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doc/images/p_f_2_p/16697613/3/1_1739306572949.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doc/images/p_f_2_p/16697613/3/2_1739306572949.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doc/images/p_f_2_p/16697613/3/3_1739306572949.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9页。
【任务一 识学习之器】(14分)
学习工具是学习必要的物质条件,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学习生活的风貌。
1.【补写文案】文案组为本次活动挑选了一首小诗,请你将诗歌补充完整。
书包颂
装满①dīng____②níng____装满梦,学子背上读光阴。
其中多少③líng____云志,④jù____是经由此处寻。
2.【理清文义】解说词【乙】引用了周处的《风土记》,园园在阅读时遇到了困难,请你帮他翻译。
你:从配图可以推断出“负”的意思是①____。
园园:古汉语词典中“所以”的解释有以下两种:【A】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手段、方法、东西等)”;【B】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你:“笈,谓学士所以负书箱。”这句话可以翻译为:②______________
3.【勘误校正】解说词【丙】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补写完善】解说词【戊】中缺少对现代书包的具体描述,请你根据对自己或者同伴书包的观察,补全【戊】处的解说词。
5.【梳理探究】结合书包的变迁史和探究过程,请写出三点你的探究结果。
【答案】1.①叮 ②咛 ③凌 ④俱
2.①背 ②笈,是学习的人用来背书的箱子
3.宋代的书包不仅方便实用,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4.可以从书包的材质、样式、纹饰、功能等方面描述,从任意两个方面描述,表意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5.①科技的进步或造纸、纺织等工艺的进步;②审美的变迁;④时代的风貌;③学子对梦想的追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叮咛(dīng níng):反复地嘱咐,“dīng níng”写作“叮咛”;
凌云志(líng yún zhì):形容志向非常高远,“líng”写作“凌”;
俱是(jù shì):全都是,“jù”写作“俱”。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图片理解词语含义及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第一空:观察配图《玄奘负笈图》,可以看到图中人物玄奘背着一个类似书箱的物品,这个物品就是“笈”。从图中人物的动作和所背物品的位置等信息,可以很直观地理解“负”在这里表示的是“背”的意思,即把书箱背在身上。
第二空:根据“解说”及图片可知,“笈”指的是用来背书的箱子;“负是“背”的意思。“笈,谓学士所以负书箱”这句话是在对“笈”这种物品进行定义和说明,告诉我们笈是学士们用来背负书箱的器具,强调了笈的用途和使用对象,所以这里的“所以”应取解释【A】,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手段、方法、东西等)”。句子翻译为:笈,是学习的人用来背书的箱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
【丙】处画线句“宋代的书包不仅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还方便实用”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这句话中“不仅…… 还……”表示递进关系,对于书包来说,“方便实用”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和属性,而“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则是在满足了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一个方面,应该是先强调实用,再进一步说明其装饰性,原句语序不当。
所以应将“方便实用”和“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调换位置,将原句修改为:宋代的书包不仅方便实用,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全句子。
作答此题时,首先需要明确补写的内容是对现代书包在设计个性化、功能多样化、材质健康环保化等方面的具体描述,再依据自己或同学书包在这些方面的特点进行补充。比如设计上可能有独特的造型、鲜艳的颜色、个性化的图案或配饰等;功能上可能有有专门的电脑隔层、有减负设计、有防水功能等;材质上可能是采用了环保布料、轻便且耐用等。
示例:不仅其设计十分独特,花纹多种多样,材质还大多选用环保又耐磨的布料,现代书包正朝着个性化、多样化、环保化发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概括信息。
根据【甲】“考箱,是古代学子所用的书包,多用脱胎漆器制作而成”,【乙】“笈多用竹、藤编织”,【丁】“七十年代学生背的书包常常是薄薄的黄布包”,【戊】“现代的书包材质选用环保无毒的布料,轻便且耐磨”可知:随着时代发展,造纸、纺织等工艺以及材料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书包制作材料更加丰富多样且性能优越,据此可得出探究结果:小小的书包承载着科技的进步或造纸、纺织等工艺的进步。
根据【丙】“宋代的书包不仅方便实用,还常被染成各种颜色,绣上精美的图案” ,【丁】“黄布包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独特印记,装着不可抹去的芳华记忆”和【戊】“现代的书包设计个性化,有独特的造型、鲜艳的颜色、个性化的图案或配饰等”可知:不同时代书包在外观和装饰上的差异,反映出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追求发生了变化,据此可得出探究结果:小小的书包承载着审美的变迁。
根据【丁】“‘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生动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的推崇。黄布包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独特印记”可知:七十年代的黄布包通过上面的文字,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书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特点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据此可得出探究结果:小小的书包承载着时代的风貌。
根据【甲】“读书人提着这样的木制箱子,去县城省城乃至京城赶考,博取功名”可知:在古代,考箱是学子们赶考的重要工具,他们带着考箱踏上漫长的赶考之路,为的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实现自己的抱负。这表明书包见证了古代学子追求仕途、实现梦想的过程,据此可得出探究结果:小小的书包承载着学子对梦想的追求。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任务二 修学习之基】(12分)
德,是立学之基。学习非独纸间墨痕,兼修德行,方悟世间至道。请阅读以下诗文,完成题目。
晋·谢玄①
【唐】孙元晏
百万兵来逼合肥,谢玄为将统雄师。旌旗首尾千余里,浑不消他一局棋。
【甲】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②初不③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乙】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丙】谢遏诸人共道“竹林”优劣,谢公曰:“先辈初不臧贬‘七贤’。”
【丁】谢遏年少时,好着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④与赌,得即烧之。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谢玄:东晋时期名将,太傅谢安之侄。下文中“车骑”“谢遏”均指谢玄。②那得:为什么。③初不:从未,全不。④谲:原指欺诈、玩弄手段,这里指假装。
6.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
7.关于谢公夫人“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的责问,园园阅读文本后,思考如下,请你补充完善。
8.园园想推荐本组文言文作为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拓展阅读篇目,请你整体把握文本,结合单元提示和课文篇目具体阐述理由。
【答案】6.(1)讲述,谈论 (2)褒贬,品评高下 (3)②
7.①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 ②傲慢浅薄之气 ③假装与谢玄打赌,把他的紫罗香囊烧掉。既保护了谢玄的自尊,又委婉地提醒他不要沉迷于奢靡的享乐。 ④A“百万兵来逼合肥”“旌旗首尾千余里”描绘出战事的紧急/敌军的声势浩大,侧面衬托出谢玄杰出的军事才能。
B“浑不消他一局棋”,写出了面对敌人,谢玄的镇定自若,凸显了谢玄智勇双全的将领风采。
8.①七上第四单元的课文都与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有关,比如《回忆我的母亲》中作者回忆了母亲平凡且伟大的一生,母亲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品质启迪、影响着作者的人生选择;《诫子书》中诸葛亮对后辈关于修身养性的谆谆教导引发人们思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深刻道理。
②本组文言文通过写谢安对后辈们立志、敬人、戒奢华的教导,在潜移默化中使美好的精神品质代代传承。
③本组文言文在主题上与本单元高度契合,因此本文适合作为本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根据课内迁移法,“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意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道:讲述,谈论。“谢遏诸人共道‘竹林’优劣”意为:谢遏等人一起谈论“竹林七贤”的优劣。道:讲述,谈论。
(2)根据语境“谢遏诸人共道‘竹林’优劣”,前面说众人在谈论竹林七贤的优劣,这里“先辈初不臧贬‘七贤’”意思是先辈们原本就不褒贬竹林七贤。臧贬:褒贬,品评高下。
(3)“太傅患之”意为:太傅谢安对此很担忧。患:动词,忧虑,担心。故选②。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①空,结合【乙】“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可知,谢太傅主动向子侄们发问,询问子侄们和人事有什么相关,却要让他们品行美好。这一设疑发问,表明子侄们可能存在对自身发展和长辈期望的茫然。由此可知,此处应填“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体现出子侄们茫然空虚之态。
②空,结合【丙】“谢遏诸人共道‘竹林’优劣,谢公曰:‘先辈初不臧贬‘七贤’”可知,谢遏等人在随意评判“竹林七贤”的优劣,而谢公以先辈不褒贬“七贤”来引导他们,说明谢遏等人的行为表现出一种傲慢浅薄,对先辈缺乏敬重。由此可知,此处应填“傲慢浅薄之气”。
③空,结合【丁】“谢遏年少时,好着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可知,谢遏年少时喜欢佩戴紫罗香囊等,表现出奢靡浮华之风,太傅谢安担心这种风气对他不利,但又不想伤害他的自尊,于是假装和他打赌,赢了后就把香囊烧掉。由此可知,“乃谲与赌,得即烧之”是说谢安假装与谢玄打赌,把他的紫罗香囊烧掉。既保护了谢玄的自尊,又委婉地提醒他不要沉迷于奢靡的享乐。
④空,示例一:结合诗歌《晋·谢玄》“百万兵来逼合肥”“旌旗首尾千余里”可知,这两句描绘出敌军百万逼近合肥,军队旌旗首尾相连长达千余里的场景,突出了战事的紧急以及敌军的声势浩大。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谢玄作为将领,能够应对,从侧面衬托出谢玄杰出的军事才能。
示例二:结合诗歌《晋·谢玄》“浑不消他一局棋”可知,面对如此强大的敌军,谢玄却能像下棋一样从容应对,仿佛不费吹灰之力。这写出了面对敌人,谢玄的镇定自若,凸显了谢玄智勇双全的将领风采。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运用。
结合《回忆我的母亲》可知,文中“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可知,作者详细描述了母亲的勤劳,她整日忙碌于各种家务和农事。“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体现了母亲的宽厚仁慈。母亲的这些美好品质,深深地影响了作者,作者从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坚定了自己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的决心。由此可知,《回忆我的母亲》中作者回忆了母亲平凡且伟大的一生,母亲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品质启迪、影响着作者的人生选择,彰显了人格的力量。
由《诫子书》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诸葛亮在信中强调了“静”和“俭”对修身养德的重要性,告诫儿子要通过宁静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不恬淡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这是诸葛亮对后辈关于修身养性的谆谆教导,引发人们对如何修身养德、树立理想的深刻思考。由此可知,《诫子书》中诸葛亮对后辈关于修身养性的教导体现了关于修身养德的智慧,展现了理想的光辉。
结合【乙】“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可知,谢安通过提问引导子侄思考自身发展,从而激发了谢玄树立“芝兰玉树”般的志向,这是谢安对后辈立志方面的教导。由此可知,本组文言文通过写谢安对后辈们立志的教导,使美好的精神品质得以传承。
结合【丙】“谢遏诸人共道‘竹林’优劣,谢公曰:‘先辈初不臧贬‘七贤’”可知,谢遏等人随意评判“竹林七贤”,谢安以先辈不褒贬“七贤”来引导他们,教导子侄们要谦恭明礼、见贤思齐,这是在教导子侄如何敬人。由此可知,谢安在敬人方面对子侄进行了引导,传承了良好的品德观念。
结合【丁】“谢遏年少时,好着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可知,谢安担心谢遏沉迷于奢靡浮华,通过假装打赌的方式烧掉香囊,委婉地提醒他戒掉奢靡之风。由此可知,谢安在戒奢华方面对后辈进行了教导,传承了良好的生活作风和价值观。
结合上述对七上第四单元课文和本组文言文的分析可知,七上第四单元的课文都围绕着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展开,而本组文言文通过谢安对后辈在立志、敬人、戒奢华等方面的教导,同样体现了美好的精神品质的传承,在主题上与本单元高度契合。由此可知,本文适合作为本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理想与人格力量的重要性,以及良好品德的传承意义。
参考译文:
百万敌军逼近合肥,谢玄担任将领统领雄师。军队的旌旗首尾相连长达千余里,(如此强大的敌军)却全然抵不过他的一局棋(的智慧)。
【甲】谢公夫人教导儿子,她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来不见您教导儿子呢?”谢安回答说:“我平常是用自身的言行来教导儿子的。”
【乙】谢太傅问子侄们:“子侄们又和人事有什么相关呢,却偏偏要让他们品行美好?”大家都没有说话。车骑将军谢玄回答说:“这就好比芝兰玉树,总希望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台阶边啊。”
【丙】谢遏等人一起谈论“竹林七贤”的优劣,谢公说:“先辈们原本就不褒贬‘竹林七贤’。”
【丁】谢遏年少的时候,喜欢佩戴紫罗香囊,垂着覆手。太傅谢安对此很担忧,但又不想伤害他的感情。于是就假装和他打赌,赢了他的香囊后就立即烧掉了。
【任务三 觅学习之法】(18分)
学习之路,漫漫修远,得法才能致远。请阅读下面的文段,相信会给你的学习以启发。
材料一:
①背诵不能死记硬背,死记硬背虽能形成短时记忆,但转瞬即忘。期末考完试后,经过一个假期,还有几人能记住上学期背诵的课文?如此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背诵的课文,最终却被遗忘,那背诵的意义何在?实际上,这恰恰表明语文学习并未真正发生。
②语文学习能否真正发生,关键在于是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这种热爱是学习的动力之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爱上祖国语言文字,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之美、文化之美。
③我们来看一段熟悉的文字:
④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于漪《往事依依》
⑤从这位老师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他那份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热爱自然会感染学生,在书里书外,形成强大的生命场,使师生情感共鸣,思想共振,让美丽的祖国语言文字自然地入眼、入耳、入心、入脑。
⑥背诵要和遗忘作斗争,要让学生养成当天背诵、当天复习的好习惯。例如,上午课堂上让学生背诵(语文课一定要留出时间给学生背诵),课后作业就布置学生晚上复习背诵的内容。
⑦背诵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例如高中教材中的《〈论语〉十二章》是编写者从《论语》中抽取的几条。我刚开始背诵时,发现了一个记忆难题——记不住顺序。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把这些碎片化的语段放到一篇课文的语境中去理解记忆。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为这些语段建立起语境上的联系,从而有效解决“记不住顺序”的问题,如:
⑧一、(第1—3章)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二、(第4—6章)孔子提出学君子,做君子;三、(第7—11章)孔门师生三次对话;四、孔子布置课后阅读作业。
⑨这节虚拟的课,既有老师的诲人不倦,也有学生的勤学好问,有情景,有对话,同时还有时间的先后顺序,这样就能大大减轻记忆的困难。
(来源:2024年第9期《语文学习》,作者吴金昌,有删改)
材料二:
①我们的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短期记忆的特点是:容量小、遗忘快。我们所有的记忆,都要经过短期记忆这一站,才能被进一步转化为长期记忆。这个保存长期记忆的地方,叫作“大脑皮质”,它相当于人脑的“硬盘”。因为人脑里的这块硬盘不同于电脑硬盘,它是无法扩容的,所以为了灵活运用有限的存储空间,我们的大脑会把接收到的所有信息,按照价值分为“必要信息”和“非必要信息”,只有被判定为“必要”的信息才会被运送到大脑皮质内长期保存。
②谁来做这个裁判呢?它就是人脑中的海马体。每一次知识训练都相当于是在用外界信息去刺激海马体,如果我们能提升每一次刺激的强度,就能减少刺激的次数,从而提升记忆效率。
③以下是四个能帮我们提升记忆效率的“神奇工具”。
④第一个工具,是一种叫“θ波”的脑电波。当我们处于好奇、紧张、兴奋或者期待的状态时,θ波就会出现。而如果我们在θ波出现时刺激海马体,就能够大大减少刺激次数,有时候甚至只需要原本 1/10 的次数就能把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我们平时经常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θ波带来的记忆力增强效果。
⑤第二个工具,叫作“杏仁核”、它紧邻海马体,可以看作是人体“情绪的工厂”,我们平时感受到的喜悦、悲伤、焦虑等情绪都是出自这里。研究发现,当杏仁核处于被激活的状态,也就是情绪高涨的时候,记忆力更强。如果在记忆过程中,能进一步对书里的人物、故事、理论产生兴趣,从而在激活杏仁核的同时,还能让大脑产生θ波,那就更加完美了。
⑥第三个工具叫作“关联”。意思是,把你要记住的这件事,跟其他事物尽可能多地关联起来。如联想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把知识跟图像关联起来,给课本章节画一画思维导图等,都能辅助记忆。
⑦前面三个工具,θ波、杏仁核和关联,都是教我们如何在“知识输入”这个环节发力。第四个工具,跟它们相反,叫“知识输出”。相比于输入,我们的大脑更重视输出。站在海马体的角度,虽然重复输入和重复输出都能够让它判定这个信息很必要,但输出给它的刺激强度更大,比如说,同样的知识,仅仅靠输入的话,可能需要四五遍才能被存进长期记忆,但如果是一遍输入再加一遍输出,可能也能达到差不多的效果。
(来源:《脑科学中的高效记忆法》,有改动)
材料三:
费曼学习法的灵感源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具体步骤如下图所示:
费曼学习法的核心要义在于“以教促学”,即通过输出倒逼输入,让自己在不断表达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巩固提高,如此不断更新,从而达到对知识点的牢固掌握。
(来源:2024 年 12 月20“文明潮州”微信公众号,有改动)
9.【辨析】请你根据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用以描述大脑遗忘规律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判断材料一画线句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10.【阐释】于漪在《往事依依》中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请你结合材料二从脑科学的角度阐释于漪形成长期记忆的原因。
11.【劝说】作为班级的学习委员,园园经常需要帮助同学们讲解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他担心因此影响自己的学习效率,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劝导园园。
12.【运用】期末复习时,班级开设了“诗情画意”诗文专栏,请你根据提示,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答案】9.①合理。
②“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的规律为先快后慢(直接描述曲线,如:20分钟复习,记忆保存比率是58.2%,也可给分)。
③学过的知识如果不及时复习,很快就会遗忘。
④所以,课堂上留给学生时间背诵,课后作业布置晚上复习背诵,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遗忘,提高记忆的保留比率。
10.①首先,老师激发了于漪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促使脑电波θ波出现,对海马体产生刺激。
②其次,于漪在老师的朗诵中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使杏仁核处于被激活的状态,记忆力更强。
③在激活杏仁核的同时,大脑产生了θ波,所以有利于形成长期记忆。
11.①园园,帮同学讲解不仅不会影响你的学习效率,还会提高你的学习效果。
②从脑科学的角度,相比于输入,我们的大脑更重视输出,输出对海马体的刺激强度比输入更大。
③费曼学习法也强调通过输出倒逼输入,让自己在不断表达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巩固提高,如此不断更新,从而达到对知识点的牢固掌握。
12.①枯藤老树昏鸦 ②古道西风瘦马 ③晴空一鹤排云上 ④秋词 ⑤我寄愁心与明月 ⑥李白 ⑦海日生残夜 ⑧江春入旧年 ⑨逝者如斯夫 ⑩关联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文章信息及迁移运用的能力。
根据图片“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可知,20分钟内的记忆保存比率相对较高(58.2%),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率会逐渐下降;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并且遗忘的速度最初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慢,所以遗忘的规律为先快后慢。这意味着在学习新知识或背诵内容后,及时的复习对于巩固记忆至关重要,如果不及时复习,很快就会遗忘。
材料一中画线句“例如,上午课堂上让学生背诵(语文课一定要留出时间给学生背诵),课后作业就布置学生晚上复习背诵的内容”的做法正是利用了这一规律,让学生在上午课堂上背诵内容,然后在课后作业中立即进行复习,种做法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记忆,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遗忘,提高记忆的保留比率,提高背诵效果。这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相符合,因此是合理的。
据此作答即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概括文章信息。
根据材料二第④段“当我们处于好奇、紧张、兴奋或者期待的状态时,θ波就会出现。……我们平时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θ波带来的记忆力增强效果”可知,θ波的出现与个体的积极情绪状态密切相关,且θ波能够增强记忆力。于漪在老师的引导下对祖国语言文字产生了热爱,这种热爱可能激发了她的好奇、兴奋等积极情绪,从而促使θ波的出现,增强了她的记忆力。据此可得出原因:老师激发了于漪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促使脑电波θ波出现,对海马体产生刺激。
根据材料二第⑤段“第二个工具,叫作‘杏仁核’、……研究发现,当杏仁核处于被激活的状态,也就是情绪高涨的时候,记忆力更强”可知,杏仁核的激活与个体的情绪高涨状态相关,且能够增强记忆力。于漪在老师的朗诵中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这种共鸣可能激活了她的杏仁核,使得她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增强了记忆力。据此可得出原因:于漪在老师的朗诵中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使杏仁核处于被激活的状态,记忆力更强。
根据材料二第④、⑤段关于θ波和杏仁核的描述可知,θ波和杏仁核在记忆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θ波的出现能够刺激海马体,增强记忆效果;而杏仁核的激活则能够进一步增强这种刺激,使得信息更容易被长期保存。于漪在背诵过程中,可能同时受到了θ波和杏仁核的影响,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有利于她形成长期记忆。据此可得出原因:在激活杏仁核的同时,大脑产生了θ波,所以有利于形成长期记忆。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及运用文章信息的能力。
首先根据材料二第⑦段“同样的知识,仅仅靠输入的话,可能需要四五遍才能被存进长期记忆,但如果是一遍输入再加一遍输出,可能也能达到差不多的效果”及文中其他内容可知,记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θ波和杏仁核的激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同学们讲解难题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知识的输出,这种输出行为能够刺激大脑产生θ波,同时激活杏仁核,从而增强记忆效果。换句话说,你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在无意识地加强了自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再根据材料三可知,费曼学习法的核心要义在于“以教促学”。这种方法强调通过向他人解释所学知识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和记忆。为同学们讲解难题时,不仅需要清晰地阐述知识点,还需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这种过程既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还能够锻炼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以此为据对园园进行劝导即可。
示例:园园,你完全不必担心帮助同学解答难题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效率。相反,这是一种双赢的行为。你不仅能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呢!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及文章信息迁移运用的能力。
第①题到第⑨题: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藤、瘦、愁、逝”等字的正确书写。
第⑩题:根据材料二⑥段“第三个工具叫作‘关联’。意思是,把你要记住的这件事,跟其他事物尽可能多地关联起来。如联想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把知识跟图像关联起来,给课本章节画一画思维导图等,都能辅助记忆”可知,“关联”是指将需要记忆的信息与其他事物尽可能多地联系起来,以辅助记忆。在“诗情画意”专栏中,园园可能通过图像与诗句的关联,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象的画面,从而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同样地,材料一中提到的“为语段建立起语境上的联系”,也是通过构建语境关联,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语段内容。
故第⑩空应填:关联。
【任务四 悟学习之益】(16分)
学习之益,如春霖润心,可破愚昧之茧,使精神臻于至善。请阅读以下文章,体悟学习的益处。
阅读的力量
孙晓娟
①我时常坐在一堆书中冥想不已。
②我的想象之中,一本本书籍不仅和读者发生关系,同时,这些书籍之间还隐藏着一种难以发现的秘密呼应。例如,罗振宇的演讲中摘引了多少稻盛和夫的语录,而稻盛和夫的著作又融汇了多少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哪怕仅仅从字面上疏通几首唐诗,我们不是也要去翻一翻《诗经》,翻一翻先秦诸子的著作吗?
③许多书籍串通起来,它们的根须穿过了不同时代和不同作者,在文化知识的地表下面互相衔接起来。我时而将自己想象成一条蚯蚓,从这本书拱入那一本书,寻找这些书籍之间种种奇妙的通道,直至发现了一个足以让自己思想、情感栖居的空间;时而将自己想象成一只小蚕,一本本书页就是一片片桑叶,时日一长,既涵养生命,又凝聚成丝。
④夜幕降下来的时候,那一堆书还是那么平静吗?
⑤不,这时的书堆猛烈地震颤起来了。一个个昔日的英雄、美人从书籍的封面背后踱出来,他们继续着过往的战争和爱情。青龙偃月刀、题上情诗的手帕、蝗灾、震灾、瘟疫……病人有眼泪要流、有故事要讲,医者默默地奉献,人类同灾难的抗击交替出现,栩栩如生。质朴平淡之下,又迷人地风生云起;不假臧否之间,直逼人与事的内在本质。立论周匝,既让人看到了人的命运,也看到历史的轨迹,历史一如人,它也有不情之愿,也有不堪之思,也有不经之论——既有自然的发生,也有意外的变故。我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切,仿佛在一瞬间同时看到了全部的历史。确实,这一堆书的一个重大功能即是,让不同年代的历史聚拢到我的一个屋檐下面。
⑥书籍真实地制造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书籍梦幻般地制造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⑦然而,母亲晚年病重,揪心裂骨的痛如凛冽的寒风夹裹着寒刀利剑,肆虐地怒嚎着、咆哮着,无情地剜着母亲的五脏六腑。看着母亲遭受的煎熬,我多次昏厥过去,母亲说:“念这么多年书,一点用都没有”。一本书无论如何也挡不住疼痛和发烧。我总算明白,面对坚硬的现实,书籍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东西。
⑧母亲走后,我病了。从那时起,从不阅读的我一脑袋扎进书中,待病愈之后,我不得不说:幸亏有了这几本书,否则,我真不知该怎样熬过那段艰难的时光。我总算明白了,面对坚硬的现实,书籍是一种抚慰人心的东西。
⑨无法判定哪一种经验更正确,只是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长期的阅读,就如云聚沉了就下雨,河床饱满就要溢,自然就迭生感触,怕时过境迁,失于忘却,就不自觉地随手记录下来,内心均感充盈,增生了许多张力。
⑩平静坦然地面对人生,不是一般人能走到的境界。面对人生的悲喜,人本能地报以悲喜的情绪。这种悲喜情绪左右了凡常人类的人生形态,从未超拔于凡世痛苦之外,但是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你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载你过去,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那些读过的书,会一本本充实你的内心,让虚无单调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那些书中的人物,会在你深陷生活泥潭之时,轻声地呼唤,用他们心怀梦想,不卑不亢的故事,激励你抵御苦难,勇往直前。
⑪所以,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书中自我疗愈,获得一份期待与迎接明天的底气,让人生坚定从容,这是一种水滴石穿般的伟大力量。
(来源:2024年7月“海珠作协”公众号)
13.园园认为划波浪线的这句话写的很有意思,但是说不出理由,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向他说明理由。
14.园园认为标题“阅读的力量”写出了阅读带给我们的种种益处,请你结合文章分点概述。
15.作者说“书籍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东西”,又说“书籍是一种抚慰人心的东西。”园园觉得这两句话有点矛盾,请合文章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16.作者在文中提到“书籍真实地制造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书籍梦幻般地制造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请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并从《西游记》中列举一例阐述。
【答案】13.①比喻,把自己比作小蚕,把书页比作桑叶,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书籍对作者的滋养和教益,③表达作者对书籍的热爱、赞美。
14.①书籍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世界,给人以让自己思想、情感栖居的空间。
②书籍既让我们看到人的命运,也看到历史的轨迹。(或:书籍的一大功能是让我们看到不同年代的历史)。
③书籍能够在我们痛苦煎熬的时候抚慰人心。(或:书籍能够激励我们抵御苦难,勇往直前)。
④书籍让我们内心充实,让单调的世界变得多彩。
⑤书籍让我们自我疗愈,获得底气,让人生从容。
15.①不矛盾。②作者说书籍是自欺欺人的东西,是因为看到母亲病重,阅读并不能抵挡疾病疼痛,是作者对母亲的病痛无能为力的痛苦和无奈的表现。③当书籍帮助自己度过艰难时光,书籍对人心的抚慰疗愈,让作者的人生变得更加坚定从容,所以赞叹书籍是抚慰人心的东西。
16.这两句话意指:①书籍通过虚拟、想象、虚构等手法创造了一个神奇梦幻的世界。
②但同时,书籍的想象虚构中又映射或反映了社会现实、时代特点或者现实中的人情世故。
事例 1:作者虚构了法力无边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反抗玉皇大帝为首的天庭统治集团的故事,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统治阶级强权压迫的不满。
事例 2:作者虚构了牛魔王、铁扇公主等妖魔,但他们身上体现出现实中的人情人性。比如铁扇公主因为红孩儿变成善财童子而记恨孙悟空,不借芭蕉扇,看出铁扇公主身上的母爱。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画线句“时而将自己想象成一只小蚕,一本本书页就是一片片桑叶,时日一长,既涵养生命,又凝聚成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小蚕”,把“书页”比作“桑叶”,小蚕在桑叶上慢慢啃食,不断成长,这个过程就像我们在阅读书籍时,不断地汲取知识,滋养自己的心灵。桑叶是小蚕的食物,是滋养小蚕成长的关键;同样,书籍也是我们精神的食粮,通过阅读书籍,我们可以获得知识,提升自我。作者将书页比作桑叶,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作者有着丰富的滋养作用,能给予作者知识、智慧等多方面的教益,深切地表达出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赞美,他把阅读看作是一种享受,一种滋养生命的方式。
据此作答即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概括文章内容。
根据第③段“我时而将自己想象成一条蚯蚓……直至发现了一个足以让自己思想、情感栖居的空间”可知,作者通过想象自己像蚯蚓一样在书籍之间穿梭,发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栖居的空间,说明阅读能够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据此可得出益处:书籍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世界,给人以让自己思想、情感栖居的空间。
根据第⑤段“立论周匝,既让人看到了人的命运,也看到历史的轨迹”可知,书籍中描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让我们能够同时看到人的命运和历史的轨迹,感受到历史的多样与复杂,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了解到不同时代的历史。据此可得出益处:书籍既让我们看到人的命运,也让我们看到历史的轨迹(或:书籍的一大功能是让我们看到不同年代的历史)。
根据第⑧段“母亲走后,我病了……我总算明白了,面对坚硬的现实,书籍是一种抚慰人心的东西”以及第⑩段“那些书中的人物,会在你深陷生活泥潭之时,轻声地呼唤,用他们心怀梦想,不卑不亢的故事,激励你抵御苦难,勇往直前”可知,作者在经历母亲去世的巨大痛苦后,通过阅读书籍度过了艰难的时光,在遭遇痛苦和煎熬时,书籍能够给予我们慰藉,激励我们勇敢面对困难。据此可得出益处:书籍能够在我们痛苦煎熬的时候抚慰人心(或:书籍能够激励我们抵御苦难,勇往直前)。
根据第⑩段“那些读过的书,会一本本充实你的内心,让虚无单调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可知,通过阅读书籍,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充实,原本单调的世界也会因此变得丰富多彩。据此可得出益处:书籍让我们内心充实,让单调的世界变得多彩。
根据第⑪段“所以,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书中自我疗愈,获得一份期待与迎接明天的底气,让人生坚定从容”可知,书籍具有自我疗愈的力量,能够让我们在面对人生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据此可得出益处:书籍让我们自我疗愈,获得底气,让人生从容。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先回答“不矛盾”,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作者在文中先是说“书籍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东西”,随后又说“书籍是一种抚慰人心的东西”,这两句话看似矛盾,但实际上是在不同的情境和背景下对书籍作用的不同理解,并不构成真正的矛盾。
首先,说“书籍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东西”,根据第⑦段“母亲晚年病重,揪心裂骨的痛如凛冽的寒风夹裹着寒刀利剑……一本书无论如何也挡不住疼痛和发烧……”可知,这是作者在描述母亲晚年病重时自己的感受。面对母亲遭受的煎熬,作者深感无力,觉得书籍在这种情况下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无法减轻母亲的痛苦,因此产生了这种有些绝望和无奈的想法。这里的“自欺欺人”并非贬义,而是指书籍在面对现实苦难时的无力感。
然而,在母亲走后,作者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根据第⑧段“母亲走后,我病了……我总算明白了,面对坚硬的现实,书籍是一种抚慰人心的东西”可知,这时书籍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通过阅读,作者得到了慰藉,度过了艰难的时光,他感受到了书籍带来的力量,因此他说“书籍是一种抚慰人心的东西”。这句话体现了书籍在作者心灵受创时的治愈作用,它能够帮助人们走出困境,重拾信心。
综上所述,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它们分别描述了书籍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在无法改变的现实面前,书籍可能显得无力;但在心灵需要慰藉时,书籍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据此作答即可。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及阅读迁移能力。
根据第⑤段“一个个昔日的英雄、美人从书籍的封面背后踱出来,他们继续着过往的战争和爱情……不假臧否之间,直逼人与事的内在本质”可知,“书籍真实地制造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指的是书籍通过文字描绘出各种虚构的情节、场景和人物,这些内容仿佛是梦幻般的存在,但它们又来源于真实的历史、文化、情感等元素,所以说是真实地制造。“书籍梦幻般地制造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则强调书籍能将虚构的内容展现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能反映出人性、历史、社会等真实的方面,揭示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人能够从中领悟到对现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据此再结合《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列举一例进行阐述即可。
示例:作者虚构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在取经途中遇到各种妖魔鬼怪的故事。如火焰山阻挡了他们的西行之路,只有借到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才能灭火通过。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情节构成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但这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会遇到重重困难,需要不断努力克服,就像唐僧师徒面对火焰山的阻碍一样,不放弃才能最终取得真经,实现目标。
【任务五 书学习之义】
17.学习之奥义,藏在朝迎旭日、暮伴星辰的日夜点滴之中。请你从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题目1:
《阅读的力量》中提到:“夜幕降下来的时候,那一堆书还是那么平静吗?”试想现在你来到一家图书馆,里面馆藏丰富,品类多样,有工具类、文艺类、科普类、专业类等书籍。夜幕渐深,馆里开始热闹非凡:每一本书都活了起来,有的在陶醉,有的在感叹,有的在辩驳……
请你想象这些书籍身上发生过什么精彩的故事,以《一本书的自白》为题,用第一人称写一本书的“经历”,注意写活一本书的目的。
题目2:
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是一场漫长而又充满奇幻色彩的旅程,也许充满了红橙黄绿各种色彩;又或者,学习就像一个五味杂陈的调味盒,充满了酸甜苦辣。
请你补全标题《学习的 》,可以是一种或多种色彩,也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滋味,写一篇作文记录你的学习生活。
【答案】略。探寻书包的前世今生
前言:“装满①dīng ②níng 装满梦,学子背上读光阴。其中多少③líng 云志,④jù 是经由此处寻。”亲爱的同学,当你读到这里,你是否也想到了日日陪伴你的书包?从古至今,读书人都离不开装书的工具,古人用什么来装书?在漫长的岁月里,书包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我们一起探秘书包的前世今生。
配图
解说
探究
【甲】考箱,是古代学子所用的书包,多用脱胎漆器制作而成,有多种型制规格,里面分层放笔墨、纸、砚。读书人提着这样的木制箱子,去县城省城乃至京城赶考,博取功名。
探究过程
①从【甲】【乙】到【丙】,书包的材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从【丙】中可以看出书包的样式和纹饰发生了变化。
③【丁】中的书包还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
探究结果
从书包的变迁史中,我们探究出小小的书包承载着 。
【乙】笈,谓学士所以负书箱。——周处《风土记》
纸质书籍普及后,笈就成为了理想的背书工具,笈多用竹、藤编织,用以放置书籍、衣巾等。《玄奘负笈图》描绘了僧人玄奘负笈远游的盛况。
【丙】宋代时出现了一种布袋,可背在肩上,是当时学童用具的主要形式。宋代的书包不仅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还方便实用,常被染成各种颜色,绣上精美的图案。
【丁】七十年代学生背的书包常常是薄薄的黄布包,“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生动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的推崇。黄布包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独特印记,装着不可抹去的芳华记忆。
【戊】现代的书包朝向设计个性化、功能多样化、材质健康环保化等方面发展。现代的书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容器了,它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方法借鉴
文言词句
字词释义
课内迁移法:根据“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中对“道”的理解。
谢遏诸人共道‘竹林’优劣
(1)道:_______
语境推断法:“先辈初不臧贬‘七贤’”,前文有:“谢遏诸人共道‘竹林’优劣”。
先辈初不臧贬‘七贤’
(2)臧贬:_______
词性推断法:①名词,祸患,灾难;②动词,忧虑,担心。
太傅患之
(3)患:____(填写序号)
子侄品行的不足
筛选文本信息(用原文回答)
我的学习批注
茫然空虚之态
①_______
设疑发问, 引发子侄们思考父辈对他们的良苦用心和期望,谢玄的“芝兰玉树”之志因谢安的引导而来。
②_____
谢公曰:“先辈初不臧贬‘七贤’”。
以先辈对“竹林七贤”的敬重,引导子侄们谦恭明礼、见贤思齐。
奢靡浮华之风
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③_______
我的补充:诗歌《晋·谢玄》向我们展示了谢氏后人的风采:④_______
(结合诗句分析谢玄的人物形象)
我的结论:谢安用言传身教勉励、教导后辈,谢氏家族人才辈出,离不开谢安智慧的教子之道。
单元导语
人的一生如何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回答。但总有一些精神,代代传承,历久弥新,永远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勇前行,本单元课文,有对崇高精神的庄严颂扬,有对嘉德懿行的至诚礼赞,有对革命壮志的激昂宣告,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都彰显着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
课文篇目
《纪念白求恩》《回忆我的母亲》《梅岭三章》《诫子书》
意象
画面
诗句
树、鸦、马
①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②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景寓情思
鹤
③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④《__________》其一)
月亮
⑤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⑥作者: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朝阳
⑦__________,⑧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景含理趣
流水
⑨__________,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
在完成“诗情画意”专栏的过程中,园园发现,这种利用图像的学习方法和材料一中“为语段建立起语境上的联系”的学习方法,都运用了脑科学记忆法中的工具:⑩_________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阐释】于漪在《往事依依》中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名著阅读,少年正是读书时,翻译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