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模拟测试 语文练习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模拟测试 语文练习卷(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大家好!
欢迎来到读书分享会!我们都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让我们领略美景,联想春天的花香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①yùn niàng;读书让我们走近名人,感受鲁迅在②rén jì hǎn zhì的荒园里捕鸟的童真童趣;读书让我们大开脑洞,想象女娲造人时的眉开眼笑;读书让我们怅然美好品行,如白求恩身上精益求精的精神;读书让我们体察人生,明白爱不能咄咄逼人,而要在③fēn qí中达成统一;读书让我们体悟生命,如④guài dàn bù jīng的劳伦兹教我们尊重动物,热爱生命……
ㅤㅤA.通过本次读书交流会,将为我们搭建一个分享读书心得的平台。B.祝愿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但能得到创作的灵感,而且能获得阅读的快乐。
(1)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
②
③
④
(2)文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眉开眼笑
B.怅然
C.精益求精
D.咄咄逼人
(3)划线句有语病的是哪句?请选择并将你修改后的语句完整地写在横线上。
句,修改后:
2.阅读《诫子书》《穿井得一人》两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③及其家穿井
④国人道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学/须/静也。
B.淫慢/则不/能励精。
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D.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甲文作者是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乙文选自《 》,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甲文以家信体、议论说理的方式,教诲劝勉儿子,有情有理;乙文以 体、讲述故事的方式,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3.(小文制作了“月”“水”意象梳理单,请帮助填写完整。
4.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①迎龙水庙②前。
朱门③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④管弦。
【注释】①箫管:古代祈雨时的表演。②水庙:龙王庙。③朱门:富豪权贵之家。④咽:凝塞,使乐器发声不响。
(1)本诗主要采用 的写作手法,描绘了 和权贵观赏歌舞两幅画面,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一样“忧”,两样情,深刻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2)下列诗句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A.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 李绅《悯农》)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 杜牧《泊秦淮》)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D.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宋 林升《题临安邸》)
5.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谈及千古英雄,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帝王、将相、豪侠。而今天,① ,它属于每一位实干兴邦的普通人。他可以是精益求精的工匠,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农民,可以是视死如归的战士,② ……他们的精神鼓舞着更多平凡的人们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英雄之心在史册里,在传说中,更流淌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脉中。让我们以壮美的诗篇致敬英雄,更致敬孕育英雄之气的天地山河!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20字。
(1)
(2)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萤火虫一族,是时间维度和价值维度的集合体。他们是在没有任何外力因素强迫影响下,选择主动熬夜的一群,每周至少三天都在熬夜。
萤火虫一族年龄和城市分布情况
萤火虫一族夜间活动一览表
【材料三】
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各地各校要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培训内容和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班团队活动、科普讲座以及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广泛宣传充足睡眠对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引导家长重视做好孩子睡眠管理。
(摘编自《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年近花甲,在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睡眠问题的困扰。
B.时代变迁与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的日常作息习惯,睡眠问题日益凸显。
C.学生良好睡眠卫生习惯的养成需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共同努力。
D.社会不断更新和发展,身为萤火虫一族的小明,必须天天熬夜加班。
(2)学校针对萤火虫一族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请根据材料二、三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父亲和树
陈宝全
①父亲年近80岁时,果园里的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
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
③疏朗的天空下,树枝在轻轻颤动。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在所有的植物中,树的记性最好,它把经历过的事全部记录在年轮里。父亲是个手艺不错的木匠,对这些比一般农民更了解。他见过好多树木的年轮圈,长得慢的树圈小而拥挤,木质坚硬,长得快的树圈大而疏散,木质松软。
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拃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
⑤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父亲落泪了,而这棵苹果树并没有落泪,它活到这个岁数,已经没有多少泪可以流了。北方的好多树都是这样,它们把身体里的水分用来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不像南方的一些树,皮肤受一点伤,就有汁液如眼泪一般哗哗地流出。生长在北方的树,也有了北方人性格中的某些特质。
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
⑦上世纪80年代,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像其他村民一样,父亲对种果树是陌生的,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栽下了第一片果树。
⑧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
⑨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
⑩父亲的果园在进入第八个年头后,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不再对传统农作物的隐退感到悲伤,他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⑪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蹲在苹果树下,卷一根烟。抽这根烟,他花费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好吧,你看看,它老成了啥样子,驼着背,砍倒后也放不平整。
⑫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又卷了一根烟,抽这一根烟他用了更长的时间,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从枝条开始,父亲用斧头一点一点地将它劈成木柴。他把枝条劈成一尺五的长度,把树干砍成大小相等、适合捆绑的木块。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⑬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
(节选自2023年4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父亲和树”的故事。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A.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
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
B.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⑩段中的画线句。
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3)结合原文,谈谈你对文章⑬段画线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的理解。
(4)有人认为⑦—⑩段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8.以“为自己鼓掌”为题,写一篇作文。
ㅤㅤ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③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
④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小语的学校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系列活动,请你参加。下面是小语为读书分享会准备的开场白,请帮忙完善。
大家好!
欢迎来到读书分享会!我们都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让我们领略美景,联想春天的花香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①yùn niàng;读书让我们走近名人,感受鲁迅在②rén jì hǎn zhì的荒园里捕鸟的童真童趣;读书让我们大开脑洞,想象女娲造人时的眉开眼笑;读书让我们怅然美好品行,如白求恩身上精益求精的精神;读书让我们体察人生,明白爱不能咄咄逼人,而要在③fēn qí中达成统一;读书让我们体悟生命,如④guài dàn bù jīng的劳伦兹教我们尊重动物,热爱生命……
ㅤㅤA.通过本次读书交流会,将为我们搭建一个分享读书心得的平台。B.祝愿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但能得到创作的灵感,而且能获得阅读的快乐。
(1)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 酝酿
② 人迹罕至
③ 分歧
④ 怪诞不经
(2)文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眉开眼笑
B.怅然
C.精益求精
D.咄咄逼人
(3)划线句有语病的是哪句?请选择并将你修改后的语句完整地写在横线上。
A 句,修改后: 本次读书交流会将会为我们搭建一个分享读书心得的平台。
【答案】见解答
【分析】(1)本题考查拼音写汉字。
①“yùn niàng”应写作“酝酿”;②“rén jì hǎn zhì”应写作“人迹罕至”;③“fēn qí”应写作“分歧”;④“guài dàn bù jīng”应写作“怪诞不经”。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眉开眼笑:非常愉快的样子。在此形容女娲造人时的快乐,符合语境;
B.怅然:失望,不如意,不痛快;这是一个形容词,不能带宾语,这里用来支配“美好品行”是不符合语法要求,内容上看,情绪和“美好品行”不搭配,不符合语境;
C.精益求精:形容追求好上加好,永无止境。这里用来赞美白求恩对待技术的态度,符合语境;
D.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这里指“爱”不能盛气凌人,符合语境;
故选:B。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A句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把“通过”去掉。
故选:A。
【解答】(1)①酝酿;②人迹罕至;③分歧;④怪诞不经。
(2)B
(3)A。本次读书交流会将会为我们搭建一个分享读书心得的平台。
2.阅读《诫子书》《穿井得一人》两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 告诫,劝勉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③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
④国人道之 讲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夫学/须/静也。
B.淫慢/则不/能励精。
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D.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甲文作者是 诸葛亮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乙文选自《 吕氏春秋 》,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甲文以家信体、议论说理的方式,教诲劝勉儿子,有情有理;乙文以 寓言 体、讲述故事的方式,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答案】(1)①告诫,劝勉。
②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③待,等到。
④讲述。
(2)①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②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3)B
(4)诸葛亮 吕氏春秋 寓言
【分析】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恬淡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下定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于是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宋国的一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打水浇田,时常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凿了口井的时候,对别人说:“我凿了一口井,节约了一人的劳动力。”有人听到(这件事),便传说:“有个姓丁的人家,挖井发现了一个人!”城里人都在议论,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国君。国君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是多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动力,并非发现了一个人啊!”寻求听到的事情如此,还不如没有听到。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告诫儿子的信。诫:告诫,劝勉。
②句意:不能恬淡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③句意:等到他家凿了口井的时候。及:待,等到。
④句意:城里人都在议论。道:讲述。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与,随同;驰,疾行,指迅速逝去。句意为: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②中重点词语有:求,寻求;第一个“闻”,消息,传闻。句意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3)本题考查朗读停顿。
ACD.正确。
B.有误,句意: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淫慢”是主语;“则”是一个连词,表示“就”,用以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和谓语相连,“不能”是谓语;“励精”是宾语,是对“不能”的具体说明,所以正确的朗读节奏是:淫慢/则不能/励精。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甲文作者是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这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信,对儿子在修身治学等方面提出教诲劝勉。
乙文是一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答案:
(1)①告诫,劝勉。
②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③待,等到。
④讲述。
(2)①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②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3)B
(4)诸葛亮 吕氏春秋 寓言
3.(小文制作了“月”“水”意象梳理单,请帮助填写完整。
【答案】①受降城外月如霜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
③古道西风瘦马
④河流大野犹嫌束(注意“嫌”的书写)
⑤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①受降城外月如霜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
③古道西风瘦马
④河流大野犹嫌束(注意“嫌”的书写)
⑤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4.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①迎龙水庙②前。
朱门③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④管弦。
【注释】①箫管:古代祈雨时的表演。②水庙:龙王庙。③朱门:富豪权贵之家。④咽:凝塞,使乐器发声不响。
(1)本诗主要采用 对比 的写作手法,描绘了 百姓表演歌舞求雨 和权贵观赏歌舞两幅画面,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一样“忧”,两样情,深刻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2)下列诗句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C
A.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 李绅《悯农》)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 杜牧《泊秦淮》)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D.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宋 林升《题临安邸》)
【答案】(1)对比 百姓表演歌舞求雨
(2)C
【分析】《观祈雨》是唐代诗人李约的作品。这是一首悯农诗,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水浒》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首著名的民歌与此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二者也有所不同。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为直截了当;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本诗前两句意为:旱情严重,桑树枝不生叶,土地干燥,腾起的尘土好像烟雾,人们吹奏着乐器到龙王庙前面求降雨。描写了百姓表演歌舞求雨的画面。后两句意为:富贵人家处处观赏歌舞,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而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前面是惟恐不雨,现在却“犹恐春阴”。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这样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对朱门之家荒淫生活的无比愤慨、讽刺。
(2)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对朱门之家荒淫生活的无比愤慨、讽刺。
A.不同,句意: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此句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给人启迪,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在诗人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B.不同,句意: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湎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挥霍无度,如此下去必将亡国,表达出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担忧之情;
C.相同,句意:豪门贵族家里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诗人描写社会上严重的贫富分化,反映了统治者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与黎民百姓饥寒交迫的残酷现实,以巨大的反差写出诗人对社会不平的愤懑,流露出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注;
D.不同,句意: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故选:C。
答案:
(1)对比 百姓表演歌舞求雨
(2)C
译文:
久旱无雨,桑树枝都长不出叶子来,地面异常干燥,尘土飞扬,土地好像要生烟燃烧;龙王庙前,人们敲锣打鼓,祈求龙王普降甘霖。而富贵人家却处处观赏歌舞,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而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5.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谈及千古英雄,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帝王、将相、豪侠。而今天,① ,它属于每一位实干兴邦的普通人。他可以是精益求精的工匠,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农民,可以是视死如归的战士,② ……他们的精神鼓舞着更多平凡的人们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英雄之心在史册里,在传说中,更流淌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脉中。让我们以壮美的诗篇致敬英雄,更致敬孕育英雄之气的天地山河!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20字。
(1) 英雄之名不再是王侯将相的专属
(2) 也可以是渊博质朴的老师
【答案】(1)英雄之名不再是王侯将相的专属 (2)也可以是渊博质朴的老师
【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
(1)由“而今天”可知,此处表示转折关系,横线处内容应与“谈及千古英雄,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帝王、将相、豪侠”观点相反,结合下文“它属于每一位实干兴邦的普通人”可知,此处应表达英雄不再仅仅指帝王、将相、豪侠等,据此可填:英雄之名不再是王侯将相的专属。
(2)由前面“他可以是……也可以是……可以是……”可知,从句式特点上,应为“也可以是……”,再结合前面“可以是视死如归的战士”可知,横线的内容应填写实干兴邦的普通人,据此可填:也可以是渊博质朴的老师。
【解答】 答案:
(1)英雄之名不再是王侯将相的专属
(2)也可以是渊博质朴的老师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萤火虫一族,是时间维度和价值维度的集合体。他们是在没有任何外力因素强迫影响下,选择主动熬夜的一群,每周至少三天都在熬夜。
萤火虫一族年龄和城市分布情况
萤火虫一族夜间活动一览表
【材料三】
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各地各校要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培训内容和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班团队活动、科普讲座以及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广泛宣传充足睡眠对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引导家长重视做好孩子睡眠管理。
(摘编自《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爷爷年近花甲,在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睡眠问题的困扰。
B.时代变迁与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的日常作息习惯,睡眠问题日益凸显。
C.学生良好睡眠卫生习惯的养成需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共同努力。
D.社会不断更新和发展,身为萤火虫一族的小明,必须天天熬夜加班。
(2)学校针对萤火虫一族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请根据材料二、三简要分析。
【答案】(1)D
(2)学校可以采取的措施:①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②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提高教师思想认识。③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睡眠管理。
【分析】上述材料都和“睡眠”有关。第(1)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第(2)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1)ABC.正确。
D.有误,材料二提到“萤火虫一族,是时间维度和价值维度的集合体。他们是在没有任何外力因素强迫影响下,选择主动熬夜的一群,每周至少三天都在熬夜”,选项说法与原文不符。
故选:D。
(2)结合材料三“各地各校要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培训内容和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班团队活动、科普讲座以及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广泛宣传充足睡眠对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引导家长重视做好孩子睡眠管理”,学校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②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提高教师思想认识。③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睡眠管理。
答案:
(1)D
(2)学校可以采取的措施:①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②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提高教师思想认识。③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睡眠管理。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父亲和树
陈宝全
①父亲年近80岁时,果园里的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
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
③疏朗的天空下,树枝在轻轻颤动。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在所有的植物中,树的记性最好,它把经历过的事全部记录在年轮里。父亲是个手艺不错的木匠,对这些比一般农民更了解。他见过好多树木的年轮圈,长得慢的树圈小而拥挤,木质坚硬,长得快的树圈大而疏散,木质松软。
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拃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
⑤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父亲落泪了,而这棵苹果树并没有落泪,它活到这个岁数,已经没有多少泪可以流了。北方的好多树都是这样,它们把身体里的水分用来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不像南方的一些树,皮肤受一点伤,就有汁液如眼泪一般哗哗地流出。生长在北方的树,也有了北方人性格中的某些特质。
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
⑦上世纪80年代,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像其他村民一样,父亲对种果树是陌生的,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栽下了第一片果树。
⑧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
⑨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
⑩父亲的果园在进入第八个年头后,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不再对传统农作物的隐退感到悲伤,他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⑪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蹲在苹果树下,卷一根烟。抽这根烟,他花费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好吧,你看看,它老成了啥样子,驼着背,砍倒后也放不平整。
⑫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又卷了一根烟,抽这一根烟他用了更长的时间,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从枝条开始,父亲用斧头一点一点地将它劈成木柴。他把枝条劈成一尺五的长度,把树干砍成大小相等、适合捆绑的木块。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⑬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
(节选自2023年4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父亲和树”的故事。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A.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
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
B.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⑩段中的画线句。
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3)结合原文,谈谈你对文章⑬段画线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的理解。
(4)有人认为⑦—⑩段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①父亲对果树排斥,伤害果树
②第八个年头后
③年近80岁时(现在)④父亲对果树不舍,砍到果树。
(2)A.“捕捉”意为捉拿,此处意为听见。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砍树时,敏感地听到树支破裂的微小的声音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果树的深厚感情和砍树时的不舍与感伤。
B.运用动作描写,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在果园里辛勤劳作的情景,表现了父亲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持续兴奋种植果树的饱满热情。
(3)砍掉了老树的土地上,还会有新的树苗郁郁葱葱地成长,勤劳的人们在持续的忙碌后,将收获更多的硕果和对未来的希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土地给人们源源不断的希望和馈赠,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感恩并铭记于心。总结全文,深化主旨,给人启迪。
(4)不同意。第⑦—⑩段插叙了父亲最初种植果树时的经历,补充交代了父亲对种植果树态度的变化;突出主旨,表现了父亲对种植果树的辛勤劳作与饱满热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转变思想勇于创业的赞美之情;为下文写父亲坦然与老树告别和对新生的渴望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分析】文章以“苹果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揭示父亲砍树苹果树的原因,表达父亲对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①结合“⑧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可概括为:父亲对果树排斥,伤害果树。
②结合“⑩父亲的果园在进入第八个年头后,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不再对传统农作物的隐退感到悲伤,他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蔬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可概括为:第八个年头后
③结合“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可概括为:年近80岁时(现在)
④结合“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父亲落泪了,而这棵苹果树并没有落泪,它活到这个岁数,已经没有多少泪可以流了”可概括为:父亲对果树不舍,砍到果树。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A.结合“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可知,“捕捉”意为捉拿,此处意为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砍树时,敏感地听到树支破裂的微小的声音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果树的深厚感情和砍树时的不舍与感伤。
B.结合“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可知,运用了“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等”动词,是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在果园里辛勤劳作的情景,表现了父亲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持续兴奋种植果树的饱满热情。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结合“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可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的意思是:砍掉了老树的土地上,还会有新的树苗郁郁葱葱地成长,勤劳的人们在持续的忙碌后,将收获更多的硕果和对未来的希望。这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土地给人们源源不断的希望和馈赠,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感恩并铭记于心。总结全文,深化主旨,给人启迪。
(4)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第⑦—⑩段插叙了父亲最初种植果树时的经历,补充交代了父亲对种植果树态度的变化;突出主旨,表现了父亲对种植果树的辛勤劳作与饱满热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转变思想勇于创业的赞美之情;为下文写父亲坦然与老树告别和对新生的渴望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不是赘笔,很有必要写。
答案:
(1)①父亲对果树排斥,伤害果树
②第八个年头后
③年近80岁时(现在)④父亲对果树不舍,砍到果树。
(2)A.“捕捉”意为捉拿,此处意为听见。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砍树时,敏感地听到树支破裂的微小的声音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果树的深厚感情和砍树时的不舍与感伤。
B.运用动作描写,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在果园里辛勤劳作的情景,表现了父亲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持续兴奋种植果树的饱满热情。
(3)砍掉了老树的土地上,还会有新的树苗郁郁葱葱地成长,勤劳的人们在持续的忙碌后,将收获更多的硕果和对未来的希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土地给人们源源不断的希望和馈赠,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感恩并铭记于心。总结全文,深化主旨,给人启迪。
(4)不同意。第⑦—⑩段插叙了父亲最初种植果树时的经历,补充交代了父亲对种植果树态度的变化;突出主旨,表现了父亲对种植果树的辛勤劳作与饱满热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转变思想勇于创业的赞美之情;为下文写父亲坦然与老树告别和对新生的渴望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8.以“为自己鼓掌”为题,写一篇作文。
ㅤㅤ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③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
④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为自己鼓掌
走在水迹斑斑的路上,道旁的花经历过昨夜的暴雨都凋落了,昔日鲜嫩娇艳的花瓣无力地散落一地,毫无生气。毫无生趣的同样还有我的心:下星期的跳高比赛我能行吗?我会不会也像这花瓣一样啪地掉落?
校运会如期举行,站在跳高比赛场地的我尤其紧张,我好像听到了自己的心在怦怦地剧烈地跳动,脸颊在微微地抽动,牙齿紧紧地咬着嘴唇,双手紧紧地握着衣角,双腿也不由自主地在颤抖,望着阳光下那高高的竹竿,我不禁有点头晕目眩。裁判员的红旗一挥,我奋力地奔向前方,但是宛如灌了铅的腿却好像怎么也跑不起来。果然——我战胜不了自己内心的恐惧,在竹竿前停了下来。眼前的不是一根竹竿,分明就是一只张牙舞爪拦路虎!观众席传来一阵鄙夷声,我涨红了脸,低下头,丝毫不敢抬眼。
重新回到起跳线上,我感觉自己的手都在颤抖。周围连鄙夷声都听不到了,大概观众已无心再看了吧!正恍惚间,“跨过去,加油!跳高的同学加油!”同学的声音从对面传来,从观众席上传来,它像一阵微风从远方拂来,我好像有了点力量,心稍稍安定了些。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脚不停地踏着小碎步,让自己有力前行。我再次奋力跑过去右脚使劲一蹬,左脚已经迈过了那根竹竿,我闭上了眼睛,任凭自己重重摔在垫子上。我跳过了吗?我睁开了眼睛,横在我头上的竹竿微微晃动,它没有落下来。我成功了!“好样的!”周围不知怎的响起了掌声。我感觉自己的脸又涨红了,不过这一次,不是因为胆怯。
杆再次升高,我仍然有一次机会挑战前八名。我握紧拳头,眼睛像老鹰锁定猎物般注视着在阳光下的竹竿。裁判老师红旗一挥,我随着弧线跑道,像离弦之箭向前奔跑,右脚奋力一蹬,像鲤鱼跃龙门一般背部往竹竿另一头翻跃。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在空中划过的那条美丽的抛物线,宛如是经历过狂风暴雨后绚丽的彩虹般。但事与愿违,竹竿最后华丽地掉了下来。我失败了,掉落在垫子上,我空洞地望着高不可及的蓝天,不愿意起来。然而更令我吃惊的是,我分明听到了同学的掌声,那声音盖过了竹竿掉落的声音。
我突然懂了,即使失败了,也要为勇敢的自己鼓掌。因为我已经战胜了胆怯的自我,我跨过的不是竹竿,而是心里的一道坎。昨夜暴雨之下凋零的花瓣,即使零落成泥,被碾压作尘,但是它勇敢地绽放过,在暴雨侵袭时它并没有选择退缩,等到重开那一天,它一定是最美的。
其次,构思选材。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可以选取自己克服挫折的事例,写一写克服挫折的心路历程,凸显你的成就感;可以选取新学会了一件乐器、新学了一个技能的过程,写出学成后的兴奋满足,为自己的恒心鼓掌;还可以选择知错能改的一个事件,写出由迷茫不知所措到勇敢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过程,为自己的成长鼓掌……本文适合“以小见大”,用平凡的小事,写出真情,通过细节的描写突出中心,不要选用大而空的素材,反而容易无话可说,缺乏真实感,达不到与读者共情的效果。叙事作文,可适当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上,可适当运用细节描写,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语,可以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可以是一个微妙的表情,更好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情感,让人物形象更立体更真实。
【解答】例文:
为自己鼓掌
走在水迹斑斑的路上,道旁的花经历过昨夜的暴雨都凋落了,昔日鲜嫩娇艳的花瓣无力地散落一地,毫无生气。毫无生趣的同样还有我的心:下星期的跳高比赛我能行吗?我会不会也像这花瓣一样啪地掉落?
校运会如期举行,站在跳高比赛场地的我尤其紧张,我好像听到了自己的心在怦怦地剧烈地跳动,脸颊在微微地抽动,牙齿紧紧地咬着嘴唇,双手紧紧地握着衣角,双腿也不由自主地在颤抖,望着阳光下那高高的竹竿,我不禁有点头晕目眩。裁判员的红旗一挥,我奋力地奔向前方,但是宛如灌了铅的腿却好像怎么也跑不起来。果然——我战胜不了自己内心的恐惧,在竹竿前停了下来。眼前的不是一根竹竿,分明就是一只张牙舞爪拦路虎!观众席传来一阵鄙夷声,我涨红了脸,低下头,丝毫不敢抬眼。
重新回到起跳线上,我感觉自己的手都在颤抖。周围连鄙夷声都听不到了,大概观众已无心再看了吧!正恍惚间,“跨过去,加油!跳高的同学加油!”同学的声音从对面传来,从观众席上传来,它像一阵微风从远方拂来,我好像有了点力量,心稍稍安定了些。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脚不停地踏着小碎步,让自己有力前行。我再次奋力跑过去右脚使劲一蹬,左脚已经迈过了那根竹竿,我闭上了眼睛,任凭自己重重摔在垫子上。我跳过了吗?我睁开了眼睛,横在我头上的竹竿微微晃动,它没有落下来。我成功了!“好样的!”周围不知怎的响起了掌声。我感觉自己的脸又涨红了,不过这一次,不是因为胆怯。
杆再次升高,我仍然有一次机会挑战前八名。我握紧拳头,眼睛像老鹰锁定猎物般注视着在阳光下的竹竿。裁判老师红旗一挥,我随着弧线跑道,像离弦之箭向前奔跑,右脚奋力一蹬,像鲤鱼跃龙门一般背部往竹竿另一头翻跃。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在空中划过的那条美丽的抛物线,宛如是经历过狂风暴雨后绚丽的彩虹般。但事与愿违,竹竿最后华丽地掉了下来。我失败了,掉落在垫子上,我空洞地望着高不可及的蓝天,不愿意起来。然而更令我吃惊的是,我分明听到了同学的掌声,那声音盖过了竹竿掉落的声音。
我突然懂了,即使失败了,也要为勇敢的自己鼓掌。因为我已经战胜了胆怯的自我,我跨过的不是竹竿,而是心里的一道坎。昨夜暴雨之下凋零的花瓣,即使零落成泥,被碾压作尘,但是它勇敢地绽放过,在暴雨侵袭时它并没有选择退缩,等到重开那一天,它一定是最美的。意象
诗句
出处
情感
月
回乐烽前沙似雪,① 。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思乡怀人
② ,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水
③小桥流水人家,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借他乡流水思乡怀人
④ ,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谭嗣同)
借大河表现渴望冲决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⑤子在川上曰:“ , 。”
《论语•子罕》
借河水表达对时事变迁、生命短暂的叹息。
阶段
作息习惯
睡眠问题
身体影响
自然化睡眠时代(1949﹣1978年前)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从来不觉得睡眠是个问题。
补充脑力,思维变快;调节情绪,舒缓压力;增强人体免疫力。
集体化睡眠时代(1978﹣2000年)
工厂轮班作业,强制统一睡眠和起床时间。
集体生活及睡眠环境的改变,影响睡眠。
疲惫乏力,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自由化睡眠时代(2001年至今)
人们根据工作性质和个人习惯,自由安排作息时间。
“主动性失眠”和“被动性失眠”产生,睡眠成为都市话题。
容易疲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较大,容易焦虑;免疫力下降……
理想奋斗族
休闲娱乐族
社交潮人族
看书
35.4%
购物
26.8%
聚会
20.4%
工作
28.4%
电影
22.1%
K歌
11.8%
学习
25.2%
夜宵
19.3%
直播
11.8%
时间
父亲和树
上世纪80年代
父亲对果树陌生,栽下果树
刚栽下果树时
①
②
父亲对果树妥协,照顾果树
③
④
意象
诗句
出处
情感
月
回乐烽前沙似雪,① 受降城外月如霜 。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思乡怀人
②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水
③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借他乡流水思乡怀人
④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谭嗣同)
借大河表现渴望冲决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⑤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 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
借河水表达对时事变迁、生命短暂的叹息。
阶段
作息习惯
睡眠问题
身体影响
自然化睡眠时代(1949﹣1978年前)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从来不觉得睡眠是个问题。
补充脑力,思维变快;调节情绪,舒缓压力;增强人体免疫力。
集体化睡眠时代(1978﹣2000年)
工厂轮班作业,强制统一睡眠和起床时间。
集体生活及睡眠环境的改变,影响睡眠。
疲惫乏力,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自由化睡眠时代(2001年至今)
人们根据工作性质和个人习惯,自由安排作息时间。
“主动性失眠”和“被动性失眠”产生,睡眠成为都市话题。
容易疲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较大,容易焦虑;免疫力下降……
理想奋斗族
休闲娱乐族
社交潮人族
看书
35.4%
购物
26.8%
聚会
20.4%
工作
28.4%
电影
22.1%
K歌
11.8%
学习
25.2%
夜宵
19.3%
直播
11.8%
时间
父亲和树
上世纪80年代
父亲对果树陌生,栽下果树
刚栽下果树时
① 父亲对果树排斥,伤害果树
② 第八个年头后
父亲对果树妥协,照顾果树
③ 年近80岁时
④ 父亲对果树不舍,砍到果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适应性模拟测试模 语文练习卷(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文段,完成问题,阅读《西游记》完成以下任务,综合性学习,古诗文积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童话,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适应性模拟测试模 语文练习卷(含解析),共5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阅读《筷子小传》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文,回答各小题,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适应性模拟测试 语文练习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杞人忧天》,完成问题,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