核中是否有放射性
D. 放射性标记的完整亲核蛋白组为实验组
【答案】A
【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如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分析题意,用放射性的物质标记亲核蛋白的不同部位,获得了带放射性的头部、尾部和完整亲核蛋白,实验的自变量是亲核蛋白的标记部位,该实验探究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是由哪个部位决定的,A正确;
B、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不是自由扩散,B错误;
C、该实验检测细胞核中是否有放射性属于因变量,C错误;
D、放射性标记的完整亲核蛋白组为对照组,D错误。
故选A。
28.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因能靶向杀灭癌细胞而备受关注。胞吞是ADC进入细胞的重要途径,相关机制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DC可以与癌细胞膜上的P蛋白特异性结合
B. 胞内体膜不参与构成生物膜系统
C. 融合过程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D. ADC进入细胞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B
【分析】分析题意,ADC为细胞毒素类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形成的抗体-药物偶联物,抗体可以和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之后与抗体偶联的药物对癌细胞发挥作用。
【详解】A、ADC可以与癌细胞膜上的P蛋白特异性结合,此后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A正确;
B、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结合题意可知,胞内体膜参与构成生物膜系统,B错误;
C、融合过程是生物膜的融合过程,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
D、ADC进入细胞的过程是胞吞,胞吞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B。
29. 下列关于生物体内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酶都是蛋白质
B. 酶完成催化作用后立即失活
C. 酶可以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
D. 过氧化氢酶既可以催化H2O2分解,也可以作为其他酶的底物
【答案】D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A错误;
B、酶完成催化作用后不会失活,可以进行重复利用,B错误;
C、酶具有降低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的作用,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
D、过氧化氢酶既可以催化H2O2分解,过氧化氢酶是蛋白质,也可以被蛋白酶水解,即作为蛋白酶的底物,D正确。
故选D。
30. 关于细胞呼吸的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使用透气的创可贴包扎伤口
B. 种子收获时要先晾晒再储存
C. 果蔬的保鲜要放在低温干燥处
D. 大水漫灌时要注意及时排涝
【答案】C
【详解】A、处理伤口选用透气的创可贴,可以防止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的繁殖,A正确;
B、晾晒可以降低种子的自由水含量,从而降低种子的细胞呼吸速率。细胞呼吸是细胞消耗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降低呼吸速率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种子的长期储存,B正确;
C、水果保鲜除了保持水分外,主要是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量,保存蔬菜和水果常需要低温低湿的环境,C错误;
D、土壤中的水分过多会导致植物根部细胞无法进行有氧呼吸,转而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对植物细胞有害,可能导致植物烂根。因此,在大水漫灌后要及时排涝,以保证植物根部细胞能够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D正确。
故选C。
31. DIC是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化疗药物,能干扰嘌呤的合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嘌呤是合成DNA和RNA的原料之一
B. 注射DIC不会影响核糖体的形成
C. DIC使黑色素瘤细胞分裂停滞在间期
D. 靶向输送DIC可降低化疗的副作用
【答案】B
【分析】DIC能干扰嘌呤的合成,而嘌呤是合成核酸的原料,细胞分裂间期细胞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详解】A、嘌呤(腺嘌呤和鸟嘌呤)是合成核酸(DNA和RNA)的原料之一,A正确;
B、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rRNA的合成需要嘌呤等原料,DIC干扰嘌呤合成,会影响rRNA的合成,进而影响核糖体的形成,B错误;
C、由于DIC干扰嘌呤合成,嘌呤是合成DNA的原料,DNA的合成在细胞分裂间期,所以会使黑色素瘤细胞分裂停滞在间期,C正确;
D、靶向输送DIC可以使药物更精准地作用于癌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影响,从而降低化疗的副作用,D正确。
故选B。
32. 当核仁的体积增大到一定阈值时,酵母细胞的寿命就会进入倒计时。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正常的细胞衰老有利于机体更好地实现自我更新
B. 年轻酵母细胞比衰老酵母细胞核仁的体积大
C.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都是基因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D. 减缓核仁的增大,可能延迟酵母细胞的衰老
【答案】B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详解】A、细胞衰老是正常的生命现象,正常的细胞衰老有利于机体实现自我更新,对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有利的,A正确;
BD、当核仁的体积增大到一定阈值时,酵母细胞的寿命就会进入倒计时,据此推测年轻酵母细胞比衰老酵母细胞核仁的体积小,减缓核仁的增大,可能延迟酵母细胞的衰老,B错误,D正确;
C、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属于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都是基因程序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
故选B。
33. 以下关于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
B. 利用对比实验法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C. 利用高倍光学显微镜观察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D. 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过程
【答案】C
【分析】生物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实验技术:同位素标记法、荧光标记法、染色观察法)、模型法、离心法(差速离心)等。
【详解】A、差速离心法是分离各种细胞器的常用方法,通过逐渐增加离心速度,可以将不同的细胞器分离开来,A正确;
B、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组实验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实验法可以清晰地探究出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的呼吸方式,B正确;
C、高倍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有限,无法观察到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观察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需要使用电子显微镜,C错误;
D、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过程,例如用3H标记氨基酸来追踪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路径,D正确。
故选C。
34. 使用二氧化碳传感器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实验装置如下图。
据图分析可知( )
A. 乙装置探究的是酵母菌无氧呼吸
B.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空气中的CO2
C. B瓶中澄清石灰水可检测酵母菌产生的CO2
D. 甲装置反应后的发酵液加入重铬酸钾溶液会变灰绿色
【答案】D
【分析】分析实验装置图:甲装置是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实验装置。乙装置是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实验装置,其中乙图A瓶NaOH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CO2。
【详解】A、据甲装置分析可知,甲装置未通入空气造成无氧环境,为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实验装置,A错误;
B、本实验是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甲装置未通入空气为无氧环境,乙装置通入空气为有氧环境,故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氧和无氧,B错误;
C、乙装置是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实验装置,其中B瓶中澄清石灰水是检测通入的空气的二氧化碳是否被A瓶NaOH吸收完,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C错误;
D、甲装置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颜色变为灰绿色,D正确。
故选D。
35. 利用双向纸层析法可先后分离苋菜中的光合色素和花青素。将色素提取液滴在滤纸上,先使用有机层析液层析,随后滤纸旋转90°使用清水继续层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光合色素和花青素的溶解性不同
B. 提取色素时加入二氧化硅保护色素
C. 旋转滤纸前分离的色素只吸收红光
D. 以上所有色素均位于类囊体薄膜上
【答案】A
【分析】色素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几种化学物质的作用:(1)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2)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3)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详解】A、光合色素主要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它们主要溶于有机溶剂。而花青素则是一种水溶性色素。由于它们的溶解性不同,因此可以利用纸层析法进行分离。在纸层析中,先使用有机层析液层析,主要分离出光合色素;随后滤纸旋转90∘使用清水继续层析,则主要分离出水溶性的花青素,A正确;
B、在提取色素时,通常加入二氧化硅,帮助细胞破碎和色素释放。同时加入碳酸钙来保护色素,防止色素在研磨过程中被破坏,B错误;
C、在旋转滤纸前,通过有机层析液分离出的主要是光合色素。这些色素不仅吸收红光,还吸收其他波长的光,如蓝紫光等。特别是叶绿素,它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尤为强烈,C错误;
D、光合色素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这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花青素并不位于类囊体薄膜上,而是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中。花青素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色素,它赋予植物花朵、果实和叶子等器官丰富的颜色,D错误。
故选A。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6小题,共50分。
36. 牛奶营养丰富,是均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些人因乳糖不耐受,摄入牛奶后会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因而不得不与牛奶“绝缘”。请回答以下问题。
(1)乳糖属于_____(选择“二糖”或“多糖”填写),不能直接被细胞吸收,需要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利用。乳糖不耐受者由于缺乏乳糖酶,不能有效分解乳糖,乳糖在肠道中积累导致渗透压升高,使水分子更多地向_____(选择“肠道”或“血管”填写)转移,引起腹泻;并且由于肠道微生物分解乳糖产生气体引起腹胀。肠道中的其他酶不能代替乳糖酶的作用,原因是酶具有_____性。
(2)酪蛋白是牛奶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不同品种奶牛所产牛奶中的酪蛋白种类有所不同。研究发现,乳糖不耐受者对含有不同酪蛋白的牛奶反应存在差异。
①酪蛋白在细胞的______(填结构名称)上,以氨基酸为原料通过_____反应形成,并通过_____方式分泌出细胞。
②A1β-CN和A2β-CN是两种主要的酪蛋白,其存在差异的片段如下图所示。研究表明,乳糖不耐受者饮用同时含有A1β-CN和A2β-CN的牛奶时胃肠道不适症状较重,而饮用只含有A2β-CN的牛奶症状较轻。
注:圆形中的数字表示氨基酸的位置
A1β-CN与A2β-CN的差别在于______,导致蛋白质的______不同,进而影响到乳糖不耐受者对牛奶的反应。
(3)请结合本题信息,谈一谈乳品企业的发展机遇和可能遇到的问题______。
【答案】(1)①. 二糖 ②. 肠道 ③. 专一性
(2)①. 核糖体 ②. 脱水缩合 ③. 胞吐 ④. 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或第67位是组氨酸还是脯氨酸)⑤. 空间结构
(3)发展机遇:生产只含A2β-CN的牛奶,占领A2β-CN奶制品市场
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进行产品检测,确定产品是A2β-CN牛奶
【分析】每一种蛋白质分子都有与它所承担功能相适应的独特结构,如果氨基酸序列改变或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就可能影响其功能。
【小问1详解】
乳糖是二糖,不能直接被细胞吸收,需要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利用。乳糖在肠道中积累导致渗透压升高,使水分子更多地向肠道转移,引起腹泻。而肠道中的其他酶不能代替乳糖酶的作用,是因为酶具有专一性。
【小问2详解】
①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是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的,并且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出细胞。
②由图可知,A1β-CN与A2β-CN的差别在于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或第67位是组氨酸还是脯氨酸),从而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小问3详解】
发展机遇:生产只含A2β-CN的牛奶,占领A2β-CN奶制品市场。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进行产品检测,确定产品是A2β-CN牛奶。
37. 某真核细胞中蛋白质合成及分类转运过程如下图所示。a-e表示不同种类的蛋白质,I-V代表细胞结构。
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该细胞属于______细胞。研究a蛋白的合成及运输途径时可用_____方法。合成a蛋白的核糖体能定向移动到Ⅰ,依赖于______。
(2)b蛋白通过_____进入Ⅲ。Ⅲ的功能是_____,这与Ⅲ中_____(结构)有关。
(3)c蛋白参与组装的细胞结构Ⅳ是_____的场所。
(4)真核细胞中蛋白质有上万种,你认为细胞中蛋白质精准的转运机制对细胞代谢有何意义_____?
【答案】(1)①. 植物 ②. 同位素标记 ③. 内质网信号序列
(2)①. 核孔 ②. 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③. 染色质
(3)光合作用 (4)将特定功能蛋白质转运至发生相应反应的场所,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后的去向和定位,其中Ⅰ为内质网、Ⅱ为高尔基体、Ⅲ为细胞核、Ⅳ为叶绿体、Ⅴ为线粒体。
【小问1详解】
据题图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Ⅳ叶绿体,属于植物细胞。该细胞能合成并分泌蛋白质(如a蛋白),在研究a蛋白的合成及运输途径时,科学家们常用同位素标记法,这种方法可以追踪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合成和运输过程。合成a蛋白的核糖体能定向移动到内质网(图中I),这依赖于内质网信号序列,这种信号序列能确保核糖体准确地将新合成的蛋白质转运到内质网中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小问2详解】
据题图分析可知,b蛋白通过核孔进入Ⅲ细胞核。Ⅲ细胞核的功能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这与Ⅲ细胞核中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有关。
【小问3详解】
c蛋白参与组装的细胞结构Ⅳ是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小问4详解】
真核细胞中蛋白质有上万种,细胞中蛋白质精准的转运机制对细胞代谢具有重要意义。它确保了各种特定功能蛋白质转运至发生相应反应的场所,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这种精准的转运机制是细胞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基础。
38. 铜元素既是生命体的必要成分,也是潜在的致命毒素。当细菌面临高浓度的铜离子威胁时,会启动系列防御机制,以降低铜离子的危害。
(1)大肠杆菌有多种维持铜离子稳态的机制,如图所示。
①大肠杆菌的细胞壁由外膜和周质空间构成,外膜具有和细胞膜相似的结构,主要由_____和_____组成。
②图中CpA系统将铜离子从细胞质以_____方式运进周质空间,这体现了细胞膜在功能上具有_____性。CueO可以催化Cu+氧化为毒性较低的_____。CusF可将铜离子转运至CusCBA复合体,进而由CusCBA将铜离子运出到细胞外,显著提高了细菌在铜富集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2)本研究为细菌如何在铜的压力下生存提供了全新视角。请提出该研究的应用价值_____。
【答案】(1)①. 磷脂 ②. 蛋白质 ③. 主动运输 ④. 选择透过性 ⑤. Cu2+
(2)开发新型抗菌治疗手段、解决与铜污染有关的公共卫生问题等
【小问1详解】
①大肠杆菌的外膜具有和细胞膜相似的结构,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②图示分析,铜离子从细胞质进入周质空间,需要载体蛋白CpA的参与,同时消耗ATP,说明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这体现了细胞膜在功能上具有选择透过性。结合图示可知,CueO可以催化Cu+氧化为毒性较低的Cu2+。
【小问2详解】
本研究为细菌在铜的压力下的多种维持铜离子稳态的机制,研究的应用价值有开发新型抗菌治疗手段、解决与铜污染有关的公共卫生问题等。
39. 人工光植物工厂不受季节和土地的约束,是一种可以全年全天候生产的高效农业生产系统,光环境调控是其实现高效生产的重要措施。请回答以下问题。
(1)光照可以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反应阶段,该阶段的产物_____将参与光合作用另一阶段的化学反应。由于光合色素主要吸收_____光,因此植物工厂常会选择相应颜色的光源。除光照外,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还有_____(写出至少两项)。
(2)日积累光(DLI)是指植物在一天内接受的光能总量。研究者按下表所示设置了3种DLI的15个处理,对不同光强及光周期组合下,水培生菜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
不同DLI下光强和光周期组合
处理20天后,测量生菜叶鲜重,结果如下图。
结果显示,在相同DLI条件下,随着光强增大,生菜叶鲜重______。生菜的叶鲜重决定产量,以上结果提示,获得最高产量的光强与光周期组合为______。
(3)结合生产中能量投入的实际问题,分析限制植物工厂大规模普及应用的主要“瓶颈”是什么?研究固定DLI条件下生菜的生长情况与此有何关系?______。
【答案】(1)①. 光 ②. ATP、NADPH ③. 蓝紫光和红 ④. CO2浓度、温度
(2)①. 先增大后减小 ②. 150μml·m-2·s-1光强和16h/d光周期
(3)系统运行能耗大、生产成本高。有利于了解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场所是类囊体膜,产物是ATP、NADPH和氧气,暗反应阶段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小问1详解】
光反应阶段需要光的直接参与,暗反应阶段不直接需要光,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和NADPH参与暗反应阶段的三碳酸的还原过程。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因此植物工厂常会选择相应颜色的光源。除光照外,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还有CO2浓度、温度,温度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CO2浓度直接影响暗反应进而影响光合作用。
【小问2详解】
结合表格数据以及曲线分析,在相同DLI条件下,随着光强增大,生菜叶鲜重先增大后减小。曲线分析,在DLI-8.6(ml·m-2·d-1),光照强度为150μml·m-2·s-1生菜的叶鲜重最大,再结合表格数据可知,获得最高产量的光强与光周期组合为150μml·m-2·s-1光强和16h/d光周期。
【小问3详解】
植物工厂不受季节和土地的约束,是一种可以全年全天候生产的高效农业生产系统,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提供光能等条件,因此限制植物工厂大规模普及应用的主要“瓶颈”是系统运行能耗大、生产成本高。通过研究光照强度、光周期对生菜鲜重的影响,有利于了解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40. 学习下列材料,回答(1)~(3)题。
乳酸循环与能量平衡
乳酸,这个听起来有点“酸”的名字,其实是肌肉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想象一下,当你跑得气喘吁吁,肌肉细胞氧气供不应求时,它们就会启动“应急方案”,通过糖酵解过程快速分解葡萄糖,为运动提供急需的能量。
随着肌肉细胞内乳酸浓度的不断升高,这些乳酸分子会穿过细胞膜,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开始它们的下一站旅程——肝脏。
在肝脏细胞内,乳酸首先遇到了一位重要的“导演”——乳酸脱氢酶。在它的精心策划下,乳酸脱去了一个氢,摇身一变成为了丙酮酸,准备开始新的旅程。
丙酮酸这位“新演员”进入了线粒体的舞台。在这里,丙酮酸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精彩的化学反应。首先,丙酮酸在丙酮酸羧化酶的催化下,与二氧化碳结合,生成了草酰乙酸。这一步的羧化反应,就像是给丙酮酸穿上了一件新的“外衣”,让它变得更加活跃。接着,草酰乙酸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催化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最终转化成了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这一步的转化,就像是草酰乙酸经历了一场“变形记”,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一种全新的形态。最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过果糖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等酶的催化,一步步地转化成了6-磷酸葡萄糖。这一步的转化,就像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走过了漫长的旅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而6-磷酸葡萄糖,在葡萄糖-6-磷酸酶的催化下,脱去了磷酸基团,终于变成了我们熟悉的葡萄糖。这些新生的葡萄糖分子被释放到血液中,再次为身体各个部位提供能量。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乳酸循环或Cri循环。
每当你运动之后感到肌肉酸痛时,不妨想想乳酸的奇妙之旅吧!它们正在你的身体内默默地工作着,为你的健康和活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葡萄糖在______(场所)中分解产生丙酮酸,在氧气充足时,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与水彻底分解为______,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阶段,在生成水的过程中,释放大量能量,生成的______为生命活动直接供能。在缺氧条件下,葡萄糖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乳酸。
(2)根据文中的描述,补充图中①②③处的物质名称①_____;②_____;③_____。
(3)根据文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多选)。
A. 乳酸循环避免了乳酸在肌肉中积累,防止酸中毒的发生
B. 乳酸通过循环实现了再利用,提高细胞利用能量的效率
C. 因乳酸可以转化成葡萄糖,可以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运动
D. 通过产生乳酸的供能方式,可以满足细胞短时间对能量的大量需求
E. 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所以乳酸仅存在于肌肉细胞中
F. 乳酸循环是无氧呼吸生成的乳酸,通过肌肉和肝脏之间的循环完成
【答案】(1)①. 细胞质基质 ②. CO2(和[H])③. 三 ④. ATP
(2)①. 乳酸 ②. 丙酮酸 ③. 葡萄糖 (3)ABDF
【分析】人体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积累大量的乳酸,但不产生二氧化碳,会使肌肉产生酸胀乏力的感觉。
【小问1详解】
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后与水彻底分解为CO2(和[H]),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H]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有氧呼吸产生的ATP为生命活动直接供能。
【小问2详解】
由题干信息可知,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①乳酸,这些乳酸分子会穿过细胞膜,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肝脏细胞,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脱去了一个氢,变成了②丙酮酸,丙酮酸进入了线粒体,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精彩的化学反应,生成了6-磷酸葡萄糖,在葡萄糖-6-磷酸酶的催化下,脱去了磷酸基团,最终变成了③葡萄糖,这些新生的葡萄糖分子被释放到血液中,再次为身体各个部位提供能量。
【小问3详解】
A、乳酸循环能将肌肉中的乳酸运输到肝脏转化为葡萄糖等物质,避免了乳酸在肌肉中积累,防止酸中毒的发生,A正确;
B、乳酸通过循环转化为葡萄糖等物质,实现了再利用,提高了细胞利用能量的效率,B正确;
C、虽然乳酸可以转化成葡萄糖,但高强度运动时,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同时会积累大量乳酸,且转化为葡萄糖需要一定条件,不能长时间进行高强度运动,C错误;
D、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供能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能量,满足细胞短时间对能量的大量需求,D正确;
E、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乳酸不仅仅存在于肌肉细胞中,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其他部位,如肝脏,E错误;
F、乳酸循环是无氧呼吸生成的乳酸,通过肌肉和肝脏之间的循环完成,F正确。
故选ABDF。
41. 土壤中的铬(Cr6+)被植物根系吸收并积累,对植物产生严重的毒害作用。为研究Cr6+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损伤,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
(1)观察根尖有丝分裂时,需要将根尖分生区组织经过解离、_____、染色和制片,然后使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统计。
(2)测量并统计不同浓度Cr6+处理24、48和96h后的蚕豆根长及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结果如下表。
注:有丝分裂指数是指根尖分生区中分裂期细胞数目与总细胞数目的比值
结果显示,高浓度的Cr6+处理对根的生长及根尖细胞的分裂具有______作用(选择“促进”、“抑制”或“无”填写),且作用效应与处理时间呈______;由各组分裂指数可以看出,超过90%的细胞处于______期,该时期主要进行______。
(3)进一步观察Cr6+胁迫对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影响,结果如图1和图2。
由图可知,染色体断裂和染色体桥出现的时期分别是有丝分裂的______期和______期。
【答案】(1)漂洗 (2)①. 抑制 ②. 正相关 ③. 分裂间期 ④. DNA的复制及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3)①. 中 ②. 后
【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Cr6+对蚕豆根尖有丝分裂的影响,据实验方案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有2个,分别是不同浓度Cr6+和处理时间。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用不同浓度Cr6+处理24、48和96h后,其有丝分裂指数低,且随着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蚕豆的根长逐渐减短,有丝分裂指数下降越明显,说明高浓度的Cr6+处理对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具有抑制作用。
【小问1详解】
观察根尖有丝分裂时,需要将根尖分生区组织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然后使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统计。
【小问2详解】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随着Cr6+质量浓度的增加,蚕豆的根长逐渐减短,同时有丝分裂指数也逐渐降低。有丝分裂指数是指根尖分生区中分裂期细胞数目与总细胞数目的比值,它反映了细胞的分裂活性。因此,可以推断出高浓度的Cr6+处理对根的生长及根尖细胞的分裂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即作用效应与处理时间呈正相关。同时,由各组分裂指数可以看出,超过90%的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分裂间期是细胞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的时期,为分裂期做准备。
【小问3详解】
据题图分析可知,图1中染色体片段所在细胞中,染色体整齐的形成一排,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图2中染色体桥所在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
编号
试剂及现象
斐林试剂
双缩脲试剂
碘液
1
-
-
+
2
+
-
-
3
-
+
-
DLI-5.8(ml·m-2·d-1)
DLI-7.2(ml·m-2·d-1)
DLI-8.6(ml·m-2·d-1)
编号
光强
μml·m-2·s-1
光周期h/d
编号
光强
μml·m-2·s-1
光周期h/d
编号
光强
μml·m-2·s-1
光周期h/d
A1
100
16
B1
100
20
Cl
100
24
A2
150
10.66
B2
150
13.3
C2
150
16
A3
200
8
B3
200
10
C3
200
12
A4
250
6.4
B4
250
8
C4
250
12
A5
300
5.33
B5
300
6.67
C5
300
8
Cr6+质量浓度(mg/L)
处理时间(h)
处理时间(h)
24
48
96
24
48
96
根长(cm)
有丝分裂指数(%)
0
2.64
3.87
4.97
9.64
8.87
7.87
1
2.74
4.19
5.02
10.02
9.69
8.99
5
2.88
4.31
5.36
9.28
8.51
6.89
10
3.06
4.68
5.51
8.76
7.38
5.78
25
2.56
3.07
3.78
7.86
6.07
4.78
75
2.47
2.53
3.23
6.27
5.53
3.23
100
2.18
2.37
2.88
5.68
4.37
2.49
200
1.98
2.19
2.7
4.98
3.69
1.6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清华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下图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酿酒酵母常用于果酒制作, 兰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