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691211/0-173900495252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691211/0-173900495257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691211/0-173900495262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全国部分地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默写。
意象是诗歌中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班级开展“诗歌意象之‘秋’”主题活动,请你将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ㅤㅤ面对萧瑟秋风,俯瞰大海,曹操展现出“日月之行① ______ , ______ ,若出其里”的宽广胸襟和远大抱负;马致远面对深秋残阳,愁肠百转,乡愁难解,便有②“ ______ ,断肠人在天涯”思乡的抒怀;刘禹锡面对寂寥的秋色,抒发了“晴空一鹤排云上,③ ______ ”的豪情壮志;李商隐在“夜雨涨秋池”的凄冷环境中,想象“何当共剪西窗烛,④ ______ ”回家团聚的美好画面;谭嗣同迎着猎猎秋风,用⑤“ ______ ,山入潼关不解平”来表现少年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豪气。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2.结合整本书阅读,回答问题。
七年级(1)班开展名著阅读汇报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相关问题。
(1) 小冀同学分享他的阅读发现。
ㅤㅤ阅读中,小冀发现孙悟空先后有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行者、斗战胜佛等称呼,请你任选一个称呼,并说出其由来。
(2) 小雨同学分享的是阅读名著的方法。
ㅤㅤ阅读名著的方法:精读和跳读。比如,在阅读《朝花夕拾》中作者在告别百草园时,为何连用两个感叹句,表达那种强烈的不舍之情。这时候就用 ______ 的方法来读。再如,阅读《西游记》的时候,我们想了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大概情节,就可以用 ______ 的方法。
(3) 小语同学分享的是《朝花夕拾》和《西游记》中“孝”的故事,请你阅读下面两则资料,完成相关问题。
ㅤㅤ资料一:大圣道:“我记得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我心要骂你几声,曾奈无甚冤仇,待要打你一棒,可惜了你的性命,你这郎君小辈,可急急回去,唤你四大天王出来。”
——(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
ㅤㅤ资料二:
资料一中悟空说的“曾使斧劈桃山”的是哪一个人物?资料二是《朝花夕拾》中的哪一个故事?
三、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3.班级开展“寻找时代榜样,塑造健全人格”主题学习活动,活动小组搜索到了河北体育健儿孙颖莎,请你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ㅤㅤ在一次采访中孙颖莎道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有遗憾也能接受。”这句话不仅(chǎn shì)了她作为运动员的成熟心态,也为我们在多元视角下解析体育精神和人生哲理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
ㅤㅤ孙颖莎经过日复一日枯燥的训练, 甲(创造/创设)了无数光辉的瞬间,获得了无数的勋章,但也不乏遗憾的时刻。当我们回忆她在东京奥运会和后续多个国际比赛中的表现时,那些输掉的重要比赛瞬间或许难以忘怀。然而,正是这些不完美的经历,塑造了她更为坚韧的性格。
ㅤㅤ在香港高校的一场(yā qǐng)交流活动中,莎莎站在台上,面对着台下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那一刻,她仿佛回到了赛场,回到了那个让她魂牵梦绕的地方。她的语气 乙(坚定/坚强),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过去的回忆。她说:“穿上国家队球衣的那一刻,我意识到,胸前的国旗永远大于背后的姓名。如果说自己的名字意味着一种光荣,那么国旗则代表着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值得我们付出一切去捍卫、去战斗!”
ㅤㅤ孙颖莎,家乡人为你骄傲!
(1) 根据文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chǎn shì) ______
②(yā qǐng) ______
(2) 给文中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①枯燥 ______
②勋章 ______
(3) 文段中的“莎”字,使用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 ______ 部,再查 ______ 画。
(4) 活动小组从选段中选出四组词语,请你选出词性一致的一项 ______
A.观点哲理时刻
B.闪烁捍卫独特
C.塑造瞬间战斗
D.成熟完美经历
(5) 从文段的括号中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甲 ______
乙 ______
4.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班级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实践活动,下面是小雨写的开场白,请你阅读后完成后面的任务。
ㅤㅤ每个人心中都希望自己拥有诗意般的生活,可以赏花、品茶,可以听雨、熏香,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心灵驿站。经常读书的人,气质里藏着浪漫和文艺,生活里也一定是个诗情画意的人。读书,是拓展自我的最好方式。 有很多陷入泥潭的人,可能就是因为一本书的治愈,才逐渐慢慢走进光明。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有或多或少的营养。愿你的生活多一些诗情画意。
(1) 任务一:“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请你写出一句与阅读相关的名言警句,悬挂于班级墙上作为活动宣传语。
(2) 任务二:文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母亲
邹韬奋
ㅤㅤ①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我生的那一年是在九月里生的,她死的那一年是在五月里死的,所以我们母子两人在实际上相聚的时候只有十一年零九个月。我在这篇文里对于母亲的零星追忆,只是这十一年里的前尘影事。
ㅤㅤ②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在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这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着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那时我的父亲还在和祖父同住,过着“少爷”的生活;父亲有十来个弟兄,有好几个都结了婚,所以这大家族里看着这么多的孩子。母亲也做了这大家族里的一分子。她十五岁就出嫁,十六岁那年养我,这个时候才十七八岁。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生平所见过的女子,我的母亲是最美的一个,就是当时伏在母亲背上的我,也能觉到在那个大客厅里许多妇女里面:没有一个及得到母亲的可爱。
ㅤㅤ③后来祖父年老告退,父亲自己带着家眷在福州做候补官。我当时大概有了五六岁,比我小两岁的二弟已生了。家里除父亲母亲和这个小弟弟外,只有母亲由娘家带来的一个青年女仆,名叫妹仔。“做官”似乎怪好听,但是当时父亲赤手空拳出来做官,家里一贫如洗。
ㅤㅤ④我还记得,父亲一天到晚不在家里,大概是到“官场”里“应酬”去了,家里没有米下锅;妹仔替我们到附近施米给穷人的一个大庙里去领“仓米”,要先在庙前人山人海里面拥挤着领到竹签,然后拿着竹签再从挤得水泄不通的人群中,带着粗布袋挤到里面去领米;母亲在家里横抱着哭涕着的二弟踱来踱去,我在旁坐在一只小椅上呆呆地望着母亲,当时不知道这就是穷的景象,只诧异着母亲的脸何以那样苍白,她那样静寂无语地好像有着满腔无处诉的心事。妹仔和母亲非常亲热,她们竟好像母女,共患难,直到母亲病得将死的时候,她还是不肯离开她,把孝女自居,寝食俱废地照顾着母亲。
ㅤㅤ⑤母亲喜欢看小说,那些旧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销。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和在上面看到穷的景象一样地不明白其所以然。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ㅤㅤ⑥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第一天上的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点儿莫名其妙!一个人坐在一个小客厅的炕床上“朗诵”了半天,苦不堪言!家里虽一贫如洗,母亲情愿节衣缩食,把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老夫子每月束脩只须四块大洋(当然供膳宿),虽则这四块大洋,在母亲已是一件很费筹措的事情。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教师的每月束脩已加到十二元,算增加了三倍。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
ㅤㅤ⑦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 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ㅤㅤ⑧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才坐了一会儿,又被母亲赶上床去睡觉,她说小孩子不好好的睡,起来干什么!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段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ㅤㅤ⑨母亲死的时候才廿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在临终的那一夜,她神志非常清楚,忍泪叫着一个一个子女嘱咐一番。她临去最舍不得的就是她这一群的子女。
ㅤㅤ⑩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
——(一九三六年一月十日深夜)原文有改动
(1) 阅读全文,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2) 通读全文,概括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件事情。
(3) 结合上文,品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4) 阅读全文,说说本文在选材方面有何特点。
(5) 本文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一处议论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作用。
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难忘枞菌香
刘群华
ㅤㅤ①老家的枞菌,多是在秋天长出来的。
ㅤㅤ②记得小时候,山上的松树长得耸入云霄,落下的松针覆盖了青苔。到了9月, 松针下就生了一丛丛的枞菌。枞菌一杆顶伞,肉色浅黄,亦有浅红和淡蓝的,小小的菌衣上,有一圈又一圈细细的纹理。9月的细雨和轻风之下,这些松树林地上长出的小伞让山中一改秋天树叶变色、小草枯荒的景致,变得明艳活泼起来。
ㅤㅤ③枞菌从地上钻出,到立杆打伞,仅一个星期。倘若人去早了,枞菌才露头,如一个光秃秃的小球;倘若去慢了,伞衣全部打开,根儿腐烂,会招来一些虫子。枞菌刚撑伞时最佳,不大不小,欲展不展,浑身鲜润,娇嫩可人。
ㅤㅤ④山上的草木浓密,要发现藏匿于软草、松针和青苔里的枞菌,必须有个好耐心和一双火眼金睛。农人手上一把银白的镰刀,背上一个小背篓,像翻土一样把一座山翻看了一遍。如果运气好,回来时,撷取了满满的一背篓,洗净伞衣上的青苔和小脚杆上的泥土,便可轻轻撕条,放热油里爆炒。
ㅤㅤ⑤枞菌一炒,就炒出了一种黏液,吃在嘴里, 嫩嫩的,滑滑的,湿湿的,很有鲜味。与肉结伴,味儿更足。肉是腊制过的,经过了松柏叶、陈皮、粗糠等的反复烘烤,还保留着火与烟的气息。虽然纹理拙朴粗粝,可是配上9月的枞菌,撒上点点鲜红辣椒,味道还是很别致的。
ㅤㅤ⑥有一年,我说要回家,母亲忙提前把采来的枞菌洗净,要给我做枞菌炒肉。我有很多年没回来,几乎忘了那味道。一进家, 吃到母亲的枞菌炒肉,味蕾上的记忆一下子 被唤醒——如同唇齿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黄松针,阳光落在上面,温暖,斑驳。
ㅤㅤ⑦以后的一些日子,我常会想起母亲那枞菌炒肉的味道。
ㅤㅤ⑧在城里,有的饭馆也有这道枞菌炒肉。一次,我在街上找了一家饭馆,开店的是一对老夫妻。我说,就点这道枞菌炒肉吧。老人听了,走进厨房,不一会儿就炒出香喷喷的一盘。枞菌是故乡的枞菌,肉也是故乡的味道,吃着吃着,我的眼睛湿润了。妻子说,你怎么啦?我说,没事儿,噎了一下。妻子会意,说,难得在他乡吃到这么正宗的故乡味道啊!正是这家常的味道,让我与母亲、与家乡的距离更近了。
ㅤㅤ⑨去年9月,我回乡刚好赶上了山上长枞菌。我从厢房找了一个旧背篓,握一把弯刀,钻进松树林里翻找。山间的一草一木都沐浴过轻风细雨,坠落的松针像凋零的花瓣,有幽幽的馨香。我想吃枞菌,大山却不肯遂我的愿。我只好空手而归。母亲笑我:“你老不回来,谁认识你呀,山上那些枞菌都躲着你呢!”
ㅤㅤ⑩好在邻居上山取了枞菌,满载而归,还特意给我家送了一小袋。她的枞菌,小的如汤圆,大的张开了菌伞,爬满皱褶,煞是可爱。
ㅤㅤ⑪悠悠游子心,浓浓故乡情,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故乡的枞菌香永远在我心里,它是我中最温暖的寄托。
——(《人民日报》 2024年09月09日第20版有改动)
(1) 概括文章第②自然段画横线句子的内容,请将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生长环境→ ______ → ______ 。
(2) 结合上下文,简析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标点符号用“,”而不是用“、”的好处。
(3) 结合上下文,品析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吃到母亲的枞菌炒肉,味蕾上的记忆一下子被唤醒。
(4) 阅读全文,简析文章题目《难忘枞菌香》的含义。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7.班级开展“走近陆游知放翁人生”诗文阅读活动,请你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资料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资料二:
【甲】
ㅤㅤ后生才锐①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②,令熟读经学③,训以宽厚恭谨④,勿令与浮薄者⑤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⑥。 吾此言后人之药石⑦也各须谨之毋⑧贻后悔。
——(《陆游家训》有改动)
注:①才锐:才思敏捷。②简束:检点约束。③经学:指儒家经典,诸子百书。④恭谨:谦虚谨慎。⑤浮薄:浮躁轻薄之徒。⑥端:这里指一个方面。⑦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这里指良药,规劝。⑧毋:同“无”。⑨贻(yí):留下。
【乙】
ㅤㅤ陆游天资慷慨,喜任侠,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 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若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陆放翁》有删减)
(1) 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2)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资料一画线诗句所展现的画面。
(3) 给“资料二•甲”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B.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C.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D.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资料二•甲)
②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资料二•乙)
(5) 资料一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6) “资料二•甲”陆游的家训和诸葛亮的《诫子书》都令人深受教育,请谈谈两文对你有哪些启示。
(7) 后人评价陆游:“放翁一生,侠骨柔情,有情有义;其义者,为国为民;其情者,怜家怜子。”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以上诗文评价陆游的品质。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8.阅读下面图片,根据要求写作。
ㅤㅤ请根据自己对图片的理解,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也可以抒发感想。
ㅤㅤ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详略得当;②表达真情实感:③不要套写、抄袭;④不少于500字;⑤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和人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若出其中,星汉灿烂,夕阳西下,便引诗情到碧霄,却话巴山夜雨时,河流大野犹嫌束
【解析】答案:
①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重点字:灿)
②夕阳西下
③便引诗情到碧霄(重点字:霄)
④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河流大野犹嫌束(重点字:嫌)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答案】【小题1】精读
【小题2】跳读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西游记》相关内容,组织合理的语言回答即可。
示例:孙悟空从龙宫得了金箍棒,到幽冥界的生死簿上除了名,被龙王和冥王告上天庭。玉帝接受太白金星的建议,招安孙悟空上天,封他官职为“弼马温”,让他管天马。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方法。
精读是指对文本进行细致深入的阅读,关注细节,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跳读则是有选择性地阅读,快速浏览,获取文本的主要信息或情节。
对于《朝花夕拾》中作者告别百草园时连用两个感叹句表达不舍之情的例子,我们应用精读的方法,因为这里需要我们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对于《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情节,我们则可以采用跳读的方法,因为这里主要是想快速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不需要对每个细节进行深入分析。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和情节。
联系“大圣道:‘我记得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可知,孙悟空说的是:二郎神杨戬曾经斧劈桃山救出了自己的母亲。联系资料二和《朝花夕拾》相关内容可知,一个人在冰上侧卧,身下还有一条鱼,这是:卧冰求鲤。
答案:
(1)示例一:孙悟空因不满在天庭只做弼马温,打出南天门,回到花果山,接受独角鬼王的建}义,自封为“齐天大圣”。
示例二:唐僧师徒取经功德圆满,如来佛为他们授职,因孙悟空降妖除怪有功,封他为“斗战胜佛”。
(2)示例:精读 跳读
(3)示例:二郎神杨戬 卧冰求鲤
《西游记》的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我们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斗志战胜一切的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答案】【小题1】阐释,邀请
【小题2】kūzà,xün zhāng
【小题3】艹,7
【小题4】A
【小题5】创造,坚定
【解析】答案:
(1)①阐释②邀请
(2)①kū zà ②xün zhāng
(3)艹 7
(4)A
(5)甲:创造 乙:坚定
(1)本题考查字形。
①根据拼音“chǎn shì”,可以推断出对应的词语是“阐释”,表示阐述并解释清楚某个观点或现象。
②根据拼音“yā qǐng”,可以推断出对应的词语是“邀请”,表示诚恳地请求或邀请某人参加某项活动或担任某项职务。
(2)本题考查字音。
①“枯燥”的“燥”应读“kū zà”,表示缺乏水分或生动性,不有趣。
②“勋章”的“勋”应读“xūn zhāng”,表示特殊的功劳或荣誉,通常用来表彰对国家或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3)本题考查查字典。“莎”字使用部首检字法检索时,其部首是“艹”(草字头),然后再数出除去部首后的剩余笔画数,即“沙”的笔画数,共有7画。因此,使用部首检字法检索“莎”字时,应先查“艹”部,再查7画。
(4)本题考查词性。
A.“观点”是名词,“哲理”是名词,“时刻”是名词,词性一致。
B.“闪烁”是动词,“捍卫”是动词,“独特”是形容词。三者词性不一致。
C.“塑造”是动词,“瞬间”是名词,“战斗”是动词。三者词性不一致。
D.“成熟”是形容词,“完美”是形容词,“经历”是名词。词性不一致。
故选:A。
(5)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甲处,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设:开始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此处指孙颖莎经过训练建立了无数光辉的瞬间,获得了无数的勋章,故应选“创造”。
乙处,坚定:(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使坚定。坚强:坚固,不可摧毁;不动摇。此处指孙颖莎的语气稳定坚强,故应选“坚定”。
因此,甲处应填“创造”,乙处应填“坚定”。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4.【答案】【小题1】答案:
(1)示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示例:应删去“逐渐”或“慢慢”。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标语。写出一句与阅读相关的名言警句即可。
示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联系“有很多陷入泥潭的人,可能就是因为一本书的治愈,才逐渐慢慢走进光明”可知,词语重复啰嗦,应删去“逐渐”或“慢慢”。
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5.【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在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大概是元宵吧,这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着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母亲喜欢看小说,那些旧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表现了母亲疼爱子女,热爱读书,勤俭朴素。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大概是元宵吧,这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着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概括为:元宵节母亲背着“我”赏灯;结合“母亲喜欢看小说,那些旧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概括为:母亲常常把看过的小说讲给妹仔听;结合“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概括为:“我”背书挨打,母亲心疼“我”,仍然说“打得好”。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运用动作描写,结合“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分析,传神地表达出母亲内心既疼爱儿子的情感。结合“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可知,表达出母亲希望儿子上进,内心是矛盾痛苦的,话语既是违心的,又是出于对儿子的期待,表现了母亲的慈爱、识大体。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本文记叙了元宵节母亲背着“我”赏灯;母亲常常把看过的小说讲给妹仔听;“我”背书挨打,母亲心疼“我”,仍然说“打得好”。文章表现了母亲疼爱子女,热爱读书,勤俭朴素,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爱。可见文章选材上的特点是从小事入手,选取生活中平凡且典型事例来表现母爱。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句子: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从内容上是对母亲的形象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将对母亲的同情和对旧社会妇女的同情融为一体,表达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的同情,并赞扬了母亲的可爱和能干,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另外也为母亲生于封建家庭而感到惋惜,深化主题,升华主旨;结构上,本段作为文章的结尾段,收束全文,照应标题。
答案:
(1)疼爱子女,热爱读书,勤俭朴素
(2)元宵节母亲背着“我”赏灯;母亲常常把看过的小说讲给妹仔听;“我”背书挨打,母亲心疼“我”,仍然说“打得好”。
(3)通过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对“我”因背书挨打的心疼,表现了母爱的慈爱、温柔。
(4)文章从小事入手,选取生活中平凡且典型事例来表现母爱。
(5)句子: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作用: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文章将对母亲的同情和对旧社会妇女的同情融为一体,表达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的同情。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本文记叙了元宵节母亲背着“我”赏灯;母亲常常把看过的小说讲给妹仔听;“我”背书挨打,母亲心疼“我”,仍然说“打得好”。文章表现了母亲疼爱子女,热爱读书,勤俭朴素,也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爱。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6.【答案】【小题1】枞菌外形
【小题2】菌肉颜色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概括。
外形特点:从“枞菌一杆顶伞,肉色浅黄,亦有浅红和淡蓝的,小小的菌衣上,有一圈又一圈细细的纹理”可看出此句在描述枞菌的外形,所以第一个空填“外形特点”。生长效果:“这些松树林地上长出的小伞让山中一改秋天树叶变色、小草枯荒的景致,变得明艳活泼起来”,表明枞菌生长给山中景致带来的变化,故第二个空填“生长效果”。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用逗号能使句子的节奏相对舒缓,更能细腻地展现出作者品尝枞菌时那种慢慢回味、细细感受的状态。若用顿号,节奏会显得急促,无法很好地传达出作者对枞菌口感的细腻体验。如文中“嫩嫩的,滑滑的,湿湿的”,逗号的使用让读者仿佛能跟随作者的感受,一点点品味枞菌在口中的独特滋味,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枞菌的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词语的分析。
“唤醒”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吃到母亲做的枞菌炒肉时,过去对枞菌味道的记忆瞬间被激活的状态。结合前文“我有很多年没回来,几乎忘了那味道”,“唤醒”一词突出了枞菌炒肉的味道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让作者尘封已久的记忆一下子鲜活起来,体现出这味道在作者心中的深刻印记以及对故乡和母亲深深的眷恋之情。
(4)本题考查标题的分析。
“难忘枞菌香”表面含义是故乡枞菌独特的香味令人难以忘怀,如文中对枞菌炒肉味道的描写,“嫩嫩的,滑滑的,湿湿的,很有鲜味”,突出了枞菌本身的美味让人难忘。深层含义是枞菌香承载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母亲的眷恋以及童年美好回忆。像母亲为作者做枞菌炒肉,“一进家,吃到母亲的枞菌炒肉,味蕾上的记忆一下子被唤醒”,体现了故乡的枞菌香与母亲、故乡紧密相连,是作者心中温暖的寄托,所以“难忘枞菌香”饱含着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情感。
答案:
(1)枞菌外形 菌肉颜色
(2)用逗号表示停顿的延长,更能表现出炒熟的枞菌味道鲜嫩,回味无穷的特点,用顿号则没有这种效果。
(3)“一下子”是“突然”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吃到枞菌炒肉后,多年的记忆突然被激话了。体现了“我”对母亲给予的温暖的欣喜与感激之情。
(4)表层含义:“我”难以忘记母亲为我炒的枞菌的香味。深层含义: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思念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文章围绕故乡的枞菌展开,通过回忆小时候在山上采摘枞菌、母亲做枞菌炒肉的经历,以及在城里吃到枞菌炒肉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枞菌美味的怀念,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之情。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7.【答案】【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小题6】
【小题7】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自己/从。
B.不同,如果/如,像。
C.相同,必须。
D.不同,与“无”相对/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故选:C。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和理解。根据句子含义,适当进行扩展即可。
重点词语:阑,晚;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句意:深夜里,我静静地躺在床上,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风雨声渐渐进入梦乡,我仿佛又回到了沙场上,披着铁甲的战士策马而来,马蹄踏在结冰的河面上,厮杀声响彻天地。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药和石针,都应当谨慎对待,不要给后人留下后悔和遗憾。据此断句为: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若,如果;当,应当。句意为: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做父兄的人应当引以为忧,而不能够把这当作是高兴的事。
②中重点词语有:皆,都;寄,寄托。句意为:写作诗词,都寄托着恢复中原的志向。
(5)本题考查主旨把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尽管他年老体衰,孤独地生活在乡村,但他并没有自哀自怜,而是仍然想着为国家戍守边疆,抵御外敌。诗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描绘了他即使在梦中也不忘为国征战的情景,表现了他坚定的报国之志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注。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陆游提到“训以宽厚恭谨”,强调要培养孩子宽容、厚道、恭敬、谨慎的品质。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提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强调通过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简朴来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陆游建议“令熟读经学”,强调要让孩子多读书,尤其是经典著作,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诸葛亮则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实现远大的目标。陆游告诫“勿令与浮薄者游处”,提醒不要让孩子与轻浮浅薄的人交往,以免受到不良影响。诸葛亮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交友的问题,但他提到的“君子之行”和“静以修身”等原则,其实也暗示了要选择品德高尚的朋友。陆游强调“切须常加简束”,即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约束和管教,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诸葛亮也提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强调自我约束和自律的重要性。陆游认为,通过长期的教育和引导,孩子的志趣自然会形成,否则会有各种令人担忧的问题。诸葛亮则强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指出只有通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总的来说,这两篇家训都强调了道德修养、学问积累、慎重交友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通过这些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追求更高的目标,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7)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人物生平,进行分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意思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表现了陆游坚定的报国之志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注。“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可见,其天性激昂慷慨,喜欢行侠仗义,常常把策马草拟檄文作为自己的使命,而且喜好结交中原的英雄豪杰。“人谓公作歌诗,以恢复自期。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可见陆游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这些语句表现了陆游心怀大义,为国为民。从“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等语句可以看出,陆游引导晚辈认识道德修养、学问积累、慎重交友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性,他是一个怜家怜子、有情有义的人。
答案:
(1)C
(2)深夜里,我静静地躺在床上,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风雨声渐渐进入梦乡,我仿佛又回到了沙场上,披着铁甲的战士策马而来,马蹄踏在结冰的河面上,厮杀声响彻天地。
(3)B
(4)①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做父兄的人应当引以为忧,而不能够把这当作是高兴的事。
②写作诗词,都寄托着恢复中原的志向。
(5)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6)示例:经常约束自己,不放纵自己,树立远大的志向,努力学习,多读书、读好书,不要浮躁,做事情要谨慎,谨慎交友。
(7)示例1:我选“其义者,为国为民”。从“资料二•乙”中,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若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从这句中可以看出陆游到死还不忘收复失地,一心为国为民。
示例2:我选“其情者,怜家怜子”。从“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等语句能看出,陆游重视晚辈的道德修养、学问积累、慎重交友和自我约束,他是一个怜家怜子、有情有义的人。
参考译文:
【资料一】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资料二】
【甲】后辈中才思敏捷的人最容易做出坏事,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做父兄的人应当引以为忧,而不能够把这当作是高兴的事。一定要经常检点约束他们,命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谦虚谨慎,不要让他们与浮躁轻薄之徒来往和相处。从这以后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不这样,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不会只有一个方面。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药和石针,都应当谨慎对待,不要给后人留下后悔和遗憾。
【乙】陆游天性激昂慷慨,喜欢行侠仗义,而且喜好结交中原的英雄豪杰,以求消灭敌人。写作诗词,都寄托着恢复中原的志向。到陆游临终时,还留下了诗来给他的家人看,诗中说:“若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8.【答案】例文:
诚信的力量 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古人云:“人无信不立。”讲究诚信,有借有还,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与尊敬。在我身边,就有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诚信的力量。
那是我上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一位同学叫李明。他家庭条件不太好,平时生活节俭。有一次,他因为急需用钱,向班里的另一位同学张强借了200元。张强虽然有些犹豫,但看到李明诚恳的眼神,还是把钱借给了他。李明接过钱,郑重地说:“你放心,我一定会按时还你。”
一个月后,李明果然如约将200元还给了张强。不仅如此,他还特意多还了10元作为感谢。张强有些惊讶,问他为什么多还10元。李明笑着说:“这10元是我的一点心意,感谢你在我困难时帮助我。”张强听后,深受感动,从此对李明更加信任。
这件事在班里传开后,大家对李明的印象也发生了改变。以前,李明因为家境贫寒,有些同学对他有些疏远。但通过这件事,大家发现李明是一个讲诚信、值得信赖的人。渐渐地,李明在班里的人缘越来越好,同学们都愿意与他交往。
李明的故事让我明白,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力量。它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敬,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正如一句古语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就失去了立足社会的根本。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李明一样,讲究诚信,有借有还。无论是借钱还是借物,都要按时归还,遵守约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与尊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
诚信,是个人品格的体现,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诚信,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根据图片内容可知,题目要求以“诚信”为核心,要求考生围绕“有借有还”这一具体行为,探讨诚信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赢得他人的认可与尊敬。题目提供了较大的写作空间,考生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发表看法或抒发感想等多种方式展开写作。诚信是指言行一致、信守承诺的品质。在“有借有还”这一具体行为中,诚信体现为按时归还借用的物品或金钱,遵守约定。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石,是赢得他人信任与尊敬的关键。主题应围绕“诚信”展开,重点探讨“有借有还”这一行为如何体现诚信,以及诚信如何赢得他人的认可与尊敬。可以讲诚信的重要性、或阐述诚信的价值等。可以通过一个关于“有借有还”的故事,展现诚信的力量。可以结合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分析诚信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诚信。可以通过对诚信的思考,表达对诚信的赞美与呼吁,强调诚信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开头引入“诚信”这一主题,点明“有借有还”是诚信的具体体现。主体如果选择讲述故事,可以通过具体情节展现诚信的力量。如果选择发表看法,可以分析诚信的重要性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如果选择抒发感想,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表达对诚信的思考与感悟。结尾总结全文,强调诚信的价值,呼吁人们在生活中践行诚信。
这篇作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有借有还”的故事,展现了诚信的力量,强调了诚信在赢得他人认可与尊敬中的重要性。文章结构清晰,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既有故事性,又有思想性,较好地回应了题目要求。A.僵卧孤村不自哀(资料一)
屠自后断其股(蒲松龄《狼》)
B.若王师克复中原日(资料二•乙)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C.切须常加简束(资料二•甲)
才须学也(诸葛亮《诫子书》)
D.若有之(资料二•甲)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语言表达,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