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2025学年辽宁省鞍山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4-2025学年辽宁省鞍山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鞍山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鞍山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辽宁省鞍山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鞍山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应和(hè) 枯躁(zà) 气概(gài) 血雨腥风(xiè)
    B.提防(dī) 确凿(zá) 虐待(nüè) 咄咄逼人(bī)
    C.仁慈(yín) 悔恨(huǐ) 倜傥(tǎng) 鸭雀无声(yā)
    D.惬意(qiè) 决别(jué) 纯粹(chuì) 各得其所(suǒ)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枯躁——枯燥,血雨腥风(xiè)——xuè;
    C.仁慈(yín)——rén,鸭雀无声——鸦雀无声;
    D.决别——诀别,纯粹(chuì)——cuì。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与不阅读,能区别出两种______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______、一道鸿沟,两边必定是完全不一样的______。一面是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______。
    A.截然不同 篱笆 景象 喧嚣
    B.大相径庭 篱笆 气象 寂寥
    C.截然不同 屏障 景象 寂寥
    D.大相径庭 屏障 气象 喧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与正确运用。
    第一空:“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形容两者之间有极大的差异或矛盾。“截然不同”指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这里形容两种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的差异程度很大,几乎没有相似之处,用“截然不同”更能体现出两者的本质区别,故此处应填写“截然不同”。
    第二空:“篱笆”是用竹子或树枝等编成的遮拦的东西,一般比较低矮,主要起隔离或阻挡的作用。“屏障”指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强调其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强的阻挡、防护作用。结合后文“一道鸿沟”可知,这里需要一个能体现出两者之间有较大阻隔的词,“屏障”更符合语境,故此处应填“屏障”。
    第三空:“景象”指景色、情景,侧重于具体的、直观的、呈现在眼前的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样子。“气象”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刮风、下雨、闪电等。此处是说两种不同生活方式所呈现出的具体样子,用“景象”更合适,故应填“景象”。
    第四空:“喧嚣”意思是声音杂乱,不清静,强调声音的嘈杂。“寂寥”指寂静、空旷,没有声音,形容环境安静、冷清。前文提到“一面是草长莺飞、繁花似锦”,描绘了一种热闹美好的场景,与之相对的“一面”应该是冷清、荒凉的,“寂寥”更能体现出这种荒凉冷清的氛围,故应填“寂寥”。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教育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课题。②谈到教育的方法,孔子十分注重启发学生,强调开发学生的创造力。③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④由此可见,教育过程中,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子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一把钥匙,使之能够自主发掘文化宝藏。
    A.“思想”“启发”“一把”三个词语分别是名词、动词、数量词。
    B.句②中“注重”和“强调”两个词语是反义词。
    C.句④“由此可见”中,“此”指代的是孔子。
    D.句④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充分提升了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词性、词义及修辞手法。
    B.有误,“注重”的意思是重视,“强调”的意思是特别着重或着重提出,两者都有对某事重视的意思,是近义词,不是反义词;
    C.有误,根据前文“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知,“由此可见”中“此”指代的是前文孔子说的话,而不是孔子本人;
    D.有误,“给他们一把钥匙,使之能够自主发掘文化宝藏”没有使用拟人的手法,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某种能够让学生自主发掘文化宝藏的方法比作“钥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4分)
    4.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春》。
    B.古人的称谓有尊称和谦称之分。“令尊”是尊称对方的父亲,“令爱”是尊称对方的女儿;“家母”是谦称自己的母亲,“愚兄”是谦称自己。
    C.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作品中最富于生活情趣的篇章,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如《》,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出对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D.《西游记》中,猪八戒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人物。他虽有很多缺点,如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等,但也爱憎分明,忠诚勇猛。在大闹天宫时,猪八戒挥舞钉耙,并运用七十二变,顽强奋战,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综合。
    D.有误,根据《西游记》原著内容可知,大闹天宫和拥有七十二变本领的都是孙悟空,不是选项所说的“猪八戒”。
    名著阅读(2分)
    5.忽一日,太上老君开炉取丹。当时他正揉着眼睛,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睛看见光明,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唿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太上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推了一个倒栽葱,脱身走了。他随即取出耳中的如意金箍棒,迎风晃一晃,碗来粗细,拿在手中,不分好歹,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大天王无影无踪。
    这段文字出自《______》,选段中的“他”是______
    【答案】①西游记 ②孙悟空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根据文段“忽一日,太上老君开炉取丹……脱身走了……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大天王无影无踪”可知,文段出自《西游记》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众神捉拿后,玉帝下令将其处死,但孙悟空吃过蟠桃、饮过御酒,又吞了仙丹,已变得金刚之躯,刀砍斧剁、雷打火烧均不能伤他。太上老君便提议将孙悟空放入八卦炉中用文武火锻炼,想把他炼化。然而,孙悟空在八卦炉中并未被烧死,反而因躲在巽宫位下,有风无火,只是被烟熏红了眼睛,炼成了火眼金睛。到了开炉取丹之日,孙悟空就如选段中所描述的那样,跳出丹炉,蹬倒八卦炉,还把太上老君推了个倒栽葱,又取出金箍棒,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大天王无影无踪。
    故第一空填:西游记;第二空填:孙悟空。
    6.古诗文默写
    (1)枯藤老树昏鸦,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3)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4)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运用奇特想象,借物把自己的忧思带到王昌龄身边,并始终陪伴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1)小桥流水人家 (2)非淡泊无以明志 (3)却话巴山夜雨时
    (4)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二、古诗文阅读(14分)
    (一)(2分)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东溪
    北宋·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①发船迟。
    野凫②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③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④。
    情虽不厌住不得⑤,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①孤屿:这里指水中孤石。②野凫(fú):野鸭。③着(zhuó)花:开花。④净于筛:被筛选干净。⑤住不得:不能再停留了。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中“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指诗人前行的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乙】诗颔联两句均是前四字写景,后三字写意,画面感极强,诗人推己及物,恬淡悠闲的心绪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C.两首诗都运用了描写。【甲】诗颔联“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江面似乎与岸边齐平的景象;【乙】诗颈联“剪”和“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东溪岸边蒲草的齐整、沙石的洁净。
    D.两首诗都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现今自由闲适生活的赞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
    D.有误,在【甲】诗《次北固山下》中,诗人王湾通过描写客路青山、行舟绿水、潮平岸阔、海日江春等景象,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而非选项所说的“对现今自由闲适生活的赞赏”;而【乙】诗《东溪》中,诗人梅尧臣描写了东溪的自然风光,体现了诗人对东溪美景的喜爱。“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一句则表现了诗人虽然对东溪的景色流连忘返,但因客观原因不能久留,流露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向往。
    所以两首诗虽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但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
    (二)(12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节选自《十二章》)
    【乙】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对曰:“好长剑。”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加之以学问,岂①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子曰:“御狂马者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②,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③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④。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子曰:“栝而羽⑤之镞而砺⑥之其入之不益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命。”
    (节选自《孔子家语》)
    【注】①岂:岂同“其”,谁。②反檠(qíng):反,反对,引申为丢弃。檠,用来矫正弓弩的器具。③揉:揉同“糅”,加工而使曲的变直,直的变曲。④犀革:犀牛皮。⑤栝(guā)而羽:栝,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用羽毛装饰。⑥镞(zú)而砺:镞,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磨砺。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逝者如斯夫 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子曰:“汝何好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D.以此言之 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9.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以子之所能,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
    1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益深乎
    11.孔子的话语充满哲理。请选择【甲】文中感受最深的一则,谈谈给你带来的启发。【乙】文中,通过交谈,孔子告诉了子路什么道理?
    【答案】8.C
    9.(1)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陷入疑惑。
    (2)凭你的才能,再加上学问,谁能赶上你呢?
    10.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益深乎
    11.【甲】文示例一:我感受最深的一则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发我不要只读书不思考或者一味空想不去学习,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知。
    示例二:我感受最深的一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启发我要善于发现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要能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和缺点,并学习他人的优点,对照自身改掉类似的毛病。
    【乙】文:孔子告诉子路,深入学习对提升能力,增强素质有重要作用。
    【解析】这两篇文章节选自《论语》和《孔子家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关于学习的哲理。【甲】文中的选段包括孔子在学习态度、方法以及交友和时间观念上的多种教诲,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人不知而不愠”等,体现了孔子对学习态度的重视。【乙】文通过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强调了学习和改进的必要,将其比作箭矢的精细加工。这些文字充满智慧,揭示了学习需要勤勉、反思和持续改进的道理,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教育思想。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夫: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感叹/发语词,用于句首引发议论;
    B.之:代词,指学问和学业/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好:两个“好”均为动词,意为喜好、爱好;
    D.以:介词,凭借、依据/连词,用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重点词: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2)重点词:以,凭借;子,你;及,比得上。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栝”指的是箭末扣弦处,“羽”在这里用作动词,指装上羽毛,“栝而羽之”的意思是给箭的尾部装上羽毛,这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表示一种行为动作,所以应在此处断句;“镞”是箭头,“砺”是磨砺的意思,“镞而砺之”就是给箭头磨砺锋利,同样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应断开;“其入之不益深乎”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它射入物体不是会更深吗”,这是对前面经过加工后的箭的效果的反问,与前面的内容在语义上有明显的区分,所以应与前面断开。
    故正确的断句为: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益深乎。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第一问:
    【甲】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之后按时复习的重要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体现了人际交往的乐趣和价值。朋友从远方而来,彼此交流思想、分享生活,能够拓宽视野、丰富人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传达了一种豁达和宽容的人生态度,即使自己的才华和品德不被他人所了解和认可,也不应该生气和抱怨,而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才是君子的风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表明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对学习充满兴趣,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要以一种谦虚、开放的态度向他人学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通过对河水日夜不停地流逝的描述,感叹时光的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它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不要虚度光阴。
    据此选择一句谈谈你的启示即可。示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我深刻认识到兴趣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当我们对某件事情充满兴趣时,就会主动去探索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第二问:
    【乙】文中,根据“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益深乎”可知,子路认为自己有很多优点,就像南山的竹子不加工就能射穿犀牛皮。孔子却以“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益深乎”来回应,意思是给箭的尾部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射入得会更深。这里孔子用比喻的方式,形象地说明即使一个人有一定的天赋,但如果不通过学习来进一步提升自己,就像没有经过加工的竹子做的箭,其作用是有限的。箭经过加工后能射得更深,人也一样需要通过深入学习来增长知识和才能,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素质,取得更大的成就。
    据此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
    ①孔子说:“学习并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②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③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④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⑤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⑥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乙】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说:“你有什么爱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呀,只是说凭借你的才能,再加上学习,难道(谁)能比得上吗?”子路说:“学习难道有好处吗?”孔子说:“驾驭狂马的人不能放下马鞭,操持弓弩的人,不能丢下正弓的器具;木材经过绳墨加工就能取直,人们接受直言规劝就会变得通达。从师学习,重视发问,谁不会顺利成功呢?”子路说:“南山有竹子,不矫正自然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穿透犀牛皮(做的铠甲)。由此说来,又何必学习呢?”孔子说:“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得不更深吗?”子路拜了又拜,说:“感谢您的指教。”
    三、现代文阅读(31分)
    (一)(6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底,中国未成年人网民超过1.8亿,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中国青年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深刻影响了互联网的发展潮流。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国青年在网上积极弘扬正能量,展示新风尚,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摘编自《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
    【材料二】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的阅读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从图书阅读率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较2020年的83.4%提高了0.5个百分点;从图书阅读量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93本,比2020年的10.71本增加了0.22本;从阅读时长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平均每天阅读时长较以往均有增长。同时,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5%,听书率为32.7%。
    (摘编自“中国消费网”2022年4月24日)
    【材料三】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指出:“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推动网络文学繁荣发展。
    ②“Z世代”已成为网络文学读者增量的主力,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内容构成和价值内核。他们成长于崛起后的中国,民族自豪感强、爱国热情高涨,能通过评论反馈,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弘扬网络文学正能量。
    ③“Z世代”的加入,更加凸显了网络文学对于全民阅读的意义,深刻影响着网络文学的发展潮流。作为“网生”一代,他们拥有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生存体验,具有更灵活、敏锐和前沿的“网感”,与同年龄段作者之间也更容易交流。
    ④“Z世代”的涌入,增加了网络文学的读者量,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取向、精神风貌和价值功用。网络文学不仅创造了年轻人爱看的中国故事,发挥着文学作品的正向价值引导作用,也在不断吸纳新读者、新作品,拓宽了全民阅读的疆域和内容。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3日)
    12.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20年底,中国未成年人网民超过1.8亿,中国青年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深刻影响了互联网的发展潮流。
    B.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93本,比2020年的10.71本增加了0.22本,可以看出我国未成年人的阅读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
    C.“Z世代”作为“网生”一代,将成为网络文学读者增量的主力;他们民族自豪感强、爱国热情高涨,能通过评论反馈,表达家国情怀。
    D.“Z世代”的涌入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取向、精神风貌和价值功用;网络文学拓宽了全民阅读的疆域和内容。
    13.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请提炼出两点。
    14.结合【材料三】,谈谈“Z世代”对于网络文学有哪些深刻影响。
    【答案】12.C
    13.①中国未成年人网民众多,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②中国青年在网上积极弘扬正能量,展示新风尚,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③我国未成人图书阅读率、阅读量、阅读时长均有提升。④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较高。(答出两点即可)
    14.①“Z世代”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内容构成和价值内核。②“Z世代”的加入,深刻影响着网络文学的发展潮流。③“Z世代”的涌入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取向、精神风貌和价值功用。(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C.有误。【材料三】明确表述 “‘Z世代’已成为网络文学读者增量的主力”,而选项C中说“将成为”,这与原文的时态不符,理解错误。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与概括文中信息。
    根据【材料一】“2020年底,中国未成年人网民超过1.8亿,中国青年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深刻影响了互联网的发展潮流”可知,中国未成年人网民数量庞大,并且他们在网络空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和技术推动者,对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可提炼出信息:中国未成年人网民众多,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
    根据【材料一】“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国青年在网上积极弘扬正能量,展示新风尚,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可知,在网络信息繁杂的背景下,中国青年主动承担起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责任,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网络建设,据此可提炼出信息:中国青年在网上积极弘扬正能量,展示新风尚,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根据【材料二】“从图书阅读率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平均每天阅读时长较以往均有增长”可知,我国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阅读量和阅读时长都有所提升,显示出阅读习惯的积极变化。据此可提炼出信息: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阅读量、阅读时长均有提升。
    根据【材料二】“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5%,听书率为32.7%”可知,在现代科技影响下,未成年人的阅读方式日益多元化,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据此可提炼出信息: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较高。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文章内容。
    根据【材料三】第②段“‘Z世代’已成为网络文学读者增量的主力,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内容构成和价值内核……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弘扬网络文学正能量”可知,“Z世代”成长于国家崛起的时代,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这些情感通过网络文学的平台得以表达,从而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内容创作。据此可概括出影响:“Z世代”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内容构成和价值内核。
    根据【材料三】第③段“‘Z世代’的加入,更加凸显了网络文学对于全民阅读的意义……具有更灵活、敏锐和前沿的‘网感’……”可知,作为“网生”一代,“Z世代”天生具有数字化生存体验,对互联网有着更为敏锐和前沿的感知。他们与同龄段的作者更容易交流,这种交流促进了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推动了网络文学向更加现代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据此可概括出影响:“Z世代”的加入,深刻影响着网络文学的发展潮流。
    根据【材料三】第④段“‘Z世代’的涌入,增加了网络文学的读者量,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取向、精神风貌和价值功用……”可知,“Z世代”的涌入增加了网络文学的读者量,同时也对网络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影响,拓宽了全民阅读的疆域和内容,提升了网络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和价值功用。据此可概括出影响:“Z世代”的加入,深刻影响着网络文学的发展潮流。“Z世代”的涌入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取向、精神风貌和价值功用。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二)(10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②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节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5.请简要概括选文第②段内容。
    16.结合语境,说说选文第②段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17.“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但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18.冬天,在家乡的户外你一定做过一些有乐趣的事,请说出一件。(50字以内)
    【答案】15.冬天在百草园雪地捕鸟。
    16.运用“扫”“露”“支”等一系列动词,具体、准确、细致、生动地写出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捕鸟时紧张、兴奋的心情和回忆童真童趣的愉悦之情。
    17.因为“我”在无味的冬天做了有味的雪地捕鸟活动,体验到冬季的百草园也能给热爱新鲜事物、爱玩的儿童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也是“我”的乐园。(意思对即可)
    18.要扣住冬季和户外活动两个点。
    示例:我独自一人在家乡的河边滑冰,看着冰面下的鱼儿游动,感觉既刺激又有趣。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首先,仔细阅读文章第②段,找出段落中的关键信息或主题句。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注意字数限制。
    由文章第②段中“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只好来捕鸟”可以提取关键信息,时间:冬天;地点:百草园;事件:雪后捕鸟。该段主要描述了雪后捕鸟的情景,包括捕鸟的条件、方法和捕到的鸟的种类。因此,该段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描述雪后百草园捕鸟的情景。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首先,明确加点动词在句子中的具体位置和语境。然后,分析这些动词对描述捕鸟过程的作用,包括其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对读者感受的影响。最后,综合这些信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给出答案。
    由句子中“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可知,这一系列动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具体、准确、细致、生动地描绘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从扫雪露出地面,到支起竹筛撒秕谷,再到系绳远牵、静待鸟雀、拉绳罩鸟,每一个动作都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捕鸟场景。这些动词的运用,不仅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捕鸟时的紧张与兴奋,更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和愉悦之情。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选文第②段中“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可知,虽然冬天的百草园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无味,但是一旦下雪,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虽然拍雪人和塑雪罗汉等活动因为人迹罕至而不适合在百草园进行,但是雪地捕鸟这一活动却成为了孩子们的乐趣所在。通过扫雪、支筛、撒秕谷、系绳等一系列操作,孩子们可以成功地捕捉到麻雀等鸟类,这种体验对于热爱新鲜事物、爱玩的儿童来说是非常有趣和充实的。因此,尽管冬天的百草园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无味,但是它仍然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成为他们的乐园。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开放性回答。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冬天家乡户外做过的有趣事情。可以是和朋友们一起玩的游戏,也可以是独自进行的探索活动。注意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出来,字数控制在50字以内,让人一听就能明白你所做的事情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你觉得它有趣。
    示例:我和小伙伴们在雪地里打雪仗,雪球飞来飞去,笑声不断,真是开心极了!
    (三)(15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雪天里的暖
    陈喜联
    ①下了两天的大雪,小城早已银装素裹。然而上天还不罢休,(A)凛冽的北风呼啸,空中的雪花飘飘扬扬,一派冰天雪地的景象。蜷缩在家里,望着窗外白茫茫的一片,虽然烦躁,但还是不愿去附近的超市,幸好有外卖,于是结识了这位送外卖的“骑士”。
    ②感觉过了很长时间,才听到有人敲门。刚打开门,一股冷风便扑面而来,一位白盔白甲的“骑士”站在门前。“骑士”的头上、身上全白了,连睫毛也是白的,他跺着鞋上的白雪,大口大口地喘着,呼出的气也是一团一团的白,但脸色却格外红润,透着十足的精气神儿。
    ③餐盒递过来,还有一点烫手。“骑士”却连声道歉:“对不起,迟到了几分钟!”这样的天气,我有大把的时间坐在阳台上看雪景,几分钟而已,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忽然,我看见他雨裤膝盖部位破了一个大洞。他局促不安地解释:“路太滑,摔了一跤,裤子破了,头盔也坏了。”
    ④我把正准备关上的门重新推开,告诉他等一等,然后跑进屋拿了块干毛巾:“擦一擦吧,这样的天气,真是辛苦你了。”
    ⑤“谢谢!太感谢你了!”“骑士”边擦头脸上的雪,边连声道谢,“这是我今年送的最后一单,准备回家过年了,晚上的火车……不知道还能不能正常发车。”哦,原来是这样!他在北风飘雪的街道上奔驰,而他的故乡,是不是也是千里冰封呢?
    ⑥我叫“骑士”再等半分钟,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又跑进储物间找出了一个早已不用的头盔送给他。他很不好意思地喝着茶,脸色更加红润了,说:“我今天遇到的都是好人。上午,我在购物广场抢到一单,是三杯奶茶的订单。我赶到奶茶店后,你猜怎么着?”“骑士”掏出一张配送单给我看,上面备注着:一杯送给你,另外两杯麻烦你送给附近的环卫工、警察,或者其他露天作业者,辛苦啦!
    ⑦配送单有点湿,有点皱,“骑士”小心地把它折好,重新放到口袋里。“你知道吗?奶茶店的妹妹特意把三杯奶茶包得严严实实的。刚走出奶茶店,就碰到一个扫雪的清洁工阿姨,我把一杯奶茶给了她。购物广场路口,一个交警在指挥交通,我把第二杯奶茶给了他。后来,又看见一个志愿者在清理人行道上的雪,我就把第三杯奶茶给了他。”骑士笑眯眯地拍拍口袋:“你看,我有这张配送单就够了。”
    ⑧“骑士”喝完最后一口茶,郑重地说了声“谢谢”,迅速戴上我送他的头盔,转身“噔噔噔”地跑下楼梯,我站在窗口,看着他跨上车,顶着纷纷扬扬的大雪,飞速离去,消失在拐角处。
    ⑨(B)凛冽的北风仍然呼啸,空中的雪花依旧飘扬,冰天雪地的景象更加立体了。我不知道“骑士”今晚能否登上回乡的列车,他遥远的家乡,哪些人仍在等待他的回归,但我知道,白雪皑皑的世界里,那张小小的配送单,那三杯包得严严实实的奶茶,温暖了他的心,温暖了他对于这座小城的所有记忆。
    ⑩其实,温暖的又何止“骑士”一个人呢?
    (选自《博爱》2019年第1期)
    19.选文围绕“我”和“骑士”展开叙述,请概括相关情节,依次填写。
    雪天订外卖→( )→递毛巾擦脸→( )→( )→骑士下楼远去
    20.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骑士”的头上、身上全白了,连睫毛也是白的,他跺着鞋上的白雪,大口大口地喘着,呼出的气也是一团一团的白,但脸色却格外红润,透着十足的精气神儿。
    21.联系上下文,说说选文第⑧段加点词语的作用。
    迅速戴上我送他的头盔,转身“噔噔噔”地跑下楼梯,我站在窗口,看着他跨上车,顶着纷纷扬扬的大雪,飞速离去,消失在拐角处。
    22.选文画线的A、B两句,在整体结构上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23.选文的题目“雪天里的暖”好在哪里?
    【答案】19.①骑士送外卖 ②倒茶送头盔 ③(述说)替人送奶茶。
    20.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具体、准确、细致、生动地写出了骑士满身白雪,气喘吁吁,但精气神十足的样子,表现出雪天送外卖的艰苦和送外卖者的敬业精神。
    21.运用“戴”“跑”“跨”“顶”等动词,具体、准确、细致、生动地写出了“骑士”离开“我”家,迅速消失的情形,表现了“骑士”送完外卖,想尽快坐火车回家过年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22.运用照应手法,B句景物描写与A句景物描写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晰,更好地表现了送外卖者不怕艰难,辛勤劳作的精神。
    23.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②概括事件主要内容;③点明中心思想;④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⑤交代情感线索;⑥运用冷暖对比突出强调。(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②段“刚打开门,一股冷风便扑面而来,一位白盔白甲的‘骑士’站在门前。‘骑士’的头上、身上全白了,连睫毛也是白的,他跺着鞋上的白雪,大口大口地喘着,呼出的气也是一团一团的白,但脸色却格外红润,透着十足的精气神儿”可概括为:骑士送外卖;
    根据第⑥段“我叫‘骑士’再等半分钟,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又跑进储物间找出了一个早已不用的头盔送给他”可概括为:倒茶送头盔;
    根据第⑥段“他很不好意思地喝着茶,脸色更加红润了,说:‘我今天遇到的都是好人。上午,我在购物广场抢到一单,是三杯奶茶的订单。我赶到奶茶店后,你猜怎么着?’‘骑士’掏出一张配送单给我看,上面备注着:一杯送给你,另外两杯麻烦你送给附近的环卫工、警察,或者其他露天作业者,辛苦啦”,第⑦段“刚走出奶茶店,就碰到一个扫雪的清洁工阿姨,我把一杯奶茶给了她。购物广场路口,一个交警在指挥交通,我把第二杯奶茶给了他。后来,又看见一个志愿者在清理人行道上的雪,我就把第三杯奶茶给了他”可概括为:(述说)替人送奶茶。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语句中“‘骑士’的头上、身上全白了,连睫毛也是白的”为外貌描写;“他跺着鞋上的白雪,大口大口地喘着,呼出的气也是一团一团的白”为动作描写;“脸色却格外红润,透着十足的精气神儿”为神态描写;生动展现了一位骑士冒着大雪送外卖后,满身白雪,气喘吁吁,但精气神十足的样子;联系第②段“刚打开门,一股冷风便扑面而来,一位白盔白甲的‘骑士’站在门前”可知,表现了雪天送外卖的艰苦;骑士冒着大雪、冷风送外卖,表现了送外卖者的敬业精神。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加点字“戴、跑、跨、顶、离”均为动词;内容:“迅速戴上我送他的头盔,转身‘噔噔噔’地跑下楼梯,我站在窗口,看着他跨上车,顶着纷纷扬扬的大雪,飞速离去,消失在拐角处”生动写出了“骑士”离开“我”家,冒着大雪迅速消失的场景;情感:联系第⑤段“这是我今年送的最后一单,准备回家过年了,晚上的火车……不知道还能不能正常发车”可知,表现了“骑士”想尽快送完外卖,坐火车回家过年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A句“凛冽的北风呼啸,空中的雪花飘飘扬扬,一派冰天雪地的景象”位于首段,为环境描写,描写了北风呼啸、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
    B句“凛冽的北风仍然呼啸,空中的雪花依旧飘扬,冰天雪地的景象更加立体了”,位于第⑨段,接近文章的尾声,为环境描写,内容相近,也描绘了北风呼啸、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
    两句环境描写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晰;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外卖员冒着严寒送外卖,表现了外卖员不怕艰难,辛勤劳作的精神。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
    题目中“冬天”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同时引发读者思考冬天“暖”在哪里,为何暖等问题,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本文写了“我”递毛巾给外卖员擦脸,“我”给外卖员倒茶送头盔,有人定了三杯奶茶给附近的环卫工、警察,或者其他露天作业者等事件,令人感到了人与人互相关爱的“暖”,文题“雪天里的暖”概括事件主要内容,其中“暖”交代情感线索,点明中心思想;文题“冬天的暖”中的“冬天”令人感受到阵阵寒意,与“暖”字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他人的关怀带来的“暖意”意义非凡。
    四、写作(40分)
    24.按要求作文。
    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促使万物茁壮生长;伟人的丰功伟绩熠熠生辉,引领众生迅速成长。在你的世界里,也有五彩的光照亮了你吧!
    请以“你的光照亮了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
    25.时钟对指南针说:“什么时候你都指向南方,真是太固执了!”指南针微笑着回答:“如果我像你一样不时地指向不同的方向,早就被人当垃圾扔掉了。”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辽宁省鞍山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鞍山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辽宁省鞍山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鞍山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鞍山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选择题,名著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