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滕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滕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
    山东省滕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
    山东省滕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滕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滕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5页。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B. 初捕后,该种群的性别比例可能发生了变化
    C. 若标志物脱落,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
    D. 用此方法调查濒危动物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答案】D
    【分析】标志重捕法只适用于运动能力较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调查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详解】A、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则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2=125只/hm2,A正确;
    B、由表格可知,初捕和重捕50只,其雌雄个体数不同,其重捕前后雌性或雄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不同,因此推断初捕后,该种群的性别比例可能发生了变化,B正确;
    C、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若部分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C正确;
    D、濒危动物东北豹的种群数量极少,调查其种群数量时,应该逐个计数,D错误。
    故选D。
    2. 在许多动物中,如果两性在出生时死亡率相等,那么性别比例就应当是1:1,但如果其中一性的死亡率较高或需要双亲投入更多,那么性别比例就会向另一性偏斜,使其数量增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调查野兔的种群数量用五点取样法
    B. 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使害虫性别比例偏斜,属于生物防治
    C. 鹃哥的雄雏鸟比雌雏鸟生长需要的食物多,所以雄鸟的数量比雌鸟多
    D. 性别比例偏斜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B
    【分析】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某一性别的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害虫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从而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详解】A、五点取样法即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 ,蚜虫、跳蝻等活动范围较小、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的密度。野兔的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不能用五点取样法,A错误;
    B、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使雌雄比例被破坏,导致幼虫的出生率出现下降,所以属于生物防治,B正确;
    C、鹃哥的雄雏鸟比雄雏鸟生长需要的食物多,在食物并不充裕的情况下,雄雏鸟的死亡率跟可能会比雌雏鸟更高,造成雄鸟的数量比雌鸟少,C错误;
    D、性别比例偏斜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但不会影响死亡率,D错误。
    故选B。
    3. 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B点种群数量为K/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2中曲线Y表示种群在B点出现环境阻力
    B. 图1所示种群在第10年至第20年期间数量先减少后增加
    C. 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
    D. 渔业捕捞时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应在图2中的B点进行捕鱼
    【答案】C
    【分析】图1中,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不变;λ<1种群数量减少;图1中λ前10年大于1,后十年均小于1,所以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图2中,两条曲线,J型曲线是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曲线,后一年数量始终是前一年的λ(λ为一定值)倍数。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过程中环境阻力的存在,自然种群增长一般符合S型曲线。
    【详解】A、图2中曲线Y为S型曲线,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过程中环境阻力一直存在,A错误;
    B、图1所示种群在第10年至第20年期间λ<1,种群数量一直减少,B错误;
    C、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每年以固定倍数增加且大于1,符合J型曲线模型,所以可以用图2中曲线X表示,C正确;
    D、图2中的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渔业捕捞时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一般都在B点后捕捞,使其捕捞后处于最大增长速率,种群数量短时间能恢复,D错误。
    故选C。
    4. 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锥形瓶中酵母菌进行计数,得到如图所示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上先滴加培养液再加盖玻片会使统计结果偏低
    B. 计数前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的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C. 培养到第3天时,锥形瓶中酵母菌的种内竞争最激烈
    D.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种群数量最终在K值上下波动
    【答案】B
    【分析】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A、先向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上加培养液再加盖玻片会使统计结果偏高,A错误;
    B、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正确;
    C、酵母菌种内竞争最激烈的点应是种群数量最多的时候,a点并不是种群数量最多的时候,应为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处,C错误;
    D、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终不会在K值上下波动,D错误。
    故选B。
    5. 某渔民在微山湖的岛上水塘中放养了一定数量的鲈鱼和白虾,经过多年的调查统计,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鲈鱼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形,鲈鱼的环境容纳量为
    B. 直接决定鲈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
    C. 白虾的种群数量变化可能与食物、天敌、气温等密度制约因素有关
    D. 从图中可以看出,根据种群密度并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D
    【分析】S形曲线中,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详解】A、由图可知,鲈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 S”形,n是鲈鱼达到的最大种群数目,但鲈鱼的环境容纳量在小于n的数值上下波动,A错误;
    B、直接决定鲈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
    C、气温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D、根据种群密度并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正确。
    故选D。
    6. 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如图为某自然群落中不同种群对资源的利用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A中两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高,两个种群种间竞争较激烈
    B. 图A中两个种群若要长期共存,二者对资源的利用情况会朝着A→B→C的方向改变
    C. 利用生态位重叠可对入侵物种进行生物防治
    D.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各种生物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D
    【分析】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详解】AB、由题图可知,与图B、C相比,图A中两个种群对资源的利用曲线重叠最多,二者的生态位重叠度越高,种间竞争较激烈,若两个种群要长期共存,生态位重叠度会逐渐降低,资源利用曲线重叠减少,从而避免资源的过度竞争,即朝着A→B→C的方向改变,AB正确;
    C、引入适合当地的且与入侵物种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的物种,可对入侵物种进行生物防治,C正确;
    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故选D。
    7. 生物群落内的生物是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爬行动物表皮往往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
    B. 与沙漠狐相比,极地狐浑圆的体型和浓密的毛发有助于增加产热以保持体温
    C. 阴生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叶绿素含量更多,能提高对弱光的利用率以增强光合速率
    D. 干旱环境中的景天科植物夜间气孔打开而白天关闭,既能吸收CO2又可减少蒸腾失水
    【答案】B
    【分析】不同群落类型的生物有不同的特征。荒漠中的生物有耐旱的特征。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在夜晚才开放。骆驼刺植株才几厘米高,但根可长达15m。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草原耐寒旱生的多年草本植物占优势,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抵抗干旱;动物大多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森林中树栖和攀援的动物种类多,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生活在林下,有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的特点,以适应林下的弱光环境。
    【详解】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爬行动物的表皮往往有角质鳞片,可明显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炎热干燥的环境,A正确;
    B、与沙漠狐相比,极地狐具有浑圆的体型和浓密的毛发,可显著减少散热,有助于保持体温,B错误;
    C、阴生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叶绿素含量更多,能有效利用较低强度的光照,提高光合速率,适应弱光环境,C正确;
    D、景天科植物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白天气温高气孔关闭以减少蒸腾失水,夜间气孔打开吸收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储存原料,D正确。
    故选B。
    8. 相对多度是群落野外调查的一种估测指标,是指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一所示。植物乙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如图二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特点是演替速度快、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B. 调查甲、丙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都是样方法,但样方面积可能不同
    C. 植物物种甲、乙和丙中最可能为乔木的是丙
    D. 图二中的cd段对应图一第30年至第50年,因为乙增长速率在下降
    【答案】D
    【分析】一、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二、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A、在退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是在原有的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是原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演替速度快、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A正确;
    B、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甲可能是草本,丙可能是乔木,调查乔木种群密度的样方面积一般大于调查草本种群密度的样方面积,B正确;
    C、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丙是最晚出现的,最有可能是乔木,C正确;
    D、图一中纵坐标为相对多度,是该种植物个体数所占百分比,而不是具体的数目,其变化无法直接反映种群密度的变化,30-50年,虽然乙植物占比(相对多度)在减小,但无法确定其具体的种群密度在减小,D错误。
    故选D。
    9. 如图1表示生态系统甲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F、D的数量也都将减少
    B. 图1中共有2条食物链
    C. 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率最大的是a时期
    D. 图1中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B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详解】A、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生产者)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减少,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则F、D的数量也都将减少,A正确;
    B、根据图1可知,E是生产者,A是非生物物质和能量,B、D、F都属于消费者,C是分解者,B、D、E、F每个营养级可能含有多个种群,无法确定含有几条食物链,B错误;
    C、种群密度最大的时期即种群数量最多的时刻,故种群丙在 a 、 b 、 c 、 d 四个时期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 a 时期,不是增长率,且种群数量最大时,增长率较小,可能为0,C错误;
    D、图1中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乙是初级消费者,可以相当于图1中的F,D错误。
    故选A。
    10. 科研人员对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如图数据(数值代表能量值,单位为:J/cm2⋅a)。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如果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110,植食性动物传递给肉食性动物的能量是2.5
    B. 图中A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C.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D. 计算可知,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16.5%
    【答案】A
    【分析】一、人工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和人工投喂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
    【详解】A、生产者传递给植食性动物的能量=110-23-70-3=14,植食性动物传递给肉食性动物的能量=14-4-9-0.5+2=2.5,A正确;
    B、图中A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错误;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有机物输入的化学能,C错误;
    D、所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2.5/(14+2)=15.6%,D错误。
    故选A。
    11. 辽阔的蒙古大草原上发生着如图所示的捕食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猫头鹰占据第二、第三两个营养级
    B. 除图中所示成分外,生态系统的结构中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 图中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向最终都是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
    D. 猫头鹰的能量1/2来自兔,1/2来自食虫鸟,则其增重2克,至少需要消耗草150克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食物网图解,其中草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都属于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即草→兔→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
    【详解】A、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即草→兔→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该食物网中猫头鹰占据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A错误;
    B、图示为某食物网图解,其中草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都属于消费者,生态系统的结构中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错误;
    C、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去向不包含流入下一营养级,C错误;
    D、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即草→兔→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若猫头鹰的能量1/2来自兔,1/2来自食虫鸟,则增重2克,至少需要消耗草(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2×1/2÷20%÷20%+2×1/2÷20%÷20%÷20%=150克,D正确。
    故选D。
    12. 某兴趣小组研究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后,画出了下列模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图I表示碳循环,B代表大气中的CO2库,C表示消费者
    B. 若图II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关系,甲代表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乙代表血浆、丙代表组织液、丁代表淋巴液
    C. 若图I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代表消费者,B代表生产者,C代表分解者,D代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 若图III所示食物网,则F代表生产者,E、H代表消费者,G代表分解者
    【答案】C
    【分析】图Ⅰ若该图表示碳循环,则D可表示大气中的CO2库,B表示生产者,A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图II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关系,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液);图III表示食物网,则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
    【详解】A、若图I表示碳循环,由于B和D之间可以双向交换,且B可指向其他生物,表示生产者,D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C是消费者,A错误;
    B、若图II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关系,丁是单向箭头进出,表示淋巴(液),则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血浆,甲表示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B错误;
    C、若图I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据B和D之间双向交换,且大部分箭头可指向D可知,A代表消费者,B代表生产者,C代表分解者,D代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正确;
    D、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13.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类型多种多样,如①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及树木等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获得增产;②雌蛾用腹端腺分泌的性外激素作为呼唤配偶的“甜言蜜语”,能被距离数百米以外的雄蛾所感知。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和②中的信息种类均属于物理信息
    B. ①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C. ②说明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D. 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作用的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 物质信息、 行为信息、 化学信息。物理信息指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指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自身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动物的特殊行为(主要指各种动作)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即动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详解】A、①中的信息声波属于物理信息,②中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
    B、①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及树木等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获得增产,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B正确;
    C、②雌蛾用腹端腺分泌性外激素作为呼唤配偶的“甜言蜜语”,能被距离数百米以外的雄蛾所感知,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信息的传递,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D错误。
    故选B。
    14.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网)不入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①冬小麦秋季播种,经冬季低温诱导才能在春季开花的春化作用是对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光照、温度等物理信息会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
    ③用“密网”捕捞会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
    ④人类活动一定会使群落向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演替
    ⑤中等强度的森林砍伐(约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负反馈调节产生的基础
    A. ③④⑥B. ②④⑥C. ②③④D. ③⑤⑥
    【答案】A
    【分析】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包括种间关系、物种的组成、丰富度、群落的季节性、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种群水平上的研究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
    【详解】①春化低温对越冬植物有诱导和促进作用,冬小麦秋季播种,经冬季低温诱导才能在春季开花的春化作用是对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①正确;
    ②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光照、温度等物理信息对于植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②正确;
    ③捕鱼时渔网的疏密程度可以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而影响种群密度。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也会被捕捞上来,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而影响鱼种群的出生率,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③错误;
    ④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不一定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演替,④错误;
    ⑤中等强度的森林砍伐(约K/2左右)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⑤正确;
    ⑥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是普遍存在的,它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⑥错误。
    综上③④⑥错误,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5. 图1表示某淡水养殖湖泊中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图2表示碳循环过程,其中A~D代表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2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B→C→D
    B. 图2中碳元素以CO2形式流动的过程有①②③④
    C.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D. 若乌鱼的食物有1/5来自小型鱼类,4/5来自虾类,则理论上乌鱼每增加100g体重,至少需要消耗水草28kg
    【答案】B
    【分析】图2为碳循环示意图,由于生产者和大气二氧化碳之间为双箭头,并且所有生物均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图A是大气二氧化碳库,B是生产者,则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
    【详解】A、B是生产者,则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不能表示食物链,A错误;
    B、图中A是大气中的CO2库,B是生产者,C实现消费者,D是分解者,BCD构成了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碳元素以CO2的形式传递,所以图 2 中碳元素以 CO2 形式流动的过程有①②③④ ,B正确;
    C、这是淡水养殖湖泊,所以流经该淡水养殖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加投喂的饲料中的能量,C错误;
    D、传递至乌鱼的食物链有水草→虾类→乌鱼,水草→底栖动物→小型鱼类→乌鱼,水草→底栖动物→虾类→乌鱼共3条,乌鱼的食物有 1/5 来自小型鱼类,4/5 来自虾类,乌鱼每增加 100g 体重,至少需要消耗水草需要按照最短的食物链和20%的传递率计算,所以消耗的水草=100×4/5÷20%÷20%+100×1/5÷20%÷20%÷20%=4500g,D错误。
    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最终结果K值减小
    B. 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C. 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
    D. 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最佳日捕捞量为K值
    【答案】ABD
    【分析】据图分析,曲线①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突然过度增加,导致环境中生物容纳量(K值)下降;曲线②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曲线③表明因为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崩溃,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曲线④表明,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捕鱼。
    【详解】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最终结果K值减小,A正确;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B正确;
    C、图③中c点后种群数量减少,表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由一定限度的,C错误;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K值时可获得最大的日捕捞量,D正确。
    故选ABD。
    17. 森林群落中由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A. 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B. 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C. 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D. 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
    【答案】ACD
    【分析】分析柱形图: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但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相同,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详解】A、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
    B、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类数各不相同,且无法比较种群密度的大小,B错误;
    C、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C正确;
    D、由图可知,随着深度增加(地上枯落物层→地下-10~-15cm),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减少,D正确。
    故选ACD。
    18. 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b的过程如图所示,能量单位为KJ。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能量流经b的途径与流经c的不完全相同
    B. 分析图中可知,代表b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240KJ
    C. b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b的遗体残骸和c的粪便中的能量
    D. 若a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2500KJ,则a、b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0%
    【答案】ABC
    【分析】a表示第一营养级,b表示第二营养级,c表示第三营养级。甲表示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丙表示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详解】A、能量流经b的途径有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而c是最高营养级,能量流经c的途径没有流入下一营养级,其他相同,所以能量流经b的途径与流经c的不完全相同,A正确;
    B、分析图中可知,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240KJ,B正确;
    C、c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b同化量的一部分,所以b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b的遗体残骸和c的粪便中的能量,C正确;
    D、由图可知,b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有机物中所含能量=500-100=400KJ,又知a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2500KJ,则a、b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400/2500×100%=16%,D错误。
    故选ABC。
    19. 某农场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归属于三个相邻营养级,三者的数量变化曲线(甲是生产者)如图1所示;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2所示,其中a2和b3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现有生物拥有的总能量和人工饲料中的总能量
    B. 图1中丙属于第二营养级,乙属于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C. 图2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3,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b2
    D. 该农场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d1)/(a1+a2+a3)×100%
    【答案】ABD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A、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和人工饲料中的总能量,A错误;
    B、图1中甲是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丙处于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错误;
    C、某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没有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因此图2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3,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b2,C正确;
    D、图2中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a1+a2+a3,第二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a2,因此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a1+a2+a3)×100%,D错误。
    故选ABD。
    20.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 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我国科研人员采取了“碳减排”“碳捕集”“碳封存”和“碳利用”等多种措施。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元素流动模型,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化学反应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生态系统的基石是A,B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B. 若图中⑧=①+②+③+④,则达成“碳中和”
    C. 图中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的过程有⑤⑥⑦⑨
    D. 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等都是达成碳减排的重要措施
    【答案】D
    【分析】一、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的过程;
    二、物质循环的特点:⑴全球性;⑵往复循环;⑶反复利用;
    三、分析题图: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大气中的CO2库。
    【详解】A、由图可知,ABC都有箭头指向D,故D是大气中的CO2库。D有箭头指向A,故A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遗体残骸能被C利用,故C为分解者,B是消费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
    B、“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用图中数字构建数学模型即为⑧=①+②+③+④,B正确;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间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在图中的序号是⑤⑥⑦⑨,C正确;
    D、植树造林是“碳捕集”的重要措施,D错误。
    故选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某湿地经过多年科学有序的综合治理,自然生态空间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已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惹人驻足。为保护某濒危物种,将其引入此湿地,一个多世纪内其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甲,图乙是在某调查阶段该物种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甲可知,该物种在增长速率最大时的种群数量大约是______只。据图乙可知,该种群在第5年时年龄结构是______。第5-20年间,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______年。
    (2)若池塘中某种鱼的数量按“S”形增长,则为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每次捕捞______(填“前”或“后”)该鱼的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2左右,用______(方法)调查该种鱼种群密度时,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______(填“多”或“少”)。
    (3)图1是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相关实验,并测得实验数据绘制的曲线图。
    分析图1实验数据得知,在0~7d之间酵母菌的数量呈“S”形增长,超过7d之后,由于______原因(至少答出两点),酵母菌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该同学在某一时刻提取部分样液,并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酵母菌细胞分布如上图,则此时该样液的细胞密度为______个/mL。
    【答案】(1)①. 1000 ②. 增长型 ③. 20
    (2)①. 后 ②. 标记重捕法 ③. 多
    (3)①. 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培养液pH下降 ②. 6×108
    【分析】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小问1详解】由图中数据可知,在该调查期间,物种X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先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大致呈“S”形;据图可知,1980年后,该物种的数量小幅度波动,该物种在该湿地的环境容纳量大约是2000只,所以增长速率最大的是在K/2时,即1000只;该种群在第5年λ大于1,所以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是增长型;0-20年间λ值<1,种群数量减少,故该动物的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
    【小问2详解】每次捕捞后,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可以保持种群最大增长速率,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多。
    【小问3详解】分析图1实验数据得知,在0~7d之间酵母菌的数量呈“S”形增长:超过7d之后,由于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培养液pH下降等原因,酵母菌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由的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图示中方格共有24个酵母菌,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24×25=600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样液稀释100倍,故1m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600÷0.1×100×1000=6×108个/mL。
    22. 群落内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分化的现象,称为同域共存机制。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_____,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同域共存机制有利于维持群落的_____。
    (2)菜青虫啃食叶片,其成虫菜粉蝶吸食花蜜,_____ (填“属于”或“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依据是_____。
    (3)动物的声音存在个体差异,成熟个体的声音特征可以长期保持稳定。相比于标记重捕法,利用鸣叫计数法调查长臂猿的优点是_____。调查某区域某些种类成年鸟数量时,发现每年的不同月份会出现规律性的变化,这可能与群落的_____相关。
    【答案】(1)①. 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 ②. 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
    (2)①. 不属于 ②. 生态位重叠的研究对象是两个物种之间的种间竞争,而菜青虫和菜粉蝶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
    (3)①. 非损伤、低干扰 ②. 季节性
    【分析】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小问1详解】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群落内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分化的现象,称为同域共存机制,故同域共存机制有利于维持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
    【小问2详解】菜青虫啃食叶片,其成虫菜粉蝶吸食花蜜,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因为生态位重叠的研究对象是两个物种之间的种间竞争,而菜青虫和菜粉蝶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
    【小问3详解】相比于标记重捕法(需要对相应的生物进行捕捉和标记),利用鸣叫计数法调查长臂猿的优点是非损伤、低干扰。调查某区域某些种类成年鸟数量时,发现每年的不同月份会出现规律性的变化,这可能与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相关。
    23. 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生物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图2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某几个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值,数字标号表示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表示生产者的是________,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是以________形式进行的,碳元素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________生理过程实现的。
    (2)写出图1中存在的食物网:________。
    (3)图2中过程①释放的能量=________(用图2中的字母和运算符号表示,下同);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
    (4)图2中c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d+h),原因是________。
    (5)若图2所示群落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营养结构逐渐复杂,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
    【答案】(1)①. 甲 ②. CO2 ③. 呼吸作用或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2)
    (3)①. b-c ②. e/b×100%
    (4)①. 大于 ②. c中有部分未被利用的能量
    (5)①. 大于 ②. 抵抗力
    【分析】由于生产者既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够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图中甲表示生产者;由此可以分别确定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图二中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第二、三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d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e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f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i表示该营养级的粪便等中的未被同化的能量,h表示生物遗体的包含的能量。图中未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①、②、③都表示呼吸作用。
    【小问1详解】由于生产者可以和大气之间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因此可以确定甲是生产者;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碳元素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完成的。
    【小问2详解】图中ABCD表示四种消费者,B、C能量相当,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构成的食物网为: 。
    【小问3详解】图2中①和②表示的生理过程是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其中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同化量-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b-c;
    图1中能量g表示该营养级的粪便中的未被同化的能量,所以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e/b×100%。
    【小问4详解】由于c中有部分未被利用的能量,所以图1中c>(d+h)。
    【小问5详解】群落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植被的种类增多,光合作用增加,所以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营养结构逐渐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24. 陆生植物的根与真菌长期共同生活,形成菌根。由于菌根类型不同,植物分为两类,形成丛枝菌根(AM)的植物为AM植物,形成外生菌根(EcM)的植物为EcM植物。物种丰富的热带森林主要由AM植物组成,而物种贫乏的北方森林则以EcM植物为主。我国科研人员对其原因进行研究。
    (1)菌根中的真菌虽然依赖于从植物获取糖类等有机物维持生存,但扩大了植物根的表面积吸收,并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氮、磷等无机盐,它们相互依存构成了_________关系。
    (2)研究者在某亚热带森林中选择若干大小相同的样地,等分为两组,分别均匀种植AM植物或EcM植物。种植AM植物的样地又分为五组,分别种植1、2、4、8和16种AM植物,形成五个树种丰富度梯度,种植EcM植物的样地也进行同样处理。若干年后,对每个样地进行测定、统计,得到下图所示结果。
    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的____________,上述测定结果表明,树种丰富度促进________植物的NPP增加。
    (3)研究者从上述每个样地内的凋落物中称取相同重量,分别装入相同大小的网袋中(网孔尺寸为1mm),再埋入原样地的相同深度土壤中。半年后,取出网袋,对里面的凋落物烘干、称重,计算干物质量。
    ①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分析,凋落物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___(选填下列字母)。
    a.植物NPP中的能量
    b.植物光合作用同化,但不包含在NPP中的能量
    c.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
    d.植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e.未被植物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最终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②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对土壤微生物分解凋落物速率的影响。
    (4)研究发现,AM植物和EcM植物的凋落物分解无明显差异,AM植物对氮、磷的吸收效率高于EcM植物。综合上述信息分析,AM植物适于在热带生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互利共生
    (2)①. 物种数目 ②. AM
    (3)①. ade ②. 不同类型菌根 ③. 树种丰富度度
    (4)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高,有利于AM植物的NPP增加,且氮、磷的吸收效率高、物质循环快。
    【分析】分析题图:实验的自变量为树种丰富度和所种植物的种类,因变量为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对于AM植物来说树种丰富度越高,其NPP越大,对于EcM植物来说树种丰富度越高,其NPP越小,故结果表明,树种丰富度促进AM植物的NPP增加。
    【小问1详解】结合题干可知菌根中的真菌和根依存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它们相互依存构成了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
    【小问2详解】分析题图:实验的自变量为树种丰富度和所种植物的种类,因变量为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对于AM植物来说树种丰富度越高,其NPP越大,对于EcM植物来说树种丰富度越高,其NPP越小,故结果表明,树种丰富度促进AM植物的NPP增加。
    【小问3详解】①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分析,凋落物中的能量最终流向分解者,属于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中用于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净光合作用产物中的能量),故选a、d、e。
    ②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植物的种类和树种丰富度,土壤中含有微生物,能够分解凋落物中的有机物,故本研究的目的是不同类型菌根和树种丰富度对土壤微生物分解凋落物速率的影响。
    【小问4详解】结合题干“AM植物和EcM植物的凋落物分解无明显差异,AM植物对氮、磷的吸收效率高于EcM植物”推测AM植物适于在热带生存的原因是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高,有利于NPP增加,且氮、磷的吸收效率高,物质循环快。
    25. 图甲是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的比较,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能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乙表示种群的数量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是________(填“r对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一种“S”形增长曲线。
    (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___(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________。
    (3)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数量会出现图乙中的曲线I的增长趋势,此时需控制该曲线数学公式模型中的________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
    (4)图乙曲线Ⅱ是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缓解草原的鼠患,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的角度将会________;在调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时,得到的结果是N只/km2,鼠的记忆力较强,由此推测该调查结果与真实结果相比________(填“偏大”“相等”或“偏小”)。
    【答案】(1)r对策
    (2)S 环境容纳量(K值)
    (3)λ
    (4)e~f 增大 偏大
    【分析】一、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中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
    二、据图乙分析,曲线Ⅰ表示J型曲线;曲线Ⅱ中0e段表示S型曲线,其中b点表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点表示K值;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e点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1)已知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较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本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故家鼠属于r对策生物种群。
    (2)由图可知,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K值)。
    (3)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数量会出现图乙中的“J”型增长,由“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Nt=N0λt(λ表示第二年的种群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此时需控制“J”型增长模型中的λ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
    (4)分析图乙,曲线Ⅱ中种群数量在e~f段明显下降,说明此时间段内蛇对鼠的捕食增加,明显发挥效应。若蛇部分死亡,则对鼠的捕食能力降低,鼠数量下降幅度减缓,α 的角度增大。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志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可知,鼠的记忆力较强,造成第二次捕捉时捕捉到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因此使调查结果比真实结果偏大。
    单位:只
    捕获数
    标记数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相关试卷

    山东省滕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模拟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滕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模拟生物试卷,共13页。

    山东省滕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模拟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滕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模拟生物试卷,文件包含山东省滕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模拟生物试卷pdf、高二生物试卷答题纸pdf、高二生物答案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2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