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8讲细胞呼吸含解析答案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8讲细胞呼吸含解析答案第1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8讲细胞呼吸含解析答案第2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8讲细胞呼吸含解析答案第3页
    还剩4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8讲细胞呼吸含解析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8讲细胞呼吸含解析答案,共5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描述有氧呼吸的过程,65kJ的能量,其中均有61,525=0,8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通过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说出细胞呼吸类型(重点)。
    2.描述有氧呼吸的过程(重、难点)。
    3.通过曲线分析认识O2浓度、温度、水分等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4.通过种子储藏、酒精发酵等了解细胞呼吸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考点一 细胞呼吸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1.图解有氧呼吸过程
    (1)总反应式:
    (2)能量转化:1m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977.28kJ左右的能量转移至ATP中,其余能量则以热能形式散失。
    (3)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燃烧相比,有氧呼吸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一部分能量储存在ATP中。
    2.无氧呼吸的类型和过程
    (1)场所:全过程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2)过程
    (3)放能:1ml葡萄糖释放196.65kJ(生成乳酸)或225.94kJ(生成酒精)的能量,其中均有61.08kJ的能量转移至ATP中。
    3.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温度
    (1)原理:细胞呼吸是一系列酶促反应,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细胞呼吸速率。
    (2)曲线模型(如图)
    (3)应用
    O2浓度
    (1)原理:O2是有氧呼吸所必需的,且O2对无氧呼吸过程有抑制作用。
    (2)曲线模型(如图)
    ①O2浓度低时,无氧呼吸占优势。
    ②随O2浓度增大,无氧呼吸逐渐被抑制,有氧呼吸不断加强。
    ③当O2浓度达到一定值后,随O2浓度增大,有氧呼吸不再加强(受呼吸酶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3)应用
    ①选用透气消毒纱布包扎伤口,抑制破伤风杆菌等厌氧细菌的无氧呼吸。
    ②作物栽培中的中耕松土,保证根的正常细胞呼吸。
    ③提倡慢跑,防止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④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CO2浓度
    (1)原理:CO2是细胞呼吸的最终产物,积累过多会抑制细胞呼吸的进行。
    (2)曲线模型(如图)
    (3)应用:在蔬菜和水果保鲜中,增加CO2浓度可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含水量
    (1)原理:水作为有氧呼吸的原料和环境因素,影响细胞呼吸的速率。
    (2)特点: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快,随含水量的减少而减慢(如图)。
    (3)应用
    4.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选用透气消毒纱布包扎伤口,抑制破伤风芽孢杆菌等厌氧细菌的无氧呼吸。
    (2)作物栽培中的中耕松土,保证根的正常细胞呼吸。
    (3)提倡慢跑,防止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4)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情境长句·练思维
    1.与燃烧迅速释放能量相比,有氧呼吸是逐级释放能量的,这对于生物体来说,意义是 。
    2.粮食储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现象,其原因是 。
    3.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
    4.细胞在进行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能量的主要去向是 ,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的主要去向是 。
    典型例题1 围绕细胞呼吸的过程考查生命观念及科学思维
    (2020·山东等级考模拟)
    5.线粒体中的[H]与氧气结合的过程需要细胞色素c的参与。细胞接受凋亡信号后,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可转移到细胞质基质中,并与Apaf−1蛋白结合起细胞凋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有氧呼吸过程产生[H]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B.细胞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
    C.细胞色素c功能丧失的细胞将无法合成ATP
    D.若细胞中Apaf−1蛋白功能丧失,细胞色素c将不会引起该细胞凋亡
    (2019·全国卷Ⅱ,T2)
    6.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这种现象与马铃薯块茎细胞的无氧呼吸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葡萄糖
    B.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是由丙酮酸转化而来
    C.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过程不能生成ATP
    D.马铃薯块茎储藏库中氧气浓度的升高会增加酸味的产生
    典型例题2 细胞呼吸类型的判断和有关计算
    (2020·全国卷Ⅰ,T2)
    7.种子贮藏中需要控制呼吸作用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若作物种子呼吸作用所利用的物质是淀粉分解产生的葡萄糖,下列关于种子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产生的CO2与乙醇的分子数相等,则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
    B.若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与释放CO2的相等
    C.若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且产物是乳酸,则无O2吸收也无CO2释放
    D.若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和无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比释放CO2的多
    8.现有一瓶葡萄糖液,内置有适量的酵母菌,经测定瓶中放出CO2的体积与吸收O2 的体积比为7 :6,这是因为(假设两种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
    A.有1/3的酵母菌在进行需氧呼吸B.有6/7的酵母菌在进行需氧呼吸
    C.有2/3的酵母菌在进行需氧呼吸D.有1/7的酵母菌在进行需氧呼吸
    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2.细胞呼吸中[H]和ATP的来源和去路的比较
    3.判断细胞呼吸方式的三大依据
    考点二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及其拓展应用
    1.实验原理
    2.实验步骤
    (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葡萄糖溶液)。
    (2)检测CO2的产生,装置如图所示。
    注:澄清石灰水也可以换为溴麝香草酚蓝溶液。
    (3)检测酒精的产生
    3.实验现象
    典型例题1 教材基础
    (2018·天津卷,T5)
    9.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连通CO2和O2传感器的100mL锥形瓶中,加入40mL活化酵母菌和60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培养液中O2和CO2相对含量变化见下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t1→t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
    B.t3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快
    C.若降低10℃培养,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
    D.实验后的培养液滤液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变成灰绿色
    10.为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某同学将实验材料和用具按如图所方安装好。下列善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组实验探究的分别是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的呼吸方式
    B.甲组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CO2
    C.将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滴入B瓶中,颜色变成灰绿色,证明有酒精产生
    D.乙组中B瓶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的目的是耗尽B瓶中的O2以形成无氧环境
    典型例题2 拓展延伸
    11.某同学为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设置了如图装置两组。甲组中A处放置一定质量的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B中装有一定量的NaOH溶液;乙组中A处放置等量的马铃薯块茎,B中装有等量的蒸馏水。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红色液滴的移动情况(不考虑气体水溶性、温度等因素对液滴移动的影响,设底物为葡萄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马铃薯块茎有氧呼吸的产物有H2O、CO2和酒精
    B.甲组液滴的移动情况可反映马铃薯块茎呼吸产生的CO2量
    C.甲、乙两组液滴均可以左移或不移动
    D.若甲组液滴左移,乙组液滴不移动,不能确定马铃薯块茎的呼吸方式
    12.某研究小组想测量萌发的小麦种子、蚯蚓呼吸速率的差异,设计了以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分别以20粒萌发的种子和4条蚯蚓为材料,每隔5 min记录一次有色液滴在刻度玻璃管上的读数,结果如表1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表1
    注: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mm
    (1)装置图中的Y溶液是 ,其作用是 。设置乙装置的目的是 。
    (2)实验开始后保持注射器的活塞不移动,有色液滴将向 移动(填“左”或“右”),以蚯蚓为材料时有色液滴移动的最大速率是 。
    (3)另一组该实验装置每隔5 min测量时,将注射器活塞往 (填“上”或“下”)移动,待有色液滴回到实验开始时的位置停止,根据活塞移动距离可测出气体的变化量,其中以小麦为材料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分析数据可知该段时间小麦种子的有氧呼吸速率为 ,在此过程中,有氧呼吸的强度越来越 。
    1.探究种子萌发时细胞呼吸的类型
    (1)实验设计:欲确认某生物的呼吸类型,应设置两套呼吸装置,如图所示(以发芽种子为例)。
    (2)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2.种子萌发时呼吸速率的测定
    (1)实验装置(见1中装置一)
    (2)指标及原理
    ①指标:细胞呼吸速率常用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或O2吸收量来表示。
    ②原理:组织细胞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CO2被NaOH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刻度管内的着色液左移。单位时间内着色液左移的距离即表示呼吸速率。
    (3)物理误差的校正
    ①如果实验材料是绿色植物,整个装置应遮光处理,否则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干扰呼吸速率的测定。
    ②如果实验材料是种子,为防止微生物的细胞呼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对装置及所测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③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将所测的生物材料灭活(如将种子煮熟),其他条件均不变。
    (4)实验拓展:呼吸底物与着色液移动的关系
    脂肪含氢量高,含氧量低,等质量的脂肪与葡萄糖相比,氧化分解时耗氧量高,而产生CO2量少。因此脂肪有氧呼吸时,产生CO2量小于消耗O2量,着色液移动更明显。
    [2023·浙江1月选考]
    13.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可利用酵母菌、葡萄糖溶液等材料进行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用量和葡萄糖溶液浓度是本实验的自变量
    B.酵母菌可利用的氧气量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
    C.可选用酒精和CO2生成量作为因变量的检测指标
    D.不同方式的细胞呼吸消耗等量葡萄糖所释放的能量相等
    [2023·北京卷]
    14.运动强度越低,骨骼肌的耗氧量越少。如图显示在不同强度体育运动时,骨骼肌消耗的糖类和脂类的相对量。对这一结果正确的理解是( )
    A.低强度运动时,主要利用脂肪酸供能
    B.中等强度运动时,主要供能物质是血糖
    C.高强度运动时,糖类中的能量全部转变为ATP
    D.肌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才能氧化分解提供能量
    (2022·江苏,15)
    15.下图为生命体内部分物质与能量代谢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三羧酸循环是代谢网络的中心,可产生大量的[H]和CO2并消耗O2
    B.生物通过代谢中间物,将物质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相互联系
    C.乙酰CA在代谢途径中具有重要地位
    D.物质氧化时释放的能量都储存于ATP
    (2020·山东,2)
    16.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TP,这种现象称为“瓦堡效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大量吸收葡萄糖
    B.癌细胞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会生成少量ATP
    C.癌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
    D.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
    (2022·河北,4)
    17.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无氧呼吸不产生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气体
    B.种子萌发时需要有氧呼吸为新器官的发育提供原料和能量
    C.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大量ATP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D.通气培养的酵母菌液过滤后,滤液加入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后变为灰绿色
    (2020·全国Ⅰ,2)
    18.种子贮藏中需要控制呼吸作用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若作物种子呼吸作用所利用的物质是淀粉分解产生的葡萄糖,下列关于种子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产生的CO2与乙醇的分子数相等,则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
    B.若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与释放CO2的相等
    C.若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且产物是乳酸,则无O2吸收也无CO2释放
    D.若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和无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比释放CO2的多
    (2022·山东,16)
    19.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线粒体基质中的还原型辅酶脱去氢并释放电子,电子经线粒体内膜最终传递给O2,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驱动H+从线粒体基质移至内外膜间隙中,随后H+经ATP合酶返回线粒体基质并促使ATP合成,然后与接受了电子的O2结合生成水。为研究短时低温对该阶段的影响,将长势相同的黄瓜幼苗在不同条件下处理,分组情况及结果如图所示。已知DNP可使H+进入线粒体基质时不经过ATP合酶。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4℃时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受阻
    B.与25℃时相比,4℃时有氧呼吸产热多
    C.与25℃时相比,4℃时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多
    D.DNP导致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H+浓度降低,生成的ATP减少
    (2021·湖南,12)
    20.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原理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方稻区早稻浸种后催芽过程中,常用40℃左右温水淋种并时常翻种,可以为种子的呼吸作用提供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氧气
    B.农作物种子入库贮藏时,在无氧和低温条件下呼吸速率降低,贮藏寿命显著延长
    C.油料作物种子播种时宜浅播,原因是萌发时呼吸作用需要大量氧气
    D.柑橘在塑料袋中密封保存,可以减少水分散失、降低呼吸速率,起到保鲜作用
    (2021·湖北,10)
    21.采摘后的梨常温下易软化。果肉中的酚氧化酶与底物接触发生氧化反应,逐渐褐变。密封条件下4℃冷藏能延长梨的贮藏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常温下鲜梨含水量大,环境温度较高,呼吸代谢旺盛,不耐贮藏
    B.密封条件下,梨呼吸作用导致O2减少,CO2增多,利于保鲜
    C.冷藏时,梨细胞的自由水增多,导致各种代谢活动减缓
    D.低温抑制了梨的酚氧化酶活性,果肉褐变减缓
    (2020·浙江7月选考,6改编)
    22.下列关于细胞的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的厌氧呼吸产生的ATP比需氧呼吸的多
    B.细胞的厌氧呼吸在细胞溶胶和线粒体嵴上进行
    C.细胞的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过程中都会产生丙酮酸
    D.若适当提高苹果果实贮藏环境中的O2浓度会增加酒精的生成量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23.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装置图,甲与乙中是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1、2、3、4号试管加入适量水后再滴加2滴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用来鉴定CO2。对此实验的结果、分析与评价错误的是
    A.丙试管与乙试管相连,其作用是为乙试管提供充足的氧气
    B.应在甲试管中加1mL石蜡油,制造无氧环境
    C.为了适当简化装置,可以将图中的2号或4号试管除去
    D.1号试管与3号试管相比,出现黄色的时间要短
    (2023·江苏连云港高三模拟)
    24.某兴趣小组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时,需排除未消耗完的葡萄糖对无氧呼吸产物酒精鉴定的影响(已知酒精的沸点为78℃)。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葡萄糖、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都能发生颜色反应,因两者都具氧化性
    B.可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90℃水浴,收集挥发气体冷凝处理后进行鉴定
    C.可适当延长酵母菌培养时间,以耗尽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再进行鉴定
    D.可用斐林试剂对酵母菌培养液进行鉴定,判断葡萄糖是否消耗完
    (2023·山东济南高三模拟)
    25.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人肌细胞中线粒体数量通常比缺乏锻炼的人多。下列与线粒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可通过线粒体膜上的载体蛋白运输到线粒体基质中
    B.线粒体中的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的过程需要O2的直接参与
    C.线粒体内膜上发生的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形成了ATP
    D.线粒体中的DNA 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26.心肌细胞中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的NADH不能穿过线粒体膜,NADH与草酰乙酸反应生成NAD+和苹果酸,苹果酸可以穿过线粒体膜,并与线粒体基质中的NAD+反应重新产生NAD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葡萄糖氧化分解过程有能量释放
    B.线粒体基质中NADH都来自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C.丙酮酸可以进入线粒体基质
    D.NADH可在线粒体内膜上被消耗
    (2023·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
    27.某实验小组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做了以下两组实验:用注射器A缓慢吸入25mL酵母菌葡萄糖培养液,倒置,排尽注射器中的气体,再吸入25mL无菌氧气,密封;用注射器B缓慢吸入25mL酵母菌葡萄糖溶液,倒置,排尽注射器中的气体,密封。将两注射器置于25℃的水浴锅中保温一段时间,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当观察到注射器A中的气体体积大于25mL时,说明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
    B.取注射器B中的适量液体,滴加少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溶液颜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
    C.将注射器A中的气体通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中,可观察到溶液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
    D.当注射器A、B中的气体体积均为25mL时,两注射器中酵母菌消耗的葡萄糖的量相同
    28.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表。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条件下,呼吸产物除CO2外还有酒精和乳酸
    B.b条件下,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C.c条件下,无氧呼吸最弱
    D.d条件下,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
    29.研究发现,在有氧或缺氧条件下,癌细胞都会利用葡萄糖作能源物质。在氧气充足条件下,癌细胞也主要依靠无氧呼吸供能。下列有关癌细胞的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肝癌细胞利用等量葡萄糖产生ATP的效率比正常细胞低
    B.有氧条件下,癌细胞释放的CO2量等于吸收的O2量
    C.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D.癌细胞中催化丙酮酸分解的酶不同,说明不同的酶可作用于同一底物
    (2023·辽宁沈阳高三模拟)
    30.如图为寒冷的深海里,某种海鱼部分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无氧呼吸途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②过程产生丙酮酸的同时也产生了少量[H],这些[H]会积累起来
    B.图中通过②③过程,葡萄糖中的化学能大部分转化为了热能
    C.在低氧条件下,该海鱼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可能多于消耗的O2
    D.在寒冷的深海里,影响该海鱼细胞呼吸强度的外界因素只有温度
    31.长在气温5℃以下地带的植物臭菘,其花序在成熟时温度可达30℃。研究发现,臭菘花序细胞耗氧速率是其它细胞的100倍以上,但等量葡萄糖生成ATP的量却只有其它细胞的4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O2消耗发生在线粒体内膜
    B.细胞呼吸生成的ATP转化成热能
    C.若臭菘细胞吸入18O2,则在该臭菘呼出的CO2中可检测到18O
    D.该现象有利于臭菘花序的发育
    (2023·山东威海高三模拟)
    32.芒果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时,细胞呼吸突然增强至原来的35倍左右,而后又突然减弱,随后果实进入衰老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呼吸时,葡萄糖在线粒体中被分解
    B.细胞呼吸增强时,果实内乳酸含量上升
    C.细胞呼吸减弱时,第一阶段产生的CO2减少
    D.低O2或高CO2处理,有利于芒果的储藏
    33.下列关于我国农业谚语的理解不合理的是( )
    A.AB.BC.CD.D
    34.某植物种子在密闭容器内发过程中O2和CO2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氧化分解的底物为葡萄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子萌发初期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增大,细胞代谢也随之增强
    B.A点时种子开始进行有氧呼吸,且B点时有氧呼吸最强
    C.A、B、C三个时刻种子产生CO2的场所都只有线粒体基质
    D.在A点后若将底物葡萄糖换成脂肪,则曲线①和②不重合
    35.“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的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图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和c运动强度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存在
    B.运动强度≥b后,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将大于O2的消耗量
    C.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
    D.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会因乳酸增加而使肌肉酸胀乏力
    (2023·辽宁锦州高三模拟)
    36.《齐民要术》记载了“热进仓”贮麦法:将经暴晒的小麦种子,趁热进仓贮存,温度控制在46℃左右,贮藏7一10天后通风降温,该贮藏方法具有防霉防虫的作用,且不影响种子的发芽率。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暴晒后自由水减少有利于储存
    B.种子贮藏时有一定强度的呼吸作用
    C.46℃高温持续时间越长越有利于提高种子发芽率
    D.降低含水量有利于抑制霉菌等有害生物的增殖
    37.下表是某植物X在适宜条件下,从开始播种到长出两片真叶期间CO2释放速率和O2吸收速率相对值的变化。其中胚根长出的时间是在30h,两片真叶在50h开始长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植物种子含水量的快速增加发生6~18h
    B.18~24h呼吸作用的产物有CO2、H2O和乳酸
    C.40h时,形成ATP的能量全部来自有氧呼吸
    D.46~52h,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不全是糖类
    38.过氧化物酶体是真核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对细胞内的氧水平有很大的影响。下图为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中相关生化反应速率在不同O2浓度下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消耗O2的酶均分布在相应的细胞器基质中
    B.低O2条件下,线粒体中的酶比过氧化物酶体中的酶催化效率高
    C.过氧化物酶体利用O2的能力随O2浓度增加而增强
    D.过氧化物酶体可保护细胞免受高浓度氧的毒害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
    (2023·江苏南通高三期末)
    39.呼吸电子传递链是指在线粒体内膜上由一系列呼吸电子传适体组成的将电子传递到分子氧的“轨道”,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有氧呼吸过程中产能最多的阶段
    B.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的NADH所携带的电子最终传递给了氧气
    C.高能电子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释放能量推动H+跨过内膜到达线粒体基质
    D.呼吸链的电子传递所产生的膜两侧H+浓度差为ATP的合成提供了驱动力
    (2023·河北高三模拟)
    40.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释放等量CO2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1/3
    B.发菜和硝化细菌进行有氧呼吸时,外界环境中的O2只需要穿过1层生物膜即可参与反应
    C.油菜种子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会出现消耗O2比释放CO2多的情况
    D.在密闭容器中用葡萄糖培养液培养动物细胞时,气体体积不发生变化可以判断其只进行有氧呼吸
    (2023·江苏镇江高三调研)
    41.细胞呼吸除了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还是生物体代谢的枢纽,如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转化为甘油、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而非糖物质又可以通过一系列反应转化为葡萄糖。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中的物质都可作为细胞呼吸的底物,为生物代谢提供能量
    B.脂质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时,元素组成和比例均不发生改变
    C.与燃烧相比,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储存在ATP中
    D.在人体细胞中,细胞呼吸的中间产物可能转化为必需氨基酸
    (2023·湖南湘潭高三模拟)
    42.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分布在细胞质中代谢比较旺盛的部位
    B.过保质期的酸奶常出现胀袋现象是由于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的气体造成的
    C.呼吸作用的终产物中有水,则一定进行了有氧呼吸
    D.真核细胞都进行有氧呼吸
    43.科研人员探究温度对密闭罐中水蜜桃果肉细胞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h内,果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B.50h后,30℃条件下果肉细胞没有消耗O2,密闭罐中CO2浓度也会增加
    C.50h后,30℃的有氧呼吸速率比2℃和15℃慢,是因为温度高使酶活性降低
    D.实验结果说明温度越高,果肉细胞有氧呼吸速率越大
    (2023·河北衡水中学高三模拟)
    44.我国古籍中曾经记载过一种名叫“冰鉴”的东西,也就是古人的“冰箱'“冰鉴”就像一个盒子,在里面放上冰块,然后再把食物放在冰块的中间,以此起到保鲜食物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放在冰块中间,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呼吸,从而抑制细菌的繁殖
    B.在低温的冰块中,降低了微生物细胞中呼吸酶的活性,使细胞中的有机物不再被分解
    C.蔬菜瓜果类的保鲜环境,温度和氧气越低越好
    D.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中的O全部来自葡萄糖
    (2023·江苏高邮第一中学高三月考)
    45.如图是在适宜温度条件下测得的小麦种子CO2释放量与O2浓度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Q点、P点产生CO2的场所分别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B.R点CO2释放量最少,因此5%的O2浓度最适合小麦种子的储存
    C.若将实验材料换为等质量的花生种子,P点后O2的吸收量比小麦种子的少
    D.若图中AB=BC,则此时小麦种子单位时间内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2023·山东潍坊高三检测)
    46.水分胁迫是指由于植物水分散失超过水分吸收,使植物组织含水量下降、正常代谢失调的现象。植物发生水分胁迫时细胞中的合成过程减弱而水解过程加强。干旱、淹水等均能起水分胁迫。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分胁迫可引起植物气孔开放程度下降,光合速率降低
    B.水分胁迫可造成植物细胞内的自由水减少,引起代谢降低
    C.水分胁迫时,植物细胞中水解过程加强,导致植物细胞渗透压下降
    D.长时间淹水,植物根细胞无氧呼吸积累酒精使根细胞受损,吸水减少
    三、非选择题
    47.如图表示酵母菌细胞内细胞呼吸相关物质代谢过程,请回答以下问题:
    (1)酵母菌细胞内丙酮酸在 (填场所)被消耗,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丙酮酸在不同场所被分解时有什么不同? 。
    (2)酵母菌在O2充足时几乎不产生酒精,有人认为是因为O2的存在会抑制图中酶1的活性而导致无酒精产生,为验证该假说,实验小组将酵母菌破碎后高速离心,取 (填“含线粒体的沉淀物”或“上清液”)均分为甲、乙两组,向甲、乙两支试管加入等量的葡萄糖溶液,立即再向甲试管中通入O2,一段时间后,分别向甲、乙两试管中加入等量的 进行检测。
    48.种子生活力是种子的发芽潜在能力和胚所具有的生命力,是检测种子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以下是检测小麦种子生活力的两种方法和有关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1)BTB (溴麝香草酚蓝)法:活种子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CO2能够使BTB (溴麝香草酚蓝) (颜色变化)。
    (2)TTC法:已知染料TTC在氧化态时为无色,还原态时为红色。将煮熟的小麦种子(甲组)和未煮小麦种子(乙组)纵切后分别放入TTC溶液,适宜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取出后置于滤纸上观察胚的颜色。预期乙组的胚为红色,原因是 .
    (3)若将n粒小麦种子置于黑暗中使其萌发,得到n株黄化苗。那么,与萌发前的这n粒干种子相比,这些黄化苗的有机物总量和呼吸强度表现为 。
    (4)科学家常用呼吸熵(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体积/O2的消耗体积)表示生物有氧呼吸能源物质的不同或者呼吸方式的不同。测定呼吸熵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材料及装置均已消毒。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以小麦种子为生物材料,萌发时只以糖类为能量来源,测得装置甲中液滴左移200个单位,装置乙中液滴右移30个单位,其呼吸熵为 ,则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呼吸方式为 。
    ②准备A、B两组装置甲,A组生物材料是萌发的油菜种子,B组生物材料是等量萌发的小麦种子,实验过程中A、B两组实验现象不同的是:单位时间内A组比B组 。
    ③装置丙作为对照组,其中放入的生物材料为相应等量煮熟的种子,则设置装置丙的目的是 。
    49.干种子萌发过程中,C02释放量(QCO2)和O2吸收量(QO2)的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假设呼吸底物都是葡萄糖)。回答下列问题:
    (1)干种子吸水后,自由水比例大幅增加,会导致细胞中新陈代谢速率明显加快,原因是 (至少答出两点)。
    (2)种子萌发过程中的12〜30h之间,细胞呼吸的产物是 和C02。若种子萌发过程缺氧,将导致种子萌发速度变慢甚至死亡,原因是 。
    (3)与种子萌发时相比,胚芽出土后幼苗的正常生长还需要的环境条件包括 。
    50.某课题小组同学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实验开始时,利用调节螺旋将U形管右侧液面高度调至参考点后,关闭三通活栓。实验中定时记录右侧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忽略其他原因引起的容积变化)。
    取甲、乙两套该装置设计实验。
    (1)①表示的含义
    (2)将甲、乙装置均置于28℃恒温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微生物保持活性),60min后读数。若装置中的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那么甲装置U型管右侧液面将 ,乙装置U型管右侧液面将 。
    (3)若图2中YZ:ZX=4:1,则对应O2浓度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占总消耗量的 ,图2中无氧呼吸强度降为0的点对应的O2浓度是 。
    (4)在O2浓度为J点对应浓度前,限制呼吸作用CO2释放量的主要因素是 。
    (5)若图2中EL=LH,则说明O2浓度为H点对应浓度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相等。
    51. 图1表示萌发的小麦种子中可能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图2表示测定消过毒的萌发的小麦种子呼吸熵(呼吸熵指单位时间内进行呼吸作用的生物释放二氧化碳量与吸收氧气量的比值)的实验装置。

    请分析回答:
    (1)图1中,产生物质B的过程②和④的酶分别存在于细胞的 、 ;物质C、D、E依次是 、 、 。
    (2)图2实验装置乙中,KOH溶液中倾斜放置筒状滤纸的目的是 。实验装置甲中,放置清水和筒状滤纸的目的是 。
    (3)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下经10min观察墨滴的移动情况,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不动,乙装置中墨滴左移,则10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图1中的 (填序号)过程;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乙装置中墨滴不动,则10min内小麦种子中发生图1中的 (填序号)过程。
    (4)为校正装置甲、乙中因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设置对照装置。对照装置应如何设置? 。
    (5)在25℃下10min内,如果甲装置中墨滴左移30mm,乙装置中墨滴左移200mm,萌发小麦种子的呼吸熵是 。
    第一阶段
    葡萄糖→丙酮酸+[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
    酒精发酵
    丙酮酸→酒精+CO2
    实例:植物、酵母菌等
    乳酸发酵
    丙酮酸→乳酸
    实例:高等动物、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乳酸菌等
    项目
    来源
    去路
    [H]
    有氧呼吸:C6H12O6和H2O;无氧呼吸:C6H12O6
    有氧呼吸:与O2结合生成水;无氧呼吸:还原丙酮酸
    ATP
    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产生;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
    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0
    5
    10
    15
    20
    25
    萌发的种子
    0
    8
    16
    23
    29
    34
    蚯蚓
    0
    4.5
    9
    11.0
    11.5
    15.5
    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
    注射器量取的气体变化体积(mL)
    0
    1.5
    3.0
    4.2
    5.0
    5.5
    实验现象
    结论
    装置一液滴
    装置二液滴
    不动
    不动
    只进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或种子已死亡
    不动
    右移
    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左移
    右移
    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左移
    不动
    只进行有氧呼吸或进行有氧呼吸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
    CO2释放量
    O2吸收量
    a
    10
    0
    b
    8
    3
    c
    6
    4
    d
    7
    7
    选项
    谚语
    理解
    A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粪便中的有机物经分解者分解后生成的产物能被作物利用
    B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立秋时节,谷物生长需要较多水分
    C
    豆麦轮流种,十年九不空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能给土壤带来氮肥;含氮无机盐可作为小麦合成淀粉的原料
    D
    沙土掺泥,好得出奇
    土壤透气性高,有利于增强根部细胞有氧呼吸,促进根部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时间(h)
    0
    2
    6
    10
    14
    18
    24
    30
    36
    40
    46
    52
    CO2释放相对值
    2
    4
    21
    28
    42
    56
    56
    56
    56
    56
    59
    62
    O2吸收相对值
    0
    0
    12
    16
    17
    17
    18
    21
    42
    56
    60
    70
    装置
    反应瓶内加入的材料
    中心小杯内加入的材料
    液面高度变化的含义

    酵母菌培养液1ml+适量葡萄糖溶液
    适量NaOH溶液


    酵母菌培养液1ml+等量葡萄糖溶液
    等量蒸馏水
    细胞呼吸时CO2的释放量与O2吸收量的差值
    《第8讲细胞呼吸》参考答案:
    1.使能量逐步转移到ATP中,保证有机物中的能量得到充分地利用;能量缓慢有序地释放,有利于维持细胞的相对稳定状态
    【解析】略
    2.种子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了水
    【解析】略
    3. 催化反应的酶不同 遗传信息不同
    【解析】略
    4. 转移到乳酸或酒精中 以热能形式散失
    【解析】略
    5.C
    【分析】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的反应是[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场所在线粒体内膜,根据题意,细胞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反应,且细胞色素c引起细胞凋亡的前提是必须与Apaf-1蛋白结合,据此分析。
    【详解】A、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产生[H],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A正确;
    B、[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故细胞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B正确;
    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也能合成ATP,故细胞色素c功能丧失的细胞也能合成ATP,C错误;
    D、根据题意,细胞色素c与Apaf-1蛋白结合后才引起细胞凋亡,因此若细胞中Apaf-1蛋白功能丧失,细胞色素c将不会引起该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C。
    6.B
    【分析】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大量ATP的过程。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葡萄糖,A错误;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在第二阶段转化成乳酸,B正确;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属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会生成少量ATP,C错误;马铃薯块茎储存时,氧气浓度增加会抑制其无氧呼吸,酸味会减少,D错误。
    7.D
    【分析】呼吸底物是葡萄糖时,若只进行有氧呼吸,则消耗的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量;若只进行无氧呼吸,当呼吸产物是酒精时,生成的酒精量=生成的二氧化碳量。
    【详解】A、若二氧化碳的生成量=酒精的生成量,则说明不消耗氧气,故只有无氧呼吸,A正确;
    B、若只进行有氧呼吸,则消耗的氧气量=生成的二氧化碳量,B正确;
    C、若只进行无氧呼吸,说明不消耗氧气,产乳酸的无氧呼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C正确;
    D、若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若无氧呼吸产酒精,则消耗的氧气量小于二氧化碳的生成量,若无氧呼吸产乳酸,则消耗的氧气量=二氧化碳的生成量,D错误。
    故选D。
    8.C
    【详解】试题分析:瓶中放出CO2 的体积与吸收O2 的体积不相等,说明存在厌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两种呼吸方式,其中有6/7的CO2是有氧呼吸的产物,1/7 CO2是厌氧呼吸的产物,根据两种呼吸的方程式计算可得: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6/7×1/6=1/7,厌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1/7×1/2=1/14,所以有2/3的酵母菌在进行需氧呼吸,1/3的酵母菌在进行厌氧呼吸,故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C
    【详解】【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了细胞呼吸的类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运用所学的细胞呼吸的知识点解决相应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详解】在t1~t2时刻,单位时间内氧气的减少速率越来越慢,说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A正确;t3时刻,培养液中氧气的含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酵母菌基本不再进行有氧呼吸,此时主要进行无氧呼吸,t1和t3产生CO2的速率相同,所以单位时间内产生相同量的CO2,所以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3倍,因此t3时,溶液中消耗葡萄糖的速率比t1时快,B正确;图示所给温度是最适温度,此时酶的活性最高,反应速率最快,因此若降低温度,氧气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时所需要的时间会变长,C错误;据图可知,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会产生酒精,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后变成灰绿色,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曲线图的能力,需要根据曲线的斜率来判断细胞有氧呼吸的速率大小,要注意题目关键词“最适温度”,因此温度高于或低于此温度,细胞呼吸速率会减慢。
    10.C
    【分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组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其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乙组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详解】A、由于甲组左侧连接气泵,不断通人氧气,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可用于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乙组没有氧气通人,可用于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A正确;
    B、由于空气中有CO2,所以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的干扰,B正确;
    C、将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滴入B瓶中,若颜色变为灰绿色,则可证明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C错误;
    D、由于B瓶中的空气内含有少量氧气,所以乙组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消耗掉瓶中的氧气,以形成无氧的环境,然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D正确。
    故选C。
    11.D
    【分析】分析题干及实验装置图:甲组中B处放一定量NaOH溶液,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被NaOH吸收,液滴移动是有氧呼吸消耗氧气的结果,因此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有氧呼吸消耗氧气的量;乙组实验B处放等量蒸馏水,其不吸收气体,也不释放气体,因此液滴移动的距离是产生二氧化碳量和消耗氧气量的差值。
    【详解】A、马铃薯块茎有氧呼吸的产物是H2O、CO2,不含酒精,A错误;
    B、由于NaOH溶液能吸收CO2,所以甲组液滴移动的量可代表马铃薯块茎呼吸消耗O2的量,B错误;
    C、甲组液滴可以左移或不移动,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故乙组液滴可以不移动,但不会左移,C错误;
    D、若甲组液滴左移,说明马铃薯块茎进行了有氧呼吸,乙组液滴不移动,据此只能确定马铃薯进行了有氧呼吸,但不能确定其是否进行无氧呼吸,因此不能确定马铃薯块茎的呼吸方式,D正确。
    故选D。
    12.(1) NaOH溶液 吸收实验过程中细胞呼吸产生的CO2 排除微生物及环境因素对实验的干扰(或对照作用)
    (2) 左 0.9 mm/min
    (3) 下 0.22 mL/min 弱
    【分析】据图分析:要测量萌发的小麦种子、蚯蚓呼吸速率的差异,装置图中的Y溶液是NaOH溶液;设置乙装置的目的是与甲形成对照,排除微生物及环境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详解】(1)要测量萌发的小麦种子、蚯蚓呼吸速率的差异,装置图中的Y溶液是NaOH溶液,其作用是吸收实验过程中细胞呼吸产生的CO2;设置乙装置的目的是与甲形成对照,排除微生物及环境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2)实验开始,装置甲中的小麦种子或蚯蚓,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被NaOH溶液吸收,故有色液滴左移,据表格分析,以蚯蚓为材料时有色液滴移动的最大速率是910=0.9 mm/min。
    (3)甲装置内O2被消耗,生成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气压下降,要保持有色液滴回到实验开始时的位置,需将注射器活塞往下移动,待有色液滴回到实验开始时的位置停止,根据活塞移动距离可测出气体的变化量;量取的气体变化体积除以时间等于有氧呼吸速率,分析表2数据可知该段时间小麦种子的有氧呼吸速率为:5.525=0.22mL/min,在此过程中,前10min有氧呼吸速率较大,后15min有氧呼吸速率越来越弱。
    13.C
    【分析】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酵母菌用量和葡萄糖溶液是无关变量;氧气的有无是自变量;需氧呼吸比厌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多。
    【详解】A、酵母菌用量和葡萄糖溶液是无关变量,A错误;
    B、氧气的有无是自变量,B错误;
    C、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且比值为1:1,因此可选用酒精和CO2生成量作为因变量的检测指标,C正确;
    D、等量的葡萄糖有氧呼吸氧化分解彻底,释放能量多;无氧呼吸氧化分解不彻底,大部分能量还储存在酒精中,释放能量少,D错误。
    故选C。
    14.A
    【分析】如图显示在不同强度体育运动时,骨骼肌消耗的糖类和脂类的相对量,当运动强度较低时,主要利用脂肪酸供能;当中等强度运动时,主要供能物质是肌糖原,其次是脂肪酸;当高强度运动时,主要利用肌糖原供能。
    【详解】A、由图可知,当运动强度较低时,主要利用脂肪酸供能,A正确;
    B、由图可知,中等强度运动时,主要供能物质是肌糖原,其次是脂肪酸,B错误;
    C、高强度运动时,糖类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转变为ATP,C错误;
    D、高强度运动时,机体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肌糖原在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均能氧化分解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A。
    15.BC
    【分析】本题考查了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相互转化及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由题图可知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素(糖类、脂质、氨基酸)的最终代谢通路,又是糖类、脂质、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三羧酸循环是需氧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代谢途径,原核生物中分布于细胞质,真核生物中分布在线粒体。因为在这个循环中几个主要的中间代谢物是含有三个羧基的有机酸,例如柠檬酸,所以叫做三羧酸循环,又称为柠檬酸循环。
    【详解】A、题图分析可知三羧酸循环是代谢网络的中心,可产生大量的[H]和CO2,但不消耗O2,呼吸链会消耗,A错误;
    B、题图分析可知代谢中间物(例:丙酮酸、乙酰CA等),将物质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相互联系,B正确;
    C、题图分析可知丙酮酸、乙酰CA在代谢途径中将蛋白质、糖类、脂质、核酸的代谢相互联系在一起,具有重要地位,C正确;
    D、物质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一部分储存于ATP中,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错误。
    故选BC。
    16.B
    【分析】1、无氧呼吸两个阶段的反应:
    第一阶段: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反应式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第一阶段: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2C3H6O3(乳酸)
    2、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
    第一阶段: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反应式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反应场所:线粒体基质;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反应场所:线粒体内膜;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详解】A、由于葡萄糖无氧呼吸时只能释放少量的能量,故“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吸收大量的葡萄糖来为生命活动供能,A正确;
    B、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ATP,癌细胞中进行无氧呼吸时,第二阶段由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不会生成ATP,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和分析可知,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故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C正确;
    D、由分析可知,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少量的NADH,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能产生NADH,故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癌细胞的“瓦堡效应”,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内容,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各阶段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17.B
    【分析】1、 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不释放能量。整个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2、 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详解】A、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的成分是二氧化碳,酵母菌无氧呼吸可产生二氧化碳,A错误;
    B、种子萌发时种子中的有机物经有氧呼吸氧化分解,可为新器官的发育提供原料和能量,B正确;
    C、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大量ATP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C错误;
    D、酸性的重铬酸钾可用于检测酒精,两者反应呈灰绿色,而通气培养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故酵母菌液过滤后的滤液加入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后不会变为灰绿色,D错误。
    故选B。
    18.D
    【分析】呼吸底物是葡萄糖时,若只进行有氧呼吸,则消耗的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量;若只进行无氧呼吸,当呼吸产物是酒精时,生成的酒精量=生成的二氧化碳量。
    【详解】A、若二氧化碳的生成量=酒精的生成量,则说明不消耗氧气,故只有无氧呼吸,A正确;
    B、若只进行有氧呼吸,则消耗的氧气量=生成的二氧化碳量,B正确;
    C、若只进行无氧呼吸,说明不消耗氧气,产乳酸的无氧呼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C正确;
    D、若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若无氧呼吸产酒精,则消耗的氧气量小于二氧化碳的生成量,若无氧呼吸产乳酸,则消耗的氧气量=二氧化碳的生成量,D错误。
    故选D。
    19.BCD
    【分析】DNP可使H+进入线粒体基质时不经过ATP合酶,即NDP可抑制ATP的合成。
    【详解】A、与25℃相比,4℃耗氧量增加,根据题意,电子经线粒体内膜最终传递给氧气,说明电子传递未受阻,A错误;
    BC、与25℃相比,短时间低温4℃处理,ATP合成量较少,耗氧量较多,说明4℃时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较多的用于产热,消耗的葡萄糖量多, BC正确;
    D、DNP使H+不经ATP合酶返回基质中,会使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H+浓度降低,导致ATP合成减少, D正确。
    故选BCD。
    20.B
    【分析】细胞呼吸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共同点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但是,前者需要氧和线粒体的参与,有机物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比后者多。温度、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储藏蔬菜、水果时采取零上低温、一定湿度、低氧等措施延长储藏时间,而种子采取零上低温、干燥、低氧等措施延长储存时间。
    【详解】A、南方稻区早稻浸种后催芽过程中,“常用40℃左右温水淋种”可以为种子的呼吸作用提供水分和适宜的温度,“时常翻种”可以为种子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气,A正确;
    B、种子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因此,农作物种子入库储藏时,应在低氧和零上低温条件下保存,贮藏寿命会显著延长,B错误;
    C、油料作物种子种含有大量脂肪,脂肪中C、H含量高,O含量低,油料作物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因此,油料作物种子播种时宜浅播,C正确;
    D、柑橘在塑料袋中“密封保存”使水分散失减少,氧气浓度降低,从而降低了呼吸速率,低氧、一定湿度是新鲜水果保存的适宜条件,D正确。
    故选B。
    【点睛】
    21.C
    【分析】1、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新陈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
    2、水果、蔬菜的储藏应选择零上低温、低氧等环境条件。
    【详解】A、常温下鲜梨含水量大,环境温度较高,呼吸代谢旺盛,细胞消耗的有机物增多,不耐贮藏,A正确;
    B、密封条件下,梨呼吸作用导致O2减少,CO2增多,抑制呼吸,有氧呼吸减弱,消耗的有机物减少,故利于保鲜,B正确;
    C、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越多,则细胞代谢越旺盛,C错误;
    D、酶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的温度等条件,结合题意“果肉中的酚氧化酶与底物接触发生氧化反应,逐渐褐变,密封条件下4℃冷藏能延长梨的贮藏期”可知,低温抑制了梨的酚氧化酶活性,果肉褐变减缓,D正确。
    故选C。
    22.C
    【分析】细胞呼吸是细胞内进行的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小分子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分为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需氧呼吸必须有氧参加,氧气把糖分子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包括糖酵解、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三个阶段;厌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发生,包括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两种。
    【详解】A、需氧呼吸是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的过程,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产生大量ATP,而厌氧呼吸的产物乳酸或乙醇中还储存着能量,产生的ATP少得多,A错误;
    B、细胞的厌氧呼吸在细胞溶胶中进行,B错误;
    C、细胞的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是糖酵解过程,将1个葡萄糖分子转变为2个丙酮酸分子,C正确;
    D、若适当提高苹果果实贮藏环境中的O2浓度,会抑制细胞的厌氧呼吸,酒精的生成量减少,D错误。
    故选C。
    23.D
    【分析】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菌,其有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酒精,其中CO2和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鉴定,而酒精可以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鉴定。分析图示,甲试管中进行无氧呼吸,乙试管中进行有氧呼吸,丙试管中分解过氧化氢释放氧气。
    【详解】丙试管与乙试管相连,其作用是为乙试管提供充足的氧气,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应在甲试管中加1 mL石蜡油,制造无氧环境,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为了适当简化装置,可以将图中的2号或4号试管除去,C正确;酵母菌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要比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多,故1号试管与3号试管相比,出现黄色的时间要长,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主要积累。
    24.A
    【分析】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酸性重铬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将酒精中的羟基氧化成羧基,也能将葡萄糖中的醛基氧化成羧基,因而发生颜色变化。
    【详解】A、葡萄糖、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都能发生颜色反应,因两者都具还原性,A错误;
    B、由于酒精的沸点为78℃,因此,可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90℃水浴,收集挥发气体(酒精)冷凝处理后进行鉴定,这样避免葡萄糖的干扰,B正确;
    C、可适当延长酵母菌培养时间,以耗尽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再进行鉴定,这样可使葡萄糖消耗完,避免对酒精的鉴定造成影响,C正确;
    D、斐林试剂能鉴定还原糖的存在,而葡萄糖具有还原性,因此,可用斐林试剂对酵母菌培养液进行鉴定,判断葡萄糖是否消耗完,然后再检测酒精的存在,D正确。
    故选A。
    25.D
    【分析】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内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详解】A、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其利用的是丙酮酸,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A错误;
    B、线粒体中的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的过程需要H2O的直接参与,不需要O2的参与,B错误;
    C、线粒体内膜上发生的化学反应(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错误;
    D、线粒体是半自主细胞器,其所含的DNA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故选D。
    26.B
    【分析】有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释放少量能量,场所在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大量还原氢,释放少量能量,场所在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前两阶段产生的还原氢与氧气结合产生水,释放大量能量,场所在线粒体内膜。
    【详解】A、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NADH),释放少量能量,A正确;
    B、线粒体基质中NADH来自丙酮酸和水的氧化分解,B错误;
    C、丙酮酸可以进入线粒体基质,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C正确;
    D、有氧呼吸第三阶段,NADH可在线粒体内膜上被消耗,与氧气结合产生水,释放大量能量,D正确。
    故选B。
    27.D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装置A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装置B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氧气。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俗称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详解】A、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气体体积不变,而注射器A中的气体体积大于25mL,说明酵母菌开始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注射器B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酒精可以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使颜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B正确;
    C、注射器A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将其通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中,颜色会由蓝变绿再变黄,C正确;
    D、当注射器A、B中的气体体积均为25mL时,注射器A中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不确定,注射器B中酵母菌全部进行无氧呼吸,所以两注射器中酵母菌消耗的葡萄糖的量无法比较,D错误。
    故选D。
    28.B
    【分析】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收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量相等;进行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但不吸收氧气;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时,既不产生二氧化碳也不吸收氧气。
    【详解】A、a条件下,O2吸收量为0,说明此时不进行有氧呼吸;CO2释放量为10,说明此时进行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呼吸产物除CO2外还有酒精,A错误;
    B、b条件下,O2吸收量为3,说明此时有氧呼吸释放CO2量为3,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相对值为;CO2释放量为8,说明此时同时进行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无氧呼吸释放CO2量为5,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相对值为,B正确;
    C、氧气浓度越大,无氧呼吸越弱,d条件下时无氧呼吸最弱,大小为0,C错误;
    D、d条件下,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相等,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B。
    29.C
    【分析】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详解】A、正常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把葡萄糖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大量的ATP,肝癌细胞主要是通过无氧呼吸把葡萄糖不彻底的氧化分解为乳酸,产生少量的ATP,因此肝癌细胞利用葡萄糖产生ATP的效率比正常细胞低,A正确;
    B、有氧条件下,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所以释放的CO2量等于吸收的O2量,B正确;
    C、无氧呼吸过程中,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大部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的转移到ATP中,C错误;
    D、在不同条件下,催化丙酮酸分解或转化的酶不同,说明不同的酶可作用于同一底物,D正确。
    故选C。
    30.C
    【分析】无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概括地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需要不同酶的催化,但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一个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同。第二个阶段是,丙酮酸在酶(与催化有氧呼吸的酶不同)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
    【详解】A、图中②过程产生丙酮酸的同时也产生了少量[H],这些[H]会参与形成酒精,不会积累起来,A错误;
    B、图中通过②③过程是无氧呼吸过程,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存留在酒精中,B错误;
    C、在低氧条件下,该海鱼某些细胞有氧呼吸产生CO2和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所以该海鱼细胞呼吸产生CO2的量可能多于消耗O2的量,C正确;
    D、在寒冷的深海里,影响该海鱼细胞呼吸强度的外界因素有温度、O2浓度等,D错误。
    故选C。
    31.B
    【分析】有氧呼吸过程:(1)第一阶段:场所:细胞质基质。过程: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释放少量能量。
    (2)第二阶段:场所:线粒体基质。过程:丙酮酸和水彻底反应生成CO2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
    (3)第三阶段:场所:线粒体内膜。过程: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O2结合反应生成H2O,同时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A、氧气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被消耗,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A正确;
    B、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且ATP用于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B错误;
    C、臭菘细胞吸入的18O2与[H]结合生成H218O,H218O又可以参与呼吸作用,则在该臭菘呼出的CO2中可检测到18O,C正确;
    D、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有利于适应早春寒冷的环境,利于花序的发育,D正确。
    故选B。
    32.D
    【分析】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在氧气不足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不吸收氧气,芒果果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细胞呼吸时,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产生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A错误;
    B、芒果果实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是酒精和二氧化碳,不是乳酸,B错误;
    C、细胞呼吸第一阶段不产生CO2,第二阶段才产生CO2,C错误;
    D、低O2或高CO2处理,能降低细胞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芒果的储藏,D正确。
    故选D。
    33.C
    【分析】分解者是异养生物,其作用是把动植物残体内固定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作用与生产者相反。
    【详解】A、分解者能把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促进作物生长,A正确;
    B、立秋时节,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代谢旺盛,需要较多的水,B正确;
    C、淀粉的元素组成是C、H、O,不含氮元素,含氮无机盐不可作为小麦合成淀粉的原料,C错误;
    D、土壤透气性高,氧气含量多,有氧呼吸旺盛,能释放更多的能量用于植物吸收矿质元素,D正确。
    故选C。
    34.B
    【分析】有氧呼吸是指细胞或微生物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通常以分解葡萄糖为主),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合成大量ATP的过程。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另一种形式,有机碳化合物经彻底或者不彻底氧化,所脱下来的电子经部分电子传递链,最后传给外源的无机氧化物(个别是有机氧化物)并释放较少能量。
    【详解】A、种子萌发初期代谢增强,自由水增多,结合水减少,A正确;
    B、容器内开始氧气充足,因此有氧呼吸开始就有,B错误;
    C、据图可知,虚线代表无氧呼吸,实线代表有氧呼吸,A、B、C三点,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因此A、B、C三个时刻种子产生CO2的场所都只有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C正确;
    D、同等质量的脂肪比葡萄糖消耗更多的氧,释放更多的能量,因此在A点后若将底物葡萄糖换成脂肪,则曲线①和②不重合,D正确。
    故选B。
    35.B
    【分析】1、剧烈运动时,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同时也进行无氧呼吸,释放能量,产生ATP。
    2、人体细胞中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全部来自有氧呼吸。
    【详解】A、分析图可知,a、b、c三种运动强度下,都有乳酸的生成和氧气的消耗,因此三种运动强度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存在,A正确;
    B、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CO2,有氧呼吸CO2的产生量将等于O2的消耗量,运动强度≥b后也一样,B错误;
    C、无氧呼吸中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乳酸中,少部分释放,释放的部分中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C正确;
    D、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会因为乳酸大量积累而使肌肉出现酸胀乏力的现象,D正确。
    故选B。
    36.C
    【分析】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低,反之亦然。
    【详解】A、暴晒后自由水减少,代谢减弱,有利于种子储存,A正确;
    B、种子贮藏时仍有活性,因此仍有一定强度的呼吸作用,B正确;
    C、若46℃高温持续时间过长,则种子会保持较高的呼吸速率,消耗较多的有机物,不利于种子萌发,C错误;
    D、水是生物代谢所必需的,降低含水量有利于抑制霉菌等有害生物的增殖,D正确。
    故选C。
    37.D
    【分析】由表格数据可知,0~2h,CO2释放相对值大于0,但O2吸收相对值为0,说明只进行无氧呼吸;6~36h,CO2释放相对值大于O2吸收相对值,说明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46~52h,CO2释放相对值小于O2吸收相对值,说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除了糖类可能还有其他物质。
    【详解】A、0~2h细胞呼吸强度很弱,从6h开始细胞呼吸强度迅速增加,说明自6h开始含水量已经显著提高,含水量的快速增加应发生在6h之前,A错误;
    B、在没有O2消耗的0~2h仍有CO2释放,说明该种子细胞进行的是产物为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而18~24h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则细胞呼吸产物中没有乳酸,B错误;
    CD、从46~52h细胞呼吸的O2消耗大于CO2释放分析,该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中存在氧含量低于糖类的有机物,则不能确定40h时形成ATP的能量全部来自有氧呼吸,C错误、D正确。
    故选D。
    38.A
    【分析】1、线粒体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中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反应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详解】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中氧气在第三阶段参与反应,故线粒体消耗O2的酶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A错误;
    B、据曲线图可知,低O2条件下,线粒体的酶比过氧化物酶体中的酶催化效率高,B正确;
    CD、据曲线图可知,过氧化物酶体在高浓度氧的情况下,利用氧的能力增强,即过氧化物酶体利用O2的能力随O2浓度增加而增强,故过氧化物酶体可保护细胞免受高浓度氧的毒害,CD正确。
    故选A。
    39.ABD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过程表示在线粒体内膜上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在线粒体内膜中存在一群电子传递链,在电子传递链中,特殊的分子所携带的氢和电子分别经过复杂的步骤传递给氧,最后形成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的ATP。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图示为线粒体内膜的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该阶段是有氧呼吸过程中产能最多的阶段,A正确;
    B、在电子传递链中,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的NADH所携带的电子最终传递给了氧气,生成水,B正确;
    C、高能电子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释放能量推动H+跨过内膜到达线粒体膜间隙,C错误;
    D、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建立膜两侧H+浓度差,使能量转换成H+电化学势能,D正确。
    故选ABD。
    40.ABC
    【分析】1、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产生CO2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以葡萄糖作为底物的有氧呼吸总反应式:;酵母菌、绝大多数植物细胞等进行酒精发酵的总反应式:;动物细胞、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乳酸菌等进行乳酸发酵的总反应式:。
    3、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
    4、脂质分子中,H的含量比糖类多,O的含量比糖类少,所以以脂质作为底物进行有氧呼吸时,需要消耗更多的O2。
    【详解】A、酵母菌的有氧呼吸的反应式:,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酵母菌释放等量CO2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13,A正确;
    B、发菜和硝化细菌都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时,O2只需要穿过1层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即可参与反应,B正确;
    C、油菜种子富含脂肪,等质量的脂肪比糖类含有的H较多,故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会出现消耗O2比释放CO2多的情况,C正确;
    D、动物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既不消耗O2也不释放CO2,而有氧呼吸消耗的O2等于产生的CO2,因此在密闭容器中用葡萄糖培养液培养动物细胞时,气体体积不发生变化不能判断其只进行有氧呼吸(可能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也可能只进行无氧呼吸),D错误。
    故选ABC。
    41.C
    【分析】1、有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少量能量
    场所: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2、无氧呼吸:反应式
    ①C6H12O6→2C3H6O3+少量能量(如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②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大部分植物)。
    场所:细胞质基质。
    【详解】A、细胞中不是所有机物都可作为细胞呼吸的底物,如核糖、脱氧核糖等有机物不能作为细胞呼吸的底物,A错误;
    B、与糖类相比脂类物质中氧的含量低,而碳、氢的含量高,且糖类只含C、H、O三种元素,而脂类中不仅含有C、H、O三种元素,有的还含有N、P,故脂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时,元素组成和比例均发生改变,B错误;
    C、与燃烧相比,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小部分储存在ATP中,C正确;
    D、必需氨基酸是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需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D错误。
    故选C。
    42.AC
    【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2)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3)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原理制作酸奶、泡菜;(4)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5)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
    【详解】A、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往往可以定向地运动到代谢比较旺盛的部位,代谢旺盛部位需要的能量多,A正确;
    B、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无CO2,B错误;
    C、水是有氧呼吸中特有的终产物,无氧呼吸终产物中没有水,C正确;
    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D错误。
    故选AC。
    43.AB
    【分析】影响植物何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温度、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呼吸作用:在最适温度以下,呼吸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超过最适温度,呼吸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弱,当温度过高时,由于酶遭到不可逆破坏而完全失去活性,呼吸作用就停止。
    【详解】A、果肉细胞内无叶绿体,20 h内,果肉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A正确;
    B、50h后,30℃条件下果肉细胞没有消耗O2,果肉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密闭罐中CO2浓度会增加,B正确;
    C、30 ℃条件下呼吸酶的活性较高,消耗的氧气较多,50h后,30 ℃条件下闭罐中的氧气浓度减小,呼吸速率下降,C错误;
    D、实验结果只能说明在2℃~30℃时,大约40h之前,温度越高,果肉细胞有氧呼吸速率越大,D错误。
    故选AB。
    44.BCD
    【分析】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1、温度:呼吸作用在最适温度(25℃~35℃)时最强;超过最适温度,呼吸酶活性降低甚至变性失活,呼吸作用受抑制;低于最适温度,酶活性下降,呼吸作用受抑制。
    2、氧气浓度:在氧气浓度为零时,只进行无氧呼吸;一定想浓度范围内,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超过一定的氧浓度,只进行有氧呼吸。
    3、二氧化碳浓度:CO2是呼吸作用产生的,从化学平衡角度分析,CO2浓度增加,呼吸速率下降。
    4、含水量:呼吸作用的各种化学反应都是在水中进行的,自由水含量增加,代谢加强。
    【详解】A、低温可以抑制细菌细胞中酶的活性,使细胞呼吸强度减弱,导致供能不足,从而抑制细菌繁殖,A正确;
    B、微生物细胞中呼吸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分解有机物的速度减缓,而不会停止,B错误;
    C、蔬菜瓜果类的保鲜环境为零上低温、低氧和适宜湿度,不是温度和氧气越低越好,C错误;
    D、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中的O来自葡萄糖和水,D错误。
    故选BCD。
    45.AB
    【分析】Q点时氧气的吸收量为零,说明此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氧气浓度≥10%时即P点之后只进行有氧呼吸,产生 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在O2浓度为10%以前,CO2释放量大于O2吸收量,表明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QR区段CO2生成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O2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消耗等量葡萄糖时有氧呼吸释放的CO2量大于无氧呼吸,故CO2释放量相等时,有氧呼吸强度小于无氧呼吸强度。
    【详解】A、Q点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P点只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A正确;
    B、R点CO2释放量最少,即有机物消耗最少,因此5%的O2浓度最适合小麦种子的储存,B正确;
    C、若将实验材料换为等质量的花生种子,等质量的脂肪比糖类含C、H量高,P点后O2的吸收量比小麦种子的多,C错误;
    D、BC表示有氧呼吸释放的CO2量,AC段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总释放的CO2量,AB段表示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若图中AB=BC,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相同,根据呼吸作用反应式可知,则此时小麦种子单位时间内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的量为1:3,D错误。
    故选AB。
    46.C
    【分析】当植物吸水少于失水时,为了保住植物体内的水分,植物气孔开度下降。当细胞中水解增强时,细胞质中的溶质增多,渗透压增大。长期水淹导致植物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是植物细胞受损。
    【详解】A、水分胁迫使植物水分散失超过水分吸收, 从而导致植物气孔开放程度下降,光合速率降低,A正确;
    B、水分胁迫可造成植物细胞内的自由水减少,化学反应降低,引起代谢降低,B正确;
    C、水分胁迫时,植物细胞中水解过程加强,细胞质中溶质增多,导致植物细胞渗透压上升,C错误;
    D、长时间淹水,植物根细胞无氧呼吸积累酒精使根细胞受损,吸水减少,D正确。
    故选C。
    47.(1)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丙酮酸不释放能量,但在线粒体基质中分解丙酮酸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合成ATP
    (2) 上清液 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
    【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详解】(1)细胞呼吸过程中在第一阶段葡萄糖被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无氧呼吸过程中在细胞质基质被消耗,在有氧呼吸中线粒体基质中被消耗。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丙酮酸不释放能量,但在线粒体基质中分解丙酮酸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合成ATP。
    (2)由题图可知,酶1是催化丙酮酸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的,说明酶1位于细胞质基质,所以酵母菌破碎后高速离心,取上清液(主要成分是细胞质基质,含有酶1)分为甲、乙两组,一段时间后在两支试管加入等量葡萄糖,向甲试管通入O2,所以甲是实验组,乙是对照组;一段时间后,分别向甲、乙两试管中加入等量的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进行检测:若甲试管由橙色变灰绿色即是产生了酒精,说明O2对酶1没有抑制作用,如果甲试管不变色,说明O2对酶1有抑制作用。
    48.(1)由蓝变绿再变黄
    (2)胚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还原剂氢([H]或 NADH )能使 TTC 还原
    (3)有机物总量减少,呼吸强度增强
    (4) 1.15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有色液滴向左移动的距离更长 纠(校)正环境因素(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实验测量误差
    【分析】分析实验装置图:装置甲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所以装置甲测量的是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的量;装置乙中,清水不能吸收气体,也不释放气体,所以装置乙测量的是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体积和消耗氧气体积的差值,装置丙用等量死亡的生物材料作为对照,矫正物理误差,排除环境因素(如温度、气压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二氧化碳可使BTB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详解】(1)二氧化碳可用BTB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进行检测,活种子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CO2能够使BTB (溴麝香草酚蓝)由蓝变绿再变黄。
    (2)已知染料TTC在氧化态时为无色,还原态时为红色。由于未煮小麦种子(乙组)的胚是活细胞,胚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还原剂氢([H]或 NADH )能使 TTC 还原,故预期乙组的胚为红色。
    (3)若将n粒小麦种子置于黑暗中使其萌发,得到n株黄化苗。种子萌发过程中,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故与萌发前的这n粒干种子相比,这些黄化苗的有机物总量会减少。干种子吸水后才能萌发,由于含水量的增加,与萌发前的这n粒干种子相比,这些黄化苗的呼吸强度会增强。
    (4)①当呼吸底物只有糖类时,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收的氧气量等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若以小麦种子为生物材料,萌发时只以糖类为能量来源,测得装置甲中液滴左移200个单位,则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体积为200个单位;装置乙中液滴右移30个单位,则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比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多30个单位,故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200+30=230个单位,其呼吸熵=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体积/O2的消耗体积=230/200=1.15。装置甲左移,说明消耗了氧气,装置乙右移,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比消耗的氧气多,故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②油菜种子脂肪含量高,小麦种子淀粉含量高,同等质量的脂肪比糖类含氢多,在氧化分解时,脂肪耗氧更多。准备A、B两组装置甲,A组生物材料是萌发的油菜种子,B组生物材料是等量萌发的小麦种子,故实验过程中A、B两组实验现象不同的是:单位时间内A组比B组有色液滴向左移动的距离更长(因为A组有脂肪的氧化分解,耗氧更多)。
    ③装置丙作为对照,用等量煮熟的种子代替活种子,其目的是纠(校)正环境因素(如温度、气压的变化)引起的实验测量误差。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呼吸作用方式的有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与分析能力。
    49. 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需要水的参与,水参与物质运输 酒精、水 缺氧时,种子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不能满足生命活动所需,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适宜的光照,CO2和无机盐
    【分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开始时只有二氧化碳的释放,没有氧气的吸收,表示只进行无氧呼吸;36h以前,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吸收量,表示无氧呼吸大于有氧呼吸;36h以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和氧气的吸收量相等,表示只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1)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需要水的参与,水参与物质运输,因此干种子吸水后,自由水比例大幅增加,会导致细胞中新陈代谢速率明显加快。
    (2)种子萌发过程中的12〜30h之间,细胞同时进行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因此细胞呼吸的产物有水、二氧化碳和酒精。若种子萌发过程缺氧,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且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不足,不能满足生命活动所需,因此将导致种子萌发速度变慢甚至死亡。
    (3)与种子萌发时相比,胚芽出土后的幼苗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还需要适宜的光照,CO2和无机盐等环境条件。
    50.(1)细胞呼吸时O2吸收量
    (2) 上升 下降
    (3) 1/13 I点对应的浓度
    (4)O2浓度
    (5)释放CO2的量
    【分析】分析两个装置的不同对液滴移动的影响:(1)甲装置内置NaOH溶液,它能吸收容器内CO2,所以CO2的变化不对液滴移动产生影响,因此液滴的移动只能由氧气的变化所引起,液滴上升表示氧气消耗,下降则表示氧气增多,不动则表示无氧气变化。
    (2) 乙侧装置内置清水作为对照,液滴移动由容器内气体消长所引起,液滴上升表示产生气体量小于消耗气体量,下降则结论相反。
    【详解】(1)根据甲中所放的材料和试剂和液面高度变化的含义可以判断,反应瓶中细胞呼吸释放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同时可能消耗O2,所以液面高度变化的含义是细胞呼吸时氧气吸收量。
    (2)将甲、乙装置均置于28℃恒温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过程 中微生物保持活性)60min后读数。若装置中的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那么甲装置反应瓶中由于CO2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气压降低,所以U型管右管液面将上升;乙装置反应瓶中由于无氧呼吸不消耗O2,同时产生的CO2不能被蒸馏水吸收,导致气压上升,所以U型管右管液面将下降。
    (3)图丙中YZ:ZX为4:1,由图可知,YZ为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设为4a,ZX为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设为a,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1/6a,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为2a,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占总消耗的1/6a (2a+1/6a) =1/13。由图可知,无氧呼吸强度降为0的起点,其氧气浓度是I点。
    (4)在氧气浓度为J前,限制呼吸作用CO2释放量的主要因素是氧气浓度。
    (5)图2中EL=LH,则说明氧气浓度为H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呼吸方式的判断,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对实验的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分析题干信息和题图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反应式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51.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H] O2 酒精 增大吸收二氧化碳的面积 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①③④ ①② 将甲、乙两装置中萌发的小麦种子换成等量的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 0.85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
    图1中: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为丙酮酸,B为二氧化碳,C为[H],D为氧气,E为无氧呼吸产物--酒精。
    图2中:甲装置中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也不释放气体,因此甲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量与消耗氧气的差值,乙装置中KOH的作用是吸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乙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细胞呼吸产生消耗的氧气量。
    【详解】(1)图1中,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因此催化该过程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因此催化该过程的酶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根据分析可以知道,图中B为二氧化碳、C为[H]、D为氧气、E是酒精。
    (2)KOH溶液中放置筒状滤纸的目的是增大吸收二氧化碳的面积;实验装置甲中,清水中放置一张相同的筒状滤纸的目的是: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乙装置放置了K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墨滴左移,说明图2装置中进行了有氧呼吸,甲装置放置了清水,如发现墨滴不动,则产生的二氧化碳正好与消耗的氧气量相等,所以图2装置中只进行有氧呼吸(图1中的①③④)。如发现乙装置中墨滴不动,说明没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全部吸收,则装置中不进行有氧呼吸,甲装置中墨滴右移,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大于氧气的消耗量,所以图2装置中只进行无氧呼吸(图1中的①②)。
    (4)环境因素也会引起液滴的移动,因此为了校正误差,需设置对照装置,即将甲、乙两装置中萌发的小麦种子换成等量的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其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
    (5)甲装置中墨滴左移30mm,说明氧气消耗量比二氧化碳产生量多30mm,乙装置中墨滴左移200mm,说明氧气消耗量为200,所以,二氧化碳产生量为200-30=170mm,呼吸熵为释放的二氧化碳体积÷消耗的氧气体积=170÷200=0.85。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会分析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气体变化。

    相关试卷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33讲群落含解析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33讲群落含解析答案,共4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32讲种群含解析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32讲种群含解析答案,共51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26讲体液调节含解析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练第26讲体液调节含解析答案,共46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