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研究由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
    B. 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C. 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
    D. 施莱登运用完全归纳法提出了“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这一结论
    【答案】B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细胞学说中关于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观点,使人们认识到生物的生长、生殖、发育及各种生理现象的奥秘都需要到细胞中去寻找,生物学的研究随之由器官、组织水平进入细胞水平,并为后来进入分子水平打下基础,A错误;
    B、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B正确;
    C、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C错误;
    D、施莱登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提出了“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这一结论,D错误。
    故选B。
    2. 根据图示判断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图①镜头由a转换成b,则视野变大了
    B. 若将图②中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C. 高倍镜下观察到的图③中细胞质实际流动方向也是逆时针
    D. 若将图④中图像再放大4倍,则最多只能看到2个完整细胞
    【答案】A
    【分析】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故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
    【详解】A、若图①将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即低倍镜换上高倍镜,视野变小了,A错误;
    B、若将图②中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因为是倒立放大的虚像,哪偏往哪移,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B正确;
    C、高倍镜下观察到的图③中细胞质逆时针运动,实际流动方向也是逆时针,C正确;
    D、若将图④中共有8个细胞,一行排列,图像再放大4倍,则最多只能看到8÷4=2个完整细胞,D正确。
    故选A。
    3.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从环境中吸收水和无机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构成植物细胞的重要成分
    B. 植物细胞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既能消耗水也能产生水
    C. 在正常情况下,自由水所占比例越大,植物细胞代谢越旺盛
    D. 无机盐参与维持植物细胞的酸碱平衡,不参与有机物的构成
    【答案】D
    【分析】细胞中的水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新陈代谢越旺盛,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低,抗性越强。
    【详解】A、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许多物质溶解在水中,细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水的参与,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是构成植物细胞的重要成分,A正确;
    B、植物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消耗水,第三阶段产生水,B正确;
    C、在正常情况下,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植物细胞代谢越旺盛,C正确;
    D、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例如Mg2+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D。
    4. 脂肪水解后经氧化作用可转化为糖类。最新研究发现,脂肪组织的快速生长会导致O2供应不足,进而引起脂肪细胞的堆积。下列关于脂肪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脂肪和葡萄糖是细胞中的储能物质,且能互相大量转化
    B. 相同质量的脂肪和糖原,脂肪所储存的能量比糖原的少
    C. 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可减少动物体内脂肪细胞的堆积
    D. 组成肝糖原的单体是葡萄糖,组成脂肪的单体是脂肪酸
    【答案】C
    【分析】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
    【详解】A、脂肪是细胞中的储能物质,葡萄糖是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二者能相互转化,但糖类能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A错误;
    B、相同质量的脂肪和糖原相比,脂肪中C、H比例高,氧含量少,因此它们氧化分解时,前者耗氧多,释放的能量较多,即脂肪所储存的能量比糖原的多,B错误;
    C、由题意可知,脂肪组织的快速生长会导致O2供应不足,进而引起脂肪细胞的堆积,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可减少动物体内脂肪细胞的堆积,C正确;
    D、组成肝糖原的单体是葡萄糖,脂肪不是大分子,不存在单体,D错误。
    故选C。
    5. 如图为某种肽的结构简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形成该肽时,脱去的水中的氧来自羧基
    B. 该肽中含1个游离的氨基,1个游离的羧基
    C. 形成该肽时,各种氨基酸的总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72
    D. 该五肽由3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含有4个肽键
    【答案】D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多肽具有四个肽键,是由五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称为五肽化合物。分析五个氨基酸的R基团可以发现,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氨基酸是同一种氨基酸。组成该多肽的5个氨基酸的R基团依次是-CH2C6H4OH、-H、-H、-CH2C6H5、-CH2-CH(CH3)2。
    【详解】A、氨基酸形成肽时,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作脱水缩合。故形成该肽时,脱去的水中的氧来自羧基,A正确;
    B、据图中多肽的结构可知,该肽中含1个游离的氨基,1个游离的羧基,B正确;
    C、据图中多肽的结构可知,该肽有四个肽键,形成该肽时,脱去了4个水分子,各种氨基酸的总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18×4=72,C正确;
    D、据图中多肽的结构可知,构成该多肽的氨基酸的R基为:-CH2C6H4OH、-H、-H、-CH2C6H5、-CH2-CH(CH3)2。故该多肽含有5个氨基酸,氨基酸种类为4种,肽键数为4个,D错误。
    故选D。
    6. 生物大分子既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也是生命活动的产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是生物所特有的
    B. 多糖、脂质、蛋白质、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
    C. 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
    D. 生物大分子在细胞中的功能是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
    【答案】B
    【分析】多糖(淀粉、糖原和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因而被称为多聚体。
    【详解】A、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是生物所特有的,以碳链为基本骨架,A正确;
    B、脂质不属于大分子,B错误;
    C、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包括核酸、蛋白质、多糖等,它们分别是由多个核苷酸、氨基酸、单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C正确;
    D、生物大分子在细胞中的功能是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如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量不同等,将会影响蛋白质的功能,D正确。
    故选B。
    7. 如图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两种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的A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B. 若图(2)中甲是发出信号的细胞,则乙是靶细胞,②表示受体
    C. 精子与卵细胞通过图(2)的方式相互识别,膜接触后融合为受精卵
    D. 图(2)所示的信息交流方式是相邻两细胞进行信息交流的唯一方式
    【答案】D
    【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
    (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详解】A、分析题图(1)可知,A细胞产生的信息分子进入血液通过血液运输到靶细胞并作用于靶细胞的,A正确;
    B、若图(2)中甲是发出信号的细胞,则乙是靶细胞,②表示受体,靶细胞上的受体可以接受信号,B正确;
    C、图(2)是表示细胞之间通过相互接触直接识别,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膜接触后融合为受精卵,C正确;
    D、相邻两细胞进行信息交流还可以通过细胞间形成通道进行,D错误。
    故选D。
    8. 如图是某些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是中心体,是不含有磷脂的细胞器
    B. ②是线粒体,是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C. ③是叶绿体,是蓝细菌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 ④是内质网,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表示中心体,②表示线粒体,③表示叶绿体,④表示内质网。
    【详解】A、①表示中心体,中心体是不具有膜的细胞器,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所以中心体是不含有磷脂的细胞器,A正确;
    B、②是线粒体,是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B正确;
    C、由题图可知,③表示叶绿体,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含叶绿体,C错误;
    D、由题图可知,④表示内质网,主要进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和运输,D正确。
    故选C。
    9. 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细胞核的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相关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与染色体的物质组成不同
    B. ②与中心体的形成有关
    C. ③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使细胞核内环境稳定
    D. ④数目较多有利于核质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答案】D
    【分析】图示分析:①染色质,②核仁,③核膜,④核孔。
    【详解】A、①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式,都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A错误;
    B、②是核仁,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与中心体的形成无关,B错误;
    C、③是核膜,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每层膜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所以核膜由四层磷脂分子构成,它能将细胞核与细胞质分隔开,使细胞核内环境稳定,C错误;
    D、④是核孔,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代谢越旺盛的细胞,核孔数目较多,有利于核质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D。
    10. 某研究小组用浓度为2ml⋅L-1的乙二醇溶液和2ml⋅L-1的蔗糖溶液分别处理同种细胞,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植物细胞除去细胞壁的部分)体积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所用细胞可能是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B. 图中AB段表明这段时间水只从原生质体流出,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
    C. 图中A、B、D三点的细胞液浓度最大的是D点
    D. 图中AC过程中乙二醇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
    【答案】D
    【分析】题图分析,某种植物细胞处于乙二醇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原生质体体积变小,细胞液浓度增大;随后乙二醇溶液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某种植物细胞处于蔗糖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质生质体体积变小;又由于蔗糖溶液浓度较大,细胞会失水过多而死亡。
    【详解】A、实验所用细胞不可能是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因为该细胞不具有中央大液泡,无法发生质壁分离现象,A错误;
    B、AB段曲线原生质体体积变小,说明细胞失水,这段时间内水既可以从原生质体流出,也可以流入原生质体,但从原生质体流出的水多于流入原生质层的水,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B错误;
    C、图中A、B、D三点的细胞液浓度最大的是B点,D点时可能细胞会因为失水过多而死亡,C错误;
    D、图中AC过程中乙二醇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D正确。
    故选D。
    11. 脲酶是一种催化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的酶,具有高度专一性。最早从刀豆中提取并被证明是蛋白质。下列有关脲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脲酶的作用原理与无机催化剂的不同
    B. 能催化脲酶水解的酶是蛋白酶
    C. 在细胞内合成,在细胞外无法发挥作用
    D. 食用刀豆后,刀豆中的脲酶能催化人体中的尿素水解
    【答案】B
    【分析】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A、酶和无机催化剂的作用原理都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错误;
    B、脲酶从刀豆中提取并被证明是蛋白质,因此脲酶能被蛋白酶催化水解,B正确;
    C、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可以在细胞内,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C错误;
    D、刀豆中的脲酶属于蛋白质,食用刀豆后,相应的蛋白质(脲酶)会被水解,故刀豆中的脲酶不能催化人体中的尿素水解,D错误。
    故选B。
    12. 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会转移到蛋白质的某些氨基酸残基上,使蛋白质分子磷酸化,这在细胞信号转导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蛋白质磷酸化是伴随ATP水解的放能反应
    B. 蛋白质磷酸化后其空间结构会发生相应改变
    C. 某些蛋白质磷酸化后可参与物质的跨膜运输
    D. 磷酸化的蛋白质行使功能后会发生去磷酸化
    【答案】A
    【分析】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易断裂,释放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详解】A、吸能反应与ATP水解有关,蛋白质磷酸化是伴随ATP水解的吸能反应,A 错误;
    B、蛋白质磷酸化后其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活性也发生改变, 因而可以参与各种反应,B 正确;
    C、某些蛋白质如参与Ca²+ 转运的载体蛋白在发挥功能时会发生磷酸化, C 正确;
    D、蛋白质磷酸化发挥功能后,会发生去磷酸化,为下次发挥功能做准备,D正确。
    故选A
    13. 葡萄糖充足且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此时再向培养液中通入氧气会导致酒精产生停止,这种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将丙酮酸转化为酒精的过程中不生成ATP
    B. 鉴定酒精时,可以用碱性重铬酸钾溶液,溶液会变成灰绿色
    C. 巴斯德效应导致葡萄糖进入酵母菌线粒体的量增多
    D. 酵母菌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
    【答案】A
    【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彻底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酵母菌将丙酮酸转化为酒精的过程不产生ATP,A正确;
    B、鉴定酒精时,应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B错误;
    C、线粒体分解丙酮酸,不能分解葡萄糖,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C错误;
    D、酵母菌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主要转移到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中,D错误。
    故选A。
    14.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原理探索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 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可发生水的光解,产生O2
    B. 希尔实验说明水的光解和糖的合成是同一化学反应
    C. 鲁宾和卡门的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中O2中的O全部来自于水
    D. 阿尔农发现叶绿体中ATP的合成伴随着水的光解
    【答案】B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详解】A、希尔反应的结果说明离体的叶绿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发生水的光解,并产生氧气,A正确;
    B、英国植物学家希尔发现,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中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悬浮液中有水,没有二氧化碳),在光照下可以释放出氧气。该实验中没有合成糖,说明水的光解和糖的合成不是同一个化学反应,B错误;
    C、鲁宾和卡门通过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中的O全部来自于水,C正确;
    D、阿尔农发现叶绿体合成ATP的过程总是伴随着水的光解,D正确。
    故选B。
    15. 图甲表示在一定的光照强度下,植物叶肉细胞中CO2、O2的来源和去路,找出图甲在图乙中的位置( )
    A. AB之间B. BC之间
    C. C点以后D. B点
    【答案】A
    【详解】图1中,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图中看出,线粒体释放的二氧化碳除了供给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以,还扩散到细胞外;并且线粒体消耗的氧气来源于叶绿体和细胞外,表明此时有氧呼吸大于光合作用;图2中,A点无光照,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因此AB段表示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而B点之后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从图1可以看出,线粒体产生的CO2除了供给叶绿体,还释放出一部分,说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分析图2,B点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的点,AB段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因此图1位于图2的AB段,A正确。
    故选A。
    16. 将一些苹果储藏在密闭容器中,较长时间后会闻到酒香。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O2的消耗速率和CO2的产生速率如下表所示(假设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O2浓度为a时,较适宜于苹果的储藏
    B. O2浓度为b时,细胞呼吸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 O2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产生CO2的速率为0.7ml·min-1
    D. O2浓度为d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3用于无氧呼吸
    【答案】C
    【分析】细胞呼吸是细胞内进行的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小分子有机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无氧呼吸:一般是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植物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苹果的最佳储存氧气浓度是在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少时。
    【详解】A、氧浓度为a时,由于O2的消耗量为0,说明此时苹果只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有酒精,且二氧化碳释放速率不是最低,故不利于苹果的储藏,A错误;
    B、O2浓度为b时,二氧化碳的产生速率大于氧气的消耗速率,说明此时苹果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细胞呼吸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错误;
    C、氧浓度为c时,O2消耗速率为0.7ml·min-1,有氧呼吸产生CO2的速率与O2的消耗速率相等,故有氧呼吸产生CO2的速率为0.7ml·min-1,C正确;
    D、氧浓度为d时,O2的消耗量为1.2ml·min-1,故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2ml;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为1.6-1.2=0.4ml·min-1,故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2ml,因此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2用于无氧呼吸,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 水熊虫对不良环境有极强的抵抗力。当环境恶化时,水熊虫会处于一种假死状态,代谢率几乎降到零,直到环境改善为止。据研究,水熊虫进入假死状态时
    (1)若要探究海藻糖是否为还原糖,可加入___________试剂鉴定,若加入该试剂后未出现砖红色沉淀,能否说明海藻糖不是还原糖___________。(判断结果并写出原因)
    (2)有人认为“水熊虫体液中的海藻糖可以保护组织细胞,使组织细胞免受低温造成的损伤”。为探究上述假设的真实性,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
    Ⅰ.操作过程:
    ①取适量哺乳动物细胞,等分成甲、乙两组;
    ②甲组添加含海藻糖的细胞培养液,乙组___________;
    ③甲、乙两组均置于—273℃冰冻培养数小时;
    ④观察环境改变后,___________。
    Ⅱ.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_________,则假设成立,海藻糖可以保护组织细胞,使其免受低温造成的损伤。若______,则假设不成立。
    【答案】(1)①. 斐林 ②. 不能,因为没有水浴加热
    (2)①. 乙组添加等量不含海藻糖的细胞培养液 ②. 甲、乙两组细胞生活状况 ③. 甲组细胞生长良好,乙组细胞死亡 ④. 甲、乙两组细胞都死亡
    【分析】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海藻糖对组织细胞的是否起到保护作用,因此海藻糖为自变量,在设计实验时,实验组加入海藻糖,对照组不加,将其他无关变量控制为等量且适宜,细胞的生活是否良好是观察指标(因变量)。
    【小问1详解】
    检测还原糖常用的试剂是斐林试剂。加入试剂后没有砖红色沉淀,不能说明海藻糖不是还原糖,因为没有水浴加热。
    【小问2详解】
    Ⅰ、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水熊虫体液中的海藻糖是否可以保护组织细胞,使组织细胞免受低温造成的损伤,故要控制的自变量是有没有海藻糖,因变量是放置在低温下处理观察组织细胞是否损伤,设计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适量哺乳动物细胞,等分成甲、乙两组;
    ②甲组添加含海藻糖的细胞培养液(实验组),乙组添加不含海藻糖的细胞培养液(对照组);
    ③甲、乙两组均控制﹣273℃冰冻数小时;
    ④观察甲、乙两组细胞生活状况
    Ⅱ、预期结果及结论:若甲组细胞生长良好,乙组细胞死亡,则假设成立,海藻糖可以保护组织细胞,使其免受低温造成的损伤;若甲、乙两组细胞都死亡,则假设不成立。
    18. 图中表示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中,分泌蛋白从合成至分泌到胞外,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和______(填名称)。其中,______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2)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后,多种蛋白质上会形成M6P标志。具有该标志的蛋白质经高尔基体膜包裹形成囊泡,这种囊泡逐渐转化为溶酶体。据此推测,具有M6P标志的蛋白质最终可能会成为______。
    (3)假定定位在细胞器甲中的某些蛋白质偶然掺入到乙中,则图中的被膜小泡______(填“COPI”或“COPII”)可以帮助这些蛋白质完成回收。
    (4)下表是与抗体合成及分泌有关的三种细胞器的化学成分:
    据表分析,甲、乙分别是______、______。
    【答案】(1)①. 核糖体 ②. 内质网 ③. 高尔基体 ④. 高尔基体 (2)(多种)水解酶
    (3)COPI (4)①. 线粒体 ②. 核糖体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小问1详解】
    在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合成多肽链)、内质网(对多肽链进行初步加工)、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修饰)。其中高尔基体起到交通枢纽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然后发送到不同的目的地。
    【小问2详解】
    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后,多种蛋白质上会形成M6P标志,具有该标志的蛋白质经高尔基体膜包裹形成囊泡,这种囊泡逐渐转化为溶酶体。由此可以推测,具有M6P标志的蛋白质最终可能会成为溶酶体中的(多种)水解酶(因为溶酶体中有多种水解酶,这些蛋白质最终进入溶酶体)。
    【小问3详解】
    如果定位在细胞器甲中的某些蛋白质偶然掺入到乙中,COPI被膜小泡可以帮助这些蛋白质完成回收(COPI被膜小泡主要功能是逆向运输,将高尔基体中的物质运输回内质网)。
    【小问4详解】
    分析细胞器的化学成分可知,甲中含有少量核酸、蛋白质和脂质,说明细胞器甲是含有核酸且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且与抗体合成及分泌有关,所以甲为线粒体,乙中不含脂质但含有核酸,说明细胞器乙是含有核酸且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且与抗体合成及分泌有关,所以乙为核糖体。
    19. 下图是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示意图,数字I~Ⅳ表示细胞膜上的相关结构或物质,字母a~e表示不同的跨膜运输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细胞膜的结构模型被称为____________模型,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 ]____________。
    (2)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的物质是[ ]__________,该图主要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的功能特点。
    (3)若上图代表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则图中可能代表氧气进入细胞内的过程是_____(填字母),能代表葡萄糖进入该细胞的过程是_____(填字母)。
    (4)字母b代表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字母d代表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
    (5)除上图所示物质运输方式外,一些大分子物质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进出细胞,这是由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流动镶嵌 ②. Ⅳ
    (2)①. Ⅲ 糖蛋白 ②. 选择透过性
    (3)①. b ②. a
    (4)①. 自由扩散(或自由扩散或简单扩散)②. 协助扩散(或易化扩散)
    (5)①. 胞吞胞吐 ②. (一定的)流动性
    【分析】由图可知,Ⅰ为载体蛋白,Ⅱ通道蛋白,Ⅲ为糖蛋白,Ⅳ为磷脂双分子层。a和e运输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属于主动运输,b运输过程不需要载体和能量,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c和d运输过程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小问1详解】
    细胞膜的结构模型被称为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在图中为结构Ⅳ。
    【小问2详解】
    与细胞表面识别有关的物质是糖蛋白,在图中为结构Ⅲ,该图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特点,因为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不同,说明细胞膜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
    【小问3详解】
    Ⅲ糖蛋白所在的一侧为细胞膜外侧,若代表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对应图中的b过程,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对应图中的a过程。
    【小问4详解】
    b运输过程不需要载体和能量,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或自由扩散或简单扩散),字母d代表的运输方式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顺浓度梯度进行,是协助扩散(或易化扩散)。
    【小问5详解】
    一些大分子物质还可以通过胞吞和胞吐进出细胞,这是由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0. 在日常生活中,削皮的苹果不及时食用会发生褐变现象,这是苹果中的多酚氧化酶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多酚类物质(如儿茶酚)引起的。某同学用苹果和儿茶酚探究了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表,请回答问题: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无关变量有_________(至少写两个)。
    (2)步骤2的目的是保证______混合时在实验预设的温度下。
    (3)实验结果显示___条件下多酚氧化酶活性较高。
    (4)实验后若将1号试管和5号试管均放置在50℃的水浴锅中保温5min,实验现象分别是____。
    (5)综合以上研究,说出一种能缓解削皮苹果褐变的方法:_____
    【答案】(1)①. 温度 ②. 儿茶酚的浓度、苹果块大小 (2)酶与底物
    (3)50℃ (4)出现褐变现象,仍未出现褐变
    (5)将刚削皮的苹果立即用热水快速处理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为褐变程度,可以反映多酚氧化酶活性,由实验结果可知,多酚氧化酶活性50℃>75℃>25℃,100℃时酶已失活。
    【小问1详解】
    自变量是人为控制可以改变的量,结合表格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褐变程度,可以反映多酚氧化酶活性,无关变量是儿茶酚的浓度、苹果块大小。
    【小问2详解】
    酶具有高效性的作用特点,步骤2先在对应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再混合的目的是保证酶与底物在实验预设温度下结合。
    【小问3详解】
    实验结果显示50℃条件下褐变最深,说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较高。
    【小问4详解】
    1号试管由于温度太低导致酶活性低,5号试管由于温度太高使得酶变性失活,故实验后若将1号试管和5号试管均放置在50℃的水浴锅中保温5min,实验现象分别是产生褐变(温度由低温→高温,酶活性逐渐增强)、仍未出现褐变(高温下酶已经失活,再恢复较适宜的温度,酶的活性也不可恢复)。
    【小问5详解】
    综合以上研究,说明温度会影响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且高温下酶失活,故能缓解削皮苹果褐变的方法为将刚削皮的苹果立即用热水快速处理可使多酚氧化酶失活,可防止褐变现象发生。
    21. 下图为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图中①~⑤表示物质,A、B表示过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物质③表示_____,物质④表示_____,物质⑤表示_____。物质②的作用是_____(答出两点)。
    (2)请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式_____。
    (3)④的供应不变,若突然停止光照,则短时间内C5含量变化趋势是_____。
    (4)菜农向蔬菜大棚施加有机肥以增加_____和_____的供应。
    (5)2021年9月,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CO2到淀粉的人工合成,在实验室利用CO2人工合成淀粉,类似于光合作用过程的_______阶段。若要研究此过程中碳原子的转移路径,可采用_____法。
    【答案】(1)①. ATP ②. CO2 ③. (CH2O)(或糖类)④. 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
    (2)CO2+H2O(CH2O)+H2O+O2
    (3)降低 (4)①. CO2 ②. 矿质元素(或无机盐)
    (5)①. 暗反应(或碳反应)②. 同位素标记
    【分析】据图分析,①是氧气,②是NADPH,③是ATP,④是二氧化碳,⑤是糖类。
    【小问1详解】
    图中物质③是光反应产物,由ADP和Pi合成,③是ATP。物质④和C5反应生成C3,物质④是二氧化碳。C3经过还原形成⑤,⑤是(CH2O)(或糖类)。物质②是NADPH,作用是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
    【小问2详解】
    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糖类和氧气、水,光反应需要光照条件,需要叶绿体的参与,因此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式是:
    【小问3详解】
    CO2的供应不变,将继续消耗C5生成C3,突然停止光照,C5的生成量减少,所以短时间内C5含量降低。
    【小问4详解】
    菜农向蔬菜大棚施加有机肥,有机肥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产生CO2和无机盐,因此菜农向蔬菜大棚施加有机肥以增加二氧化碳和矿质元素(或无机盐)。
    【小问5详解】
    在实验室利用CO2人工合成淀粉,类似于光合作用过程的暗反应阶段。若要研究此过程中碳原子的转移路径,可采用同位素标记法。
    氧浓度(%)
    a
    b
    c
    d
    e
    CO2产生速率(ml·min-1)
    1.2
    1.0
    1.3
    1.6
    3.0
    O2消耗速率(ml·min-1)
    0
    0.5
    0.7
    1.2
    3.0
    细胞器
    蛋白质(%)
    脂质(%)
    核酸(%)

    67
    28
    少量

    39
    0
    59

    59
    40
    0
    实验组别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4号试管
    5号试管
    实验步骤
    1
    试管各加入15mL1%儿茶酚溶液
    2
    将儿茶酚溶液和2g苹果块分别放入相应温度的恒温水浴锅中5min
    20℃冰水浴
    25℃
    50℃
    75℃
    100℃
    3
    向儿茶酚溶液中加入苹果块,振荡后放回相应温度,10min后观察
    实验现象(褐变等级)
    0
    1
    3
    1.5
    0

    相关试卷

    甘肃省白银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甘肃省白银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四条D. 第一,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平凉静宁县六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PDF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5平凉静宁县六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PDF版含解析,共12页。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PDF版附解析),共12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