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五四制)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doc/images/p_f_2_p/16697597/2/1_17393070079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五四制)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doc/images/p_f_2_p/16697597/2/2_17393070079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五四制)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doc/images/p_f_2_p/16697597/2/3_17393070079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五四制)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五四制)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小语和小文诵读经典,收获良多,请你补全他们写的感悟随笔中的诗文。
古代文人雅士善用文字绘四季景,抒百态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含飘零之感、迁谪之远;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久别重逢、幸会难得之情;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③“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寄托对饱经战乱百姓的同情,对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李商隐《夜雨寄北》里的④“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答案】①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②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③遥怜故园菊 ④巴山夜雨涨秋池
学完课文后小福写了一段读后感,请帮忙修改完善这段文字。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希望陪着残疾的孩子到北海公园去欣赏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缦。《散步》中父亲担负责任,解决了家里老小的分歧,兼顾大家的意愿,最终选择了小路[A]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文诗二首》中孩子天真孝顺,或化作金色花逗笑母亲,或偎依在母亲身边[B]赏雨中亭亭莲花。除了母亲,谁是孩子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C]这些文本都从不同角度书写了亲人之间心绪流转[D]真挚动人的感情,只要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把握感情基调,并在感知整体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才可以加重我们对亲情的感悟和理解,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
2.下列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泼泼(pō)洒洒 烂缦B.分歧 水波粼粼(lín)
C.偎依 亭亭D.心绪 荫蔽(bì)
3.文中[A][B][C][D]处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B.。C.?D.、
4.修改文中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答案】2.A 3.B
4.就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悟和理解,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烂缦——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也指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运用。
B.根据语境“《散文诗二首》中孩子天真孝顺,或化作金色花逗笑母亲,或偎依在母亲身边[B]赏雨中亭亭莲花”可知,B处属于句中的停顿,一句话还未说完,应使用逗号。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画线句搭配不当,“加重……感悟和理解”搭配不当,因为“感悟和理解”不是可以用“重量”来衡量的,而应该用“深度”或“程度”来衡量。所以,可将“加重”改为“加深”。
5.小福运用课本所学词语造句,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春节前,菜市场人声鼎沸,购买年货的人很多。
B.这篇小说立意出奇,怪诞不经,代表了这个流派的特征。
C.一到农庄,红红跑去看油菜花,明明追着蝴蝶跑,东东盯着地下看虫子,大家各得其所。
D.今天我有幸莅临母校参加“杰出校友交流活动”,汇报了我这些年的工作情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人声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现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句中用来描写春节前菜市场热闹的场景,符合语境;
B.怪诞不经: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句中用于描述小说立意不合常理,符合语境;
C.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句中用于描绘农庄里孩子们各自活动的场景,符合语境;
D.莅临:来到;来临,光临。它是一个敬辞,多用于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句中用于描述自己的行为,不应该用敬辞。
6.小山整理的文学文化常识笔记,有误的一项是( )
A.“奋不顾身”“见义勇为”“自强不息”是褒义词,“见利忘义”“狡猾”“见异思迁”是贬义词。
B.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重视的人(加点的四个词语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
C.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是后人加的。乐府诗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加的,是诗的附文,跟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D.阅读文章要理清思路。《纪念白求恩》采用“叙——论——颂”的思路,《植树的牧羊人》以时间为顺序,先叙后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重视”是动词,表示对某事物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并不是形容词。
阅读《皇帝的新装》节选文段,完成小题。
①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②当布料还在织布机上的时候,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它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神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③“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⑤“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⑥于是他就点头表示出他的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个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衔和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同时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
⑦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头一天夜晚,两个骗子整夜都没有睡,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蜡烛。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们装作是在把布料从织布机上取下来,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⑧皇帝亲自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来了。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⑨“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⑩“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叫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⑪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⑫“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⑬“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⑭“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⑮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⑯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⑰“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⑱“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⑲“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⑳“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7.结合选段的内容,说说哪些地方表现了皇帝的愚蠢。
8.这篇童话最后让一个小孩儿说出事情的真相,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作用?
【答案】7.为了证明自己不愚蠢,自欺欺人地相信骗子的话,认为新装存在;并且赤身裸体地参加了游行盛典;当觉得确实没有什么新装的时候,也仍然强打精神,色厉内荏地要把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8.表现了童言无忌,敢说真话;进而引出老百姓在小孩儿的带动下也有了说真话的勇气;与统治者的可笑、虚伪形成对比。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根据第⑥段中的“于是他就点头表示出他的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到”可得:为了证明自己不愚蠢或不称职,他选择相信骗子的话,认为新装是存在的。
根据第⑮段中的“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和第⑯段中的“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可得:赤身裸体地参加了游行盛典。
根据⑳段中的“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可得:当觉得确实没有什么新装的时候,也仍然强打精神,色厉内荏地要把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情节的作用。
根据⑱段“‘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可知,小孩子单纯,具有童真,没有心理负担,他既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也不知道什么是顾虑,所以敢于大胆讲真话,既不怕人说自己愚蠢,也无谓是不是称职。安排一个小孩说出真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结合⑯段“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第⑱段中的“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可知,正是因为孩子的带头,人们才敢说出真话,引出老百姓在小孩儿的带动下也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这与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大人的虚伪、自欺和愚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病态的社会心理,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深化了主题。
班级组织《朝花夕拾》《西游记》名著联读探究活动,请参与完成下面任务。
9.试简要梳理孙悟空的三次离开,并探究总结孙悟空发生了哪些变化。
10.有人说:“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归来。”结合上述鲁迅三次离开的材料以及名著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答案】9.第一次杀六贼后愤然离开;第二次三打白骨精后,跪下叩头,不忍拜别;第三次诛草寇后,回头求情,求情失败再到观音处诉苦。三次离开是悟空的成长变化,从主动离开到被逼离开,从暴躁狂妄到懂礼重情,从任意妄为到担心不忍,再到委屈诉苦,寻求帮助。
10.《朝花夕拾》中衍太太等市侩小市民的流言,致使鲁迅离开绍兴,想要寻求新的一类人们去;到了南京,雷电学堂的乌烟瘴气与矿路学堂的一无所能,让鲁迅产生了去国外看看的念头;他先到东京,再到仙台跟随藤野先生学医。受看电影事件影响,最终决定弃医从文,走上文艺运动之路。鲁迅的每一次离开,都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出路。由此,我赞同“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归来”的说法。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孙悟空三次离开唐僧:第一次拜唐僧为师的情况下,当时的孙悟空还没有带紧箍咒,结合材料“他见三藏只管絮絮叨叨,按不住心头火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聒恶我,我回去便了!’”和名著内容可知,他杀了六贼后,被唐僧骂了几句后,负气而走。
第二次是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误会故意杀人,再结合材料“行者连忙接了贬书道:‘师父,不消发誓,老孙去罢。’”“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可知,孙悟空是被唐僧赶走,别切在离开时还跪下叩头,不忍拜别。
第三次是真假美猴王,孙悟空的离开,是因为唐僧误会孙悟空杀了好人,再结合材料“大圣疼痛难忍,见师父更不回心,没奈何,只得又驾筋斗云,起在空中。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可知,孙悟空向师傅唐僧求情,可是还是不被原谅,没有办法,孙悟空决定到观音菩萨处求情。
综上分析可知,孙悟空的三次离开表现由急躁、任性、冲动、以自我为中心到重师徒之情、控制自己情绪,到最后能反思自我主动寻求帮助,理性地处理问题,由此可见,三次离开让孙悟空实现了由猴性到人性的成长,从任性冲动到能理性地处理问题,做事三思而后行,更加成熟稳重。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及主题理解。结合鲁迅三次离开的原因对句子进行理解即可,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
根据材料“好。那么,走罢”可知,鲁迅的第一次离开,是因为衍太太等市侩小市民的流言蜚语对自己的影响。因为这些流言使得鲁迅对故乡的人情世故产生了厌倦和不满,他想要离开这个环境,去寻求新的一类人们,以摆脱这种压抑的氛围。
根据材料“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可知,第二次离开是因为鲁迅在南京的学堂学习,但发现雷电学堂的乌烟瘴气和矿路学堂的一无所能让他感到失望。他意识到国内的教育环境无法满足他对于知识和理想的追求,因此产生了去国外看看的念头,以寻求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先进的知识。根据材料“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找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可知,第三次离开,是因为看到国内局势的沉滞,意识到学医只能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对于精神上的疾病无能为力,而只有文学可以唤醒人民的思想意识,决定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希望以文救国。
鲁迅三次离开,都源于他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每一次离开,都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出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鲁迅的离开,不是逃避,而是为了更好的归来,是为了以更强大的姿态回归,去改变现状,去拯救国家。
示例:鲁迅的每一次离开,都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和理想。他离开绍兴是为了摆脱压抑的环境,离开南京是为了寻求更广阔的知识视野,离开仙台则是为了选择更符合自己理想的道路。这些离开都为他后来的归来奠定了基础,使他能够以更成熟、更坚定的姿态回到国内,用所学所得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由此,我赞同“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归来”的说法。
班级开展了以“文学部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调查】
11.班委会计划在班级里组织一次名著阅读情况调查,统计数据如下:
请你分析调查结果后简要概括上表中反映的情况,在班级里交流。
【研讨】
12.在学校举办的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就“跟名家学作文”的问题发表了很多看法,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分享,请你从名家的话中概括出两条对写作有帮助的经验。
【甲同学分享】老舍说:“假如有个人告诉我们,他刚下过两次水,可是决定马上去参加国际游泳比赛,我们会相信他能得胜而归吗?不会!我们必定这么鼓舞他:‘你的志愿很好,可是要拼命练习,不成功不罢休。这样,你会有朝一日去参加国际比赛的。’我看,写作也是这样。”
【乙同学分享】莫言说“一个孩子在初学作文的时候,应该反复地有意识地模仿名家,模仿得多了,自然文风就会像名家,从而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比如,有很多中学生写的作文很像鲁迅的风格,因为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课文里比较多。”
【宣传】
13.班委会计划为活动办期手抄报,请将手抄报上的宣传标语补充完整。
好读书,________________;读好书,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我们班的大多数同学阅读过名著,但阅读的方法有待改进。(意近即可)
12.勤学多练,下功夫练习;模仿名家
13.①示例一: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 ②读书让学识变得渊博
示例二:乐在其中 品味人生
示例三:汲取智慧 乐在其中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结合“阅读情况”,可知:我们班经常阅读名著的人数有13人,偶尔阅读名著的人数有24人,从不阅读名著的人数有10人,由此可见:我们班的大多数同学阅读过名著。
结合“怎样阅读”,可知:我们班阅读名著时抄词语的人数有10人,阅读名著时做批注的人数有7人,阅读名著时写摘要的人数有9人,阅读名著时不做笔记的人数有21人,由此可见:我们班的大多数同学阅读的方法有待改进。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炼概括。
根据甲同学中老舍的话“‘你的志愿很好,可是要拼命练习,不成功不罢休。这样,你会有朝一日去参加国际比赛的。’我看,写作也是这样”可知,写作要经过不断的练习,勤动笔,多练习,方能成功。
根据乙同学中莫言的话“一个孩子在初学作文的时候,应该反复地有意识地模仿名家,模仿得多了,自然文风就会像名家,从而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可知,写作最开始时,可以先模仿自己喜欢的作家,学习他的语言、风格,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
二、阅读(34分)
(一)古诗阅读(5分)
秋词二首①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②,岂如春色嗾③人狂。
【注】①《秋词二首》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②入骨:犹刺骨。③嗾:使。
1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我言秋日胜春朝”通过议论间接表达了诗人“秋日胜春朝”的看法。
B.其二写登高风自来,就连清冷的霜风也会让人神清气爽,精神为之一振。
C.诗人的两首诗都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D.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以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富含哲理意蕴。
15.简要赏析其二“岂如春色嗾人狂”一句。
【答案】14.A
15.诗人运用反衬(“对比”亦可)的手法,用春天的轻浮反衬了秋季的端庄素雅;抒发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表达了诗人尽管被贬但是乐观从容的心态(意近即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分析。
A.“间接”表述错误,“我言秋日胜春朝”意思是: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作者通过议论直接表达了诗人“秋日胜春朝”的看法,而不是“间接”。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岂如春色嗾人狂”意为: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这句话中“嗾”是教唆、使唤的意思,这里指撩拨、挑动,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春色”以人的情态,春色以浓艳取悦于人。诗人笔下的秋天则是以素色动人,使人清静,更能怡情悦性。这里的“春色嗾人狂”与上句“清入骨”形成强烈的对比,将春天那种能够撩拨人心,让人发狂的艳丽景色与秋天的清朗入骨做了对比,使得秋与春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了秋天的清高与雅致。表现了秋之高洁和沉稳,反映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尽管被贬但是乐观从容。同时采用反问的句式加强情感表达,既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春天那种艳丽、浮躁之美的批评,景中寓情,富有哲理意蕴,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11分)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①,遇狼奄②至,引首顾曰:“事急,使我入囊。”先生许之。已而,先生出狼。狼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先生以手搏之,且搏且却。有丈人③杖藜④而来。先生拜跪啼泣,因述始末。丈人闻之,谓狼曰:“夫有恩而背之!”狼曰:“初,先生救我时,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丈人曰:“不足信也,试再囊之,我观其状,果困苦否。”狼欣然从之。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先生曰:“不害狼乎?”丈人笑曰:“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愚亦甚矣。”
(有删改)
【注】①干仕:求官做。②奄:突然。③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④杖藜:拄着手杖行走。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搏且却”中的“且”表并列关系,“一边……一边”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一边搏斗一边退却”。
B.“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与“目似瞑”中“目”的意思不同,前者是动词,“看”的意思,后者是名词,“眼睛”的意思。
C.“夫有恩而背之”与“而顷刻两毙”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表顺承。
D.“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与“投以骨”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前者是表目的的连词,后者是介词“把”的意思。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涂到答题卡上。每答对一处给1分,作答超过三处不给分。
缚我A足B闭我C囊中D压E以诗书F我鞠躬G不敢息
18.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愚亦甚矣。
19.智慧,是蒲松龄笔下主角的共性。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概括屠夫和老人所表现出的“智慧”。
【答案】16.C 17.BDF
18.禽兽背叛恩德到这种地步,却还不忍心杀它,你也太愚蠢了!
19.甲文屠户善于把握时机,当机立断,暴起劈狼;又能保持警惕,发现另一只狼想偷袭他,他果断出手,断其大腿;乙文老人将计就计,请君入瓮,再次设计让狼进入口袋被刺杀。(意近即可)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词语和句子意思。
C.“夫有恩而背之”的句意是,你有恩不报反而还加害恩人。而:反而;连词,表示转折。“而顷刻两毙”的句意是: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而:但是;连词,表示转折。本项的“都表顺承”的说法不当。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捆住我的脚,把我关进袋子里,用诗书压我,我曲着身子不敢喘息。可知,“缚”的宾语是“我足”,“闭我囊中”和“压以诗书”是东郭先生收留狼的方式,“我鞠躬不敢息”这是狼的感受;故断为: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负:背叛;是:这种地步;愚:愚蠢;甚:太。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
由【甲】文“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可知,屠户看到前面的狼放松警惕时,他当机立断,立刻用刀砍死狼;这体现他善于把握时机进行反攻。
由“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可知,屠户砍死第一头狼后,又去寻找另一头狼,发现它在柴堆里想偷袭他时,他果断出手,断其大腿,杀死它。这体现他时刻保持警惕。
由【乙】文“丈人曰:‘不足信也,试再囊之,我观其状,果困苦否。’”,“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先生曰:‘不害狼乎?’丈人笑曰:‘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愚亦甚矣。’”可知,老人面对狼的托词,他将计就计,请狼再次以它说的姿势钻入布袋中,乘机叫东郭先生杀死它。这体现他富有斗争的智慧。
参考译文:
【甲】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
东郭先生即将北上到中山来求官做,遇到狼突然来到(他面前),伸着头看着他说:“事情很急迫啊!让我躲进你的袋子里。”东郭先生同意了。一会儿,东郭先生把狼放了出来。狼突然伸着爪子张大嘴向先生扑来。东郭先生用手和它搏斗,一边搏斗一边退却。这时有一个老人拄着藜杖走来,东郭先生连忙上前行礼并哭泣着求救,于是叙述了事情的经过。老人听了这件事后,对狼说:“你有恩不报反而还加害恩人,真是狼心狗肺啊!”狼说:“当初,他救我的时候,捆住我的脚,把我关进袋子里,用诗书压我,我曲着身子不敢喘息。”老人说:“你的话不可信,再把你装进袋子里试试。我看看你的样子,是不是果真很困苦。”狼高兴地听从了老人的话。老人看着东郭先生让他用匕首刺狼,东郭先生说:“这不是害死狼了吗?”老人笑着说:“禽兽忘恩负义到这种地步,你还不忍心杀它,你真是太愚蠢了。”
(三)现代文阅读I(8分)
村里有个养蜂人
李晓
①安溪,一个村庄水灵灵的名字。
②安溪村里今年54岁的村民陈大哥,前年准备外出去打工,但一群在安溪山谷芬芳花丛中翩翩飞舞的蜜蜂,留住了陈大哥到外地的脚步。
③之前在城里跑“摩的”客运的陈大哥,感觉跑摩托车这个风里来雨里去的临时职业太辛苦了,收入也不稳定,陈大哥心里急了。
④去年春上的一天,他接到了村支书的电话,请他回村子里来养蜜蜂,卖蜂蜜。
⑤那天,村支书爽快地说,陈大哥,养蜂的技术,村里出钱给你培训,卖蜂蜜的收入,三成归你,七成归集体。陈大哥稍微犹豫了一下就答应了,他信任干事实在的村支书。村支书来村子上任以后,不到一周时间,安溪的沟壑山梁俨如他熟悉的掌纹。安溪笨重的大门,被村支书一班人有力地打开,寂静群山也由此唤醒了。唤醒群山的人,有一批一批纷至沓来的农业开发商,安溪的土地被流转经营,群众除了有固定租金收入,还可入股参与分红,就地务工挣钱。安溪的溪水,欢腾奔流;安溪的大地,绿意蓬勃;安溪的人流,摩肩接踵。
⑥陈大哥按照村里的要求,去学了养蜂技术,村支书亲自陪同他去选定了中华蜜蜂养殖,这种蜜蜂可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集能力强、采蜜期长。100多个蜂箱安顿在绿树丛中,6万多只蜜蜂如直升机嗡嗡响,安溪的4000多亩翠玉梨、香桃、晚熟李、默科特柑橘、砂糖橘等水果四季芳香的花蕊,足够这些辛劳的蜜蜂采集花粉了。
⑦陈大哥的一个长辈30多年前也曾是养蜂人,但那些年荒秃秃的安溪群山,根本养不活蜜蜂。长辈还要雇人挑着沉甸甸的蜂箱,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去远方放蜜,那点可怜的收入勉强维持着油盐酱醋的基本生活。陈大哥记得,那个长辈因为常年肩挑背扛,到了晚年,弯弓一样的瘦瘦身子沿路前行时,几乎是匍匐在土地之上。
⑧陈大哥从事的,是一项“甜蜜的事业”。
⑨每天,陈大哥就望着那些蜜蜂在安溪的花果山里进进出出,它们薄翼如舟,穿梭在安溪群山的花枝乱颤中。荡漾在花海之上的蜜蜂吮食了花粉后,带着圆滚滚的肚子飞进蜂箱中。每逢这个时候,陈大哥就带着一种享受而期待的心情望着这些心上的宝贝们。
⑩最让陈大哥享受的时刻,还是他舀出蜂蜜时,金黄浓稠的蜂蜜一滴滴流下来,在通透的阳光下有些晃眼,沁香扑鼻,他忍不住深呼吸,好香!
⑪这是最地道的土蜂蜜,渗透着安溪大地沉香之中的魂魄,它可以保鲜很长久的时间。供不应求的蜂蜜成为安溪农产品的一个品牌,电商平台上,各地顾客翘首等待。
⑫而今,陈大哥已经从这些蜜蜂宝贝们身上酿出了700余斤蜂蜜,市场每斤均价150元,除了在果园里务工,还有土地流转金,加上蜂蜜出售的收入,陈大哥的日子过得喜滋滋的。能够给村里做一点贡献,陈大哥感觉很自豪,一些村民还上门来找他学养蜂技术,村里也准备扩大养殖规模。
⑬陈大哥说,等有一天,蜜蜂的百万大军飞舞于安溪的山谷之中,千万朵花瓣高擎起欢迎的“酒杯”,安溪的大山就迎来了香透的日子。
⑭安溪的群山,风吹万树枝头,哗啦啦响成一片,那是群山发出的笑声,它也在深深祝福安溪怀抱里像陈大哥这样的子民。
(选自2021年10月《春城晚报》,有删改)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陈大哥的养蜂经历,展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B.开头介绍村庄名称,营造静谧清新的氛围,暗示安溪环境优美。
C.第⑩段加点词“晃眼”生动地展现蜂蜜色泽艳、品质佳的特点。
D.陈大哥养蜂成功,主要应归功于他熟悉环境且掌握了养蜂技术。
21.试简要赏析第⑭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安溪的群山,风吹万树枝头,哗啦啦响成一片,那是群山发出的笑声。
22.选文与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在表现手法上有相似之处,都采用了对比手法。请从选文中找出一处并加以分析。
【答案】20.D
21.描绘群山的笑声,展现了安溪环境的生机与活力,突出在政府的引领和自身的努力下,安溪人民过上了幸福欢乐的美好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安溪人民的美好祝福。
22.示例一:30多年前安溪群山是荒秃秃的,没有足够的花朵,根本养不活蜜蜂;现在安溪大地绿意蓬勃,有充足的花朵,足够蜜蜂采集花粉。前后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正因为村支书等人对安溪环境的开发、维护,才有了陈大哥养蜂的成功(或赞扬了村支书等人为家乡振兴干实在事,帮助农民走致富路,对家乡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等行为)。
示例二:陈大哥养蜂前跑摩托车收入不稳定,心中焦急万分;养蜂后有了丰厚的收入,还能为村里做贡献,心中喜滋滋的。前后截然不同的状态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主旨,展现了劳动人民在政府的支持帮助下过上了幸福欢乐的美好生活。
示例三:30多年前长辈养蜂极其艰难,且只有可怜的一点收入;现在陈大哥养蜂有村支书等人的支持和帮助,收入很可观。两代人不同的养蜂经历和结果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主旨,展现了人民群众在政府的支持帮助下过上了幸福欢乐的美好生活。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D.有误,根据第④段“他接到了村支书的电话,请他回村子里来养蜜蜂,卖蜂蜜”第⑤段“那天,村支书爽快地说,陈大哥,养蜂的技术,村里出钱给你培训,卖蜂蜜的收入,三成归你,七成归集体。陈大哥稍微犹豫了一下就答应了,他信任干事实在的村支书”第⑥段“村支书亲自陪同他去选定了中华蜜蜂养殖”可知,陈大哥能够养蜂成功,不仅要归功于他熟悉环境且掌握了养蜂技术,更离不开以村支书为代表的党和政府的鼎力支持。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作用。
结合“安溪的群山,风吹万树枝头,哗啦啦响成一片,那是群山发出的笑声”的内容可知,文末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如风吹万树枝头、哗啦啦的响声,营造出一种欢快、和谐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安溪的生机与活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阅读体验。句中将群山发出的声音比作“笑声”,这是一种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对安溪人民在政府的引领和自身的努力下,过上幸福欢乐生活的生动写照。这种笑声象征着安溪人民内心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同事,文末的环境描写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乡村振兴和人民幸福。它表达了作者对安溪人民在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奋斗下,实现生活改善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祝福。同时,也传递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肯定和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期待。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分析。对比手法是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条件下的不同表现,来突出强调某种特征或变化。在本题中,选文中涉及了陈大哥养蜂前后的生活状态对比、安溪环境的前后对比以及两代人养蜂经历的对比等多个方面。在找到多个对比点后,需要选择一个或几个最为显著、最能体现题目要求的对比点进行阐述。在本题中,可以选择陈大哥养蜂前后的生活状态对比作为阐述的重点,因为这一对比不仅直接关联到题目中的“甜蜜的事业”这一主题,而且能够很好地展现政府支持乡村振兴、帮助农民致富的政策效果。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结合③段中“之前在城里跑‘摩的’客运的陈大哥,感觉跑摩托车这个风里来雨里去的临时职业太辛苦了,收入也不稳定,陈大哥心里急了”,⑫段中“而今,陈大哥已经从这些蜜蜂宝贝们身上酿出了700余斤蜂蜜,市场每斤均价150元,除了在果园里务工,还有土地流转金,加上蜂蜜出售的收入,陈大哥的日子过得喜滋滋的。能够给村里做一点贡献,陈大哥感觉很自豪,一些村民还上门来找他学养蜂技术,村里也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可知,陈大哥在养蜂前,曾在城里跑“摩的”客运,这个职业风里来雨里去,十分辛苦,而且收入也不稳定,这让他心里非常焦急。然而,当他开始从事养蜂事业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仅学到了养蜂技术,还成功养殖了中华蜜蜂,利用安溪丰富的花果资源酿造出高质量的土蜂蜜,这些蜂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为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此外,他还能在果园里务工,获得土地流转金,生活过得喜滋滋的。更重要的是,他还能为村里做贡献,帮助村民增收致富,这让他感到非常自豪。这一对比鲜明地展现了陈大哥养蜂前后的巨大变化。养蜂前,他的生活充满不确定性和压力;养蜂后,他的生活变得稳定而幸福,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养蜂事业给陈大哥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深刻揭示了政府支持乡村振兴、帮助农民致富的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它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在政府支持下的奋斗精神和创造力,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Ⅱ(10分)
槐花的记忆
①走出家门,扑面而来的是清香而浓郁的槐花香,原来又到了槐花盛开的季节。只见道路两旁商贩的小推车里放着细细碎碎的槐花,它们被择得干干净净的,混合着零零星星的绿叶,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小车里等待着顾客的挑选。看着这熟悉的鲜嫩,我不由得想起了儿时槐花开遍山野的情景。
②我的童年是和外婆紧密相连的,而外婆的一生又和大山密不可分。山里的生活是艰苦的,物资缺乏,交通不便,所幸在这里有着大自然数不尽的馈赠,这些馈赠丰富了我儿时的生活,也勾起了我成年后对故乡浓浓的情思,在这些馈赠当中尤数大山里的槐花最让我眷恋。
③每当到了槐花盛开的时节,外婆总会带着年幼的我去山里摘槐花。到了山上,是漫山遍野的白,是一望无际的白,是仿佛置身于仙境的白,那白并非如雪一般明亮,而是柔和亲切、舒服熨帖的,似把秋夜的月色捣碎浸染而成。一串串白色的风铃随风飘动,微风吹来,送来一阵清香。小小的我背着竹篓,手里拿着长长的竹竿,学着外婆的样子吃力地拧着高处的槐花,可是每次,我都会把一整串的花给拧得稀巴碎,外婆则笑呵呵地看着我的笨拙。看着外婆满满一筐的收获,我竟然急得哭起了鼻子。于是外婆只得帮我选好一大串饱满的花枝,手把手地教我。只见她让花枝卡在竹竿的缝隙处,随后往右边使劲儿转一圈,只听“咔”的一声,一串完整的槐花就被拧了下来,得到了外婆的真传,我果真很快就摘了满满一筐的槐花,看着大串大串的槐花铺满了背篓,我和外婆的笑声响彻山谷。
④背着槐花和快乐满载而归,回到家后,外婆继续忙碌。她利落地把槐花用水洗干净用抹布擦干,“噔噔”两下,鸡蛋便滑落在碗底,随后加入面粉,加上调料做起了槐花扣肉。不一会儿槐花的清香伴着肉的香味从厨房飘了出来,我实在难以抵抗外婆的这道拿手好菜,于是我一遍遍地跑到厨房,不厌其烦地问外婆:“外婆,外婆,槐花扣肉好了吗?”外婆终于被问得不耐烦了,只得掀开锅盖一角,在热气熏腾下用一根筷子蘸了一点汤水,送进了我嘴里,我只觉得一缕丝线般的气味从口腔一下钻入了脑子,然后游向全身的毛孔,槐花的清甜和着肉的鲜香冲击着我的味蕾。这种香味也成为了我此后再也忘不掉的记忆。
⑤春去秋来,几经寒暑,随着槐花的盛开与凋零,山村里的人家都搬进了新的楼房,慢慢地连进入山村的路口都被荒草掩盖,人们只能在槐花盛开的时节任凭花朵独自盛开再掉落一地。外婆心疼那上好的槐花无人摘,也被那飘香十里的香气深深地吸引着,更想要满足我嘴馋的愿望,于是外婆有一次试图拿着筐子进去摘槐花,最终以找不到山上的路,反而被荆棘割伤了腿而结束。自那以后,舅舅再也不允许外婆回到山里,而我最爱的槐花扣肉也只能尘封在记忆中。
⑥小贩的叫卖声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出来,我还是忍不住买了一袋子新鲜的槐花,希望外婆能给我再做一次槐花扣肉。外婆也自信地说道,这个东西再没有人比她做得好吃了。然而,做的过程似乎并不是那么顺利,外婆在清洗槐花的时候由于眼睛老花,把本来就零碎的花瓣揉得更加破碎了,一时之间竟也分不清哪些是槐花,哪些是面粉了。而后那如老树皮一般的手更是把肉块切得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完全不复往日的刀工。好不容易终于把槐花就着肉送进了蒸锅里,外婆长吁了一口气,讪讪地笑道:“好久没做了,手也生疏了。”我们两个再无话讲,都用力地盯着眼前的蒸锅,心里隐隐地担心着,期待着。等到一缕熟悉的香味从锅中飞出,我恍惚又回到了儿时和外婆摘槐花吃的生活。可是这次我极有耐心地等待着,再不似儿时嘴馋的模样,因为。我毕竟长大了。槐花扣肉出锅后,我迫不及待地夹了一块儿放进嘴里,慢慢地嚼着,好半天没有说话。看着我的样子,外婆骄傲地说:“好吃吧,看你嘴馋的样子,和小时候一模一样!”我吞咽了嘴里的食物,轻轻地一笑,“嗯,还是您做得最好吃。”看着外婆满意地离去,我把嘴里剩余的又生又咸的面团就着口水艰难地咽了下去,泪水夹着还没来得及收起的微笑不自觉地划到了脸颊,像画着精致红妆的戏子掉了油彩,露出半张花了的脸,不知道该笑该哭,所以又哭又笑。我未曾想到时间终是来去匆匆,带走了充满槐花香的童年,也带走了外婆的无所不能。
⑦伴着尚有余温的槐花香,儿时的回忆在烟雾中升腾,在心中发酵,可是往事终如衣袖上的月光,眼里能见着,心里能想着,但就是无论如何都抓不住了。
(作者:佚名)
23.本文围绕着“槐花”写了和外婆相关的哪些事?“我”的情感随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24.阅读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分析两个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我只觉得一缕丝线般的气味从口腔一下钻入了脑子,然后游向全身的毛孔,槐花的清甜和着肉的鲜香冲击着我的味蕾。
25.文中第④段和第⑥段两次详细写到外婆为“我”做槐花扣肉的过程和“我”的不同反应,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23.①小时候,外婆带“我”去山里摘槐花,“我”收获满满 ②期待
③搬家后,外婆进山摘槐花却找不到路并受伤,“我”只能回忆。
24.“钻”字表达了槐花扣肉的气味强烈而迅速地穿透的感觉;“游”字则赋予了气味以流动的特性;这两个动词以极其夸张的笔法,生动地描绘了槐花扣肉的鲜美给“我”带来的深刻感受。
25.①在人物形象上:文中两次写到外婆在“我”的央求下,为我做槐花扣肉,表现了外婆对“我”自始至终的疼爱,同时通过先前外婆做菜动作的娴熟和现在的笨拙形成对比,凸显了外婆如今的年迈。②在情节上:将儿时外婆为“我”做槐花扣肉的利索能干和如今的笨拙慌乱形成对比,暗示外婆老了,为下文写外婆做槐花扣肉的失败以及“我”隐瞒真相做铺垫。③在主题上:将“我”儿时迫不及待要尝一口汤水和如今“我”很有耐心地等待着槐花扣肉出锅形成对比,写出了“我”长大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也逝去了,表达“我”对童年生活的无比眷恋和怀念。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第①空:已知题干信息“愉快”可定位到第③段“每当到了槐花盛开的时节,外婆总会带着年幼的我去山里摘槐花……得到了外婆的真传,我果真很快就摘了满满一筐的槐花,看着大串大串的槐花铺满了背篓,我和外婆的笑声响彻山谷”,由此可概括出,小时候,外婆带“我”去山里摘槐花,“我”收获满满;
第②空:已知题干信息“回家后,外婆为‘我’做槐花扣肉,‘我’十分嘴馋。”可定位到第④段“她利落地把槐花用水洗干净用抹布擦干,‘噔噔’两下,鸡蛋便滑落在碗底,随后加入面粉,加上调料做起了槐花扣肉”结合④段的“我实在难以抵抗外婆的这道拿手好菜,于是我一遍遍地跑到厨房,不厌其烦地问外婆”可以看出,我的期待;
第③空:已知题干信息“怀念”可定位到第④段“这种香味也成为了我此后再也忘不掉的记忆”和⑤段的“我最爱的槐花扣肉也只能尘封在记忆中”。再结合第⑤段“随着槐花的盛开与凋零,山村里的人家都搬进了新的楼房,慢慢地连进入山村的路口都被荒草掩盖”“于是外婆有一次试图拿着筐子进去摘槐花,最终以找不到山上的路,反而被荆棘割伤了腿而结束。自那以后,舅舅再也不允许外婆回到山里,而我最爱的槐花扣肉也只能尘封在记忆中”可概括为:搬家后,外婆进山摘槐花却找不到路并受伤,“我”只能回忆。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效果。
“钻”的意思是穿过、进入;“游”的意思是各处行走。结合前面的“用一根筷子蘸了一点汤水,送进了我嘴里”可知,这个句子是“我”尝过汤水后的反应。用“钻”和“游”这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汤水的味道不仅在味觉上能够品尝到,而且还快速地进入大脑,成为记忆中的重要部分,随后蔓延至全身,表现了槐花扣肉味道的鲜美特别,结合后句的“这种香味也成为了我此后再也忘不掉的记忆”可以看出,我对这个汤水的记忆深刻。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④段的“她利落地把槐花用水洗干净用抹布擦干,‘噔噔’两下,鸡蛋便滑落在碗底,随后加入面粉,加上调料做起了槐花扣肉”和⑥段的“外婆在清洗槐花的时候由于眼睛老花,把本来就零碎的花瓣揉得更加破碎了,一时之间竟也分不清哪些是槐花,哪些是面粉了。而后那如老树皮一般的手更是把肉块切得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完全不复往日的刀工”可以看出,先前外婆做菜动作娴熟,现在却笨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外婆如今的年迈;但即使年迈,外婆也愿意给我做槐花扣肉,表现了外婆对“我”对我始终如一的疼爱;
结合⑥段的“看着外婆满意地离去,我把嘴里剩余的又生又咸的面团就着口水艰难地咽了下去”可以看出,外婆因为年迈,做槐花扣肉时出现了失误,导致食物口感不佳。作者将儿时外婆为“我”做槐花扣肉的利索能干和如今的笨拙慌乱形成对比,而“我”为了不让外婆伤心,选择了隐瞒真相,两次详写就是为写外婆做槐花扣肉的失败以及“我”隐瞒真相做铺垫;
结合④段的“我实在难以抵抗外婆的这道拿手好菜,于是我一遍遍地跑到厨房,不厌其烦地问外婆”和⑥段的“等到一缕熟悉的香味从锅中飞出,我恍惚又回到了儿时和外婆摘槐花吃的生活。可是这次我极有耐心地等待着,再不似儿时嘴馋的模样,因为……我毕竟长大了”可以看出,我的反应不同,儿时,“我”对槐花扣肉充满期待,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而如今,“我”虽然依然怀念那份味道,但已经学会了耐心等待。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我”的成长,也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无比眷恋和怀念。
三、写作(50分)
26.写作。
生活中,总有一个人离你很近,可能是空间的“近”,可能是情感的“近”,可能是思想的“近”……
请以“离我最近的那个人”为题目,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要求:(1)运用恰当的细节描写,表达真情实感;
(2)不得套作,抄袭,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4)不能照抄试卷中的文段。
【答案】略。孙悟空的三次离开
他见三藏只管絮絮叨叨,按不住心头火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聒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耸,说一声“老孙去也!”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行者连忙接了贬书道:“师父,不消发誓,老孙去罢。”他将书折了,留在袖中,却又软款唐僧道:“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大圣疼痛难忍,见师父更不回心,没奈何,只得又驾筋斗云,起在空中。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珞珈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鲁迅的三次离开
好。那么,走罢!
(《琐记》)
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琐记》)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找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藤野先生》)
项目
阅读情况
怎样阅读
经常
偶尔
从不
抄词语
做批注
写摘要
不做笔记
人数
13
24
10
10
7
9
21
事件发展
“我”的情感变化
①___________
愉快
回家后,外婆为“我”做槐花扣肉,“我”十分嘴馋。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怀念
长大后(如今),外婆做槐花扣肉失败了,“我”隐瞒落泪。
失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五四制)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句名篇默写,基础知识综合,选择题,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五四制)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4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人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五四制)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性学习,材料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