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久仰五指山的大名,今朝亲至,心中满是震撼与欢愉。这里有萦回的小路缭绕着山岚轻雾,有qìn凉的微风裹挟着草木清香。登上山顶,极目俯瞰,那一座座山峰探出云雾,似朵朵芙蓉出水,流淌着浓浓的自然之美。
山间水库,镜平如砥【甲】奇山怪石,默然伫立。山依偎着水,水映照着山,那种【乙】的立体美令人沉醉,孕育出绿水青山的和谐美丽。宁静的山寨像守望的阿婆,和ǎi而又安xiáng,村口那jiā媚的木棉花舞蹈着唤醒了春天……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2.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和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逗号 【乙】峻峭陡立B.【甲】逗号 【乙】刚柔并济
C.【甲】分号 【乙】峻峭陡立D.【甲】分号 【乙】刚柔并济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久仰五指山的大名”中的“久仰”是谦辞,表达了崇敬、仰慕之情。
B.“流淌着浓浓的自然之美”中的“自然”是个多义词,在这句话中,用的是“理所当然”的意义。
C.文段中加点的“这里”“有”“上”“宁静”分别是代词、动词、名词、形容词。
D.“那一座座山峰探出云雾,似朵朵芙蓉出水”,这句话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1.沁 蔼 详 娇 2.D 3.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沁凉(qìn liáng):意思是渗入或透出凉意。
和蔼(hé ǎi):形容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安详(ān xiáng):从容不迫;稳重。
娇媚(jiā mèi):形容妩媚。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和成语运用。
甲处,“山间水库,镜平如砥”“奇山怪石,默然伫立”是两个并列的分句,分别写水库和奇山的景象,因此甲处用分号;
峻峭陡立:形容山势高峻陡峭。
刚柔相济:意思是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
乙处,形容五指山和山和水相互配合的刚强与柔和之美,因此用“刚柔相济”恰当。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法和词义。
A.“久仰”是敬辞;
B.“流淌着浓浓的自然之美”中的“自然”用的是“大自然天然形成”的意义;
C.“登上山顶”的“上”作为动词使用,是“向上”的意思,不是名词。
4.请根据语境填写古诗文名句。
古诗文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意蕴丰富。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水何澹澹,_________”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乡书何处达,_________”表达了思乡之情。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突破惜花与思乡,更寄托着同情人民、渴望和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中,由明丽秋景引出豪迈诗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有过类似表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山岛竦峙 ②归雁洛阳边 ③遥怜故园菊 ④应傍战场开 ⑤晴空一鹤排云上 ⑥便引诗情到碧霄 ⑦择其善者而从之 ⑧其不善者而改之
综合性学习活动。(9分)
5.七年级(1)班将举行“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中学生阅读兴趣统计表
【材料二】
鲁迅: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叶圣陶:读书有三种态度,青年应当抱而且必须抱的是批判的态度,用现实生活来检验,凡是对现实生活有益处的,取它,否则就不取。要知道处理现实生活是目的,读书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许多手段之一。
王蒙:读书需趁早。第一,趁着童年、少年的这段时期,多读书。第二,要“加码”读书,要“超前”读书。若这本书我能懂30%—40%的话,就一定要去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直到读完了以后,大概就能懂50%或60%了。如果我已经有这样的理解程度了,待回头再来翻翻的话,差不多80%至90%,甚至于100%都能读懂了。
(1)请仔细阅读【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说说你的发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鲁迅、叶圣陶、王蒙三位名家读书方法的侧重点。
(3)为了深入开展本次活动,七年级(1)班定于1月10日上午8点30分在班级举行“诵读经典经验交流会”。你作为班长去邀请王校长参加活动,你怎么说?
【答案】(1)示例:中学生倾向于阅读消遣性、刺激性的读物,对文学名著的兴趣不高。
(2)鲁迅强调自动读书,先泛览后抉择,且要与实社会接触让书活起来;叶圣陶主张读书应抱批判态度,以处理现实生活为目的;王蒙认为读书需趁早,即使对书理解程度不高也要去读,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加深理解。
(3)王校长,您好!我是七年级(1)班的班长,我班定于1月10日上午8点30分在班级举行“诵读经典经验交流会”活动。诚挚邀请您参加,如果您有时间,期待您的光临指导!
【解析】
(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由表格中“很喜欢”一项的数据,“搞笑漫画”占63%,“文学名著”只占13%可见,学生喜欢消遣性的读物。
由“随便看看”中占比最大的是“恐怖故事”可见,学生倾向于阅读刺激性强的读物;
由表格中“不喜欢”一项的数据,“文学名著”占比最大可见,学生对文学名著兴趣不高。
可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
结合鲁迅的观点“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可得:鲁迅强调自动读书,先泛览后抉择,且要与实社会接触让书活起来;
结合叶圣陶的观点“青年应当抱而且必须抱的是批判的态度,用现实生活来检验,凡是对现实生活有益处的,取它,否则就不取。要知道处理现实生活是目的,读书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许多手段之一”可得:叶圣陶主张读书应抱批判态度,以处理现实生活为目的;
结合王蒙的观点“读书需趁早”“若这本书我能懂30%—40%的话,就一定要去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直到读完了以后,大概就能懂50%或60%了”可得:王蒙认为读书需趁早,即使对书理解程度不高也要去读,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加深理解。
(3)本题考查邀请语。
从口语交际角度来看,首先是称呼和礼貌用语,如“尊敬的王校长,您好”;其次是自我介绍“我是七年级(1)班的班长”。从语言表达角度来看,要交代清楚活动的具体时间“1月10日上午8点30分”,活动的具体地点“本班教室”,活动内容“举行‘诵读经典经验交流会’”。最后征校长是否能够参加。注意语言文明得体。
示例:尊敬的王校长,您好!我是七年级(1)班的班长。我们班将于1月10日上午8点30分在教室举行“诵读经典”经验交流会,诚挚邀请您参加本次交流会,希望能得到您的宝贵建议。请问到时您有时间吗?
二、阅读理解(共65分)
(一)(6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①,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注】①碧砌:青石台阶。
6.这首诗通篇写景,诗人将乱烟、碧砌、_______、_______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江亭夜月图。
7.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请对诗中的“乱”“寒”二字作简要分析。
【答案】6.①飞月、离亭 ②江山、寒夜(任写两个)
7.“乱”,不仅形容烟雾的迷 漫和散乱,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心情的迷乱和惘然若失。“寒”,不仅指作者肌肤寒冷的感觉,更是凄凉、萧索心境的流露。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意象。
这首诗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这首诗以景写情,巧妙用词,历来为人所称道。
“乱烟笼碧砌”中意象是乱烟和碧砌,“飞月向南端”中意象是飞月,“寂寞离亭掩”中意象是离亭,“江山此夜寒”中意象是江山和寒夜。
诗人将乱烟、碧砌、飞月、离亭、江山、寒夜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江亭月夜图。
从“飞月、离亭、江山、寒夜”中任选两个填空即可。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乱烟笼碧砌”一句的意思是: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这一句中的“乱”用于形容作者在江亭夜月送别时看到的烟雾,烟雾是乱糟糟的,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看到的烟雾是乱的,体现出作者送别时的心情也是乱的,因此“乱”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
“江山此夜寒”意思是: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这个“寒”字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使得诗的境界全出。一个“寒”字表面上是说夜气寒凉,实际上暗示了内心的伤感孤独,“寒”字融情入景,将此夜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故而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环境,又暗示诗人内心的情感。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8.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9.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停两处。
时 郎 州 司 马 刘 禹 锡 得 播 州 刺 史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1.刘柳之交令人动容,你知道古人交友还有哪些不同称谓吗?请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选项。(只填序号)
(1)岁数和辈分不相当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
(2)没有抵触、感情融洽的朋友( )
(3)结拜兄弟或姐妹之间的深情厚谊( )
(4)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 )
A.竹马之交 B.忘年之交 C.莫逆之交 D.金兰之交
【答案】8.①做,担任 ②一起,共同 ③把 ④C
9.时 /郎 州 司 马 刘 禹 锡 /得 播 州 刺 史
10.(1)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挚友、志同道合的朋友),怎么忍心看他像这样(处境艰难)呢?(2)替别人谋划事情有没有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有没有讲诚信(或恪守诚信)呢?
11.(1)B (2)C (3)D (4)A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例移为柳州刺史”指的是官职调动,“为”是“做、担任”的意思,“例移为柳州刺史”句意:按旧例被调动担任柳州刺史。
②根据成语推断法,“白头偕老”指夫妇感情和谐,共同生活到老。偕:一起,共同。据此推断“如何与母偕行”的“偕”理解为“一起、共同”。“如何与母偕行”句意: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
③联系课文解释:“投以骨”的意思是:把骨头投给狼。以:把。据此可知“请以柳州授禹锡”的“以”理解为“把”。“请以柳州授禹锡”句意: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
④句意: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这件事。根据查字典法可知,“会”在字典中有四个义项,此句中根据句意确定选C.适逢、正好遇上。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时”是状语,表示时间;“郎州司马刘禹锡”是主语;“得播州刺史”是谓语部分。
故断为: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执友,好朋友;胡,怎么;忍,忍心;若是,像这样。
(2)为,替;谋,谋划事情;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信,诚信。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1)不拘年岁辈分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称为“忘年之交”。年龄不相当而结交为朋友。南朝宋张骘《文士传》︰“称衡与孔融作尔汝之交,时衡未满二十,融已五十,重衡才秀,忘年也”。
(2)没有抵触、感情融洽,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称为“莫逆之交”;故选C。
(3)结拜兄弟或姐妹之间的深情厚谊,称为“金兰之交”,又称手帕之交;故选D。
(4)童年时代最要好的朋友,称为“竹马之交”。出自《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参考译文:
元和十年,(柳宗元)按旧例被调动担任柳州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这件事,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
(三)名著阅读。(22分)
12.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无常》中,鲁迅对无常进行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讽刺了当时社会上所谓的“正人君子”之流。
B.“举荐二郎捉心猿,先知取经师徒缘。奉旨东土寻圣僧,长安显像访金蝉。”本诗概括的是二郎神的事迹,他姓杨,名戬,住灌江口,道号“清源妙道真君”。
C.《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中的第一难和最后一难分别是“金蝉遭贬”和“通天河遇鼋湿经书”。
D.《骆驼祥子》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如温柔善良的小福子、善解人意的杨太太、宽容大度的曹太太、精明能干的高妈等,她们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E.《骆驼祥子》中,刘四爷卖掉人和车厂并抛弃虎妞,二强子打死老婆并逼女儿卖身,阮明因没借到钱而告发曹先生,这些自私冷漠的人物体现了社会的凉薄。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知识。
B.“举荐二郎捉心猿,先知取经师徒缘。奉旨东土寻圣僧,长安显像访金蝉。”本诗概括的是观音菩萨的事迹,观音菩萨向玉帝举荐二郎神去捉拿孙悟空,奉如来佛祖的旨意去大唐长安寻找取经人;
D.“善解人意的杨太太”说法错误,杨太太待人苛刻,甚至不给仆人饭吃;
E.阮明因为曹先生给了他不及格分数,导致他不能毕业,因而告发曹先生是革命党,并非如选项所述是因为“没借到钱”而告发的。
13.根据《朝花夕拾》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答案】①山海经 ②憎(或恶、鄙、恨……) ③衍太太 ④示例:是一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却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及封建主义的压迫,无法在黑暗社会中立足,总是被排斥在人群之外,内心痛苦悲凉、孤独无助,最终溺水身亡,其命运令人怜悯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与名著人物。
第一空:结合人物“长妈妈”与《阿长与〈山海经〉》的内容可知,长妈妈即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阿长与〈山海经〉》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据此可填“山海经”;
第二空: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据此可以分类为“可恶之花/可恨之花/可鄙之花”等;
第三空:结合内容“心术不正、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教唆‘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还散布流言”可知,这个人物是衍太太;
第四空:结合《范爱农》 一文可知,文章 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据此填写。示例: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14.阅读《西游记》节选,回答问题。
行者看罢,回复道:“师父,那去处便是座寺院,却不知禅光瑞蔼之中,又有些凶气何也。观此景象,也似雷音,却又路道差池。我们到那厢,决不可擅入,恐遭毒手。”唐僧道:“既有雷音之景,莫不就是灵山?你休误了我诚心,耽搁了我来意。”行者道:“不是,不是。灵山之路,我也走过几遍,那是这路途?”……行者道:“不可进去,此处少吉多凶。若有祸患,你莫怪我。”三藏道:“就是无佛,也必有个佛像。我弟子心愿,遇佛拜佛,如何怪你?”即命八戒取袈裟,换僧帽,结束了衣冠,举步前进。
——选自第六十五回《妖邪假设小雷音 四众皆遭大厄难》
(1)请根据文段中的对话描写,概括孙悟空和唐僧的性格特点。
(2)回目中的“妖邪”指的是_________。降服此妖时,弥勒佛让行者舒左手递过来,在行者掌上写了一个“_____”字,教他捏着拳头,见妖精当面放手,妖精就跟来。
【答案】(1)孙悟空:细心谨慎,善辨妖魔。 唐僧:取经心诚,固执己见。
(2)①黄眉怪(黄眉大王、黄眉老祖、东来佛祖弥勒佛跟前司磬的童子) ②“禁”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
结合“师父,那去处便是座寺院,却不知禅光瑞蔼之中,又有些凶气何也。观此景象,也似雷音,却又路道差池。我们到那厢,决不可擅入,恐遭毒手”“不可进去,此处少吉多凶。若有祸患,你莫怪我”可知,悟空从寺院禅光瑞蔼之中看出有些凶气,又认为路途不对,还提醒唐僧如果有祸患,不要怪自己,可知他关于观察,细心谨慎,善辨妖魔。
结合“三藏道:‘就是无佛,也必有个佛像。我弟子心愿,遇佛拜佛,如何怪你?’即命八戒取袈裟,换僧帽,结束了衣冠,举步前进”可知,唐僧不听从孙悟空的好心劝告,执意前去,并且表示他的心愿是“遇佛拜佛”,可知他是一个取经心诚,固执己见的人。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和情节。
这个文段选自《西游记》第六十五回,回目是“妖邪假设小雷音,四众皆遭大厄难”,“妖邪”指的是黄眉怪,他是东来佛祖弥勒佛跟前司磬的童子,又称黄眉大王或黄眉老祖。这一回叙述的是黄眉怪用金铙合住孙悟空,将唐僧、八戒和沙僧绳捆索绑。黄眉怪还有两件宝贝,即一个布搭包儿和狼牙棒。后从如来佛祖口中得知“那搭包儿是我的后天袋子,俗名唤做‘人种袋’。那条狼牙棒是个敲磬的槌儿”。
悟空最后请弥勒佛前来收服了黄眉怪。弥勒佛让行者舒左手递过来,在行者掌上写了一个“禁”字,教他捏着拳头,见到黄眉怪当面放手,黄眉怪就跟来悟空来到主人弥勒佛跟前。
15.阅读《骆驼祥子》选段,完成对话。
【甲】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着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些不尽合自己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
【乙】
祥子的车卖了!他像傻了一般,看着大家忙乱,他只管往外掏钱。他的眼红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团黄白的眵目糊;耳朵发聋,愣愣瞌瞌地随着大家乱转,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
小语:【甲】【乙】两段都写到祥子“哭”,你知道分别是什么原因吗?
小文:我知道。【甲】段中祥子“几乎要哭出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乙】段中祥子“连哭都哭不出声来”的原因是_________。
小语:你真棒!我觉得祥子动不动就“哭”,只会逆来顺受,最终丧失了意志和梦想。
小文:我不完全赞同。我认为祥子也会反抗,比如,____________;也曾在苦难的时候坚守人性的善良,比如,__________________。
小语:有道理。我在网上看到英译版的《骆驼祥子》,书名是“洋车夫”。你觉得这部小说还可以起一个什么名字?说说理由。
小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买上了第一辆自己的车,心中高兴激动。 ②为虎妞办丧事把车卖了,心中难过到了极点。 ③示例:在杨宅拉包月,因不堪忍受奴役和侮辱,愤怒辞工并把一毛钱摔在杨太太脸上。 ④示例:在冬天看到老马和小马挨饿,自己虽困苦,仍毫不犹豫地给他们买十个羊肉包子。 ⑤可以从主旨出发,《骆驼祥子》的主旨是对于黑暗社会的批判,可以叫《地狱》《苦难》等;也可以从人物出发,全书所写的是祥子逐渐堕落的过程,可以叫《沉沦》《堕落》《毁灭》《从人到兽》等;也可以从小说内容出发,全书围绕着祥子三起三落的过程来写,可以叫《三起三落》《祥子与车》等。本题为开放题,结合小说主旨和情节,可自由选择书名,有理有据即可。示例:书名:《沉沦》。小说讲述的就是一个有朝气、有梦想的年轻人一步步堕落、沉沦的过程,祥子代表了一类人,作者也借祥子的沉沦控诉了那个黑暗的社会。
【解析】(1)(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分析。
【甲】“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着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这里“手哆嗦得更厉害了”通过对祥子手部动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出他此刻内心的极度激动。“揣着保单”直接点明了原因,这张保单意味着他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于以拉车为生的祥子而言,拥有一辆自己的车是他最大的梦想。“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些不尽合自己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从他拉车到僻静处端详车的动作,以及对车的看法,都体现出他对这辆车的珍视和喜爱,这种梦想成真的喜悦让他几乎要哭出来,所以【甲】段中祥子“几乎要哭出来”是因为买上了第一辆自己的车,心中高兴激动。
【乙】“祥子的车卖了!他像傻了一般,看着大家忙乱,他只管往外掏钱。他的眼红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团黄白的眵目糊;耳朵发聋,愣愣瞌瞌地随着大家乱转,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祥子的车卖了”一句直接揭示了他极度痛苦的根源,车是他的命根子,是他生活的希望和依靠。“眼红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团黄白的眵目糊;耳朵发聋,愣愣瞌瞌地随着大家乱转”,通过对祥子外貌和神态的描写,表现出他此时精神恍惚、失魂落魄的状态。为了给虎妞办丧事,他不得不卖掉自己的车,这对他来说是沉重的打击,内心的难过已经到了极点,所以“连哭都哭不出声来”。
(3)本题考查情节分析。举出表现祥子反抗的示例即可,简单概括其情节。
示例:在刘四爷的寿宴上,面对刘四爷的刁难,祥子勇敢地反驳对方,为自己发声。
在刘四爷的寿宴上,众人觥筹交错,表面热闹非凡,实则暗流涌动。刘四爷仗着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对祥子这个没背景的车夫肆意刁难。“刘四爷把筷子一放,斜着眼看了祥子一眼,大声说道:‘祥子,你小子最近在我车厂,可别以为有虎妞护着你,就可以偷懒耍滑!’”面对刘四爷无端的指责,祥子心中的怒火“噌”地一下冒了起来。他紧紧握着拳头,站起身来,直视刘四爷的眼睛,毫不畏惧地回应道:“四爷,我祥子在您车厂,哪一天不是起早贪黑,尽心尽力拉车?您可不能平白无故冤枉人!”这一番话,掷地有声,周围的人都被祥子的勇气惊到,现场瞬间安静下来。祥子这次没有选择沉默忍受,而是勇敢地为自己发声,反抗刘四爷的无理欺压,捍卫自己的尊严。
(4)本题考查情节分析。举出表现祥子善良的示例即可,简单概括其情节。
示例:他在曹先生家拉包月时,一天晚上,祥子拉曹先生回家,路上不小心被石块绊倒,曹先生受了伤,祥子内心十分愧疚,主动提出要用自己的工钱赔偿,这体现出他在困境中仍坚守着善良和责任感 。
(5)本题考查拟写题目。
题目一般和人物及形象、写作对象、主旨、大概内容、线索相关,所以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拟写题目陈述理由。
从人物命运角度:祥子的一生经历了买车的三起三落,从勤劳善良、怀揣梦想的青年,最终堕落成自私懒惰的行尸走肉,这是他独特的命运轨迹。可以围绕他命运的转变,如希望的破灭、理想的坍塌等方面构思书名,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
从社会主题角度:小说深刻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展现了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所以可以从批判社会现实、展现社会对小人物的压迫等方向来思考书名,使书名能体现出小说的社会意义。
从核心意象角度:“人力车”是贯穿全书的重要意象,它既是祥子的谋生工具,也是他梦想的寄托,围绕这一核心意象,结合小说情节和人物情感,也能构思出合适的书名。
示例1:《三起三落,梦碎北平》:“三起三落”精准概括了祥子买车过程中经历的三次拥有和三次失去,这是他命运的关键转折点。“梦碎北平”明确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北平,同时“梦碎”也直观地展现出祥子梦想破灭的悲惨结局,让读者一眼就能了解到人物命运的主要脉络和故事的悲剧性。
示例2:《黑暗社会下的蝼蚁人生》:“黑暗社会”直接点明了小说的社会背景,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这是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蝼蚁人生”则把祥子比作蝼蚁,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在强大的社会压迫下,底层人民如蝼蚁般渺小、脆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社会主题。
示例3:《车与人生的羁绊》:“车”是小说中至关重要的核心意象,它与祥子的人生紧密相连。祥子的喜怒哀乐、奋斗与挫折都围绕着车展开,买车是他人生的目标,车的得失也影响着他的人生轨迹。“羁绊”一词强调了车和人生之间复杂而深刻的联系,以此为书名,能体现出小说围绕车展开的情节架构和人物命运走向。
(四)(23分)
阅读吴昌勇的《插秧》,完成小题。
①农家日子的富态,尽在土地的富态里,尽在庄稼人早出晚归的耕作里。
②过了雨水节气,春耕的第一犁往往从水田开始。些许潮湿的泥土,散发着浓郁的泥腥味,这是生着肥膘的好田独有的气息。
③水田需要水养。深耕过后,农人从沟渠边,将哗哗流淌的纯银水花赶进田里,如赶着一群引吭高歌的大白鹅。水中的泥土好似鼓起腮的鱼儿,开始春天的第一口深呼吸,咕嘟咕嘟泛起水泡。
④这头的水田被溪水泡着,被和煦的春光暖着,那边已经开始忙着将晾晒干燥的谷种簸去杂质和秕谷,精选出最饱满的谷粒准备催芽。
⑤清冽的山泉水,先冲,再淘,后泡。等到谷壳彻底软化,巧手的农妇小心翼翼地将其用细纱布包裹起来,装进透气的竹篾筐。三五天时间,半湿半干的谷种,在半睡半醒中萌出新芽。
⑥在水田的正中,农人用新泥为这些初生的稻芽建造出新居——一个三五平方米的长方形簇格,铺上清水的床单,平整熨帖。清明前后,谷种如雨滴般从农人的手中均匀地洒落,在泥水的襁褓里完成由芽到叶的成长。陪伴它们的,是春天的蛙鸣和一群油滑光亮的蝌蚪。
⑦节气到了谷雨,春天和夏天隔空有了第一次握手。草木葱茏,雨水充沛,正是插秧的好时节。早上日头刚升起来,男劳力在田坎上脱鞋脱袜,挽起裤腿,进入水田将秧苗连根拔出,用清水淘去根部的泥浆,扎成茶杯粗细的小捆。待到秧苗全部移除,再将水田耘耥成平整的镜面。
⑧一切准备就绪,村里的男人们排成一排,左手握着苗捆,右手食指和拇指从中分出三两根,捏紧苗身,用手指的力量将根须直接送进油汪汪的泥水里。第一行秧苗笔直地立起身子,苗距齐整,不用比画,庄稼人的眼比尺子更精准。从田里拔出沾满泥水的裤脚,后退一步,紧接着,是第二行、第三行,刚刚还是一汪泥水的田逐渐有了满眼新绿。
⑨头顶是蓝天白云,眼前是晃动的水面。波光里,满是泥水、汗水的脸,能感受到秧苗的悠悠鼻息。说着,笑着,憧憬着,水田里满是庄稼人朴实的想象,满是鸟语和蛙鸣。
⑩西山的夕阳将一抹红晕洒在水面,微热的山风轻轻拂过。每一株秧苗都在草木和溪流的掌声中时起时伏,它们向面前的庄稼人深鞠躬,向它们扎根的水田深鞠躬,也向远山近水深鞠躬。它们轻盈的身姿倒映在水中,好似春天的水田长出的新羽。
⑪入夜,八仙桌上已经摆上酒菜,劳累了一天的庄稼人围坐在一起,不醉不归。他们齐刷刷将酒杯举起,高过头顶,高过浓浓的夜色,为新栽的禾苗祈祷风调雨顺,也为大地粮仓祈祷五谷丰登。
⑫离他们不远处,稻田里的夜宴刚刚开始。禾苗和庄稼汉一样,开怀畅饮山溪清流。一群小青蛙第一次打开嗓子唱响丰年之歌。这一刻,大地、庄稼和农人,在茫茫夜色里紧紧拥抱在一起。
(选自2024年3月1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6.以“节气与农事”为主题完成下面表格。
17.(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深耕过后,农人从沟渠边,将哗哗流淌的纯银水花赶进田里,如赶着一群引吭高歌的大白鹅。水中的泥土好似鼓起腮的鱼儿,开始春天的第一口深呼吸,咕嘟咕嘟泛起水泡。
(2)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西山的夕阳将一抹红晕洒在水面,微热的山风轻轻拂过。
18.吴昌勇《插秧》描绘了质朴日常的插秧劳作画面,与下面江淮地区“开秧门”仪式的链接材料,共同展现农耕风情。请结合二者,探究民俗活动对农耕生产及乡村凝聚力的作用。
【链接材料】
在江淮地区,每至插秧时节,便有热闹非凡的“开秧门”仪式。清晨,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率众人来到田边,摆上猪头、米酒、鲜果等祭品,燃香敬天地、拜土地神,祈愿风调雨顺、秧苗茁壮、稻谷满仓。仪式后,打头阵插秧的“秧把式”率先下田,他们经验老到,动作娴熟,手中秧苗快速而整齐地植入水田,宛如一场精彩表演。期间,田边还有锣鼓唢呐奏响,妇女们唱起欢快的插秧歌,歌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整个村落,为插秧烘托出炽热氛围,男女老少皆沉浸其中,同享这独特农耕盛事。
【答案】16.①深耕(犁)水田 ②引水养田(赶水泡田) ③洒芽(种)育苗(或“培育秧苗”) ④下田插秧
17.(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哗哗流淌的纯银水花”比作“引颈高歌的大白鹅”,把“水中的泥土”比作“鼓起腮的鱼儿”,使赶水泡田的场景富有生机与活力(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流的湍急和欢快、泥土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场景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和田野的喜爱之情。
(2)内容上,运用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通过描绘夕阳的红晕和微热的山风,营造出一种温暖、和谐的气氛,烘托出人们工作了一整天,完成插秧后轻松愉悦的心情。结构上,承上启下,“西山的夕阳”承接上文,暗示时间的转换;“山风轻轻拂过”引起下文秧苗鞠躬的画面。
18.民俗活动对农耕生产意义重大。从《插秧》里能看到日常劳作的实在与艰辛,而“开秧门”这类民俗为其添了精神助力,敬天地、拜土地神的仪式,寄托农民丰收祈愿,给予心理慰藉,怀揣希望插秧干劲更足;“秧把式”示范,利于传承插秧技巧,保障秧苗栽种质量。
于乡村凝聚力而言,“开秧门”是全村参与盛事,锣鼓喧天、歌声回荡,男女老少分工协作,或筹备祭品、或田间劳作、或岸边鼓劲,打破日常疏离,拉近邻里关系;大伙为共同农事目标齐心,让乡情愈发浓厚,往后遇农忙、生活难题,都能凭这股凝聚力携手攻克,维系乡村生活良性运转。(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根据文章第②段“过了雨水节气,春耕的第一犁往往从水田开始。些许潮湿的泥土,散发着浓郁的泥腥味,这是生着肥膘的好田独有的气息”可知,在过了雨水节气后,随着气温回升、降水增多,土壤开始解冻,农人开始深犁水田;
第二空,根据文章第③段“水田需要水养。深耕过后,农人从沟渠边,将哗哗流淌的纯银水花赶进田里,如赶着一群引颈高歌的大白鹅”可知,在过了雨水节气后,农人除了深犁水田外,还会从沟渠边将水引进田里,这就是“引水养田(赶水泡田)”的过程。由此可以概括为:引水养田(赶水泡田)。
第三空:根据文章第⑥段“清明前后,谷种如雨滴般从农人的手中均匀地洒落,在泥水的襁褓里完成由芽到叶的成长”可知,在清明前后,农人会将谷种均匀地洒落在泥水中,进行育苗。这里的洒芽(种)育苗或培育秧苗都是对这一过程的准确描述。由此可以概括为:洒芽(种)育苗(或培育秧苗)。
第四空:根据文章第⑦段“早上日头刚升起来,男劳力在田坎上脱鞋脱袜,挽起裤腿,进入水田将秧苗连根拔出,用清水淘去根部的泥浆,扎成茶杯粗细的小捆”和第⑧段“一切准备就绪,村里的男人们排成一排,左手握着苗捆,右手食指和拇指从中分出三两根,捏紧苗身,用手指的力量将根须直接送进油汪汪的泥水里”可知,到了谷雨时节,人们进入水田将秧苗连根拔出整理好,整整齐齐的插进油汪汪的泥水里。由此可以概括为:下田插秧。
【17题详解】
(1)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将泥土吸水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首先看“农人从沟渠边,将哗哗流淌的纯银水花赶进田里,如赶着一群引吭高歌的大白鹅”,这里把“水花”比作“引吭高歌的大白鹅”,形象地写出了水流的动态感,仿佛水花像大白鹅一样欢快地被赶进田里,生动地描绘出水流进田时的情景。将“水中的泥土比作鼓起腮的鱼儿”,不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泥土因吸水而膨胀的状态,而且增添了文本的趣味性和动态美。
再看“水中的泥土好似鼓起腮的鱼儿,开始春天的第一口深呼吸,咕嘟咕嘟泛起水泡”,把“泥土”拟人化,赋予泥土“鼓起腮”“深呼吸”等人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泥土在水的滋润下的状态,让整个画面更加鲜活,充满生机。拟声词“咕嘟咕嘟”和动词“泛”的使用,更是将泥土冒泡的场景描绘得具体可感,使读者仿佛能够亲临其境,感受到水田的生机与活力。这种描写方式不仅丰富了文本的表达,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2)本题考查从描写角度分析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从描写内容“西山的夕阳”“微热的山风”看,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西山的夕阳将一抹红晕洒在水面”描绘出傍晚时分,夕阳映照在水面上的景象,“微热的山风轻轻拂过”写出了风的轻柔与温度。这些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且温暖的氛围。这种氛围烘托出农人在完成插秧劳作后的那种满足、惬意的心情。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下,一天的插秧劳作结束,人与景相融合,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夕阳西下,一天的农耕劳作结束,这暗示着农耕生活的节奏,体现出农耕生活顺应自然规律的特点,也从侧面反映出农耕生活的质朴与美好。
结构上,承上启下,它承接上文对插秧劳作过程的描写,上文描写了农人插秧的忙碌场景,这里的夕阳和风的描写,标志着劳作的结束,暗示时间的转换。同时,它也开启下文,为下文描写夜晚农人的活动,如围坐喝酒、为禾苗祈祷等做了铺垫,使文章的叙述更加流畅,层次更加分明。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探究。
①对农耕生产的作用
祈求丰收:《插秧》一文中描写插秧这一传统农业活动的完整过程,包含选种、育苗、插秧等步骤,表现了农人劳作的实在与艰辛,【链接材料】中写道:在“开秧门”仪式中,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率众人摆上猪头、米酒、鲜果等祭品,燃香敬天地、拜土地神,祈愿风调雨顺、秧苗茁壮、稻谷满仓。这种仪式体现了农耕文化中的祈愿文 化,人们对风调雨顺、秧苗茁壮、稻谷满仓的期望,反映出农耕活动与人们美好愿望的紧密联系。表达了农民对丰收的渴望,从心理上给农民带来积极的影响,让他们怀着美好的期望投入到农耕生产中。
传承经验:【链接材料】中“开秧门”仪式中,打头阵插秧的“秧把式”率先下田,他们经验老到,动作娴熟,手中秧苗快速而整齐地植入水田。这是一种经验的展示,年轻的农民可以从中学到插秧的技巧,有利于农耕技术的传承,从而提高农耕生产的效率。
②对乡村凝聚力的作用:
增强认同感:【链接材料】中“开秧门”仪式中,田边锣鼓唢呐奏响,妇女们唱插秧歌, 男女老少都参与其中,整个村落共同参与的活动,男女老少皆沉浸其中。这种共同的民俗活动让村民们有了共同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感,大家都为了同一个目标——插秧和丰收而参与其中,增强了村民对乡村的归属感。
促进团结协作:在仪式过程中,田边有锣鼓唢呐奏响,妇女们唱起欢快的插秧歌,男人们插秧。大家各司其职,共同营造出炽热的氛围。这种活动促进了村民之间的团结协作,使乡村内部关系更加紧密,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在农耕生产中共同应对困难。
三、作文(54分+6分,其中6分是书写分)
19.小时候,饭桌上的妈妈总让你不懂。不懂她为什么一定要等人齐了才让你动筷子,不懂她为什么总将最好的菜放在爷爷奶奶面前,不懂为什么总要你帮忙收拾碗筷……如今,你总算懂了。回想起来,小时候太多你不懂的人和事,现在好像都有些懂了。
请以《我懂了》为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3)书写工整规范。
【答案】略。文学名著
搞笑漫画
恐怖故事
很喜欢
13%
63%
26%
随便看看
44%
33%
61%
不喜欢
43%
4%
13%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释义
例移为柳州刺史
语境推断法
①_____
如何与母偕行
成语推断法:白头偕老
②_____
请以柳州授禹锡
课内迁移法:投以骨
③_____
会裴度亦奏其事
查阅字典法:A.会和、聚集;B.盟会、宴会;C.适逢、正好遇上;D.领会、理解
④_____
(填序号)
分类
人物
结合内容分析
可亲之“花”
长妈妈
心地善良,关心爱护孩子,为“我”买来了渴望已久的《_____》。
可____之“花”
______
心术不正、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教唆“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还散布流言。
可悯之“花”
范爱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节气
农事
过了雨水
_______——_______——选种催芽
清明前后
建造苗床——_____
谷雨时节
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多选题,材料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37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性学习,材料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