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90859/0-173900287580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西省赣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90859/0-173900287588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西省赣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90859/0-17390028759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西省赣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1年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与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福建开展古脊椎动物化石调查工作,于2022年10月在政和某地层发现了一件保存近乎完整的恐龙化石。经过近一年的修复和分析研究,研究团队认为这一新物种属于鸟翼类,并将其命名为“奇异福建龙”,这也是福建省内首次发现恐龙化石。图甲为奇异福建龙和政和动物群生态复原图,图乙为该时期的联合古陆分布(图中☆为“奇异福建龙”所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从古地中海变迁角度推测,图乙时期到现在①所处大陆与“奇异福建龙”所处的大陆之间的距离( )
A. 逐渐变远B. 逐渐变近
C. 先变近后变远D. 始终不变
2. 活体“奇异福建龙”可能感知到的地理事项为( )
A. 安第斯山脉形成B. 人类活动频繁
C. 裸子植物极度兴盛D. 喜马拉雅山形成
3. 与现代相比,“奇异福建龙”生存时期( )
A. 物种繁多B. 海平面较低
C. 冰川范围较大D. 气候温暖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①所处大陆为非洲大陆,“奇异福建龙”所处的大陆为亚欧大陆。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尤其是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在其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故图乙时期“奇异福建龙”所处时期为中生代,该时期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亚欧大陆与非洲大陆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古地中海面积逐渐缩小。故从图乙时期到现在①所处大陆与“奇异福建龙”所处的大陆之间的距离逐渐变近。故选B。
【2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活体“奇异福建龙”所处时期为中生代,该时期裸子植物极度兴盛,C正确;新生代的第四纪出现了人类,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均在新生代,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中生代是成煤的重要时期,植物茂盛,故气候比现代较温暖,D正确;中生代还没有被子植物,物种较单一,A错误;气候温暖会导致冰川范围缩小、海平面升高,BC错误。故选D。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意为秋天的露水,通常在早上看到植物叶片上结有露水。2023年9月8日是白露节气。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在北京,与白露节气观测日出方位相同的节气是( )
A. 寒露B. 清明
C. 惊蛰D. 芒种
5. 白露后一个月内,贵阳与南昌正午太阳高度差值( )
A. 逐日变大B. 逐日变小
C. 一直不变D. 不确定
6.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是由于白露节气后( )
A. 植物落叶增加B. 晴天日数减少
C. 植物上露水增多D. 冷锋活动渐频繁
【答案】4. B 5. C 6. D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可知,白露节气处于夏至到秋分之间,日出方位相同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纬度上,光照情况相同,因此在北京,与白露节气观测日出方位相同的是和二至日对称的节气,即春分后第一个节气与秋分前一个节气,昼夜长短相同,日出日落方位相同。白露是秋分前一个节气,清明是春分后第一个节气,因此B正确,ACD错。故选B。
【5题详解】
白露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南移动,贵阳与南昌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减少值相同,正午太阳高度差值一直不变,C对,ABD错。故选C。
【6题详解】
白露节气后冷锋活动逐渐增强,降温幅度增加,会出现“一夜凉一夜”现象,D对;植被落叶增加和植物上露水增多是一夜凉一夜的结果,不是原因,AC错;白露后晴天会增加,且如果晴天减少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夜晚增温,而不是“一夜凉一夜”的结果,B错。故选D。
GPACS是珠三角大气成分观测网络的主站,也是中国气溶胶遥感观测网在珠三角区域的代表站。该站位于珠三角腹地的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大镇岗山山顶(海拔141m),采样高度距地面8m,距广州市中心直线距离大约23km,其观测资料可代表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大气成分均匀混合的平均特征。下图为该站观测到的大气CO₂浓度四季日变化特征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该站观测资料能代表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大气成分均匀混合的平均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
①最新安装②海拔较高③位置优越④多人协作
A. ①②B. ②③
C. ③④D. ①④
8. 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四个季节大气CO2浓度最低值时( )
A. 太阳辐射强B. 大气层结稳定
C. 植物光合作用微弱D. 交通拥堵严重
9. 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大气CO₂浓度最强季节有关的天气现象是( )
A. 梅雨B. 伏旱
C. 回南天D. 强台风
【答案】7. B 8. A 9. C
【解析】
【7题详解】
能代表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大气成分均匀混合的平均特征的数据需要长期的观测才行,最新安装测得短期数据不能起到代表作用,①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该站位于珠三角腹地的山顶(海拔141m),采样高度距地面8m,其海拔高度较高、地理位置优越,②③正确;题目问的是该观测站为什么具有代表性,与多人合作无关,④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据图可知,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四个季节的大气CO₂浓度均为双峰结构,其中最低值出现在13:00~15:00时段,其原因主要是来自午间太阳辐射增强、大气对流输送增大以及植被的光合碳汇吸收作用的增强,A项正确,B、C项错误;若交通拥堵严重,汽车排放的尾气会加大CO₂浓度,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故选A。
【9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大气CO₂浓度最强季节为春季。梅雨是指每年公历6月上旬至7月中旬都会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天气现象,与春季无关,A项错误。伏旱是一种气象灾害,是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的干旱现象,与春季无关,B项错误;回南天主要出现在我国华南地区,是一种天气返潮现象。每年的二三月份来自海上的暖湿气流增强,而此时北方冷空气仍然比较活跃,并频繁南下,常出现冷暖快速转换的现象。在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回南天期间多静稳天气条件使得大气CO₂局地累积,导致春季CO₂浓度在一年中达到最高值,C项正确。强台风常出现在夏秋季节,D项错误。故选C。
冰川风指在积雪或冰川表面因空气冷却、密度增加,重力作用使气流沿山坡表面下沉形成的风。天山某山谷三面环峰,谷内冰川广布,冰川风显著,该山谷风场由大尺度天气系统、山谷风和冰川风组成,日均风速季节差异较大。下表示意该山谷一年四季风向频率统计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该山谷朝向( )
A. 南B. 北
C. 西D. 东
11. 该地冰川风对谷风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
A. 春季B. 夏季
C. 秋季D. 冬季
【答案】10. B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由表可知,该地主导风向为偏南风;该山谷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山谷风都会有明显季节变化,唯有冰川风是因重力作用形成,风向相对稳定,推测冰川风以偏南风为主,进而推测冰川位于气象站的南方、山谷朝北。故选B。
【11题详解】
由资料可知,谷风应与冰川风方向相反;冬季南风频率最高、北风频率最低,推测冰川风对谷风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冬季。故选D。
普利特维采湖群(45°N,15°E)位于克罗地亚西部山地峡谷中,湖区周围山峰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冬季多积雪覆盖,因科纳拉河在该处积水而形成湖泊群,湖泊间多瀑布,湖泊边坝和瀑布均由纯净的碳酸盐钙化而成。该湖泊群分为上、下两组,上组位于白云石(一种碳酸盐类岩石)地层的山上,下组位于石灰岩峡谷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正常状况下,上湖泊群内瀑布水量最丰富的季节是( )
A. 春季B. 夏季
C. 秋季D. 冬季
1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普利特维采湖群蓄水量增加的最可能原因是( )
A. 流域扩大B. 边坝增高
C. 降水增多D. 蒸发减少
【答案】12. A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湖泊群位于地中海北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瀑布水量较少;冬季受西风带影响且多山地,降雪多、积雪量大;春季气温回升,积雪大量融化,瀑布水量最丰富;秋季降水较少,瀑布水量不丰富,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碳酸盐钙化形成的湖泊蓄水量多少取决于边坝的高度。全球气候变暖利于碳酸盐的沉积,湖泊边坝增高,蓄水量增加,B正确;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增加,D错误;全球变暖对流域面积影响不大,A错误;全球变暖,降水量有的地方增多、有的地方减少,C错误。故选B。
哈巴雪山位于滇西北三江并流处的高山峡谷区,最高峰海拔5396米,最低江面海拔仅为1550米。山势上部较为平缓,下部则陡峭壁立,是登山爱好者的入门级雪峰。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垂直分异显著,受人类活动影响小。下图示意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年降水量和土层有机质含量的垂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攀爬哈巴雪山过程中可能看到的自然景观是( )
A. 河谷底部亚热带植被茂密B. 河床地带有风蚀乱石滩
C. 山顶发育有刀刃状山脊D. 山顶发育有流水侵蚀陡崖
15. 该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质含量( )
A. 随温度降低而减少B. 随降水量增多而增加
C. 腐殖质层>淀积层>淋溶层D. 受温度和降水量的共同影响
16. 灰化土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原因有( )
①温度较低,分解者活性弱②温度较高,植被生长茂盛
③降水较多,枯落物累积多④降水较少,土壤有机质流失少
A. ①③B. ②④
C. ②③D. ①④
【答案】14. C 15. D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哈巴雪山上覆积雪冰川,下有江水流过,位于三江并流地带,河谷为干热河谷,降水量小,因此河谷底部植被类型为灌草丛带,又由于山坡陡立,土壤瘠薄,故植被不可能茂密,A错误;山高谷深,河床主要受流水作用,一般不可能发育风蚀地貌,B错误;山顶有冰川,冰川作用会形成角峰、刃脊,C正确,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由图可知,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含量随着海拔升高先升后降,灰化土有机质含量最高,但其位于山体中部,所在高度的温度不是最低、降水量也不是最多,AB错误;不同土壤类型中有机质(腐殖质)含量均最高,但不同土壤类型淋溶层和淀积层有机质含量的大小关系不同,C错误;与植被自然带的垂直分布一样,土壤有机质含量受温度和降水量的共同影响,水热条件影响腐殖质的分解与积累,D正确。故选D。
【16题详解】
灰化土所处区域海拔较高,温度较低,影响细菌等微生物的活性,分解弱,消耗少,故有机质累积量大,①正确。灰化土所处区域海拔较高,温度较低,降水较多,植被生长好,枯枝落叶累积多;海拔更低的土壤类型,温度较高,腐殖质分解快,且降水少,影响植被生长;海拔更高的土壤类型虽降水更多,但温度过低,影响植被生长,②错误,③正确。灰化土所在高度降水量较丰富,其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原因主要是枯枝落叶积累多,且分解较慢,④错误。①③组合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两相邻水系溯源侵蚀能力的差异是河流袭夺的根本原因。长江中游的程江和注江是上游相邻的两条河流,某研究团队根据河流袭夺发生的水文和地质条件,对正发生溯源侵蚀的程江和注江进行观测和计算,以推测未来该地地貌的演化模式。下图分别示意该区域地质构造剖面和注江、程江水系分布。
(1)说出图中方框内注江段和程江段的河谷形状。
(2)分析注江比程江流经地层岩性抗侵蚀能力弱的原因。
(3)推测若干年后注江会袭夺程江,请解释依据
【答案】(1)注江:V形。程江:U形。
(2)注江流经地层砂砾岩颗粒粒径较大;形成时间晚;压实程度较差,成岩作用相对较弱。(或程江流经地层白云质灰岩、长石石英砂岩岩性致密;形成时间早;压实程度高,成岩作用强。)
(3)注江主要流径山区,落差大;注江河谷窄,流速快,溯源侵蚀能力强;注江流经地层岩性抗侵蚀能力弱。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注江流经地区地势较陡,河床比降(落差)和水流速度较大;在垂直方向上的水流动能分量也较大,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河流谷底较窄,形成V形谷;程江流经地区地势起伏较小,河床比降(落差)和水流速度较小;在垂直方向上的水流动能分量也会较小,河流下切侵蚀较弱,侧蚀能力增强,谷底较宽,形成宽U形谷。
【小问2详解】
注江流经地层组成主要成分为砂砾岩,颗粒粒径较大,缝隙大更容易被侵蚀;形成时间晚,成岩历史较短,硬度较低;时间短所以压实程度较差,成岩作用相对较弱,更容易被侵蚀。
【小问3详解】
据上题分析,注江主要流径山区,落差大,下蚀作用比程江的能力强;注江河谷窄,流速快,溯源侵蚀作用比程江的能力强,因此注江向源头增长的速度快于程江,海拔比程江低,并先到达两者共同的源头附近;注江流经地层岩性抗侵蚀能力弱,经过进一步溯源侵蚀,切断两条河流的分水岭,将程江的源头袭夺。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斯里兰卡位于印度洋北部,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之一。其西北部的保克海峡平均水深仅2~3米,全年风浪较小,洋流流向季节变化显著。周围其他海域夏季和冬季风浪较大,对海运安全具有一定的影响。下图为斯里兰卡周边海域示意图。
(1)说明保克海峡洋流流向随季节变化的原因。
(2)分析保克海峡全年风浪较小的原因。
(3)图示海域在夏季停航频次最高,说明理由。
【答案】(1)保克海峡洋流受季风影响较大,洋流随季风风向流动;保克海峡夏季吹西南风,洋流向东北流动,冬季吹东北风,洋流向南流动。
(2)春秋季处于季风的转换期,风小浪小;两侧有半岛阻挡,削减海浪速度;水深较浅,对风浪有削弱作用。
(3)南亚夏季风比冬季风势力强;夏季水温高,易形成热带气旋,风大浪急。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和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印度洋北部,夏季,该地盛行西南季风,洋流向东北方向流动;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洋流向西南方向流动;受季风变换的影响,保克海峡洋流流向随季节发生周期性变化。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周围其他海域夏季和冬季风浪较大,保克海峡受季风影响,春秋季处于季风的转换期,风小浪小;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保克海峡两侧有半岛阻挡,海域轮廓较为封闭,削减海浪速度,受风力影响较小,风浪较小;根据材料信息斯里兰卡西北部的保克海峡平均水深仅2- 3m可知,该海域位于沿海大陆架,海水深度较浅,对风浪的削弱作用较强,风浪较小。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亚地区夏季风势力强于冬季风势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风浪较大;夏季该海域水温较高,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易形成热带气旋,风力较大,风大浪急,不利于船舶的安全,为了保障船舶运行安全,图示海域夏季船舶停航频次最高。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对流风暴中的冷性下沉气流到达近地面,与低层暖湿空气交汇形成的边界就是阵风锋,是一种强对流灾害性天气。下图为2016—2021年湖北阵风锋生成区域和移动方向分布图(箭头起始和结束位置分别为阵风锋的生成和消亡位置,箭头方向为阵风锋移动方向,箭头数量代表出现次数。主要生成区域1、2、3、4、5分别为省外、鄂西北的襄阳、鄂东北、江汉平原和鄂西南的宜昌附近)。
(1)说出阵风锋过境时气象要素的变化。
(2)归纳湖北阵风锋生成频率和移动方向的地区差异。
(3)指出湖北省容易出现阵风锋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答案】(1)气压升高,风速突增,温度陡降。
(2)从生成频率上,鄂东北生成的阵风锋最多,其次是江汉平原,省外、襄阳、宜昌阵风锋占比最小。从移动方向上,从北向南移动的阵风锋最多,其次是从西向东移动的阵风锋,从南向北移动的阵风锋较少。
(3)季节:夏季。原因:夏季近地面温度高,空气对流运动旺盛(夏季近地面多暖湿空气)。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对流风暴中的冷性下沉气流到达近地面,与低层暖湿空气交汇形成的边界就是阵风锋”分析可知,阵风锋形成过程类似于冷锋,受其过境的影响,气压升高,气温降低,且可能出现降水天气。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其锋面前后温度差异大,风速大。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箭头数量代表出现次数,读图可知,生成区域3的箭头个数最多,大约有15个,即鄂东北生成的阵风锋最多;其次是生成区域4的箭头个数,大约有11个,即江汉平原生成的阵风锋居第二;其他三个生成区域的箭头个数为5个及其以下,所以省外、襄阳、宜昌阵风锋占比最小。根据材料可知,箭头方向为阵风锋移动方向。读图可知,从北向南的箭头数目最多、从西到东的箭头数目其次、从南向北的箭头数目最少,所以从北向南移动的阵风锋最多,其次是从西向东移动的阵风锋,从南向北移动的阵风锋较少。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阵风锋是强烈对流运动下在近地面形成的灾害性天气系统。夏季午后近地面气温达到最高,极易形成强烈的对流天气。同时,夏季午后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阵风锋前测暖湿气流的形成。所以湖北省容易出现阵风锋的季节是夏季。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先秦至两汉时期,疫灾重灾区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重灾区向南迁移到江淮之间;隋唐五代至北宋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新的疫灾重灾区;南宋金元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闽赣及鄂东地区、北京周边地区为疫灾重灾区。下图示意公元前220年—1949年间中国疫灾年数分布和疫灾中心的变化。
(1)指出古代疫灾总体的空间差异及重心变化。
(2)研究发现,夏季风强盛时期疫灾发生后影响范围小,试分析原因。
(3)历史上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说法,以洪灾为例,阐述其中的道理。
【答案】(1)空间差异:疫灾发生频率东南高、西北低。重心变化:宋元以前由北向南迁移,宋元以后向西迁移。
(2)气候温暖湿润,农业丰收,社会相对安定;人口流动少,疫病不易传播。
(3)灾后环境恶化,水源污染,蚊虫及微生物滋生快,易导致疫病发生;灾后基础设施破坏,交通不便,传染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灾后农业歉收,食物缺乏,人们身体抵抗力下降。
【解析】
【小问1详解】
疫灾总体的空间差异应从哪里多、哪里少两个方面考虑。结合灾害年数的图例、读图可知,疫灾发生频率东南高、西北低。结合文字材料、重心对应的历史时段及重心变化轨迹线路可知:重心变化以宋元时期为分界点,分两个历史时段。宋元以前由北向南迁移,宋元以后由东向西迁移。
【小问2详解】
疫灾不同于其他自然灾害,疫灾具有人口密度依赖性,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疫灾相对多发;疫灾也具有空间蔓延性,人口流动性较强的交通枢纽和交通沿线,疫灾相对多发。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带来大量暖湿气流,夏季风强盛时期,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生产,社会相对安定,人口流动少,疫病不易传播。
【小问3详解】
传染病的疫情传播,主要有三个主要环节:传染源(包括患病与携带病原的人与动物)、传播途径(包括水、饮食、接触、虫媒等)、易感人群(儿童、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者)。洪涝灾害过后,腐烂的植物和动物死尸等造成水源污染,由于环境与卫生条件恶化,加上气候炎热,可引起蚊蝇及病菌大量兹生,灾后鼠类无处藏身,到处乱跑,引起疾病传播。灾后灾民的居住与生活条件极差,正常的生活秩序打乱,农业歉收,食物缺乏,加上精神与心理上的巨大伤痛,可引起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伤病员与老弱病残者更是容易遭受疾病的袭击。洪水会冲毁桥梁、道路等,阻断交通,传染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所以,大灾之后有大疫是有科学道理的,也是有历史经验的,必需加强积极的预防。
季节
偏南/%
偏北/%
偏东/%
偏西/%
春
50.9
12.7
22.1
14.3
夏
40.8
19.3
21.8
18.1
秋
65.2
10.3
15.8
8.7
冬
77.5
5.5
6.3
10.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