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g嗜淀粉乳杆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考生作答时,必须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相应位置处,答在试卷上、草稿纸上或答题卡的其它位置处均无效。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2.本卷所列选择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本卷所列非选择题,请用黑色签字笔作答在答题卡指定的相应位置处。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队多次包揽金银铜牌,“乒乓外交”更是传为佳话。乒乓球运动因其健身效果好,也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结合此项运动,完成下面小题。
    (1)运动员的运动主要依赖于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的运动系统。下列关于长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骨密质结构疏松,呈蜂窝状B. 骨松质致密坚硬,抗压力强
    C. 骨膜内的成骨细胞与骨长粗有关D. 骨髓腔中的骨髓始终是红骨髓
    (2)运动员在赛场上能灵活运用“搓、托、拉、吊”等技法,在挥拍接球屈肘时,肱二头肌肌群和肱三头肌肌群的状态分别是( )
    A. 收缩、舒张B. 舒张、收缩
    C. 收缩、收缩D. 舒张、舒张
    (3)专家指出,青少年打乒乓球可有效预防近视。如图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及矫正方法表示正确的分别是( )
    A. 甲和丙B. 甲和丁C. 乙和丙D. 乙和丁
    (4)打乒乓球讲究眼疾手快,还要用耳朵听出对手球拍击球的声音。在耳中,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结构是( )
    A. 耳郭B. 鼓膜C. 听小骨D. 耳蜗
    (5)运动员能根据裁判员的手势作出反应,这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系统由脑和它所发出的神经组成
    B. 神经元能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
    C. 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
    D. 若传出神经受损,刺激感受器后有感觉但不能运动
    (6)运动员在运动休息时可吃香蕉补充能量,是因为香蕉中富含( )
    A. 水B. 糖类C. 无机盐D. 维生素
    (7)运动员剧烈运动时,汗液会显著增多。下列不属于排汗的意义的是( )
    A. 排出多余的无机盐B. 排出多余的二氧化碳
    C. 排出体内的尿素D. 带走热量调节体温
    (8)采取适当防护措施可降低运动时意外伤害的风险。下列不利于降低伤害风险的是( )
    A. 身体不适时坚持运动B. 运动前进行拉伸和热身
    C. 月经期避免剧烈运动D. 在安全的场所进行运动
    【答案】(1)C (2)A (3)A (4)B (5)A (6)B (7)B (8)A
    【分析】人体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肌肉起动力作用。
    (1)A.骨密质质地致密,由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具有较强的承重能力和抗扭曲能力,而不是结构疏松呈蜂窝状,故A不符合题意。
    B.骨松质是位于骨内部的海绵状结构,孔隙较多,由许多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其抗压能力相对较弱,但能适应骨骼在不同方向上的受力和变形,故B不符合题意。
    C.骨膜内层有大量的成骨细胞,负责骨的形成和生长,能够分泌胶原蛋白等物质,促进骨基质的合成和沉积,进而导致新骨的形成,与骨长粗密切相关,故C符合题意。
    D.人出生时,全身骨髓腔内充满红骨髓,随着年龄增长,骨髓中脂肪细胞增多,相当部分红骨髓被黄骨髓取代,最后几乎只有扁平骨松质骨中有红骨髓。当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转变为红骨髓,重新恢复造血的能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在屈肘时,以肱二头肌为主的屈肌肌群处于收缩状态,肱二头肌收缩会牵拉前臂骨绕肘关节向近心端运动,从而使前臂屈曲;而以肱三头肌为主的伸肌肌群处于舒张状态。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图甲光线在视网膜前汇聚,表示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因此表示近视眼;图乙光线在视网膜后方汇聚,表示成像在视网膜后方,因此表示远视眼。图丙表示用凹透镜矫正近视眼;图丁表示用凸透镜矫正远视眼。所以近视眼成像情况及矫正方法是甲和丙。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A.耳郭的主要作用是收集声波,将外界的声波汇聚并引导进入外耳道,本身不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故A不符合题意。
    B.鼓膜位于中耳,当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时,鼓膜会随着声波的振动而产生相应的机械振动,从而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其振动的频率、幅度等与声波的特征密切相关,故B符合题意。
    C.听小骨位于中耳,主要作用是将鼓膜的振动放大并传递到内耳,而不是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它是在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之后,起到传递和放大振动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D.耳蜗位于内耳,是将听小骨传递来的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的结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A.人体神经系统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等,故A符合题意。
    B.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冲动并传导冲动的功能,通过树突接收刺激,在细胞体整合处理后,经轴突将冲动传导给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故B不符合题意。
    C.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能够接收来自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感觉体验,还可以通过发出神经冲动来控制身体的运动,包括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同时也负责记忆、认知、情感和意识等高级功能,故C不符合题意。
    D.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当传出神经受损时,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无法传递到效应器,导致无法做出相应的运动反应,但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仍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进而产生感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A.虽然香蕉的含水量较高,约70%左右,但水并不能直接为人体提供能量,故A不符合题意。
    B.香蕉富含碳水化合物,主要以易于消化吸收的糖类形式存在,如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这些糖类可以迅速被人体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为身体提供即时的能量来源。相比其他高糖食物,香蕉的消化吸收相对较为缓慢,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持续为身体提供能量,这对于运动员在运动休息时快速补充能量和持续供能非常重要,故B符合题意。
    C.香蕉含有丰富的钾元素等矿物质,其主要作用是维持运动员体内的电解质平衡,预防肌肉痉挛和维持心脏功能等,故C不符合题意。
    D.香蕉中确实含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C等,但维生素在人体内主要起到调节代谢、维持生理功能等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A.汗液中含有氯化钠、钾离子等少量的无机盐,运动员剧烈运动时大量出汗,会排出一定量的无机盐。如果出汗过多不及时补充,可能会导致体内无机盐失衡,引发肌肉痉挛等问题,说明排汗具有排出多余无机盐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主要通过呼吸系统以呼气的方式排出体外,而不是通过汗液排出,故B符合题意。
    C.汗液中含有少量的尿素等代谢废物,运动员剧烈运动时出汗,可以将体内部分尿素排出体外,减轻肾脏等排泄器官的负担,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水平,故C不符合题意。
    D.当运动员剧烈运动时,身体会产生大量热量,导致体温升高。汗液蒸发会吸收热量,从而带走身体多余的热量,使体温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这是排汗的重要意义之一,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A.当身体不适时,身体的机能和反应能力都会下降,如体力不支、免疫力降低、身体协调性变差等。此时坚持运动,会使身体承受更大的负担,容易引发各种意外伤害,如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身体损伤,还可能加重原有的病情,不利于降低伤害风险,故A符合题意。
    B.运动前的拉伸和热身可以使身体各部位的关节、肌肉等得到充分活动,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温度及柔韧性,增加血液循环,使身体逐渐适应即将到来的运动强度,从而有效降低运动时因身体僵硬、不协调等导致的意外伤害风险,如减少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的发生,故B不符合题意。
    C.女性在月经期身体较为虚弱,身体的凝血功能和免疫力等会发生一定变化,子宫内膜处于脱落和修复阶段,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痛经加剧,还可能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同时也会增加身体的疲劳感和受伤风险,故C不符合题意。
    D.安全的运动场所可以减少因场地不平整、有杂物、设施损坏等因素导致的摔倒、碰撞、器材伤人等意外伤害的发生,为运动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和安全的环境,有利于降低伤害风险,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哺乳动物,有很大的“黑眼圈”,看上去憨态可掬,深受人们喜爱。2009年,中国科学家完成了大熊猫的基因组测序,发现大熊猫共有21对染色体,2万多个基因,其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野外大熊猫主要栖息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里,主要以竹子为食。结合该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为保护大熊猫,在成都建立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四川卧龙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向大熊猫乱投食的游客进行教育和处罚。以上保护措施,分别属于( )
    A. 易地保护、就地保护、法制管理B. 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管理
    C 易地保护、法制管理、就地保护D. 就地保护、法制管理、就地保护
    (2)大熊猫听到饲养员呼叫,就摇摇晃晃跑过来,等待喂食。大熊猫的这种行为( )
    A. 是先天形成的B. 属于非条件反射
    C. 属于学习行为D. 一旦形成就不会消失
    (3)在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游客发现两只大熊猫正在为争抢共同的竹笋而打成一团(如图)。大熊猫的这种行为属于( )

    A. 领域行为B. 攻击行为C. 防御行为D. 繁殖行为
    (4)我国科研工作者利用红外相机和定位跟踪器监测12只野化训练后放归大自然的圈养大熊猫在野外的生活状况和行为习性。这过程中所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 )
    A. 调查法B. 分类法C. 观察法D. 实验法
    (5)2023年5月27日,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首度公布了全球唯一通体白色的大熊猫正脸照(如图),后经研究发现,这只白色大熊猫患上了“白化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体白色大熊猫的出现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
    B. 大熊猫体色的正常与“白化”属于一对相对性状
    C. 大熊猫的各种性状表现只与基因有关
    D. 白色大熊猫的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6)大熊猫是我国国宝,曾多次出国担任友好使者,但为保护大熊猫种群,大熊猫在国外生活一定时间后都会被接送回国。2023年4月雌性旅美大熊猫“丫丫”归国就引发全网关注。下列关于大熊猫“YY”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丫丫”肝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
    B. “丫丫”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1对
    C. 以性染色体为依据,“丫丫”只能产生一种卵细胞
    D. “丫丫”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只含有性染色体
    (7)基因是大熊猫结构和功能的蓝图。下列关于大熊猫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片段
    B. 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控制个体的性状
    C. 控制性状的基因可以随着配子代代相传
    D. 性状表现相同的大熊猫其细胞中的基因组成一定相同
    (8)大熊猫的体细胞中,染色体、DNA、基因的数目通常是一定的。下列有关大熊猫染色体、DNA、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熊猫体细胞中的染色体通常是成对存在的
    B. 大熊猫每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个DNA分子
    C. 大熊猫一个DNA分子上往往包含多个基因
    D. 大熊猫DNA分子的数目和性状数目一样多
    (9)如图,一对体色正常的大熊猫,生了一只白化大熊猫和一只正常大熊猫。子代这只正常大熊猫的基因组成为(相关基因用A、a表示)( )

    A. AaB. aaC. AA或AaD. AA
    (10)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与大熊猫的结构层次相比,竹子的结构层次中没有( )
    A. 细胞B. 组织C. 器官D. 系统
    【答案】(1)A (2)C (3)B (4)C (5)C (6)C (7)D (8)D (9)C (10)D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1)属于易地保护,也叫迁地保护:是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大熊猫提供了相对安全和适宜的人工繁育环境,有利于大熊猫的繁殖和种群数量的增加。
    四川卧龙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及其同域物种提供了安全、舒适的自然生活环境,保护了大熊猫的栖息地和生态系统,使其能够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对向大熊猫乱投食的游客进行教育和处罚:属于法制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破坏大熊猫保护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制裁,同时对游客进行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减少对大熊猫的伤害和干扰,保护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和安全。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A.大熊猫听到饲养员呼叫就跑过来等待喂食的行为不是先天形成的,先天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等,而大熊猫的这种行为是在后天与饲养员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故A错误。
    B.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而大熊猫听到饲养员呼叫后跑过来等待喂食的行为是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多次重复和学习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故B错误。
    C.学习行为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大熊猫在长期与饲养员的接触中,逐渐将饲养员的呼叫与食物的获得联系起来,形成了听到呼叫就跑过来等待喂食的行为,这是一种学习行为,故C正确。
    D.学习行为是可以改变和消退的,如果在后续的过程中,饲养员不再对大熊猫进行呼叫喂食,或者呼叫与喂食之间的联系被打破,经过一段时间后,大熊猫听到呼叫跑过来等待喂食的行为可能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故D错误。
    故选C。
    (3)A.领域行为是动物为了占有和保卫一定的区域而发生的行为,通常表现为用气味、姿态、鸣叫等方式标记和捍卫自己的领地,防止其他动物侵入,故A不符合题意。
    B.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因为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两只大熊猫为争抢共同的竹笋而打成一团,故B符合题意。
    C.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故C不符合题意。
    D.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幼等一系列行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A.调查法主要是通过问卷、访谈、田野调查等手段获得原始资料,而本题中科研工作者并没有采用这些方式,故A不符合题意。
    B.分类法是指将研究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进行研究和分析,本题中未涉及对大熊猫进行分类的操作,故B不符合题意。
    C.研究者利用红外相机和定位跟踪器对大熊猫进行监测,是在不干扰大熊猫正常生活的情况下,直接观察它们在野外的生活状况和行为习性,用仪器设备辅助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故C符合题意。
    D.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有意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研究对象的某种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本题中科研工作者未对大熊猫的生活环境、行为等进行有意的改变或控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A.变异是指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白色大熊猫与正常体色的大熊猫在体色上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属于可遗传变异,故A不符合题意。
    B.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大熊猫体色的正常与白化是同种生物(大熊猫)在体色这一性状上的不同表现,所以属于一对相对性状,故B不符合题意。
    C.大熊猫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环境中的食物、温度、光照等因素都可能对大熊猫的生长发育和性状表现产生影响,而不仅仅只受基因控制,故C符合题意。
    D.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这是所有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组成成分,白色大熊猫也不例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A.大熊猫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似,雌性大熊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雄性为XY。“丫丫” 是雌性大熊猫,故A错误。
    B.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会减半。大熊猫体细胞内有21对染色体,那么 “丫丫” 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1条,故B错误。
    C.因为 “丫丫” 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 “丫丫” 只能产生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故C正确。
    D.“丫丫” 产生的生殖细胞中除了含有性染色体外,还含有常染色体,故D错误。
    故选C。
    (7)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中包含了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信息决定了生物的各种性状和生理功能,故A不符合题意。
    B.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分子,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发挥着各种各样的功能,从而实现对生物性状的控制,故B不符合题意。
    C.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亲代的基因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故C不符合题意。
    D.性状表现相同的大熊猫,其基因组成不一定相同。因为生物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些性状可能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不同的基因组合在相同的环境下可能会表现出相似的性状,也可能存在基因组成不同但表现型相同的情况,如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在某些性状上表现可能相同,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A.大熊猫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通常是成对存在的,如雌性大熊猫的染色体组成为20对常染色体 +XX,雄性为20对常染色体+XY,故A不符合题意。
    B.在正常情况下,大熊猫每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个DNA分子,故B不符合题意。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大熊猫也不例外,故C不符合题意。
    D.DNA分子上包含许多基因,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一个性状可能由多个基因控制,也可能一个基因影响多个性状,所以DNA分子的数目和性状数目并不一样多,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如果亲代都表现为正常性状,而子代出现了白化性状,说明白化是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正常是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本题中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白化大熊猫的基因组成是aa,所以子代中正常大熊猫的基因组成可能是AA或Aa。
    遗传图解如下: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A.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无论是大熊猫还是竹子,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竹子有细胞层次,故A不符合题意。
    B.组织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竹子有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薄壁组织等多种组织,与大熊猫一样都有组织层次,故B不符合题意。
    C.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竹子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大熊猫也有多种器官,如心脏、肺、胃等,二者都有器官层次,故C不符合题意。
    D.系统是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大熊猫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八大系统,而竹子等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 许多古典诗词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还展现了生物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出自唐代杜甫《曲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自《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完成小题。
    (1)蝴蝶、蜻蜓、青蛙的生殖方式都是有性生殖。下列描述不属于有性生殖特征的是( )
    A. 生殖过程中需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B. 子代的遗传信息来自两个亲本
    C. 后代变异性更大,生活力更强D. 子代能稳定的保持母本的性状
    (2)蜻蜓的发育过程与蝴蝶不同,蜻蜓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其发育过程中不经历的时期是( )
    A. 卵B. 若虫C. 蛹D. 成虫
    (3)水稻是单子叶植物,通过种子繁殖。水稻种子萌发成幼苗的初期,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 )
    A. 胚芽B. 胚根C. 子叶D. 胚乳
    (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民伯伯通常选择在春天播种稻谷,主要是因为种子的萌发需要( )
    A. 一定的水分B. 充足的空气
    C. 适宜的温度D. 适度的光照
    (5)我们吃的大米,是由水稻的果实加工而成。大米既可作为主食解决温饱问题,也可被加工成各种美味食品。以下对大米利用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稻谷收获后,适当晾晒可抑制呼吸作用,便于保存
    B. 在有氧条件下,利用酵母菌发酵可制作米酒
    C. 发霉的大米经清洗后,可继续放心做成食品食用
    D. 大米加工越精细,所含有的营养物质越丰富
    (6)某人因吃隔夜米饭出现腹泻、呕吐,究其原因是米饭被一种名为“蜡样芽孢杆菌”的食源性致病细菌污染所致。下列有关“蜡样芽孢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是一种单细胞生物B.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C. 可通过芽孢繁殖后代D. 需借助显微镜观察
    (7)无论是蝴蝶、蜻蜓、青蛙等动物,还是花卉、水稻等植物,都可能被病毒感染。如:感染青蛙的蛙病毒,感染蝴蝶幼虫的茧蜂病毒。下列描述与病毒不相符的是( )
    A. 没有细胞结构B. 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C. 不能独立生活D. 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答案】(1)D (2)C (3)D (4)C (5)A (6)C (7)D
    【分析】有性生殖:其优点是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进行重新组合,产生的后代在遗传上具有多样性,增加了物种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机会。
    (1)A.有性生殖的定义就是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蝴蝶、蜻蜓、青蛙的生殖过程中,都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故A不符合题意。
    B.在有性生殖中,新生命是由两个亲本共同提供的遗传物质组合而成的,具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特征。蝴蝶、蜻蜓、青蛙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代,其遗传信息都来自两个亲本,故B不符合题意。
    C.有性生殖中基因组合的广泛变异能增加子代适应自然选择的能力,使后代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蝴蝶、蜻蜓、青蛙的有性生殖后代,相较于无性生殖后代,变异性更大,生活力更强,故C不符合题意。
    D.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由于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以及基因的重新组合,子代的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会出现基因的分离和重组等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A.蜻蜓的发育过程要经历卵期,蜻蜓会将卵产在水中或水生植物上,故A不符合题意。
    B.蜻蜓的发育经过若虫阶段,其若虫也叫稚虫,生活在水中,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有一定差异,会经过多次蜕皮后发育为成虫,故B不符合题意。
    C.蜻蜓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不经历蛹期,这是其与蝴蝶发育过程的主要区别之一,蝴蝶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故C符合题意。
    D.蜻蜓发育的最后阶段是成虫期,成虫具有独特的翅膀,可以在空中飞行、找寻食物和进行繁殖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A.胚芽是植物胚的组成部分之一,将来发育成茎和叶,但在种子萌发初期,胚芽自身还未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能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物质,故A不符合题意。
    B.胚根在种子萌发时会发育成植物的根,其主要作用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不是提供营养物质,故B不符合题意。
    C.水稻是单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的子叶不发达,其作用主要是从胚乳中吸收养料,转运营养物质供胚发育需要,而不是储存大量营养物质并在萌发初期为幼苗提供主要营养,故C不符合题意。
    D.水稻种子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胚乳中,在种子萌发初期,胚乳中的淀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会被水解成可溶性物质,如麦芽糖、葡萄糖、氨基酸等,并陆续转运到胚轴供胚生长的需要,为幼苗的生长提供必要的能量和营养,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A.水分是种子萌发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春天播种稻谷不仅仅是因为春天能提供一定的水分。在其他季节,如果人工提供足够的水分,种子也能吸收水分萌发,所以不能仅以春天有一定的水分来解释春天播种稻谷的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
    B.充足的空气对于种子萌发确实是必需的,因为种子萌发时需要进行有氧呼吸来提供能量,但空气的充足与否与季节的关联性相对较小,不是农民伯伯主要选择在春天播种稻谷的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
    C.春天的气候通常比较温暖,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重要外界条件之一。大多数植物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范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种子内部的生理生化过程,如酶的活性等。稻谷种子在适宜的温度下,能够更好地进行新陈代谢、吸收水分和养分等,从而顺利萌发,所以农民伯伯通常选择在春天播种稻谷,故C符合题意。
    D.一般来说,种子萌发时通常是先在土壤中进行,在出土之前对光照的需求并不严格,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A.稻谷收获后,含有较多的水分,呼吸作用较强,会消耗大量的有机物,并且容易发热、发霉等。适当晾晒可以降低稻谷的水分含量,从而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保存时间,故A符合题意。
    B.制作米酒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让酵母菌将大米中的淀粉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等。如果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会进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法产生酒精,不能制作出米酒,故B不符合题意。
    C.发霉的大米中含有霉菌,有些霉菌会产生毒素,如黄曲霉素等,这些毒素即使经过清洗、蒸煮等处理也难以完全去除,食用后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导致食物中毒、肝损伤、癌症等,故C不符合题意。
    D.大米在加工过程中,会去除外层的麸皮和胚芽等部分,而这些部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随着加工精度的提高,大米中的营养成分会逐渐流失,所以并不是加工越精细,所含营养物质越丰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A.蜡样芽孢杆菌属于细菌,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故A不符合题意。
    B.蜡样芽孢杆菌是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故B不符合题意。
    C.芽孢是蜡样芽孢杆菌在不良环境下形成的一种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其作用是帮助细菌度过不良环境,而不是用于繁殖后代,故C符合题意。
    D.蜡样芽孢杆菌个体微小,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A.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其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衣壳构成,有些病毒还具有包膜等结构,但都不具备完整的细胞结构,故A不符合题意。
    B.病毒的体积非常微小,普通光学显微镜难以直接观察到,通常需要使用电子显微镜才能清晰地观察到其形态、大小和结构,故B不符合题意。
    C.病毒没有代谢系统,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才能进行生命活动,如复制、繁殖等,一旦离开宿主细胞,病毒就只是无生命活动的化学大分子,故C不符合题意。
    D.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能够将动植物遗体、排泄物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等。而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靠寄主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维持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请将下列各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每小题10分,共50分。
    4. 为打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成都市拟规划建设总长约1.69万公里的天府绿道,截至2024年10月,已建成的总里程超8000公里。天府绿道不只是青山绿水的天然绿肺,也是承载着地方文化古韵的万里画廊。如图甲为某市民在天府绿道上骑行的路线图,图乙是该市民在骑行中需调动的身体相关系统及部分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骑行者进行骑行运动时,关节起着______作用,图乙中③所示的结构是关节的______,其内有滑液,能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2)骑行运动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来自食物。食物中的大分子能源物质需经______系统消化后才能被人体所利用。图中______(填番号)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3)骑行运动需要氧气,由呼吸系统从外界获得。人体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______实现的,氧气从外界进入肺后,通过______作用进入血液中。血液中能运输氧气的血细胞是______。
    (4)骑行过程中,人的呼吸频率和心率都会加快,这有利于______。进行骑行运动时,骑行者的多个系统能协调配合成为统一的整体是因为______的调节作用。
    【答案】(1)①. 支点 ②. 关节腔
    (2)①. 消化 ②. ⑦
    (3)①. 呼吸运动 ②. 扩散 ③. 红细胞
    (4)①. 及时为肌肉活动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排出代谢废物 ②. 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
    【分析】图乙中:①关节头;②关节囊;③关节腔;④关节窝;⑤关节软骨;⑥胃,⑦小肠。
    (1)人体能产生运动,是因为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再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收缩产生动力。可见,骑行者进行骑行运动时,关节起着支点的作用。图乙中③所示的结构是关节腔,其内有滑液,滑液能够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运动更加顺畅。
    (2)骑行运动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食物。食物中的大分子能源物质,如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需要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作用,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图中⑦小肠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有:小肠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
    (3)骑行运动需要氧气来支持肌肉的活动。人体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即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引起肺内气压的变化,从而实现气体的吸入和呼出。氧气从外界进入肺后,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中,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被运输到全身各处。血液中能运输氧气的血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圆饼状,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
    (4)骑行过程中,人的呼吸频率和心率都会加快,这是为了增加肺通气量和心输出量,从而满足肌肉活动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以及及时排出代谢废物。进行骑行运动时,骑行者的多个系统能协调配合成为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神经系统通过反射弧快速传递信息,协调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而激素则通过体液运输,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进行广泛的调节。
    5. 动物使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对生物圈的持续存在和协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如图是动物与其它生物之间构成的物质联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多数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动物与植物之间因为______关系而形成的联系,称为食物链。请写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动物谚语中的食物链:______。
    (2)如图,动物从植物中摄取的物质①是植物在光照下,利用大气中的______和水等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是______。
    (3)动物从植物获得的物质①,有的构成动物的身体,有的则在动物体内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产生气体②______和水。请用化学反应式表示出物质①分解成气体②的这一过程:______。
    (4)动物在生活中产生的粪便及遗体等被腐生性微生物分解成②和③后又可以被植物利用,腐生性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从图中可看出,动物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______(促进/抑制)作用。
    【答案】(1)①. 消费者 ②. 吃与被吃 ③. 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
    (2)①. 二氧化碳##CO2 ②. 叶绿体
    (3)①. 二氧化碳##CO2 ②. 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4)①. 分解者 ②. 促进
    【分析】(1)大多数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这说明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主要扮演消费者的角色。动物与植物之间因为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我们称之为食物链。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动物谚语,我们可以写出其中的食物链: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
    (2)动物从植物中摄取的物质①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其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
    (3)动物从植物获得的有机物,一部分会构成动物的身体,另一部分则在动物体内通过呼吸作用被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产生气体②二氧化碳和水。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有机物和氧,场所是线粒体,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这一过程可以用化学反应式表示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4)动物在生活中产生的粪便及遗体等会被腐生性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无机盐,这些分解产物又可以被植物利用。因此,腐生性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的角色。从图中可以看出,动物通过摄取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组织或能量,在死亡后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从而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6. 孕育新生命的过程,就像是一首细腻的诗篇,每个词语都是爱的表达,每个标点都是爱的期待。新生命的到来,是世间最美的诗篇的开启。如图甲是女性生殖系统示意图,图乙是胎儿在母体子宫内的示意图,图丙是人在出生后睾丸或卵巢的重量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新生命的孕育从受精卵开始。受精卵是由母亲______(填图甲中的番号)产生的卵细胞与父亲______(填结构名称)产生的精子在母亲的______(填图甲中的番号)中结合而成的。
    (2)受精卵分裂和胚胎发育初期的营养由______提供,在胚胎植入母亲子宫内壁后,胚胎就依靠⑦______和⑥______从母体获得各种养料和氧气,并排出代谢废物。
    (3)“试管婴儿”是用人工方法促使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实现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将胚胎移植到母亲子宫内继续发育和诞生的婴儿。由此看,试管婴儿的繁殖方式属于______(有性/无性)生殖,理由是______。
    (4)从图丙看,男孩、女孩进入青春期后,生殖器官都会______,这对正处青春期的你,正确认识青春期的身心变化、保持身心健康有何启示?______。
    【答案】(1)①. ② ②. 睾丸 ③. ①
    (2)①. 卵黄 ②. 脐带 ③. 胎盘
    (3)①. 有性 ②. 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4)①. 迅速生长并发育 ②.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青春期的身心变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为身体的健康发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合理即可)
    【分析】(1)卵巢作为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负责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而睾丸则是男性的主要性器官,负责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在输卵管中,精子和卵细胞相遇并结合,形成受精卵,从而开启了新生命的孕育过程。结合题图可知,新生命的孕育确实是从受精卵开始的。这个受精卵是由母亲卵巢(图甲中的②)产生的卵细胞与父亲睾丸产生的精子在母亲的输卵管(图甲中的①)中结合而成的。
    (2)受精卵在分裂和胚胎发育初期,其营养主要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然而,当胚胎植入母亲子宫内壁后,它就不再依赖卵黄提供的营养了。此时,胚胎会依靠⑦脐带和⑥胎盘从母体获得各种养料和氧气,并排出代谢废物。
    (3)“试管婴儿”是一种辅助生殖技术,它用人工方法促使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实现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将胚胎移植到母亲子宫内继续发育和诞生。由于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了受精卵,因此试管婴儿的繁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4)从图丙中我们可以看出,男孩和女孩在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生殖器官都会迅速生长并发育。这对正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生理变化。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青春期的身心变化,保持身心健康。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同时,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为身体的健康发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7.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产棉国,种植棉花约有两千年的历史。新疆长绒棉弹性强、棉绒长、品质优良,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领先世界。棉花纤维有长绒和短绒之分(相关控制基因用D、d表示),下表为研究人员所做的相关遗传实验的统计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统计结果可推测,棉花的长绒和短绒这一对相对性状中,______是显性性状,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2)上述四组实验中,第______组的子代棉花中会出现基因型为DD的个体,这组实验中的亲本棉花的基因组成为______。
    (3)若第4组的子代长绒棉进行自花传粉,在下一代中,再出现长绒棉的可能性为______,其基因组成为______。
    (4)我国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体内,培育成抗虫棉,这种变异是______(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的变异。若在第3组实验的子代棉花里偶然发现了一株新的长绒棉个体,请尝试设计实验进一步探究该株长绒棉个体的基因组成,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
    【答案】(1)①. 长绒 ②. 第2组亲代都为长绒,子代中出现了短绒
    (2)①. 2 ②. Dd
    (3)①. ②. DD或Dd
    (4)①. 可遗传 ②. 让该株长绒棉个体与短绒棉个体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性状表现 ③. 若子代全部为长绒棉,则该株长绒棉个体的基因型为 DD。 若子代长绒棉和短绒棉的比例约为 1:1,则该株长绒棉个体的基因型为 Dd
    【分析】(1)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
    ①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 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基因组成为杂合体。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亲代有2种性状,而子代只有一种性状,子代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在子代中没有出现的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纯合体。
    因此表中第2组亲代都为长绒,子代中出现了短绒,可推测短绒是隐性性状(基因型为dd),长绒是显性性状(基因型为DD或Dd)。
    (2)1、3、4组的亲代都有短绒(dd) ,因此子代基因都有d,故子代中不可能有DD。第2组亲代的基因组成都为杂合体,即Dd,所以子代棉花中会出现基因型为DD的个体。
    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3)第4组亲代短绒的基因型为dd,只能传递给子代d,所以子代中长绒的基因型为Dd。 若第4组的长绒子代进行自花传粉,在下一代中,长绒棉基因型为DD或Dd,长绒棉中所占的比例是。
    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4)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体内,培育成抗虫棉,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能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让该株长绒棉个体与短绒棉个体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性状表现。长绒的基因型有两种DD和Dd。 若子代全部为长绒棉,则该株长绒棉个体的基因型为DD。 若子代长绒棉和短绒棉的比例约为1:1,则该株长绒棉个体的基因型为Dd。
    8.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也与日俱增。厨余垃圾中的淀粉可被嗜淀粉乳杆菌分解为乳酸,乳酸可降解塑料。为了探究“嗜淀粉乳杆菌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研究人员将厨余垃圾制成培养基,取300mL平均分成三份,分别采用下列三种发酵方法进行处理:
    不灭菌接种(A):在厨余垃圾培养基上直接接种0.2g嗜淀粉乳杆菌。
    灭菌后接种(B):将厨余垃圾培养基用灭菌锅高温灭菌20分钟,冷却后再接种0.2g嗜淀粉乳杆菌。
    不灭菌不接种(C):厨余垃圾培养基不灭菌,且不接种嗜淀粉乳杆菌。
    ②将三份处理后的培养基都放置于无氧,35°C环境下发酵,每隔24h取样并分析乳酸浓度,所得数据绘制折线图,如图所示。

    ③同时,研究人员也分析厨余垃圾在上述三种发酵条件下的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发现微生物的种类越多,乳酸产量越高。
    (1)该研究形成两组对照实验,若A和B形成对照,探究的问题是______;若A和C形成对照,探究的问题是______。请写出实验中为控制单一变量所采取的措施:______。
    (2)实验中乳酸含量越高代表对淀粉分解作用______。据图可知,48h时乳酸产量最高的处理方法是:______(填字母)。尝试推测,48h后,A组的乳酸含量开始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实验探究中,我们通常还需要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并取实验数据的平均值,目的是______,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你认为厨余垃圾还有什么妙用:______。
    【答案】(1)①. 灭菌处理对嗜淀粉乳杆菌分解淀粉有影响吗? ②. 嗜淀粉乳杆菌对淀粉有分解作用吗? ③. 将三份处理后的培养基都放置于无氧、35°C 环境下发酵,保证了温度、氧气等环境条件一致
    (2)①. 越强 ②. A ③. 营养物质消耗或者代谢产物抑制 ④. 微生物的种类越多,乳酸产量越高,即微生物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共同促进淀粉的分解。
    (3)①. 减少实验误差 ②. 生产生物能源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若A和B形成对照,变量是培养基是否灭菌。探究的问题是:灭菌处理对嗜淀粉乳杆菌分解淀粉有影响吗? 若A和C形成对照,变量是是否接种嗜淀粉乳杆菌。探究的问题是:嗜淀粉乳杆菌对淀粉有分解作用吗?
    环境条件相同:将三份处理后的培养基都放置于无氧、35°C环境下发酵,保证了温度、氧气等环境条件一致。
    培养基量相同:均取300mL厨余垃圾培养基平均分成三份,确保了培养基的量这一因素相同。
    (2)乳酸是淀粉被嗜淀粉乳杆菌分解的产物,所以实验中乳酸含量越高代表对淀粉的分解作用越强。
    据图可知,48h时乳酸产量最高的处理方法是A。
    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厨余垃圾中的淀粉等营养物质逐渐被嗜淀粉乳杆菌消耗殆尽,可供分解产生乳酸的底物减少,导致乳酸产量下降。发酵过程中,嗜淀粉乳杆菌产生的乳酸等代谢产物不断积累,可能会对其自身的生长和代谢产生抑制作用,从而使淀粉的分解速率降低,乳酸产量减少。
    (3)减少实验误差,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更具说服力。
    厨余垃圾中的有机物可以通过发酵等方式产生沼气,作为一种清洁的生物能源。
    组别
    亲代性状
    子代
    长绒
    短绒
    1
    长绒×短绒
    586
    570
    2
    长绒×长绒
    893
    291
    3
    短绒×短绒
    0
    1165
    4
    长绒×短绒
    124
    10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