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试卷(含解析)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doc/images/p_f_2_p/16699032/4/1_1739284649829.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试卷(含解析)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doc/images/p_f_2_p/16699032/4/2_1739284649829.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试卷(含解析)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doc/images/p_f_2_p/16699032/4/3_1739284649829.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试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简答,实验题,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D.冶炼生铁
2.下列哪位科学家用精确的定量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 )
A. 拉瓦锡B. 道尔顿
C. 门捷列夫D. 阿伏伽德罗
3.运输天然气的车应贴的危险化学品标志是( )
A.易燃气体B.腐蚀性物质
C.易燃固体D.毒性物质
4.2022年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精彩开讲。下列授课实验内容中,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失重条件下,细胞的生长发育
B.水球中注入气泡,呈现一正一反两个像
C.航天员太空浮力实验
D.水球中放入泡腾片,会产生大量气泡
5.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蕴含了许多化学知识,下列传统节日的习俗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春节—喜贴春联B.清明节—焚香祭祖
C.端午节—粽叶包粽D.中秋节—观花赏月
6.某同学为了研究化学实验中的一种固体试剂(试剂经老师确认,没有危险可以进行实验) ,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其中不正确的方案是( )
A.观察它的颜色、状态、气味
B.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
C.加热观察它是否发生变化
D.品尝它的味道
7.下雪天,当路面出现积雪时,部分路段,环卫工人会往雪上撒盐或沙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有的同学提出这样做是为了增大车轮胎与地面的摩擦;有的同学提出这可以加速冰雪融化。就上面同学提出的观点而言,属于科学研究中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B.建立猜想和假设C.进行实验D.交流与讨论
8.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铜和铝用于生产电缆B.冬天烧煤取暖
C.用糖做调味品D.用铁做锅
9.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B.试剂间的反应
C.吸取液体D.检查装置气密性
10.下列水的变化过程涉及物理变化的有几处( )
A.2处B.3处C.4处D.5处
11.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蜡烛沉入杯底
B.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C.水沸腾实验:试管口有水雾,玻璃片上有水生成
D.蜡烛燃烧时:发黄光,放热,冒白烟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B.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应关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变化的过程等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蜡烛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
D.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学科
13.实验要有安全意识。下列行为不正确的是( )
A.进行化学实验需要戴好护目镜
B.实验中会用到电器,禁止湿手操作
C.离开实验室前需用肥皂等清洗双手
D.实验中会用到较高温度的仪器,可以用手直接碰触
14.实验室区分下列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
A.AB.BC.CD.D
15.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检验蜡烛燃烧产物有水B.量取27mL 液体
C.石蜡的熔化实验D.推动活塞检查装置气密性
二、填空与简答(本大题共2小题)
16.这个夏天,你是否曾为他们而感动? 2024年7月 26日第33届夏季奥运会在巴黎举行,敢于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激励着我国运动员努力实现新的突破。正是无数个勇于追梦、敢于突破的身影、汇聚起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澎湃力量。
“绿色奥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环保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奥运火炬的燃料也在不断变化,本次奥运会选用的燃料就是可再生丙烷(C₃H₆),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微溶于水,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燃烧时火焰明亮耀眼。
(1)请根据上述信息,归纳出丙烷的具有的化学性质的是① ,因此可以做燃料,说明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② 决定的。请写出丙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③ 。
(2)奥运之“铝”:铝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奥运火种台是一个在水面上悬浮着的圆环,下方底座由铝制作而成:下方象征着塞纳河,其中铝元素的符号是 。
17.“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1)倒开水时,要把水瓶的软木塞 (填“倒放”或“正放”)在桌面上。
(2)厨房里的花生油用 (填“细”或“广”) 口瓶盛装更好。
(3)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也可以在家中进行,一次实践作业中,小明将苏打放入玻璃杯中,倒入食醋后,用筷子进行搅拌。其中,玻璃杯的作用与实验室中 (填仪器名称)作用相似,筷子的作用与 (填仪器名称)相似。
(4)21世纪以来,化学研究和应用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下符合上述理念的做法是 (填序号) 。
A.不用的电池就地掩埋B.废旧金属回收利用C.大量使用化肥促进粮食增产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
18.如图是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化学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 (填写名称);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 ;仪器B的用途,在常温或加热时, 。
(2)如图进行实验,操作步骤有:①注入少量稀盐酸②试管里放入几小块石灰石③连接装置并固定在铁架台上④装置气密性 ⑤检查验证所制得的气体。正确的排序为: (填字母)。
A.④②①③⑤B.③④①②⑤
(3)向石灰石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当烧杯中观察到 (填字母) 现象,可证明石灰石和稀盐酸发生化学变化。
A.液面下导管口有气泡冒出B.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4)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导管末端可能会出现下图所示的现象。如果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很快会出现的是① (填字母,下同),冷却后会出现的是②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最有可能出现的是③ 。
四、填空与简答(本大题共2小题)
19. 化学要研究物质的变化,若按研究物质的变化角度进行分类;
(1)实验B和 归为一组(填写“A”或“C”) , 分类的依据是 ;
(2)化学反应的特征是 ,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而且伴随着 的变化,常表现为放热、吸热、发光等。
(3)在做C组实验时,其他小组同学同时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氧气和一氧化碳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①表示氧气含量变化,②表示一氧化碳含量变化)。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填序号) 。
①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②蜡烛燃烧生成了一氧化碳 ③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20.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认识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掌握实验基本技能,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 (填序号) ;
(2)量取一定量的稀盐酸需要用到的仪器 (填序号);
(3)取用块状大理石需要用到仪器 (填序号);
(4)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应使用的仪器是 (填序号);
(5)集气瓶的注意事项: ;
(6)没有用量说明液体取 mL;
(7)加热试管时,试管外壁不干燥会导致的后果是: ;
(8)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从试管 套上、取下;
(9)使用酒精灯时如不慎碰倒酒精灯,不要惊慌,万一洒出的酒精在实验台上烧起来,应立刻 。
(10)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 ,也不成股流下,表明仪器已经洗干净。洗过的玻璃仪器应 (填字母)在试管架上。
A.正放 B.倒扣
(11)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12)搭建如图所示装置时,需要调节试管高度,保证用外焰加热试管,应调节(填“K1”或“K2”或“K3” ) 处的螺丝。
五、科学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
21.雨后的一天,小德就和爸爸给农田里的玉米施肥。在施肥过程中,小德闻到化肥产生了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阳光照射下,他不小心撒在干燥土壤表面的肥料过一会后竟消失了。小德很好奇,记住了化肥的名称是碳酸氢铵,回到学校后,他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氢铵(简称碳铵)是一种常用的化肥,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
湿润的无色酚酞试纸遇氨气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气体变浑浊。
【提出问题】碳铵消失的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进行实验】
(1)①在试管内加入少量的碳铵固体,用酒精灯加热。
②闻产生气体的气味。
③将湿润的无色酚酞试纸放在试管口,一段时间后试纸变红,证明生成了 。
④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了 。
⑤将干冷的玻璃片放在试管口,观察到只有水珠生成,而没有固体生成。
【得出结论】
(2)碳铵消失的过程属于 变化。
【反思与评价】
(3)根据上文及实验总结如何保存碳铵 。
【总结提升】
(4)某固体加热后消失,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一定是化学变化B.一定是物理变化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参考答案
1.【答案】B
【详解】A、粮食酿酒是将粮食发酵,该变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是化学变化,错误;
B、纺纱织布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正确;
C、烧制陶瓷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燃烧,错误;
D、冶炼生铁是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错误。故选B。
【点睛】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根据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答案】A
【详解】A、拉瓦锡首先通过化学实验证明了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
B、道尔顿提出原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原子学说,不符合题意;
C、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了元素周期表,不符合题意;
D、阿伏加德罗首先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创立了分子学说,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答案】A
【详解】天然气为易燃气体,不是腐蚀性物质、易燃固体、毒性物质,则应贴易燃气体标志。
故选A。
4.【答案】D
【详解】在失重条件下研究细胞的生长发育属于生物学的研究范畴,A不符合题意;水球中注入气泡,呈现一正一反两个像,属于物理学的研究范畴,B不符合题意;航天员太空浮力实验属于物理学的研究范畴,C不符合题意;由水球中放入泡腾片会产生大量气泡可知,有物质发生了变化,属于化学的研究范畴,D符合题意。
5.【答案】B
【详解】A. 贴春联只是改变春联的位置,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该选项不正确;
B. 焚香祭祖时,香烛在燃烧的时候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该选项正确;
C. 粽叶包粽只是改变食材的形状,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该选项不正确;
D. 观花赏月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6.【答案】D
【详解】A、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探究活动正确,不符合题意;
B、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探究活动正确,不符合题意;
C、加热物质观察变化是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探究活动正确,不符合题意;
D、化学药品不能随便品尝,以免发生事故,探究活动错误。
故选D。
7.【答案】B
【详解】据题目可知,同学们没有进行实验,而是凭生活经验,认为:下雪天往路面上撒盐或沙子,可能会增大汽车与地面的摩擦;也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加速冰雪的熔化;故这是一种据生活经验的猜想,故属于建立假设或猜想的环节,故选B。
8.【答案】B
【详解】A、铜和铝用于生产电缆,利用的是它们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 煤燃烧是利用煤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并放出热量来取暖,这一过程涉及化学变化,体现了煤的化学性质,“冬天烧煤取暖” 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C、用糖做调味品,利用的是糖的味道,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用铁做锅,利用的是铁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答案】D
【详解】A、加热液体时,需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液体的体积不超试管容积的1/3,试管与桌面呈45°角倾斜,试管口不可对着人,图中液体的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A选项错误;
B、量筒不可用作反应容器,B选项错误;
C、取用试剂时,取下的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以防瓶塞被污染,图中瓶塞没有倒放在桌面上,C选项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用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产生气泡,且松开手后导管口上升一段液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D选项正确。
故选:D。
10.【答案】B
【详解】水加热成水蒸气,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水蒸气冷却成水,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蒸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水蒸气冷却成水,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物理变化有三处;
故选B。
11.【答案】B
【详解】A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蜡烛浮在水面上,因为蜡烛的密度比水小,错误;
B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会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正确;
C、水沸腾实验:试管口有水雾,玻璃片上有水珠生成,“有水生成” 的描述不准确,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错误;
D 、蜡烛燃烧时:发黄光,放热,产生黑烟,错误。
故选B。
12.【答案】C
【详解】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该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同时该过程中还伴随着蜡烛熔化这一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应关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变化的过程等,故B不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蜡烛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故C符合题意;
D、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学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D
【详解】A、进行化学实验需要戴好护目镜,保护眼睛,行为正确,不符合题意;
B、实验中会用到电器,禁止湿手操作,以防触电,行为正确,不符合题意;
C、离开实验室前需用肥皂等清洗双手,保持卫生,行为正确,不符合题意
D、实验中会用到较高温度的仪器,不可以用手直接碰触,以免烫伤,行为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C
【详解】
A 、铜丝呈紫红色,铁丝呈银白色,观察颜色可以区分,方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稀盐酸能与大理石反应产生气泡,水与大理石不反应,分别加入大理石观察可以区分,方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
C、白糖和食盐都能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观察溶解现象无法区分,方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D 、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分别伸入燃着木条观察现象可以区分,方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答案】D
【详解】A、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烧杯蘸有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该实验无法证明是否有水生成,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石蜡受热才能熔化,将石蜡放在冷水中,不能熔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将活塞往里推一段距离,长颈漏斗中形成水柱,且液面高度不下降,则可知气密性良好,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故选D。
16.【答案】(1) 可燃性 性质 (或化学性质)
(2)Al
【详解】(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丙烷具有的化学性质是:具有可燃性;丙烷具有可燃性,可以做燃料,说明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丙烷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丙烷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2)铝元素的符号是:Al。
17.【答案】(1)倒放
(2)细
(3) 烧杯 玻璃棒
(4)B
【详解】(1)倒开水时,要把水瓶的软木塞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污染水瓶内的水;
(2)花生油属于液体,故厨房里的花生油用细口瓶盛装更好;
(3)将苏打放入玻璃杯中,倒入食醋后,用筷子进行搅拌。其中,玻璃杯的作用与实验室中烧杯作用相似,均用作反应容器,筷子的作用与玻璃棒的作用相似,均起到搅拌作用;
(4)A、不用的电池就地掩埋,电池中的重金属会污染水源和土壤,不符合题意;
B、废旧金属回收利用,可以节约金属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C、大量使用化肥促进粮食增产,会污染环境,应合理使用化肥,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答案】(1) 碳酸钙 铁架台 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2)A
(3)B
(4) C A B
【详解】(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铁架台;
仪器B为试管,试管可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2)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步骤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试管里放入石灰石;注入少量稀盐酸;连接装置并固定在铁架台上;检查验证所制得的气体。故顺序为:④②①③⑤。
故选A;
(3)A、液面下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不能说明石灰石和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还可能是装置内的空气逸出,不符合题意;
B、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说明石灰石和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B;
(4)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如果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故填:C;
冷却后,由于装置内气体逸出,装置内压强减小,故导管口形成一段水柱,故会出现的是A;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则无明显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B。
19.【答案】(1) C B和C均是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验
(2) 有新物质生成 能量
(3)②
【详解】(1)实验A中木材制成木船,是木材的形状大小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水沸腾时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实验B中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实验C中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因此实验B和C归为一组,分类的依据是:B和C均是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验。
(2)化学反应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而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放热、吸热、发光等。
(3)图中①表示氧气含量变化,②表示一氧化碳含量变化。
①根据图像,不能得知蜡烛燃烧生成了水,①错误;
②一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一氧化碳,②正确;
③蜡烛熄灭时,氧气含量不为0,说明容器内氧气没有耗尽,③错误。
故选:②。
20.【答案】(1)⑤
(2)⑧⑨
(3)④
(4)③
(5)不能加热
(6)1~2
(7)试管炸裂
(8)底部
(9)用湿抹布扑盖
(10) 不聚成水滴 B
(11)B
(12)K1
【分析】根据图像,①~⑨分别是药匙、试管、漏斗、镊子、烧杯、广口瓶、细口瓶、量筒、胶头滴管。
【详解】(1)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故填:⑤。
(2)量取一定量的稀盐酸需要用到量筒和胶头滴管,故填:⑧⑨。
(3)取用块状大理石需要用到镊子,故填:④。
(4)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应使用的仪器是漏斗,故填:③。
(5)集气瓶的注意事项:不能加热。
(6)没有用量说明液体取1~2mL。
(7)加热试管时,试管外壁不干燥会导致的后果是:试管因受热不均匀而炸裂。
(8)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从试管底部套上、取下。
(9)使用酒精灯时如不慎碰倒酒精灯,不要惊慌,万一洒出的酒精在实验台上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10)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表明仪器已经洗干净。洗过的玻璃仪器应倒扣在试管架上,故填:不聚成水滴;B。
(11)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目的是平衡气压,方便下次使用时取下灯帽,目的不是挥发水分,故选:B。
(12)根据图像,K1是控制夹具高度的螺帽,需要调节试管高度,应调节K1处的螺丝。
21.【答案】(1) 氨气 二氧化碳
(2)化学
(3)放到干燥阴凉处,防止日晒(合理即可)
(4)C
【详解】(1)③根据“湿润的无色酚酞试纸遇氨气变成红色”可知,将湿润的无色酚酞试纸放在试管口,一会儿后试纸变红,证明生成了氨气;
④根据“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气体变浑浊”可知,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
(2)根据以上实验可知,碳铵在加热过程中生成了氨气、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
(3)碳铵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所以在保存碳铵化肥时要放到干燥阴凉处,防止日晒;
(4)某固体加热后消失,可能是物理变化,例如冰加热时消失,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例如碳铵加热时消失,生成氨气、二氧化碳等物质,是化学变化。
故选C。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
A
铜丝和铁丝
观察颜色
B
稀盐酸和水
分别加入大理石观察
C
白糖和食盐
分别溶于水观察
D
氧气和二氧化碳
分别伸入燃着木条, 观察现象
A
B
C
木材制成木船
水的沸腾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蜡烛燃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德强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化学试卷,共6页。
这是一份[化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有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