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能力训练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6694451/0-173906896229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西省临汾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能力训练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6694451/0-173906896243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西省临汾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能力训练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8/16694451/0-173906896263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西省临汾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能力训练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西省临汾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能力训练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3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上。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
本部分共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
1.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发现的古人类遗址有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丁村人遗址、蓝田人遗址、和县人遗址、长阳人遗址、元谋人遗址、马坝人遗址、柳江人遗址等。这说明我国( )
A. 是最早出现古人类的国家B. 古人类由猿进化而来
C. 古人类遗址非常丰富D. 古人类都分布于北方地区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在中国境内发现了很多古人类的遗址可知,中国古人类遗址丰富,C项正确;题目中没有说到我国是最早发现古人类的国家,排除A项;题目中没有提及古人类由猿进化而来,排除B项;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下表是我校七年级学生小涵对我国某早期人类的整合。从中可知,此早期人类是( )
A. 蓝田人B. 北京人C. 山顶洞人D. 元谋人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C项正确;蓝田人生活在旧石器早期,使用打制石器,不懂得磨光和钻孔技术,排除A项;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 某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他们应去下图中的(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参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八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重要的原始居民遗址,处于图片中的①处,A项正确;②处属于北方,该位置应是半坡遗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③处于山东境内,应属于大汶口遗址,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河姆渡遗址处于长江流域,④处于北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4.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建筑技术的进步B. 生活方式的转变C. 饲养水平的提高D. 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和所学可知,制造和利用生产工具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原始人类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 从狩猎到饲养家畜这个演进过程的决定力量,D项正确;采集到种植等的转变和建筑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A项;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推动人类的演进,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饲养水平的提高与从采集到种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 以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出土文物情况简表。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文明具有( )
A. 统一性B. 多样性C. 连续性D. 复杂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出土文物”结合所学可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具有多样性,B项正确;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出土文物情况简表”可已看出,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的这些文物,形色各异,各具特点,并且出土的地点和分布的范围不同,所以不具有统一性,排除A项;由于简表中出土的这些文物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都反映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情况,所以题干材料体现不出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复杂性,排除CD项。故选B项。
6. 良渚古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 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该水利工程的修建说明良渚社会( )
A. 出现了私有制B. 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C. 阶级分化已经相当的明显D. 已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良渚古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识知,良渚古城北部和西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发现了约20万千克碳化稻谷,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B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涉及了水利工程,没有涉及权力和财产的分配,不能体现私有制,排除A项;题干材料只涉及了水利工程,并没有反映阶级分化,排除C项;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的时间是在距今约四五千年,题干描述不能体现是部落联盟的成果,由此可知,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 山西襄汾陶寺都城遗址中的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很多小型墓则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说明当时的社会( )
A. 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B. 私有制出现与阶级分化明显
C.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D. 化石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证据
【答案】B
【解析】据题干“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城内在有的贵族墓地还发现用人殉葬的现象。”和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陶寺都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随葬品的多少直接反映身份地位的尊卑,说明私有制出现与阶级分化严重,B项正确;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题干中未涉及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信息,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化石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证据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陶寺古城遗址私有制出现与阶级分化严重,排除D项。故选B项。
8. 绘制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示意图中②处应填写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B. 世袭制C. 私有制D. 推举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禹后来立建立了夏王朝,死后传位于其子启,此即王位世袭制,因此②处应填写的制度是世袭制,B项正确;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前,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这种推举贤德之人的让位方式,历史上称为“禅让”,即禅让制,①处应填写的制度是禅让制,排除A项;土地变为私有标志着私有制产生,排除C项; 推举制度又叫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排除D项。故选B项。
9. 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关于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如“神农尝草”“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这些神话与传说( )
A. 是认识远古社会的一手资料B. 真实地反映了华夏文明的起源
C. 印证了中国已进入农业社会D. 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发展水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先民对人类起源的探索,“神农尝草”是远古先民生活事迹的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D项正确;神话传说不属于实物史料,目前考古发掘并没有证实题干中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的完全存在,因此不能作为一手史料认识远古社会,排除A项;神话传说是虚构的,真实性有限,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华夏文明的起源,排除B项;这些神话传说不属于农业领域,与中国进入农业社会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
A. 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 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 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 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依据“先秦文献”“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可知研究夏初历史采用了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即两种史料的互补,D项正确;AB项只是对应文献史料,C项只是对应实物史料,因此表述比较片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 史书中记载,商汤伐夏时,各地人民欢迎商军“若大旱之望云霓(雨的征兆)”。这表明( )
A. 夏朝的统治深得民心B. 夏国的奴隶制远比商国残酷
C. 商国的制度比夏国民主D. 商军伐夏是正义之举,深得民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若大旱之望云霓(雨的征兆)”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百姓在夏桀的统治下,生活极为艰难,盼望商汤解救他们。因此,商汤伐夏桀是顺应民心的正义之举,深得人心,D项正确;如果夏朝的统治深得民心,那么人民不会如此期待商军的到来,所以选项“夏朝的统治深得民心”不正确,排除A项;在当时的社会,无论是夏还是商,都是奴隶制社会,不能简单地说夏国的奴隶制远比商国残酷,这种比较缺乏充分的依据,排除B项;当时的社会制度都不是民主制度,选项“商国的制度比夏国民主”不符合历史实际,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周易》中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学者认为其中的“鬼方”为远方。随着相关史料的出土,学者认识到高宗是商王武丁,“鬼方”为当时的一个部落。这表明( )
A. 商王依赖征伐维护统一B. 《周易》的记载不符合事实
C. “鬼方”的存在尚无法确定D. 运用新史料可推动历史研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学者认为其中的‘鬼方’为远方。随着相关史料的出土,学者认识到高宗是商王武丁,‘鬼方’为当时的一个部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甲骨文的出,人们对于商代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故反映出运用新史料可推动历史研究,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维护统一,而是体现了新史料的出土促进了历史研究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周易》的记载,并没有论证其是否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史料的丰富,“鬼方”的存在进一步得到证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一组同学走进山西博物院晋国霸业展馆,看到题下图所示的一组数据,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兵器制造业十分发达B. 开始出现铁制兵器
C. 诸侯争霸的时代风貌D. 卿大夫势力的崛起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晋国发生的重大战争有23次,其中争霸战争占30%以上”可知,材料体现了诸侯争霸的时代风貌,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兵器制造业是否发达,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争霸战争比较多,无法提及战争中使用的是否是铁制兵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卿大夫势力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C项。
14. 东周初期,都城发生饥荒,周王室向鲁国求助;鲁国粮食有限,只得又向宋、卫等国请求代买粮食。周襄王死后,周王室大臣请求诸侯给予丧葬费用。材料反映出当时( )
A. 周王室管辖范围大大缩小B. 初步确立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C. 鲁国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D. 周王室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东周时期,周王室不仅请求诸侯解决粮食危机,甚至连周天子的丧葬费用也向诸侯求助,由此反映出周王室力量日益衰微、不得不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D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周王室的管辖范围大大缩小,排除A项;西周分封制初步确立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但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B项;题干的主旨是周王室力量衰微,没有体现鲁国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排除C项。故选D项。
15. “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上述史料表明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 )
A. 政治变革B. 国家统一C. 民族交融D. 思想解放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可知,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政治变革题干并未体现,排除A项;国家统一题干并未提及,排除B项;思想解放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第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项目名称】古人类的“艺术之美”
【项目目标】搜集重要资料,走近历史文物,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
【项目任务】
任务一:一组同学从山顶洞人遗址中搜集到如下图片。
(1)根据图一和图二两件文物,请你推测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哪些技术,具有了什么意识。并说一说你判断的依据。
任务二:二组同学从仰韶文化遗址中搜集到如下彩陶图片。
(2)从上面的文物图片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3)如果我们要进一步探究原始人类的艺术之美,除了从考古发现中了解外,还有哪些途径?请举出两例。
【答案】(1)图一、图二说明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具有了爱美意识。骨针表面光滑,末端有针孔;会制作和佩戴装饰品。
(2)①图案设计精美多样,说明华夏先民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②彩陶分布范围广泛;
③华夏先民已经掌握了较为高超的彩陶工艺;等等。
(3)①参观博物馆;②阅读历史文献;③观看历史纪录片;等等。
17. 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实际材料出发,概括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标准: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分化;三是出现王权、国家。其中,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
——摘编自王巍《探源工程所见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
材料二 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平日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
材料三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距今5000多年,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出现,社会分化加剧,早期国家开始出现。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如果你来当黄帝陵的导游,请从人物经历、主要贡献等方面,撰写一篇导游词,向游客介绍黄帝的事迹。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根据材料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什么特征
(4)说说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和远古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答案】(1)标志: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分化,三是出现王权、国家。
(2)参考示例:黄帝,名轩辕,是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部落在阪泉与炎帝部落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结合所学言之有理即可)
(3)特点: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地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融合面成。
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4)意义:补充或印证文献史料,推动了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脉络和灿烂成就;启迪了我们守护中华文脉,不忘本来,开创未来。
18.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研究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已经建立起一支有一定规模、组织比较严密的军队。为了巩固政权,强化对反抗势力的镇压,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奴隶制法典——《禹刑》。帝芬时造“圜土”,即圆形高大的围墙,这就是早期的监狱。
材料二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革》
材料三 周初分封略表(见下表)
材料四 西周这种开国实行大规模的层层分封制度,不是一般的政策,实际上是在奴隶制的社会背景下的一种国家政体,可称为“国王大统诸侯分治制”,简称“分封制”。这种分封制政体,能够使一个力量弱小的国王得以通过“分而治之”的方式去统治一个疆土辽阔的大国,这是中国政治史的一个创举……但分封制最终导致了“王室衰微”,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摘自李绍连《试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前因后果》
(1)根据材料三,指出夏王朝诞生的历史意义。归纳夏王朝采取的统治措施。
(2)对商汤、周武王通过战争推翻腐朽旧王朝,这则材料持什么立场与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哪些。周天子为什么要分封这些人为诸侯?
(4)根据材料四,作者认为分封制会导致“王室衰微”,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历史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措施:①建立军队;②制定法典;③设置监狱。
(2)材料对武王伐纣态度是持肯定赞扬态度,认为武王伐纣是顺应民心的。内因: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重用人才,得到吕尚等人的辅佐;抓住时机,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等。外因: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使其失去民心。(任一点)
(3)对象:周王室宗亲、功臣、先代贵族的后裔。
原因: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强西周的统治;②安抚前朝遗民,赢得民众支持。(任一点)
(4)不同意。原因: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不是独立的国家,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就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或同意。因为分封制的实行,在后期容易出现诸侯坐大的局面,导致弱干强枝,诸侯势力崛起,使周王室地位下降,王室衰微。)(言之有理即可,观点,原因)
19. 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七年级(1)班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1)上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______处;从图上看,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任务二 【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2)从图一、图二、图三的考古发现中分别能得出哪些推论?
任务三 【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3)说出任务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请你从以上图文材料中选取相互关联3处历史遗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C。特点: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遍布南北,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图一推论: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图二推论: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图三推论: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
(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选择的历史遗存:元谋人、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河姆渡人遗址、半坡遗址,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
观点:历史遗址见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论述:
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是其中的代表。各地丰富的考古发现揭示了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概况,以及他们各自在演化过程中的特点。
我国有一万年文化史,河姆渡人遗址、半坡遗址是其中的代表。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农业兴起的基础上,原始社会不断发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
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是其中的代表。
距今5000多年,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出现,社会分化加剧,早期国家开始出现。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距今时间
样貌
使用工具
距今约3万年
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代表文物
彩陶盆
玉龙
玉琮
蛋壳黑陶杯
铜镜
分布范围
黄河中游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黄河中下游
黄河上游
公元前632—前564年的近百年间,晋国发生的重大战争有23次,其中争霸之战占30%以上,如城濮之战、鄢陵之战等。
图片
图一 穿孔骨针
图二 装饰品
主要封国
受封对象
分封目的
晋
姬姓贵族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卫
姬姓贵族
鲁
姬姓贵族
燕
姬姓贵族
齐
功臣
宋
先代贵族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朝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以此来统治商的遗民
图一
图二
图三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临汾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西省临汾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能力训练历史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山西省临汾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能力训练历史试卷(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