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702053/0-173927126163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702053/0-173927126166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702053/0-173927126168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全国各省市县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贮蓄(zhù) 鄙薄(bó) 鸦雀无声(què)
B. 澄澈(chéng)荫蔽(yīn) 谆谆教诲(zhūn)
C. 佃农(diàn) 寻觅(mì) 任劳任怨(rèn)
D. 倜傥(tǎng) 棱镜(líng) 骇人听闻(hài)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B. 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缈,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
C. 两只白鸽轮翻飞进飞出,它们的每一次归巢,都使纸箱里欢闹起来。
D. 我看着老舅的那双洞达豁朗的眼睛,心不由砰然颤动起来。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成都世园会风景秀美,气象万千,彰显了全球各地的园林艺术特色。设计师们见异思迁,根据山势水态的不同设计庭园,展现了他们的巧思妙想。园内人声鼎沸,游客赏美景品香茗,闻花香听鸟鸣,不由得眉开眼笑。
A. 气象万千B. 见异思迁C. 人声鼎沸D. 眉开眼笑
4.下列语段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阅读,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力量。②它不仅能接力文明,传承文脉,而且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③你如果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具有了终身学习。④所以,能否静下心来阅读,是决定你理解文章精髓最为关键的因素。
A. ①B. ②C. ③D. ④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5.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僵卧孤村不自哀, ______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② ______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③子曰:“ ______ ,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2) 请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中任选一首,先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6.下面是《西游记》的回目,请根据提示填空。
7.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回忆了许多带给他深刻记忆的人。请从下列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提炼一对体现这一人物形象反差的词语,并结合名著内容加以分析。
①范爱农
②藤野先生
示例:
寿镜吾的严格与可亲:寿镜吾老先生方正质朴,他制定严苛不渝的规则,对学生和自己皆一视同仁,体现了他的严格;他面对学生的行礼,和蔼地回拜,且不轻易打骂学生,体现了他的可亲。
人物+形象: ______ ;分析: ______ 。
四、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8.向阳中学正在开展“走进简阳状元之乡”专题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 下面语段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应第莲池”,请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4个字。
应第莲池,即瑞莲池,位于简城原文庙的前面,今简阳人民公园内。据乾隆《简州志》记载:“瑞莲池,在旧城内。其花不常开,且未见有荷叶。遇科第之年有中试者,池中荷叶忽出,遂开花。遂呼为应第莲池。”池旁有一座状元桥,夏天状元桥畔,鱼戏莲叶、蜂蝶飞舞、人花相融,美不胜收。应第莲池是充满人文魅力的壮丽景观,也是简阳的文化地标。
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④ ______
(2) 下面是“简阳‘状元文化’的前世今生”主题报告活动邀请函,从语意连贯和表意准确来看,有四处错误,请将错误句番号及修改后的内容填写在相应横线处。
邀请函尊敬的李主任:
您好!①我们诚挚邀请您于本周三上午十点在学校阶梯教室作“简阳‘状元文化’的前世今生”主题报告。②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③激发大家对简阳状元文化的了解,④您的到来将为此次活动雪中送炭。⑤请您务必光临指导。
向阳中学校团委 2024年12月2日
错误句: ______ ,修改: ______
错误句: ______ ,修改: ______
错误句: ______ ,修改: ______
错误句: ______ ,修改: ______
(3) 生活中不少成语蕴含了“状元祈福”的美好寓意。请从以下四个成语中任选一个,模仿示例,给三年后参加中考的自己写一句优美的寄语。
独占鳌头连中三元蟾宫折桂状元及第
示例:祝你金榜题名,似那破晓而出的朝阳,光芒万丈,闪耀名校的金榜。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8分。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短暂的告别,藏着最深情的告白
张丽
①秋日的清晨,初升的朝阳暖洋洋地洒在阳台上,像一只无形的画笔,在我和母亲的心上勾勒出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在相互唠叨中收拾生活和学习用品,早已成了儿子乐乐返校前,我和母亲不约而同的惯例。
②乐乐读高三,住校,每周回家一次。一切收拾妥当,我仍忍不住絮叨,生怕遗漏了一支钢笔、一个水杯。乐乐坐在沙发上,沉浸在手机游戏里,对我的叮嘱似乎充耳不闻,甚至还向我比了个“闭嘴”的手势。好像我们以这样的方式交流,已有一段时日了,这或许是当下的青年与长辈相处的新模式,不过我的心里还是飘过一丝隐忧——有一天,客厅与阳台的距离会不会成为我和乐乐情感的沟壑?
③乐乐拖着行李出门时,我上前拥抱了他,我的头发刚好落在他的肩头上,原来在悄无声息的岁月里,儿子又长高了。“张老师,我要迟到了!”儿子急切道,努力从我的怀里挣脱,转身走向电梯,不曾留下只言片语。
④我赶紧带上房门,跑向阳台,刚好看见楼下的乐乐,挎着斜包,拖着行李,挂着耳塞,独自沉浸在他的世界里。刹那间,乐乐转过一棵开花的桂花树,像一阵风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熟悉的清香向伫立在阳台上的我扑面而来。
⑤乐乐出生时,恰好六斤六两,我们希望他一生快乐,于是取小名“乐乐”。犹记得上幼儿园时,我把乐乐稚嫩的小手交给老师,他一步一回头,哭喊着“我要妈妈”。躲在转角处的我,心情有些复杂,但我明白这是成长的阵痛,唯有经历一个又一个短暂的告别,人生的一次又一次重逢才会让人欣慰。如今,我多想在每次短暂的告别时,乐乐都能回头给我一个挥手,喊一声“妈妈”。
⑥这样想着,热泪不知不觉盈满了我的眼眶。 当我转过头时,发现母亲也靠在窗边,身子微倾 ,右脚微踮 ,竭力地把头探 出窗外,目送着乐乐的背影渐行渐远。我心里猛地一颤,思绪穿过岁月的长河,仿佛回到儿时在乡村读书时短暂告别的每一个清晨。我和小伙伴总会打着火把踏上通往学校的山路,而母亲也从不缺席地站在路口目送我们和火光一同消失在山林间。有时,我会在火光中转头与母亲挥手告别,仿佛能看见火光中母亲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脸颊,听见晨雾里暖心的祝福、成长的跫音。
⑦恍然间,母亲已是花甲之年,岁月的风霜染白了她的双鬓,布满皱纹的脸上,也平添了星星点点的老年斑,年少火光中的青春早已随风消散。岁月改变了母亲的容颜,可不变的是我们每一个转身,都有她深情的目光相送。这目光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不曾苍老,不曾凋零,年年月月开满天空,时时刻刻弥漫着花香,浸润着我们的心田。
⑧我赶紧拭去眼角的泪水,身心温暖,豁然开朗,若有所悟。或许,这世间每一个短暂的告别里,都藏着最深情的人生告白。
(选文有删改)
(1) 文中“我”经历了哪三次短暂的告别?请根据提示概括作答。
①“我”站在阳台, ______ 的短暂告别。
②“我”躲在转角处, ______ 的短暂告别。
③母亲站在路口, ______ 的短暂告别。
(2) 文中画线句子里的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当我转过头时,发现母亲也靠在窗边,身子微倾,右脚微踮,竭力地把头探出窗外,目送着乐乐的背影渐行渐远。
(3) 文章的标题是《短暂的告别,藏着最深情的告白》,编者认为也可取标题为《目光,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好?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外东消夏录(节选)
朱自清
①外东一词,指的是东门外,跟外西、外南、外北是姊妹花的词儿。成都住的人都懂,但外省人却弄不明白。消夏本是避暑的意思。若照这个意思,这回我从昆明到成都来消夏,简直是闹笑话,因为昆明比成都凉快得多,绝无从凉处到热处避暑之理。消夏还有一个新意思,就是换换生活,变变样子。
②据说成都是中国第四大城。城太大了,要指出它的特色倒不易。说是有些像北平,不错,有些个。既像北平,似乎就不成其为特色了?
③然而不然,妙处在“像而不像”。
④我记得一首小诗,多少能够抓住这一点儿,也就多少能够抓住这座大城。这是易君左先生的诗,题目就是《成都》:“细雨成都路,微尘护落花。据门撑古木,绕屋噪栖鸦。入暮旋收市,凌晨即品茶。承平①风味足,楚客独兴嗟。”
⑤住过成都的人该能够领略这首诗的妙处。它抓住了成都的闲味。北平也闲得可以的,但成都的闲是成都的闲,像而不像,非细辨不知。
⑥成都春天常有毛毛雨,且成都花多,爱花的人家也多,毛毛雨的春天倒正是养花天气。 那时节的春雨酥油般浸润在路上,路相当好,有点泥滑滑,却不至于“行不得”。缓缓的走着,呼吸着新鲜而润泽的空气,叫人闲到心里,骨头里。若是在庭园中踱着,时而看见一些落花,静静地飘在微尘里,贴在软地上,那更闲得没有影儿。
⑦成都旧宅于门前常栽得有一株泡桐树或黄桷树,粗而且大,往往叫人只见树,不见屋,更不见门洞儿。 说是“撑”,一点儿不冤枉,这些树戆粗偃蹇②,老气横秋,北平 是见不着的。可是这些树都上了年纪,也只闲闲的“据”着“撑”着而已。
⑧“绕屋噪栖鸦”,自然是那些“据门撑”着的“古木”上栖鸦在噪着。这正是“入暮”的声音和颜色。但是吵着的东南城有时也许听不见,西北城人少些,尤其住宅区的少城,白昼也静悄悄的,该听得清楚那悲凉的叫唤罢。
⑨成都收市真早。前几年初到,真搞不惯。晚八点回家,街上铺子便劈劈啪啪一片上门声,暗暗淡淡的,够惨。“早睡早起身体好”,农业社会的习惯,其实也不错。这儿人起的也真早,“入暮旋收市,凌晨即品茶”,是不折不扣的实录。
⑩北平的春天短而多风尘,人家门前也有树,可是成行的多,独棵的少。有茶楼,可是不普及,也不够热闹的。“楚客”是易先生自称。他“兴嗟”于成都的“承平风味”。但诗中写出的“承平风味”,其实无伤于抗战,我们该嗟叹的恐怕是别有所在的。
⑪我倒是在想,这种“承平风味”战后还能“承”下去不能呢?在工业化的新中国里,成都这座大城该不能老是这么闲着罢。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承平:太平。②戀粗偃蹇:形容树木苍老挺拔的气势。戀:gàng。
(1) 文章第⑤段说《成都》这首诗“抓住了成都的闲味”,成都的“闲味”表现在哪三个方面?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2) 文章第⑥段画线的比喻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那时节的春雨酥油般浸润在路上,路相当好,有点泥滑滑,却不至于“行不得”。
(3) 文章多处把成都与北平进行对比,其中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对比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说是“撑”,一点儿不冤枉,这些树戆粗偃蹇,老气横秋,北平是见不着的。
(4) 如果要把本文编入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你认为适合编入以下哪一个单元?请作出选择,并简述理由。
一单元主题:自然美景篇目:《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
二单元主题:亲情故事篇目:《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二则
三单元主题:学习生活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往事依依》《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4分。
11.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狼》)
乙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穿井得一人》)
丙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趾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杞人忧天》)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3) 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A.一只狼在其中一个洞里,想要打洞进入柴草堆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B.一只狼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洞里面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C.一只狼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打洞进入柴草堆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D.一只狼在其中一个洞里,想要从洞里面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4)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三篇选文均道理深刻。均用短小的篇幅展开情节,叙述故事,讲述道理。
B.三篇选文叙议表达同中有异。甲乙两文先叙后议,丙文则以叙事为主。
C.甲乙两文语言凝练。“劈”表现屠户勇敢机智;“道之”体现“国人”轻信盲从。
D.甲丙两文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相同。均用神态和动作描写来刻画屠户和杞人的形象。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周公①诫子
[汉]韩婴
成王封伯禽②于鲁。周公诫之曰:“ 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③之以恭④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⑤,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⑥;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选自《韩诗外传》,有改动)
【注】①周公: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先驱。②伯禽: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③守:保持。④恭:肃敬,谦逊有礼。⑤尊盛:位高势盛。⑥哲:明智,聪明。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2)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②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3) 同为对儿子的劝诫,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个人修身养德要做到“ ______ , ______ 。”周公在本文中提出治国应具备哪些谦德?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七、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① 乡梦,又② 春风到洛城。
(1) 诗歌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暮春图,请结合诗句概括作答。
(2) 诗歌三四句中的空缺处填入以下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选择,并结合诗句简述理由。
A.逐
B.吹
选择:① ______ ;② ______ 。
理由: ______ 。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4.作文。
向往自由的小鲁迅在百草园中找到了自然之乐;活泼好奇的小于漪在书籍中收获了阅读之乐;专心写作的陈忠实在喂养白鸽的过程中悟出了生活之乐……其实,乐趣就藏在我们的身边,只要用心感受,你一定会乐在其中。
请以“藏在 里的乐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不少于 5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棱镜”中的“棱”读作“léng”。
故选:D。
本题考查易误读常见字。
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答案】A
【解析】A.正确。
B.有误,“浩缈”应是“浩渺”。
C.应为,“轮翻”应是“轮番”。
D.有误,“砰然”应是“怦然”。
故选:A。
本题考查常见易错字。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3.【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见异思迁: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此处不合语境。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答案】A
【解析】A.正确;
B.有误,语序不当,把“能接力文明,传承文脉”与“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互换位置;
C.有误,句子成分残缺,“终身学习”后加“的意识”;
D.有误,两面对一面,把“能否”去掉。
故选:A。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5.【答案】【小题1】尚思为国戍轮台,回乐烽前沙似雪,温故而知新
【小题2】略
【解析】答案:
(1)尚思为国戍轮台(重点字:戍)
②回乐烽前沙似雪(重点字:烽)
③温故而知新
(2)示例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示例二:《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6.【答案】八戒,火焰山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①《西游记》第二十四回是“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写猪八戒与黄风怪展开大战。
②《西游记》第五十九回是“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写唐僧一行四人遇火焰山阻路,孙悟空去找铁扇公主借扇子的故事。
答案:
①八戒
②火焰山
《西游记》的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我们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斗志战胜一切的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体裁、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7.【答案】示例:藤野先生的不拘小节与严谨,藤野先生穿衣服很马虎,有时候领结也会忘记戴,冬天穿旧外套,致使火车管理员怀疑他是扒手,体现出他不拘小节;他从头到尾检查并修改“我”抄的讲义,指出“我”画的解剖图中的错误,体现了他的严谨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把握。从题目给出的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提炼一对体现这一人物形象反差的词语,并结合名著内容加以分析。
示例:范爱农的觉醒与毁灭:范爱农是一位孤傲、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不满黑暗社会,一生积极追求革命,体现了他的觉醒;但在现实中他却备受迫害打压,生活凄苦,内心极度痛苦、悲凉,最终在风雨之夜“醉着”走向了死亡,体现了他的毁灭。
答案:
示例:藤野先生的不拘小节与严谨:藤野先生穿衣服很马虎,有时候领结也会忘记戴,冬天穿旧外套,致使火车管理员怀疑他是扒手,体现出他不拘小节;他从头到尾检查并修改“我”抄的讲义,指出“我”画的解剖图中的错误,体现了他的严谨。
《朝花夕拾》文集以记事为主,前七篇反映作者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作品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8.【答案】【小题1】地理位置,名称由来,景色宜人,文化意义
【小题2】①,放在③的后面,③,“激发”改为“增强”,④,“雪中送炭”改为“增光添彩”,⑤,删掉“务必”
【小题3】略
【解析】答案:
(1)①地理位置②名称由来③景色宜人④文化意义
(2)
错误句:①,修改:放在③的后面
错误句:③,修改:“激发”改为“增强”
错误句:④,修改:“雪中送炭”改为“增光添彩”
错误句:⑤,修改:删掉“务必”
(3)示例:祝你独占鳌头,如那翱翔天际的雄鹰,展翅飞越,登上知识的高峰。
(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位置信息:“应第莲池,即瑞莲池,位于简城原文庙的前面,今简阳人民公园内”此句表明应第莲池的位置,可概括为“位置地点”。得名由来:“据乾隆《简州志》记载……遂呼为应第莲池”这段内容讲述了应第莲池名字的来源,概括为“得名原因”。周边景象:“池旁有一座状元桥,夏天状元桥畔,鱼戏莲叶、蜂蝶飞舞、人花相融,美不胜收”描述了应第莲池旁边的景色,概括为“周边景色”。文化意义:“应第莲池是充满人文魅力的壮丽景观,也是简阳的文化地标”体现了应第莲池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概括为“文化意义”。
(2)本题考查修改病句。语序不当,①,修改:放在③的后面;“激发大家对简阳状元文化的了解”,“激发”与“了解”搭配不当,可把“激发”改为“增进”,修改为“增进大家对简阳状元文化的了解”。“您的到来将为此次活动雪中送炭”中“雪中送炭”用词不当,此词一般用于困难处境中给予帮助,这里用“锦上添花”更合适,修改为“您的到来将为此次活动锦上添花”。“请您务必光临指导”中“务必”语气太强硬,不够礼貌,可删去“务必”,修改为“请您光临指导”。
(3)本题考查仿写。独占鳌头:原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写寄语时,可围绕希望自己在中考中获得第一名,像独占鳌头者一样出众来写。连中三元:在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都得第一名。可表达希望自己在中考相关的各个环节都能取得优异成绩,连续获胜。蟾宫折桂: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寓意在中考这一重要考试中能够顺利取得好成绩,实现目标。状元及第:表示在科举考试中获得状元。可期望自己在中考里能像状元一样脱颖而出,取得优异成果。写寄语时,可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语言更优美。
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9.【答案】【小题1】目送读高三的儿子乐乐返校时
【小题2】与刚上幼儿园哭闹着找妈妈的乐乐
【小题3】目送儿时的“我”读书时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文章围绕“短暂的告别”展开叙述,分别描述了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之间的告别场景。第①-④段主要讲述了“我”站在阳台,看着儿子乐乐拖着行李出门,独自走向学校,这是“我”与即将返校的儿子乐乐的短暂告别。第⑤段回忆儿子上幼儿园时,“我”把他交给老师,自己躲在转角处,看着他哭喊着“我要妈妈”,这是“我”躲在转角处与上幼儿园的儿子乐乐的短暂告别。第⑥段则回忆儿时在乡村读书时,母亲站在路口,目送“我”和小伙伴们打着火把踏上山路,这是母亲站在路口与儿时在乡村读书的“我”和小伙伴们的短暂告别。答案总结:通过对文章不同段落的分析,按照题目要求,准确概括出三次短暂告别的具体情境。
(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身子微倾,右脚微踮,竭力地把头探出窗外”,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等。效果分析:“微倾”“微踮”“竭力”这些词,生动地展现了母亲想要更清楚地看到乐乐远去背影的急切状态。母亲的这些细微动作,充分体现出她对孙子乐乐的牵挂和不舍,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她对乐乐深深的关爱之情。同时,这种对母亲动作的细致描写,从侧面烘托出亲情的深厚,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家庭中长辈对晚辈那种默默的、深沉的爱。
(3)本题考查综合应用的能力。
示例:我认为《目光,是一棵会开花的树》这个标题更好。理由: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目送的目光比作一棵会开花的树,富有诗意和美感。形象地表达出母亲目光中所蕴含的深情如同永不凋零的花朵,时刻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出亲情的永恒与美好,引发读者对亲情的联想与感悟,更具感染力。
答案:
(1)①目送读高三的儿子乐乐返校时;②与刚上幼儿园哭闹着找妈妈的乐乐;③目送儿时的“我”读书时。
(2)“倾、踮、探”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母亲目送乐乐离开时,努力向外张望的样子,表现母亲对乐乐深深的关爱和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理解与感动。
(3)标题《短暂的告别,藏着最深情的告白》更好。此标题既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又表达了“短暂的告别”里蕴藏着母亲对子女深深的关爱。不仅与文章结尾形成照应,而且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
文章写秋日清晨,“我”送读高三的儿子乐乐返校,经历与他的短暂告别,由此回忆起儿子上幼儿园时及儿时母亲送“我”上学的告别场景,“我”从母亲目送乐乐的目光中感悟到,短暂告别里藏着深情告白。
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掌握住。
10.【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概括。
春雨中的闲适:成都春天常有毛毛雨,这种雨酥油般浸润在路上,人们缓缓走着,呼吸新鲜润泽的空气,在庭园踱步还能看到落花飘落在微尘里,让人闲到心里和骨头里。正如文中“那时节的春雨酥油般浸润在路上……叫人闲到心里,骨头里。若是在庭园中踱着,时而看见一些落花,静静地飘在微尘里,贴在软地上,那更闲得没有影儿”所描述。树木的“闲态”:成都旧宅门前常栽有泡桐树或黄桷树,这些树粗壮且苍老,“据门撑”着,显得老气横秋,只闲闲地“据”着“撑”着,呈现出一种悠然的状态。文中“成都旧宅于门前常栽得有一株泡桐树或黄桷树,粗而且大……说是‘撑’,一点儿不冤枉,这些树戆粗偃蹇,老气横秋,北平是见不着的。可是这些树都上了年纪,也只闲闲的‘据’着‘撑’着而已”体现了这一点。生活作息的悠闲:成都收市早,晚八点街上铺子便上门;人们起得早,凌晨即品茶,呈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节奏。从“成都收市真早……晚八点回家,街上铺子便劈劈啪啪一片上门声……这儿人起的也真早,‘入暮旋收市,凌晨即品茶’,是不折不扣的实录”可得出。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此句将成都春天的毛毛雨比作酥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腻、润泽的特点,突出了春雨滋润道路时轻柔、温和的状态。同时,“酥油般”的比喻也营造出一种闲适、惬意的氛围,与下文人们在这样的雨中缓缓行走,感受闲意的情境相契合,表现出成都春雨时节独有的悠闲韵味,让读者更真切地体会到成都的“闲味”。
(3)本题考查手法的分析。
将成都旧宅门前粗壮、老气横秋且戆粗偃蹇的泡桐树或黄桷树与北平的树进行对比,突出成都树的独特形态,强调成都树所呈现出的“闲态”是北平所没有的。通过这种对比,进一步展现成都的独特之处,强化了成都“闲味”的独特性,使成都的城市特色更加鲜明,也表达了作者对成都这种独特风貌的深刻印象和关注。
(4)本题考查拓展性阅读。
本文适合编入一单元“自然美景”。理由如下:文章虽然重点描写成都的“闲味”,但其中对成都自然环境的描写占据重要篇幅。如对成都春天毛毛雨的描写,“那时节的春雨酥油般浸润在路上”,生动展现了成都春雨的细腻润泽;对成都旧宅门前树木的描写,“成都旧宅于门前常栽得有一株泡桐树或黄桷树,粗而且大……老气横秋”,描绘出树木的独特形态,这些都是成都自然景观的一部分。同时,作者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成都独特的闲适氛围,与一单元中《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文章一样,都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来展现地域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符合“自然美景”单元主题。
答案:
(1)①成都的湿润空气与花草树木相融合,给人宁静安闲之感;②成都收早市、凌晨即品茶,人们生活安逸闲适;③成都祥和太平的风味,让这座城市不急不躁,十分闲适。
(2)①把成都春天时节的小雨比作酥油,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腻和润泽,而这样细滑的春雨不至于让路“行不得”,在雨中漫步反而有一种悠闲之感。②照应前文《成都》诗中“细雨成都路,微尘护落花”所体现的“闲味”。
(3)①把成都与北平门前的树进行对比,突出成都的树粗壮久远,苍老挺拔,从树的角度体现了成都与北平“像而不像”的妙处。②照应前文《成都》诗中“据门撑古木”所体现的成都树木独特的“闲味”。
(4)选择:一单元。理由:①教科书第一单元的四篇文章重在写景抒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生活的醇美。②本文描写了成都的雨、花、树等温润宁静的景物,写了成都人的悠闲自在和令人羡慕的太平生活,与第一单元的主题匹配。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成都的城市特色,通过与北平的对比,着重展现成都独特的“闲味”,包括春雨中的闲适、树木的“闲态”以及人们生活作息的悠闲,表达了作者对成都这座城市的独特感受,同时对成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未来发展表示了思考。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1.【答案】【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D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ABC.正确。
D.有误,句意: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舍,同“释”,意为“解除、消除”。
故选:D。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均为连词,才。
B.不同,代词,指丁氏/代词,指“地”。
C.不同,连词,表顺承/表并列。
D.不同,代词,他/助词,的。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重点词语:洞其中,在柴草中打洞;洞,这里作动词;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句意: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
故选:B。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BC.正确。
D.有误,甲丙两文刻画人物形象方法不同。刻画屠户的形象没有神态描写,刻画杞人的形象没有动作描写。
故选:D。
答案:
(1)D
(2)A
(3)B
(4)D
译文:
甲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大概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狼也很狡猾,但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听到了。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丙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没有地方能够安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积聚的气体,太阳、月亮、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星辰,也是积聚的气体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陷了又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的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12.【答案】【小题1】A
【小题2】静以修身
【小题3】俭以养德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
A.有误,句意:又身兼辅佐天子的重任。相:辅佐。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往,去;子,你。句意为: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②中重点词语有:谦,谦虚;是,这样。句意为: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诸葛亮《诫子书》中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周公强调要以恭敬的态度来保持德行的宽裕。这意味着在治理国家时,要始终保持谦逊和恭敬的态度,尊重他人,以德服人。他认为即使拥有广阔的土地,也要以节俭的态度来管理。这表明在资源丰富的情况下,仍然要保持节俭,避免浪费,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即使地位尊贵,也要以卑微的态度来保持。这意味着在高位上,要时刻保持谦虚,不骄傲自满,以免失去民心。即使拥有强大的军队和众多的人民,也要以敬畏的态度来管理。这表明在权力和力量面前,要保持敬畏之心,谨慎行事,避免滥用权力。即使聪明智慧,也要以愚笨的态度来保持。这意味着在才智出众的情况下,要懂得装傻,不炫耀自己的智慧,以避免他人的嫉妒和敌意。即使知识渊博,记忆力强,也要以浅薄的态度来保持。这表明在学识丰富的情况下,要懂得谦虚,不自恃才高,以免引起他人的反感。综上所述,周公在《诫子书》中提出的治国应具备的谦德包括恭敬、节俭、卑微、敬畏、愚笨和浅薄。这些谦德的核心在于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以德服人,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答案:
(1)A
(2)①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②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3)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①保持身份荣耀,需谦逊,从“常怀恭敬之心”能看出;②保持土地安定,需勤俭,从“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能看出;③保持地位高贵,需谦卑,从“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能看出;④保持人众兵强,需威严,从“人众兵强,守之以卑者”能看出;⑤保持聪明睿智,需愚拙,从“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能看出;⑥保持博闻强记,需浅陋,从“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能看出。
参考译文: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然而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担忧失去天下的人才。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
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3.【答案】【小题1】略
【小题2】吹,逐,上句写多情的春风吹来春天的消息,酿就一夜的思乡梦,应是“春风吹梦”;下句写缕缕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洛城,故而是“梦逐春风”
【解析】(1)本题考查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意思是雨后初晴,细雨冲刷过的柳树苍翠欲滴,残花凋谢落尽,黄莺在枝头啼鸣。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
示例: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可以从诗句中的动词或特色形容词等分析,“春风一夜吹乡梦”的“吹”用得很生动,因为“吹”是“吹拂”,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做伴引路;思乡之梦随着春风的踪迹,越过千里关山,来到作者日思夜想的故乡。这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将“春风”“乡梦”赋予人的特征,从“乡梦”可知,作者在传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
(1)描绘了一幅细雨初晴,杨柳茂盛,残花落尽,流莺啼鸣的暮春图。
(2)选择:①吹(或B)②逐(或A)
理由:上句写多情的春风吹来春天的消息,酿就一夜的思乡梦,应是“春风吹梦”;下句写缕缕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洛城,故而是“梦逐春风”
参考译文: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这首诗是集春景、乡思、归梦于一身的作品。前二句述写异乡的春天已经过去,隐含了故乡的春色也必将逝去的感慨;后二句想象春风非常富有感情而且善解人意,仿佛理解了诗人的心情而特意为他殷勤吹送乡梦。全诗以即将逝去的春景贯穿始终,构思精巧奇特,语言平白浅直,把令人黯然神伤的思乡之情淡化于即将逝去的春景之中,透露出一种温馨的惆怅之情。
如何阅读诗歌:
1.首先看到诗后先看题目和作者,因为题目往往有作者的写作意图;
2.然后再看注释,看注释可以看出作者的事迹;
3.最后看诗句翻译,一般的诗歌可以通过注释翻译出来,通过翻译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4.【答案】例文:
藏在风筝里的乐趣 大诗人高鼎一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儿童放风筝的快乐,而这种乐趣我真的深有体会。因为每年春天我都会和妈妈一起去田里放风筝,这不仅让我体味到放风筝的乐趣,还让我独享与妈妈在一起的欢乐时光。尤其是记忆中第一次和妈妈放风筝让我一直难忘。
阳春三月,阳光暖暖地洒下来,春风吹绿了田间草地,借着这大好的春光和温柔的春风,我和妈妈一起拿着风筝,来到田里,油菜花开得正盛,放眼远眺,一片灿烂的金黄中有几抹白——几只翩翩起舞的白蝴蝶,漂亮极了。
我们找一处空旷的地方,妈妈帮我调整好风筝线,准备好以后,正好一阵风吹过来,拂动我的马尾。妈妈急忙把风筝递给我说:“风来了,拿好风筝跑起来吧!”于是,我一手举着风筝,一手拿着线轴,飞快地跑起来,努力地想把风筝送上天空。风筝好像知道了我的心愿,一开始很给面子,我松手以后,它果真飞上了天空,可惜在空中打了几个旋儿之后,又一头栽进了地面。我有些沮丧。
第一次失败以后,我们并不气馁,信心满满地进行第二次放飞。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放飞显得十分顺利。我和妈妈配合默契,我们拉长线,我在前面跑,妈妈举高风筝在后面追,这次借助风力,果然让风筝飞上了蓝天。风筝一点一点地升高,简直要飞进云里了。妈妈接过我手里的线轴,帮我一收一放地控制着线,让风筝在天上盘旋,风筝一会儿上下翻飞,一会儿左右飘移,把天空当作了自己的舞台。哇,原来放风筝成功的感觉这么得意呢。
看着妈妈操控着风筝在天上翱翔,我有些眼馋,不禁说:“妈妈,让我来试一试吧!”妈妈看了我一眼,把线递给我叮嘱道:“小心点。”我兴奋地接过线,瞬间,一股巨大的牵引力仿佛要把我升入空中。我努力稳住身子,学着妈妈的样子一收一放,风筝被我制服了,我体味着放风筝的喜悦,开心地笑了起来,甜丝丝的感觉涌上心头。
后来我和妈妈把风筝线轴牢牢地插在地上,我们躺在田地,看看天上高飞的风筝,感受春风吹拂的温暖,真是惬意极了。我还和妈妈约定每年春天都要来这里放风筝呢。
放风筝让我体会到了奔跑的乐趣和成功的乐趣,真是有趣的活动,到现在我和妈妈还在坚持每年春天放风筝,这真是我的一大精彩趣事呢。
【解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藏在 里的乐趣”引导我们发现生活,享受生活。“乐趣”是文章的题眼,指的是使人感到快乐的情趣,扣住这一词语来思考,围绕生活中给我们带来快乐体验的事情来写,一般不会出现跑题的情况;精彩可以在一个具体的地方:家里,校园里,马路上,公园里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某种情境:小说的情节中,课堂的氛围里;也可以是一件事或一个细节,但要描述出生活中究竟是哪件具体的事,确实令你发现了其中的乐趣,而这件事又要能真正打动别人,使别人信服。不能忽视题目中的“藏”字。“藏”字体现了这种趣味可能是别人没有发现的,是别人以为无趣、平常的事,而你却从中发现了趣味,这个趣味肯定不能是表面之乐、肤浅之趣,而是要写出有深度、有思考、有个性的乐趣。可以写战胜挫折后的乐趣,也可以是苦中寻乐,淡中见趣,这需要写作者具备一定的思想境界。
这道题目,文体要求写成记叙文。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精彩,例如读书、冒险、思考、运动、听歌、旅游、写作、下棋,等等。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审美不同,志向不同,因而爱好千差万别。可从自己某一方面的兴趣着手,具体描绘沉迷某一兴趣的过程与经历,阐述此乐趣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儿童的活动有很多,其中“放风筝”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也确实能从中得到乐趣。小作者引用了古诗,插入了环境描写,放风筝的动作描写也比较具体,加入了亲子陪伴的情怀,所以读起来轻松温馨。结尾再次点题,毫不拖沓,呼应开头。①第二十四回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 ______ 争先(填人名)
②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 ______ (填地名)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A.意暇甚
暇:悠闲
B.屠自后断其股
股:大腿
C.闻之于宋君
闻:使听到
D.其人舍然大喜
舍:抛弃
A.乃悟前狼假寐
去后乃至
B.及其家穿井
奈何忧其坏
C.有闻而传之者曰
博学而笃志
D.因往晓之
夫君子之行
A.又相天子
相:宰相
B.一饭三吐哺
饭:吃饭
C.守之以畏者
畏:同“威”,威严
D.由此德也
由:奉行,遵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